都 匀 市 第 三 中 学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集体备课
教
案
科目 年级 高一年级 课题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教师 日期 2014年11月5日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 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 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 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二)过程与方法
1. 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2. 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二、教学重点
1. 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 大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三、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四、课前准备
1.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五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2. 用于指导学生对比学习三种运输方式的表格。
3. 精选一些相关习题,用于当堂练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前面我们讲到生物膜是半透膜,有的分子可以通过而有的分子和离子则不能通过,下面我们看看图4-3-1:
O 2
H O 2 + H - Cl + Na 脂溶性物质葡萄糖Ca 2+
图4-3-1
教师:首先大家仔细观察,这张图所反映的膜是不是生物膜?为什么?
学生:不是生物膜,它只有磷脂双分子层,中间没有镶嵌蛋白质。
教师:很好,观察很准确。这是人工合成的没有蛋白质的脂双层膜。大家看什么分子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什么分子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
学生: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水等小分子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苯、甘油、乙醇等脂溶性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教师:很好,大家发现葡萄糖分子不能自由通过人工合成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我们又知道细胞生命活动中是离不开葡萄糖的,细胞需要不断补充葡萄糖以提供能量,也就是说葡萄糖肯定是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到细胞内部的。那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因为人工脂双层中是没有蛋白质的,会不会是蛋白质对葡萄糖等物质的运输起了作用呢?
教师:想得很好,大家开始具备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了。其实蛋白质在物质的跨膜运输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二)师生互动
1. 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
教师:这部分内容不难,要求大家先进行自学,首先大家看物质的跨膜运输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大类三种: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教师:那这几种方式有什么异同呢?我们如何来区分它们?希望大家能通过自学总结出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表格。
老师展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的多媒体动画。(动画演示之前要交代清楚背景知识,如什么图形代表什么物质,哪边是细胞膜内侧,哪边是细胞膜外侧等,
学生: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因为二者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
教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
学生: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共同之处是都是顺着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都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不同之处是:前者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后者必须有蛋白质的协助才能实现。因为有蛋白质的协助,协助扩散的速度远远比自由扩散快。
教师: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学生: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所以统称为被动运输。
教师: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这对于细胞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最大的区别是是否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保证了活细胞能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
细胞有害的物质。
2. 大分子的跨膜运输
载体蛋白虽能帮助许多离子和小的分子通过细胞膜,但对于一些像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的运输是无能为力的,那这些特别大的分子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呢?
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讲的分泌蛋白是如何运输的。
学生:通过高尔基体形成小囊泡将分泌蛋白包住,然后小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出去。
教师:很好,其实大家已经知道了大分子的蛋白质是如何排出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叫做胞吐。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学生:通过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包住细菌,然后囊泡从细胞膜上脱离出来,在细胞内杀死细菌。
教师:对了,这其实也就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膜的方式,叫胞吞。一些大分子或物质团块的转运,是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来实现的。胞吞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胞吐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内排出到细胞外的过程。它是细胞把代谢产物或腺细胞的分泌物排到细胞外的方式。胞吞和胞吐作用也都是耗能的主动转运过程,但不需要载体,利用膜的流动性来实现的。
(三)评价反馈
1. 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
A. 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B. 细胞膜上甘油载体的数量
C. 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 D. 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
2. 海带细胞中碘的浓度比海水中碘的浓度高很多倍,但仍然能吸收碘,原因是
A. 海带细胞能够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碘
B. 海带细胞膜上运载碘的载体多,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
C. 海带细胞膜上运载碘的载体多,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
D. 海带细胞不断消耗碘元素,细胞内碘浓度不断降低
3. 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菌素)时,K+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这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是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胞饮作用
4. 下列物质中易通过细胞膜的是
A. 淀粉 B. 甘油 C. 蛋白质 D. 糖类
5. 图4-3-7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 3的曲线。影响
A 、B 两点和B 、C 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A. 载体数量、能量
C. 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6. 对细胞膜的选择性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
A. 胆固醇 B. 多糖 B. 能量、载体数量 D. 能量、离子浓度 C. 蛋白质 D. 磷脂
7. 图4-3-8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分别代表各种物质分子或离子
(1)A 代表________分子;B 代表________;D 代表________。
(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___________膜。
(3)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B 的厚度变薄而面积增大,这说明B 具有___________。
(4)在a ~e 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____。
(5)可能代表氧气运输过程的是图中编号________;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________。
(6)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信息传递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________。
8. 图4-3-9中纵坐标表示物质通过心肌细胞细胞膜的运输速率。请据图回答:
(1)心肌细胞吸收氧气和葡萄糖的方式依次为________(填序号)。
(2)图B 中出现平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3)若对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结果钙离子吸收量明显减少,而钾离子、葡萄糖等物质的吸收量不受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若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心肌细胞,则钙离子、钾离子、葡萄糖等物质的吸收均受到明显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
9. 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下述实验:先向枪乌贼神经纤维里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 。不久可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存在24Na 。如果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先后加入某药物和ATP ,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24Na 的量如图4-3-10所示。
溶
液
中24N a
的
量A 图 B 图
注
由此可见,神经纤维排出24Na 需要________,24Na 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药物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B 4.B 5.B 6.C
7. 蛋白质 磷脂分子 多糖/糖蛋白/糖被 ②选择透过性 ③流动性 ④ b 、 c 、 d ⑤ b a ⑥糖被/糖蛋白
8. ①A 图和B 图 ②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 ③毒素只对钙离子的载体蛋白起抑制作用 ④主动吸收需要的能量来不及提供
9. 消耗能量 主动运输 抑制细胞呼吸从而抵制能量的产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分为两大类: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它们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但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还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五)布置作业:完成书本“技能训练”(P73)
(六)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内容,但学生并不难掌握,通过学生自学课本,结合老师的动画课件演示,学生还是能很容易比较出三种方式的异同的。但是学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习题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先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对比三种跨膜运输方式之异同,然后老师稍做点拨,最后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在精选的习题中,突出了一些对坐标图表分析的题型,因为新教材越来越强调解读数学坐标图表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用坐标图表来表达一些结论。本节教学设计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的教学价值。
都 匀 市 第 三 中 学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集体备课
教
案
科目 年级 高一年级 课题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教师 日期 2014年11月5日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 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 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 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二)过程与方法
1. 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2. 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二、教学重点
1. 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 大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三、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四、课前准备
1.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五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2. 用于指导学生对比学习三种运输方式的表格。
3. 精选一些相关习题,用于当堂练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前面我们讲到生物膜是半透膜,有的分子可以通过而有的分子和离子则不能通过,下面我们看看图4-3-1:
O 2
H O 2 + H - Cl + Na 脂溶性物质葡萄糖Ca 2+
图4-3-1
教师:首先大家仔细观察,这张图所反映的膜是不是生物膜?为什么?
学生:不是生物膜,它只有磷脂双分子层,中间没有镶嵌蛋白质。
教师:很好,观察很准确。这是人工合成的没有蛋白质的脂双层膜。大家看什么分子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什么分子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
学生: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水等小分子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苯、甘油、乙醇等脂溶性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教师:很好,大家发现葡萄糖分子不能自由通过人工合成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我们又知道细胞生命活动中是离不开葡萄糖的,细胞需要不断补充葡萄糖以提供能量,也就是说葡萄糖肯定是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到细胞内部的。那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因为人工脂双层中是没有蛋白质的,会不会是蛋白质对葡萄糖等物质的运输起了作用呢?
教师:想得很好,大家开始具备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了。其实蛋白质在物质的跨膜运输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二)师生互动
1. 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
教师:这部分内容不难,要求大家先进行自学,首先大家看物质的跨膜运输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大类三种: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教师:那这几种方式有什么异同呢?我们如何来区分它们?希望大家能通过自学总结出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表格。
老师展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的多媒体动画。(动画演示之前要交代清楚背景知识,如什么图形代表什么物质,哪边是细胞膜内侧,哪边是细胞膜外侧等,
学生: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因为二者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
教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
学生: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共同之处是都是顺着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都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不同之处是:前者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后者必须有蛋白质的协助才能实现。因为有蛋白质的协助,协助扩散的速度远远比自由扩散快。
教师: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学生: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所以统称为被动运输。
教师: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这对于细胞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最大的区别是是否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保证了活细胞能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
细胞有害的物质。
2. 大分子的跨膜运输
载体蛋白虽能帮助许多离子和小的分子通过细胞膜,但对于一些像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的运输是无能为力的,那这些特别大的分子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呢?
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讲的分泌蛋白是如何运输的。
学生:通过高尔基体形成小囊泡将分泌蛋白包住,然后小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出去。
教师:很好,其实大家已经知道了大分子的蛋白质是如何排出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叫做胞吐。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学生:通过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包住细菌,然后囊泡从细胞膜上脱离出来,在细胞内杀死细菌。
教师:对了,这其实也就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膜的方式,叫胞吞。一些大分子或物质团块的转运,是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来实现的。胞吞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胞吐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内排出到细胞外的过程。它是细胞把代谢产物或腺细胞的分泌物排到细胞外的方式。胞吞和胞吐作用也都是耗能的主动转运过程,但不需要载体,利用膜的流动性来实现的。
(三)评价反馈
1. 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
A. 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B. 细胞膜上甘油载体的数量
C. 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 D. 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
2. 海带细胞中碘的浓度比海水中碘的浓度高很多倍,但仍然能吸收碘,原因是
A. 海带细胞能够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碘
B. 海带细胞膜上运载碘的载体多,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
C. 海带细胞膜上运载碘的载体多,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
D. 海带细胞不断消耗碘元素,细胞内碘浓度不断降低
3. 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菌素)时,K+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这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是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胞饮作用
4. 下列物质中易通过细胞膜的是
A. 淀粉 B. 甘油 C. 蛋白质 D. 糖类
5. 图4-3-7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 3的曲线。影响
A 、B 两点和B 、C 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A. 载体数量、能量
C. 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6. 对细胞膜的选择性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
A. 胆固醇 B. 多糖 B. 能量、载体数量 D. 能量、离子浓度 C. 蛋白质 D. 磷脂
7. 图4-3-8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分别代表各种物质分子或离子
(1)A 代表________分子;B 代表________;D 代表________。
(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___________膜。
(3)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B 的厚度变薄而面积增大,这说明B 具有___________。
(4)在a ~e 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____。
(5)可能代表氧气运输过程的是图中编号________;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________。
(6)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信息传递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________。
8. 图4-3-9中纵坐标表示物质通过心肌细胞细胞膜的运输速率。请据图回答:
(1)心肌细胞吸收氧气和葡萄糖的方式依次为________(填序号)。
(2)图B 中出现平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3)若对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结果钙离子吸收量明显减少,而钾离子、葡萄糖等物质的吸收量不受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若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心肌细胞,则钙离子、钾离子、葡萄糖等物质的吸收均受到明显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
9. 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下述实验:先向枪乌贼神经纤维里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 。不久可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存在24Na 。如果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先后加入某药物和ATP ,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24Na 的量如图4-3-10所示。
溶
液
中24N a
的
量A 图 B 图
注
由此可见,神经纤维排出24Na 需要________,24Na 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药物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B 4.B 5.B 6.C
7. 蛋白质 磷脂分子 多糖/糖蛋白/糖被 ②选择透过性 ③流动性 ④ b 、 c 、 d ⑤ b a ⑥糖被/糖蛋白
8. ①A 图和B 图 ②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 ③毒素只对钙离子的载体蛋白起抑制作用 ④主动吸收需要的能量来不及提供
9. 消耗能量 主动运输 抑制细胞呼吸从而抵制能量的产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分为两大类: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它们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但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还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五)布置作业:完成书本“技能训练”(P73)
(六)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内容,但学生并不难掌握,通过学生自学课本,结合老师的动画课件演示,学生还是能很容易比较出三种方式的异同的。但是学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习题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先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对比三种跨膜运输方式之异同,然后老师稍做点拨,最后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在精选的习题中,突出了一些对坐标图表分析的题型,因为新教材越来越强调解读数学坐标图表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用坐标图表来表达一些结论。本节教学设计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的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