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卒免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自请且留此县,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乃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③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乃召见诸曹吏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②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吏,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谳(y àn ):审判定罪。③旧时公文的一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公卿子著材知名 著:显著 B.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更:更改 C .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论:论罪,判定罪行 D .正监以为博苟强 强:逞强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一组是
①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②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 ③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④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⑤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 ⑥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A .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 .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组织者,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C .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D .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
⑵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3)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8.B(更:经历)
9.A
10.B(“解散投诉者”在先,“斩杀组织者”在后) 11.(10分)
(1)朱伪装成医生进了监狱,得以见到陈咸,完全了解了他所犯的罪。(共4分。其中“诈”“具”“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按照) 旧例,新太守刚刚到仟,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正式去任职。(共3分。其中“故事”“存”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所到之处总是用这样奇特怪异(的手段) ,来明确地告诉下属(自己) 是不可以欺瞒的。(共3分。其中“所”字结构、补足第二分句省略部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朱博字子元,是杜陵人。家境贫困,年轻时在县里供职当亭长,逐渐升迁为功曹,刚直仗义,喜爱交游。当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由于是公卿子弟才能显著而为人所知,朱博都和他们相友善。陈咸任御史中丞,因泄露宫禁之内的话而犯罪,被关进监狱。朱博辞去官职,偷偷地步行到廷尉府中,刺探陈咸的案子。陈咸被拷打询问,伤势很重,朱博伪装成医生进了监狱,得以见到陈咸,完全了解了他所犯的罪。终于免去陈咸的死罪。陈咸得以判处出狱,而朱博因为这件事名声显扬。
升任冀州刺史。朱博本来是武官,没有经历过用法令条文办事的文职,等到当了刺史巡视部属时,官吏和百姓几百人人拦路自行投诉,官署都满了。从事请求暂时留在这个县,事情办完了再出发,想要以此来观察试探朱博。朱博心里明白,告诉侍从赶紧准备车马。于是会见自行投诉的人,派遣从事明确地告谕官吏百姓:“想要投诉县里丞尉的,刺史不监察佩戴黄色绶带(官俸二百石)的官员,各人自己到郡里去。想要投诉二千石的墨绶长吏的,等使者巡视部属回来,到刺史的官署去。百姓被官吏所冤枉,以及投诉强盗小偷诉讼之事的,要到各自所属的部从事那里。”朱博停车判决发落,四五百人都离去了,如同神明。官吏百姓大为震惊。后来朱博慢慢查问,果然是一个老从事教唆百姓集会。朱博杀了这个官吏,州郡都畏惧朱博的威严。
朱博升为琅邪太守。齐郡风俗是人们都性情迟缓,以自高自大来涵养名声,朱博刚刚任职,右曹掾史都移书称在家躺着养病。朱博询问原因,回答说:“恐惧!(按照) 旧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正式去任职。”朱博于是召见各个曹史书佐和县大吏,挑选其中看起来可以任用的,发布教令让他们填补空缺。驱逐罢免各个称病的官吏,让他们戴着白巾走出府署大门。郡中大为震惊。他就是像这样来拒绝别人。朱博任职几年,大大改变了齐郡的风俗。
朱博升任廷尉,职责是掌管解决疑难之事,主持平议天下的狱讼。朱博担心被属吏所欺骗,任职后,召见正监典法掾吏,对他们说:“廷尉(我) 本来是从武官出身,不通晓法律。然而廷尉自从治理郡县,判决狱讼以来将近二十年,单单是耳濡目染的时间也很长了,三尺法律条文,人事尽在其中。掾吏试着和正监一起写出过去判决狱讼时官吏讨论难以明白的几十个案件,拿来询问廷尉,廷尉能够替你们再行臆断。”正监认为朱博只是要逞强,料想他不一定能够做到,就一起逐条陈述出来。朱博把掾吏都召来,一同坐着来问难,朱博为他们判断刑罚的轻重,十个里说对了八九个。属吏都佩服朱博的干练,才能超过常人。朱博每次升调改换官职,所到之处总是用这样奇特怪异(的手段) ,来明确地告诉下属(自已) 是不可以欺瞒的
纪纲,临邑人,为诸生。燕王①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王与语,说之。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既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纲觇帝旨,广布枚尉,日摘②臣民阴事。帝悉下纲治,深文诬诋。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特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百余万。还复称诏,夺官船二十、牛车四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籍故晋王、吴王,干没金宝无算。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器物僭乘舆③。欲买一女道士为妾,都督薛禄先得之,遇禄大内,挝④其首,脑裂几死。恚都指挥哑失帖木不避道,诬以冒赏事,捶杀之。
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端午,帝射柳,纲属镇抚庞瑛曰:“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纲喜曰:“是无能难我矣。”遂谋不轨。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院按治,具有状。即日碟⑤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
(节选自《明史》)
注:①燕王:即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封燕王。②摘(tì):揭发。③乘舆:此处泛指皇帝用的器物。④挝(zhuā):击,敲打。⑤碟(zhé):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辟诡黠 便:义同《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便”,读pi án ,能说会道 B.深文诬诋 文:义同成语“文过饰非”的“文”,文饰、掩饰
C.载入私第,弗予直 直:义同《卖炭翁》中“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通“值”,钱,价钱 D.命优童奏乐奉觞 奉:义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请奉盆缶秦王”的“奉”,进献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纲叩马请自效 B.令典亲军 C.籍故晋王、吴王 D.得王冠服服之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王与语,说之 北与寇往来其间
B. 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 皆以美于徐公
C. 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 我故射不中 朱亥故不复谢
1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用以刻画权奸纪纲形象的一组是
①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 ②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 ③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
④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⑤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1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着力刻画的是权奸纪纲的形象。他因为能说会道、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而受到燕王宠爱,从而平步青云。
B. 纪纲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党羽,诬陷异己,诱取财产;假传诏令,勒取官盐;私造武器,图谋不轨。 C. 一次在皇宫内遇见他所嫉恨的都督薛禄,击打薛的头,以至把薛打得脑袋裂开而身亡。 D. 纪纲犯下了种种罪行,终于落得个被依法治罪,家属也受到惩治的可悲下场。 16.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3分)
②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2分
11.D(“奉觞”的“奉”是“捧”的本字,义为“两手捧着”)
12.A(“叩”动词的一般用法,义为“叩头”。“典”本为名词,意为“典册”,即记录亲军的名册,这里活用为动词,为“掌典”之意,即掌管。“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籍没、登记并没收”讲。“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穿衣服”讲)
13.A(前“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偕同者,这里后省宾语“之”,可译为“和”“跟”“同”;后“与”,连词,表示联合,可译为“和”“跟”“同”。B 组两句中的“以”,均作“认为,以为”讲,在句中均作谓语。C 组两句中的“所”,均为助词,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组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人”。D 组两句中的“故”,均为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故意如此,作“故意”讲) 14.A(①写其发迹之前,并非“权奸”。③写皇帝) 15.C(薛禄并没有死,而是几乎死去)
16. ①捏造罪名陷害上百家大商人,搜刮光了他们的财产才罢休。
②你折下柳枝大声说我射中了,以此观测出大家对我的态度如何。译文
纪纲,临邑人,是个生员。燕王起兵路过他所在县时,纪纲迎叩马前请求为燕王效力。燕王和他交谈,很喜欢他。纪纲善于骑马射箭,能说会道又奸诈狡猾,善于揣摩人的心思。燕王很是宠爱他,授他忠义千户的官职。燕王后来登上皇位,又提升他为锦衣卫都指挥使,让他统领皇帝的亲军,掌管刑狱。纪纲探知皇上的心意,便到处布置校尉武官,天天刺探朝臣百姓的私事。皇上把刺探到的情况全部交给纪纲去处理,纪纲于是对这些人苛刻地加以诬陷和诋毁。皇上认为他忠诚,把他视为心腹。提升他为都指挥佥事,仍然掌管锦衣卫。纪纲培植指挥庄敬、袁江等为党羽,诬陷逮捕浙江按察使周新,置之于死地。皇上所恨的宦官和武官,都交给纪纲判死罪。纪纲就把这些人带到家中,沐浴盥洗好吃好喝款待他们,并假装对他们说,见到皇上一定请示赦免他们的罪,等到把他们的钱财骗取将尽时,突然把他们押到集市上斩首。纪纲几次叫家人伪称诏书,下到各处盐场,勒索盐四百余万斤。回来时又假称诏书,夺取官船二十艘,牛车四百辆,运进私宅,不给盐钱。他还诬陷大商人几百家,搜刮完他们的财产才作罢。他查抄前晋王、吴王的财产时吞没了无数金银财宝。他得到藩王的王冠衣服后穿戴在身上,摆设酒宴高高坐在上边,命令乐童奏乐敬酒,高呼万岁,所用器物竟超越帝王。纪纲想买一个女道士做妾,却被都督薛禄先取去了,纪纲在宫中见到薛禄,就打他的头,薛禄头被打破几乎死去。纪纲还阉割了平民家子弟几百人,充当他的佣仆。成祖下诏选妃嫔,被选中的,叫她们暂时出宫等年龄合格后入选,纪纲都私自把其中最漂亮的纳为妾。吴地过去的大富豪沈万三,洪武时被抄家,所漏抄的财产还很多。沈万三的儿子沈文度偷偷见纪纲,送给他黄金和珍奇宝物、别致的锦缎,自愿投入纪纲门下。纪纲于是叫沈文度物色吴地的美女。沈文度倚仗纪纲的权势,掠取财物美女,并分取其中一半。纪纲又养着许多亡命之徒,私造刀甲弓弩以万计。逢到端午节,成祖射柳比武,纪纲嘱咐镇抚庞瑛说:“我故意不射中,你折断柳枝击鼓欢呼,假称射中,用来窥测众人的心思。" 庞瑛照他的话做了。却没有人敢来纠正。纪纲高兴地说:“他们没有人能难为我了。”于是就谋图造反。永乐十四年七月,宦官中与纪纲有仇的人揭露了他的罪状,成祖命令给事中、御史在朝廷劾奏,下交都察院审问,都有事实。当天就将纪纲在市上诛杀分尸,家属不论老小都充军到边地。列举他的罪状公布于天下人。
李浩,字德远,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时秦熺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轮对,首陈《无逸》之戒,且言:“宿卫大将杨存中恩宠特异,待之过,非其福。”上悟,旋令就第。自秦桧用事,塞言路,及上总揽权纲,激厉忠谠,此习尚存,朝士多务慎默。至是命百官转对,浩与王十朋.冯方始相继言事,闻者兴起。逾年,浙河水灾,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浩谓上忧劳如此,今何可不言?即奏疏指论近臣,并及宰执惟奉行,台谏多迎合,百执事顾忌畏缩。反覆数千言,倾倒罄竭,见者悚栗。上不以为忤,执事者深忌之。
乞外,得台州。州有拣中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和籴②米八万,董其事者贱籴湿恶,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浩知静江府兼广西安抚,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宋交·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注]①秦熺:宋朝奸相秦桧的儿子。②和籴: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老百姓摊派粮食的方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上司,旋令,就第 旋:立刻,随即。
B .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 条:列举。 C .董其事者贱籴湿恶 董:监管,督办。 D .人不敢干以私云 干:为,做。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浩“刚直不阿”和“处事果敢”的一组是( ) A 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B 反覆数千言,倾倒罄竭,见者悚栗/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 C 忠愤激烈,言切时弊/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
D 斯人无他,在腾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绍兴十二年,李浩和秦熺同时考中进士,秦熺凭借特殊身份在众多士子中排名第一,士子们出于种种考虑都去拜见这位宰相的公子。
B .奸臣秦桧当政,言路被阻塞。等到皇上总揽朝纲大权以后,激励那些忠诚正直之士,于是直言敢谏的习惯风尚随即形成。
C .李浩任司农少卿时,朝廷向老百姓收购议价粮,有人借机营私舞弊,李浩上报揭发。皇上非常信任他,后来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D .李浩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心存国事,忠心耿耿,直言不讳。曾有人在皇上面前诋毁他,但皇上却不以为然。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
译文:
(2)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 译文:
8.D (干:求.请求)
9.B (A 后句.C 后句.D 后句均不能表现题干中的内容) 10.B (依然保持的是无人进言的习惯)
11.(1)(李浩)就逐步查出那个领头的四个人,在他们脸上刺字发配了他们,后来一直(或最终)平安无事。(5分,乃.徐,推,徙,迄各1分)
(2)李浩派一名使者用祸福利害的道理明示(或晓谕)他们,并且答应他们(可以得到)赦免和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5分,谕,祸福,状语后置,许,引赦,各1分) 参考译文:
李浩,字德远。绍兴十二年,进士及第。当时秦熺仗恃是宰相的儿子就排在众多士人的第一名,同年考中的都拜见他,有人拉着李浩一起去,坚决不去。
奉诏轮流向皇上陈述政见,首先陈述《无逸》篇告诫之意,而且进言:“宫中值宿警卫的大将杨存中恩宠太特殊了,对他太过分了,不是他的福气。”皇上省悟,随即命他回自己的府第。自从秦桧掌权,阻塞言路,等到皇上总揽大权,激发扬励忠诚正直之士,(但)这个习惯还保持着,朝廷上臣子大多保持缄默。到这时命令百官轮班进言,李浩和王十朋.冯方才接连上言国事,听到的人都振作起来。 过了一年,渐江水灾,不诏郎官.馆职以上的臣子陈述当前政治的失误,李浩说皇上忧虑劳累像这个样子,现在怎么能不说话?就上奏疏指斥议论皇上身边的大臣,连带论及宰相执政只要知道遵命行事,台谏官经常奉迎附和,从多执事人员顾虑畏缩。李浩翻来覆去写了好几千字,竭尽所知,看见的人都吓得打哆嗦。皇上认为是触犯,掌权的人十分忌恨他。
请求补外,得到台州。州里有被选中充任禁军的五百人,训练官贪婪残暴不得人心,不法分子因而谋划叛乱,突然间在庭院中抽出刀子,李浩对他们说:“你们打算造反吗?请先杀了我吧。”众人害怕说:“不敢。”就逐步查出那个领头的四个人,在他们脸上刺字发配了他们,后来一直(或最终)平安无事。授任直秘阁。沿海一带很久以来就有强盗,长时间抓不到,李浩招募他们的党羽,捆绑自己请求赎罪,就抓到了为首的人。
第二年,授任司农少卿。当时朝廷议会价向百姓收购粮食八万,主管这事的人贱价买潮湿的坏米,隐瞒尅扣公家的钱,户部不敢质问。李浩上报揭发里面的勾当,交给有关部门追究。适逢大理寺上奏其他结束的案子,皇上回过头来对辅佐大臣说:“大理寺的官员应当让刚强正直像李浩这样的人去做。”不久大理寺卿的位置空缺,又说:“没有人能代替李浩。”于是授任他为大理寺卿。
李浩任静江知府兼广西安扶使,到了任职的地方,以前原有灵渠可通航和灌溉,年深月久无人修治,命令疏通开浚它,百姓依赖它,非常便利。邑管隶属的安平州,那里的首领依仗天险,阴谋聚集部队成为边疆祸患,李浩派一名使者用祸福利害的道理明示(或晓谕)他们,并且答案他们(可以得到)赦免和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当天就磕头谢罪,焚烧撤掉水栅,听从太府长官的约束。
李浩生性直朴直率,涵育修养身后,不因利害动摇他的意志。在朝廷上慷慨地把时政大局作为自己的责任,忠诚忧愤激昂扬烈,言辞切中时弊,因此被众人忌恨。平时不曾给人好话好脸色,不了解的人认为他很傲慢,有人暗中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皇上说:“这人没有别的,在我面前也是这样,不是故作傲慢的人。”小人害怕他,用禄位财利引诱他,脸色端重不肯回头一顾。谋害他的人没有空子不钻的,只依赖皇上明察他的内心,始终保护他。任地方官尤其廉洁,从海右回来不携带南海的一件东西。一生食用都和当普通人的时候一样,风格一贯高迈,别人不敢因私利请求他。
诗歌强化练习
清江曲 苏庠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白蘋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一岸霜。 过融上人兰若①
茶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 属玉:一种水鸟。②白蘋:水中浮草。
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要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5分)
2、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对其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旗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①。
注:①酲:ch éng ,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困惫状态。
(3)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第三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简要赏析。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指和尚的住所。
5.从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融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6. 诗的前两句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妙处。(4分)
7.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8)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9)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诗歌强化练习答案
(1)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属玉、鸳鸯、白苹、芦花、扁舟、林樾、明月等,营造了幽美清新的意境,抒发了放任自适的情感。
(2)主题方面相似: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自由不羁,如“万事不理醉复醒”就表现作者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风格方面:挥洒飘逸、辞气夸张、清新自然,全诗景物描写清新自然、不饰雕凿,最后一句“长占烟波弄明月”更见丰富的想象力和飘逸的风格。
(3)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字。(仅指出“喧”与“狎”而无分析,不得分。)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 cooco.net.cn教Net 案
“狎”是“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
(4)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首联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颔联描绘了夏日山中雨后凉爽惬意的景象,“荷雨”、“撩风”说明风雨不大,让人舒服。颈联写喜鹊喜晴,鸥鸟嬉戏的情景。尾联写经过雨洗日照后的明净秀丽的山色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此处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
5.“融上人”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自流鸟儿自在飞翔,“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
6. ① “挂僧衣”的细节,一是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二是巧妙暗示了友人不在禅室里;“溪鸟飞”的细节,只听见溪水潺潺,溪上的各种鸟儿飞来飞去。(一点1分,共2分) ② 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反衬出山寺的环境的清静。(2分,意思对即可)
7. ①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② 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③ 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注: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理解,并能自圆其说,也当酌情给分。 8.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9.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诗歌强化练习答案
(1)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属玉、鸳鸯、白苹、芦花、扁舟、林樾、明月等,营造了幽美清新的意境,抒发了放任自适的情感。
(2)主题方面相似: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自由不羁,如“万事不理醉复醒”就表现作者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风格方面:挥洒飘逸、辞气夸张、清新自然,全诗景物描写清新自然、不饰雕凿,最后一句“长占烟波弄明月”更见丰富的想象力和飘逸的风格。
(3)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字。(仅指出“喧”与“狎”而无分析,不得分。)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 cooco.net.cn教Net 案
“狎”是“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
(4)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首联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颔联描绘了夏日山中雨后凉爽惬意的景象,“荷雨”、“撩风”说明风雨不大,让人舒服。颈联写喜鹊喜晴,鸥鸟嬉戏的情景。尾联写经过雨洗日照后的明净秀丽的山色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此处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
5.“融上人”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自流鸟儿自在飞翔,“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
6. ① “挂僧衣”的细节,一是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二是巧妙暗示了友人不在禅室里;“溪鸟飞”的细节,只听见溪水潺潺,溪上的各种鸟儿飞来飞去。(一点1分,共2分) ② 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反衬出山寺的环境的清静。(2分,意思对即可)
7. ①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② 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③ 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注: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理解,并能自圆其说,也当酌情给分。 8.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9.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卒免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自请且留此县,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乃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③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乃召见诸曹吏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②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吏,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谳(y àn ):审判定罪。③旧时公文的一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公卿子著材知名 著:显著 B.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更:更改 C .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论:论罪,判定罪行 D .正监以为博苟强 强:逞强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一组是
①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②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 ③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④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⑤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 ⑥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A .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 .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组织者,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C .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D .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
⑵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3)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8.B(更:经历)
9.A
10.B(“解散投诉者”在先,“斩杀组织者”在后) 11.(10分)
(1)朱伪装成医生进了监狱,得以见到陈咸,完全了解了他所犯的罪。(共4分。其中“诈”“具”“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按照) 旧例,新太守刚刚到仟,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正式去任职。(共3分。其中“故事”“存”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所到之处总是用这样奇特怪异(的手段) ,来明确地告诉下属(自己) 是不可以欺瞒的。(共3分。其中“所”字结构、补足第二分句省略部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朱博字子元,是杜陵人。家境贫困,年轻时在县里供职当亭长,逐渐升迁为功曹,刚直仗义,喜爱交游。当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由于是公卿子弟才能显著而为人所知,朱博都和他们相友善。陈咸任御史中丞,因泄露宫禁之内的话而犯罪,被关进监狱。朱博辞去官职,偷偷地步行到廷尉府中,刺探陈咸的案子。陈咸被拷打询问,伤势很重,朱博伪装成医生进了监狱,得以见到陈咸,完全了解了他所犯的罪。终于免去陈咸的死罪。陈咸得以判处出狱,而朱博因为这件事名声显扬。
升任冀州刺史。朱博本来是武官,没有经历过用法令条文办事的文职,等到当了刺史巡视部属时,官吏和百姓几百人人拦路自行投诉,官署都满了。从事请求暂时留在这个县,事情办完了再出发,想要以此来观察试探朱博。朱博心里明白,告诉侍从赶紧准备车马。于是会见自行投诉的人,派遣从事明确地告谕官吏百姓:“想要投诉县里丞尉的,刺史不监察佩戴黄色绶带(官俸二百石)的官员,各人自己到郡里去。想要投诉二千石的墨绶长吏的,等使者巡视部属回来,到刺史的官署去。百姓被官吏所冤枉,以及投诉强盗小偷诉讼之事的,要到各自所属的部从事那里。”朱博停车判决发落,四五百人都离去了,如同神明。官吏百姓大为震惊。后来朱博慢慢查问,果然是一个老从事教唆百姓集会。朱博杀了这个官吏,州郡都畏惧朱博的威严。
朱博升为琅邪太守。齐郡风俗是人们都性情迟缓,以自高自大来涵养名声,朱博刚刚任职,右曹掾史都移书称在家躺着养病。朱博询问原因,回答说:“恐惧!(按照) 旧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正式去任职。”朱博于是召见各个曹史书佐和县大吏,挑选其中看起来可以任用的,发布教令让他们填补空缺。驱逐罢免各个称病的官吏,让他们戴着白巾走出府署大门。郡中大为震惊。他就是像这样来拒绝别人。朱博任职几年,大大改变了齐郡的风俗。
朱博升任廷尉,职责是掌管解决疑难之事,主持平议天下的狱讼。朱博担心被属吏所欺骗,任职后,召见正监典法掾吏,对他们说:“廷尉(我) 本来是从武官出身,不通晓法律。然而廷尉自从治理郡县,判决狱讼以来将近二十年,单单是耳濡目染的时间也很长了,三尺法律条文,人事尽在其中。掾吏试着和正监一起写出过去判决狱讼时官吏讨论难以明白的几十个案件,拿来询问廷尉,廷尉能够替你们再行臆断。”正监认为朱博只是要逞强,料想他不一定能够做到,就一起逐条陈述出来。朱博把掾吏都召来,一同坐着来问难,朱博为他们判断刑罚的轻重,十个里说对了八九个。属吏都佩服朱博的干练,才能超过常人。朱博每次升调改换官职,所到之处总是用这样奇特怪异(的手段) ,来明确地告诉下属(自已) 是不可以欺瞒的
纪纲,临邑人,为诸生。燕王①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王与语,说之。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既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纲觇帝旨,广布枚尉,日摘②臣民阴事。帝悉下纲治,深文诬诋。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特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百余万。还复称诏,夺官船二十、牛车四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籍故晋王、吴王,干没金宝无算。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器物僭乘舆③。欲买一女道士为妾,都督薛禄先得之,遇禄大内,挝④其首,脑裂几死。恚都指挥哑失帖木不避道,诬以冒赏事,捶杀之。
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端午,帝射柳,纲属镇抚庞瑛曰:“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纲喜曰:“是无能难我矣。”遂谋不轨。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院按治,具有状。即日碟⑤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
(节选自《明史》)
注:①燕王:即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封燕王。②摘(tì):揭发。③乘舆:此处泛指皇帝用的器物。④挝(zhuā):击,敲打。⑤碟(zhé):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辟诡黠 便:义同《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便”,读pi án ,能说会道 B.深文诬诋 文:义同成语“文过饰非”的“文”,文饰、掩饰
C.载入私第,弗予直 直:义同《卖炭翁》中“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通“值”,钱,价钱 D.命优童奏乐奉觞 奉:义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请奉盆缶秦王”的“奉”,进献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纲叩马请自效 B.令典亲军 C.籍故晋王、吴王 D.得王冠服服之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王与语,说之 北与寇往来其间
B. 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 皆以美于徐公
C. 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 我故射不中 朱亥故不复谢
1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用以刻画权奸纪纲形象的一组是
①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 ②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 ③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
④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⑤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1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着力刻画的是权奸纪纲的形象。他因为能说会道、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而受到燕王宠爱,从而平步青云。
B. 纪纲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党羽,诬陷异己,诱取财产;假传诏令,勒取官盐;私造武器,图谋不轨。 C. 一次在皇宫内遇见他所嫉恨的都督薛禄,击打薛的头,以至把薛打得脑袋裂开而身亡。 D. 纪纲犯下了种种罪行,终于落得个被依法治罪,家属也受到惩治的可悲下场。 16.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3分)
②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2分
11.D(“奉觞”的“奉”是“捧”的本字,义为“两手捧着”)
12.A(“叩”动词的一般用法,义为“叩头”。“典”本为名词,意为“典册”,即记录亲军的名册,这里活用为动词,为“掌典”之意,即掌管。“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籍没、登记并没收”讲。“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穿衣服”讲)
13.A(前“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偕同者,这里后省宾语“之”,可译为“和”“跟”“同”;后“与”,连词,表示联合,可译为“和”“跟”“同”。B 组两句中的“以”,均作“认为,以为”讲,在句中均作谓语。C 组两句中的“所”,均为助词,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组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人”。D 组两句中的“故”,均为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故意如此,作“故意”讲) 14.A(①写其发迹之前,并非“权奸”。③写皇帝) 15.C(薛禄并没有死,而是几乎死去)
16. ①捏造罪名陷害上百家大商人,搜刮光了他们的财产才罢休。
②你折下柳枝大声说我射中了,以此观测出大家对我的态度如何。译文
纪纲,临邑人,是个生员。燕王起兵路过他所在县时,纪纲迎叩马前请求为燕王效力。燕王和他交谈,很喜欢他。纪纲善于骑马射箭,能说会道又奸诈狡猾,善于揣摩人的心思。燕王很是宠爱他,授他忠义千户的官职。燕王后来登上皇位,又提升他为锦衣卫都指挥使,让他统领皇帝的亲军,掌管刑狱。纪纲探知皇上的心意,便到处布置校尉武官,天天刺探朝臣百姓的私事。皇上把刺探到的情况全部交给纪纲去处理,纪纲于是对这些人苛刻地加以诬陷和诋毁。皇上认为他忠诚,把他视为心腹。提升他为都指挥佥事,仍然掌管锦衣卫。纪纲培植指挥庄敬、袁江等为党羽,诬陷逮捕浙江按察使周新,置之于死地。皇上所恨的宦官和武官,都交给纪纲判死罪。纪纲就把这些人带到家中,沐浴盥洗好吃好喝款待他们,并假装对他们说,见到皇上一定请示赦免他们的罪,等到把他们的钱财骗取将尽时,突然把他们押到集市上斩首。纪纲几次叫家人伪称诏书,下到各处盐场,勒索盐四百余万斤。回来时又假称诏书,夺取官船二十艘,牛车四百辆,运进私宅,不给盐钱。他还诬陷大商人几百家,搜刮完他们的财产才作罢。他查抄前晋王、吴王的财产时吞没了无数金银财宝。他得到藩王的王冠衣服后穿戴在身上,摆设酒宴高高坐在上边,命令乐童奏乐敬酒,高呼万岁,所用器物竟超越帝王。纪纲想买一个女道士做妾,却被都督薛禄先取去了,纪纲在宫中见到薛禄,就打他的头,薛禄头被打破几乎死去。纪纲还阉割了平民家子弟几百人,充当他的佣仆。成祖下诏选妃嫔,被选中的,叫她们暂时出宫等年龄合格后入选,纪纲都私自把其中最漂亮的纳为妾。吴地过去的大富豪沈万三,洪武时被抄家,所漏抄的财产还很多。沈万三的儿子沈文度偷偷见纪纲,送给他黄金和珍奇宝物、别致的锦缎,自愿投入纪纲门下。纪纲于是叫沈文度物色吴地的美女。沈文度倚仗纪纲的权势,掠取财物美女,并分取其中一半。纪纲又养着许多亡命之徒,私造刀甲弓弩以万计。逢到端午节,成祖射柳比武,纪纲嘱咐镇抚庞瑛说:“我故意不射中,你折断柳枝击鼓欢呼,假称射中,用来窥测众人的心思。" 庞瑛照他的话做了。却没有人敢来纠正。纪纲高兴地说:“他们没有人能难为我了。”于是就谋图造反。永乐十四年七月,宦官中与纪纲有仇的人揭露了他的罪状,成祖命令给事中、御史在朝廷劾奏,下交都察院审问,都有事实。当天就将纪纲在市上诛杀分尸,家属不论老小都充军到边地。列举他的罪状公布于天下人。
李浩,字德远,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时秦熺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轮对,首陈《无逸》之戒,且言:“宿卫大将杨存中恩宠特异,待之过,非其福。”上悟,旋令就第。自秦桧用事,塞言路,及上总揽权纲,激厉忠谠,此习尚存,朝士多务慎默。至是命百官转对,浩与王十朋.冯方始相继言事,闻者兴起。逾年,浙河水灾,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浩谓上忧劳如此,今何可不言?即奏疏指论近臣,并及宰执惟奉行,台谏多迎合,百执事顾忌畏缩。反覆数千言,倾倒罄竭,见者悚栗。上不以为忤,执事者深忌之。
乞外,得台州。州有拣中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和籴②米八万,董其事者贱籴湿恶,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浩知静江府兼广西安抚,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宋交·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注]①秦熺:宋朝奸相秦桧的儿子。②和籴: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老百姓摊派粮食的方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上司,旋令,就第 旋:立刻,随即。
B .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 条:列举。 C .董其事者贱籴湿恶 董:监管,督办。 D .人不敢干以私云 干:为,做。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浩“刚直不阿”和“处事果敢”的一组是( ) A 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B 反覆数千言,倾倒罄竭,见者悚栗/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 C 忠愤激烈,言切时弊/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
D 斯人无他,在腾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绍兴十二年,李浩和秦熺同时考中进士,秦熺凭借特殊身份在众多士子中排名第一,士子们出于种种考虑都去拜见这位宰相的公子。
B .奸臣秦桧当政,言路被阻塞。等到皇上总揽朝纲大权以后,激励那些忠诚正直之士,于是直言敢谏的习惯风尚随即形成。
C .李浩任司农少卿时,朝廷向老百姓收购议价粮,有人借机营私舞弊,李浩上报揭发。皇上非常信任他,后来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D .李浩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心存国事,忠心耿耿,直言不讳。曾有人在皇上面前诋毁他,但皇上却不以为然。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
译文:
(2)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 译文:
8.D (干:求.请求)
9.B (A 后句.C 后句.D 后句均不能表现题干中的内容) 10.B (依然保持的是无人进言的习惯)
11.(1)(李浩)就逐步查出那个领头的四个人,在他们脸上刺字发配了他们,后来一直(或最终)平安无事。(5分,乃.徐,推,徙,迄各1分)
(2)李浩派一名使者用祸福利害的道理明示(或晓谕)他们,并且答应他们(可以得到)赦免和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5分,谕,祸福,状语后置,许,引赦,各1分) 参考译文:
李浩,字德远。绍兴十二年,进士及第。当时秦熺仗恃是宰相的儿子就排在众多士人的第一名,同年考中的都拜见他,有人拉着李浩一起去,坚决不去。
奉诏轮流向皇上陈述政见,首先陈述《无逸》篇告诫之意,而且进言:“宫中值宿警卫的大将杨存中恩宠太特殊了,对他太过分了,不是他的福气。”皇上省悟,随即命他回自己的府第。自从秦桧掌权,阻塞言路,等到皇上总揽大权,激发扬励忠诚正直之士,(但)这个习惯还保持着,朝廷上臣子大多保持缄默。到这时命令百官轮班进言,李浩和王十朋.冯方才接连上言国事,听到的人都振作起来。 过了一年,渐江水灾,不诏郎官.馆职以上的臣子陈述当前政治的失误,李浩说皇上忧虑劳累像这个样子,现在怎么能不说话?就上奏疏指斥议论皇上身边的大臣,连带论及宰相执政只要知道遵命行事,台谏官经常奉迎附和,从多执事人员顾虑畏缩。李浩翻来覆去写了好几千字,竭尽所知,看见的人都吓得打哆嗦。皇上认为是触犯,掌权的人十分忌恨他。
请求补外,得到台州。州里有被选中充任禁军的五百人,训练官贪婪残暴不得人心,不法分子因而谋划叛乱,突然间在庭院中抽出刀子,李浩对他们说:“你们打算造反吗?请先杀了我吧。”众人害怕说:“不敢。”就逐步查出那个领头的四个人,在他们脸上刺字发配了他们,后来一直(或最终)平安无事。授任直秘阁。沿海一带很久以来就有强盗,长时间抓不到,李浩招募他们的党羽,捆绑自己请求赎罪,就抓到了为首的人。
第二年,授任司农少卿。当时朝廷议会价向百姓收购粮食八万,主管这事的人贱价买潮湿的坏米,隐瞒尅扣公家的钱,户部不敢质问。李浩上报揭发里面的勾当,交给有关部门追究。适逢大理寺上奏其他结束的案子,皇上回过头来对辅佐大臣说:“大理寺的官员应当让刚强正直像李浩这样的人去做。”不久大理寺卿的位置空缺,又说:“没有人能代替李浩。”于是授任他为大理寺卿。
李浩任静江知府兼广西安扶使,到了任职的地方,以前原有灵渠可通航和灌溉,年深月久无人修治,命令疏通开浚它,百姓依赖它,非常便利。邑管隶属的安平州,那里的首领依仗天险,阴谋聚集部队成为边疆祸患,李浩派一名使者用祸福利害的道理明示(或晓谕)他们,并且答案他们(可以得到)赦免和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当天就磕头谢罪,焚烧撤掉水栅,听从太府长官的约束。
李浩生性直朴直率,涵育修养身后,不因利害动摇他的意志。在朝廷上慷慨地把时政大局作为自己的责任,忠诚忧愤激昂扬烈,言辞切中时弊,因此被众人忌恨。平时不曾给人好话好脸色,不了解的人认为他很傲慢,有人暗中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皇上说:“这人没有别的,在我面前也是这样,不是故作傲慢的人。”小人害怕他,用禄位财利引诱他,脸色端重不肯回头一顾。谋害他的人没有空子不钻的,只依赖皇上明察他的内心,始终保护他。任地方官尤其廉洁,从海右回来不携带南海的一件东西。一生食用都和当普通人的时候一样,风格一贯高迈,别人不敢因私利请求他。
诗歌强化练习
清江曲 苏庠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白蘋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一岸霜。 过融上人兰若①
茶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 属玉:一种水鸟。②白蘋:水中浮草。
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要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5分)
2、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对其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旗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①。
注:①酲:ch éng ,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困惫状态。
(3)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第三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简要赏析。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指和尚的住所。
5.从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融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6. 诗的前两句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妙处。(4分)
7.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8)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9)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诗歌强化练习答案
(1)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属玉、鸳鸯、白苹、芦花、扁舟、林樾、明月等,营造了幽美清新的意境,抒发了放任自适的情感。
(2)主题方面相似: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自由不羁,如“万事不理醉复醒”就表现作者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风格方面:挥洒飘逸、辞气夸张、清新自然,全诗景物描写清新自然、不饰雕凿,最后一句“长占烟波弄明月”更见丰富的想象力和飘逸的风格。
(3)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字。(仅指出“喧”与“狎”而无分析,不得分。)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 cooco.net.cn教Net 案
“狎”是“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
(4)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首联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颔联描绘了夏日山中雨后凉爽惬意的景象,“荷雨”、“撩风”说明风雨不大,让人舒服。颈联写喜鹊喜晴,鸥鸟嬉戏的情景。尾联写经过雨洗日照后的明净秀丽的山色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此处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
5.“融上人”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自流鸟儿自在飞翔,“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
6. ① “挂僧衣”的细节,一是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二是巧妙暗示了友人不在禅室里;“溪鸟飞”的细节,只听见溪水潺潺,溪上的各种鸟儿飞来飞去。(一点1分,共2分) ② 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反衬出山寺的环境的清静。(2分,意思对即可)
7. ①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② 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③ 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注: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理解,并能自圆其说,也当酌情给分。 8.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9.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诗歌强化练习答案
(1)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属玉、鸳鸯、白苹、芦花、扁舟、林樾、明月等,营造了幽美清新的意境,抒发了放任自适的情感。
(2)主题方面相似: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自由不羁,如“万事不理醉复醒”就表现作者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风格方面:挥洒飘逸、辞气夸张、清新自然,全诗景物描写清新自然、不饰雕凿,最后一句“长占烟波弄明月”更见丰富的想象力和飘逸的风格。
(3)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字。(仅指出“喧”与“狎”而无分析,不得分。)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 cooco.net.cn教Net 案
“狎”是“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
(4)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首联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颔联描绘了夏日山中雨后凉爽惬意的景象,“荷雨”、“撩风”说明风雨不大,让人舒服。颈联写喜鹊喜晴,鸥鸟嬉戏的情景。尾联写经过雨洗日照后的明净秀丽的山色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此处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
5.“融上人”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自流鸟儿自在飞翔,“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
6. ① “挂僧衣”的细节,一是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二是巧妙暗示了友人不在禅室里;“溪鸟飞”的细节,只听见溪水潺潺,溪上的各种鸟儿飞来飞去。(一点1分,共2分) ② 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反衬出山寺的环境的清静。(2分,意思对即可)
7. ①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② 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③ 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注: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理解,并能自圆其说,也当酌情给分。 8.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9.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