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与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论文

文化地理与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论文

情的寄托 心的避风港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姓名:XXX

班级:2010级1班

情的寄托 心的避风港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而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他在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而在他在创作的诗歌的同时,也将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表达出来。从整体上看,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主要体现着两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失意的文人士大夫可以借自然表情言志;另一方面,自然也是他们心的“避风港”。 关键字:山水诗 托物言志 归隐

正文:

谢灵运,南朝著名诗人,晋车骑将军、康乐县公谢玄之孙。《宋书·谢灵运传》里记载“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于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位山水诗人就这样诞生了。

如于洋云:“迨元嘉间,谢康乐出,始创为刻划山水之词。务穷幽极渺,抉山谷水泉之情状,昔人所云‘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者也。宋齐以下,率以康乐为宗。至唐王摩诘、孟浩然、杜子美、韩退之、皮日休、陆龟蒙之流,正变互出,而山水之奇怪灵闭,刻露殆尽;若其滥觞于康乐,则一而已矣。”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确开启了新的一代诗风,他把自然界的山水美景融入诗中,有意识地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用典丽富艳的辞采加以表现,从而引起山水诗创作的勃兴,也深深地影响了其身后的历朝历代诗人和他们的山水诗作。因此清朝学者沈德潜、王士祯等人,现代学者朱光潜、林文月等,皆无庸置疑地认为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始祖。

据考证,谢灵运传下的诗不过仅有八十余首,除去几首模古乐府的作品,写山水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谢灵运的诗篇通篇好的很少,但是却不乏名句,中国几千年璀璨的文学长河中,他的山水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散见在各诗篇中的“名章迥句”。例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岁幕》)等,的确是像鲍照所形容的“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另一些佳句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等,则出于精心雕琢,表现他“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艺术技巧。

另外,谢诗中还有一些句子被后人提出来品评,如“悲矣采薇唱,苦哉有余酸”(《苦行寒》);“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石浅水潺缓,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七里濑》)等这类借景或直接述理的句子,来表达诗人内心对郁闷,排遣自己的寂寞。

谢灵运既然是山水诗的鼻祖,那么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出的并非只有华丽的辞藻与诗歌的创作技巧。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他的诗歌中山水描写的品读,感受出出诗人对自然界的态度,抓住诗歌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折射。而本文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即托物言志;并把自然中的山水作为自己政治不得志之后的,逃离俗世的避风港,即所谓的归隐。由于身份位置使然,二者主要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与自然山水的关系。

(一)情的寄托

谢灵运在十五岁时袭封康乐公,但其真正步入仕途是在二十一岁。那时,他任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其后追随刘毅。刘毅兵败自杀后,他改任刘裕的太尉参军、秘书丞、中书侍郎等职。元熙二年,刘裕建宋朝,东晋灭亡。灵运由公爵降为侯爵,并改任太子左卫率。由于谢灵运并非刘裕的嫡系亲信,又曾经为刘裕的死敌刘毅效力,因此根本得不到刘氏王朝的信任与重用。灵运的祖父谢玄,虽然功勋卓著,官爵显赫,但他却是东晋王朝的重臣。刘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对前朝功臣的后代,也自然要另眼相看。所以,朝廷只是给灵运一些官阶虽高却无实权的职位。

因此,“自谓才能宜参权要”的灵运,“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宋书•谢灵运传》)。刘裕死后,少帝即位,灵运仍被冷落一旁。“构扇异同,非毁执政”的他又为权臣徐羡之、傅亮所恶,故出为永嘉太守。这次遭贬谪,是对他仕途的一次重大打击。仕途的绝望与无可奈何,使谢灵运出世隐逸的思想开始抬头。也在此之后,他创作了大量清新优美、摹景抒情的山水诗篇。

谢灵运的山水诗,并不是简单地描摹山水。他的山水诗主要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表现,抒发人生感慨,时涉玄思。往往先叙述游览过程或游览缘起,接以景色描写,最后感慨或议论。大处落笔,写法流动,记行程、时间、空间变换,局部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穷形极貌,形成初期山水诗的基本结构模式。本文认为,诗人写山水,更多的是言情。灵运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林野,是由于其政治的不得志,而山水,更多的是他情感的寄托。他通过游览山水,舒缓心中的忧愁;又通过摹写山水,表达其丰富的感情。

谢诗先是对山水的热爱赞美。如《过始宁墅》诗中的“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这几句诗歌,作于诗人赴永嘉任上,将要离开始宁时。他游山玩水之后,对故乡的山水之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又如在《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句“初黄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这几句诗,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然而,不管诗人在山水吟颂中表现出对自然怎样的亲和与热爱,他因失意而落寞的心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隐喻的出现在其诗作中。他在《山居赋》中描述了他的庄园中包含了人间的美池良田和大自然的胜山佳水,兼得草木、水石,显得

无忧无虑,他在山水美境中找到了精神寄托的心怀。然而,一片繁华中,他还是感受到了远隔世事的寂寞,面对自然,他把落寞的心怀情绪以对话和移情的方式投射入诗作中。在《登池上楼》中,“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是诗人对浪迹自然,僻避人世的苦闷的认识的清醒,故而内心更加烦闷,只有在山水清音中,他的寂寞的情怀尚可得以安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体会了他这种痛苦:“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因而陆游认为谢灵运和其他名家一样,其诗作之所以成功乃在于:“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苏轼、李陵、陶潜、谢灵运、李白、杜甫,激于不能自已,故其诗为百代法。”(《渭南文集•澹斋居士诗序》)。所以,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山水,是其情的寄托。

(二)心的避风港

谢灵运不满二十踏入仕途,开始他的政治生涯。由于社会混乱黑暗,朝政腐败不堪,他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定。他的一生大半在晋末宋初上层统治斗争的旋涡里沉浮,至使他内心痛苦不安。仕途的绝望与无可奈何,使灵运出世隐逸的的思想开始露头。他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林野,大喊归隐的口号,想借此来逃避现实,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消极反抗。

诗人在离开建康,前往永嘉时所作的《邻里相送至方山》一诗中,就表达了其归隐的决心。“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纪痾谢生虑,寡欲罕所缺。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各勉日心志。”诗中描写了灵运在方山与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分手时依依惜别的情形,表达了他决心从此归隐乡间、泉隐林泉的隐逸思想。在这首诗中,他也流露出一种生不逢时的无奈以及对权臣的不满情绪,这可以归结于他政治上的不得意,也即他归隐的原因。也可以看出,他把大自然的山水,当成了他最后的避风港。

又如其诗《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宵愧浮云,栖川怍渊沈。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屙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钦。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祈祈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徴在今。”此诗是卸任永嘉太守时作。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住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全诗分为叙事、写景、说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官场失意的苦闷之情,与潜虬、飞鸿相比,说自己进退维谷,无奈到永嘉做官,飞鸿、潜虬自比,又是说自己既不能像飞鸿那样高飞进取,也不能像潜虬那样深潜保身,因而自愧于飞鸿的薄宵浮云,惭于潜虬的栖川沉渊。后抒写内心的活动、生活的孤寂,再次表达了意欲归隐的心情。

除这两首诗外,谢灵运的很多山水诗都表达了这种情绪。如《过始宁墅》中的“三载期归旋,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诗人说自己任永嘉太守三年期满后,即回故乡隐居;《富春渚》“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又说自己隐居之心其实早已存在;还有《七里濑》、《过白岸亭》、《游南亭》、《初去郡》等等。这些诗中,诗人都表达了自己隐居的决心,且产生这种决心的原因,多是其在政治上不能实现“参权要”。而灵运的《述祖德二首》更是借他祖父谢玄来说明了士人

们政治失意,然后退居山水的,这种把自然当做避风港的思想。

《述祖德二首》这两首诗大约写于灵运辞去永嘉太守的职务后隐居故乡始宁之时,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灵运祖父谢玄。第一首把谢玄比作段干木、展季等古代贤者,说他秉性清高,不慕荣利;但一旦国家有难,又能挺身而出,保国安民。第二首写道在谢安死后,谢玄遭到小人排挤打击,理想破灭,只好弃官隐居,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寻求慰藉。自然的山水与人,特别是政场失意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就得以充分体现,即山水是他们的避风港,他们从中寻求安慰,得到最后的满足。

谢灵运是第一个山水诗人,他由于政治上不得意而寻幽探奇,并写下许多描绘山水的诗篇。他在这些诗中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借自然中的山水表情言志;也在山水之中变现了政场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把自然山水作为自己避风港的这种心理。体现了古代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文人士大夫借自然的山水表情言志,又在自己政治不得意时,把山水作为自己心灵避风的港湾。

参考文献:

[1] 《带经堂诗话》 〔清〕王士祯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2] 《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 叶嘉莹著 人民出版社 1982

[3] 《谢灵运论稿》 钟优民著 齐鲁书社 1985

[4] 《谢灵运鲍照诗选译》 章培恒等主编 凤凰出版社 2011

[5] 《谢灵运山水诗的探析》 张媛媛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2005

[6] 《空间与审美》 周晓琳 刘玉平著 人民出版社 2009

文化地理与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论文

情的寄托 心的避风港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姓名:XXX

班级:2010级1班

情的寄托 心的避风港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而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他在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而在他在创作的诗歌的同时,也将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表达出来。从整体上看,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主要体现着两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失意的文人士大夫可以借自然表情言志;另一方面,自然也是他们心的“避风港”。 关键字:山水诗 托物言志 归隐

正文:

谢灵运,南朝著名诗人,晋车骑将军、康乐县公谢玄之孙。《宋书·谢灵运传》里记载“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于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位山水诗人就这样诞生了。

如于洋云:“迨元嘉间,谢康乐出,始创为刻划山水之词。务穷幽极渺,抉山谷水泉之情状,昔人所云‘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者也。宋齐以下,率以康乐为宗。至唐王摩诘、孟浩然、杜子美、韩退之、皮日休、陆龟蒙之流,正变互出,而山水之奇怪灵闭,刻露殆尽;若其滥觞于康乐,则一而已矣。”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确开启了新的一代诗风,他把自然界的山水美景融入诗中,有意识地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用典丽富艳的辞采加以表现,从而引起山水诗创作的勃兴,也深深地影响了其身后的历朝历代诗人和他们的山水诗作。因此清朝学者沈德潜、王士祯等人,现代学者朱光潜、林文月等,皆无庸置疑地认为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始祖。

据考证,谢灵运传下的诗不过仅有八十余首,除去几首模古乐府的作品,写山水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谢灵运的诗篇通篇好的很少,但是却不乏名句,中国几千年璀璨的文学长河中,他的山水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散见在各诗篇中的“名章迥句”。例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岁幕》)等,的确是像鲍照所形容的“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另一些佳句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等,则出于精心雕琢,表现他“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艺术技巧。

另外,谢诗中还有一些句子被后人提出来品评,如“悲矣采薇唱,苦哉有余酸”(《苦行寒》);“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石浅水潺缓,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七里濑》)等这类借景或直接述理的句子,来表达诗人内心对郁闷,排遣自己的寂寞。

谢灵运既然是山水诗的鼻祖,那么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出的并非只有华丽的辞藻与诗歌的创作技巧。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他的诗歌中山水描写的品读,感受出出诗人对自然界的态度,抓住诗歌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折射。而本文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即托物言志;并把自然中的山水作为自己政治不得志之后的,逃离俗世的避风港,即所谓的归隐。由于身份位置使然,二者主要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与自然山水的关系。

(一)情的寄托

谢灵运在十五岁时袭封康乐公,但其真正步入仕途是在二十一岁。那时,他任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其后追随刘毅。刘毅兵败自杀后,他改任刘裕的太尉参军、秘书丞、中书侍郎等职。元熙二年,刘裕建宋朝,东晋灭亡。灵运由公爵降为侯爵,并改任太子左卫率。由于谢灵运并非刘裕的嫡系亲信,又曾经为刘裕的死敌刘毅效力,因此根本得不到刘氏王朝的信任与重用。灵运的祖父谢玄,虽然功勋卓著,官爵显赫,但他却是东晋王朝的重臣。刘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对前朝功臣的后代,也自然要另眼相看。所以,朝廷只是给灵运一些官阶虽高却无实权的职位。

因此,“自谓才能宜参权要”的灵运,“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宋书•谢灵运传》)。刘裕死后,少帝即位,灵运仍被冷落一旁。“构扇异同,非毁执政”的他又为权臣徐羡之、傅亮所恶,故出为永嘉太守。这次遭贬谪,是对他仕途的一次重大打击。仕途的绝望与无可奈何,使谢灵运出世隐逸的思想开始抬头。也在此之后,他创作了大量清新优美、摹景抒情的山水诗篇。

谢灵运的山水诗,并不是简单地描摹山水。他的山水诗主要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表现,抒发人生感慨,时涉玄思。往往先叙述游览过程或游览缘起,接以景色描写,最后感慨或议论。大处落笔,写法流动,记行程、时间、空间变换,局部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穷形极貌,形成初期山水诗的基本结构模式。本文认为,诗人写山水,更多的是言情。灵运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林野,是由于其政治的不得志,而山水,更多的是他情感的寄托。他通过游览山水,舒缓心中的忧愁;又通过摹写山水,表达其丰富的感情。

谢诗先是对山水的热爱赞美。如《过始宁墅》诗中的“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这几句诗歌,作于诗人赴永嘉任上,将要离开始宁时。他游山玩水之后,对故乡的山水之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又如在《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句“初黄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这几句诗,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然而,不管诗人在山水吟颂中表现出对自然怎样的亲和与热爱,他因失意而落寞的心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隐喻的出现在其诗作中。他在《山居赋》中描述了他的庄园中包含了人间的美池良田和大自然的胜山佳水,兼得草木、水石,显得

无忧无虑,他在山水美境中找到了精神寄托的心怀。然而,一片繁华中,他还是感受到了远隔世事的寂寞,面对自然,他把落寞的心怀情绪以对话和移情的方式投射入诗作中。在《登池上楼》中,“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是诗人对浪迹自然,僻避人世的苦闷的认识的清醒,故而内心更加烦闷,只有在山水清音中,他的寂寞的情怀尚可得以安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体会了他这种痛苦:“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因而陆游认为谢灵运和其他名家一样,其诗作之所以成功乃在于:“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苏轼、李陵、陶潜、谢灵运、李白、杜甫,激于不能自已,故其诗为百代法。”(《渭南文集•澹斋居士诗序》)。所以,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山水,是其情的寄托。

(二)心的避风港

谢灵运不满二十踏入仕途,开始他的政治生涯。由于社会混乱黑暗,朝政腐败不堪,他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定。他的一生大半在晋末宋初上层统治斗争的旋涡里沉浮,至使他内心痛苦不安。仕途的绝望与无可奈何,使灵运出世隐逸的的思想开始露头。他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林野,大喊归隐的口号,想借此来逃避现实,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消极反抗。

诗人在离开建康,前往永嘉时所作的《邻里相送至方山》一诗中,就表达了其归隐的决心。“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纪痾谢生虑,寡欲罕所缺。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各勉日心志。”诗中描写了灵运在方山与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分手时依依惜别的情形,表达了他决心从此归隐乡间、泉隐林泉的隐逸思想。在这首诗中,他也流露出一种生不逢时的无奈以及对权臣的不满情绪,这可以归结于他政治上的不得意,也即他归隐的原因。也可以看出,他把大自然的山水,当成了他最后的避风港。

又如其诗《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宵愧浮云,栖川怍渊沈。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屙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钦。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祈祈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徴在今。”此诗是卸任永嘉太守时作。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住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全诗分为叙事、写景、说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官场失意的苦闷之情,与潜虬、飞鸿相比,说自己进退维谷,无奈到永嘉做官,飞鸿、潜虬自比,又是说自己既不能像飞鸿那样高飞进取,也不能像潜虬那样深潜保身,因而自愧于飞鸿的薄宵浮云,惭于潜虬的栖川沉渊。后抒写内心的活动、生活的孤寂,再次表达了意欲归隐的心情。

除这两首诗外,谢灵运的很多山水诗都表达了这种情绪。如《过始宁墅》中的“三载期归旋,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诗人说自己任永嘉太守三年期满后,即回故乡隐居;《富春渚》“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又说自己隐居之心其实早已存在;还有《七里濑》、《过白岸亭》、《游南亭》、《初去郡》等等。这些诗中,诗人都表达了自己隐居的决心,且产生这种决心的原因,多是其在政治上不能实现“参权要”。而灵运的《述祖德二首》更是借他祖父谢玄来说明了士人

们政治失意,然后退居山水的,这种把自然当做避风港的思想。

《述祖德二首》这两首诗大约写于灵运辞去永嘉太守的职务后隐居故乡始宁之时,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灵运祖父谢玄。第一首把谢玄比作段干木、展季等古代贤者,说他秉性清高,不慕荣利;但一旦国家有难,又能挺身而出,保国安民。第二首写道在谢安死后,谢玄遭到小人排挤打击,理想破灭,只好弃官隐居,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寻求慰藉。自然的山水与人,特别是政场失意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就得以充分体现,即山水是他们的避风港,他们从中寻求安慰,得到最后的满足。

谢灵运是第一个山水诗人,他由于政治上不得意而寻幽探奇,并写下许多描绘山水的诗篇。他在这些诗中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借自然中的山水表情言志;也在山水之中变现了政场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把自然山水作为自己避风港的这种心理。体现了古代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文人士大夫借自然的山水表情言志,又在自己政治不得意时,把山水作为自己心灵避风的港湾。

参考文献:

[1] 《带经堂诗话》 〔清〕王士祯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2] 《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 叶嘉莹著 人民出版社 1982

[3] 《谢灵运论稿》 钟优民著 齐鲁书社 1985

[4] 《谢灵运鲍照诗选译》 章培恒等主编 凤凰出版社 2011

[5] 《谢灵运山水诗的探析》 张媛媛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2005

[6] 《空间与审美》 周晓琳 刘玉平著 人民出版社 2009


相关文章

  • 八下语文期末复习文学常识教学案
  • 初二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2(文学常识)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知识梳理 古代文学: 1.<马说>作者 朝文学家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 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 ...查看


  • 书评|[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学科互济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推进
  • 论学科互济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推进 --以<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为中心 刘晓亮 文 学研究(或批评)是伴随文学创作而产生的自然现象,而且二者有时还以"合二为一"的面目呈现出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伴随古典文学的 ...查看


  • 跨文化管理期末论文
  • 浅谈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 朱建兴 (2011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1**********]060) [摘要]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qu ...查看


  • 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所属门类:历史学 学科名称:历史学 学科代码:0601 二.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培养既具有历史学专业知识又具有系统人文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要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
  • 292 294 学习方法 1.自读研习法.选择自己认为编制较好的语文试题进行研习并当众介绍. 2.合作讨论法.按照导师提出的阅读.写作或口语交际材料,在各自准备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设计测试题目. 3.尝试设计法.进入教学状态进行模拟教学,编制一 ...查看


  •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 1. 远古传说 (1)远古传说: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 ...查看


  • 济南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总结
  • 中国文化概论 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2.狭义文化:狭义的&qu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二)答案版
  •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二) 一. 填空. 1."文章四友"指:___杜审言.苏味道. 崔融. 李峤______.( 2."风"指十五国风,代表 散文__. 3.两汉历史散文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的标志 ...查看


  • 清华大学选课指南
  • 清华大学选课指南 当年选课时乱选一气,结果悲剧无比. 后来无意中得到了这份选课指南,万分感谢整理这个指南的原作者. 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像在下一样悲剧,所以结合我自己的经验传上来希望有所裨益. 主要是选修课部分.(必修应该问自己系的学长)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