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规制 | 谈戏曲表演中"宁穿破不穿错"的道理

戏曲舞台美术

图片丨同光十三绝

在传统戏曲中任何脚色的穿戴均有规矩,并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原则,无朝代和地域之分,也不分时季。这是一套在几百年的演出实践中逐步积累下来的艺术语汇,被观众所懂得、所接受,并能够产生出艺术的真实感。

频繁的戏曲演出活动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使戏曲舞台美术不断完善。戏曲舞台美术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出体系,从演出场所到舞台装置、人物装扮,都已达到成熟和完善,是以鲜明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人物造型。而人物造型都是以舞的姿态来表现,戏衣为舞衣,砌末为舞具,戏台是歌舞场。乃“有声必歌,无动不舞。”

清代后期的戏曲宫衣

衣箱是传统戏曲放置服饰、盔帽、靴鞋、砌末、刀枪把子等的专有设备。最初的衣箱不甚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艺术的发展,衣箱制度逐渐形成。《扬州画舫录》中曾记载了关于衣箱的材料,记述了在扬州昆曲戏班的一般状况:“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为衣、盔、杂、把四箱。”行头在明清时期不单指戏衣,还包括一切演出的砌末,其中大衣箱又分“大衣箱”和“布衣箱”。“大衣箱”根据服饰特征又分“文扮”“武扮”和“女扮”。盔箱也分为“文扮”“武扮”和“女扮”。由此可见,至明代,戏曲演出团体已经存在较完备的衣箱体制。

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传统戏曲的定型,衣箱制度也固定下来。除了剧团主要演员因本人的具体条件、表演需求、技巧风格等的个性特点所制作的专有服装(即私房行头)外,剧团的衣箱设备则形成一套“官中箱”(即共用行头),这一基本设备大体囊括了戏曲演出的全部脚色装扮,具有一般性,故又称“全箱”。

此镶边女蟒是梅兰芳演《贵妃醉酒》时,由“上海天昌戏衣绣庄”制作,谢杏生设计。团花图案为凤穿牡丹,插底图案为折枝牡丹,它保留了传统女蟒的基本样式,并借用了清代服装流行的镶边滚边做法,整体效果雍容华贵。

全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靴鞋箱、把子箱。大衣箱有上首箱和下首箱两只,分别放置皇帝、一般的文职官员、书生及相应身份的妇女服装。从特征上看,大衣箱中的服装大致带水袖,而打衣打裤、旗装均无水袖,依例放在大衣箱内。所有服装须按一定顺序,按照规范的折叠方法置于箱中。如上首箱中“加官”穿的红蟒和“财神”穿的绿蟒要放在前面,以下依次是黄、白、黑等。下首箱则首放富贵衣与老斗衣,反映了旧时代艺人朴素的民主思想。在大衣箱中放置有:蟒、官衣、褶子、帔、开氅、古装,裙、裤、袄三件,打衣裤、斗篷、八卦衣、法衣、旗袍、旗蟒、宫装、彩旦褂子、腰包(有的将其放于三衣箱中)、坎肩等。二衣箱亦分为上首箱和下首箱。上首箱以靠和箭衣为主,其余放在下首箱中,以不带水袖的服装为主,包括:靠、箭衣、马褂、抱衣抱裤、侉衣、卒坎、龙套衣、太监衣、青袍、罪衣、僧背心、刽子手衣、鱼、蚌、虾、蟹、神将等专用服。三衣箱是演员穿的下衣彩裤,附属物有护领、胖袄、水衣子、小腰包、腰包、鸾带、腰巾子等。

大红缎盘金绣男靠

紫缎盘金绣大龙蟒

戏衣在穿用上有一定的规则,文官朝会大礼时穿蟒,平时治安会客则穿帔,闲居时穿褶子。武官点兵阅操则穿靠,有大型典礼时亦加穿蟒,平常办公则穿开氅,家宴或随便之时亦穿褶子。武士则穿打衣裤袄。最重要的大致不外以上几种。而戏衣在颜色上的规定较为严格,分十蟒、十靠,正五色、间五色。红、绿、黄、白、黑,正五色,紫、粉、蓝、湖、绛,间五色。如正直人穿红色,有德之人穿绿色,皇帝穿黄色,粗莽人穿黑色,少年人穿白色,其余各种间色则灵活选择。又有杏黄、香色两种,为老年人和旧功臣及王公等人穿用。至于女子所穿,除了蟒、帔、褶子之外只多一件宫衣,下身多系一条裙子。行头一项,看上去似乎种类极多,其实原则上很简单。其余各种行头虽然名目很多,然而都是从这些种类变化而来,名目花样稍有不同。

黑缎彩绣梅花帔

盔箱放置脚色头戴的各种盔帽,分为冠、盔、帽、巾等类,质地上有硬软胎之分。冠为帝王、贵族的礼帽;盔为武职人员所戴;巾多为软件,属于便服;帽类最杂,自皇帽至草帽,有硬有软,名目繁多。戏曲的冠帽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的等级制度、世俗和时尚。戏曲舞台上各种上层人物所戴的冠帽,通常以帽翅的高低样式分等级。翅子的样式,基本上分三类,即向上、平直、向下,这是区别脚色身份的明显标志之一。向上的叫朝天翅,为皇帝和高级臣僚所戴。一般文官戴的帽翅比较平直,但宰相戴的相貂是个例外,其帽翅平直且长,以区别其他官员。其他非官员的文人学士戴的各种巾帽,都用向下的翅子或飘带,有“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之说。穷愁患难之士,即戴方巾。官员戴的纱帽可分为方翅纱帽、尖翅纱帽、圆翅纱帽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冠巾样式,在戏曲舞台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的造型特征。

盔头巾帽

靴鞋箱,靴鞋有高帮矮帮,厚底与薄底之别。该穿靴的不能穿鞋,该穿厚底的不能改薄底,这也是自古以来衣冠制度形成的习惯穿法。把子箱则放置剧目中的各种刀枪把子等物。各戏曲剧种在衣箱制度上大同小异,在放置服饰上也不是完全相同,但衣箱制的确立则是中国传统戏曲脚色穿戴的共同特征。

对于戏曲演员来说,服装管理太重要了,跟琴师、乐队一样不可或缺,好的穿扮师傅,手法利落,给演员穿戴得舒服规整,衣服褶子都没有,不耽误时间,上台效果也好。对于一些不常演的老戏,人物该穿什么戴什么,演员不一定懂,也是不管的,这就全靠服装管理来张罗。

戏曲舞台美术作为戏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展现出中国戏曲艺术的特性,高度概括与综合。通过表演的形式无不体现“美”的原则,以多种形式满足不同时空背景中不同阶层观众欣赏演出的需求。

后台是演员装扮的重要地点,一般因地制宜。条件好的大剧场,后台化妆间里穿衣镜、水池等应有尽有。演出前舞美队工作人员提前到达,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化妆组准备戏曲演出中生、旦、净、丑各行脚色梳裹发式的各种用品。衣箱由舞美队下属的服装组专人管理,演出前将整台演员要穿的戏衣熨烫平整,按照登台顺序挂好,靴鞋裤袄码放整齐,舞美队成员各负其责,整个后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戏曲人物造型同戏曲表演、音乐一样,也有许多程式。在化妆上,无论生、旦、净、丑,都有各自的基本谱式,在服装上则有一定的穿戴规制。这些程式,是把生活中的人物装扮加以艺术化、规范化的结果。它们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已同观众达成各种默契。如观众看到戴皇帽、穿黄蟒的人物上场,就知道他是皇帝;看到戴相貂、穿蟒袍的人,知道他是大臣;看到一个人戴风帽、披斗篷,就明白他正在途次;而看到另一人头上缠带、腰间系裙,就意识到他在生病。再加上化妆上的种种刻画,所以剧中人物一出场,观众就能对这个人物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以及人品有一个初步的概念。这是一套约定俗成的艺术语汇,艺人们懂得这种造型程式的妙用,所以“宁穿破不穿错”。

媒体合作平台

戏曲舞台美术

图片丨同光十三绝

在传统戏曲中任何脚色的穿戴均有规矩,并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原则,无朝代和地域之分,也不分时季。这是一套在几百年的演出实践中逐步积累下来的艺术语汇,被观众所懂得、所接受,并能够产生出艺术的真实感。

频繁的戏曲演出活动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使戏曲舞台美术不断完善。戏曲舞台美术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出体系,从演出场所到舞台装置、人物装扮,都已达到成熟和完善,是以鲜明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人物造型。而人物造型都是以舞的姿态来表现,戏衣为舞衣,砌末为舞具,戏台是歌舞场。乃“有声必歌,无动不舞。”

清代后期的戏曲宫衣

衣箱是传统戏曲放置服饰、盔帽、靴鞋、砌末、刀枪把子等的专有设备。最初的衣箱不甚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艺术的发展,衣箱制度逐渐形成。《扬州画舫录》中曾记载了关于衣箱的材料,记述了在扬州昆曲戏班的一般状况:“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为衣、盔、杂、把四箱。”行头在明清时期不单指戏衣,还包括一切演出的砌末,其中大衣箱又分“大衣箱”和“布衣箱”。“大衣箱”根据服饰特征又分“文扮”“武扮”和“女扮”。盔箱也分为“文扮”“武扮”和“女扮”。由此可见,至明代,戏曲演出团体已经存在较完备的衣箱体制。

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传统戏曲的定型,衣箱制度也固定下来。除了剧团主要演员因本人的具体条件、表演需求、技巧风格等的个性特点所制作的专有服装(即私房行头)外,剧团的衣箱设备则形成一套“官中箱”(即共用行头),这一基本设备大体囊括了戏曲演出的全部脚色装扮,具有一般性,故又称“全箱”。

此镶边女蟒是梅兰芳演《贵妃醉酒》时,由“上海天昌戏衣绣庄”制作,谢杏生设计。团花图案为凤穿牡丹,插底图案为折枝牡丹,它保留了传统女蟒的基本样式,并借用了清代服装流行的镶边滚边做法,整体效果雍容华贵。

全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靴鞋箱、把子箱。大衣箱有上首箱和下首箱两只,分别放置皇帝、一般的文职官员、书生及相应身份的妇女服装。从特征上看,大衣箱中的服装大致带水袖,而打衣打裤、旗装均无水袖,依例放在大衣箱内。所有服装须按一定顺序,按照规范的折叠方法置于箱中。如上首箱中“加官”穿的红蟒和“财神”穿的绿蟒要放在前面,以下依次是黄、白、黑等。下首箱则首放富贵衣与老斗衣,反映了旧时代艺人朴素的民主思想。在大衣箱中放置有:蟒、官衣、褶子、帔、开氅、古装,裙、裤、袄三件,打衣裤、斗篷、八卦衣、法衣、旗袍、旗蟒、宫装、彩旦褂子、腰包(有的将其放于三衣箱中)、坎肩等。二衣箱亦分为上首箱和下首箱。上首箱以靠和箭衣为主,其余放在下首箱中,以不带水袖的服装为主,包括:靠、箭衣、马褂、抱衣抱裤、侉衣、卒坎、龙套衣、太监衣、青袍、罪衣、僧背心、刽子手衣、鱼、蚌、虾、蟹、神将等专用服。三衣箱是演员穿的下衣彩裤,附属物有护领、胖袄、水衣子、小腰包、腰包、鸾带、腰巾子等。

大红缎盘金绣男靠

紫缎盘金绣大龙蟒

戏衣在穿用上有一定的规则,文官朝会大礼时穿蟒,平时治安会客则穿帔,闲居时穿褶子。武官点兵阅操则穿靠,有大型典礼时亦加穿蟒,平常办公则穿开氅,家宴或随便之时亦穿褶子。武士则穿打衣裤袄。最重要的大致不外以上几种。而戏衣在颜色上的规定较为严格,分十蟒、十靠,正五色、间五色。红、绿、黄、白、黑,正五色,紫、粉、蓝、湖、绛,间五色。如正直人穿红色,有德之人穿绿色,皇帝穿黄色,粗莽人穿黑色,少年人穿白色,其余各种间色则灵活选择。又有杏黄、香色两种,为老年人和旧功臣及王公等人穿用。至于女子所穿,除了蟒、帔、褶子之外只多一件宫衣,下身多系一条裙子。行头一项,看上去似乎种类极多,其实原则上很简单。其余各种行头虽然名目很多,然而都是从这些种类变化而来,名目花样稍有不同。

黑缎彩绣梅花帔

盔箱放置脚色头戴的各种盔帽,分为冠、盔、帽、巾等类,质地上有硬软胎之分。冠为帝王、贵族的礼帽;盔为武职人员所戴;巾多为软件,属于便服;帽类最杂,自皇帽至草帽,有硬有软,名目繁多。戏曲的冠帽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的等级制度、世俗和时尚。戏曲舞台上各种上层人物所戴的冠帽,通常以帽翅的高低样式分等级。翅子的样式,基本上分三类,即向上、平直、向下,这是区别脚色身份的明显标志之一。向上的叫朝天翅,为皇帝和高级臣僚所戴。一般文官戴的帽翅比较平直,但宰相戴的相貂是个例外,其帽翅平直且长,以区别其他官员。其他非官员的文人学士戴的各种巾帽,都用向下的翅子或飘带,有“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之说。穷愁患难之士,即戴方巾。官员戴的纱帽可分为方翅纱帽、尖翅纱帽、圆翅纱帽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冠巾样式,在戏曲舞台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的造型特征。

盔头巾帽

靴鞋箱,靴鞋有高帮矮帮,厚底与薄底之别。该穿靴的不能穿鞋,该穿厚底的不能改薄底,这也是自古以来衣冠制度形成的习惯穿法。把子箱则放置剧目中的各种刀枪把子等物。各戏曲剧种在衣箱制度上大同小异,在放置服饰上也不是完全相同,但衣箱制的确立则是中国传统戏曲脚色穿戴的共同特征。

对于戏曲演员来说,服装管理太重要了,跟琴师、乐队一样不可或缺,好的穿扮师傅,手法利落,给演员穿戴得舒服规整,衣服褶子都没有,不耽误时间,上台效果也好。对于一些不常演的老戏,人物该穿什么戴什么,演员不一定懂,也是不管的,这就全靠服装管理来张罗。

戏曲舞台美术作为戏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展现出中国戏曲艺术的特性,高度概括与综合。通过表演的形式无不体现“美”的原则,以多种形式满足不同时空背景中不同阶层观众欣赏演出的需求。

后台是演员装扮的重要地点,一般因地制宜。条件好的大剧场,后台化妆间里穿衣镜、水池等应有尽有。演出前舞美队工作人员提前到达,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化妆组准备戏曲演出中生、旦、净、丑各行脚色梳裹发式的各种用品。衣箱由舞美队下属的服装组专人管理,演出前将整台演员要穿的戏衣熨烫平整,按照登台顺序挂好,靴鞋裤袄码放整齐,舞美队成员各负其责,整个后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戏曲人物造型同戏曲表演、音乐一样,也有许多程式。在化妆上,无论生、旦、净、丑,都有各自的基本谱式,在服装上则有一定的穿戴规制。这些程式,是把生活中的人物装扮加以艺术化、规范化的结果。它们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已同观众达成各种默契。如观众看到戴皇帽、穿黄蟒的人物上场,就知道他是皇帝;看到戴相貂、穿蟒袍的人,知道他是大臣;看到一个人戴风帽、披斗篷,就明白他正在途次;而看到另一人头上缠带、腰间系裙,就意识到他在生病。再加上化妆上的种种刻画,所以剧中人物一出场,观众就能对这个人物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以及人品有一个初步的概念。这是一套约定俗成的艺术语汇,艺人们懂得这种造型程式的妙用,所以“宁穿破不穿错”。

媒体合作平台


相关文章

  • 浅谈中国戏曲"谚语"
  •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人前显贵,必要山后练鞭"-- 中国戏曲谚语,以它独特的方式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戏曲演艺人员的舞台实践和艺术创作生活,它是划定在戏曲范畴之内的一种戏曲行业"谚语 ...查看


  •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 摘要:歌剧在中国的发展融合了戏曲.话剧.歌舞和诸多西方音乐元素,形成我国所独有的鲜明艺术特点.中国歌剧的表演艺术手法既体现出中西方音乐相互融合的特点,又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征.民族特征是一个纵深的概念,它不仅可以包容不同民族之间艺术差异,也能 ...查看


  • 中国戏曲观后感
  • 中国戏曲观后感 中国戏曲>观后感(一)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 ...查看


  • 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
  •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 ...查看


  • 浅谈戏曲身段的表演形式及其艺术价值
  • 浅谈戏曲身段的表演形式及其艺术价值 在中国的戏曲表演中,唱念做打是基本功,也是其基础的表现手段.作为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角色不同身段表演方式不同.仅从台步来说,青衣,老旦,老生和武生的台步就完全不同.为了更好地塑造戏曲形象,身段中 ...查看


  • 课题结题报告重要材料
  • 淮海戏代表着的地方文化特色,它反映着民众的现实生活.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活跃和辉煌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由于电视网络现代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踊跃冲击,民众对淮海戏的兴致逐渐淡化,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的表现 ...查看


  • 关于戏曲形体表演问题的探讨
  • 摘要: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融众多艺术形式为一体.它起源于原始歌舞,以歌舞为载体展现故事脉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形体表演套路,即戏曲的形体表演程式.本文通过研究戏曲形体表演形式,探索戏曲的形体表演法则及其规范,把握戏曲形 ...查看


  • 戏曲晚会主持词(精选多篇)
  • 第一篇:元旦戏曲晚会主持词 元旦戏曲晚会主持词 开场白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 合:晚上好! 男:我是主持人?? 女:我是主持人?? 女:粉墨缤纷,同唱梨园欢歌:霓裳锦绣,共迎万家祥和. 男:锣鼓铿锵 ...查看


  • 戏曲表演的艺术
  • 戏曲表演的艺术 戏曲起源于人类对自身行为的模仿,起源于原始歌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到宋元之际成熟.此后,戏曲成为极其重要的文学形式,与稍候繁荣起来的长篇小说一同雄踞文坛,取代了古代诗词附文的地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重大变革.可以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