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期的马窦之争

东汉初期的马窦之争

中国古代史

范黧

M070494

一、东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与马窦矛盾的潜伏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称帝建立东汉政权。不久,新莽时曾任增山连率的马员来到洛阳,这是后世作为西北大族代表之一的马氏与东汉政权的第一次接触。光武帝并未让马氏留在自己身边,而是让他们回到凉州本郡——亦是当时对东汉政权来说形势最为复杂的地区。不久,马员病逝,马援成为这一家族最活跃的人物。当时,除河西以外的凉州大部是魏嚣的势力范围,魏嚣敬重并重用马援,并安排马援在当时各大势力之间游走观察,为其提供方略规划。

建武四年冬,马援来到洛阳,并从此认定光武的东汉政权是唯一能统一天下的政治势力。建武五年,马援劝服魏嚣,并跟随魏嚣派遣入质的长子魏恂来到洛阳,正式投奔了东汉政权。但是,东汉政权当时对马援却并无重用,以至于“居数月而无它职任”①,于是马援只得请求屯田于上林苑中。

导致马援受冷落的重要原因是西北大族的另一代表——窦融对东汉的归附。同样是建武四年的四月,“融遣长史刘钧奉书献马于帝”②,并随即被光武帝任命为凉州牧。

窦融的归附意义重大。对于东汉政权来说,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在西部,即陇蜀的公孙述,天水的魏嚣和河西的窦融。他们各自都有广大的地盘,有力的地势、强大的武装和稳定的人才体系,并且都受到地方势力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刚刚在关中站稳脚跟的光武帝自然把他们看作心腹之患。由于凉州地势险要,兵精粮足,想仅凭武力就将其征服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光武帝的策略是对其以争取为主,至少不能让两家联合。魏嚣集团虽与东汉政权早有往来,光武帝亦待之甚厚,不过魏嚣的狐疑心态光武帝是明白的。然而在与河西的窦融无法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光武帝必须拉拢魏嚣,这时,作为东汉政权与魏嚣集团中间人的马援便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窦融的政治态度的表明,魏嚣集团的重要性便骤然下降,马援的重要性也就随之下降。随后,魏嚣脱离东汉政权,窦融集团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受到光武帝极大的重视,并成为牵制魏嚣集团的主要力量,而马援在几乎整个过程中一直不受重用。

然而随着建武九年魏嚣的死,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魏嚣集团的实力一落千丈,再也无法和东汉政权抗衡,此时窦融集团成为西北最大的军事力量。明谙时势的窦融知道此时自己有可能成为光武眼中的威胁,所以“惧不自安,数上书求代”③,以此博取光武帝的信任。从光武帝的角度来说,由于东汉政权尚未稳定,西北任需要窦融来镇守,同时窦融集团的存在,对公孙述也是实在的威慑,因此,直到建武十二年陇蜀悉平后,才将窦融集团的主要干将调离河西。

但是,毕竟让一方势力坐大对皇帝是没有好处的,因此,对于魏嚣集团余党以及西北少数民族叛乱的清剿,光武帝没有使用窦融的武装,而是启用了熟悉西北情况的马援。从此开始,马援和窦融二人经历了完全不同的轨迹,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一内一外。 ①

② 《后汉书·马援传》 《后汉书·窦融传》

窦融在内。

在率众诣洛阳之后,窦融就上交了凉州牧的印绶,虽然不久被任命为冀州牧,但不久就转为大司空,又历任卫尉、将作大匠,弟窦友及长子窦穆先后任城门校尉。可以看到,光武帝对窦融是十分信任的,先让窦融担任三公,此后又将宫廷和都城的侍卫要职交予窦氏①,并和窦氏结为姻亲,至永平初,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②,窦氏成为光武一朝的贵戚。

马援在外。

从建武九年马援副来歙平凉州开始,直至建武十五年被召回为止,一直在陇右平乱;而被召回京师不久,建武十七年,又以虎贲中郎将的身份与骠骑将军段志皖城讨李广;建武十八年四月,以伏波将军职与楼船将军段志击交趾徴侧等,明年正月获胜,封新息侯;建武二十一年十月,出塞击乌桓;建武二十四年七月,率四将军讨武陵蛮,获胜后病卒。马援在东汉政权稳定后,成为东征西讨的主要干将,尤其是在边疆地区,马援参与和指挥了光武帝时期几乎所有的战争,并因这些军功,在朝廷同样获得了“朝见位次九卿”③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马窦经历不同,分工不同,但同为东汉王朝的巩固献力献策,并不冲突。但是,马窦矛盾实际上就蕴含在这其中。

西北大族在东汉有着特殊的作用,其一,西北集团是作为与南阳集团进行力量平衡的重要势力,也是代表关中地主与关东地主抗衡的主要力量;其二,东汉接连不断的“羌祸”和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都需要骁勇善战并对西北了如指掌的西北大族的力量。因此,在东汉的大部分时期,西北大族总有自己的政治地位。

但是,东汉毕竟是在关东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王朝,尤其在东汉前期,关东地主特别是是南阳集团在政权中占据了优势。东汉王朝也并不希望关中集团太多强大,以影响到关东地主的核心利益。西北大族与南阳集团的力量平衡,主要是通过在权力的上层占据优势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西北集团不像南阳集团那样,拥有广大的参与政权的基础,只有西北大族的领导力量才能在政权中站稳脚跟,这便造成西北大族内部为了独占鳌头,排挤其他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二、马窦之争的第一个高潮

东汉初,窦氏集团在西北大族中独占鳌头,马氏并不突出,因此矛盾尚属缓和,但随着马援地位的逐渐提高,他们之间的斗争不可避免,从而也形成了马窦之争的第一个高潮。

梁氏作为西北大族中另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东汉初期是从属于窦氏集团的,从河西时期起,梁统就是窦融的坚定支持者。梁氏在河西经营多年,其势力不弱于窦氏。梁氏作为河西集团的代表之一,与窦氏一样,和出身天水集团的马援有着先天的矛盾。

梁松作为梁统之子,光武之女舞阴公主的夫婿,显贵一时,一次去马援处探病,马援对其十分怠慢从而招致梁松的嫉恨。更早一些,马援受命出征,皇帝诏令百官祖道,马援当百官之面教训梁松、窦固,可想二人当时是何等的不堪。

这些表面上是个人恩怨,或体现了马融对窦氏、梁氏纨绔子弟的不满,实际上它显示了马援对于梁窦二门身居高位的不屑的公开表示,也是马窦矛盾逐渐尖锐的表现。

终于,矛盾在建武二十四年马援出征武陵蛮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① 《续汉书·百官志》载:“卫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宫门卫士,宫中徼循事”;“城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洛阳城门十二所”。卫尉掌卫士,守宫门;城门校尉守卫都城城门,所处重要,执掌兵权。

② 《后汉书·窦融传》

在马援的出征队伍中,有出身扶风耿氏的耿舒,耿氏虽属光武河北旧部,但与窦氏关系亦十分密切。果然,由于军事上的分歧以及汉军的行动遇到敌军和瘟疫的阻碍,耿舒便把过错归咎于马援的战略,并由其兄耿弇奏于光武帝。光武帝遂派遣对马援怀恨在心的梁松为监军,实际上是牵制马援的行动。梁松到任正会马援病故,于是梁松会同当时在朝的窦固诬陷马援远征交趾时搜刮财物,光武帝大怒,不仅取消了马援的爵位,以至于家属都不敢为其筹备丧礼,史载:“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槀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①马氏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马窦之争的第一个高潮以马氏受重创,窦、梁二氏获胜而结束,但是局势的发展却正好相反。马援被诬,其宗族不胜忧愤,于是“绝窦氏婚,求进女掖庭”②光武帝也接受了马氏的请求,马援的小女被选入太子宫,马氏反而由此兴旺,并在明帝朝和章帝初年取代了窦氏的地位,成为西北大族的领导者。

之所以马窦之争的第一回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与光武帝的权术有直接的关系。对光武帝来说,西北大族是平衡南阳集团力量的关键力量,所以他们往往得到重用。但是,东汉毕竟是在关东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光武帝并不希望西北大族全面崛起,因此,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权势,再加上光武帝对于功臣,虽然不采取汉高祖那样的屠杀政策,但也不希望他们过多的参与国家政权,这两点成为决定马援命运的因素。

王夫之认为,光武帝对于马援的寡恩,在于援“自取之”,“武谿之乱,帝愍其老而不听其请往,援固请而行。天下已定,功名已著,全体肤以报亲,安禄位以戴君,奚必马革裹尸而后为愉快哉!光武于是而知其不自贵也;不自贵者,明主之所厌也”。③因此,相对于谨慎、谦退的窦融,光武帝对马援逐渐增高的功劳和势力是有所警惕的,因此在征讨五溪蛮时,要在马援军中安排既有河北集团背景,又与窦氏相善的耿舒,而后又派梁松作为监军。光武帝不可能不知道马氏和窦、梁之间的矛盾,此举当是为了牵制马援而为。我认为,梁松、窦固陷害马援。光武帝并非毫不知情,甚至是有意放纵,原因就在于,光武帝认为,在他的晚年,像马援这样的功劳大,资历深,且宗门广大的老将或者其势力的存在,对继任之君是个阻碍,对其进行打击是有必要的。

但是,光武并不希望马氏势力彻底被打垮,因为他不希望窦氏的力量独大,马氏的存在,可以有效地牵制由窦、梁、耿、班四氏为主组成的的当权集团,且光武帝晚年对窦、梁子弟的作为亦十分不满,因此,在消除了马氏“功高震主”的可能之后,光武帝便又开始扶植马氏的势力,接受马援的女儿入太子宫便是主要的手段。

三、马窦之争的第二个高潮

马窦之争的第二个高潮开始于汉明帝继位之后,尤其是永平三年马氏立为皇后之后。 很显然,马氏的崛起,直至马援之女立为皇后,意味着马氏正式取代窦氏成为西北大族的领袖,并代表西北大族承担平衡南阳集团势力的职能。这样,以窦氏、梁氏为代表的集团必然受到打击,这既是马氏对窦、梁陷害马援的屈辱及怨恨,更符合皇帝对西北大族的政策。

这一轮斗争,不像之前双方的针锋相对,但是马氏逐渐得势,窦、梁衰落的迹象是明显的。

首先是随着马后得立,马氏的明显得势。 ①

② 《后汉书·马援传》 《后汉书·皇后纪》

 马廖:“明德皇后既立,拜廖为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显宗崩,受遗诏典掌门禁,遂代赵憙为卫尉”。①

 马豫:“为步兵校尉”。②

 马防、马光:“永平十二年,(防)与弟光俱为黄门侍郎。肃宗继位,拜防中郎将,稍迁城门校尉”,建初二年“拜防行车骑将军事”,后“拜车骑将军,城门校尉如故”。“防贵宠最盛,与九卿绝席。光自越骑校尉迁执金吾”。③

 马严:“肃宗继位,征拜(严)侍御史中丞”,“建初元年,迁五官中郎将”,“复以五官中郎将行长乐卫尉事”,“二年,拜陈留太守”,典郡四年,“征拜太中大夫;十余日,迁将作大匠”。“弟敦,官至虎贲中郎将”。④

马氏势力的增长,很明显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明帝时期,第二是章帝初年。在明帝时期,马氏虽然显贵,但较少身居要职,仅有马廖为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典掌禁军,马防、马光为黄门侍郎,侍卫宫禁。但是到章帝继位,马皇后成为太后,马氏子侄一下子都身居机要,占据了卫尉、步兵校尉、城门校尉、执金吾、五官中郎、虎贲中郎将将等京城防卫的重要职位,可以说,京城防卫大权完全掌握在马氏一门。且马防以车骑将军身份统领大军,马光也曾任越骑校尉,马氏在军队中树立了相当的威望,而马严官拜将作大匠,也是九卿之

一。这时的马氏,权倾朝野,不可一世,这正是明帝以来扶植马氏的结果。

在扶植马氏的同时,明帝以更快的速度削弱了窦氏和梁氏的势力。

在明帝继位之初,窦氏势力尚强之时,皇帝在很多方面还必须依赖窦氏,窦氏依旧显贵,然而,护羌校尉窦林失职案引发了对窦氏势力的清洗。永平二年,窦林被诛;马氏被立为皇后的永平三年,窦融辞去了卫尉的职位,交出了禁宫的兵权;永平五年,刘安侯娶妇事件使诸窦尽数免官,发回故郡,后虽被追还,但窦氏在朝势力一落千丈;窦融卒后,诸窦还是被遣回本郡,后仅因窦穆贿赂小吏这样小小的罪名便使窦穆、窦宣和窦勋俱死于狱中;窦氏权位仅存的窦固,也“废于家十余年”⑤。窦氏的势力在明帝继位后的短短数年便被清楚。

对于梁氏的打击则更为残酷和迅速。梁松在光武帝去世时受遗诏辅政,因此在永平元年拜为太仆,然而仅仅到永平二年便因“数为私书请托郡县”⑥的罪名被免官,永平四年,亦受乃县毁谤死于狱中,宗族徙九真。自此,直到马氏失执,梁氏在东汉政治舞台上再未发挥作用。

虽然梁氏和窦氏的衰落,都有其具体的原因,但是,我们看到,在明帝继位后的短短数年中,曾经不可一世的两大家族迅速的没落,这绝不是偶然的。“扶马抑窦”作为明帝对西北大族的基本政策,甚至在光武帝晚年就已经被确定下来,目的就是为了不让权臣世族坐大,维护中央权力的平衡。在整个马氏兴起、窦梁衰落的过程中,皇帝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这与后来的外戚操纵皇帝的局面大不相同,因此,窦梁虽然衰落,但并未被斩尽杀绝,依然留有再起的余地,而窦氏确实在不久之后便再次兴盛;马氏虽贵,但无法专权,依然需要小心谨慎,以至于到章帝时马氏子侄还不得封侯。在这样的局面下,马氏的权势与其和皇帝的姻亲关系便紧密联系了,随着明帝的去世,马氏的权力虽然在章帝初年达到了顶峰,但随着章帝扶植自己新的妻党并逐渐排斥母党,马氏便从权力的巅峰悄悄滑落,而取代他们的,正是曾经的对手——窦氏,于是,马窦之争的第三个高潮便到来了。

② 《后汉书·马援传》 《后汉书·马援传》

③ 《后汉书·马援传》

④ 《后汉书·马援传》

⑤ 《后汉书·窦融传》

四、马窦之争的第三个高潮及终结

窦氏在明帝初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几乎一蹶不振。但是,作为西北最有实力的家族,窦氏对东汉王朝有着特殊的重要性。首先,虽然马氏暂时成为了西北大族的领军者,但窦氏在西北仍然拥有最强的号召力;此外,窦氏长期经营河西,对西羌和匈奴等少数民族十分熟悉,随着羌祸迭起,北匈奴不断犯边,对少数民族作战被提上日程,窦氏也就随之兴起。

永元十五年,被明帝冷冻十余年的窦固终于得拜奉车都尉,与其他几路大军一起领军出屯凉州,次年,出塞击北匈奴,结果“诸将唯固有功,加位特进”①,次年再次出击,复大胜,此时窦固已经拥有出塞的所有军队的指挥权。此后数年,窦固专心经营边疆,在边疆少数民族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

由此,窦固在东汉军事和民族问题上享有了极高的权威,开始摆脱马氏的束缚,受到皇帝的重视。

章帝继位,虽然表面上尊重马太后并给予马氏极高的权位,但暗地里对马氏是十分不满的,这时窦氏就成为对抗马氏的重要力量。在继位之初,章帝就任命窦固为大鸿胪,一是因为窦固明晓边事,人尽其才②,更重要的则是借此提高窦固的政治地位,培植窦氏势力。

建初三年,窦氏立为皇后,建初四年,马太后去世,章帝开始了以窦氏取代马氏的过程,马窦之争的第三个高潮正式开始了。

建初三年,窦氏刚刚得立皇后,章帝就拜窦宪为郎,不久便迁为侍中、虎贲中郎将;窦宪之弟笃亦为黄门侍郎。建初四年,马太后病故,马防车骑将军随即被罢,马氏失去了军队的指挥权。建初七年,窦固代马防为光禄勋,明年,复代马防为卫尉,窦氏逐渐夺取了马氏掌管禁军的权力。短短的五年时间,窦氏就将马氏从绝大部分重要权力中排挤出去,马氏由此失执。窦固虽然早逝,但窦氏势力已成,窦宪兄弟“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③,窦氏已经完全压倒马氏,重新成为西北大族的掌旗者了。

马窦之争的第三次高潮及马窦权力的又一次置换依旧是在皇帝的主导下完成的。章帝对西北大族依旧施行着“抑强扶弱”的政策。

但是,章帝以宽治天下的政策对窦氏过于放纵,以至于窦宪“逼主园田”而不严惩,使窦氏坐大。后世的皇帝再无法将外戚的权力完全置于皇帝的掌控之下,也无法如明帝、章帝那样在保持政局平稳的情况下完成权力的交接。于是,外戚专权开始出现,而权力的交替必须通过更加残酷的政治斗争来完成。

马氏经此打击,退出了东汉的最高权力圈,马窦之争终结并逐渐转为梁窦之争;皇帝对权力的失控也使君权掌控下的关中集团和关东集团、关中集团内部的各大势力的平衡逐渐变关中集团和关东集团、关中集团内部各大势力争夺最高权力的局面;宦官的力量也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逐渐崛起。东汉政局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①

② 《后汉书·窦融传》 《续汉书·百官志》载:“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其郊庙行礼,赞导,请行事,既可,以命髃司。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礼仪。及郡国上计,匡四方来,亦属焉。皇子拜王,赞授印绶。及拜诸侯、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鸿胪召拜之。王薨则使吊之,及拜王嗣。”大鸿胪的第一职责就是“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需要熟悉边事且边疆少数民族能够信服的人选。

东汉初期的马窦之争

中国古代史

范黧

M070494

一、东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与马窦矛盾的潜伏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称帝建立东汉政权。不久,新莽时曾任增山连率的马员来到洛阳,这是后世作为西北大族代表之一的马氏与东汉政权的第一次接触。光武帝并未让马氏留在自己身边,而是让他们回到凉州本郡——亦是当时对东汉政权来说形势最为复杂的地区。不久,马员病逝,马援成为这一家族最活跃的人物。当时,除河西以外的凉州大部是魏嚣的势力范围,魏嚣敬重并重用马援,并安排马援在当时各大势力之间游走观察,为其提供方略规划。

建武四年冬,马援来到洛阳,并从此认定光武的东汉政权是唯一能统一天下的政治势力。建武五年,马援劝服魏嚣,并跟随魏嚣派遣入质的长子魏恂来到洛阳,正式投奔了东汉政权。但是,东汉政权当时对马援却并无重用,以至于“居数月而无它职任”①,于是马援只得请求屯田于上林苑中。

导致马援受冷落的重要原因是西北大族的另一代表——窦融对东汉的归附。同样是建武四年的四月,“融遣长史刘钧奉书献马于帝”②,并随即被光武帝任命为凉州牧。

窦融的归附意义重大。对于东汉政权来说,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在西部,即陇蜀的公孙述,天水的魏嚣和河西的窦融。他们各自都有广大的地盘,有力的地势、强大的武装和稳定的人才体系,并且都受到地方势力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刚刚在关中站稳脚跟的光武帝自然把他们看作心腹之患。由于凉州地势险要,兵精粮足,想仅凭武力就将其征服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光武帝的策略是对其以争取为主,至少不能让两家联合。魏嚣集团虽与东汉政权早有往来,光武帝亦待之甚厚,不过魏嚣的狐疑心态光武帝是明白的。然而在与河西的窦融无法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光武帝必须拉拢魏嚣,这时,作为东汉政权与魏嚣集团中间人的马援便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窦融的政治态度的表明,魏嚣集团的重要性便骤然下降,马援的重要性也就随之下降。随后,魏嚣脱离东汉政权,窦融集团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受到光武帝极大的重视,并成为牵制魏嚣集团的主要力量,而马援在几乎整个过程中一直不受重用。

然而随着建武九年魏嚣的死,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魏嚣集团的实力一落千丈,再也无法和东汉政权抗衡,此时窦融集团成为西北最大的军事力量。明谙时势的窦融知道此时自己有可能成为光武眼中的威胁,所以“惧不自安,数上书求代”③,以此博取光武帝的信任。从光武帝的角度来说,由于东汉政权尚未稳定,西北任需要窦融来镇守,同时窦融集团的存在,对公孙述也是实在的威慑,因此,直到建武十二年陇蜀悉平后,才将窦融集团的主要干将调离河西。

但是,毕竟让一方势力坐大对皇帝是没有好处的,因此,对于魏嚣集团余党以及西北少数民族叛乱的清剿,光武帝没有使用窦融的武装,而是启用了熟悉西北情况的马援。从此开始,马援和窦融二人经历了完全不同的轨迹,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一内一外。 ①

② 《后汉书·马援传》 《后汉书·窦融传》

窦融在内。

在率众诣洛阳之后,窦融就上交了凉州牧的印绶,虽然不久被任命为冀州牧,但不久就转为大司空,又历任卫尉、将作大匠,弟窦友及长子窦穆先后任城门校尉。可以看到,光武帝对窦融是十分信任的,先让窦融担任三公,此后又将宫廷和都城的侍卫要职交予窦氏①,并和窦氏结为姻亲,至永平初,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②,窦氏成为光武一朝的贵戚。

马援在外。

从建武九年马援副来歙平凉州开始,直至建武十五年被召回为止,一直在陇右平乱;而被召回京师不久,建武十七年,又以虎贲中郎将的身份与骠骑将军段志皖城讨李广;建武十八年四月,以伏波将军职与楼船将军段志击交趾徴侧等,明年正月获胜,封新息侯;建武二十一年十月,出塞击乌桓;建武二十四年七月,率四将军讨武陵蛮,获胜后病卒。马援在东汉政权稳定后,成为东征西讨的主要干将,尤其是在边疆地区,马援参与和指挥了光武帝时期几乎所有的战争,并因这些军功,在朝廷同样获得了“朝见位次九卿”③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马窦经历不同,分工不同,但同为东汉王朝的巩固献力献策,并不冲突。但是,马窦矛盾实际上就蕴含在这其中。

西北大族在东汉有着特殊的作用,其一,西北集团是作为与南阳集团进行力量平衡的重要势力,也是代表关中地主与关东地主抗衡的主要力量;其二,东汉接连不断的“羌祸”和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都需要骁勇善战并对西北了如指掌的西北大族的力量。因此,在东汉的大部分时期,西北大族总有自己的政治地位。

但是,东汉毕竟是在关东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王朝,尤其在东汉前期,关东地主特别是是南阳集团在政权中占据了优势。东汉王朝也并不希望关中集团太多强大,以影响到关东地主的核心利益。西北大族与南阳集团的力量平衡,主要是通过在权力的上层占据优势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西北集团不像南阳集团那样,拥有广大的参与政权的基础,只有西北大族的领导力量才能在政权中站稳脚跟,这便造成西北大族内部为了独占鳌头,排挤其他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二、马窦之争的第一个高潮

东汉初,窦氏集团在西北大族中独占鳌头,马氏并不突出,因此矛盾尚属缓和,但随着马援地位的逐渐提高,他们之间的斗争不可避免,从而也形成了马窦之争的第一个高潮。

梁氏作为西北大族中另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东汉初期是从属于窦氏集团的,从河西时期起,梁统就是窦融的坚定支持者。梁氏在河西经营多年,其势力不弱于窦氏。梁氏作为河西集团的代表之一,与窦氏一样,和出身天水集团的马援有着先天的矛盾。

梁松作为梁统之子,光武之女舞阴公主的夫婿,显贵一时,一次去马援处探病,马援对其十分怠慢从而招致梁松的嫉恨。更早一些,马援受命出征,皇帝诏令百官祖道,马援当百官之面教训梁松、窦固,可想二人当时是何等的不堪。

这些表面上是个人恩怨,或体现了马融对窦氏、梁氏纨绔子弟的不满,实际上它显示了马援对于梁窦二门身居高位的不屑的公开表示,也是马窦矛盾逐渐尖锐的表现。

终于,矛盾在建武二十四年马援出征武陵蛮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① 《续汉书·百官志》载:“卫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宫门卫士,宫中徼循事”;“城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洛阳城门十二所”。卫尉掌卫士,守宫门;城门校尉守卫都城城门,所处重要,执掌兵权。

② 《后汉书·窦融传》

在马援的出征队伍中,有出身扶风耿氏的耿舒,耿氏虽属光武河北旧部,但与窦氏关系亦十分密切。果然,由于军事上的分歧以及汉军的行动遇到敌军和瘟疫的阻碍,耿舒便把过错归咎于马援的战略,并由其兄耿弇奏于光武帝。光武帝遂派遣对马援怀恨在心的梁松为监军,实际上是牵制马援的行动。梁松到任正会马援病故,于是梁松会同当时在朝的窦固诬陷马援远征交趾时搜刮财物,光武帝大怒,不仅取消了马援的爵位,以至于家属都不敢为其筹备丧礼,史载:“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槀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①马氏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马窦之争的第一个高潮以马氏受重创,窦、梁二氏获胜而结束,但是局势的发展却正好相反。马援被诬,其宗族不胜忧愤,于是“绝窦氏婚,求进女掖庭”②光武帝也接受了马氏的请求,马援的小女被选入太子宫,马氏反而由此兴旺,并在明帝朝和章帝初年取代了窦氏的地位,成为西北大族的领导者。

之所以马窦之争的第一回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与光武帝的权术有直接的关系。对光武帝来说,西北大族是平衡南阳集团力量的关键力量,所以他们往往得到重用。但是,东汉毕竟是在关东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光武帝并不希望西北大族全面崛起,因此,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权势,再加上光武帝对于功臣,虽然不采取汉高祖那样的屠杀政策,但也不希望他们过多的参与国家政权,这两点成为决定马援命运的因素。

王夫之认为,光武帝对于马援的寡恩,在于援“自取之”,“武谿之乱,帝愍其老而不听其请往,援固请而行。天下已定,功名已著,全体肤以报亲,安禄位以戴君,奚必马革裹尸而后为愉快哉!光武于是而知其不自贵也;不自贵者,明主之所厌也”。③因此,相对于谨慎、谦退的窦融,光武帝对马援逐渐增高的功劳和势力是有所警惕的,因此在征讨五溪蛮时,要在马援军中安排既有河北集团背景,又与窦氏相善的耿舒,而后又派梁松作为监军。光武帝不可能不知道马氏和窦、梁之间的矛盾,此举当是为了牵制马援而为。我认为,梁松、窦固陷害马援。光武帝并非毫不知情,甚至是有意放纵,原因就在于,光武帝认为,在他的晚年,像马援这样的功劳大,资历深,且宗门广大的老将或者其势力的存在,对继任之君是个阻碍,对其进行打击是有必要的。

但是,光武并不希望马氏势力彻底被打垮,因为他不希望窦氏的力量独大,马氏的存在,可以有效地牵制由窦、梁、耿、班四氏为主组成的的当权集团,且光武帝晚年对窦、梁子弟的作为亦十分不满,因此,在消除了马氏“功高震主”的可能之后,光武帝便又开始扶植马氏的势力,接受马援的女儿入太子宫便是主要的手段。

三、马窦之争的第二个高潮

马窦之争的第二个高潮开始于汉明帝继位之后,尤其是永平三年马氏立为皇后之后。 很显然,马氏的崛起,直至马援之女立为皇后,意味着马氏正式取代窦氏成为西北大族的领袖,并代表西北大族承担平衡南阳集团势力的职能。这样,以窦氏、梁氏为代表的集团必然受到打击,这既是马氏对窦、梁陷害马援的屈辱及怨恨,更符合皇帝对西北大族的政策。

这一轮斗争,不像之前双方的针锋相对,但是马氏逐渐得势,窦、梁衰落的迹象是明显的。

首先是随着马后得立,马氏的明显得势。 ①

② 《后汉书·马援传》 《后汉书·皇后纪》

 马廖:“明德皇后既立,拜廖为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显宗崩,受遗诏典掌门禁,遂代赵憙为卫尉”。①

 马豫:“为步兵校尉”。②

 马防、马光:“永平十二年,(防)与弟光俱为黄门侍郎。肃宗继位,拜防中郎将,稍迁城门校尉”,建初二年“拜防行车骑将军事”,后“拜车骑将军,城门校尉如故”。“防贵宠最盛,与九卿绝席。光自越骑校尉迁执金吾”。③

 马严:“肃宗继位,征拜(严)侍御史中丞”,“建初元年,迁五官中郎将”,“复以五官中郎将行长乐卫尉事”,“二年,拜陈留太守”,典郡四年,“征拜太中大夫;十余日,迁将作大匠”。“弟敦,官至虎贲中郎将”。④

马氏势力的增长,很明显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明帝时期,第二是章帝初年。在明帝时期,马氏虽然显贵,但较少身居要职,仅有马廖为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典掌禁军,马防、马光为黄门侍郎,侍卫宫禁。但是到章帝继位,马皇后成为太后,马氏子侄一下子都身居机要,占据了卫尉、步兵校尉、城门校尉、执金吾、五官中郎、虎贲中郎将将等京城防卫的重要职位,可以说,京城防卫大权完全掌握在马氏一门。且马防以车骑将军身份统领大军,马光也曾任越骑校尉,马氏在军队中树立了相当的威望,而马严官拜将作大匠,也是九卿之

一。这时的马氏,权倾朝野,不可一世,这正是明帝以来扶植马氏的结果。

在扶植马氏的同时,明帝以更快的速度削弱了窦氏和梁氏的势力。

在明帝继位之初,窦氏势力尚强之时,皇帝在很多方面还必须依赖窦氏,窦氏依旧显贵,然而,护羌校尉窦林失职案引发了对窦氏势力的清洗。永平二年,窦林被诛;马氏被立为皇后的永平三年,窦融辞去了卫尉的职位,交出了禁宫的兵权;永平五年,刘安侯娶妇事件使诸窦尽数免官,发回故郡,后虽被追还,但窦氏在朝势力一落千丈;窦融卒后,诸窦还是被遣回本郡,后仅因窦穆贿赂小吏这样小小的罪名便使窦穆、窦宣和窦勋俱死于狱中;窦氏权位仅存的窦固,也“废于家十余年”⑤。窦氏的势力在明帝继位后的短短数年便被清楚。

对于梁氏的打击则更为残酷和迅速。梁松在光武帝去世时受遗诏辅政,因此在永平元年拜为太仆,然而仅仅到永平二年便因“数为私书请托郡县”⑥的罪名被免官,永平四年,亦受乃县毁谤死于狱中,宗族徙九真。自此,直到马氏失执,梁氏在东汉政治舞台上再未发挥作用。

虽然梁氏和窦氏的衰落,都有其具体的原因,但是,我们看到,在明帝继位后的短短数年中,曾经不可一世的两大家族迅速的没落,这绝不是偶然的。“扶马抑窦”作为明帝对西北大族的基本政策,甚至在光武帝晚年就已经被确定下来,目的就是为了不让权臣世族坐大,维护中央权力的平衡。在整个马氏兴起、窦梁衰落的过程中,皇帝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这与后来的外戚操纵皇帝的局面大不相同,因此,窦梁虽然衰落,但并未被斩尽杀绝,依然留有再起的余地,而窦氏确实在不久之后便再次兴盛;马氏虽贵,但无法专权,依然需要小心谨慎,以至于到章帝时马氏子侄还不得封侯。在这样的局面下,马氏的权势与其和皇帝的姻亲关系便紧密联系了,随着明帝的去世,马氏的权力虽然在章帝初年达到了顶峰,但随着章帝扶植自己新的妻党并逐渐排斥母党,马氏便从权力的巅峰悄悄滑落,而取代他们的,正是曾经的对手——窦氏,于是,马窦之争的第三个高潮便到来了。

② 《后汉书·马援传》 《后汉书·马援传》

③ 《后汉书·马援传》

④ 《后汉书·马援传》

⑤ 《后汉书·窦融传》

四、马窦之争的第三个高潮及终结

窦氏在明帝初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几乎一蹶不振。但是,作为西北最有实力的家族,窦氏对东汉王朝有着特殊的重要性。首先,虽然马氏暂时成为了西北大族的领军者,但窦氏在西北仍然拥有最强的号召力;此外,窦氏长期经营河西,对西羌和匈奴等少数民族十分熟悉,随着羌祸迭起,北匈奴不断犯边,对少数民族作战被提上日程,窦氏也就随之兴起。

永元十五年,被明帝冷冻十余年的窦固终于得拜奉车都尉,与其他几路大军一起领军出屯凉州,次年,出塞击北匈奴,结果“诸将唯固有功,加位特进”①,次年再次出击,复大胜,此时窦固已经拥有出塞的所有军队的指挥权。此后数年,窦固专心经营边疆,在边疆少数民族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

由此,窦固在东汉军事和民族问题上享有了极高的权威,开始摆脱马氏的束缚,受到皇帝的重视。

章帝继位,虽然表面上尊重马太后并给予马氏极高的权位,但暗地里对马氏是十分不满的,这时窦氏就成为对抗马氏的重要力量。在继位之初,章帝就任命窦固为大鸿胪,一是因为窦固明晓边事,人尽其才②,更重要的则是借此提高窦固的政治地位,培植窦氏势力。

建初三年,窦氏立为皇后,建初四年,马太后去世,章帝开始了以窦氏取代马氏的过程,马窦之争的第三个高潮正式开始了。

建初三年,窦氏刚刚得立皇后,章帝就拜窦宪为郎,不久便迁为侍中、虎贲中郎将;窦宪之弟笃亦为黄门侍郎。建初四年,马太后病故,马防车骑将军随即被罢,马氏失去了军队的指挥权。建初七年,窦固代马防为光禄勋,明年,复代马防为卫尉,窦氏逐渐夺取了马氏掌管禁军的权力。短短的五年时间,窦氏就将马氏从绝大部分重要权力中排挤出去,马氏由此失执。窦固虽然早逝,但窦氏势力已成,窦宪兄弟“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③,窦氏已经完全压倒马氏,重新成为西北大族的掌旗者了。

马窦之争的第三次高潮及马窦权力的又一次置换依旧是在皇帝的主导下完成的。章帝对西北大族依旧施行着“抑强扶弱”的政策。

但是,章帝以宽治天下的政策对窦氏过于放纵,以至于窦宪“逼主园田”而不严惩,使窦氏坐大。后世的皇帝再无法将外戚的权力完全置于皇帝的掌控之下,也无法如明帝、章帝那样在保持政局平稳的情况下完成权力的交接。于是,外戚专权开始出现,而权力的交替必须通过更加残酷的政治斗争来完成。

马氏经此打击,退出了东汉的最高权力圈,马窦之争终结并逐渐转为梁窦之争;皇帝对权力的失控也使君权掌控下的关中集团和关东集团、关中集团内部的各大势力的平衡逐渐变关中集团和关东集团、关中集团内部各大势力争夺最高权力的局面;宦官的力量也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逐渐崛起。东汉政局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①

② 《后汉书·窦融传》 《续汉书·百官志》载:“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其郊庙行礼,赞导,请行事,既可,以命髃司。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礼仪。及郡国上计,匡四方来,亦属焉。皇子拜王,赞授印绶。及拜诸侯、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鸿胪召拜之。王薨则使吊之,及拜王嗣。”大鸿胪的第一职责就是“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需要熟悉边事且边疆少数民族能够信服的人选。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创造
  • 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创造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要发明创造"研究组组织相关专家,经过近一年半的集体调研,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项,近日对社会公布. 研究组成员.中科院自然科学 ...查看


  • 东汉的兴亡教案
  •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 ...查看


  • 中国八大古都排名
  • 中国八大古都排名 历史建都政权数量排名 1.洛阳,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帝喾.夏(早期.末期).商(初期).西周(成王五年后).东周.战国韩(早期).秦末河南王.西汉(高祖初).更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93年后).隋(炀帝后).李魏 ...查看


  •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光武中兴 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 ...查看


  • 曾经横扫欧亚.秦皇汉武都打不死它,匈奴帝国最终为何灭亡?
  • 说起匈奴,我们想起的也许是人民被他搅扰的不能安心种田耕地,也许是大汉朝时把匈奴打得找不着北的胜利与自豪.总体来说,这个民族会让人想起战争,破坏,野蛮.事实上这不仅只是我们对匈奴人的记忆,欧洲人也是这样的感觉,西方人对匈奴更多的是恐怖.公元1 ...查看


  • 道教成立初期老子神话的演变与发展
  • 任继愈等指出,从哲学上说,汉武帝以后的道家,是沿着两条相反的路线.三种不同的途径分化和发展的.一条路线的途径是保持<吕氏春秋>.<淮南子>的唯物主义传统,并向前推进他们的思想.<论衡>的部分内容和汉上公& ...查看


  • 期末备考练习一
  • 期末备考练习一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 ...查看


  • 第五章 汉朝法律制度
  • 第五章 汉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 汉朝立法概况 一.法制指导思想的演变 1.西汉初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建国之初,天下破败,民不堪命.统治者采取"清静无为"的治国指导思想,这就是所谓"黄老思想". 2.汉武帝 ...查看


  •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阅读答案及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