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给我的启发
城市设计学院 赵梦妮 [1**********]02
提要
如果命运抓住了你的喉咙,你就挠命运的胳肢窝。
这是最近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搞笑中不失励志,它不禁让我联想到贝多芬先生所说的那句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我想我对这句话将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
正文
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的生存状况渐趋舒适,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其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时下已稍显疏离,但是,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忧患还是需要我们直面的人生课题。
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出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的盯在洋琴面前,或和一把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1787年,贝多芬的母亲去世,加上父亲酗酒成性以及对家庭责任的推卸,使得16岁的贝多芬事实上成为一名孤儿。两方面的精神伤痛一个是持续性的,另一个则来得意外而突然。它们带给贝多芬的苦难在他的一生中反复回想。 我们必须注目于贝多芬的苦难,一七九六年至一八00年间,耳朵开始对贝多芬施加了酷刑,耳聋!声音对于音乐家犹如金钱对于守财奴,失去听觉无疑是对一个音乐家致命的打击。 1801年,贝多芬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员的说话。……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 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这种悲剧式的痛苦在“悲怆”奏鸣曲终得以诠释。悲怆奏鸣曲和这封信揭示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我终于领悟到了标题“悲怆”二字的含义——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他的音乐声中告诉我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 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觉到了悲怆,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将这些写进了这部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带出生命的躯壳,导向那无垠的精神疆域,向我们的灵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当我第一次得知贝多芬失去听觉时简直是难以相信这样的他还能创造出那么伟大的作品,但倘若贝多芬没有丧失听觉难道就更加伟大吗? 我不知道,我想也许是因为耳聋,他听不见世俗的声音,就不会为世俗的声音所腐蚀。他在倾听自己的声音,去体验,去创造,这也许是他创造无比壮美的声音的关键。
可以这么说,上帝关闭了贝多芬倾听声音的大门,却无法削弱他创造声音的力量。
在贝多芬的晚年,一部史诗的诞生了,这就是>乌云满天,远方的天际上,闪电怒吼着,喷吐着毁灭的气息,预示着那未来的苦难.随后暴雨降临了,它催残一切有活力的生灵,企图浇灭一切热情的火焰.但是这一切都阻挡不了即将改变一切的英雄的成长.在漫无边际的近乎无尽的苦难中,他奋力的斗争着.向着一切不合理一切的压迫冲击着,为自己的灵魂奋斗着. 但命运是最看不惯有自尊有灵魂人的,它必须将之毁灭.于是在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中.在短暂的胜利之后,那位英雄被打倒了,他无力的躺在地上等待着最后的审判. 在这死亡的等待之中他思索着,回忆着一切.最后他,坚定了决心. 鼓声大做,死神终于和他见面了.黑暗吞噬一切的时刻即将来临. 但是希望终究来了,他终将拯救苦难的世人. 乌云开了一道缝,阳光透了进来,是那么的轻柔,就如同回到了那朝霞般神奇的时刻一般,他轻抚着人们.给予人们以希望.人民终于觉醒了,发出了压迫依旧的吼声,向那黑暗的世界发起了进攻.而阳光也终于回到了久违的大地,是那么的耀眼,那么的绚丽.
终于,贝多芬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也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潮.同时他的生命已即将终结。 贝多芬已长眠于地下了,同时也已不朽于万世之上.他是一个斗士一个真正的斗士,一个真正伟大而崇高的人。他给人类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那就是他的意志,面对命运时坚持自己理想与信念的意志.。
了解这么多贝多芬的经历后,我一直庆幸,庆幸自己生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的年代——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反动势力的叛乱,亦没有遭受过生活无情的颠沛。我也侥幸,侥幸我所在的城市有温暖润泽的空气,有瓦蓝的天空,有连绵的白云,有四季不变的草地。我们不懂何为悲剧,我们没有彻彻底底的失去过,我们时常将悲痛当做悲剧。我会经常看到一些关于苦难的书,经历,尝试去感同身受,尝试去学会知足。一个人只有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才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苦难并不需要多加华丽的辞藻修饰,苦难只是纯粹的对意志与勇气的磨练。“人天生是软弱的”,而只有在苦难面前,这种天性才会无以掩盖地暴露在阳光下。而唯有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者,才显示出其尊严与骨气。即使我们看再多的书,对于作者的经历我们犹如身受,苦难依然如一把尖锐的刀,逐渐削平我们锋芒般的意志,而我们能做的只是承受。没有人生来就是勇敢的,正是因为这一点,苦难才有了意义。
我想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除了缺乏直面苦难的这种勇气,更加少了贝多芬这种敢于斗争的精神。我们常安慰自己说这是上善若水,好于忍耐。然而贝多芬的音乐告诉我们,和谐孕育斗争之中,斗争创造和谐,它的音乐正是斗争中和谐的典范!所以说我们对于贝多芬音乐的欣赏水平达不到悲剧性的高度。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太多。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人性,曾益其所不能。”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显示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但愿我们永远铭记贝多芬的一句话:
“用痛苦换来欢乐。”
参考文献:《贝多芬传 》 罗曼罗兰
贝多芬给我的启发
城市设计学院 赵梦妮 [1**********]02
提要
如果命运抓住了你的喉咙,你就挠命运的胳肢窝。
这是最近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搞笑中不失励志,它不禁让我联想到贝多芬先生所说的那句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我想我对这句话将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
正文
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的生存状况渐趋舒适,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其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时下已稍显疏离,但是,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忧患还是需要我们直面的人生课题。
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出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的盯在洋琴面前,或和一把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1787年,贝多芬的母亲去世,加上父亲酗酒成性以及对家庭责任的推卸,使得16岁的贝多芬事实上成为一名孤儿。两方面的精神伤痛一个是持续性的,另一个则来得意外而突然。它们带给贝多芬的苦难在他的一生中反复回想。 我们必须注目于贝多芬的苦难,一七九六年至一八00年间,耳朵开始对贝多芬施加了酷刑,耳聋!声音对于音乐家犹如金钱对于守财奴,失去听觉无疑是对一个音乐家致命的打击。 1801年,贝多芬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员的说话。……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 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这种悲剧式的痛苦在“悲怆”奏鸣曲终得以诠释。悲怆奏鸣曲和这封信揭示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我终于领悟到了标题“悲怆”二字的含义——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他的音乐声中告诉我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 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觉到了悲怆,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将这些写进了这部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带出生命的躯壳,导向那无垠的精神疆域,向我们的灵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当我第一次得知贝多芬失去听觉时简直是难以相信这样的他还能创造出那么伟大的作品,但倘若贝多芬没有丧失听觉难道就更加伟大吗? 我不知道,我想也许是因为耳聋,他听不见世俗的声音,就不会为世俗的声音所腐蚀。他在倾听自己的声音,去体验,去创造,这也许是他创造无比壮美的声音的关键。
可以这么说,上帝关闭了贝多芬倾听声音的大门,却无法削弱他创造声音的力量。
在贝多芬的晚年,一部史诗的诞生了,这就是>乌云满天,远方的天际上,闪电怒吼着,喷吐着毁灭的气息,预示着那未来的苦难.随后暴雨降临了,它催残一切有活力的生灵,企图浇灭一切热情的火焰.但是这一切都阻挡不了即将改变一切的英雄的成长.在漫无边际的近乎无尽的苦难中,他奋力的斗争着.向着一切不合理一切的压迫冲击着,为自己的灵魂奋斗着. 但命运是最看不惯有自尊有灵魂人的,它必须将之毁灭.于是在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中.在短暂的胜利之后,那位英雄被打倒了,他无力的躺在地上等待着最后的审判. 在这死亡的等待之中他思索着,回忆着一切.最后他,坚定了决心. 鼓声大做,死神终于和他见面了.黑暗吞噬一切的时刻即将来临. 但是希望终究来了,他终将拯救苦难的世人. 乌云开了一道缝,阳光透了进来,是那么的轻柔,就如同回到了那朝霞般神奇的时刻一般,他轻抚着人们.给予人们以希望.人民终于觉醒了,发出了压迫依旧的吼声,向那黑暗的世界发起了进攻.而阳光也终于回到了久违的大地,是那么的耀眼,那么的绚丽.
终于,贝多芬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也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潮.同时他的生命已即将终结。 贝多芬已长眠于地下了,同时也已不朽于万世之上.他是一个斗士一个真正的斗士,一个真正伟大而崇高的人。他给人类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那就是他的意志,面对命运时坚持自己理想与信念的意志.。
了解这么多贝多芬的经历后,我一直庆幸,庆幸自己生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的年代——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反动势力的叛乱,亦没有遭受过生活无情的颠沛。我也侥幸,侥幸我所在的城市有温暖润泽的空气,有瓦蓝的天空,有连绵的白云,有四季不变的草地。我们不懂何为悲剧,我们没有彻彻底底的失去过,我们时常将悲痛当做悲剧。我会经常看到一些关于苦难的书,经历,尝试去感同身受,尝试去学会知足。一个人只有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才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苦难并不需要多加华丽的辞藻修饰,苦难只是纯粹的对意志与勇气的磨练。“人天生是软弱的”,而只有在苦难面前,这种天性才会无以掩盖地暴露在阳光下。而唯有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者,才显示出其尊严与骨气。即使我们看再多的书,对于作者的经历我们犹如身受,苦难依然如一把尖锐的刀,逐渐削平我们锋芒般的意志,而我们能做的只是承受。没有人生来就是勇敢的,正是因为这一点,苦难才有了意义。
我想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除了缺乏直面苦难的这种勇气,更加少了贝多芬这种敢于斗争的精神。我们常安慰自己说这是上善若水,好于忍耐。然而贝多芬的音乐告诉我们,和谐孕育斗争之中,斗争创造和谐,它的音乐正是斗争中和谐的典范!所以说我们对于贝多芬音乐的欣赏水平达不到悲剧性的高度。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太多。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人性,曾益其所不能。”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显示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但愿我们永远铭记贝多芬的一句话:
“用痛苦换来欢乐。”
参考文献:《贝多芬传 》 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