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定义问题分类探究

专题:学习能力型问题

1学习能力型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概念学习型;(2)公式学习型;(3)方法学习型. 2学习能力型问题的特点

(1)内容新

学习能力型习题中常常出现过去没有学习过的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要求通过

自己学习以后,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并且能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

(2)抽象性

这里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的叙述通常比较简略,比较抽象,没有解释性和说明

性的语言,需要自己去仔细揣摩、领会和理解. 与平时在课堂里教师指导下学习新知识有很

大的区别,没有教师的讲解、举例和解说,没有许多感性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对独立

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解这类问题往往感到很困难.

(3)学了就用

这里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很短,要求通过阅读很快就能理解新的概念、定理、公式和方法,

并能立即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不举例题,没有模仿的过程. 因此对思维的敏捷性和独

创性要求较高.

3解学习能力型习题的步骤

(1)阅读理解

首先通过阅读理解题意,理解题目所包含的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的本质:这里

分为两步:1、字面理解:要求读懂其中每一个句子的含义.2、深层理解:要求深入理解新

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清新的定理和条件和结论,理解新的方法的关键等。

(2)运用

在理解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

4新定义运算问题

4.1定义数对运算

例1 (1)对于任意的两个实数对(a , b ) 和(c , d ) ,规定:(a , b ) =(c , d ) ,当且仅当

a =c , b =d ;运算“⊗”为:(a , b ) ⊗(c , d ) =(ac -bd , bc +ad ) ;运算“⊕”为:

(a , b ) ⊕(c , d ) =(a +c , b +d ) ,设p , q ∈R ,若(1,2)⊗(p , q ) =(5,0),则(1,2)⊕(p , q ) =

A. (4,0) B. (2,0) C. (0,2) D. (0,-4)

(2)( 10山东) 定义平面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如下,对任意的a =(m , n) ,

b =(p , q) ,令a ⊙b =mq – np ,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a 与b 共线,则a ⊙b =0 B. a⊙b = b⊙a

C. 对任意的λ∈R ,有(λa ) ⊙b =λ(a ⊙b ) D. (a ⊙b ) 2+(a ·b ) 2=| a |2| b |2

4.2定义集合运算

例2 对于集合M , N ,定义M -N ={x |x ∈M 且x ∉N }, M ⊕N =(M -N )

(N -M ); 设A ={y |y =3x , x ∈R },B ={y |y =-(x -1) 2+2, x ∈R },则A ⊕B =_____.

4.3定义函数运算

⎧a , a ≥b ⊗ 例3 (1)定义运算:a b=⎨, 已知函数f (x ) =2x ⊗(3-x ), 那么函数 ⎩b , a

y =f (x +1) 的大致图像是_________________.

(2)(11天津) 对实数a 和b ,定义运算“⊗”: a ⊗b =⎨⎧a , a -b ≤1, 设函数f (x )= (x 2

⎩b , a -b >1.

–2) ⊗(x –1) ,x ∈R .若函数y =f (x ) – c的图象与x 轴恰有两个公共点,则实数c 的取值范围是

A. ( –1, 1]∪(2,+∞) B. ( –2, –1]∪(1,2] C. ( –∞, –2) ∪(1,2] D.[ –2, –1]

5新定义概念问题

5.1与集合有关的新定义

例4若x ∈A , 且11∈A ,则称A 是“伙伴关系集”,在集合M={,1,2,3}的所有非空子2x

集中任选一个集合,则该集合是“伙伴关系集”的概率为________.

变式:定义平面点集R 2={(x , y ) |x ∈R , y ∈R },对于集合M ⊆R ,若对2

{P ∈R 2||PP ∀P 0∈M , ∃r >0, 使得0|

①集合{(x , y ) |(x -1) 2+(y -3) 20}是开集;③开集

在全集R 上的补集仍然是开集;④两个开集的并集是开集;其中正确的所有的命题的序号

是_____.(析:类比开区间,此题很容易求解)

5.2与数列有关的新定义

2a n +1n ∈N *) 例5 若数列{a n }满足2,则称{a n }为“等方比数列”.甲:=p (p 为正常数,a n 2

数列{a n }是等方比数列;乙: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则( )

A .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 .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 .甲是乙的充要条件 D .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评:关键是掌握新定义数列的本质,应遵循新定义法则,借助新数列的性质,向已有的熟

悉的知识转化,即可求解,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的潜能.)

a 2,a 3, ,a m (m 为正整数)满足条件a 1=a m ,a 2=a m -1,„,变式:如果有穷数列a 1,

2 ,m ),我们称其为“对称数列”. a m =a 1,即a i =a m -i +1(i =1,,

b 2,b 3,b 4是等差数列,且b 1=2,b 4=11.依(Ⅰ) 设{b n }是7项的“对称数列”,其中b 1,

次写出{b n }的每一项;

c 26, ,c 49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 (Ⅱ) 设{c n }是49项的“对称数列”,其中c 25,

列,求{c n }各项的和S ;

(评: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对称数列”的定义,考查的还是课本中数列的基本知识.)

5.3函数有关新定义

例6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A,B 同时满足:①点A,B 都在函数y =f (x ) 图像上;②点A,B 关于原点对称,则称点对(A,B)是函数y =f (x ) 的一个“姐妹点对”(规定(A,B)与(B,A)是同一个“姐妹点对”). 那么函数f (x ) =⎨⎧x -4, x ≥0

⎩x -2x , x

变式:在直角坐标系中,两个不同的点A(a,b),B(-a,-b)都在函数y =h (x ) 的图像上,则称[A,B]为函数的一组“友好点”([A,B]与[B,A]看作一组),已知定义在[0, +∞) 的函数f (x ) 满足f (x +2) =2f (x ), 且当x ∈[0, 2]时,f (x ) =s i πx ,则函数n

⎧f (x ), 0

⎩--x , -8≤x

(2)(02上海)对于函数f (x ) ,若存在x 0∈R ,使f (x 0) =x 0成立,则称x 0为f (x ) 的不动点.已知函数f (x ) =ax 2+(b +1) x +(b -1) (a ≠0).

(Ⅰ) 当a =1,b =-2时,求函数f (x ) 的不动点;

(Ⅱ) 若对任意实数b ,函数f (x ) 恒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求a 的取值范围内;

(Ⅲ) 在(Ⅱ)的条件下,若y =f (x ) 图像上A 、B 两点的横坐标是函数f (x ) 的不动点,且A 、B 两点关于直线y =kx +

5.4与几何有关新定义

例7对于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两点A (x 1, y 1) 、B (x 2,y 2) ,定义它们之间的一种“距离”:‖AB ‖=︱x 1-x 2︱+︱y 1-y 2︱. 给出下列三个命题:

①若点C 在线段AB 上,则‖AC ‖+‖CB ‖=‖AB ‖;

②在△ABC 中,若∠C =90°,则‖AC ‖+‖CB ‖=‖AB ‖;

③在△ABC 中,‖AC ‖+‖CB ‖>‖AB ‖.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_____.

(本题给出了一个距离的概念,有别于平时所接触的距离概念,解题关键是弄懂新定义距离的概念. 本题重在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探究能力. )

变式:(10广东)设A (x 1, y 1) 、B (x 2,y 2) 时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两点,现定义由点A 到点B 的一种折线距离为ρ(A , B ) =︱x 1-x 2︱+︱y 1-y 2︱. 对于平面上给定的不同的22212a +12对称,求b 的最小值.

两点A (x 1, y 1) 、B (x 2,y 2).

(Ⅰ) 若点C (x , y ) 是平面上的点,试证明ρ(A , C ) +ρ(C , B ) ≥ρ(A , B ) ;

(Ⅱ) 在平面上是否存在点C (x , y ) 同时满足:①ρ(A , C ) +ρ(C , B ) =ρ(A , B ) ; ②ρ(A , C ) =ρ(C , B ) . 若存在,写出符合条件的点,并予以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5.5解析几何有关新定义

例8 已知两定点M (-1, 0), N (1, 0), 若某直线上存在点P ,使|PM |+|PN |=4,则该直线为“A 型直线”,给出下列直线:①y=x+1;②y =2;③y=-x+3;④y=-2x+3.其中是“A 型直线”的是_____. 变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定点M (a , 0), N (-a , 0), 若某直线上有且只有一点P ,使|PM |+|PN |=10,则称直线l 为“黄金直线”,点P 为“黄金点”.

(Ⅰ) 当a=时,点Q (, 3) 能否成为“黄金点”?若能求出“黄金直线”的方程,若不能说明理由.

(Ⅱ) 当a 满足什么条件时,“黄金点”P 的轨迹是圆?此时“黄金直线”具有什么特征? 6总结

学习能力型问题必将成为以后高考考核的重点,它题目新颖,考察全面,摆脱了以往只考察学生记忆、计算等方面知识. 而这类题型是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等,是考察学生素质能力的典型题目,应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认为,学习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薄到厚”,一个是“从厚到薄”.前者是知识不段丰富、积累的过程,是“量”的积累;“从厚到薄”则是质的飞跃. 在这里正是应用到了“从厚到薄”.而这类问题涉及知识面广、开放度高、灵活性强,能够很好地考核考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平时结合所学的知识多联想和多类比,注意知识的活学活用,才能够处理好这类问题.

【课后训练】

1. 定义平面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Θ”如下,对任意的=(m , n ), =(p , q ) 令52a b =mq -np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与共线,则=0 B. =

C. 对任意的λ∈R , 有(λ) Θ=λ() D. () 2+(⋅) 2=||2||2

2. 给定集合A ,若对于任意a , b ∈A ,有a +b ∈A ,则称集合A 为闭集合,给出如下五个结论:

①集合A={-4,-2,0,2,4}为闭集合.

②正整数集是闭集合.

③集合A={n|n=3k,k ∈Z }是闭集合.

④若A 1, A 2是闭集合,则A 1 A 2为闭集合.

⑤若A 1, A 2是闭集合,且A 1∈R , A 2∈R ,则∃c ∈R , 使得c ∈. (A 1 A 2)

其中正确的结论序号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⑤

3. 定义在[a , b ]上的连续函数y =f (x ) ,如果∃ξ∈[a , b ],使得f (a ) -f (b ) =f `(ξ)(b -a ) ,则称ξ为区间,下列函数: [a , b ]上的“中值点”

2①f (x ) =3x +2 ②f (x ) =x -x +1 ③f (x ) =ln(x +1) ④f (x ) =(x -) 中,1

23

“中值点”在区间[0,1]上多于1个的函数序号为_____.

专题:学习能力型问题

1学习能力型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概念学习型;(2)公式学习型;(3)方法学习型. 2学习能力型问题的特点

(1)内容新

学习能力型习题中常常出现过去没有学习过的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要求通过

自己学习以后,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并且能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

(2)抽象性

这里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的叙述通常比较简略,比较抽象,没有解释性和说明

性的语言,需要自己去仔细揣摩、领会和理解. 与平时在课堂里教师指导下学习新知识有很

大的区别,没有教师的讲解、举例和解说,没有许多感性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对独立

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解这类问题往往感到很困难.

(3)学了就用

这里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很短,要求通过阅读很快就能理解新的概念、定理、公式和方法,

并能立即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不举例题,没有模仿的过程. 因此对思维的敏捷性和独

创性要求较高.

3解学习能力型习题的步骤

(1)阅读理解

首先通过阅读理解题意,理解题目所包含的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的本质:这里

分为两步:1、字面理解:要求读懂其中每一个句子的含义.2、深层理解:要求深入理解新

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清新的定理和条件和结论,理解新的方法的关键等。

(2)运用

在理解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

4新定义运算问题

4.1定义数对运算

例1 (1)对于任意的两个实数对(a , b ) 和(c , d ) ,规定:(a , b ) =(c , d ) ,当且仅当

a =c , b =d ;运算“⊗”为:(a , b ) ⊗(c , d ) =(ac -bd , bc +ad ) ;运算“⊕”为:

(a , b ) ⊕(c , d ) =(a +c , b +d ) ,设p , q ∈R ,若(1,2)⊗(p , q ) =(5,0),则(1,2)⊕(p , q ) =

A. (4,0) B. (2,0) C. (0,2) D. (0,-4)

(2)( 10山东) 定义平面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如下,对任意的a =(m , n) ,

b =(p , q) ,令a ⊙b =mq – np ,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a 与b 共线,则a ⊙b =0 B. a⊙b = b⊙a

C. 对任意的λ∈R ,有(λa ) ⊙b =λ(a ⊙b ) D. (a ⊙b ) 2+(a ·b ) 2=| a |2| b |2

4.2定义集合运算

例2 对于集合M , N ,定义M -N ={x |x ∈M 且x ∉N }, M ⊕N =(M -N )

(N -M ); 设A ={y |y =3x , x ∈R },B ={y |y =-(x -1) 2+2, x ∈R },则A ⊕B =_____.

4.3定义函数运算

⎧a , a ≥b ⊗ 例3 (1)定义运算:a b=⎨, 已知函数f (x ) =2x ⊗(3-x ), 那么函数 ⎩b , a

y =f (x +1) 的大致图像是_________________.

(2)(11天津) 对实数a 和b ,定义运算“⊗”: a ⊗b =⎨⎧a , a -b ≤1, 设函数f (x )= (x 2

⎩b , a -b >1.

–2) ⊗(x –1) ,x ∈R .若函数y =f (x ) – c的图象与x 轴恰有两个公共点,则实数c 的取值范围是

A. ( –1, 1]∪(2,+∞) B. ( –2, –1]∪(1,2] C. ( –∞, –2) ∪(1,2] D.[ –2, –1]

5新定义概念问题

5.1与集合有关的新定义

例4若x ∈A , 且11∈A ,则称A 是“伙伴关系集”,在集合M={,1,2,3}的所有非空子2x

集中任选一个集合,则该集合是“伙伴关系集”的概率为________.

变式:定义平面点集R 2={(x , y ) |x ∈R , y ∈R },对于集合M ⊆R ,若对2

{P ∈R 2||PP ∀P 0∈M , ∃r >0, 使得0|

①集合{(x , y ) |(x -1) 2+(y -3) 20}是开集;③开集

在全集R 上的补集仍然是开集;④两个开集的并集是开集;其中正确的所有的命题的序号

是_____.(析:类比开区间,此题很容易求解)

5.2与数列有关的新定义

2a n +1n ∈N *) 例5 若数列{a n }满足2,则称{a n }为“等方比数列”.甲:=p (p 为正常数,a n 2

数列{a n }是等方比数列;乙: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则( )

A .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 .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 .甲是乙的充要条件 D .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评:关键是掌握新定义数列的本质,应遵循新定义法则,借助新数列的性质,向已有的熟

悉的知识转化,即可求解,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的潜能.)

a 2,a 3, ,a m (m 为正整数)满足条件a 1=a m ,a 2=a m -1,„,变式:如果有穷数列a 1,

2 ,m ),我们称其为“对称数列”. a m =a 1,即a i =a m -i +1(i =1,,

b 2,b 3,b 4是等差数列,且b 1=2,b 4=11.依(Ⅰ) 设{b n }是7项的“对称数列”,其中b 1,

次写出{b n }的每一项;

c 26, ,c 49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 (Ⅱ) 设{c n }是49项的“对称数列”,其中c 25,

列,求{c n }各项的和S ;

(评: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对称数列”的定义,考查的还是课本中数列的基本知识.)

5.3函数有关新定义

例6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A,B 同时满足:①点A,B 都在函数y =f (x ) 图像上;②点A,B 关于原点对称,则称点对(A,B)是函数y =f (x ) 的一个“姐妹点对”(规定(A,B)与(B,A)是同一个“姐妹点对”). 那么函数f (x ) =⎨⎧x -4, x ≥0

⎩x -2x , x

变式:在直角坐标系中,两个不同的点A(a,b),B(-a,-b)都在函数y =h (x ) 的图像上,则称[A,B]为函数的一组“友好点”([A,B]与[B,A]看作一组),已知定义在[0, +∞) 的函数f (x ) 满足f (x +2) =2f (x ), 且当x ∈[0, 2]时,f (x ) =s i πx ,则函数n

⎧f (x ), 0

⎩--x , -8≤x

(2)(02上海)对于函数f (x ) ,若存在x 0∈R ,使f (x 0) =x 0成立,则称x 0为f (x ) 的不动点.已知函数f (x ) =ax 2+(b +1) x +(b -1) (a ≠0).

(Ⅰ) 当a =1,b =-2时,求函数f (x ) 的不动点;

(Ⅱ) 若对任意实数b ,函数f (x ) 恒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求a 的取值范围内;

(Ⅲ) 在(Ⅱ)的条件下,若y =f (x ) 图像上A 、B 两点的横坐标是函数f (x ) 的不动点,且A 、B 两点关于直线y =kx +

5.4与几何有关新定义

例7对于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两点A (x 1, y 1) 、B (x 2,y 2) ,定义它们之间的一种“距离”:‖AB ‖=︱x 1-x 2︱+︱y 1-y 2︱. 给出下列三个命题:

①若点C 在线段AB 上,则‖AC ‖+‖CB ‖=‖AB ‖;

②在△ABC 中,若∠C =90°,则‖AC ‖+‖CB ‖=‖AB ‖;

③在△ABC 中,‖AC ‖+‖CB ‖>‖AB ‖.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_____.

(本题给出了一个距离的概念,有别于平时所接触的距离概念,解题关键是弄懂新定义距离的概念. 本题重在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探究能力. )

变式:(10广东)设A (x 1, y 1) 、B (x 2,y 2) 时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两点,现定义由点A 到点B 的一种折线距离为ρ(A , B ) =︱x 1-x 2︱+︱y 1-y 2︱. 对于平面上给定的不同的22212a +12对称,求b 的最小值.

两点A (x 1, y 1) 、B (x 2,y 2).

(Ⅰ) 若点C (x , y ) 是平面上的点,试证明ρ(A , C ) +ρ(C , B ) ≥ρ(A , B ) ;

(Ⅱ) 在平面上是否存在点C (x , y ) 同时满足:①ρ(A , C ) +ρ(C , B ) =ρ(A , B ) ; ②ρ(A , C ) =ρ(C , B ) . 若存在,写出符合条件的点,并予以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5.5解析几何有关新定义

例8 已知两定点M (-1, 0), N (1, 0), 若某直线上存在点P ,使|PM |+|PN |=4,则该直线为“A 型直线”,给出下列直线:①y=x+1;②y =2;③y=-x+3;④y=-2x+3.其中是“A 型直线”的是_____. 变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定点M (a , 0), N (-a , 0), 若某直线上有且只有一点P ,使|PM |+|PN |=10,则称直线l 为“黄金直线”,点P 为“黄金点”.

(Ⅰ) 当a=时,点Q (, 3) 能否成为“黄金点”?若能求出“黄金直线”的方程,若不能说明理由.

(Ⅱ) 当a 满足什么条件时,“黄金点”P 的轨迹是圆?此时“黄金直线”具有什么特征? 6总结

学习能力型问题必将成为以后高考考核的重点,它题目新颖,考察全面,摆脱了以往只考察学生记忆、计算等方面知识. 而这类题型是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等,是考察学生素质能力的典型题目,应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认为,学习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薄到厚”,一个是“从厚到薄”.前者是知识不段丰富、积累的过程,是“量”的积累;“从厚到薄”则是质的飞跃. 在这里正是应用到了“从厚到薄”.而这类问题涉及知识面广、开放度高、灵活性强,能够很好地考核考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平时结合所学的知识多联想和多类比,注意知识的活学活用,才能够处理好这类问题.

【课后训练】

1. 定义平面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Θ”如下,对任意的=(m , n ), =(p , q ) 令52a b =mq -np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与共线,则=0 B. =

C. 对任意的λ∈R , 有(λ) Θ=λ() D. () 2+(⋅) 2=||2||2

2. 给定集合A ,若对于任意a , b ∈A ,有a +b ∈A ,则称集合A 为闭集合,给出如下五个结论:

①集合A={-4,-2,0,2,4}为闭集合.

②正整数集是闭集合.

③集合A={n|n=3k,k ∈Z }是闭集合.

④若A 1, A 2是闭集合,则A 1 A 2为闭集合.

⑤若A 1, A 2是闭集合,且A 1∈R , A 2∈R ,则∃c ∈R , 使得c ∈. (A 1 A 2)

其中正确的结论序号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⑤

3. 定义在[a , b ]上的连续函数y =f (x ) ,如果∃ξ∈[a , b ],使得f (a ) -f (b ) =f `(ξ)(b -a ) ,则称ξ为区间,下列函数: [a , b ]上的“中值点”

2①f (x ) =3x +2 ②f (x ) =x -x +1 ③f (x ) =ln(x +1) ④f (x ) =(x -) 中,1

23

“中值点”在区间[0,1]上多于1个的函数序号为_____.


相关文章

  • 培训听课笔记
  • 7月17日听课笔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 一.几个基本观点 1.坚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 • • • • • • • 课程教材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叙述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流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 ...查看


  •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 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根据我所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查看


  •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
  •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小节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初步应用.对数函数是继指数函数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初等函数,无论 ...查看


  •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获奖
  •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一. 教材分析 本小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1)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对数 ...查看


  • 高中数学说课稿:[指数函数](第一课时)说课稿
  • 指数函数>(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 ...查看


  •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
  • 1.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2.数字危机 3.中学数学中的化归方法 4.高斯分布的启示 5.a2+b2≧2ab的变形推广及应用 6.网络优化 7.泰勒公式及其应用 8.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9.数学选择题的利和弊 10.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查看


  • 渗透数学思想,优化课堂教学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渗透数学思想,优化课堂教学 作者:徐珊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06期 [摘要]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 ...查看


  •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课标目录
  • 高中数学新课标目录 核心提示:高中数学新课标目录介绍,这与原教材有了很大的不同,分为必修五个模块,选修五个模块.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实习作业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二 ...查看


  • 圆锥曲线的性质及推广应用
  • 圆锥曲线的性质及推广应用 [摘要]在高中阶段,学生对圆锥曲线性质的掌握及应用,是现今我国高考数学的考查重点.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究圆锥曲线在解析几何下的分类,然后利用这些平面解析几何的知识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考模式,对圆锥曲线的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