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思想教育目标

1、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在民族危机的关头,中共发出抗日宣言,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2、在民族危机的关头,各阶级、阶层为挽救危亡,纷纷举起抗日大旗,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的传统。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九一八事变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概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

难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后,各阶级、阶层的对日态度及其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这节课的重点是日本侵华的原因和九一八事变,在教学中计划采用以下方法:在导入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解日本侵华时注意联系前面所学过的有关日本侵华的历史,使学生形成日本侵华是预谋已久的这样一个观念,在讲解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可穿插一些生动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要点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

一、日本大举侵华

1、原因

(1)、根本原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2)、内部原因: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

(3)、外部原因:国共对峙,欧美各国忙于应付大危机

2、九一八事变:

(1)、经过

(2)、结果:东北三省沦亡、伪满洲国建立

(3)、影响: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的地位上升。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日斗争

4、国民党内爱国将领的抗日斗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同学们,日本是个极富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日本又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制造了轰动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松花江上》就是东北沦陷区的人民在日寇铁蹄下发出的呻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课: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写标题)

讲授新课

一、日本大举侵华

1、原因:

日本对中国领土垂涎已久,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就曾多次侵略中国,下面请大家回忆一下上学期所学过的内容,近代以来,日本单独发动或参与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或侵略行动有哪些?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被台湾军民击退,从清政府索取50万两白银的赔款而归;

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击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辛丑条约》的缔约国之一;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东北进行日俄战争,变相侵略中国;

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1915年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28年,日本为阻挠国民政府二期“北伐”,制造济南惨案。

从上面的几个侵华行动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也就是日本大举侵华的第一个背景:

(1)、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制定了征服台湾、灭亡朝鲜、既而吞并中国的“大陆政策”。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向裕仁天皇提出秘密的“田中奏折”将下一步侵略目标定向中国东北。请大家看课本14页的材料,回答两个问题:一、日本分别于何时征服台湾(1895年)吞并朝鲜(1910年),二、日本为什么把下一步侵略目标指向中国东北而不是其他地区?(东北地区战略位置重要,控制东北就可以控制远东,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煤、铁、森林资源,控制了东北可以使之成为日本的原料基地)。

(2)、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除了是贯彻既定的侵略政策外,也是由当时日本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所决定的。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两年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缓和国内矛盾。

(3)、有利条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还利用了当时有利的外部条件。一方面,国际上,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经济大危机,无暇东顾,另一方面,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正集中兵力“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都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以可乘之机。

2、“九·一八”事变:

(1)、经过:正是在上述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于1931年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而诬陷中国军队破坏,要求进入沈阳城检查,遭东北军拒绝。日本遂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此即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此,九一八成为中国人民的耻辱日。

(2)、结果:“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执行了反动的不抵抗政策,强令东北军将士放弃抵抗,撤出关外。张学良及20万东北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不战而退,将东北大好河山拱手让于日本帝国主义,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执行不抵抗政策呢?请大家结合课本19页的材料题思考。

首先,蒋介石认为抗战必败,所以放弃抵抗;其次,蒋介石寄希望于国联调查,国联虽然派出“李顿调查团”进行调查,但国联对中日冲突的态度是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蒋介石想依靠国联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兵成为幻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这就决定了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他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另外,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在江浙一带,东北对他来说并非是至关重要的地区,因此蒋介石能够放弃之。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年,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建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出任满洲国“执政”,但“满洲国”的整个政权由日本掌握,溥仪实际上是一个傀儡。至此,东北三省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三千万东北人民在日军铁蹄下国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3)、影响:首先,从国内角度来看,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严重步骤,从此,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上升,但此时尚未完全成为主要矛盾。其次,从国际角度看,九一八事变也开始打破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华盛顿体系出现很大的裂痕,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的矛盾。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益深重,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的地位上升;

(2)、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号召:中共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立即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的抗日宣言鼓舞着全国人民的斗争勇气,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形成强烈对照。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因此抗日斗争首先在东北掀起。东北的抗日斗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夏,主要是抗日义勇军的斗争,请大家注意,抗日义勇军的斗争有什么特点(自发组织,无统一领导),在抗日义勇军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马占山和他组织的“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马占山是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他在九一八事变后,抵制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嫩江桥阻击日军,打响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但由于抗日义勇军成分复杂,又无统一领导,加上日军的强大,到1933年夏,抗日义勇军先后失败。1932年2月,马占山曾一度降敌,4月又宣布反正,最后在日军重兵围剿之下失败,被迫退出东北。此后东北地区的抗日运动进入第二个阶段,领导的重担落到共产党人身上。1932年开始,中共就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奔赴东北,建立了几个抗日根据地。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后来又编成三路军,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主要领导人。这里着重介绍杨靖宇。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来到东北,曾多次被捕,1933年9月18日,在九一八事变两周年之际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他任师长兼政委,杨靖宇作战英勇,战术多变,多次打击敌人,他的名字令敌人闻风丧胆。1940年2月23日,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杨靖宇中弹牺牲,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又剖开他的肚子,发现胃礼貌尽是树皮、草根。杨靖宇虽然倒下了,但东北人民的抗日大旗没有倒下,东北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达14年的英勇抗战,直至最后的胜利。

3、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日斗争:

除了东北沦陷区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外,全国人民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斗争,蒋介石推行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广大爱国民主人士的不满,1932年底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为首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营救政治犯、组织抗日运动,遭到蒋介石的记恨,杨杏佛被暗杀,蔡元培等人也被列入黑名单。

4、国民党内爱国将领的抗日斗争。

蒋介石推行的不抵抗政策也引起了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不满,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多次谴责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宣传抗日。1933年,日本大举进攻长城以内热河察哈尔等省。1933年春,冯玉祥与共产党员吉鸿昌合作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但在蒋介石的威逼下,并勾结日伪军夹击,冯玉祥被迫取消同盟军,吉鸿昌把本部军队改为抗日讨贼军,继续抗日,但在日伪蒋三方围攻下归于失败,吉鸿昌也英勇就义。在福建,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挺锴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等于1933年11月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蒋抗日。但在蒋介石和日军夹击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坚持了不到两个月,最后失败了,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解散。

小结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国内社会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危机逐步上升。随着以后日本侵略的进

一步扩大,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抗日的号召,并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为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坚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为以后全民族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思想教育目标

1、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在民族危机的关头,中共发出抗日宣言,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2、在民族危机的关头,各阶级、阶层为挽救危亡,纷纷举起抗日大旗,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的传统。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九一八事变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概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

难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后,各阶级、阶层的对日态度及其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这节课的重点是日本侵华的原因和九一八事变,在教学中计划采用以下方法:在导入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解日本侵华时注意联系前面所学过的有关日本侵华的历史,使学生形成日本侵华是预谋已久的这样一个观念,在讲解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可穿插一些生动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要点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

一、日本大举侵华

1、原因

(1)、根本原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2)、内部原因: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

(3)、外部原因:国共对峙,欧美各国忙于应付大危机

2、九一八事变:

(1)、经过

(2)、结果:东北三省沦亡、伪满洲国建立

(3)、影响: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的地位上升。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日斗争

4、国民党内爱国将领的抗日斗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同学们,日本是个极富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日本又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制造了轰动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松花江上》就是东北沦陷区的人民在日寇铁蹄下发出的呻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课: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写标题)

讲授新课

一、日本大举侵华

1、原因:

日本对中国领土垂涎已久,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就曾多次侵略中国,下面请大家回忆一下上学期所学过的内容,近代以来,日本单独发动或参与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或侵略行动有哪些?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被台湾军民击退,从清政府索取50万两白银的赔款而归;

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击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辛丑条约》的缔约国之一;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东北进行日俄战争,变相侵略中国;

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1915年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28年,日本为阻挠国民政府二期“北伐”,制造济南惨案。

从上面的几个侵华行动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也就是日本大举侵华的第一个背景:

(1)、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制定了征服台湾、灭亡朝鲜、既而吞并中国的“大陆政策”。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向裕仁天皇提出秘密的“田中奏折”将下一步侵略目标定向中国东北。请大家看课本14页的材料,回答两个问题:一、日本分别于何时征服台湾(1895年)吞并朝鲜(1910年),二、日本为什么把下一步侵略目标指向中国东北而不是其他地区?(东北地区战略位置重要,控制东北就可以控制远东,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煤、铁、森林资源,控制了东北可以使之成为日本的原料基地)。

(2)、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除了是贯彻既定的侵略政策外,也是由当时日本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所决定的。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两年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缓和国内矛盾。

(3)、有利条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还利用了当时有利的外部条件。一方面,国际上,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经济大危机,无暇东顾,另一方面,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正集中兵力“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都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以可乘之机。

2、“九·一八”事变:

(1)、经过:正是在上述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于1931年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而诬陷中国军队破坏,要求进入沈阳城检查,遭东北军拒绝。日本遂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此即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此,九一八成为中国人民的耻辱日。

(2)、结果:“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执行了反动的不抵抗政策,强令东北军将士放弃抵抗,撤出关外。张学良及20万东北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不战而退,将东北大好河山拱手让于日本帝国主义,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执行不抵抗政策呢?请大家结合课本19页的材料题思考。

首先,蒋介石认为抗战必败,所以放弃抵抗;其次,蒋介石寄希望于国联调查,国联虽然派出“李顿调查团”进行调查,但国联对中日冲突的态度是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蒋介石想依靠国联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兵成为幻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这就决定了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他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另外,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在江浙一带,东北对他来说并非是至关重要的地区,因此蒋介石能够放弃之。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年,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建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出任满洲国“执政”,但“满洲国”的整个政权由日本掌握,溥仪实际上是一个傀儡。至此,东北三省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三千万东北人民在日军铁蹄下国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3)、影响:首先,从国内角度来看,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严重步骤,从此,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上升,但此时尚未完全成为主要矛盾。其次,从国际角度看,九一八事变也开始打破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华盛顿体系出现很大的裂痕,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的矛盾。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益深重,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的地位上升;

(2)、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号召:中共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立即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的抗日宣言鼓舞着全国人民的斗争勇气,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形成强烈对照。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因此抗日斗争首先在东北掀起。东北的抗日斗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夏,主要是抗日义勇军的斗争,请大家注意,抗日义勇军的斗争有什么特点(自发组织,无统一领导),在抗日义勇军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马占山和他组织的“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马占山是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他在九一八事变后,抵制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嫩江桥阻击日军,打响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但由于抗日义勇军成分复杂,又无统一领导,加上日军的强大,到1933年夏,抗日义勇军先后失败。1932年2月,马占山曾一度降敌,4月又宣布反正,最后在日军重兵围剿之下失败,被迫退出东北。此后东北地区的抗日运动进入第二个阶段,领导的重担落到共产党人身上。1932年开始,中共就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奔赴东北,建立了几个抗日根据地。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后来又编成三路军,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主要领导人。这里着重介绍杨靖宇。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来到东北,曾多次被捕,1933年9月18日,在九一八事变两周年之际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他任师长兼政委,杨靖宇作战英勇,战术多变,多次打击敌人,他的名字令敌人闻风丧胆。1940年2月23日,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杨靖宇中弹牺牲,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又剖开他的肚子,发现胃礼貌尽是树皮、草根。杨靖宇虽然倒下了,但东北人民的抗日大旗没有倒下,东北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达14年的英勇抗战,直至最后的胜利。

3、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日斗争:

除了东北沦陷区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外,全国人民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斗争,蒋介石推行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广大爱国民主人士的不满,1932年底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为首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营救政治犯、组织抗日运动,遭到蒋介石的记恨,杨杏佛被暗杀,蔡元培等人也被列入黑名单。

4、国民党内爱国将领的抗日斗争。

蒋介石推行的不抵抗政策也引起了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不满,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多次谴责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宣传抗日。1933年,日本大举进攻长城以内热河察哈尔等省。1933年春,冯玉祥与共产党员吉鸿昌合作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但在蒋介石的威逼下,并勾结日伪军夹击,冯玉祥被迫取消同盟军,吉鸿昌把本部军队改为抗日讨贼军,继续抗日,但在日伪蒋三方围攻下归于失败,吉鸿昌也英勇就义。在福建,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挺锴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等于1933年11月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蒋抗日。但在蒋介石和日军夹击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坚持了不到两个月,最后失败了,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解散。

小结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国内社会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危机逐步上升。随着以后日本侵略的进

一步扩大,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抗日的号召,并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为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坚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为以后全民族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高一历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
  •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 ...查看


  • 高一近代史大事年表
  •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近代史 时间:1840----1949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民主主义革命依据领导阶级变化分期为: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查看


  • 潍坊一中学案高一历史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导学案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设计:靖云华 审核:张伟 自主预习案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基础知识: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历史意义及 ...查看


  • 高一历史竞赛试题
  • 河南省郑州四中09-10学年高一竞赛试题(历史) 命题:高一历史备课组 校对:蒙曌琦 (考试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2页,第Ⅱ卷为第3页.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第Ⅱ ...查看


  • 绍兴一中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卷
  • 绍兴一中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卷 命题:何珠芳 校对:平建树.王姗姗 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 2分,共70分) 1.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 ...查看


  •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习题
  • 第14课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选择题 1.1931年,驻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制造了 ( ) A.七七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柳条湖事件 ...查看


  • 高一历史必修2人民版复习提纲
  •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复习提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王" 的出现的时间.地区.突出标志各是什么?斧鉞.城.祭祀各象征什么? 2.商代实行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 3.西周的两项重要制度是什么? 4.西周分封制的 ...查看


  • [全面抗战的兴起]习题
  • 第19课 全面抗战的兴起 一.选择题 1.日军进攻卢沟桥的借口( ) A.炸毁铁路反诬中国军人所为 B.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C.卢沟桥由中国军人守卫 D.日军火车在此被炸 2.学校要编辑制作一部抗日战争的专题片,小李负责 ...查看


  • 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教学设计
  •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教学设计 老街基学校 楚云霞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教学设计 老街基学校 楚云霞 一.教材分析 1.分析课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