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1﹑马克思主义和近现代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是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恩格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

1.1﹑ 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

17、18世纪近代经典物理学革命,引发了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从而推动了机器制造产业的兴起,由此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地位。

恩格斯︰ “蒸气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変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0卷,第285页)。

1.2﹑ 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

19世纪下半叶电磁理论等的突破,引发了命,重工业成为新兴产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资本的垄断程度都大大提高,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

恩格斯︰“电工技术革命……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 ……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5卷,第445页)。

1.3、20世纪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是又一次重大的科学革命。此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软科学理论相继问世,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有了突破性发展。二战结束后,以上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原子能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以基因工程为中心的生物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电子技术,以及综合性的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发明运用为标志,爆发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

新科技革命使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各个环节,带动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了劳动对象人工合成化、劳动工具自动化、人的劳动智能化以及经营管理信息化,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代科学技术作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格局重新调整,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 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变。

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使其知识、技能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人的创造能力和劳动生产率。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知识的形成和传播速度,加快了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管理,运营和交易的效率,从而在总体上导致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科学技术开辟了新的产业领域,并使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得到更新,科技不断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变革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和操作系统装备社会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向着自动化, 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2. 2.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进而产生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通过提高脑力劳动的比重,创造了知识化。人性化的生产方式,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非创造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使封闭的生产转变为开放的生产,从而使生产经营者更加了解市场的反映,信息化、网络化推动着全球生产格局的形成,从而实现了最佳的生产要素组合;通过创造绿色材料、绿色工艺和绿色产品,创造出绿色的生产方式,推动着循环经济的形成。

2. 3.科学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开始了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技创新能力在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全球产业分工的下游进入了中上游的位置。

2. 4.科学技术推动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技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扩大了对知识。信息。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增加了市场交换的内涵和规模,导致知识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和人才市场发育与发展;

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出更加便捷的交通和通信工具,极大消除了地域的阻隔,加快了资本、人才、商品和信息流通速度;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交易和结算方式,使得市场交换走向电子化、信息化、符号化和网络化;

科学技术推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为市场的监管和调控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也使市场行为主体能够最大限度避免盲目性;

现代交通运输和信息手段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推动了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

2. 5.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不仅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也为人类创造出丰富的精神财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学习知识、欣赏艺术和体育,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内容发生变化,职业劳动时间减少,学习和休闲时间增加.精神生活比重不断上升,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便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使人们可以很快到达世界各个地方,促进了旅游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科学技术使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形成新的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人们真正实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以足不出户,从事各种职业,参与社会活动。

乔布斯的苹果

2. 6.科学技术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工业化时代需要的是具有专业特长的专门人才,在当代科学技术影响下,人们所面对的发展课题往往突破了传统的专业界限,这就要求人们的知识结构由单一的专业型转变为基础与综合型;

随着生产过程对知识要求的增加和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传统的常规教育转变为终身学习与教育;

当代科学技术为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出现了诸如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新的教育方式,为缩小文化教育中心区与边远地区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创造了条件;

2. 7. 科学技术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通过便捷的通信交通设施.促进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为适应科技时代的先进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信息、生物、纳米等科学技术发展引发一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使传统的文化和道德理念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 8.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改变着社会劳动力的构成.拥有现代知识、信息。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日益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开拓者,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由科技企业家、经营管理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构成的中产阶级已经占到人口总数的50%到60%;

科学技术推动着传统的金字塔型等级管理结构转变为网络型组织管理结构,当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信息垄断,管理上层和下层获得信息的范围、数量及时间上的差别正在不断缩小,于是形成了一种分层决策、分层管理的管理结构,成为一种快速灵活的决策系统和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系统。、

2. 9.科学技术推进了社会的民主、法治进 程。

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普遍地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愿提供了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的民主、法治意识、观念和参与公共治理的积极性。

案例分析:微博的作用 。郭美美与红十字会。

2. 10.科学技术改变国家安全格局。

科学技术使现代战争从机械化时代转向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其基础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核心是制信息权和制空天权。精准打击、光电、隐形、超限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等。成为军事科技竞争的焦点;军民技术之间的界限已被打破;国防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已不限于国防领域,单边主义与多极化格局之间的斗争在曲折中发展,在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流的今天,单纯的军事竞争已让位于政治,经济。科技与军事等综合国力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已由军事威胁,经济制裁转向科技遏制;科技进步使得国家安全观有了新的拓展,国家安全已不仅只是国防安全,还包括了信息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国民健康安全等新的内涵。

3、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自从科学技术产生之日起,人类对它就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依靠它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对传统社会观念和社会形态的冲击及其在应用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又使人们对它产生了忧虑和恐惧,甚至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技术倾向。因此,我们在看到科学技术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挑战。

3.1、现代技术的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尤其与地球生态圈息息相关,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他还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人类要通过使自然界变成“属人的存在”,即需要不断地改造自然才能获得自身的存在,人类的产生和灭绝对于大自然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时空事件,但对地球生态圈这个狭义的自然界来说,有自主意识的人类出现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它的对立面,改造自然就意味着与自然界对立,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就更加剧了这个矛盾。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乃是一种根据人的设计,向自然提出过分要求,强迫自然改变原来的性状,干扰自然事物按其本性展现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过程就是破坏自然的过程,不可避免要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

3.2、技术在应用上的二重性

从思想观念看,人类因改造自然的胜利而过高估计了对自然的征服能力;

从发展水平看,加拿大学者卢克汉姆认为:“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建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一定阶段的科学技术创造了“人化自然”,却不可能完全预测它的后续效应。 ﹙如DDT,如氟里昂与臭氧空洞﹚ ;

从社会层面看,主要根源于不断扩张的资本和特殊利益集团对科学技术的“绑架”、有效的法律和制度监管缺失、道德约束和正确价值观导向不足。

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需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发展和传播价值理性,完善法律、监管体制和评价机制。

3.3、科技发展对维系原有社会秩序的法律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的冲击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些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直接冲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改变了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例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冲击。

二是科学技术发展深化了人们的认识,扩大了人们的道德视野。例如,生态学研究的深化促进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新道德观念的产生。例如,科技发展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形成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道德观念等。

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受到冲击并不奇怪,关键是人们应该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并建立新的道德规范,使社会能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态下有序地运行。

4.

4.1、创新型国家,是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三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4.2、自主创新,是指能够自主选择创新目标、主导创新过程、拥有和运用主要创新成果的创造性活动。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能力、革新体制机制的能力、营造创新文化的能力、创造需求与市场的能力、有效集成全球创新要素的能力,等等。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原始创新,是指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进行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是基础理论的发现、高技术的发明、或具有原理性的主导技术的创新。它是最根本的创新。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新兴产业。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4.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取得了巨大成效。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科学研究质量不高,优秀拔尖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我国已是经济大国,却还不是经济强国,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创新能力的薄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4.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制度创新

从科技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配合,一方

面,有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持续发展需要全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来支撑,需要正确的科技政策来引导。例如,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形成节能环保意识,但这种社会风尚的形成不仅需要政府做大量宣传教育工作,而且更需要依据严格的法律来打击那些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的违法乱纪分子。一些节能环保科技发明的推广应用,也需要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存在诸多有利条件。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我国从科学研究的理念到科技工作的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历史性的变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和较为完整的技术开发体系,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一些新兴交叉学科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取得明显进步,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

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巨大需求,也奠定了坚实基础。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我们能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科学技术水平仍不是一流强国。这表现在:

1、我国迄今无人获诺贝尔科学奖;

2、无特别重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发明;

3、科技管理水平低,存在很多问题。如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的浮燥之风盛行﹙ “7.23”动车追尾事故﹚ ,学术腐败层出不穷等等。

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科技发展中产生的负面效应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来避免或减轻,需要制订严格的法律和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和限制。

案例分析: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舆论看好屠呦呦有望问鼎诺贝尔之际,便传出另一种声音:“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导下取得的,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这与诺奖本身无关的争议,暴露的恰恰是国人习惯于内争内耗、缺少团队精神的劣根性,真不敢设想,屠呦呦一旦捧得诺贝尔,会遭遇何等的压力。那些不太阳光的声音会不可避免地伴随狂欢与赞誉而来。

还有一个颇为值得玩味的情节,当屠呦呦,这位发现了治疗抗疟病药物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出现在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名单上之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则提出的另一个话题更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屠呦呦还不是两院院士!这不能不让人再度陷于另一种假想的尴尬境地,假如获奖了,让院士们情何以堪?!国内科学界会不会掀起有没有资格获奖的强烈争议?

因而,诺贝尔奖虽然没有眷顾中国科学家,却对中国两院院士的评选机制提出了挑战。倘若屠呦呦果真捧回诺奖,显然不只有骄傲、自豪,更难免会让人产生某种不堪,让一直难以彻底打破的论资排辈格局无地自容。当然,饶毅院长的建议更有建设性,值得有关方面反思和考量,那就是希望中国重视一些在国内做出了杰出工作而未获适当承认的科学家。

由于有重大科学成果的中国人事先没有与别的中国科学家讲好利益交换的条件,中国人的重大科学成果,还要由外国科学家的强迫,中国科学家才会正式公认,否则,所有中国科学家就几十年始终假装不知道,始终不做任何正式的评论! 屠呦呦一事打了他们一记耳光。固然,中国学界有很多问题,中国科技体制有极大弊病。但说至今中国没有科学理论,没有大师却难以自圆其说。究竟是没有大师,还是大师出不来?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也是中国学术界,中国学术界负责人不能不正视的问题。

饶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 美国西

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 教授、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

宣布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无论对院士制度如何想法的人,都担心有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其实还不到中国真正“科学家”的水平),当了院士以后,就不真正积极做科研,带来明显的问题:

1)有些人做科研的目的就是做院士,所以,一旦当选院士,就积极做其他事情;

2)这些人给学生树立不良榜样,有些学生也决心步其后尘、走入歧途,影响中国科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3)这些人不积极做科学,并非没有资源,而在资源比较多和权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不积极做科学,那么就给国家的科研投资带来较大的浪费;

4)从普遍情况来说,中国目前科学水平还不是很高,一些(虽然不是全部)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在做到国际上比较好大学的副教授就在当选院士后离开科研一线(“国际副教授水平做中国院士而荣休”),等于对中国科学釜底抽薪,使中国科学的高度被“封顶”或“腰斩”。

在十年以后(2022年8月17日),看看有多少中国的院士超过饶毅在中国的科学工作;竞赛的标准是在中国做的科学研究,是否针对重要和有意义的问题,其工作对本学科领域的贡献在世界上、在人类知识推进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和各方面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励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和使用人才、培育和锻炼人才、凝聚和成就人才,使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源。

建立创新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确定战略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主线,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国际著名品牌。

其他创新促进。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完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创新,通过理论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弘扬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敢为人先的精神,营造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扩大国际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谢谢!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1﹑马克思主义和近现代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是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恩格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

1.1﹑ 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

17、18世纪近代经典物理学革命,引发了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从而推动了机器制造产业的兴起,由此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地位。

恩格斯︰ “蒸气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変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0卷,第285页)。

1.2﹑ 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

19世纪下半叶电磁理论等的突破,引发了命,重工业成为新兴产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资本的垄断程度都大大提高,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

恩格斯︰“电工技术革命……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 ……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5卷,第445页)。

1.3、20世纪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是又一次重大的科学革命。此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软科学理论相继问世,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有了突破性发展。二战结束后,以上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原子能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以基因工程为中心的生物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电子技术,以及综合性的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发明运用为标志,爆发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

新科技革命使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各个环节,带动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了劳动对象人工合成化、劳动工具自动化、人的劳动智能化以及经营管理信息化,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代科学技术作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格局重新调整,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 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变。

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使其知识、技能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人的创造能力和劳动生产率。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知识的形成和传播速度,加快了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管理,运营和交易的效率,从而在总体上导致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科学技术开辟了新的产业领域,并使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得到更新,科技不断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变革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和操作系统装备社会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向着自动化, 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2. 2.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进而产生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通过提高脑力劳动的比重,创造了知识化。人性化的生产方式,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非创造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使封闭的生产转变为开放的生产,从而使生产经营者更加了解市场的反映,信息化、网络化推动着全球生产格局的形成,从而实现了最佳的生产要素组合;通过创造绿色材料、绿色工艺和绿色产品,创造出绿色的生产方式,推动着循环经济的形成。

2. 3.科学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开始了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技创新能力在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全球产业分工的下游进入了中上游的位置。

2. 4.科学技术推动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技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扩大了对知识。信息。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增加了市场交换的内涵和规模,导致知识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和人才市场发育与发展;

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出更加便捷的交通和通信工具,极大消除了地域的阻隔,加快了资本、人才、商品和信息流通速度;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交易和结算方式,使得市场交换走向电子化、信息化、符号化和网络化;

科学技术推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为市场的监管和调控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也使市场行为主体能够最大限度避免盲目性;

现代交通运输和信息手段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推动了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

2. 5.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不仅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也为人类创造出丰富的精神财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学习知识、欣赏艺术和体育,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内容发生变化,职业劳动时间减少,学习和休闲时间增加.精神生活比重不断上升,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便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使人们可以很快到达世界各个地方,促进了旅游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科学技术使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形成新的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人们真正实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以足不出户,从事各种职业,参与社会活动。

乔布斯的苹果

2. 6.科学技术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工业化时代需要的是具有专业特长的专门人才,在当代科学技术影响下,人们所面对的发展课题往往突破了传统的专业界限,这就要求人们的知识结构由单一的专业型转变为基础与综合型;

随着生产过程对知识要求的增加和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传统的常规教育转变为终身学习与教育;

当代科学技术为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出现了诸如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新的教育方式,为缩小文化教育中心区与边远地区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创造了条件;

2. 7. 科学技术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通过便捷的通信交通设施.促进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为适应科技时代的先进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信息、生物、纳米等科学技术发展引发一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使传统的文化和道德理念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 8.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改变着社会劳动力的构成.拥有现代知识、信息。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日益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开拓者,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由科技企业家、经营管理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构成的中产阶级已经占到人口总数的50%到60%;

科学技术推动着传统的金字塔型等级管理结构转变为网络型组织管理结构,当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信息垄断,管理上层和下层获得信息的范围、数量及时间上的差别正在不断缩小,于是形成了一种分层决策、分层管理的管理结构,成为一种快速灵活的决策系统和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系统。、

2. 9.科学技术推进了社会的民主、法治进 程。

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普遍地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愿提供了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的民主、法治意识、观念和参与公共治理的积极性。

案例分析:微博的作用 。郭美美与红十字会。

2. 10.科学技术改变国家安全格局。

科学技术使现代战争从机械化时代转向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其基础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核心是制信息权和制空天权。精准打击、光电、隐形、超限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等。成为军事科技竞争的焦点;军民技术之间的界限已被打破;国防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已不限于国防领域,单边主义与多极化格局之间的斗争在曲折中发展,在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流的今天,单纯的军事竞争已让位于政治,经济。科技与军事等综合国力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已由军事威胁,经济制裁转向科技遏制;科技进步使得国家安全观有了新的拓展,国家安全已不仅只是国防安全,还包括了信息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国民健康安全等新的内涵。

3、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自从科学技术产生之日起,人类对它就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依靠它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对传统社会观念和社会形态的冲击及其在应用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又使人们对它产生了忧虑和恐惧,甚至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技术倾向。因此,我们在看到科学技术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挑战。

3.1、现代技术的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尤其与地球生态圈息息相关,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他还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人类要通过使自然界变成“属人的存在”,即需要不断地改造自然才能获得自身的存在,人类的产生和灭绝对于大自然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时空事件,但对地球生态圈这个狭义的自然界来说,有自主意识的人类出现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它的对立面,改造自然就意味着与自然界对立,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就更加剧了这个矛盾。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乃是一种根据人的设计,向自然提出过分要求,强迫自然改变原来的性状,干扰自然事物按其本性展现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过程就是破坏自然的过程,不可避免要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

3.2、技术在应用上的二重性

从思想观念看,人类因改造自然的胜利而过高估计了对自然的征服能力;

从发展水平看,加拿大学者卢克汉姆认为:“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建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一定阶段的科学技术创造了“人化自然”,却不可能完全预测它的后续效应。 ﹙如DDT,如氟里昂与臭氧空洞﹚ ;

从社会层面看,主要根源于不断扩张的资本和特殊利益集团对科学技术的“绑架”、有效的法律和制度监管缺失、道德约束和正确价值观导向不足。

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需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发展和传播价值理性,完善法律、监管体制和评价机制。

3.3、科技发展对维系原有社会秩序的法律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的冲击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些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直接冲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改变了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例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冲击。

二是科学技术发展深化了人们的认识,扩大了人们的道德视野。例如,生态学研究的深化促进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新道德观念的产生。例如,科技发展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形成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道德观念等。

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受到冲击并不奇怪,关键是人们应该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并建立新的道德规范,使社会能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态下有序地运行。

4.

4.1、创新型国家,是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三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4.2、自主创新,是指能够自主选择创新目标、主导创新过程、拥有和运用主要创新成果的创造性活动。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能力、革新体制机制的能力、营造创新文化的能力、创造需求与市场的能力、有效集成全球创新要素的能力,等等。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原始创新,是指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进行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是基础理论的发现、高技术的发明、或具有原理性的主导技术的创新。它是最根本的创新。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新兴产业。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4.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取得了巨大成效。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科学研究质量不高,优秀拔尖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我国已是经济大国,却还不是经济强国,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创新能力的薄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4.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制度创新

从科技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配合,一方

面,有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持续发展需要全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来支撑,需要正确的科技政策来引导。例如,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形成节能环保意识,但这种社会风尚的形成不仅需要政府做大量宣传教育工作,而且更需要依据严格的法律来打击那些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的违法乱纪分子。一些节能环保科技发明的推广应用,也需要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存在诸多有利条件。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我国从科学研究的理念到科技工作的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历史性的变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和较为完整的技术开发体系,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一些新兴交叉学科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取得明显进步,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

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巨大需求,也奠定了坚实基础。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我们能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科学技术水平仍不是一流强国。这表现在:

1、我国迄今无人获诺贝尔科学奖;

2、无特别重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发明;

3、科技管理水平低,存在很多问题。如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的浮燥之风盛行﹙ “7.23”动车追尾事故﹚ ,学术腐败层出不穷等等。

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科技发展中产生的负面效应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来避免或减轻,需要制订严格的法律和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和限制。

案例分析: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舆论看好屠呦呦有望问鼎诺贝尔之际,便传出另一种声音:“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导下取得的,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这与诺奖本身无关的争议,暴露的恰恰是国人习惯于内争内耗、缺少团队精神的劣根性,真不敢设想,屠呦呦一旦捧得诺贝尔,会遭遇何等的压力。那些不太阳光的声音会不可避免地伴随狂欢与赞誉而来。

还有一个颇为值得玩味的情节,当屠呦呦,这位发现了治疗抗疟病药物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出现在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名单上之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则提出的另一个话题更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屠呦呦还不是两院院士!这不能不让人再度陷于另一种假想的尴尬境地,假如获奖了,让院士们情何以堪?!国内科学界会不会掀起有没有资格获奖的强烈争议?

因而,诺贝尔奖虽然没有眷顾中国科学家,却对中国两院院士的评选机制提出了挑战。倘若屠呦呦果真捧回诺奖,显然不只有骄傲、自豪,更难免会让人产生某种不堪,让一直难以彻底打破的论资排辈格局无地自容。当然,饶毅院长的建议更有建设性,值得有关方面反思和考量,那就是希望中国重视一些在国内做出了杰出工作而未获适当承认的科学家。

由于有重大科学成果的中国人事先没有与别的中国科学家讲好利益交换的条件,中国人的重大科学成果,还要由外国科学家的强迫,中国科学家才会正式公认,否则,所有中国科学家就几十年始终假装不知道,始终不做任何正式的评论! 屠呦呦一事打了他们一记耳光。固然,中国学界有很多问题,中国科技体制有极大弊病。但说至今中国没有科学理论,没有大师却难以自圆其说。究竟是没有大师,还是大师出不来?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也是中国学术界,中国学术界负责人不能不正视的问题。

饶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 美国西

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 教授、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

宣布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无论对院士制度如何想法的人,都担心有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其实还不到中国真正“科学家”的水平),当了院士以后,就不真正积极做科研,带来明显的问题:

1)有些人做科研的目的就是做院士,所以,一旦当选院士,就积极做其他事情;

2)这些人给学生树立不良榜样,有些学生也决心步其后尘、走入歧途,影响中国科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3)这些人不积极做科学,并非没有资源,而在资源比较多和权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不积极做科学,那么就给国家的科研投资带来较大的浪费;

4)从普遍情况来说,中国目前科学水平还不是很高,一些(虽然不是全部)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在做到国际上比较好大学的副教授就在当选院士后离开科研一线(“国际副教授水平做中国院士而荣休”),等于对中国科学釜底抽薪,使中国科学的高度被“封顶”或“腰斩”。

在十年以后(2022年8月17日),看看有多少中国的院士超过饶毅在中国的科学工作;竞赛的标准是在中国做的科学研究,是否针对重要和有意义的问题,其工作对本学科领域的贡献在世界上、在人类知识推进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和各方面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励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和使用人才、培育和锻炼人才、凝聚和成就人才,使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源。

建立创新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确定战略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主线,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国际著名品牌。

其他创新促进。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完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创新,通过理论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弘扬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敢为人先的精神,营造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扩大国际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谢谢!


相关文章

  •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哲学论
  • 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 姓名:陆金成 学号:[1**********] 学院:物理与广电能源·学部 专业:凝聚态物理 [摘 要] 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展开对其政治哲学的研究, 从发展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角度, 从丰富的"关键词&qu ...查看


  • 大学生思想教育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 的过程,代写论文涵盖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求.但我们多年来惯用的一套教育模式,总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偏执于"外化"的影响而忽视"内 ...查看


  •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作者:韩秋红张海鸥胡绪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2000年10期 [中图分类号]D0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01(2000)04-0028-06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早期垄断资本主义和当代 ...查看


  • 国际贸易经济毕业论文
  • 一.国际贸易概论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和产生 商品.劳务和技术在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交换或买卖,这种活动被称为国际商品流通,即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显著区别在于:国内贸易是发生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的商品交换活动,而国际贸易是越出国 ...查看


  •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但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不会因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变换而过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其当代价值决定的.怎样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查看


  • 五四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 2011年第8期(总第92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 8. 2011General. No. 92 [教育探索] 五四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陈 智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 ...查看


  • 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特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特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广西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 2011年05月24日15:08 来源:<广西日报>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 ...查看


  • 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实现的塑造
  • 摘要: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求,价值观是人们主观思想观念的反映,价值实现则是客体价值通过实践转变为主体价值.为了科学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转变扭曲价值观,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价值.价值观与价值实现,阐述当代青年利益.权力.地位.道德.落后价值观, ...查看


  • 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及我国的战略对策
  • 工业经济时代的国际分工是以自然资源禀赋.技术差异为基础的.当代国际分工是以知识.智力.信息技术等要素为主的国际分工,其贸易方式和交易手段将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经贸秩序将面临新挑战.我国对外 ...查看


  • 当代科技发展影响下版画原创性语言的流逝
  • 当代科技发展影响下版画原创性语言的流逝 作者:李卫纲 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6期 摘要:版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在近代时期肩负了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版画已经逐渐的走向艺术边缘,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