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怎样明显的流派之分?是否有明确的咨询目的?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哪些人?
【汤颙若的回答(4票)】:
我参加的团体心理咨询不多,是学校的心理老师组织的,属于体验性质。
因为老师学的是精神分析取向的,他设立的团体小组是心理动力学成长小组。我是本校的学生,只需要报名就可以参加了,不需要费用。
我参加过两期团体小组,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学期,第一期有六次活动,第二期有十次活动(每次都是重新招募团体参与者)。
每一次持续90分钟,开始的时候会先回忆上次活动讨论的是什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感想,然后开始这一次的新案例。
新案例都会有个人来当案主,案主会讲述自己的经历、心路历程和困惑,案主发言结束之后,其他人会对案主遇到的事情做出反馈,有提出看法的,有提出感受的,也就是说想到啥就可以说啥,尽量自由,但是这个过程里案主不能发言。在所有人发言结束之后,小组老师会做一个类似总结的东西,但更多的是从他所学的角度来分析案主的陈述,因为我们小组是心理动力学小组,而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的延展,所以老师分析问题的主要方向也是从防御机制、情绪、力比多之类的问题出发。(这里说明了流派的分别对小组活动的影响,感觉主要是引导者看待分析问题的方式)
当老师陈述完毕后,案主可以再次发言,对大家和老师的发言进行反馈,接下来的过程与上边的过程一样,可能一次活动会循环多轮的发言。到时间接近结束的时候,老师会让大家对这次的案例做一下总结发言。
因为是大学生自由报名的小组咨询,有些人开始并没有抱着很确切的问题过来,只是因为都是大学生,问题会集中在亲密关系、家庭分离、自卑、无学习动力等问题上去,每次讨论都或多或少有些殊途同归的感受,无论什么话题,都会回溯到过去的经历,相处的模式,行为的机制等。而不会殊途同归的是个人的独特性,在发言过程中,我们都会发现,人与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许会有天壤之别,有些想法很难被另一种思维方式的人所理解,所以能够拓宽大家看待同一个问题的角度,最终慢慢理清思路之后,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接纳,这个过程很有爱。
我参加的两期活动,第一期有15个人报名,基本上平均每次有十个人以上参加活动,从而产生的影响在于:每一次案例,大家发言的轮数不会很多,十人以上的时候,最多三轮发言,角度虽然广,但是因为轮数少,老师发言相对少,而每个人发言的压力不是那么大,觉得问题最终讨论达到的深度不是那么强;第二期有7个人报名,而后来的平均每次活动人数只有4人,每次案例发言轮数起码是五六次以上,虽然提供的角度少一些,但是讨论的深度要强很多。(因为是体验性质的,所以没有清晰的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经过体验活动之后能够收获的主要有这么几点:1.大家能够体会到不同人思考问题的独特性,能够学会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2.团体是一种互动,大家在这里以接纳的态度倾听,能让人觉得很安慰,所以大家也会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学会心理学的“倾听”;3.因为每次听别人的讲述的时候,大家都会沉浸在别人的经历中,每一次都能让我们的共情能力得到锻炼。也许以上就是体验性质的心理动力学小组的咨询目的吧)
我们活动的面向对象就是本校的大学生,而专业的团体咨询面向的对象是什么样的,我没有亲身感受过。所以没法在这里回答……
希望能够对题主有一些帮助。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简单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于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解。
先来看一下团体的定义:团体心理咨询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任何一个团体,都有其特定的发展阶段。成员可以在一次团体活动中经历很多阶段:从初始的启动进入简短的过渡,随后是建设性的工作,最后以反思活动收获作为结束。总体来说,团体阶段包括团体前阶段、初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
团体前阶段包含组建团体中涉及的所有因素,要为任何一个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认真细致的思考和计划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设计团体方案、吸引成员、筛选和挑选成员。
团体的初始阶段是定向和探索期,成员往往有选择地表现那些自认为社会认可的方面。这个阶段的特征通常是对团体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成员一般会将某些期待、担忧和焦虑带入团体。当成员逐渐熟悉彼此和了解团体的运作方式后,他们开始发展管理团体的规则、探索对团体的恐惧和期待、确认个人目标、澄清想探讨的个人问题和判断团体是否安全。
成员深入地进行互动之前,团体往往必须经历一个有些挑战性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领导者的任务是帮助成员学习怎样开始对重要问题开展工作,就是这些问题促使他们参加了团体。成员的任务是监控自己的想法、感受、反应和行为,学习用言语表达自己。领导者应帮助成员逐渐确认和接纳自己的恐惧和防御,但同时也要挑战成员处理焦虑以及对团体参与的任何犹豫。团体领导者需要理解成员之间的不安所造成的影响,鼓励他们探索在参与团体时感受到的任何犹豫。
工作阶段的特点是建设性,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和自我探索增加,团体关注的焦点是行为上的改变。在实践中,过渡阶段和工作阶段实际上是彼此交融的。在工作阶段,团体也可能退回到先前的信任、冲突和勉强参与等主题。一旦团体经受住新的挑战,就能达到更深的信任水平。随着团体的发展,新的冲突不断出现,成员的承诺和责任感对进行有难度的工作和推动团体向前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可能不是所有的成员都在同一强度上开展工作,一些人仍然停留在外围,犹豫不决,害怕冒险。确实,在团体的每个阶段,成员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建设性的工作可以出现在团体的各个阶段,而不仅是工作阶段,但工作的质量和深度在团体各发展阶段的表现不同。
结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地明确学习的成果和决定怎样将新的学习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团体活动包括结束、总结、凝聚以及整合和解释这次团体经历。在结束团体时,重点是概念化和为这次团体经历画上一个句号。在结束过程中,团体将处理分离的感受、讨论未完成事件、回顾团体经历、练习行为改变、设计行动计划、确认故态复萌时的应对策略以及建立一个支持网络。
目前我参与和带领的团体主要分为两类:结构式团体和非结构式团体。
结构式团体的学习是在樊富珉老师的研究生课程上。结构式团体是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心理学练习为依托,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参与者进行自我探索。“结构式”的意思是指会有预先设计好的团体方案指导团体进程。目前在高校中广泛使用的团体心理训练即为这种形式,针对团队凝聚力建设,自我认知,压力管理,情绪管理都有成熟的团体方案。
非结构式团体主要是人际过程导向团体,即国内所说的“亚隆团体”,曾经参加过万生心语的基础班,所谓“非结构”的意思是说,在团体开始之前,团体带领者不会预设团体过程,团体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在团体真正进行之前,没有人会知道发生什么。适用于人数较少(8~12人),以特定目标的个人成长为主要目的的个人及组织。
【Kani的回答(0票)】:
好大的问题呀...
不过有本教科书可以看看。
《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
【匿名用户的回答(0票)】:
我参加过几次团辅活动,不是专业人士,就简单说说自己的感觉。团辅的形式主要是活动和分享,因为人数较多,活动中对抗和竞争的气氛可以比较浓,分享的讨论过程可以更加细致,成员的参与性和集中度会更好。
【杨木木子的回答(0票)】:
一般情况下团体心理咨询是由几个有相同心理疾病的患者参加的交流活动,在这里心理咨询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对大家进行引导,然后让咨询者们为成圈(多数情况都是圈,这样彼此可以看见对方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上面的变化),讲述自己的遭遇和症状.通过这样的交流,咨询者们可以产生一种共鸣并且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在一种较好的氛围中治疗。无论是哪一种心理咨询都是需要进行多次的,咨询间隔和时间都需要视咨询者的情况而定,没有哪种心理咨询是一次见效的,这都需要时间的积累,让咨询者和咨询师之间建立信任并且产生移情!心理并不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做心理咨询,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太大,很多人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比较典型的团体心理咨询在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里面可以看到,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
【朱鹿的回答(0票)】:
我曾经在一家港资企业负责员工关系部门的EAP,期间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当时组织公司各部门对汶川地震灾区的员工情况进行详细了解,有多名员工的家人和亲属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有员工家人受伤,也有个别员工亲人遇难,我们邀请深圳康宁医院的心理咨询师来公司给这些员工做团体心理辅导,我记得过程是十人一组,大家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诉说亲人的遭遇,听到后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员工的孩子才上小学,在地震发生后不顾自己的安危救出了三名同班同学,教室在身后倒塌,这位母亲又害怕又骄傲,哭得泣不成声,大家一边诉说当时地震的情景,一边大声哭泣,又互相安慰,在心理咨询老师的安抚下,又渐渐平静下来,我看着这些过程的发生,作为组织者心绪又是激动又是感动,也流下眼泪,这也是我非常难忘的一次团队心理辅导。
原文地址:知乎
有怎样明显的流派之分?是否有明确的咨询目的?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哪些人?
【汤颙若的回答(4票)】:
我参加的团体心理咨询不多,是学校的心理老师组织的,属于体验性质。
因为老师学的是精神分析取向的,他设立的团体小组是心理动力学成长小组。我是本校的学生,只需要报名就可以参加了,不需要费用。
我参加过两期团体小组,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学期,第一期有六次活动,第二期有十次活动(每次都是重新招募团体参与者)。
每一次持续90分钟,开始的时候会先回忆上次活动讨论的是什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感想,然后开始这一次的新案例。
新案例都会有个人来当案主,案主会讲述自己的经历、心路历程和困惑,案主发言结束之后,其他人会对案主遇到的事情做出反馈,有提出看法的,有提出感受的,也就是说想到啥就可以说啥,尽量自由,但是这个过程里案主不能发言。在所有人发言结束之后,小组老师会做一个类似总结的东西,但更多的是从他所学的角度来分析案主的陈述,因为我们小组是心理动力学小组,而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的延展,所以老师分析问题的主要方向也是从防御机制、情绪、力比多之类的问题出发。(这里说明了流派的分别对小组活动的影响,感觉主要是引导者看待分析问题的方式)
当老师陈述完毕后,案主可以再次发言,对大家和老师的发言进行反馈,接下来的过程与上边的过程一样,可能一次活动会循环多轮的发言。到时间接近结束的时候,老师会让大家对这次的案例做一下总结发言。
因为是大学生自由报名的小组咨询,有些人开始并没有抱着很确切的问题过来,只是因为都是大学生,问题会集中在亲密关系、家庭分离、自卑、无学习动力等问题上去,每次讨论都或多或少有些殊途同归的感受,无论什么话题,都会回溯到过去的经历,相处的模式,行为的机制等。而不会殊途同归的是个人的独特性,在发言过程中,我们都会发现,人与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许会有天壤之别,有些想法很难被另一种思维方式的人所理解,所以能够拓宽大家看待同一个问题的角度,最终慢慢理清思路之后,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接纳,这个过程很有爱。
我参加的两期活动,第一期有15个人报名,基本上平均每次有十个人以上参加活动,从而产生的影响在于:每一次案例,大家发言的轮数不会很多,十人以上的时候,最多三轮发言,角度虽然广,但是因为轮数少,老师发言相对少,而每个人发言的压力不是那么大,觉得问题最终讨论达到的深度不是那么强;第二期有7个人报名,而后来的平均每次活动人数只有4人,每次案例发言轮数起码是五六次以上,虽然提供的角度少一些,但是讨论的深度要强很多。(因为是体验性质的,所以没有清晰的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经过体验活动之后能够收获的主要有这么几点:1.大家能够体会到不同人思考问题的独特性,能够学会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2.团体是一种互动,大家在这里以接纳的态度倾听,能让人觉得很安慰,所以大家也会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学会心理学的“倾听”;3.因为每次听别人的讲述的时候,大家都会沉浸在别人的经历中,每一次都能让我们的共情能力得到锻炼。也许以上就是体验性质的心理动力学小组的咨询目的吧)
我们活动的面向对象就是本校的大学生,而专业的团体咨询面向的对象是什么样的,我没有亲身感受过。所以没法在这里回答……
希望能够对题主有一些帮助。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简单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于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解。
先来看一下团体的定义:团体心理咨询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任何一个团体,都有其特定的发展阶段。成员可以在一次团体活动中经历很多阶段:从初始的启动进入简短的过渡,随后是建设性的工作,最后以反思活动收获作为结束。总体来说,团体阶段包括团体前阶段、初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
团体前阶段包含组建团体中涉及的所有因素,要为任何一个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认真细致的思考和计划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设计团体方案、吸引成员、筛选和挑选成员。
团体的初始阶段是定向和探索期,成员往往有选择地表现那些自认为社会认可的方面。这个阶段的特征通常是对团体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成员一般会将某些期待、担忧和焦虑带入团体。当成员逐渐熟悉彼此和了解团体的运作方式后,他们开始发展管理团体的规则、探索对团体的恐惧和期待、确认个人目标、澄清想探讨的个人问题和判断团体是否安全。
成员深入地进行互动之前,团体往往必须经历一个有些挑战性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领导者的任务是帮助成员学习怎样开始对重要问题开展工作,就是这些问题促使他们参加了团体。成员的任务是监控自己的想法、感受、反应和行为,学习用言语表达自己。领导者应帮助成员逐渐确认和接纳自己的恐惧和防御,但同时也要挑战成员处理焦虑以及对团体参与的任何犹豫。团体领导者需要理解成员之间的不安所造成的影响,鼓励他们探索在参与团体时感受到的任何犹豫。
工作阶段的特点是建设性,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和自我探索增加,团体关注的焦点是行为上的改变。在实践中,过渡阶段和工作阶段实际上是彼此交融的。在工作阶段,团体也可能退回到先前的信任、冲突和勉强参与等主题。一旦团体经受住新的挑战,就能达到更深的信任水平。随着团体的发展,新的冲突不断出现,成员的承诺和责任感对进行有难度的工作和推动团体向前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可能不是所有的成员都在同一强度上开展工作,一些人仍然停留在外围,犹豫不决,害怕冒险。确实,在团体的每个阶段,成员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建设性的工作可以出现在团体的各个阶段,而不仅是工作阶段,但工作的质量和深度在团体各发展阶段的表现不同。
结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地明确学习的成果和决定怎样将新的学习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团体活动包括结束、总结、凝聚以及整合和解释这次团体经历。在结束团体时,重点是概念化和为这次团体经历画上一个句号。在结束过程中,团体将处理分离的感受、讨论未完成事件、回顾团体经历、练习行为改变、设计行动计划、确认故态复萌时的应对策略以及建立一个支持网络。
目前我参与和带领的团体主要分为两类:结构式团体和非结构式团体。
结构式团体的学习是在樊富珉老师的研究生课程上。结构式团体是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心理学练习为依托,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参与者进行自我探索。“结构式”的意思是指会有预先设计好的团体方案指导团体进程。目前在高校中广泛使用的团体心理训练即为这种形式,针对团队凝聚力建设,自我认知,压力管理,情绪管理都有成熟的团体方案。
非结构式团体主要是人际过程导向团体,即国内所说的“亚隆团体”,曾经参加过万生心语的基础班,所谓“非结构”的意思是说,在团体开始之前,团体带领者不会预设团体过程,团体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在团体真正进行之前,没有人会知道发生什么。适用于人数较少(8~12人),以特定目标的个人成长为主要目的的个人及组织。
【Kani的回答(0票)】:
好大的问题呀...
不过有本教科书可以看看。
《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
【匿名用户的回答(0票)】:
我参加过几次团辅活动,不是专业人士,就简单说说自己的感觉。团辅的形式主要是活动和分享,因为人数较多,活动中对抗和竞争的气氛可以比较浓,分享的讨论过程可以更加细致,成员的参与性和集中度会更好。
【杨木木子的回答(0票)】:
一般情况下团体心理咨询是由几个有相同心理疾病的患者参加的交流活动,在这里心理咨询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对大家进行引导,然后让咨询者们为成圈(多数情况都是圈,这样彼此可以看见对方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上面的变化),讲述自己的遭遇和症状.通过这样的交流,咨询者们可以产生一种共鸣并且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在一种较好的氛围中治疗。无论是哪一种心理咨询都是需要进行多次的,咨询间隔和时间都需要视咨询者的情况而定,没有哪种心理咨询是一次见效的,这都需要时间的积累,让咨询者和咨询师之间建立信任并且产生移情!心理并不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做心理咨询,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太大,很多人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比较典型的团体心理咨询在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里面可以看到,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
【朱鹿的回答(0票)】:
我曾经在一家港资企业负责员工关系部门的EAP,期间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当时组织公司各部门对汶川地震灾区的员工情况进行详细了解,有多名员工的家人和亲属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有员工家人受伤,也有个别员工亲人遇难,我们邀请深圳康宁医院的心理咨询师来公司给这些员工做团体心理辅导,我记得过程是十人一组,大家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诉说亲人的遭遇,听到后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员工的孩子才上小学,在地震发生后不顾自己的安危救出了三名同班同学,教室在身后倒塌,这位母亲又害怕又骄傲,哭得泣不成声,大家一边诉说当时地震的情景,一边大声哭泣,又互相安慰,在心理咨询老师的安抚下,又渐渐平静下来,我看着这些过程的发生,作为组织者心绪又是激动又是感动,也流下眼泪,这也是我非常难忘的一次团队心理辅导。
原文地址: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