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由于我行在2012年开业至今经营时间较短,未出现资本管理问题。为持续深化轻型银行战略,促进我行效益、质量、规模动态均衡发展,根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和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政策标准,考虑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特制订此工作计划。
一、资本规划的考虑因素
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不稳定与不平衡特征,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依旧复杂,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困境交错重叠,“三期叠加”效应持续深化。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定向宽松仍将是未来几年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经济增速下降是基本特征,经济增长正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政府正通过改革攻坚和创新驱动培育新的增长点,并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引领新常态,多项经济刺激政策和改革战略给银行业发展带来机遇。
2.国内金融生态体系加速重构
近年来,国内金融生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金融脱媒化和多元化蜕变加快,直接融资地位显著提升。利率市场化步入快车道,流动性冲击频繁,汇率波动跌宕起伏,资本市场逐步放开,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推进,同业创新
业务层出不穷,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竞争激烈且合作密切,大资管交易平台和全球化经营布局特征明显,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形成变革驱动。国内金融生态日新月异,商业银行的市场空间迅速放大,经营边界逐步宽,促使商业银行不断革新自我、超越自我,转变经营模式,创新业务产品,又反过来推动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生态的持续衍变。
3.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持续影响
巴塞尔委员会推动的资本监管改革从未停止。在严格分子标准后,近年来主要围绕分母展开,目的是增强风险加权资产计算的结果审慎性和风险敏感性,解决内部模型计量缺陷,为内部模型法设置永久底线,并强化第三支柱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至
2014年底,巴塞尔委员会已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证券化、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资本底线、信息披露等资本监管指引发布征求意见稿。相比当前国内实施的监管标准,本次国际资本监管改革修订范围广,计量规则更趋严格,资本计提标准大幅提高。修订后新的监管标准,将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业务结构、风险管理、内控治理等产生深远影响。
二、资本规划目标
资本规划目标的设定原则为:以最低资本监管要求为出发点,结合我行实际情况,预留资本缓冲空间,设定最优资本目标。基于上述理由,在设定资本充足率目标时,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最低监管要求。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银监会2012年1号令,以下简称“《资本办法》”),正常情况下,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
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的最低监管要求分别7.5%、
8.5%和10.5%,系统重要性银行则要分别高出1个百分点。在监管未明确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之前,本公司仍需至少满足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达标要求,即过渡期内每年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总资本充足率都分别不得低于7.5%、8.5%和10.5%。
2.资本缓冲区间。
合理的资本缓冲是稳健经营的必要保障。综合考虑当前监管实际及经营环境,规划期内必须为如下几项因素预留缓冲空间。一是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截至当前,尽管银监会尚未明确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但国内大中型商业银行都有必要为此提前预留资本缓冲。二是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资本加点要求。银监会将根据对商
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和报告的评估,综合决定二支柱资本加点,虽加点的标准还存在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性,难以准确预计,但也有必要为此提前预留资本缓冲。三是未来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压力测试情况。宏观经济持续下行,银行业外部经营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压力测试,评估银行在宏观经济负面冲击下的风险与资本充足状况,从而设定并预留资本缓冲。
综合上述要求,本行资本充足率目标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总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9%、10%和12%以上。规划期内,若出现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监管明确二支柱及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等情况,预留1.5个百分点缓冲可保持我行资本充足率相对稳健,并满足监管最低要求。
三、资本补充规划
我行一直坚持内生积累为主、外源补充为辅的原则,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本来源,努力保持资本水平充足。未来几年,本行将继续增强资本实力、优化资本结构,推动内生平衡增长。
(一)内生性补充
1.增强盈利回报能力。
利润创造能力是内生资本积累的关键因素。规划期内,本行将坚持轻型银行和服务升级的战略部署,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构建以零售金融为主体,公司金融、同业金融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业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保持非息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合理控制财务成本,提高
费用效能,确保内生性资本的可持续补充。
2.充分计提减值准备。
后续宏观经济走势存在不确定性,预计未来一段时期银行资产质量可能继续承压。根据稳健审慎的经营策略,规划期内,我行将继续加强风险管理,保持相对充足的拨备水平,持续满足监管达标要求,在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3.保持分红政策稳定。
资本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由于我行在2012年开业至今经营时间较短,未出现资本管理问题。为持续深化轻型银行战略,促进我行效益、质量、规模动态均衡发展,根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和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政策标准,考虑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特制订此工作计划。
一、资本规划的考虑因素
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不稳定与不平衡特征,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依旧复杂,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困境交错重叠,“三期叠加”效应持续深化。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定向宽松仍将是未来几年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经济增速下降是基本特征,经济增长正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政府正通过改革攻坚和创新驱动培育新的增长点,并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引领新常态,多项经济刺激政策和改革战略给银行业发展带来机遇。
2.国内金融生态体系加速重构
近年来,国内金融生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金融脱媒化和多元化蜕变加快,直接融资地位显著提升。利率市场化步入快车道,流动性冲击频繁,汇率波动跌宕起伏,资本市场逐步放开,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推进,同业创新
业务层出不穷,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竞争激烈且合作密切,大资管交易平台和全球化经营布局特征明显,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形成变革驱动。国内金融生态日新月异,商业银行的市场空间迅速放大,经营边界逐步宽,促使商业银行不断革新自我、超越自我,转变经营模式,创新业务产品,又反过来推动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生态的持续衍变。
3.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持续影响
巴塞尔委员会推动的资本监管改革从未停止。在严格分子标准后,近年来主要围绕分母展开,目的是增强风险加权资产计算的结果审慎性和风险敏感性,解决内部模型计量缺陷,为内部模型法设置永久底线,并强化第三支柱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至
2014年底,巴塞尔委员会已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证券化、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资本底线、信息披露等资本监管指引发布征求意见稿。相比当前国内实施的监管标准,本次国际资本监管改革修订范围广,计量规则更趋严格,资本计提标准大幅提高。修订后新的监管标准,将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业务结构、风险管理、内控治理等产生深远影响。
二、资本规划目标
资本规划目标的设定原则为:以最低资本监管要求为出发点,结合我行实际情况,预留资本缓冲空间,设定最优资本目标。基于上述理由,在设定资本充足率目标时,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最低监管要求。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银监会2012年1号令,以下简称“《资本办法》”),正常情况下,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
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的最低监管要求分别7.5%、
8.5%和10.5%,系统重要性银行则要分别高出1个百分点。在监管未明确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之前,本公司仍需至少满足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达标要求,即过渡期内每年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总资本充足率都分别不得低于7.5%、8.5%和10.5%。
2.资本缓冲区间。
合理的资本缓冲是稳健经营的必要保障。综合考虑当前监管实际及经营环境,规划期内必须为如下几项因素预留缓冲空间。一是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截至当前,尽管银监会尚未明确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但国内大中型商业银行都有必要为此提前预留资本缓冲。二是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资本加点要求。银监会将根据对商
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和报告的评估,综合决定二支柱资本加点,虽加点的标准还存在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性,难以准确预计,但也有必要为此提前预留资本缓冲。三是未来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压力测试情况。宏观经济持续下行,银行业外部经营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压力测试,评估银行在宏观经济负面冲击下的风险与资本充足状况,从而设定并预留资本缓冲。
综合上述要求,本行资本充足率目标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总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9%、10%和12%以上。规划期内,若出现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监管明确二支柱及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等情况,预留1.5个百分点缓冲可保持我行资本充足率相对稳健,并满足监管最低要求。
三、资本补充规划
我行一直坚持内生积累为主、外源补充为辅的原则,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本来源,努力保持资本水平充足。未来几年,本行将继续增强资本实力、优化资本结构,推动内生平衡增长。
(一)内生性补充
1.增强盈利回报能力。
利润创造能力是内生资本积累的关键因素。规划期内,本行将坚持轻型银行和服务升级的战略部署,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构建以零售金融为主体,公司金融、同业金融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业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保持非息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合理控制财务成本,提高
费用效能,确保内生性资本的可持续补充。
2.充分计提减值准备。
后续宏观经济走势存在不确定性,预计未来一段时期银行资产质量可能继续承压。根据稳健审慎的经营策略,规划期内,我行将继续加强风险管理,保持相对充足的拨备水平,持续满足监管达标要求,在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3.保持分红政策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