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

高中政治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

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花。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是

A、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日有所思,夜中所梦

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4、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

A、和谐就是美和善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C、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5、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6、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8、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

10、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1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

C、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1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14、“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15、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

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涉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16、“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

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

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回答17~18题。

17、明清之际的叶昼说:“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然趣了,何必实有其事并实有其人?若一一推究如何,岂不令人笑杀?”意思是说,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这是因为

A、艺术创作并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完全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18、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回答19~20题。

19、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20、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

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2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2、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这句话说明

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3、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到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24、“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5、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

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27、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是因为它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④是多数人的习惯想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9、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我们需要

①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迎接挑战 ②有战胜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

③以乐观的心态回避挫折 ④树立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31、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32、甲说:“我在故我思”,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二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甲是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3、“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34、下列名言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35、“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36、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37、“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但勤劳可以使最平常的机遇变成良机。”这句话说明 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是可有可无的

③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8、“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39、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是

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 D、目无全牛

40、“草萤有耀终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41、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论调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

①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 ②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

③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

④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回答43~44题。

43、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44、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②严于律已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5、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6、随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安全问题解决得好可能惠及别国,反之,则可能殃及他国,国家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以下选项中与上述特点无关的哲学道理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47、“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上述材料说明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③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④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48、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容 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9、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50、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两院院士王选教授曾说过:“一个献身科学的人注定要比常人多吃苦,他必然会失掉常人享受的许多乐趣,但他也能得到常人

所享受不到的很多快乐。”他的话表明

①从事科研工作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②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 ③献身科学的人更能实现苦乐转化 ④人生的价值不应以个人的得失作为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1、“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体现的哲理是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2、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

53、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务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觉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54、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5、“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按客观规律办来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 D、坚持从实际出发

56、“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57、“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8、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体系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59、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60、谚语:当一扇门对你关闭时,另一扇窗也为你开启。这一谚语符合

A、二元论 B、两点论 C、实践论 D、重点论

61、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 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63、“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64、对于自己拥有的珍贵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认识它。这说明

①本质是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

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5、“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的观点,体现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

A、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B、自觉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C、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66、夸美纽斯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这说明

A、知识比道德更重要 B、加强知识与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

C、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 D、知识与道德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67、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阶级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68、“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

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C、相反相成 D、相互渗透

69、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70、有一则寓言:剌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

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具有两面性 ②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③任何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④不能夸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1、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72、荷兰上世纪50年代因为发现沿海地区蕴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出口天然气为主业的国家。伴随巨大财富而来的,是创新动力的逐步萎缩、其他工业部门的衰落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降低。到上世纪80年代初,荷兰终于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发展经济学把这种因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经济现象,称为“荷兰病”。“荷兰病”现象印证了“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道理,体现了

①矛盾双方相互吸引和贯通的趋势 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3、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7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表明

①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④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5、下列说法中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蕴涵相同哲理是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

7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77、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78、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这种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79、《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80、“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

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81、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8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83、(2010年高考•江苏卷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8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85、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86、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①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来源:Zxxk.Co

87、“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88、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 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8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91、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甚至被灼伤。《庄子•天下》中的辩者却提出了“火不热”命题。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①“一般的火”独立于“个别的火”,前者不热,后者热 ②“一般的火”寓于“个别的火”之中,不能说“火不热” ③“热”的感觉由“火”引起,但不存在于“火”中,所以说“火不热” ④“热”与“不热”因人而异、没有标准,所以可说“火不热”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2、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93、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94、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9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依次是

①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96、“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

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9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98、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99、“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仓廪:仓库)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100、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01、“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为己谋,即便有豪宅千倾,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这副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价值观指引

C、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102、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分析:

1、解析:从试题提供的材料看,苏东坡知错是“后来”的事,知错的原因在于在不同地点——黄州见到秋菊落英。如果把“后来”与“黄州”转述一下即可说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B是最好的选项。

2、解析:命令自然与服从自然是对立又统一的,服从自然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意识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体现了唯物论;要命令自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体现了辩证法,应选A。B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C强调的是外因对人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了内外因的辩证法的思想,D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未体现辩证法。

3、解析:图是指地图、图纸,是意识的东西,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实际而非主观,选B。

4、解析:什么是辩证法?美和善是人的主观反映,并且美和善都是好的方面,不构成矛盾。B中的“登”、“临”是指实践,“知”是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C中将“是”与“彼”等同,否认了事物间的区别,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和对立统一的关系,相比较而存在的,选D。

5、解析:B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C是有神论,D体现了辩证法的变化发展的观点,A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神”即神灵,是无神论。选A。

6、解析:考查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认清中国国情和认清中国革命的问题,“认清”是主观,国情和中国革命是客观,即客观存在(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与主观认识(认清)相统一的问题。题干讲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使主观符合客观,选C。

7、解析:“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其意思是,社会是变化发展的,社会情况不同了,采取的政治措施也要相应地变化,哲学启示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选A。C也可以。

8、解析:“善者”和“不善”、“从之”和“改之”是一对矛盾,但二者之间并没有相互转化。②是形而上学,选C。

9、解析:如果不折不扣地完全相信书上的知识,那么就会走向它的对立面——不如无书,说明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A、B、D是认识论,C是辩证法。选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都来源于实践,B错。

10、解析:庖丁解牛,包含的哲理是: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揠苗助长,包含的哲理是:不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只按主观愿望办事,就会遭到惩罚。两个故事中蕴含的哲学道理。选C。B错。

11、解析:题干讲的是同一种东西(橘),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淮南、淮北)下,就会成为彼此有差别的东西。这说明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选B。

A、D理论上错。

12、解析:考查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克拉底鲁承认事物的不断变化,不承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从而导致了不可知论。选C。

13、解析:“月是故乡明”不是客观事实,是诗人真切的主观感受。审美活动也是认识活动,自然也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选B。

14、解析:规律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事物,其运动的规律是不同的,②③错。自然界和社会中都有偶然性、非重复性的现象,不能说都是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地出现相类似现象正是规律作用的体现。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循环往复。选A。

15、解析: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不仅涉及社会生活,还涉及自然界和思维,A错。“创新”是指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有所突破,哲学理论的创新也不例外,D错。“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表明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不是凭空臆造的,选B。C说法错误。

16、解析:“和而不同,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选D。

17、解析:“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艺术创作作为主观创作,不必要求主观与客观的完全相符。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主观创作,有特定规律。选D。

18、解析:“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选C。

19、解析:“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说明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主观认识,并不要求与客观完全一致,可以加上创作者的“意”“趣”。这体现艺术创作既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也有其特有的规律,选D。B、C是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错误理解。选D。

20、解析:“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表明C。选C。

21、解析:“登”、“临”是指实践,“知”属于认识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选A。

22、解析:考查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雷锋的话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一是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即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选B。

23、解析:鲁迅的话强调的是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都不能“天马行空”,都离不开客观实际,A、B、D不合题意,选C。

24、解析:“树欲静而风不止”,寓意是人们想使事物静止,但阻挡不了,这说明了事物的客观性。

25、解析: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A、B、C错误。选D。

26、解析:想象属于意识,任何意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任何意识的形式都是主观的。选C。

27、解析:因果型的选择题,要求学生掌握判断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否符合规律和是否人类根本利益)和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反作用。选A。

28、解析:题干中提示是“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选A。③错。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回答30~31题。

29、解析:矛盾是具有普遍性,人生也充满矛盾,考查怎样对待矛盾。选B。

30、解析:考查的是对立统一观点的认识和运用,选A。

31、解析:“一分为二”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不能混为一谈;“合二为一”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两者合起来,说明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A、B只说明矛盾双方的统一,没有说明对立,D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选C。

32、解析:甲、乙的话中的“在”与“思”分别是指哲学上的“客观存在”和“思想意识”,甲、乙二人在世界本质问题上发生了分歧。选D

33、解析:“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说明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选B。

34、解析:A体现抓主要矛盾,或关键的局部的重要性;B是现象反映本质,或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体现因果联系,或体现了精神力量的作用;D体现量变与质变。

35、解析:诗句含意是过去在王公贵族家中的东西,如今进入百姓家,这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选B。A在理论上是错误的,C、D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36、解析:“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D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体现两点论的道理。

37、解析:机遇是外因,能不能起作用变成良机,关键在于内因,看你是懒惰还是勤劳。选D。

38、解析:诗中说的是当时正常的社会现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A、C是片面的,D不是哲理。选B。

39、解析:“目不识丁”比喻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从哲学角度上就是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目不见睫”是眼睛见不着睫毛,比喻为人不明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目无全牛”典出《庄子•养生主》,是说,古代有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所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之后,技艺大进,动刀时只看见皮骨的间隙,而看不到全牛。比喻技艺精湛纯熟,选D。

40、解析:说明草茧与火、荷露与珠是不同的,选D。

41、解析: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应从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中去理解,因此①②错误,选D。

42、解析:诗句指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的祸福,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①③正确,②④本身表述错误。选C。

43、解析:恶与善属于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名言本身体现了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矛盾双方地位(主、次方面)转化,从而导致质变,即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选B。

44、解析: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永恒的道德准则。①与题意无关。选B。关键词是“现实意义”“勉励我们”,“恶小”不应为,“善小”要为。

45、解析:“眼中之竹”是画家眼睛直接看到的竹子,是对具体事物(“竹子”)的直接反映,是一种肤浅的反映。“胸中之竹”就加入了画家主观的东西,是经过了人脑的加工,形成了构思,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创造性的反映,比前者更深刻。“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均是对“园中之竹”的认识,均带有局限性。选D。

46、解析:注意本题是反向选择题,材料表明联系的观点和因果联系,国际环境是一国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也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选A。

47、解析:④从理论上说法是错误的,①②③材料都有所体现。选B。

48、解析:居安思危是因为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相互转化,选C。

49、解析: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从性质上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D错。

50、解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们的贡献大量地表现在平凡工作的默默奉献之中,①③错误。

51、解析:通过思考,弄清事物变化的问题和症结所在,进而采取措施,加以克服,促进事物的发展。选D。

52、解析:“见微知著”是说通过一些细小的细节进而判断、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盲人摸象”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形而上学的片面、孤立的观点,“管中窥豹”比喻把对事物局部的认识作为对事物整体的认识。选A。

53、解析: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A错;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自身感受不属于理论范畴,B排除;价值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与人的主观需要的关系,并非完全取决于人自身,C排除;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心理学家要求的自我调整,都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选D。

54、解析:材料说明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的统一性说明①错,选D。

55、解析:“不能”、“不用”、“远”、“近”都是事物的假象,选B。

56、解析: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材料体现的是学哲学对人们做事情和搞研究的指导作用,B、C错误,选D。

57、解析:材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

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了人的判断和推理、综合分析能力,①④说法错误,选B。

58、解析:把客观精神(如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

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这属于B。(A)

59、解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ABC是错误的,选D。

60、解析:谚语体现了一分为二(两点论)的观点,选B。

61、解析:世界是一团火的观点,说明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即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里的物质是运动不息的。“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体现了物质运动的规律性,④材料不涉及。选A。

62、解析:“大智若愚”,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愚笨。从哲学角度看,它反映了现象与本质的差异。题意讲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AC与题意无关,选D。

63、解析:“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要阐明了物价涨落与贵贱的变化,从哲学上看,体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A错,CD与题意无关。选B。

64、解析:题目中个人有时难以明确认识事物,主要在于自身主观因素的制约,其中尤其是感性经验的限制。通过别人评价得以认识,体现了周围事物的影响(联系)、转换视角(变化发展)等辩证法观点。选D。

65、解析:“大家都富才叫富”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表明该党支部书记自觉站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正确处理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BC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题意。选A。

66、夸美纽斯的话侧重强调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对促进知识文化修养具有重要作用,选D。

67、解析:“和”指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做事。“不同”是说不盲从苟同,有自己的见解。“和而不同”是说既能齐心协力做事,又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选D。

68、解析:格言比喻人生应有张有弛,有静有动。张与驰,静与动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此说明事物是相反(对立)相成(统一)的。

69、解析:人的一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时期(少年、壮年、老年)有不同的特点,选D。

70、解析:简单事物只有一个矛盾,不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材料体现了两点论,没有重点论。②说法本身有误,③与材料无关,选D。

71、解析:A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B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C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D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体现了矛盾的观点。选B。

72、解析:“福兮,祸之所伏”是说福祸相倚,互相转化。“伏”即蕴含、包含,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荷兰病”则体现了发展优势向发展障碍的转化。选C。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的说法是错误的。

73、解析:“鸟宿”和“僧敲”这一动一静在自然界中肯定有类似的原形,诗人对这些感性材料经过加工制作,写出了更富有文学价值、美学价值的诗句。选B。

74、解析:从唯物论角度要求去研究,要实事求是而不能嬉(随)。从辩证法看,“勤(嬉)”是业“精”(荒)的条件,“思”(随)是行“成”(毁)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从认识论角度,认识(行)从实践(勤)中来,

认识(思)对实践(行)有反作用。从人生观角度,理想(业精、行成)要靠艰苦奋斗(勤、思)才能变成现实。选A。

75、解析:诗句以动写静,以有声(动)写无声(静),体现了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D表达了“生命”与“死亡”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选D。A体现了联系的观点,C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76、解析 “心外无物”、“理在气先”、“存在就是被感知”属唯心主义,而B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77、解析: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①②不符合题意。选 B

78、解析:认为自身感觉第一,“物”第二,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选B。

79、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项错误;AC两项知识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80、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的能力。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CD三项均不是意识活动的特点,据此可排除BCD三项。 选 A

81、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B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CD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B项。

8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义观点,B、C、D项均是唯物主义观点;A 项是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要求。

83、解析:C 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分,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是不可知论。

84、解析 泰戈尔的这句话强调的是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真理与谬误不能相互融合,更不是互为基础而存在,所以排除A、C、D三项。选B

85、解析:“千虑”体现的是一次一次的认识反映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而“一概而论”则与之相反,故A项错误。C、D两项体现的内容与认识无关,故排除。选B

86、解析:①是客观唯心主义,③是发展的观点,②④符合题意。选B

87、解析:本题要准确理解引文的意思,“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即有规律,D项符合题意。

88、解析:引文揭示了运动的绝对性,B项符合题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A、D项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89、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题干表明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此相同的是B项。A表明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表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表明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90、解析:选A 考查运动的特点。选项带有迷惑性。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错误;D与题意无关。

91、解析:该题考查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观和客观的关系。①④是错误的。选C

92、解析:B、C、D三项不蕴含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唯A项符合条件。

93、解析:解答本题重在理解题意,为解决“鼠患”,“宁无鸡也不能无猫”,突出了“猫”的重要性,但“鸡”又是不可无的,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皆不符合题意。

94、解析:做好本题须准确理解题肢中每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然后再与题干结合分析,①③符合题意,②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④体现了矛盾的观点,故B项应选。

95、解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的是量的积累,福祸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指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选D

96、解析:引言的哲学寓意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C、D三项不符合题意。选A

97、 解析:喜怒哀乐体现的是矛盾,“中”、“和”分别体现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所以排除B、D两项。C项本身说法错误。选A

9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孝”要因人而异,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型体现,不同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孝”一一共性,故排除①②,当选D

99、解析:“民生厚”、“仓廪实”、“衣食足”属物质资料生产范畴,“德正”、“知礼节”、“知荣辱”是意识形态范畴,因前者而后者强调的是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选C。

100、解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的是个人的一种人格,而非社会责任感,故①不选。其余各项均能体现出对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选C 10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生价值实现的理解,以及对所给材料的理解。对联告诫人们不要只考虑个人,应为大众办事,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C符合题意。 102、解析:此题隐形考查考生对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理解能力。此类题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难度较大,回答的关键在于理解诗词、成语、名言、警句的涵义。在本题中①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②大意是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反映的是尊老爱幼;③大意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相互尊重、和睦相处;④反映的是矛盾的转化;故①②③符合题意要求。

高中政治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

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花。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是

A、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日有所思,夜中所梦

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4、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

A、和谐就是美和善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C、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5、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6、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8、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

10、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1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

C、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1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14、“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15、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

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涉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16、“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

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

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回答17~18题。

17、明清之际的叶昼说:“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然趣了,何必实有其事并实有其人?若一一推究如何,岂不令人笑杀?”意思是说,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这是因为

A、艺术创作并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完全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18、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回答19~20题。

19、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20、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

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2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2、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这句话说明

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3、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到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24、“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5、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

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27、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是因为它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④是多数人的习惯想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9、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我们需要

①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迎接挑战 ②有战胜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

③以乐观的心态回避挫折 ④树立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31、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32、甲说:“我在故我思”,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二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甲是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3、“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34、下列名言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35、“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36、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37、“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但勤劳可以使最平常的机遇变成良机。”这句话说明 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是可有可无的

③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8、“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39、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是

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 D、目无全牛

40、“草萤有耀终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41、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论调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

①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 ②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

③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

④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回答43~44题。

43、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44、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②严于律已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5、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6、随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安全问题解决得好可能惠及别国,反之,则可能殃及他国,国家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以下选项中与上述特点无关的哲学道理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47、“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上述材料说明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③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④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48、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容 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9、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50、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两院院士王选教授曾说过:“一个献身科学的人注定要比常人多吃苦,他必然会失掉常人享受的许多乐趣,但他也能得到常人

所享受不到的很多快乐。”他的话表明

①从事科研工作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②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 ③献身科学的人更能实现苦乐转化 ④人生的价值不应以个人的得失作为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1、“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体现的哲理是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2、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

53、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务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觉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54、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5、“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按客观规律办来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 D、坚持从实际出发

56、“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57、“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8、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体系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59、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60、谚语:当一扇门对你关闭时,另一扇窗也为你开启。这一谚语符合

A、二元论 B、两点论 C、实践论 D、重点论

61、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 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63、“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64、对于自己拥有的珍贵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认识它。这说明

①本质是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

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5、“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的观点,体现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

A、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B、自觉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C、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66、夸美纽斯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这说明

A、知识比道德更重要 B、加强知识与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

C、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 D、知识与道德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67、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阶级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68、“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

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C、相反相成 D、相互渗透

69、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70、有一则寓言:剌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

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具有两面性 ②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③任何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④不能夸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1、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72、荷兰上世纪50年代因为发现沿海地区蕴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出口天然气为主业的国家。伴随巨大财富而来的,是创新动力的逐步萎缩、其他工业部门的衰落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降低。到上世纪80年代初,荷兰终于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发展经济学把这种因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经济现象,称为“荷兰病”。“荷兰病”现象印证了“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道理,体现了

①矛盾双方相互吸引和贯通的趋势 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3、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7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表明

①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④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5、下列说法中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蕴涵相同哲理是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

7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77、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78、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这种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79、《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80、“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

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81、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8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83、(2010年高考•江苏卷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8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85、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86、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①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来源:Zxxk.Co

87、“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88、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 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8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91、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甚至被灼伤。《庄子•天下》中的辩者却提出了“火不热”命题。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①“一般的火”独立于“个别的火”,前者不热,后者热 ②“一般的火”寓于“个别的火”之中,不能说“火不热” ③“热”的感觉由“火”引起,但不存在于“火”中,所以说“火不热” ④“热”与“不热”因人而异、没有标准,所以可说“火不热”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2、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93、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94、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9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依次是

①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96、“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

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9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98、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99、“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仓廪:仓库)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100、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01、“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为己谋,即便有豪宅千倾,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这副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价值观指引

C、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102、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分析:

1、解析:从试题提供的材料看,苏东坡知错是“后来”的事,知错的原因在于在不同地点——黄州见到秋菊落英。如果把“后来”与“黄州”转述一下即可说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B是最好的选项。

2、解析:命令自然与服从自然是对立又统一的,服从自然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意识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体现了唯物论;要命令自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体现了辩证法,应选A。B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C强调的是外因对人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了内外因的辩证法的思想,D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未体现辩证法。

3、解析:图是指地图、图纸,是意识的东西,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实际而非主观,选B。

4、解析:什么是辩证法?美和善是人的主观反映,并且美和善都是好的方面,不构成矛盾。B中的“登”、“临”是指实践,“知”是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C中将“是”与“彼”等同,否认了事物间的区别,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和对立统一的关系,相比较而存在的,选D。

5、解析:B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C是有神论,D体现了辩证法的变化发展的观点,A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神”即神灵,是无神论。选A。

6、解析:考查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认清中国国情和认清中国革命的问题,“认清”是主观,国情和中国革命是客观,即客观存在(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与主观认识(认清)相统一的问题。题干讲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使主观符合客观,选C。

7、解析:“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其意思是,社会是变化发展的,社会情况不同了,采取的政治措施也要相应地变化,哲学启示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选A。C也可以。

8、解析:“善者”和“不善”、“从之”和“改之”是一对矛盾,但二者之间并没有相互转化。②是形而上学,选C。

9、解析:如果不折不扣地完全相信书上的知识,那么就会走向它的对立面——不如无书,说明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A、B、D是认识论,C是辩证法。选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都来源于实践,B错。

10、解析:庖丁解牛,包含的哲理是: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揠苗助长,包含的哲理是:不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只按主观愿望办事,就会遭到惩罚。两个故事中蕴含的哲学道理。选C。B错。

11、解析:题干讲的是同一种东西(橘),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淮南、淮北)下,就会成为彼此有差别的东西。这说明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选B。

A、D理论上错。

12、解析:考查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克拉底鲁承认事物的不断变化,不承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从而导致了不可知论。选C。

13、解析:“月是故乡明”不是客观事实,是诗人真切的主观感受。审美活动也是认识活动,自然也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选B。

14、解析:规律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事物,其运动的规律是不同的,②③错。自然界和社会中都有偶然性、非重复性的现象,不能说都是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地出现相类似现象正是规律作用的体现。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循环往复。选A。

15、解析: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不仅涉及社会生活,还涉及自然界和思维,A错。“创新”是指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有所突破,哲学理论的创新也不例外,D错。“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表明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不是凭空臆造的,选B。C说法错误。

16、解析:“和而不同,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选D。

17、解析:“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艺术创作作为主观创作,不必要求主观与客观的完全相符。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主观创作,有特定规律。选D。

18、解析:“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选C。

19、解析:“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说明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主观认识,并不要求与客观完全一致,可以加上创作者的“意”“趣”。这体现艺术创作既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也有其特有的规律,选D。B、C是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错误理解。选D。

20、解析:“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表明C。选C。

21、解析:“登”、“临”是指实践,“知”属于认识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选A。

22、解析:考查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雷锋的话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一是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即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选B。

23、解析:鲁迅的话强调的是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都不能“天马行空”,都离不开客观实际,A、B、D不合题意,选C。

24、解析:“树欲静而风不止”,寓意是人们想使事物静止,但阻挡不了,这说明了事物的客观性。

25、解析: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A、B、C错误。选D。

26、解析:想象属于意识,任何意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任何意识的形式都是主观的。选C。

27、解析:因果型的选择题,要求学生掌握判断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否符合规律和是否人类根本利益)和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反作用。选A。

28、解析:题干中提示是“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选A。③错。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回答30~31题。

29、解析:矛盾是具有普遍性,人生也充满矛盾,考查怎样对待矛盾。选B。

30、解析:考查的是对立统一观点的认识和运用,选A。

31、解析:“一分为二”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不能混为一谈;“合二为一”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两者合起来,说明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A、B只说明矛盾双方的统一,没有说明对立,D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选C。

32、解析:甲、乙的话中的“在”与“思”分别是指哲学上的“客观存在”和“思想意识”,甲、乙二人在世界本质问题上发生了分歧。选D

33、解析:“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说明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选B。

34、解析:A体现抓主要矛盾,或关键的局部的重要性;B是现象反映本质,或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体现因果联系,或体现了精神力量的作用;D体现量变与质变。

35、解析:诗句含意是过去在王公贵族家中的东西,如今进入百姓家,这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选B。A在理论上是错误的,C、D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36、解析:“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D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体现两点论的道理。

37、解析:机遇是外因,能不能起作用变成良机,关键在于内因,看你是懒惰还是勤劳。选D。

38、解析:诗中说的是当时正常的社会现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A、C是片面的,D不是哲理。选B。

39、解析:“目不识丁”比喻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从哲学角度上就是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目不见睫”是眼睛见不着睫毛,比喻为人不明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目无全牛”典出《庄子•养生主》,是说,古代有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所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之后,技艺大进,动刀时只看见皮骨的间隙,而看不到全牛。比喻技艺精湛纯熟,选D。

40、解析:说明草茧与火、荷露与珠是不同的,选D。

41、解析: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应从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中去理解,因此①②错误,选D。

42、解析:诗句指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的祸福,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①③正确,②④本身表述错误。选C。

43、解析:恶与善属于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名言本身体现了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矛盾双方地位(主、次方面)转化,从而导致质变,即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选B。

44、解析: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永恒的道德准则。①与题意无关。选B。关键词是“现实意义”“勉励我们”,“恶小”不应为,“善小”要为。

45、解析:“眼中之竹”是画家眼睛直接看到的竹子,是对具体事物(“竹子”)的直接反映,是一种肤浅的反映。“胸中之竹”就加入了画家主观的东西,是经过了人脑的加工,形成了构思,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创造性的反映,比前者更深刻。“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均是对“园中之竹”的认识,均带有局限性。选D。

46、解析:注意本题是反向选择题,材料表明联系的观点和因果联系,国际环境是一国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也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选A。

47、解析:④从理论上说法是错误的,①②③材料都有所体现。选B。

48、解析:居安思危是因为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相互转化,选C。

49、解析: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从性质上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D错。

50、解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们的贡献大量地表现在平凡工作的默默奉献之中,①③错误。

51、解析:通过思考,弄清事物变化的问题和症结所在,进而采取措施,加以克服,促进事物的发展。选D。

52、解析:“见微知著”是说通过一些细小的细节进而判断、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盲人摸象”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形而上学的片面、孤立的观点,“管中窥豹”比喻把对事物局部的认识作为对事物整体的认识。选A。

53、解析: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A错;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自身感受不属于理论范畴,B排除;价值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与人的主观需要的关系,并非完全取决于人自身,C排除;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心理学家要求的自我调整,都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选D。

54、解析:材料说明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的统一性说明①错,选D。

55、解析:“不能”、“不用”、“远”、“近”都是事物的假象,选B。

56、解析: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材料体现的是学哲学对人们做事情和搞研究的指导作用,B、C错误,选D。

57、解析:材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

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了人的判断和推理、综合分析能力,①④说法错误,选B。

58、解析:把客观精神(如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

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这属于B。(A)

59、解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ABC是错误的,选D。

60、解析:谚语体现了一分为二(两点论)的观点,选B。

61、解析:世界是一团火的观点,说明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即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里的物质是运动不息的。“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体现了物质运动的规律性,④材料不涉及。选A。

62、解析:“大智若愚”,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愚笨。从哲学角度看,它反映了现象与本质的差异。题意讲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AC与题意无关,选D。

63、解析:“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要阐明了物价涨落与贵贱的变化,从哲学上看,体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A错,CD与题意无关。选B。

64、解析:题目中个人有时难以明确认识事物,主要在于自身主观因素的制约,其中尤其是感性经验的限制。通过别人评价得以认识,体现了周围事物的影响(联系)、转换视角(变化发展)等辩证法观点。选D。

65、解析:“大家都富才叫富”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表明该党支部书记自觉站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正确处理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BC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题意。选A。

66、夸美纽斯的话侧重强调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对促进知识文化修养具有重要作用,选D。

67、解析:“和”指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做事。“不同”是说不盲从苟同,有自己的见解。“和而不同”是说既能齐心协力做事,又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选D。

68、解析:格言比喻人生应有张有弛,有静有动。张与驰,静与动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此说明事物是相反(对立)相成(统一)的。

69、解析:人的一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时期(少年、壮年、老年)有不同的特点,选D。

70、解析:简单事物只有一个矛盾,不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材料体现了两点论,没有重点论。②说法本身有误,③与材料无关,选D。

71、解析:A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B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C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D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体现了矛盾的观点。选B。

72、解析:“福兮,祸之所伏”是说福祸相倚,互相转化。“伏”即蕴含、包含,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荷兰病”则体现了发展优势向发展障碍的转化。选C。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的说法是错误的。

73、解析:“鸟宿”和“僧敲”这一动一静在自然界中肯定有类似的原形,诗人对这些感性材料经过加工制作,写出了更富有文学价值、美学价值的诗句。选B。

74、解析:从唯物论角度要求去研究,要实事求是而不能嬉(随)。从辩证法看,“勤(嬉)”是业“精”(荒)的条件,“思”(随)是行“成”(毁)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从认识论角度,认识(行)从实践(勤)中来,

认识(思)对实践(行)有反作用。从人生观角度,理想(业精、行成)要靠艰苦奋斗(勤、思)才能变成现实。选A。

75、解析:诗句以动写静,以有声(动)写无声(静),体现了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D表达了“生命”与“死亡”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选D。A体现了联系的观点,C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76、解析 “心外无物”、“理在气先”、“存在就是被感知”属唯心主义,而B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77、解析: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①②不符合题意。选 B

78、解析:认为自身感觉第一,“物”第二,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选B。

79、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项错误;AC两项知识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80、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的能力。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CD三项均不是意识活动的特点,据此可排除BCD三项。 选 A

81、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B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CD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B项。

8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义观点,B、C、D项均是唯物主义观点;A 项是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要求。

83、解析:C 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分,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是不可知论。

84、解析 泰戈尔的这句话强调的是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真理与谬误不能相互融合,更不是互为基础而存在,所以排除A、C、D三项。选B

85、解析:“千虑”体现的是一次一次的认识反映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而“一概而论”则与之相反,故A项错误。C、D两项体现的内容与认识无关,故排除。选B

86、解析:①是客观唯心主义,③是发展的观点,②④符合题意。选B

87、解析:本题要准确理解引文的意思,“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即有规律,D项符合题意。

88、解析:引文揭示了运动的绝对性,B项符合题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A、D项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89、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题干表明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此相同的是B项。A表明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表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表明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90、解析:选A 考查运动的特点。选项带有迷惑性。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错误;D与题意无关。

91、解析:该题考查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观和客观的关系。①④是错误的。选C

92、解析:B、C、D三项不蕴含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唯A项符合条件。

93、解析:解答本题重在理解题意,为解决“鼠患”,“宁无鸡也不能无猫”,突出了“猫”的重要性,但“鸡”又是不可无的,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皆不符合题意。

94、解析:做好本题须准确理解题肢中每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然后再与题干结合分析,①③符合题意,②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④体现了矛盾的观点,故B项应选。

95、解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的是量的积累,福祸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指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选D

96、解析:引言的哲学寓意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C、D三项不符合题意。选A

97、 解析:喜怒哀乐体现的是矛盾,“中”、“和”分别体现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所以排除B、D两项。C项本身说法错误。选A

9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孝”要因人而异,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型体现,不同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孝”一一共性,故排除①②,当选D

99、解析:“民生厚”、“仓廪实”、“衣食足”属物质资料生产范畴,“德正”、“知礼节”、“知荣辱”是意识形态范畴,因前者而后者强调的是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选C。

100、解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的是个人的一种人格,而非社会责任感,故①不选。其余各项均能体现出对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选C 10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生价值实现的理解,以及对所给材料的理解。对联告诫人们不要只考虑个人,应为大众办事,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C符合题意。 102、解析:此题隐形考查考生对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理解能力。此类题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难度较大,回答的关键在于理解诗词、成语、名言、警句的涵义。在本题中①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②大意是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反映的是尊老爱幼;③大意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相互尊重、和睦相处;④反映的是矛盾的转化;故①②③符合题意要求。


相关文章

  • 东风高中学生研究性课题题目库
  • 东风级中学学生研究性学课题参考题目(计343个) 语文学科 1.对联欣赏与写作 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3.王维的诗歌研究 4.沉郁顿挫-------杜甫其人其诗 5.毛泽东诗词的研究 6.儒家宗师-------孔子及<论语> ...查看


  • 三轮复习+考前计划 如何规划好高三这一年?3
  • 三轮复习+考前计划 如何规划好高三这一年?_高考指南_新课程教育在线分享到... 复制网址邮件QQ空间新浪微博MSN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网易微博搜狐微博谷歌Buzz百度空间淘江湖百度搜藏豆瓣查看更多(101)这是什么工具?JiaThis 分 ...查看


  • 中学诗歌教学研究综述
  • 中学诗歌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中学诗歌教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诗歌教学的概念有了明确界定,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教师为主导的诗歌教学也逐渐开始关注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诸多教学方法各具特色.但总体看来,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具体教学中存 ...查看


  • 高中语文小组专题课教案
  • 高中语文小组专题课教案 诗词鉴赏 教学目的:1.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 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诗歌形象的鉴赏 教法:教师讲析 ...查看


  • [沁园春__长沙]说课稿
  •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各位领导,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说明:一.对教材的认识: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三.重点难点的定位:四.教学方法的运用:五教学时 ...查看


  • 高中政治说课稿
  •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 巧家一中政治教研组 说课人:时间: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 ...查看


  • 浅议高中政治考试前中后的注意事项
  • 马上要进入高考的冲刺阶段了,这段时间学生除了认真复习之外,还应开始了解高考前中后的注意事项.下面,笔者以高考政治为例,浅谈一下考试前中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政治学科考前的注意事项 1.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 2.做题前一定要找准依据 大家在做 ...查看


  • 初高中语文衔接课
  • 学习目的: 1.认识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学习重点: 1.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初次见面印象. 2.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学习时数: ...查看


  • [归园田居]说课
  •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说课稿 顾周洁 一.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归园田居>共五首,本诗是第一首,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写的,诗人着力描绘了农村恬静的田园生活,抒发了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 ...查看


  • 高中古诗文教学方法之思
  • 高中古诗文教学方法之思 作者:陈燕红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5年第05期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古诗文,是语文教师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扎实古诗文基础,深刻了解古诗文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