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晶老师执教的[麋鹿]赏析

浓浓语文味 悠悠爱鹿情

——蒋军晶老师执教的《麋鹿》赏析

安徽省安庆 江中芦苇

说明文因其文体的特殊性,让语文老 师们大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感。“食之无味”,说明文的语言多半没有抒情类文章优美,学生读之无味,教者多半无从下手,教之亦无味;“弃之可惜”, 说明文通过语言文字客观地陈述,让读者透过文字便了解某种事物的特点(特征),这种文体以其简洁、明快在实际生活中大有用武之地。比如:产品说明书。由 此,说明文教学仍不可“弃”。但如何将说明文教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这一直困扰着我们老师。最近,拜读了浙江青年名师蒋军晶执教的《麋鹿》(此文为说明 文),不禁为其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麋鹿》一课教学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弥漫着悠悠的爱鹿情,绽放着灼灼的智慧花,充满着纯纯的儿童味„„年轻的蒋老师,课上得如此生动、精致、大气让我震撼。与此,也让我深深感到:说明文这块“鸡肋”食之同样有滋有味!现撷取几个片断以飨大家。

一、课始“味”已出。

师:同学们,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生字挺多,而且很难认。所以这节课,我先要检查一下你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通过检查吗?

生:有。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师:我把生字结合到这段文字里了(指多媒体),请你自己读一读。 师:能读下来吗?这里有一个字特别难读,它的意思是“超过”。 生:这个字念“逾”。

师:你在平时看到过这个字吗?

生:年逾古稀。

师:同学们,年届70就是“古稀之年”,“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年龄超过了70岁。

师:还有两个字经常“山”和“水”一起用,这两个字念什么?

生:跋涉。

师:“跋山涉水”简缩一下,就是“跋涉”,爬山趟水的意思。

师:这里有一个词,和“漂泊不定”意思相近,但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的意思,这个词读什么?

生:颠沛流离。

师:我再继续检查,我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请一个同学读和这个词相对应的段落。(师板书:外形)

生:(读第一段)

师:谁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师板书:传奇经历)

生:(读第三段)

师:请你们一起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师板书:生活习性)

生:(读第二段)

师:你们觉得整段话和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浓缩。

生:我觉得这段话概括了整篇课文。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从你们的回答来看,你们已经掌握了“主要内容”的概念,那么谁可以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再简洁一点。

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课始,蒋老师没有因上大课(第八届“灌河潮”大型教科活动),也没因学生是高年级的学生,而将字词教学“忽略”,而是根据文本特点——字多,根据学生的实际——难理解的词语、读不准的字音,安排了一段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让学生去读。接着,蒋老师采用了以“义”寻“词”(根据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找相对应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语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此,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最出乎人意料的是蒋老师板书概括段意的词语,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段落并思考出示的整段话和这篇文章的关系。这样以来,将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的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识字、释义、感知文本,概括大意。语文味、儿童味就在这“读”、“寻”、“联”中初见端倪。

二、课中味正浓。

师:看来,你们都读懂了麋鹿,如果,我们的教室里出现一头“鹿”,你能辨别出它是否是麋鹿吗?

生:能(齐声)

(多媒体出现“驯鹿”图)

师:你觉得它是麋鹿吗?

生:(有学生说是,有学生说不是)

师:请举手说“是”的同学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认为它是麋鹿?

生:因为图上的这种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师:我首先要表扬你们善于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点进行辨析,但是你们认错了,图中的

这个动物,人们也称它为“四不像”,角似鹿非鹿、面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但它不是麋鹿。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头鹿和读一读这篇课文,请你从文章中寻找它不是麋鹿的理由,找到一条,请简要的记录一条。生:(开始读、寻找)。

师:老师建议你们不要讨论,自己独立观察、寻找、辨析。

师:可以交流了吗?

生1:书上写着“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

方”,而这头鹿的角就是指向前方的,所以我认为它不是麋鹿。

生2:书上写着“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而这头鹿的尾巴像兔子尾巴一样

几乎没有,所以它不是麋鹿。

生3:书上说:“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但这头鹿的蹄子好象并不是很大。

师:你能注意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由于麋鹿蹄子宽大,横渡长江,易如反掌。 生4:麋鹿的生活环境是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但是,这幅图里,林不茂,草也不丰。

所以,这不是麋鹿。

生5:书上说:“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不管是冬

季还是夏季,毛总是偏棕色的,但是图上的这头鹿却是灰色,因此它不是麋鹿。

师:同学们,你们所说的这些理由,都是麋鹿区别于其他鹿的显著特点,作者紧紧抓住

这些特点来写了,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这头很像麋鹿的鹿叫“驯鹿”,想看真正的麋鹿吗?

生:想(激动)。

师:可以给你们看,但有一个交换条件,你看了以后,要像一个讲解员一样上台来介绍

麋鹿的主要特点,行吗?

生:行!(跃跃欲试)

师:这就是麋鹿,请你在座位上练一会儿。

生:(在座位上练习。)

师:谁愿意上来试试。

生: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英国,更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贝福特公园,来贝福特公园,

就一定要看看麋鹿,你们看,那就是麋鹿,它的体形很大吧,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00公斤呢!它的角也很长,站着的时候,角的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这是它独有的特点哦,因为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再次感谢你们来贝福特公园参观,谢谢。

师:掌声鼓励,讲得真是好,但是现在讲解员很难当啊,因为很多参观者要提问,如果

面对参观者的各种提问,能从容应对,那这个讲解员算得上是高级讲解员,谁愿意当高级讲解员?

生:纷纷表示愿意。

(一男生上台)

师:听说麋鹿喜欢生活在湿地环境中,那么它身上哪些身体特征和湿地环境相适应?

生:这位先生,麋鹿的尾巴比较长,长尾巴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中的生活。

麋鹿蹄子宽大,因此它可以水中跋涉、游泳和寻找食物,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师:听说麋鹿身上有许多鹿中之最,你能为我们介绍介绍吗?

生: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是最独特的,它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

而驯鹿的角尖指向前方。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麋鹿蹄子也可能是鹿中最宽大的,行动轻快敏捷,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

师:刚才我在麋鹿群旁边看到一块牌子,上面有几句古文,能帮我翻译吗? 海陵县多麋,千百为群,捕食草根,其处为泥。麋,牡者有角。麋喜泽,冬至解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

师:各位讲解员,如果我现在问你们,麋鹿和驯鹿的区别在哪里?你能说吗?(能)。

是啊,读书不能死读书啊,要活学活用。同学们,记住,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

蒋老师第二板块教学:深入研读,辨别形象,互动交际是颇费心机的。如果我来教,一定是让学生读课文,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而蒋老 师先巧妙地给学生一个参照物——驯鹿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在“文字”中求证: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等于给学生一个“诱饵”,“诱”他们去观察, “诱”

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这种发自学生内在的需要”——“我”要弄清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种“需要”驱动他们去读书——“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要在 课文中找到答案。“老师建议你们不要讨论,自己独立观察、寻找、辨析。”蒋老 师的提醒,意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静静的读书“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考的“场”,可以想象当时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场景:孩子们时而睁大眼睛 盯着“驯鹿图”,时而一字一句地读课文,蹙眉凝思。这样的“静”定能生“慧”:学生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学生的论证是有理有据的。“最是沉静最热烈,语无 声处听惊雷。”这样的课堂与时下多为“喧嚣”的课堂相比,有“悠然见南山”的妙不可言。

如果说给学生一个“诱饵”,“诱”学生读书,让语文味、儿童味渐渐弥漫开来,那么让学生充当讲解员、高级讲解员、翻译等角色则让语文味、儿童味更浓。蒋老 师这样的安排有梯度的:让学生当讲解员,解说麋鹿的主要特点;当高级讲解员,从容应对参观者提出的有关麋鹿的问题;让学生当翻译译几句古文。难度一步步加 深,但始终咬定了“语言”没放松。教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多个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角色”,而在乎“语言”,在乎“思维”也。这是一个不断激励学生认 真读书、积累语言、活化语言的过程,也是是一个锻炼学生胆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浓浓的语文味、儿童味在这“解说”、“翻译”中尽显,而“抓住 事物的特征去描述”这一描述方法的渗透如“春雨润物”显得无痕。正如蒋老师在课上所言:“是啊,读书不能死读书啊,要活学活用。同学们,记住,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

三、课尾味弥留。

师:同学们,麋鹿就是这样一种珍奇动物,但它的命运却十分坎坷。(配合幻灯师范读

课文有关段落)听了它的传奇,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蒋老师当场能解答的就当场解答。

生:我想问,汉朝的自然环境应该比现在好得多,为什么麋鹿在汉朝的时候会销声匿迹

呢?

师:因为汉朝的统治者把麋鹿看作皇权的象征。他们不允许麋鹿生活在民间,只允许它

生活在皇家园林里。就因为这样,汉朝的麋鹿被大肆捕杀,数量直线下降。

生: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我想知道是谁发现的。(生议论纷

纷)

师:你为什么特别想知道这个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麋鹿的人是谁呢?

生:因为他向全世界介绍后,数十头麋鹿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的动

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师:你把麋鹿惨遭厄运的原因归结于这个人的介绍,对吗?(生答:是)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叫大卫,是英国的传教士,也是一个动物学家,他发现麋鹿后惊喜异常,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所以在国外,麋鹿的正式学名叫“大卫鹿”。

生: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相继死去,而英国的麋鹿却生长良好?

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来推测。

生:我想是因为英国的贝福特公爵非常喜爱这18头麋鹿。

师:是的,毫无疑问,贝福特公爵非常喜欢这群麋鹿。当英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

候,他陆续把麋鹿运往各地。他也曾经想运往中国,但是当他得知中国也在战争中,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生:因为那个人知道麋鹿的习性,把它放养在适合它的习性的地方。 师:可以想见,乌邦寺动物园是什么样的环境?

生:潮湿,有很多沼泽。

师:是湿地环境,对吗?所以麋鹿生长良好。你们看,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来解答我们自

己的问题。当我们了解麋鹿之后,再读课文的相关段落,相信大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多媒体出示一串词语:惊讶、悲伤、高兴、忧伤、愤恨、感动……生读相关段落3分钟,发言。)

生:我觉得很愤恨。因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

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生:我很高兴,因为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

英国7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这39头麋鹿可以回到祖国来,我很高兴。

生:我觉得很欣慰。因为是我们人类使麋鹿销声匿迹,而我们人类又把麋鹿保护起来了。

生:我很感动,如果没有大卫、贝福特公爵这样的外国人,麋鹿有可能已经绝迹。

(其他发言略)

师:我们的讨论已经涉及战争,涉及环保。我和刚才一位同学的忧虑相同:麋鹿还会迷

路吗?咱们课下再接着讨论。

对于麋鹿传奇的经历这一部分,蒋老师处理得很大胆,在老师配合幻灯片范读课文有关段落后,让学生听了麋鹿传奇经历之后,自由发问老师。这样的“自由”会滋生出许多“神奇”。孩子的小脑袋瓜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种思考、发问恰恰是最可贵的。

特级教师张康桥说:语文教学要走向发展“儿童可能性”,而思考正是儿童的可能性的家。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内核是其精神生命的品质,而它的标志就是“思考力”„„不关注独立思考的语文教学,只能是一种“寄生的教育”,无法培养出学生完整的品性和健全的大脑。由此可见蒋老师的大智慧。这种民主、宽松的“土壤”,该有多少好奇的种子在萌发呀! 学生的问题涉及战争、涉及环保,大多直抵人心、切中要害,引人深思。而教师时而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而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相继死去,而英国的麋鹿却生长良好?”这一问题的解决。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推测:贝福特公爵是什么样的人、乌邦寺动物园是什么样的环境中巧妙地解决了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悄悄地将善良、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最令人叫绝的是在学生的情感呈奔涌之势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串词语:惊讶、悲伤、高兴、忧伤、愤恨、感动„„让学生读相关段落3分钟后发言。从学生的清楚、流畅、个性鲜明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看到了说明文教学的魅力,看到了蒋老师的人格魅力!至此,语文味、儿童味已浓得化不开,它已渗透到每个听者的肌肤里,渗透到每个听者的灵魂里。

“麋鹿还会迷路吗?”蒋老师结课时的幽幽一问,意味深长、令人心颤。麋鹿是否迷路,关键在谁?答案不言自明。就这样,《麋鹿》一课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它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感悟]

从蒋老师的课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巧创情境,让说明文教学多点“儿童味”。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课要体现儿童味。即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实现。而说明文教学更要儿童味。

学生不喜欢上说明文,说明文文体的限制因素毕竟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我们的方法出现了问题。说明文教学我们都像蒋老师那样善于创设一个个巧妙的情境,“诱”孩子去亲近文本、表达文本、超越文本,让教学变得妙趣横生,那有谁不爱学说明文呢?

二、咬定“语言”,让说明文教学多些“语文味”。程少堂先生说:“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语文课堂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

主要通过感情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蒋老师的课让人“陶醉”,究其原因:①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说明文也“可亲”。他让语言首先在学生的嘴中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再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后嵌入他们生命的历程,使他们成为有言语智慧的血肉丰满的人。②深挖文本的情感因素,让说明文也“多情”。《麋 鹿》教学没有枯燥无味的一遍一遍指令性的读,也没有繁琐的说明方法的分析,有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绘声绘色地讲解,有的是令人澎湃的激情表达(结课时 学生选用词语表达阅读感受),有的是触人心弦的追问(麋鹿还会迷路吗?)。悠悠的爱鹿情在读、思、解说、叩问的过程中荡漾在每个人的心襟,语文味就在语言 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中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浓浓语文味 悠悠爱鹿情

——蒋军晶老师执教的《麋鹿》赏析

安徽省安庆 江中芦苇

说明文因其文体的特殊性,让语文老 师们大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感。“食之无味”,说明文的语言多半没有抒情类文章优美,学生读之无味,教者多半无从下手,教之亦无味;“弃之可惜”, 说明文通过语言文字客观地陈述,让读者透过文字便了解某种事物的特点(特征),这种文体以其简洁、明快在实际生活中大有用武之地。比如:产品说明书。由 此,说明文教学仍不可“弃”。但如何将说明文教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这一直困扰着我们老师。最近,拜读了浙江青年名师蒋军晶执教的《麋鹿》(此文为说明 文),不禁为其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麋鹿》一课教学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弥漫着悠悠的爱鹿情,绽放着灼灼的智慧花,充满着纯纯的儿童味„„年轻的蒋老师,课上得如此生动、精致、大气让我震撼。与此,也让我深深感到:说明文这块“鸡肋”食之同样有滋有味!现撷取几个片断以飨大家。

一、课始“味”已出。

师:同学们,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生字挺多,而且很难认。所以这节课,我先要检查一下你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通过检查吗?

生:有。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师:我把生字结合到这段文字里了(指多媒体),请你自己读一读。 师:能读下来吗?这里有一个字特别难读,它的意思是“超过”。 生:这个字念“逾”。

师:你在平时看到过这个字吗?

生:年逾古稀。

师:同学们,年届70就是“古稀之年”,“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年龄超过了70岁。

师:还有两个字经常“山”和“水”一起用,这两个字念什么?

生:跋涉。

师:“跋山涉水”简缩一下,就是“跋涉”,爬山趟水的意思。

师:这里有一个词,和“漂泊不定”意思相近,但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的意思,这个词读什么?

生:颠沛流离。

师:我再继续检查,我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请一个同学读和这个词相对应的段落。(师板书:外形)

生:(读第一段)

师:谁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师板书:传奇经历)

生:(读第三段)

师:请你们一起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师板书:生活习性)

生:(读第二段)

师:你们觉得整段话和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浓缩。

生:我觉得这段话概括了整篇课文。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从你们的回答来看,你们已经掌握了“主要内容”的概念,那么谁可以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再简洁一点。

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课始,蒋老师没有因上大课(第八届“灌河潮”大型教科活动),也没因学生是高年级的学生,而将字词教学“忽略”,而是根据文本特点——字多,根据学生的实际——难理解的词语、读不准的字音,安排了一段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让学生去读。接着,蒋老师采用了以“义”寻“词”(根据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找相对应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语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此,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最出乎人意料的是蒋老师板书概括段意的词语,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段落并思考出示的整段话和这篇文章的关系。这样以来,将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的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识字、释义、感知文本,概括大意。语文味、儿童味就在这“读”、“寻”、“联”中初见端倪。

二、课中味正浓。

师:看来,你们都读懂了麋鹿,如果,我们的教室里出现一头“鹿”,你能辨别出它是否是麋鹿吗?

生:能(齐声)

(多媒体出现“驯鹿”图)

师:你觉得它是麋鹿吗?

生:(有学生说是,有学生说不是)

师:请举手说“是”的同学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认为它是麋鹿?

生:因为图上的这种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师:我首先要表扬你们善于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点进行辨析,但是你们认错了,图中的

这个动物,人们也称它为“四不像”,角似鹿非鹿、面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但它不是麋鹿。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头鹿和读一读这篇课文,请你从文章中寻找它不是麋鹿的理由,找到一条,请简要的记录一条。生:(开始读、寻找)。

师:老师建议你们不要讨论,自己独立观察、寻找、辨析。

师:可以交流了吗?

生1:书上写着“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

方”,而这头鹿的角就是指向前方的,所以我认为它不是麋鹿。

生2:书上写着“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而这头鹿的尾巴像兔子尾巴一样

几乎没有,所以它不是麋鹿。

生3:书上说:“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但这头鹿的蹄子好象并不是很大。

师:你能注意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由于麋鹿蹄子宽大,横渡长江,易如反掌。 生4:麋鹿的生活环境是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但是,这幅图里,林不茂,草也不丰。

所以,这不是麋鹿。

生5:书上说:“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不管是冬

季还是夏季,毛总是偏棕色的,但是图上的这头鹿却是灰色,因此它不是麋鹿。

师:同学们,你们所说的这些理由,都是麋鹿区别于其他鹿的显著特点,作者紧紧抓住

这些特点来写了,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这头很像麋鹿的鹿叫“驯鹿”,想看真正的麋鹿吗?

生:想(激动)。

师:可以给你们看,但有一个交换条件,你看了以后,要像一个讲解员一样上台来介绍

麋鹿的主要特点,行吗?

生:行!(跃跃欲试)

师:这就是麋鹿,请你在座位上练一会儿。

生:(在座位上练习。)

师:谁愿意上来试试。

生: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英国,更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贝福特公园,来贝福特公园,

就一定要看看麋鹿,你们看,那就是麋鹿,它的体形很大吧,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00公斤呢!它的角也很长,站着的时候,角的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这是它独有的特点哦,因为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再次感谢你们来贝福特公园参观,谢谢。

师:掌声鼓励,讲得真是好,但是现在讲解员很难当啊,因为很多参观者要提问,如果

面对参观者的各种提问,能从容应对,那这个讲解员算得上是高级讲解员,谁愿意当高级讲解员?

生:纷纷表示愿意。

(一男生上台)

师:听说麋鹿喜欢生活在湿地环境中,那么它身上哪些身体特征和湿地环境相适应?

生:这位先生,麋鹿的尾巴比较长,长尾巴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中的生活。

麋鹿蹄子宽大,因此它可以水中跋涉、游泳和寻找食物,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师:听说麋鹿身上有许多鹿中之最,你能为我们介绍介绍吗?

生: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是最独特的,它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

而驯鹿的角尖指向前方。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麋鹿蹄子也可能是鹿中最宽大的,行动轻快敏捷,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

师:刚才我在麋鹿群旁边看到一块牌子,上面有几句古文,能帮我翻译吗? 海陵县多麋,千百为群,捕食草根,其处为泥。麋,牡者有角。麋喜泽,冬至解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

师:各位讲解员,如果我现在问你们,麋鹿和驯鹿的区别在哪里?你能说吗?(能)。

是啊,读书不能死读书啊,要活学活用。同学们,记住,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

蒋老师第二板块教学:深入研读,辨别形象,互动交际是颇费心机的。如果我来教,一定是让学生读课文,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而蒋老 师先巧妙地给学生一个参照物——驯鹿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在“文字”中求证: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等于给学生一个“诱饵”,“诱”他们去观察, “诱”

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这种发自学生内在的需要”——“我”要弄清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种“需要”驱动他们去读书——“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要在 课文中找到答案。“老师建议你们不要讨论,自己独立观察、寻找、辨析。”蒋老 师的提醒,意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静静的读书“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考的“场”,可以想象当时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场景:孩子们时而睁大眼睛 盯着“驯鹿图”,时而一字一句地读课文,蹙眉凝思。这样的“静”定能生“慧”:学生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学生的论证是有理有据的。“最是沉静最热烈,语无 声处听惊雷。”这样的课堂与时下多为“喧嚣”的课堂相比,有“悠然见南山”的妙不可言。

如果说给学生一个“诱饵”,“诱”学生读书,让语文味、儿童味渐渐弥漫开来,那么让学生充当讲解员、高级讲解员、翻译等角色则让语文味、儿童味更浓。蒋老 师这样的安排有梯度的:让学生当讲解员,解说麋鹿的主要特点;当高级讲解员,从容应对参观者提出的有关麋鹿的问题;让学生当翻译译几句古文。难度一步步加 深,但始终咬定了“语言”没放松。教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多个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角色”,而在乎“语言”,在乎“思维”也。这是一个不断激励学生认 真读书、积累语言、活化语言的过程,也是是一个锻炼学生胆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浓浓的语文味、儿童味在这“解说”、“翻译”中尽显,而“抓住 事物的特征去描述”这一描述方法的渗透如“春雨润物”显得无痕。正如蒋老师在课上所言:“是啊,读书不能死读书啊,要活学活用。同学们,记住,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

三、课尾味弥留。

师:同学们,麋鹿就是这样一种珍奇动物,但它的命运却十分坎坷。(配合幻灯师范读

课文有关段落)听了它的传奇,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蒋老师当场能解答的就当场解答。

生:我想问,汉朝的自然环境应该比现在好得多,为什么麋鹿在汉朝的时候会销声匿迹

呢?

师:因为汉朝的统治者把麋鹿看作皇权的象征。他们不允许麋鹿生活在民间,只允许它

生活在皇家园林里。就因为这样,汉朝的麋鹿被大肆捕杀,数量直线下降。

生: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我想知道是谁发现的。(生议论纷

纷)

师:你为什么特别想知道这个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麋鹿的人是谁呢?

生:因为他向全世界介绍后,数十头麋鹿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的动

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师:你把麋鹿惨遭厄运的原因归结于这个人的介绍,对吗?(生答:是)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叫大卫,是英国的传教士,也是一个动物学家,他发现麋鹿后惊喜异常,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所以在国外,麋鹿的正式学名叫“大卫鹿”。

生: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相继死去,而英国的麋鹿却生长良好?

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来推测。

生:我想是因为英国的贝福特公爵非常喜爱这18头麋鹿。

师:是的,毫无疑问,贝福特公爵非常喜欢这群麋鹿。当英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

候,他陆续把麋鹿运往各地。他也曾经想运往中国,但是当他得知中国也在战争中,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生:因为那个人知道麋鹿的习性,把它放养在适合它的习性的地方。 师:可以想见,乌邦寺动物园是什么样的环境?

生:潮湿,有很多沼泽。

师:是湿地环境,对吗?所以麋鹿生长良好。你们看,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来解答我们自

己的问题。当我们了解麋鹿之后,再读课文的相关段落,相信大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多媒体出示一串词语:惊讶、悲伤、高兴、忧伤、愤恨、感动……生读相关段落3分钟,发言。)

生:我觉得很愤恨。因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

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生:我很高兴,因为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

英国7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这39头麋鹿可以回到祖国来,我很高兴。

生:我觉得很欣慰。因为是我们人类使麋鹿销声匿迹,而我们人类又把麋鹿保护起来了。

生:我很感动,如果没有大卫、贝福特公爵这样的外国人,麋鹿有可能已经绝迹。

(其他发言略)

师:我们的讨论已经涉及战争,涉及环保。我和刚才一位同学的忧虑相同:麋鹿还会迷

路吗?咱们课下再接着讨论。

对于麋鹿传奇的经历这一部分,蒋老师处理得很大胆,在老师配合幻灯片范读课文有关段落后,让学生听了麋鹿传奇经历之后,自由发问老师。这样的“自由”会滋生出许多“神奇”。孩子的小脑袋瓜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种思考、发问恰恰是最可贵的。

特级教师张康桥说:语文教学要走向发展“儿童可能性”,而思考正是儿童的可能性的家。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内核是其精神生命的品质,而它的标志就是“思考力”„„不关注独立思考的语文教学,只能是一种“寄生的教育”,无法培养出学生完整的品性和健全的大脑。由此可见蒋老师的大智慧。这种民主、宽松的“土壤”,该有多少好奇的种子在萌发呀! 学生的问题涉及战争、涉及环保,大多直抵人心、切中要害,引人深思。而教师时而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而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相继死去,而英国的麋鹿却生长良好?”这一问题的解决。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推测:贝福特公爵是什么样的人、乌邦寺动物园是什么样的环境中巧妙地解决了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悄悄地将善良、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最令人叫绝的是在学生的情感呈奔涌之势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串词语:惊讶、悲伤、高兴、忧伤、愤恨、感动„„让学生读相关段落3分钟后发言。从学生的清楚、流畅、个性鲜明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看到了说明文教学的魅力,看到了蒋老师的人格魅力!至此,语文味、儿童味已浓得化不开,它已渗透到每个听者的肌肤里,渗透到每个听者的灵魂里。

“麋鹿还会迷路吗?”蒋老师结课时的幽幽一问,意味深长、令人心颤。麋鹿是否迷路,关键在谁?答案不言自明。就这样,《麋鹿》一课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它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感悟]

从蒋老师的课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巧创情境,让说明文教学多点“儿童味”。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课要体现儿童味。即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实现。而说明文教学更要儿童味。

学生不喜欢上说明文,说明文文体的限制因素毕竟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我们的方法出现了问题。说明文教学我们都像蒋老师那样善于创设一个个巧妙的情境,“诱”孩子去亲近文本、表达文本、超越文本,让教学变得妙趣横生,那有谁不爱学说明文呢?

二、咬定“语言”,让说明文教学多些“语文味”。程少堂先生说:“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语文课堂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

主要通过感情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蒋老师的课让人“陶醉”,究其原因:①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说明文也“可亲”。他让语言首先在学生的嘴中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再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后嵌入他们生命的历程,使他们成为有言语智慧的血肉丰满的人。②深挖文本的情感因素,让说明文也“多情”。《麋 鹿》教学没有枯燥无味的一遍一遍指令性的读,也没有繁琐的说明方法的分析,有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绘声绘色地讲解,有的是令人澎湃的激情表达(结课时 学生选用词语表达阅读感受),有的是触人心弦的追问(麋鹿还会迷路吗?)。悠悠的爱鹿情在读、思、解说、叩问的过程中荡漾在每个人的心襟,语文味就在语言 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中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相关文章

  •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一小蒋军晶[麋鹿]课堂实录
  • <麋鹿>课堂实录 执教者: 执教者:浙江省杭州市临平一小 蒋军晶 开场白: 一.开场白: 师:同学们在舞台上上课有经验吗? 生:没有! 师:没有,那老师把我的一点经验传授给大家,好吗? 师:舞台上课要注意什么?第一,因为咱们教室 ...查看


  • 指向"策略"的阅读教学_蒋军晶
  • 指向"策略"的阅读教学 浙江 蒋军晶 梳理 阅读的四种方式: 单篇阅读 群文阅读 整本书阅读 群书阅读 阅读教学的四个指向: 体验 思考 表达 策略 1. 指向"体验"的阅读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 ...查看


  • _(201411695224)蒋军晶推荐书目
  • 蒋军晶推荐书目 蒋军晶,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知名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曾获2010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提名.曾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应邀赴台湾.北京等地执教研究课.讲座300余节次.中华书局版<小学 ...查看


  • 群文阅读的组文形式研究研究报告
  • 群文阅读,让语文教学绽放异样的光彩! --"群文阅读的组文形式研究"研究报告 成华小学四年级语文组 戢 晓 颜晓萍 程丽萍 唐 黎 李 悦 一.研究缘起 时代已经步入信息化,需要阅读的材料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视野,快速阅读 ...查看


  • 黄厚江老师执教[阿房宫赋]片段赏析
  • 黄厚江老师执教<阿房宫赋>片段赏析 黄厚江老师执教<阿房宫赋>片段赏析范维胜 黄厚江老师执教<阿房宫赋>片段赏析 赵福楼 2011年8月2日,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举办的语文教育和考试评价高 ...查看


  • 赏析虞大明老师执教的_一束白色的栀子花_
  • 课堂·精品赏析 一束白色的栀子花一束鲜花---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总会在我的每个生日送到我的家里.花束里没有通常可见的留言卡:到花店老板那里也查不出赠花人的姓名,因为这花是现金零售的.白色的栀子花依偎在柔和的粉红色的包裹纸中,纯洁无瑕,芬芳怡 ...查看


  • 阅读教学的感悟与实践
  • 阅读教学的感悟与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强调"语言实践",强调"学生为主体",强调"个性",都是为了使学生自觉主动训练自己提高阅读能力, ...查看


  • 走近名师 观摩有感
  • 第七届"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观摩有感 城三小学: 罗晓芳 3月17.18日,我有幸赴厦门参加为期两天的第七届"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名师教学观摩学习,研讨会上展示了全国优秀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王文丽的&l ...查看


  • 中学美术课听课评课札记
  • 中学美术课听课评课札记 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 管季超 不久前我作为孝感市中学美术课竞赛评委在现场观赏了十节课,基于对教育事业的挚诚和对正常的学术批评的向往,我不畏惧任何不同观点的碰撞,更不畏惧因直白地表达了学术性意见而导致可能有的损失!下面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