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第12卷第3期2005年9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shaSocialWorkCollegeVol112No13Sep12005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葛玉红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系,江苏南京 200013)

[摘 要] 我国殡葬改革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给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上增加了压力,给社会增加了

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灵魂,明与进步。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倡导树葬、礼俗。

[关键词] 殡葬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D632  [文章标识码] A  ](2005)03-0030-05

TheCountermeasuresaboutReformofandIntermentinChina

GeYu-Hong

(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210003,China)

Abstract: TherearemanyseriousquestionsaboutChinesefuneralreform,whichbringpressureonpeoplebothspiritandmatter;addloadtosociety;wasteresources;disruptecologicalenvironment;influencesocialatmosphere;corruptthesoulsofpeople;hinderthede2velopmentofeconomyandsocialcivilizationandprogress1Inthelightofthesequestions,thearticleisproducedeffectivemeasures;initi2atedmoderncivilizedfuneraletiquette:treefuneral,electronicgrave,sweepingagraveonthelineofnetwork,andsoon1Keywords: reformoffuneralandinterment;questions;countermeasure

  殡葬历来是社会的一个窗口、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脉搏的跳动、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窥视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兴衰荣辱。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的部分地区,旧的习俗,特别是旧的丧葬礼俗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少数以宣传封建迷信为职业的“阴阳先生”、“巫医”活动十分猖獗。不少人注重抵御外来的“精神污染”,而对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精神污染却忽视了。我们对此不应采取消极和听之任之态度,而要旗帜鲜明地宣传改革,破除封建旧习,倡导与社会主义时代相适应的悼念方式和寄托哀思的内容。这一改革,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既深入人心,又势在必行。而且它的意义将超出民俗范围,成为政治改革的内在应力,促使中华民族更加进步、文明。

  一、中国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部分人大搞封建迷信活动。且大有蔓延之势,给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上增加了压力,给社会增加了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影响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灵魂,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现将中国殡葬改革中的不良现象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1愚昧无知近年来,殡葬领域中出现了所谓的“与时俱进”。我国有些地区在举行丧葬礼仪时,为死者扎洗衣机、彩电、冰箱、轿车、手机、甚至电脑和空调等等,用这些电器代替了以往的纸牛、纸马进行焚烧;“西天冥府银行”的钞票发展到用“美元”、“欧元”等,且面值越印越大。

  [收稿日期] 2005-09-12

  [作者简介] 葛玉红(1971-),女,江苏沛县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系教师。

第3期葛玉红: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31

也有些人,父母亡故已有多年,扎纸编花,敲鼓念经,深挖高筑,为其父母翻修墓冢。他们认为今天要过上好日子,全靠祖宗坟地“风水鉴照”、“祖荫祖德”。

更有甚者,不仅注重死者物质生活,就连精神生活也给予了充分的关心。为死者举办结婚仪式、征婚等等。据载,2001年4月3日上午,江宁上坊乡的陶某和家人在给舅舅上坟,他们准备得极其“隆重”,纸洋房、纸冰箱、纸彩电,把一辆三轮车堆的满满的,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们竟然还准备了一个花枝招展的“纸小姐”。原来陶某的舅舅是个老光棍,生前吃了不少苦,为了舅舅在阴间的生活不“寂寞”,特地定做了这个纸糊的“小姐”,墓前,燃放鞭炮制造气氛,称这是“21铺张浪费近些年来,,但在攀比心理和“行孝”心理的驱使下,有些人对丧事却是阔气得很,规模越来越大,不惜将自己血汗挣来的钱用于采石备料,翻修祖坟,用于“死人福利”。

关于丧葬奢靡之风,媒体多有报道,据载,某县一位死者的丧事用花圈两百多个,仅此一项就浪费金钱4000多元。温州市文成县某村一位九十四岁的老太太死去,她的三个儿子请了两个放铳人,在自己家门口朝天放土铳辟邪。据说仅鞭炮就放了近千元。当场炸伤六人。出殡队伍绵延几里,其中有一支乐队,两个大唱班,一个铜鼓队,一路锣鼓升天,好不热闹。中午设宴45桌,这一顿饭就花六七千元[2]。在某些地方稍有活动能力的人办丧事更奢靡,往往出殡队伍浩浩荡荡,大小汽车成群接队,士乐洋号吹吹打打,土铳鞭炮震天动地,群众纷纷抱怨:“如今连死人也死不起了”。

31死人与活人争地

随着某些人殡葬畸形观念的肆虐,出现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局面,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造坟,在全国很是普遍。尤其温州更是泛滥成灾。温州是人多地少的地方,全市人均不到半亩耕地。但建造坟墓却不惜花大代价,用大地盘。早在1987年9月该市就发现有人建造了面积达266平方米的坟墓。如今,坟墓已从椅子坟向圆式陵墓发展,规模之大,工艺之精是外地望尘莫及的。温州市乐清县方斗岩村一位农民修了一座豪华的“冥乐园”,葬祖孙三代,墓碑上刻有诗句云:“三世畅谈天伦乐,二老相伴一穴眠”,“七五计划宏图展,十亿人民欢乐

天”。据统计前些年温州市每年在青山绿水之间要冒

出新坟3000座,占用90万平方米的山坡地,加上要修复祖坟,每年要丢掉100万平方米土地。以至温州流传着一首新民谣:温州有三贵,“地皮贵,海蛰皮

[3]

贵,抬棺材的肩皮贵”。

在上海,可供经营性公墓使用的土地不过在5000亩左右,已经占用的就已经达到3000亩以上。目前上海每年去世10万人,如有八成以上选择墓葬,土地最多只能再撑4至[4]。在河南省,人均耕地才113233万万亩,粮食每年减产100万

,在土地与生态的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这种死人与活人争地而且浪费资源财富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同时,人们大兴造坟之风也从另一个角度上折射出人们由“重生轻死”而转化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畸形观念。

41阴宅房地产热

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中有一个十分危险的动向,就是一些利益熏心的投机者———墓地开发商利用城市园林公墓的建设,利用陈规陋习大炒“阴宅房地产”,从中谋取暴利。

据上海市民政局统计,上海现已在近4000亩的土地上建造了126万余处“地下房产”,其中95万处墓穴与骨灰寄存龛位空缺,即使作最保守的预算,这些阴宅还够上海人使用15年以上。由于“阴宅房地产”的暴利,在某些人眼里已成为“绩优股”,成为外商和乡镇企业投资的一大热点。还有,在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昆明市龙宝山公墓内,最高处区域被人们传统地认为是风水最佳场所,以致每一座公墓售价竟高达10万元[6]。又,通过本人对南京市数家公墓调查后发现,江宁灵苑山公墓,一个普通的墓穴,江宁区民政局规定只能售到700元,可这家公墓最高价却售到3000元。又南京的蔡女士在栖霞区龙泉山公墓为亲人购买了一个单穴墓与双穴墓,结果要价分别为4500元和4800元;市民王女士在祖堂山公墓买了一座3平方米的墓穴,竟被收费18000多元;雨花台区的张先生在普觉寺公墓买双穴墓要12000元;余先生称铁心桥西天寺墓园单穴要3000元左右,双穴4000元;市民李先生在江宁上坊买了一座墓穴,花费了3600元。

  二、殡葬陋习之心理透视

倡导殡葬改革历时已久,但成效并不显著,步履

32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艰难,殡葬改革受制于许许多多的主客观原因,但人们那种顽固的传统的殡葬心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中国殡葬领域中的陈规陋习,是由一般民众的信仰而导致的观念上的愚昧性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定势是相信祖传,重视已有的事实,凡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哪怕是迷信落后的东西,也总是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而缺乏运用抽象思维对自身、对传统进行科学的审视与批判,不懂得任何规定同时又是否定这一事物发展的辨证规律。这样在继承人类文明的同时,也把一些历史尘垢承续下来,越积淀越丰富,重的精神负担。

(二)。土地养育了人类,土地是人类的母亲,从古到今人类就在广袤的土地上生存、繁衍。人们相信人来自自然,最后必定回归自然。正如在土地上生长的植物一样,从种子到果实,就这么循环往复着。离开土地人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自然界的演变规律和神学家的臆断妄言中人相信了来世,相信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因此对人生最后归宿的选择自然以入土为安,让人与地融为一体。入土为安的心理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中国这一农业大国人们对土地情感的积淀。

(三)奢以为荣,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白色消费”在中国似乎成了一大景观,仅花圈一项每年焚烧掉的就达上千万。人们辛辛苦苦几年的积蓄往往办一件丧事就会付之东流,有的甚至负债累累。在办理丧事时有着一种人与人争的好胜,主要是与邻居争,与亲朋好友争,丧事的派场与否成了一种经济实力的象征,可以赢得孝子贤孙的好名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铺张的丧事对于丧户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平衡,活着的对死去的亲人万分的痛苦,化解这些痛苦便觉得把丧事办得体体面面的才是一种安慰,也是对死者辛劳一生贡献于家庭的报答。在这种心理的滋长下于是竟相攀比,大操大办。这种人与人比的心理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们的狭隘的社会责任感和浅层次的虚荣心所致,是旧传统在当今社会的回照。

(四)亲情难以了断的心理

一方面是对逝者的怀念和功德的颂扬,寄托虚无漂渺的美好愿望,天堂和地狱,偏知其无而信其有,于是超度亡灵,希望亲人今生受苦,来世享福。另一

方面是对亲人的报答和家庭关怀的延续。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丧葬活动中的现代迷信确实有迷信思想在少数人头脑中作崇,也有一时还没找到能够接受的追念先人的迷惘和困惑的表现,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错位。

  三、中国殡葬改革发展对策的思考

(一)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简朴两种不同的风,使剥削阶级的葬礼。至今,在民间因,还常常追逐旧习俗礼仪,把丧葬之事办得越繁琐就以为越好。

在一般民众心里,信仰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愚昧性,而不是政治上的反动性,它是一种求吉的愿望,一般没有什么不轨的动机。我们只能用科学文明去逐步取代它,不可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去强行消灭它。通过不断地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发扬良俗,革除陋俗,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破除迷信,提倡勤俭节约、尊老敬老、厚养薄葬的新风尚,促其转变“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厚殓厚葬思想。可运用广播、墙报、电视、报纸和网络等传媒,提高全民对殡葬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以提高殡葬改革的自觉性,减少阻力,从而推动殡葬观念的更新,进而推动殡葬改革。这对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的进步都有直接关系。

(二)利用中国殡葬之精华,提倡孝道和团结友爱精神,充分体现出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俗

进行殡葬改革,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对中国殡葬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建议在看到殡葬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殡葬的精华并利用其服务于社会。

丧葬起源于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和仁爱,是最能体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孝道精神。孝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而孝道,乃是这种敬爱的实践与发扬。古代有君臣一伦,由孝发而为忠,忠君爱国之心,便是孝的转移,现代社会虽然已不是君主时代,但个人仍须忠爱自己国家。因此,爱国家,爱民族之心,便是成为孝的发扬。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丧葬文化对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强化封建秩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它的精华来为当代中国服务,加强爱

第3期葛玉红: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33

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提倡尊敬父母和先辈,团结友爱。

中国的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是亲戚,平常也忙于各自的事务,作为乡邻好友,平日难得碰在一起,丧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他们先后来到死者家里,或出钱出力,或操办丧事,或接待客人,或掘土打墓,孩子们前跑后窜,嬉笑打闹,老人们则拉拉家常,交流平日见闻,其情浓浓,其乐融融,无形中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了乡族邻里的凝聚力,同时也化解和减轻了死者家属的悲哀,再进一步,密切了人伦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整和了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出丧葬对社会的巨大作用:]

悼会,寄托我们的哀思,(三),按照民俗自身的发展规律加以积极的引导,良好的民风在新的社会里是不难建立起来的。如前面提到的温州地区的情况,自从新闻界对此发出警告:温州快要“白化了”(私坟一般都涂成白色,矗立在山坡上)!温州人见到此等“景观”,也意识到必将危及山林,遗祸后代。当地政府亲自挂出“移风易俗办公室”的大牌子,大力抓了改变传统陋习这件难事,通过破旧、立新、疏导、示范,一方面严禁在交通要道两旁山地、集镇村庄附近以及风景区内乱造坟墓,一方面又大力提倡城乡居民利用荒山瘠地建造公墓。由于及时因势利导,竭力宣传,很快在温州兴起了“公墓热”。首先由洞头县的300位老人携手集资,兴建起一座名为“东龙”的最大的商品性公墓。原规划建造100圹墓穴,可闻讯后前来登记、交费的老人趋之若骛,最后只得增加到300圹穴。洞头县有两位原先对建造公墓持不同意见的长者,看到眼前建成的这座漂亮的公墓,愿意出加倍的价格购买[8]。温州这股不大不小的“公墓热”始于1988年初,眼下已在各地蔚然成风。

(四)建立健全“殡葬法律体系”,依法治理殡葬根据目前殡葬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从长远看,必须立法,并完善殡葬法的实施体系。虽然殡葬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提出,几十年来国家出台过一些有关殡葬改革的规定,如1985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6月国务院又发布了《殡葬管理条例》。有的省、市、县也颁布了自己的“殡葬管理条例”,如1996年10月14日

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

议通过了《四川省殡葬管理条例》。南京市民政局1999年11月15日颁布了《关于加强公益性公墓的管理》,2000年6月又颁布了关于打击殡葬业非法牟取暴利的行经,有以下行为的,由民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殡葬管理执法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并可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一、擅自从事经营性殡葬服务业务的;二、利用农村公益性公墓从事墓地经营活动的。殡葬、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滥,[9]

,。

。,因此,殡葬改革在全国各地的执行情况就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殡葬管理监督主体也因为无法可依而难以实施监督,《殡

葬管理条例》以及一些相关规定的约束力不够,因而对违反条例的殡葬行为打击力度相应较弱。所以,尽快出台《殡葬法》,将依法推行殡葬改革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培养人们依法办丧事的观念和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殡葬改革滞后的问题。

(五)建议实行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俗中国传统的殡葬礼俗内容繁多,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时期相吻合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代文明的产生,有些殡葬礼俗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本文在深入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得出符合“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现代文明及环保的殡葬礼俗有以下几种,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11树葬树葬—就是在公墓区内或不在公墓区,生者为死者植一棵树,在树前挖一深坑,将骨灰直接埋入树下的泥土中,树前留下编号,以便纪念。树葬的优点在于骨灰直接入土,不用骨灰盒,既不会造成环境后患又成为树木的营养物,真正做到了“入土为安”;骨灰复归泥土,成为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网点之一,它既符合生态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代轮回”观念;同时,光秃秃的山坡上出现片片绿色。让亲人的骨灰滋润树木长大,“化作春泥来护林”,这种安葬形式很有超前意识,对绿树成长有好处,对社会也有益。因此,这一文明、环保的殡葬新方式正符合广大中国民众的习俗和心理,值得提倡宣传,而今也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

34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据载,在苏州市虎丘区阳山脚下的树葬墓区里,200余位家属将67位亲人的骨灰埋在了67棵柏树之下(这里的柏树已经有270多棵)。从1993年之初的仅有8户,到2002年的60余户,报名参加树葬活动的居民逐年增加。同时参加树葬活动的,还有来自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的居民。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植树的形式来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截止到2002年4月,树葬已是苏州市殡葬协会和市殡葬管理所举办的

[10]

第七次活动。

21电子坟墓祭奠,这项人类最古老的行为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里,在互联网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如今,坟墓祭奠亡灵已成新潮。

电子坟墓,,供亲人在网上凭吊。,国内外有些地区已实施此办法,或者年纪太大不可能远去拜山的孝子贤孙,他们就想造个电子坟墓来祭祖。广岛的观音院和东京“巢鸭和平灵苑”就是在1999年春天开设了这样的电子坟场。

中国的网上祭祖、网上殡葬服务已陆续粉墨登场。19世纪末以来,哈尔滨是东亚最大的犹太人活动中心,那里至今保存着远东最大的、最完整的犹太人墓地。2000年12月,集中管理犹太人墓地的哈尔滨皇山公墓管理处将资料登上互联网以便于犹太人后裔查询。2001年1月,上海市首家为市民提供丧事活动指南的“上海殡葬网”正式开通。北京八宝山等殡仪服务业已开设网上服务,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纪念堂,将去世人的容貌、生平等存入网上灵堂,到了清明时节甚至在平时,市民就可以从专门的网站上调出亲入的名字,在网上“灵堂”上拜祭。

虽然电子坟墓源于坟墓,实物是不存在,但是,利用电子坟墓祭扫能够节省时间和路途,便于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人们祭奠,尤其为行动不便等客观条件不允许者祭奠亲人适用,同时,利用电子坟墓进行殡葬业的管理与服务。

31网上扫墓清明节前夕,人们纷纷到公墓为逝去的亲人祭扫墓地,以寄托哀思。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民每天到墓地祭扫的人数达10万人次,这种烧香、点烛、烧纸钱、烧冥物等传统方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甚至引发火灾。

随着电子坟墓的建立,一种新型的祭扫方式———

网上祭扫,应运而生了。此方式依托互联网高技术平

台的网上祭扫,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文明祭扫方式,我国一些地区已设立了这项服务,值得大力提倡。

网上祭扫的方式包括:献歌、献花、点烛、上香、祭酒、悼词等。上海福寿园与我国最大的纪念网站网同纪念网站合作设立的“网上墓地”,试运行一个月已建立纪念馆4000多个,每天点击数达60万人次。。名人馆园,供人们凭吊祭,86万人次在网上祭扫他。一:您用另外一种方式诠释了人生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您已经重如泰山。一位献花人的悼

[11]

词是:您让多少人感悟了生命的美好和弥足珍贵。

41发信息

清明节的纪念活动也有了手机发短信祭奠亡灵的新形式。

从网同纪念网站了解到,用户只要在手机中输入网略纪念馆的馆号和祭奠形式,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用短信给先人献花、点歌、敬烛、祭酒等,祭奠的内容将在纪念馆中即刻显示。手机短信祭奠的服务刚刚推出,就有网友使用这项服务给周恩来、宋庆龄和已故的亲友献花、点歌。据悉,此项服务为国内首创。该纪念网站拥有各类网略纪念馆近两万,每日的祭奠

[12]

量超过十万。此方式具有时代意义,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1]兄弟祭父坟前动武[N]1扬子晚报,2001-04-041[2][3][5][8]王献忠1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1

中国书店,19931158-1631

[4]上海五年后无土可葬人[N]1南京晨报,2004-03-26[6]文传浩,周鸿1论风水文化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

[J]1思想战线,1999,(2):581

[7]毛泽东选集第5卷1人民出版社,199612361

[9]南京公墓收费普遍不合理[N]1南京晨报,2004-02-201

[10]苏州认同树葬者增多[N]1扬子晚报,2002-04-031[11]清明新景观,网上扫墓忙[N]1扬子晚报,2001-04-021

[12]网上扫墓出新,短信祭奠亡灵[N]1现代快报,2003-04-031

(责任编辑:何学威)

第12卷第3期2005年9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shaSocialWorkCollegeVol112No13Sep12005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葛玉红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系,江苏南京 200013)

[摘 要] 我国殡葬改革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给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上增加了压力,给社会增加了

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灵魂,明与进步。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倡导树葬、礼俗。

[关键词] 殡葬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D632  [文章标识码] A  ](2005)03-0030-05

TheCountermeasuresaboutReformofandIntermentinChina

GeYu-Hong

(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210003,China)

Abstract: TherearemanyseriousquestionsaboutChinesefuneralreform,whichbringpressureonpeoplebothspiritandmatter;addloadtosociety;wasteresources;disruptecologicalenvironment;influencesocialatmosphere;corruptthesoulsofpeople;hinderthede2velopmentofeconomyandsocialcivilizationandprogress1Inthelightofthesequestions,thearticleisproducedeffectivemeasures;initi2atedmoderncivilizedfuneraletiquette:treefuneral,electronicgrave,sweepingagraveonthelineofnetwork,andsoon1Keywords: reformoffuneralandinterment;questions;countermeasure

  殡葬历来是社会的一个窗口、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脉搏的跳动、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窥视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兴衰荣辱。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的部分地区,旧的习俗,特别是旧的丧葬礼俗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少数以宣传封建迷信为职业的“阴阳先生”、“巫医”活动十分猖獗。不少人注重抵御外来的“精神污染”,而对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精神污染却忽视了。我们对此不应采取消极和听之任之态度,而要旗帜鲜明地宣传改革,破除封建旧习,倡导与社会主义时代相适应的悼念方式和寄托哀思的内容。这一改革,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既深入人心,又势在必行。而且它的意义将超出民俗范围,成为政治改革的内在应力,促使中华民族更加进步、文明。

  一、中国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部分人大搞封建迷信活动。且大有蔓延之势,给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上增加了压力,给社会增加了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影响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灵魂,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现将中国殡葬改革中的不良现象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1愚昧无知近年来,殡葬领域中出现了所谓的“与时俱进”。我国有些地区在举行丧葬礼仪时,为死者扎洗衣机、彩电、冰箱、轿车、手机、甚至电脑和空调等等,用这些电器代替了以往的纸牛、纸马进行焚烧;“西天冥府银行”的钞票发展到用“美元”、“欧元”等,且面值越印越大。

  [收稿日期] 2005-09-12

  [作者简介] 葛玉红(1971-),女,江苏沛县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系教师。

第3期葛玉红: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31

也有些人,父母亡故已有多年,扎纸编花,敲鼓念经,深挖高筑,为其父母翻修墓冢。他们认为今天要过上好日子,全靠祖宗坟地“风水鉴照”、“祖荫祖德”。

更有甚者,不仅注重死者物质生活,就连精神生活也给予了充分的关心。为死者举办结婚仪式、征婚等等。据载,2001年4月3日上午,江宁上坊乡的陶某和家人在给舅舅上坟,他们准备得极其“隆重”,纸洋房、纸冰箱、纸彩电,把一辆三轮车堆的满满的,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们竟然还准备了一个花枝招展的“纸小姐”。原来陶某的舅舅是个老光棍,生前吃了不少苦,为了舅舅在阴间的生活不“寂寞”,特地定做了这个纸糊的“小姐”,墓前,燃放鞭炮制造气氛,称这是“21铺张浪费近些年来,,但在攀比心理和“行孝”心理的驱使下,有些人对丧事却是阔气得很,规模越来越大,不惜将自己血汗挣来的钱用于采石备料,翻修祖坟,用于“死人福利”。

关于丧葬奢靡之风,媒体多有报道,据载,某县一位死者的丧事用花圈两百多个,仅此一项就浪费金钱4000多元。温州市文成县某村一位九十四岁的老太太死去,她的三个儿子请了两个放铳人,在自己家门口朝天放土铳辟邪。据说仅鞭炮就放了近千元。当场炸伤六人。出殡队伍绵延几里,其中有一支乐队,两个大唱班,一个铜鼓队,一路锣鼓升天,好不热闹。中午设宴45桌,这一顿饭就花六七千元[2]。在某些地方稍有活动能力的人办丧事更奢靡,往往出殡队伍浩浩荡荡,大小汽车成群接队,士乐洋号吹吹打打,土铳鞭炮震天动地,群众纷纷抱怨:“如今连死人也死不起了”。

31死人与活人争地

随着某些人殡葬畸形观念的肆虐,出现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局面,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造坟,在全国很是普遍。尤其温州更是泛滥成灾。温州是人多地少的地方,全市人均不到半亩耕地。但建造坟墓却不惜花大代价,用大地盘。早在1987年9月该市就发现有人建造了面积达266平方米的坟墓。如今,坟墓已从椅子坟向圆式陵墓发展,规模之大,工艺之精是外地望尘莫及的。温州市乐清县方斗岩村一位农民修了一座豪华的“冥乐园”,葬祖孙三代,墓碑上刻有诗句云:“三世畅谈天伦乐,二老相伴一穴眠”,“七五计划宏图展,十亿人民欢乐

天”。据统计前些年温州市每年在青山绿水之间要冒

出新坟3000座,占用90万平方米的山坡地,加上要修复祖坟,每年要丢掉100万平方米土地。以至温州流传着一首新民谣:温州有三贵,“地皮贵,海蛰皮

[3]

贵,抬棺材的肩皮贵”。

在上海,可供经营性公墓使用的土地不过在5000亩左右,已经占用的就已经达到3000亩以上。目前上海每年去世10万人,如有八成以上选择墓葬,土地最多只能再撑4至[4]。在河南省,人均耕地才113233万万亩,粮食每年减产100万

,在土地与生态的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这种死人与活人争地而且浪费资源财富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同时,人们大兴造坟之风也从另一个角度上折射出人们由“重生轻死”而转化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畸形观念。

41阴宅房地产热

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中有一个十分危险的动向,就是一些利益熏心的投机者———墓地开发商利用城市园林公墓的建设,利用陈规陋习大炒“阴宅房地产”,从中谋取暴利。

据上海市民政局统计,上海现已在近4000亩的土地上建造了126万余处“地下房产”,其中95万处墓穴与骨灰寄存龛位空缺,即使作最保守的预算,这些阴宅还够上海人使用15年以上。由于“阴宅房地产”的暴利,在某些人眼里已成为“绩优股”,成为外商和乡镇企业投资的一大热点。还有,在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昆明市龙宝山公墓内,最高处区域被人们传统地认为是风水最佳场所,以致每一座公墓售价竟高达10万元[6]。又,通过本人对南京市数家公墓调查后发现,江宁灵苑山公墓,一个普通的墓穴,江宁区民政局规定只能售到700元,可这家公墓最高价却售到3000元。又南京的蔡女士在栖霞区龙泉山公墓为亲人购买了一个单穴墓与双穴墓,结果要价分别为4500元和4800元;市民王女士在祖堂山公墓买了一座3平方米的墓穴,竟被收费18000多元;雨花台区的张先生在普觉寺公墓买双穴墓要12000元;余先生称铁心桥西天寺墓园单穴要3000元左右,双穴4000元;市民李先生在江宁上坊买了一座墓穴,花费了3600元。

  二、殡葬陋习之心理透视

倡导殡葬改革历时已久,但成效并不显著,步履

32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艰难,殡葬改革受制于许许多多的主客观原因,但人们那种顽固的传统的殡葬心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中国殡葬领域中的陈规陋习,是由一般民众的信仰而导致的观念上的愚昧性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定势是相信祖传,重视已有的事实,凡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哪怕是迷信落后的东西,也总是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而缺乏运用抽象思维对自身、对传统进行科学的审视与批判,不懂得任何规定同时又是否定这一事物发展的辨证规律。这样在继承人类文明的同时,也把一些历史尘垢承续下来,越积淀越丰富,重的精神负担。

(二)。土地养育了人类,土地是人类的母亲,从古到今人类就在广袤的土地上生存、繁衍。人们相信人来自自然,最后必定回归自然。正如在土地上生长的植物一样,从种子到果实,就这么循环往复着。离开土地人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自然界的演变规律和神学家的臆断妄言中人相信了来世,相信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因此对人生最后归宿的选择自然以入土为安,让人与地融为一体。入土为安的心理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中国这一农业大国人们对土地情感的积淀。

(三)奢以为荣,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白色消费”在中国似乎成了一大景观,仅花圈一项每年焚烧掉的就达上千万。人们辛辛苦苦几年的积蓄往往办一件丧事就会付之东流,有的甚至负债累累。在办理丧事时有着一种人与人争的好胜,主要是与邻居争,与亲朋好友争,丧事的派场与否成了一种经济实力的象征,可以赢得孝子贤孙的好名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铺张的丧事对于丧户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平衡,活着的对死去的亲人万分的痛苦,化解这些痛苦便觉得把丧事办得体体面面的才是一种安慰,也是对死者辛劳一生贡献于家庭的报答。在这种心理的滋长下于是竟相攀比,大操大办。这种人与人比的心理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们的狭隘的社会责任感和浅层次的虚荣心所致,是旧传统在当今社会的回照。

(四)亲情难以了断的心理

一方面是对逝者的怀念和功德的颂扬,寄托虚无漂渺的美好愿望,天堂和地狱,偏知其无而信其有,于是超度亡灵,希望亲人今生受苦,来世享福。另一

方面是对亲人的报答和家庭关怀的延续。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丧葬活动中的现代迷信确实有迷信思想在少数人头脑中作崇,也有一时还没找到能够接受的追念先人的迷惘和困惑的表现,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错位。

  三、中国殡葬改革发展对策的思考

(一)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简朴两种不同的风,使剥削阶级的葬礼。至今,在民间因,还常常追逐旧习俗礼仪,把丧葬之事办得越繁琐就以为越好。

在一般民众心里,信仰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愚昧性,而不是政治上的反动性,它是一种求吉的愿望,一般没有什么不轨的动机。我们只能用科学文明去逐步取代它,不可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去强行消灭它。通过不断地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发扬良俗,革除陋俗,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破除迷信,提倡勤俭节约、尊老敬老、厚养薄葬的新风尚,促其转变“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厚殓厚葬思想。可运用广播、墙报、电视、报纸和网络等传媒,提高全民对殡葬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以提高殡葬改革的自觉性,减少阻力,从而推动殡葬观念的更新,进而推动殡葬改革。这对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的进步都有直接关系。

(二)利用中国殡葬之精华,提倡孝道和团结友爱精神,充分体现出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俗

进行殡葬改革,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对中国殡葬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建议在看到殡葬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殡葬的精华并利用其服务于社会。

丧葬起源于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和仁爱,是最能体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孝道精神。孝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而孝道,乃是这种敬爱的实践与发扬。古代有君臣一伦,由孝发而为忠,忠君爱国之心,便是孝的转移,现代社会虽然已不是君主时代,但个人仍须忠爱自己国家。因此,爱国家,爱民族之心,便是成为孝的发扬。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丧葬文化对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强化封建秩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它的精华来为当代中国服务,加强爱

第3期葛玉红: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33

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提倡尊敬父母和先辈,团结友爱。

中国的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是亲戚,平常也忙于各自的事务,作为乡邻好友,平日难得碰在一起,丧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他们先后来到死者家里,或出钱出力,或操办丧事,或接待客人,或掘土打墓,孩子们前跑后窜,嬉笑打闹,老人们则拉拉家常,交流平日见闻,其情浓浓,其乐融融,无形中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了乡族邻里的凝聚力,同时也化解和减轻了死者家属的悲哀,再进一步,密切了人伦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整和了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出丧葬对社会的巨大作用:]

悼会,寄托我们的哀思,(三),按照民俗自身的发展规律加以积极的引导,良好的民风在新的社会里是不难建立起来的。如前面提到的温州地区的情况,自从新闻界对此发出警告:温州快要“白化了”(私坟一般都涂成白色,矗立在山坡上)!温州人见到此等“景观”,也意识到必将危及山林,遗祸后代。当地政府亲自挂出“移风易俗办公室”的大牌子,大力抓了改变传统陋习这件难事,通过破旧、立新、疏导、示范,一方面严禁在交通要道两旁山地、集镇村庄附近以及风景区内乱造坟墓,一方面又大力提倡城乡居民利用荒山瘠地建造公墓。由于及时因势利导,竭力宣传,很快在温州兴起了“公墓热”。首先由洞头县的300位老人携手集资,兴建起一座名为“东龙”的最大的商品性公墓。原规划建造100圹墓穴,可闻讯后前来登记、交费的老人趋之若骛,最后只得增加到300圹穴。洞头县有两位原先对建造公墓持不同意见的长者,看到眼前建成的这座漂亮的公墓,愿意出加倍的价格购买[8]。温州这股不大不小的“公墓热”始于1988年初,眼下已在各地蔚然成风。

(四)建立健全“殡葬法律体系”,依法治理殡葬根据目前殡葬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从长远看,必须立法,并完善殡葬法的实施体系。虽然殡葬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提出,几十年来国家出台过一些有关殡葬改革的规定,如1985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6月国务院又发布了《殡葬管理条例》。有的省、市、县也颁布了自己的“殡葬管理条例”,如1996年10月14日

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

议通过了《四川省殡葬管理条例》。南京市民政局1999年11月15日颁布了《关于加强公益性公墓的管理》,2000年6月又颁布了关于打击殡葬业非法牟取暴利的行经,有以下行为的,由民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殡葬管理执法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并可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一、擅自从事经营性殡葬服务业务的;二、利用农村公益性公墓从事墓地经营活动的。殡葬、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滥,[9]

,。

。,因此,殡葬改革在全国各地的执行情况就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殡葬管理监督主体也因为无法可依而难以实施监督,《殡

葬管理条例》以及一些相关规定的约束力不够,因而对违反条例的殡葬行为打击力度相应较弱。所以,尽快出台《殡葬法》,将依法推行殡葬改革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培养人们依法办丧事的观念和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殡葬改革滞后的问题。

(五)建议实行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俗中国传统的殡葬礼俗内容繁多,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时期相吻合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代文明的产生,有些殡葬礼俗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本文在深入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得出符合“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现代文明及环保的殡葬礼俗有以下几种,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11树葬树葬—就是在公墓区内或不在公墓区,生者为死者植一棵树,在树前挖一深坑,将骨灰直接埋入树下的泥土中,树前留下编号,以便纪念。树葬的优点在于骨灰直接入土,不用骨灰盒,既不会造成环境后患又成为树木的营养物,真正做到了“入土为安”;骨灰复归泥土,成为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网点之一,它既符合生态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代轮回”观念;同时,光秃秃的山坡上出现片片绿色。让亲人的骨灰滋润树木长大,“化作春泥来护林”,这种安葬形式很有超前意识,对绿树成长有好处,对社会也有益。因此,这一文明、环保的殡葬新方式正符合广大中国民众的习俗和心理,值得提倡宣传,而今也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

34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据载,在苏州市虎丘区阳山脚下的树葬墓区里,200余位家属将67位亲人的骨灰埋在了67棵柏树之下(这里的柏树已经有270多棵)。从1993年之初的仅有8户,到2002年的60余户,报名参加树葬活动的居民逐年增加。同时参加树葬活动的,还有来自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的居民。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植树的形式来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截止到2002年4月,树葬已是苏州市殡葬协会和市殡葬管理所举办的

[10]

第七次活动。

21电子坟墓祭奠,这项人类最古老的行为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里,在互联网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如今,坟墓祭奠亡灵已成新潮。

电子坟墓,,供亲人在网上凭吊。,国内外有些地区已实施此办法,或者年纪太大不可能远去拜山的孝子贤孙,他们就想造个电子坟墓来祭祖。广岛的观音院和东京“巢鸭和平灵苑”就是在1999年春天开设了这样的电子坟场。

中国的网上祭祖、网上殡葬服务已陆续粉墨登场。19世纪末以来,哈尔滨是东亚最大的犹太人活动中心,那里至今保存着远东最大的、最完整的犹太人墓地。2000年12月,集中管理犹太人墓地的哈尔滨皇山公墓管理处将资料登上互联网以便于犹太人后裔查询。2001年1月,上海市首家为市民提供丧事活动指南的“上海殡葬网”正式开通。北京八宝山等殡仪服务业已开设网上服务,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纪念堂,将去世人的容貌、生平等存入网上灵堂,到了清明时节甚至在平时,市民就可以从专门的网站上调出亲入的名字,在网上“灵堂”上拜祭。

虽然电子坟墓源于坟墓,实物是不存在,但是,利用电子坟墓祭扫能够节省时间和路途,便于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人们祭奠,尤其为行动不便等客观条件不允许者祭奠亲人适用,同时,利用电子坟墓进行殡葬业的管理与服务。

31网上扫墓清明节前夕,人们纷纷到公墓为逝去的亲人祭扫墓地,以寄托哀思。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民每天到墓地祭扫的人数达10万人次,这种烧香、点烛、烧纸钱、烧冥物等传统方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甚至引发火灾。

随着电子坟墓的建立,一种新型的祭扫方式———

网上祭扫,应运而生了。此方式依托互联网高技术平

台的网上祭扫,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文明祭扫方式,我国一些地区已设立了这项服务,值得大力提倡。

网上祭扫的方式包括:献歌、献花、点烛、上香、祭酒、悼词等。上海福寿园与我国最大的纪念网站网同纪念网站合作设立的“网上墓地”,试运行一个月已建立纪念馆4000多个,每天点击数达60万人次。。名人馆园,供人们凭吊祭,86万人次在网上祭扫他。一:您用另外一种方式诠释了人生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您已经重如泰山。一位献花人的悼

[11]

词是:您让多少人感悟了生命的美好和弥足珍贵。

41发信息

清明节的纪念活动也有了手机发短信祭奠亡灵的新形式。

从网同纪念网站了解到,用户只要在手机中输入网略纪念馆的馆号和祭奠形式,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用短信给先人献花、点歌、敬烛、祭酒等,祭奠的内容将在纪念馆中即刻显示。手机短信祭奠的服务刚刚推出,就有网友使用这项服务给周恩来、宋庆龄和已故的亲友献花、点歌。据悉,此项服务为国内首创。该纪念网站拥有各类网略纪念馆近两万,每日的祭奠

[12]

量超过十万。此方式具有时代意义,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1]兄弟祭父坟前动武[N]1扬子晚报,2001-04-041[2][3][5][8]王献忠1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1

中国书店,19931158-1631

[4]上海五年后无土可葬人[N]1南京晨报,2004-03-26[6]文传浩,周鸿1论风水文化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

[J]1思想战线,1999,(2):581

[7]毛泽东选集第5卷1人民出版社,199612361

[9]南京公墓收费普遍不合理[N]1南京晨报,2004-02-201

[10]苏州认同树葬者增多[N]1扬子晚报,2002-04-031[11]清明新景观,网上扫墓忙[N]1扬子晚报,2001-04-021

[12]网上扫墓出新,短信祭奠亡灵[N]1现代快报,2003-04-031

(责任编辑:何学威)


相关文章

  • 从[入殓师]探析提高殡葬职工社会地位的途径
  • ResearchI l学★★理★★论I ITheory 从<入殓师>探析提高殡葬职工社会地位的途径 熊 英 (长沙民政职工技术学院.长沙410004) 摘要:就日本电影<入殓师>中,从男主人公身边亲友对殡葬工作的强烈 ...查看


  • 编制殡葬设施布局规划的思考及体会
  • 编制殡葬设施布局规划的思考及体会 陶特立黄勇邱桃东 [摘要]关于殡葬设施布局规划,规划界的论述及实践较少.本文分析了当前殡葬设施布局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的影响,探讨并提出了在总体布局规划层面上进行殡葬设施布局规划的主要任 ...查看


  • 毛概时事评论
  • 时事评论--八度空间出品 从乌克兰问题看强人普京 2014年乌克兰爆发二月革命,致使其前总统亚努科维奇和其内阁被推翻,乌克兰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引发俄罗斯军事干预和欧美方面可能性制裁.乌克兰现当局目前与俄罗斯形成尖锐对立,俄总统普京宣布向乌克 ...查看


  • 社会学研究课题论文田秋菊
  • 邵 阳 学 院 课题研究论文(设计) 课 题 名 称国家庭教育的发展 学 生 姓 名 彭兰英 学 号 0940201031 院(系) .专业 政法系09级思想政治教育 指 导 教 师 陈 久 职 称 教 授 二 0 一 二 年 四 月 十 ...查看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第16卷第2辑 2001年6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ollections of Essays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V01-16.NO.2 June,2001 我国殡葬的木材消耗及其对策管见 ① 郭 ...查看


  • 2014年乡镇殡葬改工作总结
  • 2014年,是我镇殡葬改革经受严峻考验,进一步深化的的重要一年.镇殡葬管理所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年工作部署,紧紧依靠全体殡葬管理和执法人员,以人为本,紧抓重点,规范管理,依法行政,在巩固提高火化率的基础 ...查看


  • 物权法视角下的殡葬用地问题探析
  • 第10卷第2期 2011年4月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DalianMaritime v01.10.No.2 Apr.2011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Edition) 文章编号:167 ...查看


  • 金华镇殡改工作总结
  • 金华镇殡葬工作总结 殡葬改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镇殡葬工作在县民政局.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政为民服务宗旨,经过全镇殡葬系统广大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取得 ...查看


  • 关于召开我市殡葬改革推进会的方案
  • 关于召开我市殡葬改革推进会的方案 为了加快殡葬改革步伐,落实试点县区殡葬改革任务,深入贯彻<X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XX政发[ ]36号)和<X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我市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