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鄂教版语文三下[科利亚的木匣]优秀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大家看看自己和小伙伴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了什么?

生答,如: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师:是啊,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里的树也长高了。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指导学习“匣”的音形义。

【说明】

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或问同学解决。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生字读音,教师巡视指导。

2.利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齐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纠正读音。

5.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木匣讲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提示: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事。

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6.小组讨论: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根据这三个部分讲述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

第一段:(1~3自然段)

第二段:(4~12自然段)

第三段:(13自然段)

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说明】

这篇课文的自然段较多,但条理很清晰,进行分段的训练很有价值,也很有必要。

三、引导研读第一段

1.师: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一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多读几遍。

提示: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敌人发现。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生疏的词语。

3.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连一连部分,帮助学生记忆科利亚埋木匣过程中重要的动词。

4.教师分步引导学生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教师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学生自己练习想象读,并尝试背诵。

5.让学生仿照写妈妈埋木箱的句子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教师板画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 提示:这一段主要写了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说明】

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想象,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四、引导研读第二段

1.师:从埋木匣到挖木匣经过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已经九岁了。法西斯被赶走了,他和妈妈一起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可是战前埋在地下的东西还在吗?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可以画下来,然后讨论交流。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思考:

(1)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2)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3)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学生认真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

2.反馈

(1)师: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

指名答。

提示:“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2)师: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呢?

指名答。

提示:“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师:挖的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

提示:“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找到。”

(3)师: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指名答。

提示:“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4)师: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生齐读: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5)师板画科利亚挖木匣的示意图。

师:看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示意图,你明白了什么?

提示: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6)指导朗读。

(7)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8)练习概括段意。指名回答。

提示:这一段主要写了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说明】

引导学生读中思考,相互交流,围绕问题,反复研读。教师的指导应严谨,教学生一步一步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

五、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谁能简单复述一下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学生简述。

师:那么这件事给了科利亚什么启发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说明】

温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引导研读第三段

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想想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概括段意。

提示: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2.师:经历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的周围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提示: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提示: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3.师:在这件事里,科利亚能有这么大的收获,是因为他有一个特别好的品质,是什么? 提示:爱动脑,勤于思考。

4.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在变化,你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讨论、回答。

5.师: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学生回答。

师小结:世界上的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我们应像科利亚一样多动脑筋,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说明】通过拓展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课文中讲的道理。

三、总结全文

(1)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提示: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师: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科利亚的木匣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大家看看自己和小伙伴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了什么?

生答,如: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师:是啊,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里的树也长高了。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指导学习“匣”的音形义。

【说明】

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或问同学解决。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生字读音,教师巡视指导。

2.利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齐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纠正读音。

5.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木匣讲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提示: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事。

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6.小组讨论: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根据这三个部分讲述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

第一段:(1~3自然段)

第二段:(4~12自然段)

第三段:(13自然段)

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说明】

这篇课文的自然段较多,但条理很清晰,进行分段的训练很有价值,也很有必要。

三、引导研读第一段

1.师: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一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多读几遍。

提示: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敌人发现。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生疏的词语。

3.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连一连部分,帮助学生记忆科利亚埋木匣过程中重要的动词。

4.教师分步引导学生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教师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学生自己练习想象读,并尝试背诵。

5.让学生仿照写妈妈埋木箱的句子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教师板画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 提示:这一段主要写了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说明】

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想象,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四、引导研读第二段

1.师:从埋木匣到挖木匣经过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已经九岁了。法西斯被赶走了,他和妈妈一起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可是战前埋在地下的东西还在吗?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可以画下来,然后讨论交流。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思考:

(1)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2)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3)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学生认真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

2.反馈

(1)师: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

指名答。

提示:“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2)师: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呢?

指名答。

提示:“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师:挖的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

提示:“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找到。”

(3)师: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指名答。

提示:“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4)师: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生齐读: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5)师板画科利亚挖木匣的示意图。

师:看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示意图,你明白了什么?

提示: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6)指导朗读。

(7)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8)练习概括段意。指名回答。

提示:这一段主要写了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说明】

引导学生读中思考,相互交流,围绕问题,反复研读。教师的指导应严谨,教学生一步一步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

五、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谁能简单复述一下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学生简述。

师:那么这件事给了科利亚什么启发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说明】

温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引导研读第三段

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想想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概括段意。

提示: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2.师:经历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的周围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提示: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提示: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3.师:在这件事里,科利亚能有这么大的收获,是因为他有一个特别好的品质,是什么? 提示:爱动脑,勤于思考。

4.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在变化,你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讨论、回答。

5.师: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学生回答。

师小结:世界上的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我们应像科利亚一样多动脑筋,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说明】通过拓展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课文中讲的道理。

三、总结全文

(1)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提示: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师: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章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 第六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简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望天门山><饮 湖上初晴后雨>,赞颂了长江的雄伟气势和西湖的旖旎多姿:<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查看


  • 三年级语文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鲁教版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课堂结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科利亚通过挖木匣这件事,明白了:"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发 生变化."接着,我让学生结合 ...查看


  •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 紫微中心小学   沈蕴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课文后3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 ...查看


  • 12.16-17科利亚的木匣反思
  • 12.16-17 <科利亚的木匣>反思: 优点: 1.识字教学较好,扎实有用. 2.学生读课文挺多,自由读 组内轮读 赛读. 3.随文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很好,利于学生积累记忆. 4.利用课文内容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不 ...查看


  •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1. 给予树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教师可以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 ...查看


  •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课一练
  •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要点 一.近义词 拿-持 懦弱-软弱 理睬-理会 危急--危险 轻蔑 -轻视 惊讶-惊讶 仍然-仍旧 固然 -本来 骄傲 -高傲.自满 漂亮-美丽 匀称-均匀 逼近 -靠近 二.反义词 朝 -晚 现代 -古代 失败-成 ...查看


  • 24 香港
  • 24 香港, 璀璨的明珠 学习目标 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③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重难点: 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 ...查看


  • 科里亚的木匣 1
  •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 ...查看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1
  •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