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

编者按: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正式揭晓了最美乡村教师名单。徐德光等10位教师和以林子闳为代表的农村教育志愿者团体在艰苦的环境中用爱心为学生点亮心灯,获得活动组委会授予的“最美乡村教师”称号。本期刊发10位“最美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以飨读者。

最美乡村教师:徐德光——马背上的校长

贵州省遵义市金鼎镇扇子林教学点

在贵州省遵义市金鼎山镇大山深处的一条蜿蜒山路上,每天都能看到一位骑着马的中年人日出上山日落下山,来回往返从不间断,他就是金鼎山镇扇子林小学校长徐德光,当地群众都称他为“马背上的校长”。扇子林小学地处贵州大板水次生带原始森林的大山深处,海拔在1 500米以上。学校覆盖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住着苗、汉两个民族的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学校目前除校长外还有2名代课教师,22名学生。徐校长把学校看做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起跑线,作为一校之长他自然成为了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引路人,他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1975年8月,刚刚高中毕业年仅17岁的徐德光便自告奋勇到扇子林小学任教,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深山中的孩子们连在了一起。多年来,随着山民逐渐往山下搬迁,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山上的老师也陆续下了山,但徐德光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扇子林小学,校长一当就是20年。31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有200多人,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20多人考上中专,100多人读完了高中。为此,徐校长也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

推荐理由

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主要事迹

扇子林教学点始建于1975年位于金鼎山密林深处,涵盖3个村民组40余户人家,最少时只有8个学生,最多时也只有30多个学生,学生们到学校的两条路都有七八千米,往返需要5个小时,大山陡峭,灌木丛生,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当年18岁的徐德光整整用一年的时间砍出了一条5千米长的羊肠小道,后来又用黄土、竹篾夯起3间土屋,附近的孩子才开始有了读书的地方。

徐德光校长的家住在山下的金庄村。为了节省来往学校的时间,10年前他和妻子卖了两头猪和一些粮食,花1 000多元自费买了一匹马作为交通工具,到现在已经换了两匹,现在用的这匹马名叫“白龙”。山里孩子上学路远,路又难走,碰上雨天徐校长便骑着马到学生家里接他们上学,学校用的教科书、教具、生活用品全靠他的这匹马驮上山。至今那匹和他岁数差不多的老白马还陪在身边。一次,他从马上摔下来,被摔得头昏目眩,顿时失去了知觉,幸好有群众上山干农活发现了他,将他扶回家,经医生诊断为胸肋骨折。家人心疼地劝他放弃,他淡然一笑:为了深山里的孩子们将来有出息,就算豁出这条命也值。

2008年凝冻后的大年三十,红花岗区委书记王进江走了3个小时来到这里,临别时问徐老师最迫切需要什么,徐老师只说了一个字:路。路基修通了却再没有钱进行硬化了。一个叫陈仁贤的村民挺身而出,自愿捐助100万元来完成后续工程。这位40冒头的村民正是徐老师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个,因为外出创业而有了积蓄。陈仁贤说徐老师永远是他人生的老师,他为了这个地方耗费了一生,他让自己知道什么叫“我们”。

因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又是山路,学校每天9时上课,中午不休息,下午4时放学,几名教师和学生一样每天只吃两顿饭。对于“马背学校”创始人——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教学点徐德光老师来说,最为开心的事情不是获评全国劳模、被特邀参加建国60周年庆典现场观礼,而是刚刚修通了一条近10千米、连通教学点的水泥硬化公路。

最美乡村教师:邓丽——绽放在“高原”上的美丽之花

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高原小学

推荐理由:

支教几年来,邓丽先后被评为恩施州师德模范,鹤峰县优秀共产党员,恩施州优秀校长,并在全州各县做师德巡回报告,很多老师和学生受到深深的感动。2011年11月,邓丽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支教生树立了榜样。近3年来,她还为孩子们募集到了新课桌,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等,还为学校特困生彭少莲找到了资助。2011年10月,她又努力争取,为全校孩子们募集到免费午餐基金20万元。这意味着,在此后3年里,全校每个孩子每天中午,都可以吃到免费可口的饭菜。

主要事迹:

邓丽,2009届支教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中共党员,现任高原小学副校长。

高原小学地处高寒地带,海拔1 800多米,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在邓丽到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2岁,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邓丽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她对每位学生都给予关注与关爱,许多问题学生在她的面前变得阳光、积极向上,她也因此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

在学校,她担任了一个年级的班主任,任教一个年级的语文,4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课程多,任务重,但邓丽老师却从没有怨言。孩子们现在也学会了说普通话,学会了英语。她把学校的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六一,全校孩子要坐农用车到20多里外的集镇上,眼巴巴地坐在台下为别人鼓掌。然而邓丽到高原小学后的第一个六一,她组织老师们把破旧的课桌腿锯掉,拼成舞台;把泛黄的墙壁贴上图片,涂上色彩,和孩子们一起排节目,做道具,想创意。在邓丽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孩子们第一次在自己的学校过上了六一,第一次走上了自己的舞台。

近3年来,邓丽在学校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她注重引导,不断鼓励,让一个个羞涩的孩子变得自信,让一群群成长的孩子增长才艺。邓丽班上有个9岁孩子叫春琼,这个孩子以前很害羞,很自闭,每次回答问题总是怯生生的,经常低着头,不停地咬手指。邓丽不厌其烦地教她唱歌跳舞,用相机录下她的歌声,放给她听,引导着她逐渐放松自己,不断激发她的文艺兴趣。现在,春琼像个城里的小姑娘,落落大方。

支教几年来,邓丽先后被评为恩施州师德模范,鹤峰县优秀共产党员,恩施州优秀校长,并在全州各县做师德巡回报告,很多老师和学生受到深深的感动。2011年11月,邓丽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支教生树立了榜样。近3年来,她还为孩子们募集到了新课桌,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等,还为学校特困生彭少莲找到了资助。2011年10月,她又努力争取,为全校孩子们募集到免费午餐基金20万元。这意味着,在此后3年里,全校每个孩子每天中午,都可以吃到免费可口的饭菜。

邓丽在这个偏远高寒的学校一待就是3年,她从没怨言!用自己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着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有不理解的人说她是“傻女”,这么年轻在这里浪费青春。对此她只是微微一笑,依然把这份真挚的爱传递给这高山之巅的孩子们。

最美乡村教师:

宋玉刚——给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宋玉刚是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唯一的汉族老师,而学生全都是藏族孩子。刚来学校的时候,宋玉刚一句藏语都不会说,而孩子们也压根儿听不懂汉语。宋玉刚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终于能够流利地使用藏语了。他不但向汉语说得比较好的藏族同事学习,还主动向学生请教。在这一过程中,他也不忘激发学生说汉语、学汉语的热情,跟他们学一句藏语的同时也教给他们一句汉语,老师学生互相学习,没多久,宋玉刚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了。

推荐理由:

4 500米——这是宋玉刚工作所在的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的海拔高度,冬天这里连打火机都打不着。宋玉刚是“藏二代”,父亲1954年进藏,参与青藏公路建设,出生成长在西藏的宋玉刚1997年,也就是22岁时从拉萨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8年——走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宋玉刚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只是父亲2010年曾来过一次西藏见面。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宋玉刚是一名汉族老师,完全融入了藏族同胞的群体中。在教育生涯中,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惊天动地,就像高原沙土中顽强生长的班公柳,执著、静默、奉献。但,正是这份坚守,更值得我们尊重;正是这份平凡,更让人触动心弦。在祖国的雪域高原,正是千千万万个“宋玉刚”支撑起了基层教育,给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主要事迹

1997年,22岁的宋玉刚从拉萨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

8年——走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宋玉刚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只是父亲2010年曾来过一次西藏见面。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

13年——宋玉刚从22岁起投身西藏山区教育,把13年青春岁月献给了他所深爱着的藏族孩子。说藏语、吃糌粑,融入藏民生活,他成为藏族学生爱戴的“汉族阿爸”。工作13年来,宋玉刚几乎去过每个藏族学生家里家访。夏日,跋山涉水;冬季,踩冰踏雪,山路崎岖,加上高原缺氧,家访路途漫长而艰辛。日复一日的练习、打磨,4年努力,宋玉刚终于能用藏语表达,跟藏族学生家长交流不再有障碍。

宋玉刚逐渐适应了山区教学环境,同时,爱情也悄然降临。2004年,藏族姑娘德吉措姆调入小学,两年后宋玉刚和德吉喜结连理。

宋玉刚的两次调动机会,一:根据西藏当地规定,在高海拔艰苦地区工作满5年,可申请调动去条件较好的地方任教;二:从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宋玉刚,上级要求调到县教育局工作,但两次机会宋玉刚都放弃了,因为他已经深深爱上藏区的土地、藏族孩子和自己的事业。

宋玉刚最突出的贡献: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在他的教授下,目前日多乡小学全部学生都掌握了电脑知识,教师也能熟练使用电脑制作课件,宋玉刚还经常通过网络下载全国优秀课件,让牧区的藏族孩子和大城市孩子一样,接受最先进的教育。

最美乡村教师:肖山与坚韧的琼中女足

推荐理由:

2006年,肖山放弃足球俱乐部3万元的月薪,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建立起海南省第一支业余女子足球队,在这里,他的薪水,一个月只有1 500元。过去的6年,他带着大山里的姑娘,从零开始,一边练球,一边开荒种菜、捡破烂筹集资金,克服了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与阻挠,如同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一度夺取了全国比赛的季军。

6年,肖山改变了很多姑娘的命运,他把一些原本初中就辍学的姑娘送进大学、国家队,享受到足球与团队给她们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他让姑娘们真正懂得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今年只有46岁,却已经是两鬓斑白;他还没有孩子,却被一群十几岁的女孩子叫做“足球老爸”;7年前,他本来在大城市工作,月收入两三万元,却毅然来到一个穷山沟支教,每月领1 000多元的工资,一直到现在。

他带着一支还没有固定队服的女子足球队,却先后夺得全国性比赛第三名、第四名和第七名。因为这支女子足球队,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在海南有个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他就是肖山——琼中中学体育教师、琼中县女子足球队主教练。

2005年,琼中县作为国定贫困县,当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 000多万元,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县。应恩师谷中声的邀请,肖山辞掉湖南一家男足俱乐部教练的职务,来到琼中中学担任体育支教教师,负责组建琼中县女子足球队。2006年2月,球队组建,第一笔经费只有10万元。这还是县领导化缘来的,其中包括20名队员的伙食费、服装费、教练工资等开支。肖山有点抓狂,足球是个“烧钱的运动”,这点钱怎么玩下去?

这样的孩子能踢得动足球吗?她们没有一个是为了足球运动而来的,“吃住不要钱,有鞋穿”是对这些偏僻山村孩子最大的诱惑。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这位初带女足的教练身上。还好,身处困境中的他得到了妻子吴小丽的全力支持。2006年6月,吴小丽放弃在海口的工作,来到琼中,成了足球队的“管家”,担任起了球队心理辅导员、采购员、厨师、勤杂员的角色。不过,她没有“名分”,不算是球队的工作人员,没一分钱工资。后来,吴小丽加入了球队,但每月也只领400元的工资。

肖山和他的妻子可以不在乎钱,但球队的正常运转不能没有钱。因为经费少,肖山这个教练不光要负责球队的训练,还要为球队“四处化缘”。有些男子足球爱好者组成的球队上门要和女足打场比赛,肖山厚着脸皮开条件——比赛中队员们喝的水你们负责,比赛后给队员们买一双球鞋。

开源,节支,什么办法都用上了。在肖山的带动下,队员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比赛时喝完水后,瓶子收集起来,也能卖一点钱呢!学校东南角的一片空地也被肖山盯上了。在得到了学校的批准后,肖山组织队员们翻地种上了豆角、南瓜等,既能改善孩子们的营养,又能节省点伙食费。每天,训练之后,天色已黑,但女孩们都要跑到自己的责任菜地,借着校园里微弱的路灯光,拔草、浇水。

搞竞技体育,成绩是个硬杠杠。琼中县领导特别理解,不给任何压力。对于肖山来说,这样更有种无形的压力。他知道,支持球队的人们心中有期望,只有取得成绩,才可以堵住那些反对球队的声音;只有取得成绩,球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对队员,不加压力不行,不严格不行。

一开始,肖山和谷中声一起设计的一种名为“综合训练”的项目,队员们至今“心有余悸”。这一项目包含了10多项训练内容,其中折返跑难度最大:30米冲刺,5个来回;50米冲刺,5个来回;80米冲刺,5个来回;100米冲刺5个来回;接下来,单脚左右跳、前滚翻、胯部停球、蛙跳……全部都在下午的两个多小时训练时间里完成。在严格的训练下,王晓妮曾连续颠球1 270个,至今保持着球队的最高纪录;12分钟跑,王薇超过了3 100米,创下了不少成年男足队员都渴望的成绩。

国内的女足圈子里,琼中女足博得了“个个拼命三郎”的名号。“你们不要再跑了,我们都要跑死了。”在2011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女足项目比赛时,对方球员近乎哀求的语调,“提醒”10号队长王丽莉“脚下留情”。

这两年的时间里,肖山一直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按照正常的运动训练规律,一支球队要出成绩至少要5年的时间,我们成立3年时就打到了全国第三名。”肖山曾效力甲B球队江苏加佳,司职前锋。肖山曾梦想:进入国家队,为国效力。不过后来由于身体上的原因,肖山28岁就挂靴了。

恩师的邀请,对肖山来说有诱惑——海南这边之前没有女子足球队,训练得好,可以参加全运会、以及其他全国性的女足比赛。而在其他省份,论资排辈起来,很难轮到他这样初出茅庐的教练带队参加全国性比赛。说到当初的选择,肖山承认,是“带队诱惑”战胜了“薪水的尴尬”。

2010年10月,陈欣、王丽莉入选中青队集训。今年6月,陈欣又入选2012世青赛中青队女足大名单。手把手教出来的球员接连入选“国字号”球队,肖山最是自豪——“她们实现了我年轻时无法实现的目标,达到了我作为足球运动员无法达到的高度,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2011年9月,根据海南师范大学的体育招生政策,琼中女足首批主力队员陈欣、王丽莉、王晓妮、高禹萱、陈巧翠、伍子璇6个人,在通过了文化课考试之后,开始了大学生活。今年9月,王玺燕、王薇、周亚利、王小玲、林娜、王亚哎等6人,成为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2012级的新生。

今年7月初,最新一批25名队员开始集训。她们大都出生于1999年、2000年,颠球、运球,拉体能……一如6年前的陈欣、王丽莉们。带着这些“小不点儿”训练的,是林娜、王小玲、周亚利、何欣云等几个第一批主力队员。场边不时招呼训练的肖山,虽然已经两鬓斑白,嗓门依然响亮。在肖山的眼里,这帮孩子就是海南足球的火种。她们如果一个带20个,20个带400个,海南足球就会处处开花,海南的足球就会腾飞!

最美乡村教师:于贵勤——用爱和生命去坚守

推荐理由:

筋疲力尽的河北省承德县孤山小学于贵勤缓缓地锁上学校的大门。几天前,学生们早已放假,作为一校之长的她却仍留在学校,她要整理好这个学期的教学档案。56岁的她已经退休了,却仍被特批留任,继续担任着这个学校的校长。她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是她,使这个原本没人知道的山村学校走出了大山;是她,带来了这所学校的每一步改变。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孤山小学。更重要的是,没有人能代替她对这所学校的爱;没有任何东西,能坚固得过她对这片土地的坚守。

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1956年3月●任教学科:语文

●毕业学校:河北师范大学自考大专班

●任教经历:1980年,在承德县邓上乡东三十家子村小学任教。1990年,到承德县孤山小学任教。1991年,担任该学校校长并坚持任教至今。

于贵勤人生箴言:当老百姓的官儿,就得给老百姓多办点事儿。尽管校长不是啥官,可是我能做到的必须都得为这个学校、学生们一点点实现了,心才能安。

主要事迹:

1990年,34岁的于贵勤从县重点小学分配到承德县三家乡孤山小学。

现实比于贵勤的想象要残酷得多。12间破旧不堪的平房,没有院墙,没有窗户。穿着几乎露屁股的衣服的三四个孩子挤在一个桌子前,仅有的几把凳子只能作为摆设,根本无法坐人。

而自己的小家,一个约18平方米常年没人居住过的小黑屋,锅台上长着蘑菇,另一端则连着根本住不下一家4口人的土炕。地上有几处明显的耗子洞,黑漆漆的像挑衅的眼睛。

于贵勤哭了。这是什么地方啊,她就像一个被抛弃在荒郊野外的无助的孩子。作为老师,她看不到事业的希望。作为女人,她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那一夜,她失眠了,辗转反侧。看着黎明悄悄扯开夜色露出头角,听着昨日还哭闹的孩子在身边已经发出均匀的呼吸。于贵勤心里也渐渐亮堂了:希望是自己给的,不是摆在那儿的。就像这黎明,需要冲破黑暗。“好好干吧,干好了再走。”于贵勤对自己说。

心安定了,一切便稳当下来。然而,现实的残酷才是个开头。于贵勤带的是毕业班,通过上课她才发现,学生们的文化水平仅仅相当于三年级。在取得校长的同意后,她利用放假时间给孩子们补课。于贵勤把24个孩子领到自己的家里上课。没有黑板,她拿出了家里的面板;没有板擦,她便用毛巾代替;没有凳子,她跑到外边找到木头自己做……

一年后,这个历年来都顶着全县倒数第一帽子的学校,愣是以合格率100%的成绩把孩子们送进了初中。

也是这一年,于贵勤成为孤山小学的校长。

山里的孩子就是苦啊,夏天,孩子们在没有院墙的学校里玩耍,经常看见从附近山上爬下来的蛇趴在操场上。冬天,没有窗户的教室四面透风,孩子们穿着拖鞋和单薄的衣服站着上课。站在黑板前的于贵勤心里很疼。

于贵勤想让那些纯洁的求知的山里孩子,不受动物的侵扰,坐着上课。然而,就是这样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贫困的学校也无力承担。

没有钱买,于贵勤就想到了“化缘”。1993年的腊月,她准备到承德市寻求帮助。在这个距离县城120多千米的偏僻山村,每天只有一趟班车通往市区,乘车的地点还在4千米之外。

清晨4点钟,于贵勤便起床往村外走。黑漆漆的村子,只有幽幽的路边的树影。寒风吹着树枝哗哗作响。于贵勤顶着内心的恐惧,一路小跑。前日下的一层小雪,路面湿滑,等到于贵勤跌跌撞撞地跑到地方,棉袄全都湿透了,可是班车却已经开走了,地面上只剩下两道车辙印……

她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冰凉冰凉。

1995年,于贵勤作为最年轻的代表参加河北省劳模大会。在这么一个聚集了各路人才的会上,她抓住了“化缘”的良机。在大会之后的学习讨论会上,她说出了学校的困难。

3 000元、5 000元、一车水泥、几吨钢材……劳模们纷纷伸出热心之手,帮助这个把学校看得比自己家还重要的校长。

就是在她这样一次次的“化缘”之下,学校的院墙有了,学生们的旧衣服有了,学校的教学楼也有了。而于贵勤有的,除了高兴,就是一根根早生的白发。

对于学校来说,说她是校长,不如说她更像是个勤杂工。学校的楼房盖起来后,问题又来了。数九寒天,要保证教室的温度,必须24小时里每隔40分钟便得添一次煤,这又累又脏又得精心的活儿没人愿意干。

看着老师们为难的表情,于贵勤说:“我干!”

一边上课,一边实施学校的管理,一边给学校烧锅炉,于贵勤把自己分成几个人用。每个冬天,她都住在学校里,晚上每隔40分钟就起来添一次煤。学生们的教室和宿舍暖和了,可锅炉房的偏房里却冷得要命,她需要盖6个被子才能勉强暖和手脚。

被窝、锅炉房;凉被窝、锅炉房;冰冷的被窝、锅炉房。反反复复,来来回回。有好多次,于贵勤都拄着两米多长的火炉钩子在锅炉房里睡着了。发现这一幕的老师吓得够呛,她却拍拍身上的炉灰,笑着说:“屋子暖和就睡着了,没事儿。”

对于学生来说,说她是老师,倒不如说她是母亲。

村里李德福、李德民、李德新一家3兄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3个孩子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

面对着3个即将失学的孩子,于贵勤咬咬牙:“上学的钱我出了!”

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再加上另外3个孩子的开销,生活捉襟见肘。开学后,于贵勤交完3个孩子和自己两个孩子的学费后,手头只剩下5毛钱。她紧紧地握着这5毛钱,生怕被人抢去,似乎这是全家人生活下去的希望。

丈夫张立民忘不了。看着妻子每次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参加各种劳模会,他心疼啊,用大半个月的工资给她买了一双皮鞋,却被穿在了她资助的孩子的脚上。

儿子张继伟忘不了。六一儿童节别的孩子都有新衣服和礼物拿,妈妈却用奖金给李德民3兄弟每人买了一身衣服,自己和妹妹躲在屋角里哭。

而于贵勤也忘不了,李德民在上大学的那一天,哭着喊她“妈妈”。在孤山小学的22年里,200多名贫困生在她的资助下重返课堂,并相继走出大山。

有人说于贵勤傻。她说:“如果我的傻能让这些孩子都通过文化知识走出大山去,我就傻一辈子吧。”

最美乡村教师:刘效忠——深山里的红烛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东镇五一小学

推荐理由:

刘效忠30余年扎根在东北木兰县最北端的深山里。他为只有20从户人家的西二屯,培养了16名大学生。他的一名学生,200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至今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体公司,在单位经营处任副处长,参与了神舟八号的设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在他任教的30多年里,西二屯再也没有不入学的适龄儿童和中途辍学的学生。还有两年退休的刘效忠,决定站好教书生涯的最后一班岗,现在住宿在中心小学,兼任学校的值班员。

主要事迹:

西二屯是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的一个20多户人家的自然屯,地处小兴安岭余脉的大山深处,30年前这里一穷二白,是教育的盲点。屯里的孩子要想念书就得翻山越岭十几里到五一村小学。1980年教育实施密网布点屯屯建校,西二屯也将要设置下伸点。

30年前的一天,作为村里唯一的知识分子,只有初中毕业的刘效忠被村长告知他被任命为下伸点的代课教师。起初担着生产队好几项工作,工分最多的刘效忠还有些不情愿。家里人也坚决反对。但村领导几次上门苦心相求,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从此他校长、主任、各学科教师,一肩全挑。

由于屯里的11个孩子年龄参差不齐,班级是四组复式。刘效忠每天要备一至四年级,各学科的课。当时只有初中毕业的他深感自己业务能力有限,为了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中函学习,从此每个星期天和寒暑假他都要骑车几十里去镇里学习。

由于学校门前那条小河一到汛期就会涨水,刘效忠每天早早的站在河边挽着裤脚等待着迎接学生的到来,把他们一个个抱过河去,放学时再把他们送过河来。这一抱就是30多年。

30年前交到刘老师手里的学校是两间四处透风冬天不暖夏天阴冷潮湿的小土屋,一块大黑板、两盒粉笔、四五张缺胳膊少腿的桌椅。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刘效忠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从自家拿来木板钉子把桌椅修好,从村里要来报纸带领学生把墙棚裱糊一新,自费买来玻璃和油漆把门窗装饰一新。

刘效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人,他的爱人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家务活,安排着一家人的起居,默默支持着他的工作。

西二屯地处贫困山区,农民们对孩子上学的事并不十分在意。学生辍学在当地是常见的事,也是农村学校最头痛的事。作为班主任,刘效忠下定决心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生王晶的父亲遭遇车祸去世,她与年迈多病的祖父相依为命,无力继续读书。刘效忠主动承担了王晶的全部读书费用,并且顶着家人的反对,让她吃住在自己家里。多年后,王晶顺利拿到了高中录取通知书。

1992年春,村边的树林引发了一场山火,坐落在村边山冈的学校,和火场只有一道之隔,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危险,刘效忠当机立断跑回家把家里的被褥全部抱来了,在河沟里浸湿蒙在了校舍的屋顶上,火被扑灭了,学校保住了,可他家的被褥已经千疮百孔,污水淋淋难以再用。一家人只能用外套当被褥将就了好几天,为此,刘效忠的爱人埋怨了他好久。

后来政府投资大面积改造学校教室。学校领导决定让学生放假几天,为了不耽误上课,刘老师把学生带到了自己的家,把年迈的父母,白天寄住在邻居家,晚上再接回家中,他的爱人成了孩子们的临时清洁工。他利用课余时间,抬石头、垒墙脚,到村林场砍树。早上帮泥工们把泥和好,白天上课、课间干勤杂活,晚上睡在工地看材料,几乎日夜泡在工地,在他的努力下,一所新校舍终于提前竣工。

朝鲜族学生金明明父亲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去韩国打工,多年杳无音信,金明明失去了母爱,每天还要承担很多家务活,几次想要辍学都被刘效忠一次次的家访给找回来了。刘效忠在生活上体贴关心他,赠衣物学习用品,还让同学们主动和他一起玩耍,让金明明感受到了学校集体的温暖,走出了生活的阴影,通过努力学习他考上了高等学府,走出了大山。

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李冬雪由于家庭困难辍学,刘效忠踩着湿滑的小路去家访。从一条冰冻的河面上走过时,因为着急,他重重地摔倒,脚被扭伤了。看到这一幕,学生的父亲被感动了,表示就算再苦再穷也要让孩子念书,就是凭借这种真诚与执著,刘效忠在任教的30余年中,西二屯没有不入学的适龄儿童,没有中途辍学的学生。

刘效忠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给父亲在县城买了房子,希望他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西二屯距离县城有20千米的山路,从外面根本派不来老师。刘效忠放不下他的学生们,放弃了这一切。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里,刘效忠十分注重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成立绘画小组、阅读小组等课外小组,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更快乐地学习。从1995年至今,只有20多户人家的西二屯,由刘效忠教出来的学生,先后有16名学生考入全国统招大学。

刘效忠使西二屯这个落后的村落的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西二屯虽然至今不富裕,但家家砸锅卖铁也供孩子读书的重教精神是全县闻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刘老师的功劳。从西二屯走出来的学生以及村里的人对他都心存感激。

魏茂岭是刘效忠的学生,200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至今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体公司,在单位经营处任副处长,参与了神舟八号的设计,受到过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怀着对刘老师的感恩和尊敬,他写了这样一封信:

“我庆幸我生在那个小山村,我更庆幸这个小山村有刘老师,我有幸成为您的学生,而且您教了我整整4年。

您选择了乡村最荒芜的一角——孩子的心田来耕耘。自小到大,我得益过许多良师,您不是知识最渊博的一个,但您是第一个扶我走上知识台阶的人。老师的形象在我们的眼里就定格成您的样子:亲切、朴实、有活力,写字一笔一画,讲故事绘声绘色,在冬季您默默地为我们生好炉火,让我们走进教室就感到家的温暖,夏天背我们趟过那条小河走向文明和知识。

在您目光的延伸中,我走出了小村,可老师却在贫穷的村落里驻足下来,最后在小村里扎下根。

您就像家乡田野蒲公英一样朴实,在山野田间年复一年用胸怀放飞着一代又一代的种子。用青春和智慧引领一拨一拨的学生,我钦佩当年老师选择留下的勇气,然而正是因为您失去了很多,我们才得到了更多。名不见经传的西二屯小村走出了我们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我只是其中的一员,并且很光荣地成为了一名航天事业的工作者……”

正是那些飞出大山的孩子电话里的问候,贺卡上的祝福,和看到他们取得的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以及乡亲们看待他的真诚与期待。让刘效忠一直坚持到现在。现如今,在计划生育的影响下,西二屯适龄学生只有一两名,不得已和其他几个下伸点合并为五一分校。由于资金不足,人手短缺,59岁的刘效忠不顾家人的反对把家搬到了学校里,兼任学校的值班员,还有两年退休的他决心要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最美乡村教师:

马复兴——用残臂给山区孩子插上翅膀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村小学

推荐理由:

他没有双手,却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0个春秋,字写得工整,画画得漂亮;他没有双手,却用小小的黑板让农村的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要靠什么办法?”一段遒劲有力的板书在一对光秃秃的残臂挥动下迅速呈现在黑板上。残臂的主人回过头,用左臂的尖锐处翻开夹在腋下的书本,带领二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这是流传于网上各个论坛和微博中的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主人公叫马复兴,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村小学一名普通教师。

主要事迹:

出生刚4个月时,马复兴被火烧伤,残臂无手的小复兴,从不愿见人。别的孩子6岁就背着书包欢快地上学了,马复兴就用小嘴唇翻书,用心记内容,记笔画。他常常在自家院里用左脚蹬掉右脚的鞋子,用右脚的脚趾,先用小石头,后用小木棍,紧紧夹着写字。他的坚忍顽强,终于感动了家人。他小学时代的启蒙老师钟才寿,更是几次登门要他“读书,要学会养自己的本事”。老师不歧视他,一点一滴传授他知识,使他从小懂得知识的力量,懂得知识可以使人平等。

那年,在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下,他用好不容易借来的30元钱,买来复习资料,全身心准备高考。可是,当他满怀信心地去报名的时候,却因残疾的理由挡在了门外。当时,这个吃尽了苦头都没哭过的青年却哭了。他不停问自己—— 一个残疾人的知识,奉献给谁?一个残疾儿,拿什么回报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拿什么回报期盼自己20年的山村乡亲?

1981年3月,县里一位领导来到乡里,给乡村干部建议:让22岁的马复兴学有所用,试试给小学代课。好多家长看到没有手的马复兴当老师,更不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了,眼看着下麻尔村小学只剩下不到40名学生,就连他家正在上学的亲侄子,也被家里大人叫回家干农活了。许多人在背后议论他:“连手都没有,怎么教我的孩子学习?”这些话深深刺痛了马复兴的心。他默默下了狠心,开始每天坚持苦练教学本领。几个学生的家长,偷偷跑到学校想探个究竟。当他们躲在教室外面看马老师熟练写字、翻书时,他们放心地走了。在马复兴的努力下,如今村里适龄儿童没有一人失学。

为了备课,马复兴要超常地付出,别人用半小时,他却需要好几个小时。翻一页书,他要借助两只断臂和嘴唇合力才能完成,刚把书翻开,当他去写字时书又合在一起,备一次课仅翻书一个动作他就得重复无数次。为了教学需要,马老师还练画画,学生们知道,马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付出很大努力。就是在这样的每一节课上,孩子们接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马老师的一腔深情、一双巧臂,为他们树立起了人生的航标!

这两年,一直有短信从兰州发来:“敬爱的马老师,如果你允许的话,我就叫你一声爸爸吧!我从小没有了爸爸,是你一家人照顾我,教导我,改变了我……”发信人是2005年考入兰州理工大学的沈振轩。他原是湟中县上五庄的苦孩子,一岁时,父亲去世,他和母亲、姐姐以及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的母亲靠着上西宁卖土豆、酸奶,含辛茹苦地支撑着家庭。

马复兴和爱人赵玉花得知这一家人的窘困,很快把沈振轩姐弟俩接到自己家,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他们买新衣服、新书包,送他们上学。上初中时,沈振轩和姐姐随母亲搬到西宁。谁知,他母亲根本供不起一个西宁的高中生。“如果您放心,就把孩子交给我,我们供他上学,行吗?”马复兴和爱人得知消息后,再次把沈振轩接到了家里,送他读汉东乡高中,像一家人一样同吃同住了3年,终于使小伙子顺利考进了大学。

1985年,马复兴与一位名叫赵玉花的小学老师喜结良缘,山村讲台从此有了一对连理园丁。当问起他们当初是怎么走到一起的,赵玉花俏皮地说:“一个没手,一个腿瘸,所以就走到了一起呗。”赵玉花说:“马复兴乐观和坚强的性格吸引了我,同样是残疾人,我能理解马复兴的心情,我为他感到骄傲。”

最近,赵玉华身体不好,经常会摔倒在讲台上,但是她依然坚持教学。如今,马复兴教数学,赵玉花教语文,夫妻共同战斗在三尺讲台上。

如今,马复兴的两个女儿也要接过父母的教鞭成为老师了。马海蕾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女儿是马复兴心中的骄傲,父亲同样是女儿的骄傲:“小时候我向父亲要练习本,他经常不给,却总是见他给学生送本子。我们总怪他偏心。现在我才理解:女儿是他的义务,而学生是他的责任。责任才是他的生命。”如今马海蕾毕业在另一村当老师。小女儿也上了咸阳师范大学即将毕业。两代人的教鞭在延续。

最美乡村教师:

陈万霞——阳光小学将列为政府帮扶的对象

安徽省肥东县陈集镇阳光小学陈万霞开办的阳光小学是镇里唯一的寄宿制小学,并且收费很低,远近村子甚至其他乡镇的很多父母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陈万霞这里上学。为此,43岁的陈万霞特意去学了开车,到了周末校长就变成司机负责接送孩子。到王圩村村口,学生程芝梅的奶奶让陈万霞到家里去看看,孩子正哭闹着不肯上学。程芝梅的妈妈去年因病去世,一个多月前她的爸爸又在工地上出了事故离开了人世。8岁的程芝梅成了孤儿,只好跟着70多岁的奶奶生活。奶奶说只要谁不小心提起她的父母孩子就会伤心大哭。在陈万霞的安慰下,程芝梅总算安静下来,和大家一起上学去了。放下这一批孩子,陈万霞又调转车头赶去接下一批孩子,就这样来来回回一下午她要跑上五六趟。晚上孩子们很早就睡下,而陈万霞还要到每个宿舍查夜。阳光小学有300多学生却只有13名老师,所以作为校长陈万霞也兼着六年级的语文课和班主任。

主要事迹:

爱心人士捐给阳光小学10万块钱,校长陈万霞最终决定用来给老师们缴纳社保费,了结大家多年的心愿。可没想到到社保部门一打听,17名老师每年需要缴纳的社保费需要近17万元,手头的这10万块钱远远不够用。此前满心欢喜的陈万霞再次发犯了难。

蹲点日记:从县城回到学校,陈万霞心里很忐忑,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翘首期盼的老师们。这些年十几位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照顾着这些留守孩子,辛劳付出却从不计较回报。一想到这些,陈万霞就感觉到好像有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自己心底。

17名老师的社保让陈万霞犯难。

眼看要进入雨季,陈万霞惦记着学前班门前的空地最容易积水。这天下午,她发动全体老师一起用捡来的砖头在空地上铺出一条小路,让学前班的孩子们不至于一下雨就弄脏鞋袜。

干活的时候,陈万霞最担心的事儿出现了,学前班的赵老师突然向她问起社保费缴纳的情况。

赵春棉老师:保险办成什么样子了?

陈:别急,不要急。

赵春棉老师:今天上午看你跟吴校长去教育局是不是给我们办这个事情?

陈:有其他事,别急,反正是买的。讲买了肯定要买的。

赵春棉老师:我就是问一下。

陈:啥意思啊?

赵春棉老师:就是感谢。感谢CCTV、感谢爱心人士、感谢我们校长。

敷衍了赵老师几句,陈万霞就赶忙找借口走开了。

这事情到底该怎么办,10万元钱给所有老师缴社保肯定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只给部分老师缴纳,给谁办不给谁办,陈万霞心里也很没底。

在阳光小学里,于老师来的时间最长,大学一毕业就过来了,这一呆就是6年。任老师和唐老师也是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加入的,她们都是陈万霞的老朋友。而小李老师虽然来的时间不长,却是学校里唯一的体育老师,并且对孩子们特别好,现在还有个胆小的小姑娘每天跟着她一起睡呢。

一个个掂量着这些曾共同患难过的同事,陈万霞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吴校长,吴校长,在不?

自己实在没辙了,陈万霞决定找学校德高望重的吴老师商量商量。吴老师过去是村小的校长,管理经验很丰富。

陈万霞:情况是这样的,那个五险一个教师一个月要800多元钱,一年将近1万元钱,我们现在只有这10万元钱我们这保险怎么买啊,我们已经跟教师说出来了。

吴怀国:我的意见是……,如果是长期在这里时间长的(才给上保险)。

陈万霞:那怎么算呢?你讲的意思是有个年限?

吴怀国:对,干3年的或者干5年的。

陈万霞:还有啊,如果今年买了,明年就必须再买,不买就要交滞纳金。

吴怀国:哦,这还成问题了,我们学校太困难了,除掉生活费除掉教师工资就没有了。

陈万霞跟吴老师商量定了,就以在阳光小学工作的年限为标准,划出一条线,先给够条件的老师办理社保。

主意定下,陈万霞又一次召集老师们开会。

陈万霞开会:这个问题是个很大的难题,扔到了我这里,我跟吴校长一再地商量,我想一个唯一的办法,就是目前我们只能划一个年限,在我们学校工作到这个学期结束为止,达到3年的老师上这个保险。

3年工作年限这个标准的制定,陈万霞和吴校长是费了一番脑筋的。按照这个标准,学校里有6位老师符合条件,这样再添些钱,10万元钱就够给这6名老师缴纳两年的社保费了。

陈万霞:我们规划一下10万元钱我们至少买两年的(社保)。明年过完了,下一年怎么办,我相信我们会得到更多的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我们学校会越走越好。

目前没有能力给上保险的这部分教师呢。比如明年我们能够改观了,我们不是讲就不买了,甚至明年就把所有人的保险都买了。本身单位上保险就是单位的义务也是职工的权力。请同志们理解一下,不是一定要达到3年才买,也许明年我们的情况好转了,所有人都可以上保险了。

陈万霞硬着头皮一口气说完这番话,整个会议室却陷入了安静。

陈万霞:大家有什么想法就说说吧,有什么委屈也都可以说。

万荣芳老师:做出这个决定我相信校长也很纠结,作为老师我想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理解支持她的工作吧。

任桂梅老师:五味杂陈,说不好。

赵春棉老师:心里面也很难过,即使(我)能(上保险)了,但是还有其他人买不上,但是我们还是要把握这个机会好好为这里的孩子付出吧。没有什么了(哭)。

在会上,没能办理社保的老师们都表示理解陈万霞的决定,够条件办理社保的老师却很多掉下了眼泪。陈万霞理解老师们的心情,平时都是一起吃苦的同事,如今有了福利却不能一起同甘,谁的心里都不会好受。

陈万霞:我对不起大家,我会想办法努力的,真的对不起你们。

六一儿童节到了,阳光小学的孩子们准备了歌舞联欢。

经历了种种风波后的陈万霞,在这个时候总是最满足、最欣慰的。这些年刚40出头的陈万霞头发几乎都白了,要靠很重的染色剂才能遮掩住。

阳光小学将列为政府帮扶的对象。而更让陈万霞高兴的是,这天下午县里派了个工作组来到了阳光小学。

工作组由路县长带队,主要任务就是调研目前县里小学教育布局情况。陈万霞的阳光小学被列为考察的一个重点。

路县长:你觉得这里能招到这么多学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陈万霞:是寄宿,有住宿。

路县长:这对我们是一个反思和提醒,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大寄宿制的建设。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加大对这一块的投入。

看到阳光小学的校舍条件很简陋,路县长把随行的工作人员叫到一起,开了个现场会。

县长:如果民办学校它主要体现了公益性,政府还是要支持。体现公益性就是公开透明,怎么对它成本进行核算的问题。我倒是觉得你们可以拿这里做一个点。

工作组肯定了阳光小学是具有公益性的民办学校,在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核后将列为政府帮扶的对象,这消息让陈万霞备受鼓舞。

送走了工作组,陈万霞心情还难以平静。她听说乡里中心小学的宿舍楼就快竣工了,就忍不住开上校车去亲眼看看。

中心小学的校长陈明耀是陈万霞的老朋友了,见了面就很热心地带着陈万霞参观校园。

陈万霞:几栋(宿舍楼)啊?一二三四,四栋是吧?

校长:是,一共3 200平方米。

陈万霞:哦,住宿费用怎么收呢。

校长:国家对公办学校住宿生每个学生补助900还是1 000元,小学补助700元,一年。一年收学生的大概在一千几百块钱。

陈万霞:给孩子安全温暖的童年

陈集乡中心小学是肥东县第一所兴建宿舍的公立小学,预计明年开春就可以招收住宿生了。而陈万霞知道,县里面正在研究的就是公立小学增加寄宿制的课题。看来未来,陈集乡的孩子们将会有环境更好、收费更低的寄宿小学了。

陈万霞:孩子好了,大人就好了,老师就好了。我也不会失落。至少阳光小学在它存在的这些年里是有意义的,是被孩子和家长认可的。

陈万霞说,在公立小学宿舍建设好之前,她会一直坚持办好阳光小学。让孩子们有一个安全温暖的童年本就是她办学的初衷,无论是阳光小学还是公立小学,只要能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照顾,陈万霞心里就由衷地宽慰了。

最美乡村教师:吴金城——“豆腐”老师吴金城

湖南湘西凤凰县茶寨小学

推荐理由:

湖南湘西的凤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6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偏远山区留守儿童达到90%以上,这些孩子的父母经常一年才回来一次,教育的重任就更多的压在了孩子的老师身上,为了这些留守儿童,乡村教师们一直默默坚守着。本台走基层记者栾婷婷在湖南凤凰县蹲点半个多月,记录了这些孩子和老师们的生活状态,今天我们先认识一位“80后”乡村教师吴金城,大学毕业后,在去深圳教书等多种机会下,他最终选择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每天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当老师,他还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豆腐老师”。

主要事迹:

认识吴金城老师几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像个做豆腐的师傅,又像是走街串巷的商贩,像个电工又像个木匠,可就是看不出,他是个已经毕业5年的大学生。一个大学毕业生为什么舍弃诸多好机会,宁愿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呢?我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如果没人告诉我,我怎么也想不到眼前的这个人竟然是老师,更不能跟一个毕业5年的大学生联系到一起。

吴老师告诉我,因为家离学校有一个小时的山路,为了赶在9点前能到学校,他每天早上都是这样开始的,5点起床,利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把头天晚上泡好的豆子做成豆腐。

吴金城今年29岁,2007年7月,他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一心想考取县上的特岗教师。因为还没到报名的时间,他就先回到家乡禾库镇茶寨村。可没想到刚回到村里就听说,村小的老师被调回镇上教书了,吴老师说,禾库在苗语里的意思是没有路的山坡,可见这里的偏远贫穷,外面的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都待不长。看着孩子们新学期就上不了学了,吴金城暂时担任起代课老师来,可没想到这一干却耽误了考特岗教师的机会。

因为特岗教师只招应届生,吴金城失去了在编的机会。一个在编的老师一个月要2 000元左右的工资,而他作为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40元。

两个多小时后,白白嫩滑的豆腐终于出炉了。

吴金城的豆腐在全村都是有名的,因为他会特意挑选颗粒比较大的豆子,这样磨出的豆腐口感好。果然不到20分钟的工夫,豆腐就全卖光了。

除去成本,吴金城的豆腐能挣12元。我原以为磨豆腐是为了贴补家用,可吴老师说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太差,这些钱他是要给孩子们买学习和体育用品,能挣一点,买一点,从黑板到三角尺,从跳绳到羽毛球拍,从修缮学校用的石棉瓦到奖励孩子们学习的字典、糖果,这些都是靠着吴老师一圈圈一磨磨,慢慢地挤出来。

孩子们亲切地称吴金城“豆腐老师”。不过这个“豆腐老师”干的可不都是老师的活,每天,吴金城来到教室干的第一件事儿是检查班级的桌椅,因为年久失修,它们大部分都无法使用,只能靠这样的修修补补,吴老师说这些桌椅已经用了快20年了。

其实,不仅桌椅该换了,学校也该重建了,孩子们一个月前暂时搬进了这栋民房的二层,因为原来的学校已经成为危房。

学生们告诉我,下雨的时候,吴老师经常上着课,就上到了房上去了,这修修,那补补,但还是无济于事,担心哪天房子塌了砸到学生。吴金城多次协调,上级教育部门终于同意出钱给孩子们先租个房子,每学期700元。

不过临时的教室并没有电,天稍暗一点,孩子们就看不清黑板了。吴金城又多次跟房东协商,几天前,房东终于同意可以拉电线过来,不过这电费可得自己交,吴老师说买电线电表的钱少说也得200元,还得至少磨上半个多月的豆腐,孩子们就只能先这么凑合。

看着吴老师为难,我们到镇上帮他把东西买了回来,没想到吴老师高兴地捧个豆浆机过来,告诉我们,有了电,孩子们就又可以喝上鲜榨的豆浆了。

吴老师说,学生们的家大都离学校有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所以中午他们一般是不回家的,看着孩子们中午不是啃个冷馍馍就是嚼个凉红薯,吃不上热乎的东西,半年前,他花了299元买了豆浆机。几个月前,按照国家新政策孩子们有了营养餐,不过这豆浆孩子们还是想喝。

豆浆机一次可以榨1 200毫升,孩子们可以轮流着喝。吴老师说等下个月家里梨子成熟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喝到鲜榨的梨汁了。

最美乡村教师:

阿力甫夏——留下是为了他们走出大山

新疆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马尔洋小学

推荐理由:

地处祖国边境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海拔3 100米,被昆仑山所环绕,居民散落在深山峡谷之中。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生活贫困,不懂汉语,一生也难得去过两次县城,很多孩子失学在家。从2005年到现在,“80后”的塔吉克族阿力甫夏老师,在这片大山里已坚守7年,让山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了汉语,他骑着骆驼上百次地翻山穿河,劝说家长,7年来共挽救了40多名失学儿童,为大山里的人们能够走出大山作出了贡献。

主要事迹

2005年,阿力甫夏从喀什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昆仑山里的班迪尔乡小学。这里山路崎岖,没有电,没有信号,但是阿力甫夏坚持了下来。由于阿力甫夏精通汉语,改变了这里只有三年级以上的班级才有汉语课的现状,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课。

在班迪尔乡小学的6年里,阿力甫夏给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汉语基础,现在已有30多名的学生考上了中专或高中,有些孩子也将在今年参加高考。

2011年2月,当班迪尔乡小学条件改善以后,阿力甫夏又被派到更为偏远、条件也更为艰苦的马尔洋乡小学。马尔洋乡小学距离县城130千米,学生都是周边牧民的孩子。阿力甫夏来到这里后,学校只有十几名学生,而且没有一个能代课的老师,更别说汉语老师了。为了让孩子都能够上学,阿力甫夏骑着骆驼挨家挨户地去劝说家长,一共走访了40多家。最远的路程骑骆驼来回要半个多月,最近的也要四五天,道路艰难的难以想象。每次走访都要穿越叶尔羌河24次,爬过十几处陡峭的悬崖路,阿力甫夏的脚都磨出血来。最终,经过阿力甫夏的努力,现在马尔洋乡小学已经有61名学生,阿力甫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努力挽救了40多名已经失学的孩子。

现在马尔洋乡小学只有三个年级,阿力甫夏身兼校长和汉语、数学、体育老师。每年寒暑假的时候,阿力甫夏都要组织老师,骑着骆驼翻山越岭、穿越河流去接送孩子,这让原本不愿让孩子上学的家长们感到温暖和放心。

每个周末只要有时间,阿力甫夏都要骑着骆驼去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告诉家长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访过程中,阿力甫夏了解到三年级的学生买西来普的家庭处境,买西来普的父亲放牧时摔下山崖身亡,家里剩下母亲和妹妹,生活上只能解决温饱。为此,阿力甫夏对他有了更多的关注,并多方联系寻求帮助,最终,为买西来普找到了红十字会的对口支援,每年有600元的补助。受到这样帮助的孩子还有很多,在阿力甫夏的努力下,几年里共有20多名孩子受到红十字会的帮助。

为了不遗漏任何一个学生,阿力甫夏想到了登记新出生孩子的办法,每半年登记一次,数着日子,只要孩子到了7岁,他都要骑着骆驼到牧民的家中把孩子接到学校。

培养学生成果

1.改变了学校缺乏汉语教师的现状,为学生打下了汉语基础,目前已30多名的孩子考上中专或高中,今年还将有一批孩子参加高考。

2.阿力甫夏多年来,骑着骆驼,翻越大山,行走在悬崖峭壁上,上百次穿越叶尔羌河,游走牧民家庭,寻找失学儿童,目前已经挽救了40多名失学儿童。

3.为了解决家庭有困难的学生,阿力甫夏多方努力,寻求帮助,目前已为20多名孩子联系了红十字会的对口支援。

(来源:光明网)

编者按: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正式揭晓了最美乡村教师名单。徐德光等10位教师和以林子闳为代表的农村教育志愿者团体在艰苦的环境中用爱心为学生点亮心灯,获得活动组委会授予的“最美乡村教师”称号。本期刊发10位“最美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以飨读者。

最美乡村教师:徐德光——马背上的校长

贵州省遵义市金鼎镇扇子林教学点

在贵州省遵义市金鼎山镇大山深处的一条蜿蜒山路上,每天都能看到一位骑着马的中年人日出上山日落下山,来回往返从不间断,他就是金鼎山镇扇子林小学校长徐德光,当地群众都称他为“马背上的校长”。扇子林小学地处贵州大板水次生带原始森林的大山深处,海拔在1 500米以上。学校覆盖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住着苗、汉两个民族的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学校目前除校长外还有2名代课教师,22名学生。徐校长把学校看做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起跑线,作为一校之长他自然成为了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引路人,他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1975年8月,刚刚高中毕业年仅17岁的徐德光便自告奋勇到扇子林小学任教,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深山中的孩子们连在了一起。多年来,随着山民逐渐往山下搬迁,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山上的老师也陆续下了山,但徐德光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扇子林小学,校长一当就是20年。31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有200多人,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20多人考上中专,100多人读完了高中。为此,徐校长也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

推荐理由

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主要事迹

扇子林教学点始建于1975年位于金鼎山密林深处,涵盖3个村民组40余户人家,最少时只有8个学生,最多时也只有30多个学生,学生们到学校的两条路都有七八千米,往返需要5个小时,大山陡峭,灌木丛生,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当年18岁的徐德光整整用一年的时间砍出了一条5千米长的羊肠小道,后来又用黄土、竹篾夯起3间土屋,附近的孩子才开始有了读书的地方。

徐德光校长的家住在山下的金庄村。为了节省来往学校的时间,10年前他和妻子卖了两头猪和一些粮食,花1 000多元自费买了一匹马作为交通工具,到现在已经换了两匹,现在用的这匹马名叫“白龙”。山里孩子上学路远,路又难走,碰上雨天徐校长便骑着马到学生家里接他们上学,学校用的教科书、教具、生活用品全靠他的这匹马驮上山。至今那匹和他岁数差不多的老白马还陪在身边。一次,他从马上摔下来,被摔得头昏目眩,顿时失去了知觉,幸好有群众上山干农活发现了他,将他扶回家,经医生诊断为胸肋骨折。家人心疼地劝他放弃,他淡然一笑:为了深山里的孩子们将来有出息,就算豁出这条命也值。

2008年凝冻后的大年三十,红花岗区委书记王进江走了3个小时来到这里,临别时问徐老师最迫切需要什么,徐老师只说了一个字:路。路基修通了却再没有钱进行硬化了。一个叫陈仁贤的村民挺身而出,自愿捐助100万元来完成后续工程。这位40冒头的村民正是徐老师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个,因为外出创业而有了积蓄。陈仁贤说徐老师永远是他人生的老师,他为了这个地方耗费了一生,他让自己知道什么叫“我们”。

因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又是山路,学校每天9时上课,中午不休息,下午4时放学,几名教师和学生一样每天只吃两顿饭。对于“马背学校”创始人——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教学点徐德光老师来说,最为开心的事情不是获评全国劳模、被特邀参加建国60周年庆典现场观礼,而是刚刚修通了一条近10千米、连通教学点的水泥硬化公路。

最美乡村教师:邓丽——绽放在“高原”上的美丽之花

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高原小学

推荐理由:

支教几年来,邓丽先后被评为恩施州师德模范,鹤峰县优秀共产党员,恩施州优秀校长,并在全州各县做师德巡回报告,很多老师和学生受到深深的感动。2011年11月,邓丽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支教生树立了榜样。近3年来,她还为孩子们募集到了新课桌,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等,还为学校特困生彭少莲找到了资助。2011年10月,她又努力争取,为全校孩子们募集到免费午餐基金20万元。这意味着,在此后3年里,全校每个孩子每天中午,都可以吃到免费可口的饭菜。

主要事迹:

邓丽,2009届支教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中共党员,现任高原小学副校长。

高原小学地处高寒地带,海拔1 800多米,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在邓丽到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2岁,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邓丽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她对每位学生都给予关注与关爱,许多问题学生在她的面前变得阳光、积极向上,她也因此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

在学校,她担任了一个年级的班主任,任教一个年级的语文,4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课程多,任务重,但邓丽老师却从没有怨言。孩子们现在也学会了说普通话,学会了英语。她把学校的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六一,全校孩子要坐农用车到20多里外的集镇上,眼巴巴地坐在台下为别人鼓掌。然而邓丽到高原小学后的第一个六一,她组织老师们把破旧的课桌腿锯掉,拼成舞台;把泛黄的墙壁贴上图片,涂上色彩,和孩子们一起排节目,做道具,想创意。在邓丽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孩子们第一次在自己的学校过上了六一,第一次走上了自己的舞台。

近3年来,邓丽在学校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她注重引导,不断鼓励,让一个个羞涩的孩子变得自信,让一群群成长的孩子增长才艺。邓丽班上有个9岁孩子叫春琼,这个孩子以前很害羞,很自闭,每次回答问题总是怯生生的,经常低着头,不停地咬手指。邓丽不厌其烦地教她唱歌跳舞,用相机录下她的歌声,放给她听,引导着她逐渐放松自己,不断激发她的文艺兴趣。现在,春琼像个城里的小姑娘,落落大方。

支教几年来,邓丽先后被评为恩施州师德模范,鹤峰县优秀共产党员,恩施州优秀校长,并在全州各县做师德巡回报告,很多老师和学生受到深深的感动。2011年11月,邓丽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支教生树立了榜样。近3年来,她还为孩子们募集到了新课桌,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等,还为学校特困生彭少莲找到了资助。2011年10月,她又努力争取,为全校孩子们募集到免费午餐基金20万元。这意味着,在此后3年里,全校每个孩子每天中午,都可以吃到免费可口的饭菜。

邓丽在这个偏远高寒的学校一待就是3年,她从没怨言!用自己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着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有不理解的人说她是“傻女”,这么年轻在这里浪费青春。对此她只是微微一笑,依然把这份真挚的爱传递给这高山之巅的孩子们。

最美乡村教师:

宋玉刚——给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宋玉刚是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唯一的汉族老师,而学生全都是藏族孩子。刚来学校的时候,宋玉刚一句藏语都不会说,而孩子们也压根儿听不懂汉语。宋玉刚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终于能够流利地使用藏语了。他不但向汉语说得比较好的藏族同事学习,还主动向学生请教。在这一过程中,他也不忘激发学生说汉语、学汉语的热情,跟他们学一句藏语的同时也教给他们一句汉语,老师学生互相学习,没多久,宋玉刚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了。

推荐理由:

4 500米——这是宋玉刚工作所在的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的海拔高度,冬天这里连打火机都打不着。宋玉刚是“藏二代”,父亲1954年进藏,参与青藏公路建设,出生成长在西藏的宋玉刚1997年,也就是22岁时从拉萨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8年——走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宋玉刚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只是父亲2010年曾来过一次西藏见面。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宋玉刚是一名汉族老师,完全融入了藏族同胞的群体中。在教育生涯中,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惊天动地,就像高原沙土中顽强生长的班公柳,执著、静默、奉献。但,正是这份坚守,更值得我们尊重;正是这份平凡,更让人触动心弦。在祖国的雪域高原,正是千千万万个“宋玉刚”支撑起了基层教育,给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主要事迹

1997年,22岁的宋玉刚从拉萨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

8年——走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宋玉刚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只是父亲2010年曾来过一次西藏见面。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

13年——宋玉刚从22岁起投身西藏山区教育,把13年青春岁月献给了他所深爱着的藏族孩子。说藏语、吃糌粑,融入藏民生活,他成为藏族学生爱戴的“汉族阿爸”。工作13年来,宋玉刚几乎去过每个藏族学生家里家访。夏日,跋山涉水;冬季,踩冰踏雪,山路崎岖,加上高原缺氧,家访路途漫长而艰辛。日复一日的练习、打磨,4年努力,宋玉刚终于能用藏语表达,跟藏族学生家长交流不再有障碍。

宋玉刚逐渐适应了山区教学环境,同时,爱情也悄然降临。2004年,藏族姑娘德吉措姆调入小学,两年后宋玉刚和德吉喜结连理。

宋玉刚的两次调动机会,一:根据西藏当地规定,在高海拔艰苦地区工作满5年,可申请调动去条件较好的地方任教;二:从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宋玉刚,上级要求调到县教育局工作,但两次机会宋玉刚都放弃了,因为他已经深深爱上藏区的土地、藏族孩子和自己的事业。

宋玉刚最突出的贡献: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在他的教授下,目前日多乡小学全部学生都掌握了电脑知识,教师也能熟练使用电脑制作课件,宋玉刚还经常通过网络下载全国优秀课件,让牧区的藏族孩子和大城市孩子一样,接受最先进的教育。

最美乡村教师:肖山与坚韧的琼中女足

推荐理由:

2006年,肖山放弃足球俱乐部3万元的月薪,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建立起海南省第一支业余女子足球队,在这里,他的薪水,一个月只有1 500元。过去的6年,他带着大山里的姑娘,从零开始,一边练球,一边开荒种菜、捡破烂筹集资金,克服了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与阻挠,如同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一度夺取了全国比赛的季军。

6年,肖山改变了很多姑娘的命运,他把一些原本初中就辍学的姑娘送进大学、国家队,享受到足球与团队给她们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他让姑娘们真正懂得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今年只有46岁,却已经是两鬓斑白;他还没有孩子,却被一群十几岁的女孩子叫做“足球老爸”;7年前,他本来在大城市工作,月收入两三万元,却毅然来到一个穷山沟支教,每月领1 000多元的工资,一直到现在。

他带着一支还没有固定队服的女子足球队,却先后夺得全国性比赛第三名、第四名和第七名。因为这支女子足球队,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在海南有个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他就是肖山——琼中中学体育教师、琼中县女子足球队主教练。

2005年,琼中县作为国定贫困县,当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 000多万元,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县。应恩师谷中声的邀请,肖山辞掉湖南一家男足俱乐部教练的职务,来到琼中中学担任体育支教教师,负责组建琼中县女子足球队。2006年2月,球队组建,第一笔经费只有10万元。这还是县领导化缘来的,其中包括20名队员的伙食费、服装费、教练工资等开支。肖山有点抓狂,足球是个“烧钱的运动”,这点钱怎么玩下去?

这样的孩子能踢得动足球吗?她们没有一个是为了足球运动而来的,“吃住不要钱,有鞋穿”是对这些偏僻山村孩子最大的诱惑。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这位初带女足的教练身上。还好,身处困境中的他得到了妻子吴小丽的全力支持。2006年6月,吴小丽放弃在海口的工作,来到琼中,成了足球队的“管家”,担任起了球队心理辅导员、采购员、厨师、勤杂员的角色。不过,她没有“名分”,不算是球队的工作人员,没一分钱工资。后来,吴小丽加入了球队,但每月也只领400元的工资。

肖山和他的妻子可以不在乎钱,但球队的正常运转不能没有钱。因为经费少,肖山这个教练不光要负责球队的训练,还要为球队“四处化缘”。有些男子足球爱好者组成的球队上门要和女足打场比赛,肖山厚着脸皮开条件——比赛中队员们喝的水你们负责,比赛后给队员们买一双球鞋。

开源,节支,什么办法都用上了。在肖山的带动下,队员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比赛时喝完水后,瓶子收集起来,也能卖一点钱呢!学校东南角的一片空地也被肖山盯上了。在得到了学校的批准后,肖山组织队员们翻地种上了豆角、南瓜等,既能改善孩子们的营养,又能节省点伙食费。每天,训练之后,天色已黑,但女孩们都要跑到自己的责任菜地,借着校园里微弱的路灯光,拔草、浇水。

搞竞技体育,成绩是个硬杠杠。琼中县领导特别理解,不给任何压力。对于肖山来说,这样更有种无形的压力。他知道,支持球队的人们心中有期望,只有取得成绩,才可以堵住那些反对球队的声音;只有取得成绩,球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对队员,不加压力不行,不严格不行。

一开始,肖山和谷中声一起设计的一种名为“综合训练”的项目,队员们至今“心有余悸”。这一项目包含了10多项训练内容,其中折返跑难度最大:30米冲刺,5个来回;50米冲刺,5个来回;80米冲刺,5个来回;100米冲刺5个来回;接下来,单脚左右跳、前滚翻、胯部停球、蛙跳……全部都在下午的两个多小时训练时间里完成。在严格的训练下,王晓妮曾连续颠球1 270个,至今保持着球队的最高纪录;12分钟跑,王薇超过了3 100米,创下了不少成年男足队员都渴望的成绩。

国内的女足圈子里,琼中女足博得了“个个拼命三郎”的名号。“你们不要再跑了,我们都要跑死了。”在2011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女足项目比赛时,对方球员近乎哀求的语调,“提醒”10号队长王丽莉“脚下留情”。

这两年的时间里,肖山一直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按照正常的运动训练规律,一支球队要出成绩至少要5年的时间,我们成立3年时就打到了全国第三名。”肖山曾效力甲B球队江苏加佳,司职前锋。肖山曾梦想:进入国家队,为国效力。不过后来由于身体上的原因,肖山28岁就挂靴了。

恩师的邀请,对肖山来说有诱惑——海南这边之前没有女子足球队,训练得好,可以参加全运会、以及其他全国性的女足比赛。而在其他省份,论资排辈起来,很难轮到他这样初出茅庐的教练带队参加全国性比赛。说到当初的选择,肖山承认,是“带队诱惑”战胜了“薪水的尴尬”。

2010年10月,陈欣、王丽莉入选中青队集训。今年6月,陈欣又入选2012世青赛中青队女足大名单。手把手教出来的球员接连入选“国字号”球队,肖山最是自豪——“她们实现了我年轻时无法实现的目标,达到了我作为足球运动员无法达到的高度,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2011年9月,根据海南师范大学的体育招生政策,琼中女足首批主力队员陈欣、王丽莉、王晓妮、高禹萱、陈巧翠、伍子璇6个人,在通过了文化课考试之后,开始了大学生活。今年9月,王玺燕、王薇、周亚利、王小玲、林娜、王亚哎等6人,成为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2012级的新生。

今年7月初,最新一批25名队员开始集训。她们大都出生于1999年、2000年,颠球、运球,拉体能……一如6年前的陈欣、王丽莉们。带着这些“小不点儿”训练的,是林娜、王小玲、周亚利、何欣云等几个第一批主力队员。场边不时招呼训练的肖山,虽然已经两鬓斑白,嗓门依然响亮。在肖山的眼里,这帮孩子就是海南足球的火种。她们如果一个带20个,20个带400个,海南足球就会处处开花,海南的足球就会腾飞!

最美乡村教师:于贵勤——用爱和生命去坚守

推荐理由:

筋疲力尽的河北省承德县孤山小学于贵勤缓缓地锁上学校的大门。几天前,学生们早已放假,作为一校之长的她却仍留在学校,她要整理好这个学期的教学档案。56岁的她已经退休了,却仍被特批留任,继续担任着这个学校的校长。她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是她,使这个原本没人知道的山村学校走出了大山;是她,带来了这所学校的每一步改变。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孤山小学。更重要的是,没有人能代替她对这所学校的爱;没有任何东西,能坚固得过她对这片土地的坚守。

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1956年3月●任教学科:语文

●毕业学校:河北师范大学自考大专班

●任教经历:1980年,在承德县邓上乡东三十家子村小学任教。1990年,到承德县孤山小学任教。1991年,担任该学校校长并坚持任教至今。

于贵勤人生箴言:当老百姓的官儿,就得给老百姓多办点事儿。尽管校长不是啥官,可是我能做到的必须都得为这个学校、学生们一点点实现了,心才能安。

主要事迹:

1990年,34岁的于贵勤从县重点小学分配到承德县三家乡孤山小学。

现实比于贵勤的想象要残酷得多。12间破旧不堪的平房,没有院墙,没有窗户。穿着几乎露屁股的衣服的三四个孩子挤在一个桌子前,仅有的几把凳子只能作为摆设,根本无法坐人。

而自己的小家,一个约18平方米常年没人居住过的小黑屋,锅台上长着蘑菇,另一端则连着根本住不下一家4口人的土炕。地上有几处明显的耗子洞,黑漆漆的像挑衅的眼睛。

于贵勤哭了。这是什么地方啊,她就像一个被抛弃在荒郊野外的无助的孩子。作为老师,她看不到事业的希望。作为女人,她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那一夜,她失眠了,辗转反侧。看着黎明悄悄扯开夜色露出头角,听着昨日还哭闹的孩子在身边已经发出均匀的呼吸。于贵勤心里也渐渐亮堂了:希望是自己给的,不是摆在那儿的。就像这黎明,需要冲破黑暗。“好好干吧,干好了再走。”于贵勤对自己说。

心安定了,一切便稳当下来。然而,现实的残酷才是个开头。于贵勤带的是毕业班,通过上课她才发现,学生们的文化水平仅仅相当于三年级。在取得校长的同意后,她利用放假时间给孩子们补课。于贵勤把24个孩子领到自己的家里上课。没有黑板,她拿出了家里的面板;没有板擦,她便用毛巾代替;没有凳子,她跑到外边找到木头自己做……

一年后,这个历年来都顶着全县倒数第一帽子的学校,愣是以合格率100%的成绩把孩子们送进了初中。

也是这一年,于贵勤成为孤山小学的校长。

山里的孩子就是苦啊,夏天,孩子们在没有院墙的学校里玩耍,经常看见从附近山上爬下来的蛇趴在操场上。冬天,没有窗户的教室四面透风,孩子们穿着拖鞋和单薄的衣服站着上课。站在黑板前的于贵勤心里很疼。

于贵勤想让那些纯洁的求知的山里孩子,不受动物的侵扰,坐着上课。然而,就是这样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贫困的学校也无力承担。

没有钱买,于贵勤就想到了“化缘”。1993年的腊月,她准备到承德市寻求帮助。在这个距离县城120多千米的偏僻山村,每天只有一趟班车通往市区,乘车的地点还在4千米之外。

清晨4点钟,于贵勤便起床往村外走。黑漆漆的村子,只有幽幽的路边的树影。寒风吹着树枝哗哗作响。于贵勤顶着内心的恐惧,一路小跑。前日下的一层小雪,路面湿滑,等到于贵勤跌跌撞撞地跑到地方,棉袄全都湿透了,可是班车却已经开走了,地面上只剩下两道车辙印……

她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冰凉冰凉。

1995年,于贵勤作为最年轻的代表参加河北省劳模大会。在这么一个聚集了各路人才的会上,她抓住了“化缘”的良机。在大会之后的学习讨论会上,她说出了学校的困难。

3 000元、5 000元、一车水泥、几吨钢材……劳模们纷纷伸出热心之手,帮助这个把学校看得比自己家还重要的校长。

就是在她这样一次次的“化缘”之下,学校的院墙有了,学生们的旧衣服有了,学校的教学楼也有了。而于贵勤有的,除了高兴,就是一根根早生的白发。

对于学校来说,说她是校长,不如说她更像是个勤杂工。学校的楼房盖起来后,问题又来了。数九寒天,要保证教室的温度,必须24小时里每隔40分钟便得添一次煤,这又累又脏又得精心的活儿没人愿意干。

看着老师们为难的表情,于贵勤说:“我干!”

一边上课,一边实施学校的管理,一边给学校烧锅炉,于贵勤把自己分成几个人用。每个冬天,她都住在学校里,晚上每隔40分钟就起来添一次煤。学生们的教室和宿舍暖和了,可锅炉房的偏房里却冷得要命,她需要盖6个被子才能勉强暖和手脚。

被窝、锅炉房;凉被窝、锅炉房;冰冷的被窝、锅炉房。反反复复,来来回回。有好多次,于贵勤都拄着两米多长的火炉钩子在锅炉房里睡着了。发现这一幕的老师吓得够呛,她却拍拍身上的炉灰,笑着说:“屋子暖和就睡着了,没事儿。”

对于学生来说,说她是老师,倒不如说她是母亲。

村里李德福、李德民、李德新一家3兄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3个孩子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

面对着3个即将失学的孩子,于贵勤咬咬牙:“上学的钱我出了!”

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再加上另外3个孩子的开销,生活捉襟见肘。开学后,于贵勤交完3个孩子和自己两个孩子的学费后,手头只剩下5毛钱。她紧紧地握着这5毛钱,生怕被人抢去,似乎这是全家人生活下去的希望。

丈夫张立民忘不了。看着妻子每次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参加各种劳模会,他心疼啊,用大半个月的工资给她买了一双皮鞋,却被穿在了她资助的孩子的脚上。

儿子张继伟忘不了。六一儿童节别的孩子都有新衣服和礼物拿,妈妈却用奖金给李德民3兄弟每人买了一身衣服,自己和妹妹躲在屋角里哭。

而于贵勤也忘不了,李德民在上大学的那一天,哭着喊她“妈妈”。在孤山小学的22年里,200多名贫困生在她的资助下重返课堂,并相继走出大山。

有人说于贵勤傻。她说:“如果我的傻能让这些孩子都通过文化知识走出大山去,我就傻一辈子吧。”

最美乡村教师:刘效忠——深山里的红烛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东镇五一小学

推荐理由:

刘效忠30余年扎根在东北木兰县最北端的深山里。他为只有20从户人家的西二屯,培养了16名大学生。他的一名学生,200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至今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体公司,在单位经营处任副处长,参与了神舟八号的设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在他任教的30多年里,西二屯再也没有不入学的适龄儿童和中途辍学的学生。还有两年退休的刘效忠,决定站好教书生涯的最后一班岗,现在住宿在中心小学,兼任学校的值班员。

主要事迹:

西二屯是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的一个20多户人家的自然屯,地处小兴安岭余脉的大山深处,30年前这里一穷二白,是教育的盲点。屯里的孩子要想念书就得翻山越岭十几里到五一村小学。1980年教育实施密网布点屯屯建校,西二屯也将要设置下伸点。

30年前的一天,作为村里唯一的知识分子,只有初中毕业的刘效忠被村长告知他被任命为下伸点的代课教师。起初担着生产队好几项工作,工分最多的刘效忠还有些不情愿。家里人也坚决反对。但村领导几次上门苦心相求,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从此他校长、主任、各学科教师,一肩全挑。

由于屯里的11个孩子年龄参差不齐,班级是四组复式。刘效忠每天要备一至四年级,各学科的课。当时只有初中毕业的他深感自己业务能力有限,为了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中函学习,从此每个星期天和寒暑假他都要骑车几十里去镇里学习。

由于学校门前那条小河一到汛期就会涨水,刘效忠每天早早的站在河边挽着裤脚等待着迎接学生的到来,把他们一个个抱过河去,放学时再把他们送过河来。这一抱就是30多年。

30年前交到刘老师手里的学校是两间四处透风冬天不暖夏天阴冷潮湿的小土屋,一块大黑板、两盒粉笔、四五张缺胳膊少腿的桌椅。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刘效忠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从自家拿来木板钉子把桌椅修好,从村里要来报纸带领学生把墙棚裱糊一新,自费买来玻璃和油漆把门窗装饰一新。

刘效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人,他的爱人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家务活,安排着一家人的起居,默默支持着他的工作。

西二屯地处贫困山区,农民们对孩子上学的事并不十分在意。学生辍学在当地是常见的事,也是农村学校最头痛的事。作为班主任,刘效忠下定决心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生王晶的父亲遭遇车祸去世,她与年迈多病的祖父相依为命,无力继续读书。刘效忠主动承担了王晶的全部读书费用,并且顶着家人的反对,让她吃住在自己家里。多年后,王晶顺利拿到了高中录取通知书。

1992年春,村边的树林引发了一场山火,坐落在村边山冈的学校,和火场只有一道之隔,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危险,刘效忠当机立断跑回家把家里的被褥全部抱来了,在河沟里浸湿蒙在了校舍的屋顶上,火被扑灭了,学校保住了,可他家的被褥已经千疮百孔,污水淋淋难以再用。一家人只能用外套当被褥将就了好几天,为此,刘效忠的爱人埋怨了他好久。

后来政府投资大面积改造学校教室。学校领导决定让学生放假几天,为了不耽误上课,刘老师把学生带到了自己的家,把年迈的父母,白天寄住在邻居家,晚上再接回家中,他的爱人成了孩子们的临时清洁工。他利用课余时间,抬石头、垒墙脚,到村林场砍树。早上帮泥工们把泥和好,白天上课、课间干勤杂活,晚上睡在工地看材料,几乎日夜泡在工地,在他的努力下,一所新校舍终于提前竣工。

朝鲜族学生金明明父亲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去韩国打工,多年杳无音信,金明明失去了母爱,每天还要承担很多家务活,几次想要辍学都被刘效忠一次次的家访给找回来了。刘效忠在生活上体贴关心他,赠衣物学习用品,还让同学们主动和他一起玩耍,让金明明感受到了学校集体的温暖,走出了生活的阴影,通过努力学习他考上了高等学府,走出了大山。

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李冬雪由于家庭困难辍学,刘效忠踩着湿滑的小路去家访。从一条冰冻的河面上走过时,因为着急,他重重地摔倒,脚被扭伤了。看到这一幕,学生的父亲被感动了,表示就算再苦再穷也要让孩子念书,就是凭借这种真诚与执著,刘效忠在任教的30余年中,西二屯没有不入学的适龄儿童,没有中途辍学的学生。

刘效忠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给父亲在县城买了房子,希望他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西二屯距离县城有20千米的山路,从外面根本派不来老师。刘效忠放不下他的学生们,放弃了这一切。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里,刘效忠十分注重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成立绘画小组、阅读小组等课外小组,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更快乐地学习。从1995年至今,只有20多户人家的西二屯,由刘效忠教出来的学生,先后有16名学生考入全国统招大学。

刘效忠使西二屯这个落后的村落的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西二屯虽然至今不富裕,但家家砸锅卖铁也供孩子读书的重教精神是全县闻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刘老师的功劳。从西二屯走出来的学生以及村里的人对他都心存感激。

魏茂岭是刘效忠的学生,200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至今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体公司,在单位经营处任副处长,参与了神舟八号的设计,受到过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怀着对刘老师的感恩和尊敬,他写了这样一封信:

“我庆幸我生在那个小山村,我更庆幸这个小山村有刘老师,我有幸成为您的学生,而且您教了我整整4年。

您选择了乡村最荒芜的一角——孩子的心田来耕耘。自小到大,我得益过许多良师,您不是知识最渊博的一个,但您是第一个扶我走上知识台阶的人。老师的形象在我们的眼里就定格成您的样子:亲切、朴实、有活力,写字一笔一画,讲故事绘声绘色,在冬季您默默地为我们生好炉火,让我们走进教室就感到家的温暖,夏天背我们趟过那条小河走向文明和知识。

在您目光的延伸中,我走出了小村,可老师却在贫穷的村落里驻足下来,最后在小村里扎下根。

您就像家乡田野蒲公英一样朴实,在山野田间年复一年用胸怀放飞着一代又一代的种子。用青春和智慧引领一拨一拨的学生,我钦佩当年老师选择留下的勇气,然而正是因为您失去了很多,我们才得到了更多。名不见经传的西二屯小村走出了我们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我只是其中的一员,并且很光荣地成为了一名航天事业的工作者……”

正是那些飞出大山的孩子电话里的问候,贺卡上的祝福,和看到他们取得的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以及乡亲们看待他的真诚与期待。让刘效忠一直坚持到现在。现如今,在计划生育的影响下,西二屯适龄学生只有一两名,不得已和其他几个下伸点合并为五一分校。由于资金不足,人手短缺,59岁的刘效忠不顾家人的反对把家搬到了学校里,兼任学校的值班员,还有两年退休的他决心要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最美乡村教师:

马复兴——用残臂给山区孩子插上翅膀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村小学

推荐理由:

他没有双手,却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0个春秋,字写得工整,画画得漂亮;他没有双手,却用小小的黑板让农村的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要靠什么办法?”一段遒劲有力的板书在一对光秃秃的残臂挥动下迅速呈现在黑板上。残臂的主人回过头,用左臂的尖锐处翻开夹在腋下的书本,带领二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这是流传于网上各个论坛和微博中的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主人公叫马复兴,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村小学一名普通教师。

主要事迹:

出生刚4个月时,马复兴被火烧伤,残臂无手的小复兴,从不愿见人。别的孩子6岁就背着书包欢快地上学了,马复兴就用小嘴唇翻书,用心记内容,记笔画。他常常在自家院里用左脚蹬掉右脚的鞋子,用右脚的脚趾,先用小石头,后用小木棍,紧紧夹着写字。他的坚忍顽强,终于感动了家人。他小学时代的启蒙老师钟才寿,更是几次登门要他“读书,要学会养自己的本事”。老师不歧视他,一点一滴传授他知识,使他从小懂得知识的力量,懂得知识可以使人平等。

那年,在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下,他用好不容易借来的30元钱,买来复习资料,全身心准备高考。可是,当他满怀信心地去报名的时候,却因残疾的理由挡在了门外。当时,这个吃尽了苦头都没哭过的青年却哭了。他不停问自己—— 一个残疾人的知识,奉献给谁?一个残疾儿,拿什么回报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拿什么回报期盼自己20年的山村乡亲?

1981年3月,县里一位领导来到乡里,给乡村干部建议:让22岁的马复兴学有所用,试试给小学代课。好多家长看到没有手的马复兴当老师,更不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了,眼看着下麻尔村小学只剩下不到40名学生,就连他家正在上学的亲侄子,也被家里大人叫回家干农活了。许多人在背后议论他:“连手都没有,怎么教我的孩子学习?”这些话深深刺痛了马复兴的心。他默默下了狠心,开始每天坚持苦练教学本领。几个学生的家长,偷偷跑到学校想探个究竟。当他们躲在教室外面看马老师熟练写字、翻书时,他们放心地走了。在马复兴的努力下,如今村里适龄儿童没有一人失学。

为了备课,马复兴要超常地付出,别人用半小时,他却需要好几个小时。翻一页书,他要借助两只断臂和嘴唇合力才能完成,刚把书翻开,当他去写字时书又合在一起,备一次课仅翻书一个动作他就得重复无数次。为了教学需要,马老师还练画画,学生们知道,马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付出很大努力。就是在这样的每一节课上,孩子们接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马老师的一腔深情、一双巧臂,为他们树立起了人生的航标!

这两年,一直有短信从兰州发来:“敬爱的马老师,如果你允许的话,我就叫你一声爸爸吧!我从小没有了爸爸,是你一家人照顾我,教导我,改变了我……”发信人是2005年考入兰州理工大学的沈振轩。他原是湟中县上五庄的苦孩子,一岁时,父亲去世,他和母亲、姐姐以及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的母亲靠着上西宁卖土豆、酸奶,含辛茹苦地支撑着家庭。

马复兴和爱人赵玉花得知这一家人的窘困,很快把沈振轩姐弟俩接到自己家,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他们买新衣服、新书包,送他们上学。上初中时,沈振轩和姐姐随母亲搬到西宁。谁知,他母亲根本供不起一个西宁的高中生。“如果您放心,就把孩子交给我,我们供他上学,行吗?”马复兴和爱人得知消息后,再次把沈振轩接到了家里,送他读汉东乡高中,像一家人一样同吃同住了3年,终于使小伙子顺利考进了大学。

1985年,马复兴与一位名叫赵玉花的小学老师喜结良缘,山村讲台从此有了一对连理园丁。当问起他们当初是怎么走到一起的,赵玉花俏皮地说:“一个没手,一个腿瘸,所以就走到了一起呗。”赵玉花说:“马复兴乐观和坚强的性格吸引了我,同样是残疾人,我能理解马复兴的心情,我为他感到骄傲。”

最近,赵玉华身体不好,经常会摔倒在讲台上,但是她依然坚持教学。如今,马复兴教数学,赵玉花教语文,夫妻共同战斗在三尺讲台上。

如今,马复兴的两个女儿也要接过父母的教鞭成为老师了。马海蕾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女儿是马复兴心中的骄傲,父亲同样是女儿的骄傲:“小时候我向父亲要练习本,他经常不给,却总是见他给学生送本子。我们总怪他偏心。现在我才理解:女儿是他的义务,而学生是他的责任。责任才是他的生命。”如今马海蕾毕业在另一村当老师。小女儿也上了咸阳师范大学即将毕业。两代人的教鞭在延续。

最美乡村教师:

陈万霞——阳光小学将列为政府帮扶的对象

安徽省肥东县陈集镇阳光小学陈万霞开办的阳光小学是镇里唯一的寄宿制小学,并且收费很低,远近村子甚至其他乡镇的很多父母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陈万霞这里上学。为此,43岁的陈万霞特意去学了开车,到了周末校长就变成司机负责接送孩子。到王圩村村口,学生程芝梅的奶奶让陈万霞到家里去看看,孩子正哭闹着不肯上学。程芝梅的妈妈去年因病去世,一个多月前她的爸爸又在工地上出了事故离开了人世。8岁的程芝梅成了孤儿,只好跟着70多岁的奶奶生活。奶奶说只要谁不小心提起她的父母孩子就会伤心大哭。在陈万霞的安慰下,程芝梅总算安静下来,和大家一起上学去了。放下这一批孩子,陈万霞又调转车头赶去接下一批孩子,就这样来来回回一下午她要跑上五六趟。晚上孩子们很早就睡下,而陈万霞还要到每个宿舍查夜。阳光小学有300多学生却只有13名老师,所以作为校长陈万霞也兼着六年级的语文课和班主任。

主要事迹:

爱心人士捐给阳光小学10万块钱,校长陈万霞最终决定用来给老师们缴纳社保费,了结大家多年的心愿。可没想到到社保部门一打听,17名老师每年需要缴纳的社保费需要近17万元,手头的这10万块钱远远不够用。此前满心欢喜的陈万霞再次发犯了难。

蹲点日记:从县城回到学校,陈万霞心里很忐忑,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翘首期盼的老师们。这些年十几位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照顾着这些留守孩子,辛劳付出却从不计较回报。一想到这些,陈万霞就感觉到好像有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自己心底。

17名老师的社保让陈万霞犯难。

眼看要进入雨季,陈万霞惦记着学前班门前的空地最容易积水。这天下午,她发动全体老师一起用捡来的砖头在空地上铺出一条小路,让学前班的孩子们不至于一下雨就弄脏鞋袜。

干活的时候,陈万霞最担心的事儿出现了,学前班的赵老师突然向她问起社保费缴纳的情况。

赵春棉老师:保险办成什么样子了?

陈:别急,不要急。

赵春棉老师:今天上午看你跟吴校长去教育局是不是给我们办这个事情?

陈:有其他事,别急,反正是买的。讲买了肯定要买的。

赵春棉老师:我就是问一下。

陈:啥意思啊?

赵春棉老师:就是感谢。感谢CCTV、感谢爱心人士、感谢我们校长。

敷衍了赵老师几句,陈万霞就赶忙找借口走开了。

这事情到底该怎么办,10万元钱给所有老师缴社保肯定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只给部分老师缴纳,给谁办不给谁办,陈万霞心里也很没底。

在阳光小学里,于老师来的时间最长,大学一毕业就过来了,这一呆就是6年。任老师和唐老师也是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加入的,她们都是陈万霞的老朋友。而小李老师虽然来的时间不长,却是学校里唯一的体育老师,并且对孩子们特别好,现在还有个胆小的小姑娘每天跟着她一起睡呢。

一个个掂量着这些曾共同患难过的同事,陈万霞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吴校长,吴校长,在不?

自己实在没辙了,陈万霞决定找学校德高望重的吴老师商量商量。吴老师过去是村小的校长,管理经验很丰富。

陈万霞:情况是这样的,那个五险一个教师一个月要800多元钱,一年将近1万元钱,我们现在只有这10万元钱我们这保险怎么买啊,我们已经跟教师说出来了。

吴怀国:我的意见是……,如果是长期在这里时间长的(才给上保险)。

陈万霞:那怎么算呢?你讲的意思是有个年限?

吴怀国:对,干3年的或者干5年的。

陈万霞:还有啊,如果今年买了,明年就必须再买,不买就要交滞纳金。

吴怀国:哦,这还成问题了,我们学校太困难了,除掉生活费除掉教师工资就没有了。

陈万霞跟吴老师商量定了,就以在阳光小学工作的年限为标准,划出一条线,先给够条件的老师办理社保。

主意定下,陈万霞又一次召集老师们开会。

陈万霞开会:这个问题是个很大的难题,扔到了我这里,我跟吴校长一再地商量,我想一个唯一的办法,就是目前我们只能划一个年限,在我们学校工作到这个学期结束为止,达到3年的老师上这个保险。

3年工作年限这个标准的制定,陈万霞和吴校长是费了一番脑筋的。按照这个标准,学校里有6位老师符合条件,这样再添些钱,10万元钱就够给这6名老师缴纳两年的社保费了。

陈万霞:我们规划一下10万元钱我们至少买两年的(社保)。明年过完了,下一年怎么办,我相信我们会得到更多的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我们学校会越走越好。

目前没有能力给上保险的这部分教师呢。比如明年我们能够改观了,我们不是讲就不买了,甚至明年就把所有人的保险都买了。本身单位上保险就是单位的义务也是职工的权力。请同志们理解一下,不是一定要达到3年才买,也许明年我们的情况好转了,所有人都可以上保险了。

陈万霞硬着头皮一口气说完这番话,整个会议室却陷入了安静。

陈万霞:大家有什么想法就说说吧,有什么委屈也都可以说。

万荣芳老师:做出这个决定我相信校长也很纠结,作为老师我想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理解支持她的工作吧。

任桂梅老师:五味杂陈,说不好。

赵春棉老师:心里面也很难过,即使(我)能(上保险)了,但是还有其他人买不上,但是我们还是要把握这个机会好好为这里的孩子付出吧。没有什么了(哭)。

在会上,没能办理社保的老师们都表示理解陈万霞的决定,够条件办理社保的老师却很多掉下了眼泪。陈万霞理解老师们的心情,平时都是一起吃苦的同事,如今有了福利却不能一起同甘,谁的心里都不会好受。

陈万霞:我对不起大家,我会想办法努力的,真的对不起你们。

六一儿童节到了,阳光小学的孩子们准备了歌舞联欢。

经历了种种风波后的陈万霞,在这个时候总是最满足、最欣慰的。这些年刚40出头的陈万霞头发几乎都白了,要靠很重的染色剂才能遮掩住。

阳光小学将列为政府帮扶的对象。而更让陈万霞高兴的是,这天下午县里派了个工作组来到了阳光小学。

工作组由路县长带队,主要任务就是调研目前县里小学教育布局情况。陈万霞的阳光小学被列为考察的一个重点。

路县长:你觉得这里能招到这么多学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陈万霞:是寄宿,有住宿。

路县长:这对我们是一个反思和提醒,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大寄宿制的建设。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加大对这一块的投入。

看到阳光小学的校舍条件很简陋,路县长把随行的工作人员叫到一起,开了个现场会。

县长:如果民办学校它主要体现了公益性,政府还是要支持。体现公益性就是公开透明,怎么对它成本进行核算的问题。我倒是觉得你们可以拿这里做一个点。

工作组肯定了阳光小学是具有公益性的民办学校,在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核后将列为政府帮扶的对象,这消息让陈万霞备受鼓舞。

送走了工作组,陈万霞心情还难以平静。她听说乡里中心小学的宿舍楼就快竣工了,就忍不住开上校车去亲眼看看。

中心小学的校长陈明耀是陈万霞的老朋友了,见了面就很热心地带着陈万霞参观校园。

陈万霞:几栋(宿舍楼)啊?一二三四,四栋是吧?

校长:是,一共3 200平方米。

陈万霞:哦,住宿费用怎么收呢。

校长:国家对公办学校住宿生每个学生补助900还是1 000元,小学补助700元,一年。一年收学生的大概在一千几百块钱。

陈万霞:给孩子安全温暖的童年

陈集乡中心小学是肥东县第一所兴建宿舍的公立小学,预计明年开春就可以招收住宿生了。而陈万霞知道,县里面正在研究的就是公立小学增加寄宿制的课题。看来未来,陈集乡的孩子们将会有环境更好、收费更低的寄宿小学了。

陈万霞:孩子好了,大人就好了,老师就好了。我也不会失落。至少阳光小学在它存在的这些年里是有意义的,是被孩子和家长认可的。

陈万霞说,在公立小学宿舍建设好之前,她会一直坚持办好阳光小学。让孩子们有一个安全温暖的童年本就是她办学的初衷,无论是阳光小学还是公立小学,只要能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照顾,陈万霞心里就由衷地宽慰了。

最美乡村教师:吴金城——“豆腐”老师吴金城

湖南湘西凤凰县茶寨小学

推荐理由:

湖南湘西的凤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6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偏远山区留守儿童达到90%以上,这些孩子的父母经常一年才回来一次,教育的重任就更多的压在了孩子的老师身上,为了这些留守儿童,乡村教师们一直默默坚守着。本台走基层记者栾婷婷在湖南凤凰县蹲点半个多月,记录了这些孩子和老师们的生活状态,今天我们先认识一位“80后”乡村教师吴金城,大学毕业后,在去深圳教书等多种机会下,他最终选择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每天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当老师,他还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豆腐老师”。

主要事迹:

认识吴金城老师几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像个做豆腐的师傅,又像是走街串巷的商贩,像个电工又像个木匠,可就是看不出,他是个已经毕业5年的大学生。一个大学毕业生为什么舍弃诸多好机会,宁愿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呢?我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如果没人告诉我,我怎么也想不到眼前的这个人竟然是老师,更不能跟一个毕业5年的大学生联系到一起。

吴老师告诉我,因为家离学校有一个小时的山路,为了赶在9点前能到学校,他每天早上都是这样开始的,5点起床,利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把头天晚上泡好的豆子做成豆腐。

吴金城今年29岁,2007年7月,他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一心想考取县上的特岗教师。因为还没到报名的时间,他就先回到家乡禾库镇茶寨村。可没想到刚回到村里就听说,村小的老师被调回镇上教书了,吴老师说,禾库在苗语里的意思是没有路的山坡,可见这里的偏远贫穷,外面的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都待不长。看着孩子们新学期就上不了学了,吴金城暂时担任起代课老师来,可没想到这一干却耽误了考特岗教师的机会。

因为特岗教师只招应届生,吴金城失去了在编的机会。一个在编的老师一个月要2 000元左右的工资,而他作为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40元。

两个多小时后,白白嫩滑的豆腐终于出炉了。

吴金城的豆腐在全村都是有名的,因为他会特意挑选颗粒比较大的豆子,这样磨出的豆腐口感好。果然不到20分钟的工夫,豆腐就全卖光了。

除去成本,吴金城的豆腐能挣12元。我原以为磨豆腐是为了贴补家用,可吴老师说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太差,这些钱他是要给孩子们买学习和体育用品,能挣一点,买一点,从黑板到三角尺,从跳绳到羽毛球拍,从修缮学校用的石棉瓦到奖励孩子们学习的字典、糖果,这些都是靠着吴老师一圈圈一磨磨,慢慢地挤出来。

孩子们亲切地称吴金城“豆腐老师”。不过这个“豆腐老师”干的可不都是老师的活,每天,吴金城来到教室干的第一件事儿是检查班级的桌椅,因为年久失修,它们大部分都无法使用,只能靠这样的修修补补,吴老师说这些桌椅已经用了快20年了。

其实,不仅桌椅该换了,学校也该重建了,孩子们一个月前暂时搬进了这栋民房的二层,因为原来的学校已经成为危房。

学生们告诉我,下雨的时候,吴老师经常上着课,就上到了房上去了,这修修,那补补,但还是无济于事,担心哪天房子塌了砸到学生。吴金城多次协调,上级教育部门终于同意出钱给孩子们先租个房子,每学期700元。

不过临时的教室并没有电,天稍暗一点,孩子们就看不清黑板了。吴金城又多次跟房东协商,几天前,房东终于同意可以拉电线过来,不过这电费可得自己交,吴老师说买电线电表的钱少说也得200元,还得至少磨上半个多月的豆腐,孩子们就只能先这么凑合。

看着吴老师为难,我们到镇上帮他把东西买了回来,没想到吴老师高兴地捧个豆浆机过来,告诉我们,有了电,孩子们就又可以喝上鲜榨的豆浆了。

吴老师说,学生们的家大都离学校有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所以中午他们一般是不回家的,看着孩子们中午不是啃个冷馍馍就是嚼个凉红薯,吃不上热乎的东西,半年前,他花了299元买了豆浆机。几个月前,按照国家新政策孩子们有了营养餐,不过这豆浆孩子们还是想喝。

豆浆机一次可以榨1 200毫升,孩子们可以轮流着喝。吴老师说等下个月家里梨子成熟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喝到鲜榨的梨汁了。

最美乡村教师:

阿力甫夏——留下是为了他们走出大山

新疆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马尔洋小学

推荐理由:

地处祖国边境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海拔3 100米,被昆仑山所环绕,居民散落在深山峡谷之中。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生活贫困,不懂汉语,一生也难得去过两次县城,很多孩子失学在家。从2005年到现在,“80后”的塔吉克族阿力甫夏老师,在这片大山里已坚守7年,让山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了汉语,他骑着骆驼上百次地翻山穿河,劝说家长,7年来共挽救了40多名失学儿童,为大山里的人们能够走出大山作出了贡献。

主要事迹

2005年,阿力甫夏从喀什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昆仑山里的班迪尔乡小学。这里山路崎岖,没有电,没有信号,但是阿力甫夏坚持了下来。由于阿力甫夏精通汉语,改变了这里只有三年级以上的班级才有汉语课的现状,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课。

在班迪尔乡小学的6年里,阿力甫夏给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汉语基础,现在已有30多名的学生考上了中专或高中,有些孩子也将在今年参加高考。

2011年2月,当班迪尔乡小学条件改善以后,阿力甫夏又被派到更为偏远、条件也更为艰苦的马尔洋乡小学。马尔洋乡小学距离县城130千米,学生都是周边牧民的孩子。阿力甫夏来到这里后,学校只有十几名学生,而且没有一个能代课的老师,更别说汉语老师了。为了让孩子都能够上学,阿力甫夏骑着骆驼挨家挨户地去劝说家长,一共走访了40多家。最远的路程骑骆驼来回要半个多月,最近的也要四五天,道路艰难的难以想象。每次走访都要穿越叶尔羌河24次,爬过十几处陡峭的悬崖路,阿力甫夏的脚都磨出血来。最终,经过阿力甫夏的努力,现在马尔洋乡小学已经有61名学生,阿力甫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努力挽救了40多名已经失学的孩子。

现在马尔洋乡小学只有三个年级,阿力甫夏身兼校长和汉语、数学、体育老师。每年寒暑假的时候,阿力甫夏都要组织老师,骑着骆驼翻山越岭、穿越河流去接送孩子,这让原本不愿让孩子上学的家长们感到温暖和放心。

每个周末只要有时间,阿力甫夏都要骑着骆驼去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告诉家长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访过程中,阿力甫夏了解到三年级的学生买西来普的家庭处境,买西来普的父亲放牧时摔下山崖身亡,家里剩下母亲和妹妹,生活上只能解决温饱。为此,阿力甫夏对他有了更多的关注,并多方联系寻求帮助,最终,为买西来普找到了红十字会的对口支援,每年有600元的补助。受到这样帮助的孩子还有很多,在阿力甫夏的努力下,几年里共有20多名孩子受到红十字会的帮助。

为了不遗漏任何一个学生,阿力甫夏想到了登记新出生孩子的办法,每半年登记一次,数着日子,只要孩子到了7岁,他都要骑着骆驼到牧民的家中把孩子接到学校。

培养学生成果

1.改变了学校缺乏汉语教师的现状,为学生打下了汉语基础,目前已30多名的孩子考上中专或高中,今年还将有一批孩子参加高考。

2.阿力甫夏多年来,骑着骆驼,翻越大山,行走在悬崖峭壁上,上百次穿越叶尔羌河,游走牧民家庭,寻找失学儿童,目前已经挽救了40多名失学儿童。

3.为了解决家庭有困难的学生,阿力甫夏多方努力,寻求帮助,目前已为20多名孩子联系了红十字会的对口支援。

(来源:光明网)


相关文章

  • 2014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9月10日晚上,我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晚会,虽然感动的情绪早已预知,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还是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泪满衣衫.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而对于乡村 ...查看


  • 那些感动中国的乡村教师
  • 乡村教师师德启示录-- 分享自己的师德故事或身边的师德故事 <那些感动中国的乡村教师> 师德演讲稿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如期播出.观看了这个节目,其中的前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偏远山区支教的故事,令我深受感动,留下久 ...查看


  • 观[最美乡村女教师]有感 1
  • 在希望的田野上有一群最美的教师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芝田镇羽林庄小学 李艳锋 学校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观看<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如果没有这个任务,我大概不会去看这个晚会.可是当看过以后,在感动中我开始庆 幸有 ...查看


  • 最美乡村教师
  •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今天晚上(2013年9月10日)观看了中央电视台20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仲咸平.刘坤贤.廖占富.张兴琼.吉思妞.廖乐年.潘立华.阿力太.杨元松.王金花.格桑德吉.会泽七子,一个个闪亮 ...查看


  •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1
  •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陶行知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如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经过一年的寻找,全国各地涌现了无数个最美教师,最典型的有十个(组)代表.从 ...查看


  • 教师学习宋玉刚的心得体会
  • 学习<宋玉刚>有感 任德华 今天中午我们学校组织大家,一起学习了<宋玉刚>.听完他的荣誉与事迹.让我感动的 不是他的荣誉,而是脚踏实地的做事精神和他的工作精神.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听他的先进事 迹,在第一次的时候.我见过 ...查看


  • 沉静而大美
  • 沉静而大美,乡村教师 肥城市边院镇初级中学 丁怀宾 连续四届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电视节目,我都专门观看了,尤其是今年教师节,从晚上八点,一直看到十点多,还有妻子在旁边陪着,作为教师家属,妻子也对这个节目深感 ...查看


  • [用爱播撒希望]演讲稿
  • 篇一:夕阳绘美景 无私铸师魂 --记河南省宝丰县周庄镇实验小学教师王升高 宝丰县周庄镇实验小学的一名编外美术书法教师王升高,虽然右手和右腿残疾,但是却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布满皱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恬淡而安详.王升高1937年出生,195 ...查看


  •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
  •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观后感 昨晚在网上观看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深深地被宋玉刚.邓丽.徐德光.肖山.于贵勤.刘效忠.马复兴.陈万霞.吴金成.阿力甫夏等教师的美丽善良的心灵和朴实无华的行动所震撼,他们 ...查看


  • 2012的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 爱,让生命更温暖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师德是什么? --师德就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把希望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灵,使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师德就是敬业爱岗.默默耕耘,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