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
陌生化效果,又称间离效果、疏离。
陌生化效果是叙述体戏剧运用的一种舞台艺术表现方法,为德国戏剧革新家布莱希特所创造和倡导。这种表现方法的意义在于:“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从而达到推倒舞台上的“第四堵墙”,彻底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的目的,突出戏剧的假定性。
在表演艺术上,间离效果要求演员在感情上与角色保持距离。为此,布莱希特提出了演员的双重形象作为叙述体戏剧表演论的核心,把演员与角色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外部对立的二元状态。他以美国名演员劳顿扮演伽利略的角色为例,指出:“演员在舞台上有双重形象,既是劳顿,又是伽利略,表演着的劳顿并未在被表演的伽利略中消失”,观众一面在欣赏他,…面自然并未忘记劳顿,即使他试图完全彻底
转化为角色,但他并未丢掉完全从角色中产生的他的看法和感受。”换言之,演员扮演角色,不该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上,而应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对面,这就是演员和角色的距离。问离效果的舞台演出,演员表明自己足在演戏,观众是在冷静地看戏,演员和角色的感情不混合而使观众和角色的感情也不混合在一起,从而保持理智的思考和评判。
叙述体戏剧采用的间离效果,大体说来有简单的和复杂的两种。简单的有:标语牌、歌唱、象征性的舞台布景、演员戴的面具、虚拟的表演动作和自报家门式的独白,等等。这些惯用的间离效果类似戏剧中的程式。复杂的间离效果往往贯串在戏剧的有机发展中,具有极大的艺术概括力,深刻挖掘戏的哲理性。如《四川好人》一剧,规定一个演员同时扮演性格互相对立的两个角色,则是种用意深刻的间离效果。又如《西姆娜之梦》,女工西姆娜的梦是戏剧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起着间离效果的作用。
间离效果这种舞台表现方法,是布莱希特从中世纪民间戏剧和梅兰芳的表演中发现并加以发展而来的。这个天才的发现,提到理论的高度,成了他进行戏剧革新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构成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的要素之一。
间离效果是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布莱希特所提出的戏剧表演理论,是指将观众疏远于戏剧或电影,这被布莱希特称为叙事剧(史诗剧)。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为政治服务;观众对舞台上的戏剧投射情感会妨碍观众的冷静判断。
戏剧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
陌生化效果,又称间离效果、疏离。
陌生化效果是叙述体戏剧运用的一种舞台艺术表现方法,为德国戏剧革新家布莱希特所创造和倡导。这种表现方法的意义在于:“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从而达到推倒舞台上的“第四堵墙”,彻底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的目的,突出戏剧的假定性。
在表演艺术上,间离效果要求演员在感情上与角色保持距离。为此,布莱希特提出了演员的双重形象作为叙述体戏剧表演论的核心,把演员与角色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外部对立的二元状态。他以美国名演员劳顿扮演伽利略的角色为例,指出:“演员在舞台上有双重形象,既是劳顿,又是伽利略,表演着的劳顿并未在被表演的伽利略中消失”,观众一面在欣赏他,…面自然并未忘记劳顿,即使他试图完全彻底
转化为角色,但他并未丢掉完全从角色中产生的他的看法和感受。”换言之,演员扮演角色,不该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上,而应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对面,这就是演员和角色的距离。问离效果的舞台演出,演员表明自己足在演戏,观众是在冷静地看戏,演员和角色的感情不混合而使观众和角色的感情也不混合在一起,从而保持理智的思考和评判。
叙述体戏剧采用的间离效果,大体说来有简单的和复杂的两种。简单的有:标语牌、歌唱、象征性的舞台布景、演员戴的面具、虚拟的表演动作和自报家门式的独白,等等。这些惯用的间离效果类似戏剧中的程式。复杂的间离效果往往贯串在戏剧的有机发展中,具有极大的艺术概括力,深刻挖掘戏的哲理性。如《四川好人》一剧,规定一个演员同时扮演性格互相对立的两个角色,则是种用意深刻的间离效果。又如《西姆娜之梦》,女工西姆娜的梦是戏剧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起着间离效果的作用。
间离效果这种舞台表现方法,是布莱希特从中世纪民间戏剧和梅兰芳的表演中发现并加以发展而来的。这个天才的发现,提到理论的高度,成了他进行戏剧革新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构成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的要素之一。
间离效果是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布莱希特所提出的戏剧表演理论,是指将观众疏远于戏剧或电影,这被布莱希特称为叙事剧(史诗剧)。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为政治服务;观众对舞台上的戏剧投射情感会妨碍观众的冷静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