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调查性报道与杂志性栏目的探索

  《1/7》节目的尝试和探索

  

  《1/7》是一个60分钟的大型电视周刊,是2004年1月4日开播的。栏目的前身是上海电视台的一个名牌栏目,叫《新闻观察》。《新闻观察》的创办是在1997年,所以加上《新闻观察》,我们这个栏目有8年的深度报道制作经验,整个栏目是延续发展的,有很多经验也是延续的。《1/7》的题材取自全国范围,每周日的19点10分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这个时段也意味着我们将面对电视剧和很多娱乐节目的竞争。

  几乎所有的人听到《1/7》这个栏目名的时候,总是要问一句:为什么叫《1/7》?《1/7》是什么意思?字面上的解释是:七天中最值得期待的一天,七天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小时,这个意思是一个直观的理解。但《1/7》作为一个品牌符号还可以有多种意义,正因《1/7》这个符号并没有特定内涵,所以外延反而很大。

  我们有一条10秒栏目宣传片,以日历的翻动为意象,表达“期待和守约”这样一个意义;另一条宣传片以众多数字化为“1/7”的意象,表达“化繁为简”的意思;再比如说两个中文的“人”字幻化出1/7”的字样,我们打出字幕“关于人的新闻”,这本身就是栏目的一种追求,当然这些都只是小的宣传片,但可以体现出栏目对品牌包装的考虑,在这方面的延伸也许是《1/7》的一种优势。

  下面再介绍一下节目的构成。时长是60分钟,由三条短片组成,我们有4位作为调查者的专业的出镜记者,他们不承担其他的职责,只是做出镜记者。《1/7》的表现形式比较简洁,就是访谈、调查和空镜头。栏目的这种样式借鉴了美国CBS“60分钟时事杂志”的架构,但是在内容上有所不同。

  我们把60分钟分成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叫做硬新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调查性报道,有重大事件的报道,有热点调查。

  第二个板块,我们称为软新闻,就是社会故事,社会新闻,从表现形式上有点接近于纪录片,但同样强调新闻性。

  第三个板块是人物志,主要是报道一些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公众事件的当事人,他可以是小人物,也可以是专业人物,当一个人物进入公众视野,也就被纳入“人物志”报道的选题范围。

  《1/7》做节目的理念和原则简单地讲就是三条,第一个,以我们的节目做时代的记录者,所以我们的选题是具有时代特点的,无论是硬新闻、软新闻还是人物志,首先必须是有时代特征的,如果是家长里短的事情,是不被纳入报道视野的。

  第二条原则是以当事人的视角去接近事实。我们有4位出镜记者,所以我们就会要求他们去介入这个事实调查的过程。电视接触新闻的时候,尤其是深入报道,都已经是过去式的了,事件已经发生了,但是因为有出镜记者,我们的出镜记者调查和接近新闻的这个过程,是我们用电视画面可以记录的一个现时态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出镜记者的介入也令我们得以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更能接近观众的心理。所以我们要求出镜记者以当事人的视角去接近事实。

  第三条原则,我们用讲故事的方式报道新闻。这一点其实与栏目的播出时段和发行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要面临非常激烈的电视收视率竞争,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新闻做得好看,不能光是讲道理,而是首先要讲故事,整个报道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完成的。

  在节目的特点方面,我们强调要有精当的拍摄与剪辑,然后由三个板块的版面安排,互相之间可以互为补充,或者互为借用,编排得当的整个版面会有一种强势的感觉。然后我们的视觉包装,相对来说做得比较丰富一些,符合现代电视的这种感觉,4个出镜记者的上佳表现,也可以为栏目增色。

  

  困扰与思考

  

  《1/7》节目中很大一部分是调查性报道,所以我接下来就针对调查性报道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首先第一点,我们也像许多同行一样,深深感到非中央级媒体在做调查性报道时的身份困扰。比如2004年4月份播出的《贵屿的恶梦》,调查广东贵屿的洋垃圾泛滥,造成环境污染和当地民众生活恶化的这样一个片子。但播出之后我们确实感到困扰,因为上海播出广东看不到,对于本地受众来说,这个题材又太远而减少了关注度,所以我们反思,我们有没有充足的理由去做一个遥远的地方的调查。

  第二,我们做了这类调查性报道之后,往往容易边缘化、农村化。首先你会往乡村去发展,往边疆去发展,然后你会农村化。这种趋势一方面基于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是栏目的一个必然选择。这样的选择一多,整个节目就会有边缘化的趋势,令受众形成对节目的成见,这并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这是第二个困扰。

  第三个困扰是为谁而战,为市场还是为理念。可能所有的调查性新闻记者都有为新闻理念而战的理想,但与此同时,不能忽略市场的声音,不能忽略一个新闻栏目同时作为一个传媒单元的经济功能。失去新闻理念,也就失去了一个新闻栏目的灵魂,失去市场意识,也就意味着我们将找不到方向,两者如何结合,是我们的又一个困扰。

  《1/7》是怎么做的呢?面对这些困扰,我们尝试过一些自己的做法。

  首先我们强调,我们做的是一个杂志性的栏目,我们有三个板块,我们有板块做调查性的报道,另外一个板块做其他东西,软硬结合,远近结合,正反结合,可以稍稍取得平衡。

  其次是突出人物,突出正面人物的正面性,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调查性报道的激烈语态。《新闻调查》做《河流与村庄》这个片子,做黄梦营村的水污染,固然酣畅淋漓,同样的题材《1/7》也做过,我们的片名叫《霍岱珊:淮河之子》,做了一个为环境保护而四处奔走呼号,历经挫折而衷肠不改的老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同样可以让所有的观众看了之后,对这个村庄的情况产生一种警示,对全国的环境情况产生一种警示,但从整体上看,片子的基调是扬善的,是向上的。

  (作者系上海电视台《1/7》栏目执行制片人)

  《1/7》节目的尝试和探索

  

  《1/7》是一个60分钟的大型电视周刊,是2004年1月4日开播的。栏目的前身是上海电视台的一个名牌栏目,叫《新闻观察》。《新闻观察》的创办是在1997年,所以加上《新闻观察》,我们这个栏目有8年的深度报道制作经验,整个栏目是延续发展的,有很多经验也是延续的。《1/7》的题材取自全国范围,每周日的19点10分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这个时段也意味着我们将面对电视剧和很多娱乐节目的竞争。

  几乎所有的人听到《1/7》这个栏目名的时候,总是要问一句:为什么叫《1/7》?《1/7》是什么意思?字面上的解释是:七天中最值得期待的一天,七天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小时,这个意思是一个直观的理解。但《1/7》作为一个品牌符号还可以有多种意义,正因《1/7》这个符号并没有特定内涵,所以外延反而很大。

  我们有一条10秒栏目宣传片,以日历的翻动为意象,表达“期待和守约”这样一个意义;另一条宣传片以众多数字化为“1/7”的意象,表达“化繁为简”的意思;再比如说两个中文的“人”字幻化出1/7”的字样,我们打出字幕“关于人的新闻”,这本身就是栏目的一种追求,当然这些都只是小的宣传片,但可以体现出栏目对品牌包装的考虑,在这方面的延伸也许是《1/7》的一种优势。

  下面再介绍一下节目的构成。时长是60分钟,由三条短片组成,我们有4位作为调查者的专业的出镜记者,他们不承担其他的职责,只是做出镜记者。《1/7》的表现形式比较简洁,就是访谈、调查和空镜头。栏目的这种样式借鉴了美国CBS“60分钟时事杂志”的架构,但是在内容上有所不同。

  我们把60分钟分成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叫做硬新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调查性报道,有重大事件的报道,有热点调查。

  第二个板块,我们称为软新闻,就是社会故事,社会新闻,从表现形式上有点接近于纪录片,但同样强调新闻性。

  第三个板块是人物志,主要是报道一些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公众事件的当事人,他可以是小人物,也可以是专业人物,当一个人物进入公众视野,也就被纳入“人物志”报道的选题范围。

  《1/7》做节目的理念和原则简单地讲就是三条,第一个,以我们的节目做时代的记录者,所以我们的选题是具有时代特点的,无论是硬新闻、软新闻还是人物志,首先必须是有时代特征的,如果是家长里短的事情,是不被纳入报道视野的。

  第二条原则是以当事人的视角去接近事实。我们有4位出镜记者,所以我们就会要求他们去介入这个事实调查的过程。电视接触新闻的时候,尤其是深入报道,都已经是过去式的了,事件已经发生了,但是因为有出镜记者,我们的出镜记者调查和接近新闻的这个过程,是我们用电视画面可以记录的一个现时态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出镜记者的介入也令我们得以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更能接近观众的心理。所以我们要求出镜记者以当事人的视角去接近事实。

  第三条原则,我们用讲故事的方式报道新闻。这一点其实与栏目的播出时段和发行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要面临非常激烈的电视收视率竞争,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新闻做得好看,不能光是讲道理,而是首先要讲故事,整个报道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完成的。

  在节目的特点方面,我们强调要有精当的拍摄与剪辑,然后由三个板块的版面安排,互相之间可以互为补充,或者互为借用,编排得当的整个版面会有一种强势的感觉。然后我们的视觉包装,相对来说做得比较丰富一些,符合现代电视的这种感觉,4个出镜记者的上佳表现,也可以为栏目增色。

  

  困扰与思考

  

  《1/7》节目中很大一部分是调查性报道,所以我接下来就针对调查性报道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首先第一点,我们也像许多同行一样,深深感到非中央级媒体在做调查性报道时的身份困扰。比如2004年4月份播出的《贵屿的恶梦》,调查广东贵屿的洋垃圾泛滥,造成环境污染和当地民众生活恶化的这样一个片子。但播出之后我们确实感到困扰,因为上海播出广东看不到,对于本地受众来说,这个题材又太远而减少了关注度,所以我们反思,我们有没有充足的理由去做一个遥远的地方的调查。

  第二,我们做了这类调查性报道之后,往往容易边缘化、农村化。首先你会往乡村去发展,往边疆去发展,然后你会农村化。这种趋势一方面基于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是栏目的一个必然选择。这样的选择一多,整个节目就会有边缘化的趋势,令受众形成对节目的成见,这并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这是第二个困扰。

  第三个困扰是为谁而战,为市场还是为理念。可能所有的调查性新闻记者都有为新闻理念而战的理想,但与此同时,不能忽略市场的声音,不能忽略一个新闻栏目同时作为一个传媒单元的经济功能。失去新闻理念,也就失去了一个新闻栏目的灵魂,失去市场意识,也就意味着我们将找不到方向,两者如何结合,是我们的又一个困扰。

  《1/7》是怎么做的呢?面对这些困扰,我们尝试过一些自己的做法。

  首先我们强调,我们做的是一个杂志性的栏目,我们有三个板块,我们有板块做调查性的报道,另外一个板块做其他东西,软硬结合,远近结合,正反结合,可以稍稍取得平衡。

  其次是突出人物,突出正面人物的正面性,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调查性报道的激烈语态。《新闻调查》做《河流与村庄》这个片子,做黄梦营村的水污染,固然酣畅淋漓,同样的题材《1/7》也做过,我们的片名叫《霍岱珊:淮河之子》,做了一个为环境保护而四处奔走呼号,历经挫折而衷肠不改的老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同样可以让所有的观众看了之后,对这个村庄的情况产生一种警示,对全国的环境情况产生一种警示,但从整体上看,片子的基调是扬善的,是向上的。

  (作者系上海电视台《1/7》栏目执行制片人)


相关文章

  • 栏目大全--爱布谷
  • 中国网络电视台 简体 繁体 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 Pусский 玩游戏 上传 插件 客户端 登录 | 注册 |  客服 爱布谷 新闻台 经济台 农家乐 体育台 综艺台 电影台 电视剧台 少儿台 ...查看


  • 致敬!2005中国传媒
  • ●致敬之年度传媒人物 ○黎瑞刚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 致敬理由:1.5亿元独家买断2004到2007三年的中超转播权的意义,在上海文广传媒集团2005年迈出的关键几步中,也许只是一小步. 在一年之中,文广集团先是拿到第一张国内的IPTV ...查看


  • 创新我国环保类电视节目的策划
  • 创新我国环保类电视节目的策划 摘 要:本文以环保内涵为起点,从宏观与微观层面研究我国环保电视节目的现状,并针对如何创新我国环保类电视节目的策划,提出首先需从栏目定位着手,从对象定位.内容定位.形式定位三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查看


  • 国内教育技术期刊
  • 国内教育技术期刊: 1.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月刊,每月18日出刊.杂志创刊于1980年,全国发行,主要栏目有:专家访谈.理论研 ...查看


  • 影视文化公司商业计划书
  • 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商业计划 北京某某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8月.公司成立后,迅速聚合了一批业内人士,形成了公司发展的基本力量.公司按照专业化.高起点的发展思路,精心打造"某某"的市场品牌.成立伊始即与中央 ...查看


  •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及考试大纲)
  • 第一章 当代广播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诞生 广播的诞生:19世纪20世纪初,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实验相继成功,导致了广播的诞生 最早利用无线电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金纳德*奥布利* 费森登和"无线电之父" ...查看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08广电
  • 中文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08级学生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新闻传播方向 1.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2.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 3.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4.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5.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6. 从新 ...查看


  • 从_新闻调查_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 广播影视 从<新闻调查>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蔡晓芳 [摘要]在新闻来源同一的情况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只有真正在深度上下功夫,才能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文章从选题.表达和立场三个方面阐述和分析了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应该着力坚持 ...查看


  • 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
  • 作业要求: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 <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