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铁箫声幽

发布时间:2012-05-15 09:27

常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旧书虽念得不多,还知道些;西书了解不深,总也接触过。没有赶上裹小脚、穿耳朵;长达半尺的高跷似的高跟鞋还未兴起。精神尚不贫乏,肉体未受虐待,经历更是非凡。抗战那一段体会了人的高贵的品质、信念与坚忍;“文革”那一段阅尽了人性的狠毒与可悲。我们的生活很丰富,其中有一项看来普通、现在却让人羡慕的,值得大书特书的,那就是,我们有兄弟姊妹。

传统文化讲五伦,其中之一是兄弟。常听见现在的中年人说:他们最羡慕别人有兄弟姊妹。想想我的童年,如果没有我的哥哥和弟弟,我将不会长成现在的我。

我们兄弟姊妹四人,大姐钟琏长我九岁,所以接触较少,哥哥钟辽长我四岁,弟弟钟越小我三岁。整个的童年是和哥哥、弟弟一起度过的。抗战胜利,我们回到北平,回到白米斜街旧宅中,这座房屋是父母的唯一房产。有一间屋子堆满了东西,和走的时候完全一样。那时冬日取暖用很高的铁炉,称为洋炉子。烧硬煤,热力很大,便有炉挡,是洋铁皮做成的,从前常在上面烤衣服。我们看到那铁炉依旧,炉挡依旧。最有趣的是炉挡上面写了两行字,也赫然依旧。这两行字是:“立约人:冯钟辽、冯钟璞。只许她打他,不许他打她。”当时在场的人无不失笑。父亲说:“这是什么不平等条约!”那时哥哥已经去美国求学,那条约也因炉挡的启用擦去了,他没有再见到我们的不平等条约。

我已不记得怎么会立下了不平等条约,好像全无必要,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打过架。不过,这也是一种姿态。另有些事倒是历历如在目前。清华园乙所的住宅中有一间储藏室,靠东墙冬天常摆着几盆米酒,夏天常摆着两排西瓜。中间有一个小桌,孩子们有时在那里做些父母不鼓励的事。记得一天中午,趁父母午睡,哥哥在那里做“试验”,我在旁边看。他的试验是点一支蜡烛烧什么东西,试验目的我不明白。不久听见母亲说话,他急忙一口气噗地吹灭了蜡烛,烛泪溅在我身上。我还没有叫出来,他就捂住我的嘴,小声说:“带你去骑车。”于是我们从后门溜出。哥哥的自行车很小,前后轮都光秃秃没有挡泥板,但却是一辆正式的车,我总是坐在大梁上左顾右盼游览校园。哥哥知道我喜欢坐大梁,便用这“游览”换得我不揭发。那天的“试验”也就混过去了。

后来我要自己骑车了。我想那时的年纪不会超过九岁,大概是八岁。因为九岁那年夏天开始抗战,我们离开了清华园。我学会骑自行车完全是哥哥的力量。那时在清华园内甲乙丙三所之间有一个网球场,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打过网球,只在地上弹玻璃球。我在这场地上学骑自行车,用的是哥哥的那辆小车,我骑车,他在后面扶着座位跟着跑。头一天跑了几圈,第二天又跑了几圈。我忽然看见他不跟着车了,而是站在场地旁边笑。我本来骑得很平稳了,一见他没有扶,立刻觉得要摔倒,便大叫起来。哥哥跑过来扶住车,我跳下来,便捏紧拳头照他身上乱捶。他只是笑,说:“你不是会骑了吗?”我想想也是。可是,下一次还是要他扶,他也就虚应故事地跟着跑。这样我就学会了骑自行车。我可以骑姐姐的成人的女车,在清华园里兜风。常从工字厅东边沿着小河过小桥,绕过大礼堂,经过图书馆前面,再经过当时的校医院——这几间平房还在吗?最后从工字厅西面回家。有时一直骑到西院,去看看那一片荒野。当时清华园内人很少,骑车很自由。后来,20世纪60年代,我常骑车从灯市口穿过闹市到建国门去上班。我从学车起到停止骑车从未摔过跤。

到昆明以后,哥哥上中学,我和小弟上小学。我们所上的南箐学校因为躲避日机的空袭,迁到昆明郊外岗头村,我们都住校。家还在城里,后来家迁到东郊龙泉镇,我们又在城里住校。不记得是怎么回事了,总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常在周末从乡下走进城,或从城里走到乡下,一次的距离大约是二十里左右。我们三个人一路走一路说话,讲故事,猜谜语,对小说的回目,对的主要是《红楼梦》和《水浒》的回目,《三国演义》我不熟。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讲自己创作的故事,轮流主讲。大概也是编故事的需要,三个人每人有一个国家,哥哥的国家叫“晨光国”,在北极;弟弟的国家叫“英武国”,在海底;我的国家叫“逸坚国”,在火星上。不知为什么,我从小便对火星有兴趣,到现在也觉得火星很亲切。我的兄、弟后来都是工程师,但他们具有的艺术细胞绝不比我少,故事编得很热闹,可惜都不记得了。

家里孩子多,吃饭就成为一个有趣的场面。我小时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脱鞋。尤其是在吃饭的时候,觉得脱了鞋最舒服。这时,哥哥就会把鞋拿走藏起来,我便闹着要鞋,弟弟便会找鞋,常常是笑作一团。到后来还是哥哥把鞋拿出来,我又赖着不肯穿。直到母亲发话:“不要闹了,快穿上。”才算安静下来。

我上联大附中时,一度在城里住校。那时联大附中没有宿舍,甚至没有校舍,都是趁别人不用教室时上课,有时就在室外树下上课。有一段时间,不知是借的哪里的一个大房间,大家打地铺。一次我生病了,别人都去上课,我昏昏沉沉地躺在空荡荡的大房间里。“妹,”是哥哥的声音,睁眼只见他蹲在我的“床”边。他送来一碗米线,碗里还有一个鸡蛋。

哥哥于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机械系,他不用功,却热心演话剧。参加演出过曹禺的《家》,饰演觉新。我和小弟随父母去看演出那一晚,在高老太爷去世那一场,哥哥把觉新头上的孝布去掉了,为的是怕母亲看了不高兴。他还写小说,我还记得他有一篇小说的第一句是“不疾不徐的雨”。他的文字是很好的,字也写得好,还会刻图章。那时的男孩似乎都会刻图章。他大学二年级时志愿参加远征军,直接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贡献。有一次他从滇西回昆明度假,看见我的头发长了,要给我剪一剪。他说:“头发为什么要剪成那样齐?剪成波浪式的不好吗?”当时大家都认为他很荒谬,没想到几十年后头发真的不以“齐”为美了。

抗战胜利后,哥哥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获得此项勋章的翻译官共二十二人。我曾想就此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些好男儿,因为要用一些英文材料,我的眼睛已坏不能阅读,只能放弃了。哥哥的朋友也曾寄材料来,没有用上,心里很觉歉然。文章虽然没有写,对那些投笔从戎的大哥哥们,无论得没得勋章,我都永远怀有敬意。

以后,哥哥到美国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继续读机械系,也继续开展他多方面的兴趣。他喜欢击剑,入选了校队,代表学校出去比赛;还学过几个月芭蕾舞。工作以后学会开飞机,曾开着飞机从费城到华盛顿去看望王菲曼、慈炳如夫妇,王菲曼是王浩的姐姐。乘客是我的嫂嫂李文佩姊妹。20世纪70年代哥哥一家回来探亲,说到此事,父亲说:“敢开飞机倒不稀奇,难得的是有人敢坐。”大学毕业以后,他根据兴趣又读了数学、物理两个专业,以后又获得二十几项专利。因为用专利律师申请专利费时费钱,索性自己考了一个美国专利代表人的执照,可以坐在家里申请专利。对于那些繁琐的法律条文,他了如指掌,说起来从不卡壳。退休后,他有了更多时间,至今还在研究有关电的问题,前两年曾回国参加静电学会的活动,但是他的理论很少人支持。

前些时,哥哥来电话,告诉我一个不幸的事件,他的钱包丢了。别的倒没有关系,只是其中的飞机驾驶执照也丢了,他觉得是一大损失。我安慰道:“你反正也不开飞机了。”他沉默了片刻,说:“用不着了——也不用再补发了。”

20世纪90年代初,我出版了一本散文集,书名为《铁箫人语》。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家里有一只铁箫。书出版后不久,南京的“洞箫博物馆”也许是“乐器博物馆”来人要求看一看铁箫。他们说他们藏有铜箫,还没有见过铁箫。我把箫拿给他们看,他们观看良久,又试吹过,承认它是一只箫。但我想大概不是很上乘,然而它毕竟是一只箫,而且是铁箫。我还为这只铁箫写了一小段文字,作为《铁箫人语》的序:

我家有一只铁箫。

那是真正的铁箫。一段顽铁,凿有七孔,拿着十分沉重,吹着却易发声。声音较竹箫厚实,悠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听的人大概很难想象这声音发自一段顽铁。

铁质硬于石,箫声柔如水;铁不能弯,箫声曲折。顽铁自有了比干七窍之心,便将美好的声音送往晴空和月下,在松荫与竹影中飘荡,透入人的躯壳,然后把躯壳抛开了。

哦,还有个吹箫人呢,那吹箫人,在哪里?

吹箫人可以吹出不同的曲调,而铁箫只有一个。

是谁制作了这只铁箫?制作了这只可以从箫声和箫的本身引出许多联想的铁箫?那就是我的哥哥——冯钟辽。

箫属于中国文化,可以引起许多中国式的联想。都是陈货,也就不必说了。制箫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也许也曾有过铁箫,但是我不知道,只能说哥哥的这一只。铁箫既是乐器又可以做武器,我常想最好能有一位女侠,用的兵器是铁箫;抡圆了可以自卫救人,扫尽人间不平事;吹响了可以自娱娱人,此曲只应天上来。也许哪天真写出一篇没有武功的冒牌的武侠小说来。

在昆明时生活很艰难,最常用的乐器只是口琴。箫、笛虽也方便,却少人吹。母亲在乙所时便吹箫,到昆明后得了两只玉屏箫,声音很好。母亲时常吹奏的乐曲是“苏武牧羊”。哥哥制作铁箫便

是受竹箫的启发,用一根现成的废铁管,根据一点点中学物理知识,钻几个洞,居然可以吹出曲调,大家都很高兴。我们就是这样因陋就简,在清苦的日子里,使得生活充实而丰富。

哥哥制作铁箫,只不过是他众多兴趣中的一项。他现在最主要的兴趣还是在电学。八十八岁了,仍不断做实验。我说:“可别像苏东坡一样,为制墨,把房子烧了。”哥哥的科学知识当然比东坡强多了,房子是不会烧的。但是试验做起来也颇麻烦,哥哥却乐此不疲。在他各种兴趣活动的实践中,便闪耀着创造的光亮。

发布时间:2012-05-15 09:27

常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旧书虽念得不多,还知道些;西书了解不深,总也接触过。没有赶上裹小脚、穿耳朵;长达半尺的高跷似的高跟鞋还未兴起。精神尚不贫乏,肉体未受虐待,经历更是非凡。抗战那一段体会了人的高贵的品质、信念与坚忍;“文革”那一段阅尽了人性的狠毒与可悲。我们的生活很丰富,其中有一项看来普通、现在却让人羡慕的,值得大书特书的,那就是,我们有兄弟姊妹。

传统文化讲五伦,其中之一是兄弟。常听见现在的中年人说:他们最羡慕别人有兄弟姊妹。想想我的童年,如果没有我的哥哥和弟弟,我将不会长成现在的我。

我们兄弟姊妹四人,大姐钟琏长我九岁,所以接触较少,哥哥钟辽长我四岁,弟弟钟越小我三岁。整个的童年是和哥哥、弟弟一起度过的。抗战胜利,我们回到北平,回到白米斜街旧宅中,这座房屋是父母的唯一房产。有一间屋子堆满了东西,和走的时候完全一样。那时冬日取暖用很高的铁炉,称为洋炉子。烧硬煤,热力很大,便有炉挡,是洋铁皮做成的,从前常在上面烤衣服。我们看到那铁炉依旧,炉挡依旧。最有趣的是炉挡上面写了两行字,也赫然依旧。这两行字是:“立约人:冯钟辽、冯钟璞。只许她打他,不许他打她。”当时在场的人无不失笑。父亲说:“这是什么不平等条约!”那时哥哥已经去美国求学,那条约也因炉挡的启用擦去了,他没有再见到我们的不平等条约。

我已不记得怎么会立下了不平等条约,好像全无必要,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打过架。不过,这也是一种姿态。另有些事倒是历历如在目前。清华园乙所的住宅中有一间储藏室,靠东墙冬天常摆着几盆米酒,夏天常摆着两排西瓜。中间有一个小桌,孩子们有时在那里做些父母不鼓励的事。记得一天中午,趁父母午睡,哥哥在那里做“试验”,我在旁边看。他的试验是点一支蜡烛烧什么东西,试验目的我不明白。不久听见母亲说话,他急忙一口气噗地吹灭了蜡烛,烛泪溅在我身上。我还没有叫出来,他就捂住我的嘴,小声说:“带你去骑车。”于是我们从后门溜出。哥哥的自行车很小,前后轮都光秃秃没有挡泥板,但却是一辆正式的车,我总是坐在大梁上左顾右盼游览校园。哥哥知道我喜欢坐大梁,便用这“游览”换得我不揭发。那天的“试验”也就混过去了。

后来我要自己骑车了。我想那时的年纪不会超过九岁,大概是八岁。因为九岁那年夏天开始抗战,我们离开了清华园。我学会骑自行车完全是哥哥的力量。那时在清华园内甲乙丙三所之间有一个网球场,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打过网球,只在地上弹玻璃球。我在这场地上学骑自行车,用的是哥哥的那辆小车,我骑车,他在后面扶着座位跟着跑。头一天跑了几圈,第二天又跑了几圈。我忽然看见他不跟着车了,而是站在场地旁边笑。我本来骑得很平稳了,一见他没有扶,立刻觉得要摔倒,便大叫起来。哥哥跑过来扶住车,我跳下来,便捏紧拳头照他身上乱捶。他只是笑,说:“你不是会骑了吗?”我想想也是。可是,下一次还是要他扶,他也就虚应故事地跟着跑。这样我就学会了骑自行车。我可以骑姐姐的成人的女车,在清华园里兜风。常从工字厅东边沿着小河过小桥,绕过大礼堂,经过图书馆前面,再经过当时的校医院——这几间平房还在吗?最后从工字厅西面回家。有时一直骑到西院,去看看那一片荒野。当时清华园内人很少,骑车很自由。后来,20世纪60年代,我常骑车从灯市口穿过闹市到建国门去上班。我从学车起到停止骑车从未摔过跤。

到昆明以后,哥哥上中学,我和小弟上小学。我们所上的南箐学校因为躲避日机的空袭,迁到昆明郊外岗头村,我们都住校。家还在城里,后来家迁到东郊龙泉镇,我们又在城里住校。不记得是怎么回事了,总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常在周末从乡下走进城,或从城里走到乡下,一次的距离大约是二十里左右。我们三个人一路走一路说话,讲故事,猜谜语,对小说的回目,对的主要是《红楼梦》和《水浒》的回目,《三国演义》我不熟。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讲自己创作的故事,轮流主讲。大概也是编故事的需要,三个人每人有一个国家,哥哥的国家叫“晨光国”,在北极;弟弟的国家叫“英武国”,在海底;我的国家叫“逸坚国”,在火星上。不知为什么,我从小便对火星有兴趣,到现在也觉得火星很亲切。我的兄、弟后来都是工程师,但他们具有的艺术细胞绝不比我少,故事编得很热闹,可惜都不记得了。

家里孩子多,吃饭就成为一个有趣的场面。我小时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脱鞋。尤其是在吃饭的时候,觉得脱了鞋最舒服。这时,哥哥就会把鞋拿走藏起来,我便闹着要鞋,弟弟便会找鞋,常常是笑作一团。到后来还是哥哥把鞋拿出来,我又赖着不肯穿。直到母亲发话:“不要闹了,快穿上。”才算安静下来。

我上联大附中时,一度在城里住校。那时联大附中没有宿舍,甚至没有校舍,都是趁别人不用教室时上课,有时就在室外树下上课。有一段时间,不知是借的哪里的一个大房间,大家打地铺。一次我生病了,别人都去上课,我昏昏沉沉地躺在空荡荡的大房间里。“妹,”是哥哥的声音,睁眼只见他蹲在我的“床”边。他送来一碗米线,碗里还有一个鸡蛋。

哥哥于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机械系,他不用功,却热心演话剧。参加演出过曹禺的《家》,饰演觉新。我和小弟随父母去看演出那一晚,在高老太爷去世那一场,哥哥把觉新头上的孝布去掉了,为的是怕母亲看了不高兴。他还写小说,我还记得他有一篇小说的第一句是“不疾不徐的雨”。他的文字是很好的,字也写得好,还会刻图章。那时的男孩似乎都会刻图章。他大学二年级时志愿参加远征军,直接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贡献。有一次他从滇西回昆明度假,看见我的头发长了,要给我剪一剪。他说:“头发为什么要剪成那样齐?剪成波浪式的不好吗?”当时大家都认为他很荒谬,没想到几十年后头发真的不以“齐”为美了。

抗战胜利后,哥哥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获得此项勋章的翻译官共二十二人。我曾想就此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些好男儿,因为要用一些英文材料,我的眼睛已坏不能阅读,只能放弃了。哥哥的朋友也曾寄材料来,没有用上,心里很觉歉然。文章虽然没有写,对那些投笔从戎的大哥哥们,无论得没得勋章,我都永远怀有敬意。

以后,哥哥到美国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继续读机械系,也继续开展他多方面的兴趣。他喜欢击剑,入选了校队,代表学校出去比赛;还学过几个月芭蕾舞。工作以后学会开飞机,曾开着飞机从费城到华盛顿去看望王菲曼、慈炳如夫妇,王菲曼是王浩的姐姐。乘客是我的嫂嫂李文佩姊妹。20世纪70年代哥哥一家回来探亲,说到此事,父亲说:“敢开飞机倒不稀奇,难得的是有人敢坐。”大学毕业以后,他根据兴趣又读了数学、物理两个专业,以后又获得二十几项专利。因为用专利律师申请专利费时费钱,索性自己考了一个美国专利代表人的执照,可以坐在家里申请专利。对于那些繁琐的法律条文,他了如指掌,说起来从不卡壳。退休后,他有了更多时间,至今还在研究有关电的问题,前两年曾回国参加静电学会的活动,但是他的理论很少人支持。

前些时,哥哥来电话,告诉我一个不幸的事件,他的钱包丢了。别的倒没有关系,只是其中的飞机驾驶执照也丢了,他觉得是一大损失。我安慰道:“你反正也不开飞机了。”他沉默了片刻,说:“用不着了——也不用再补发了。”

20世纪90年代初,我出版了一本散文集,书名为《铁箫人语》。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家里有一只铁箫。书出版后不久,南京的“洞箫博物馆”也许是“乐器博物馆”来人要求看一看铁箫。他们说他们藏有铜箫,还没有见过铁箫。我把箫拿给他们看,他们观看良久,又试吹过,承认它是一只箫。但我想大概不是很上乘,然而它毕竟是一只箫,而且是铁箫。我还为这只铁箫写了一小段文字,作为《铁箫人语》的序:

我家有一只铁箫。

那是真正的铁箫。一段顽铁,凿有七孔,拿着十分沉重,吹着却易发声。声音较竹箫厚实,悠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听的人大概很难想象这声音发自一段顽铁。

铁质硬于石,箫声柔如水;铁不能弯,箫声曲折。顽铁自有了比干七窍之心,便将美好的声音送往晴空和月下,在松荫与竹影中飘荡,透入人的躯壳,然后把躯壳抛开了。

哦,还有个吹箫人呢,那吹箫人,在哪里?

吹箫人可以吹出不同的曲调,而铁箫只有一个。

是谁制作了这只铁箫?制作了这只可以从箫声和箫的本身引出许多联想的铁箫?那就是我的哥哥——冯钟辽。

箫属于中国文化,可以引起许多中国式的联想。都是陈货,也就不必说了。制箫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也许也曾有过铁箫,但是我不知道,只能说哥哥的这一只。铁箫既是乐器又可以做武器,我常想最好能有一位女侠,用的兵器是铁箫;抡圆了可以自卫救人,扫尽人间不平事;吹响了可以自娱娱人,此曲只应天上来。也许哪天真写出一篇没有武功的冒牌的武侠小说来。

在昆明时生活很艰难,最常用的乐器只是口琴。箫、笛虽也方便,却少人吹。母亲在乙所时便吹箫,到昆明后得了两只玉屏箫,声音很好。母亲时常吹奏的乐曲是“苏武牧羊”。哥哥制作铁箫便

是受竹箫的启发,用一根现成的废铁管,根据一点点中学物理知识,钻几个洞,居然可以吹出曲调,大家都很高兴。我们就是这样因陋就简,在清苦的日子里,使得生活充实而丰富。

哥哥制作铁箫,只不过是他众多兴趣中的一项。他现在最主要的兴趣还是在电学。八十八岁了,仍不断做实验。我说:“可别像苏东坡一样,为制墨,把房子烧了。”哥哥的科学知识当然比东坡强多了,房子是不会烧的。但是试验做起来也颇麻烦,哥哥却乐此不疲。在他各种兴趣活动的实践中,便闪耀着创造的光亮。


相关文章

  • 高山流水半世谊--宗璞与我
  • 宗璞米寿到了.无以为贺,重发一篇旧文略表心意.因原文篇幅较长,现有所删节. 1951年清华园,自右至左:冯钟璞.资中筠.梅祖芬.聂崇厚 我一直连名带姓唤她本名"冯锺璞",不过现在她以"宗璞"闻于世,我 ...查看


  • 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
  • (侯宇燕) 宗璞走过的是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呢?翻开作家的履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与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书香之气.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她不像师陀.田涛等老一辈作家,是从中国的底层社会一步步艰难地爬到了知识的殿堂:她也不 ...查看


  • 宗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 宗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摘要: 作家宗璞以深厚的文学素养.严谨沉潜的创作风度和优美的无懈可击的文学语言在当代文坛享有盛誉.在其中短篇小说里,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占有相当的比重.宗璞也正是用其独特的明朗而含蓄,流畅而又余韵的文字成功塑造了一 ...查看


  • 红豆不堪看_满眼相思泪_试析宗璞_红豆_主观与客观的背离
  • 文 学 评 论 红豆不堪看, 满眼相思泪 --试析宗璞 <红豆> 主观与客观的背离 ◎汪 (北京师范大学 婷 北京 100875) 摘 要 宗璞的 <红豆> 不能生硬地归为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的爱情小说, 也不能简单归 ...查看


  • [花的话]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 最先说话的是"急性子"榆叶梅,然后是"异常娇艳"的玫瑰花,有"花相之名"的芍药,"已经将残"不便言美的桃花.杏花.迎春花等都不甘寂寞,目无他人.高傲自大地表现着 ...查看


  • 宗璞[西湖的绿]原文阅读
  • <西湖的绿> 宗璞 我要说的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六月间,我第四次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倾. ...查看


  • 哭小弟(节选)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哭小弟(节选) 宗璞 1982年10月28日上午7时,他去了. 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已经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你到哪里 ...查看


  • 17奔落的雪原教案
  • 17.奔落的雪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典雅的语言,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章语言的作用. 2.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力. 3.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讨论作者的感悟给自己什么启示. 教学重点:在欣赏作者写景的独到技巧的同时感悟人 ...查看


  • 岁寒之松柏
  • 曾经看过一篇介绍韩国总统朴槿惠的文章,文章中朴槿惠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 这句话让我对<中国哲学史>的作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