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土壤,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跌宕起伏,绚丽多姿,历久而弥新,其内容博大丰富,内涵宏伟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动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

  一、有效利用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重视诵读,品味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当中的名篇佳作,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渗透文化内涵,突出人文精神,抓住文中的闪光点,创设情境,并注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协调。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要遵循低起点、多台阶、多角度,最后达到高终点的原则,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学有所得,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首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抓住中心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中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感受诸葛亮的披肝沥胆、痛切陈说、誓死报效国家的精神,让学生在感受中进行心灵的洗涤,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完善。这种“忠贞”和精神就体现传统的“忠孝”文化。

  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通过深情地诵读,读出文本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体验国学之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该亢奋时,昂然动情;该悲壮时,慷慨淋漓;该委婉时,和风细雨,丝丝缕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体验和审美熏陶,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波动学生内心“美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鸣。

  二、精选课外读物,进行丰富有效地阅读,学会积累,汲取传统文化。

  (一)引导学生精选课外读物。在浩瀚如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地帮助学生挑选一些经典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增强爱国精神。从程缨的舍子取义到包拯的大义灭亲,体现了中华民族正直的禀性;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表现了中华儿女心系国家兴亡的强烈爱国精神;从苏武牧羊到文天祥的壮烈殉国,体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从少年夏完淳的不屈就义到林觉民的视死如归,体现出中华儿女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从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冲天壮举到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慨叹,表现出志士仁人的救国壮举。倡导丰富有效的阅读。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有效的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阅读心得讨论会,举行古诗文朗诵、古诗词填空竞赛,百科知识竞赛等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对学生选取读物也指引了方向。同时,对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感受孔孟儒家思想、老庄哲学,进行心灵的洗礼,情感的熏陶有着良好的效果。只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那种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的渗入工夫,因文悟道,悟道促文,就会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生根发芽,逐渐养成。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名句。同时,还要注重语言的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积累一些诗词名言,可以塑造青少年的心灵。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舍生取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这些令人齿颊留香,爱不自胜的经典中,吸取深邃的哲理,汲取经久不衰的人文精神。总之,在阅读中,顺着知识的脉络,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使传统文化得以升华,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利用写作训练,进行各种形式的练笔,渗透传统文化。

  作文是写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作者情感大海中溅起的浪花。一篇佳作能否笔下诞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捕捉到那使自己心灵震颤的瞬间,是否敢于倾吐令己难忘、令己“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人和事,从而让自我情感释放出穿透人心的力量。写作不仅能体现学生的文字功底,还能显示出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等等。因此,指导学生以作文、日记的形式,采取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以及改写、扩写、续写、读后感等进行写作练习,创设文化与语文教学一体化的学习情境,逐渐渗透传统文化,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也影响了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及对人和事的看法,深化了写作主题。

  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感受传统文化。

  地方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分支,也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语文教学不仅在课内,也在课外。因此,为了更好的搞好语文教学,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也是开发利用的宝藏,有必要深入挖掘和探究地方文化资源,将其撷取并自觉渗透于语文课堂,更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

  农村乡下,交通堵塞,文化视野狭窄,思想意识落后,学生除了书本之外,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目光短浅,这就很需要有一笔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加以弥补,上天何其厚我,或多或少留给我们一些,足以令从教的吾辈陶醉其间。美丽的乡村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古老的耕作方式,经过岁月的凝练,形成了厚重的文化资源,隐性地深藏起来,等待我们的明眸、慧心去开采。

  古老的中华文化,自人类有文字记录之前,就有了韵律。于是,歌也产生,最初是劳动时喊的号子,后来有了文字,就有了载录民歌的《诗经》,成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灌溉代代民风民魂。《诗经》之后,又有了《楚辞》,使我们在屈原的叹息声里听到了旷世古音,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韵味弥漫,引无数国人尽迷醉,反复吟唱,乐此不疲。而仔细数下来,这些文化经典大部分都昭示出中华文化的土壤在民间,歌出于民口,歌其心,歌其情,歌其事,当我们看到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至少是生动的。虽然今天我们读到的只是文字,听不到那种美妙的声音,可是只要我们用心去读,总能被一种旋律感染,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声声入耳。当然这些美妙的诗词歌赋就隐藏在我们周围,只要我们用心采撷,就可信手拈来。我们可以花一些精力致力于本地文化的探究,特别是那些歌,乡村沟沟壑壑飞出的山歌,土质土味,更能作为传统文化牵引进语文教学园地,加以整理、剪辑、润色、吸收,更好的促进文化的传播,开启学生的心扉。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土壤,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跌宕起伏,绚丽多姿,历久而弥新,其内容博大丰富,内涵宏伟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动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

  一、有效利用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重视诵读,品味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当中的名篇佳作,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渗透文化内涵,突出人文精神,抓住文中的闪光点,创设情境,并注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协调。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要遵循低起点、多台阶、多角度,最后达到高终点的原则,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学有所得,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首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抓住中心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中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感受诸葛亮的披肝沥胆、痛切陈说、誓死报效国家的精神,让学生在感受中进行心灵的洗涤,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完善。这种“忠贞”和精神就体现传统的“忠孝”文化。

  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通过深情地诵读,读出文本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体验国学之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该亢奋时,昂然动情;该悲壮时,慷慨淋漓;该委婉时,和风细雨,丝丝缕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体验和审美熏陶,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波动学生内心“美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鸣。

  二、精选课外读物,进行丰富有效地阅读,学会积累,汲取传统文化。

  (一)引导学生精选课外读物。在浩瀚如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地帮助学生挑选一些经典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增强爱国精神。从程缨的舍子取义到包拯的大义灭亲,体现了中华民族正直的禀性;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表现了中华儿女心系国家兴亡的强烈爱国精神;从苏武牧羊到文天祥的壮烈殉国,体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从少年夏完淳的不屈就义到林觉民的视死如归,体现出中华儿女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从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冲天壮举到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慨叹,表现出志士仁人的救国壮举。倡导丰富有效的阅读。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有效的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阅读心得讨论会,举行古诗文朗诵、古诗词填空竞赛,百科知识竞赛等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对学生选取读物也指引了方向。同时,对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感受孔孟儒家思想、老庄哲学,进行心灵的洗礼,情感的熏陶有着良好的效果。只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那种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的渗入工夫,因文悟道,悟道促文,就会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生根发芽,逐渐养成。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名句。同时,还要注重语言的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积累一些诗词名言,可以塑造青少年的心灵。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舍生取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这些令人齿颊留香,爱不自胜的经典中,吸取深邃的哲理,汲取经久不衰的人文精神。总之,在阅读中,顺着知识的脉络,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使传统文化得以升华,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利用写作训练,进行各种形式的练笔,渗透传统文化。

  作文是写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作者情感大海中溅起的浪花。一篇佳作能否笔下诞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捕捉到那使自己心灵震颤的瞬间,是否敢于倾吐令己难忘、令己“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人和事,从而让自我情感释放出穿透人心的力量。写作不仅能体现学生的文字功底,还能显示出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等等。因此,指导学生以作文、日记的形式,采取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以及改写、扩写、续写、读后感等进行写作练习,创设文化与语文教学一体化的学习情境,逐渐渗透传统文化,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也影响了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及对人和事的看法,深化了写作主题。

  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感受传统文化。

  地方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分支,也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语文教学不仅在课内,也在课外。因此,为了更好的搞好语文教学,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也是开发利用的宝藏,有必要深入挖掘和探究地方文化资源,将其撷取并自觉渗透于语文课堂,更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

  农村乡下,交通堵塞,文化视野狭窄,思想意识落后,学生除了书本之外,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目光短浅,这就很需要有一笔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加以弥补,上天何其厚我,或多或少留给我们一些,足以令从教的吾辈陶醉其间。美丽的乡村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古老的耕作方式,经过岁月的凝练,形成了厚重的文化资源,隐性地深藏起来,等待我们的明眸、慧心去开采。

  古老的中华文化,自人类有文字记录之前,就有了韵律。于是,歌也产生,最初是劳动时喊的号子,后来有了文字,就有了载录民歌的《诗经》,成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灌溉代代民风民魂。《诗经》之后,又有了《楚辞》,使我们在屈原的叹息声里听到了旷世古音,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韵味弥漫,引无数国人尽迷醉,反复吟唱,乐此不疲。而仔细数下来,这些文化经典大部分都昭示出中华文化的土壤在民间,歌出于民口,歌其心,歌其情,歌其事,当我们看到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至少是生动的。虽然今天我们读到的只是文字,听不到那种美妙的声音,可是只要我们用心去读,总能被一种旋律感染,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声声入耳。当然这些美妙的诗词歌赋就隐藏在我们周围,只要我们用心采撷,就可信手拈来。我们可以花一些精力致力于本地文化的探究,特别是那些歌,乡村沟沟壑壑飞出的山歌,土质土味,更能作为传统文化牵引进语文教学园地,加以整理、剪辑、润色、吸收,更好的促进文化的传播,开启学生的心扉。


相关文章

  • 传统文化论文
  • 中国传统文化学期论文 关于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的思考 学 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机械设计及理论 姓 名: 学 号: 2013年05月22日 目录 摘要 ................................... ...查看


  •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分析说明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辨证思维能力: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 ...查看


  •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充满智慧的民族,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总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笔者结合<三字经& ...查看


  • 大学生如何弘扬延安精神
  • 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21世纪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经济实力一路攀升,已跃居世界强国之列.之所以能有如此骄傲的成绩,延安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 ...查看


  •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014年04月02日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逐步 ...查看


  •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创新
  •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创新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梅县石坑镇中心小学 罗苑平 摘要: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神特质和内在价值对一个人的影响很重要.传承和弘 ...查看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23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中心小学 褚艳梅 [摘要]中华民族勤劳.智慧,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祖先给我们留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等 ...查看


  • [聚焦两会]两会教育
  • [聚焦两会]两会教育--代表委员们对教育说了哪些话 2015-03-04 中国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今天,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2015年"两会"正式开启.代表委员们对教育有哪些期待?他们有哪些心声?我们一起听听. 全 ...查看


  • 财经院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 摘要:面对当今财经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的现状,高等院校必须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功能,采取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丰富校园文化.参观文化古迹.重视传统节目等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有效途径 F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