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秋天的况味》的修辞运用
初读林语堂先生的《秋天的况味》这篇文章,便觉朗朗上口,韵味无穷,语句应用上造诣真可谓“大家”。在我从修辞方面对《秋天的况味》进行浅拙的分析之后,也从中学到不少写作技巧。下面我就林语堂先生的这篇文章几个显著修辞的运用进行简单的剖析。
一.比喻辞格的运用
从文章开始由“抽烟”激发联想,再结合全文,不难发现通篇应用了比喻,作者正是以此为线索来引出对“秋天的况味”描写,这种写法赋予文章生动性、活泼性和趣味性,不寡淡无味,对读者来说这比一上来就硬生生提出主题要更富有吸引力。
这篇文章比喻的运用比比皆是。如“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形象而生动的写出了烟灰落下的静寂;又如“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很好表达了初秋时的“温和”特点;再如通段比喻的应用“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
不可及者”。这些比喻的运用都比平白陈述来的有韵味,使读者一接触便可产生阅读的兴趣,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口味,做到了很好的把握对象。
二.多种语式和句式的交错使用
林语堂先生对这篇文章的写作,很注重语式和句式的应用:文白语句的交错使用;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整散句的交错使用等。语式和句式的多变陡增了文章形式上的丰富感,更是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活泼性,避免了单种句式的重复使用引起的形式上的呆板死性和枯燥乏味。
例如“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这正是文言短句的使用,语式的变化使文章形式丰富,不板滞。“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又是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我们知道长句结构复杂,组织严密,容量较大,叙事具体,说理周详,并且能够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内容。短句结构简单,语法关系明确,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明白易懂。长句和短句的交错使用,相互补充,使文章波澜起伏,疏密有致,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文章中大量的排比的应用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这正是整句的使用,而与之相反的就是散句的使用,整散句交错,句子长短不一,句式也不相同,也没有相同的词语,读起来很自然活泼。
三.文章在音节、节拍上的把握
很多文章从形式上看起来整齐,读起来和顺,听起来悦耳,大都因为作者在音节和节拍的把握上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都源于林语堂先生对这两点的准确把握上。
音节匀称的搭配,使语言语言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节拍快慢的把握又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如“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这些句子都做到了音节和节拍上的把握。
四.引用
引用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就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语或故事等。本文有两处用到了引用的辞格,一处引用了庄子的“正得秋而万宝成”、另一处引用了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分别表达了自己对于秋天不同与常人的见解以及自己对秋天的偏爱。
五.平仄律、对偶以及排比的运用
“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中的“月正圆,蟹正肥”就是运
用了平仄律,(仄仄平,仄仄平)所以整个句子读起来和谐悦耳,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音律美。对偶句的使用,文中亦有所体现,如“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春天与夏天相对,明媚娇艳与茂密浓深相对。再如“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或是……或如……或是……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都是排比的使用,使文章的语言畅达明快,富于节奏感,是对秋的喜爱的强烈感情的抒发。
以上关于这篇文章在修辞方面的浅析,都是读来就可感受到的,林语堂先生的这篇散文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与其在修辞上的造诣有着不可否认的关系,因此,好的文章离不开我们在修辞方面的拿捏和掌握。
浅谈《秋天的况味》的修辞运用
初读林语堂先生的《秋天的况味》这篇文章,便觉朗朗上口,韵味无穷,语句应用上造诣真可谓“大家”。在我从修辞方面对《秋天的况味》进行浅拙的分析之后,也从中学到不少写作技巧。下面我就林语堂先生的这篇文章几个显著修辞的运用进行简单的剖析。
一.比喻辞格的运用
从文章开始由“抽烟”激发联想,再结合全文,不难发现通篇应用了比喻,作者正是以此为线索来引出对“秋天的况味”描写,这种写法赋予文章生动性、活泼性和趣味性,不寡淡无味,对读者来说这比一上来就硬生生提出主题要更富有吸引力。
这篇文章比喻的运用比比皆是。如“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形象而生动的写出了烟灰落下的静寂;又如“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很好表达了初秋时的“温和”特点;再如通段比喻的应用“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
不可及者”。这些比喻的运用都比平白陈述来的有韵味,使读者一接触便可产生阅读的兴趣,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口味,做到了很好的把握对象。
二.多种语式和句式的交错使用
林语堂先生对这篇文章的写作,很注重语式和句式的应用:文白语句的交错使用;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整散句的交错使用等。语式和句式的多变陡增了文章形式上的丰富感,更是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活泼性,避免了单种句式的重复使用引起的形式上的呆板死性和枯燥乏味。
例如“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这正是文言短句的使用,语式的变化使文章形式丰富,不板滞。“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又是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我们知道长句结构复杂,组织严密,容量较大,叙事具体,说理周详,并且能够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内容。短句结构简单,语法关系明确,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明白易懂。长句和短句的交错使用,相互补充,使文章波澜起伏,疏密有致,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文章中大量的排比的应用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这正是整句的使用,而与之相反的就是散句的使用,整散句交错,句子长短不一,句式也不相同,也没有相同的词语,读起来很自然活泼。
三.文章在音节、节拍上的把握
很多文章从形式上看起来整齐,读起来和顺,听起来悦耳,大都因为作者在音节和节拍的把握上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都源于林语堂先生对这两点的准确把握上。
音节匀称的搭配,使语言语言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节拍快慢的把握又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如“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这些句子都做到了音节和节拍上的把握。
四.引用
引用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就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语或故事等。本文有两处用到了引用的辞格,一处引用了庄子的“正得秋而万宝成”、另一处引用了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分别表达了自己对于秋天不同与常人的见解以及自己对秋天的偏爱。
五.平仄律、对偶以及排比的运用
“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中的“月正圆,蟹正肥”就是运
用了平仄律,(仄仄平,仄仄平)所以整个句子读起来和谐悦耳,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音律美。对偶句的使用,文中亦有所体现,如“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春天与夏天相对,明媚娇艳与茂密浓深相对。再如“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或是……或如……或是……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都是排比的使用,使文章的语言畅达明快,富于节奏感,是对秋的喜爱的强烈感情的抒发。
以上关于这篇文章在修辞方面的浅析,都是读来就可感受到的,林语堂先生的这篇散文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与其在修辞上的造诣有着不可否认的关系,因此,好的文章离不开我们在修辞方面的拿捏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