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司马迁悲剧性人生之对比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4卷 第 4期  20 年 8 06 月 

红 河学院学报 

Jun l fHo g eU iesy o ra  o nh   nv ri   t

V0 .   No 4 14 . 

Au 2 0   g. 0 6

屈 原 、 马 迁 悲 剧 性 人 生 之 对 比  司

柯 

( 陕西 师范 大学文 学 院 , 西安 706 ) 102 

要 : 屈原 和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文学家 ,   他们 不仅 以作 品传世 , 更以光辉 的人格魅 力 为后世 文人  树立 了一面旗 帜。本文从他们两位 的人生悲剧人手 , 从悲剧的起 因、 发展和结束三方面来 比较他们在面对不 幸时 的相 同  和不同选择 , 由此看 到伟 大的作品源 自于作者高 尚的人格及其对正义 和真理的追求 。  

关键词 : 屈原 ; 司马迁 ; 悲剧人生  中图分类号 : I 62 2 .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 —92 (O6o —05 一o  08 18 2o )4 02 3

屈 原 和 司 马 迁 是 我 国 文 学 史 上 不 可 忽 略 的人 

物 , 中 国文学 几 千 年 的 发 展 历 程 中 , 们 两 位 无论   在 他 是在创 作上 还 是在 人格 上 , 一直 以榜样 的姿 态鼓 励 着  后 代 文人 。 因为他们 的人生 中所遭 遇 的不 幸 , 他们  使 在 同样 光彩 夺 目的人 格 气 质之 外 , 人生 也 都 充满 了难 

以化解 的悲 愤 、 无奈 和 叹息 。本 文将 就 他们 的悲 剧 之 

诚恳, 无非是想要其支持他 的决定 , 司马迁却 以他  但 在顺境 中养成的坚守真理 , 明辨是非的人生原则来直 

言劝谏 , 结果遭受 了极为残酷 的宫刑 , 这之后 的司马  迁心理 上受 到 了极大 的打击 , 在他所 写 的《 任安  报 书》3中便 能 看 到 当 时 司 马 迁 内心 里 的 悲 愤 、 辱 和  L   耻

苦闷, 肉体 和 心 灵 的 双 重 痛 苦 使 他 的 内心 掀 起 了 巨  澜, 也使 他走 上 觉 醒 的道 路 , 重新 开 始 审 视 自己 的人 

生。  

路 做 以 比较 , 分析 造成 他们 人 生 悲剧 的相 同和 不 同  来

之处 。  

人 生 道 路 的逆 转 — — 悲剧 的 起 因 

屈 原 和司 马迁 的人 生道 路 并不 是直 线 到 底 的 , 他 

们 的人 生基 本上 可 以划 分 为两 个 阶段 : 前期 的顺 境 和  后期 的逆境 。他 们 的人 生 之所 以会 发 生 这 样 的 逆 转  有 一个 共 同 的偶 然 因素 : 皆源于 他者 的介 入 。  

屈原的人生经历可 以从 司马迁 的著作《 史记》 中  看 到 , 的人 生 以“ 他 王怒 而疏 屈 平 ” …镪为 界 分 为 两个   阶段。遭谗之前的屈原 , 因为学识渊博 又有能力 , 在  楚 国有

较高的政治地位 , 也受到怀王的重用 :为楚怀  “ 王左徒 。博 闻强 志 , 于 治 乱 , 于 辞 令 。 人则 与 王  明 娴

图议 国事 , 出号令 ; 以 出则 接遇 宾 客 , 对 诸 侯 。王 甚  应 任 之 。…镪然 而 , 原 的有 能却 导 致 上 官 大 夫 靳 尚的  ” 屈

除此偶然因素之外 , 造成屈原和司马迁人生变故  的还有 必然 因 素 。客 观上 , 他们 人 生 的逆 转 与 他们 所  处 的现 实环 境 有 很 大 的关 系 。 当 时屈 原 所 处 的楚 国  上层 社 会正 处 于六 国争雄 的动荡 时期 , 可 以与 秦 国  本 相抗 衡 的楚 国 却 因 为 国 内新 旧政 治势 力之 间 的 矛 盾  而逐 渐 衰弱 下 来 , 原 正 是 这 场 政 治矛 盾 的牺 牲 者 。 屈   在《 离骚》 中可以看到当时楚 国的贵族中有一批 “ 规  俪 矩而改错 , 背绳墨以追 曲”《 (离骚》 的人 , ) 这些 1贵族  日 为 了 自己的既 得利 益不 受 损 害可 以将 黑 白颠 倒 甚 至  不惜毁弃国家利益 , 并且组成了一个上下勾连一气 的   政 治集 团。他们 掌控 国家政权 , 打击 与 己相 异 的政 治  对手 , 使 君 主 被 蒙 蔽 , 致 国家 也 日渐 衰 亡 。 而屈 原 作 

为 革新 者为 了使 楚 国强 国 图存 便 积 极 改革 内政 、 改  修 宪令 , 培育 了一 批 能 执 行 自己政 策 的骨 干 人 才 , 并 这  就使 他 与 旧贵 族 们 在 政 治 上 针 锋 相 对 。在 这 样 的一 

嫉妒 , 为了“ 竟进 ” 上官大夫 以造谣的手段使 怀王疏  , 远 了屈原 。这 件 看 似偶 然 的事 情 的发 生使 屈 原 的人  生 经历发 生 了 巨大 的变化 , 怀 王疏 远 后 的他 尽 管 不  被

断 地去努 力然 而 终未 重 获信任 。   司马迁 人 生 的 前 期 也 较 为 平 坦 , 轻 时 游 历 四  年

个背景下 , 再加上 1贵族的诬陷和君主的不明使得屈  日 原因谗言四起而被怀王疏远 , 这是他在这场争夺中所  遇到的第一次挫折。到了楚襄王在位时期 , 他提议 的  联齐抗秦的外交立场更是与新当权者产生严 重冲突 ,   因为襄王和其弟令尹子兰正是为 了讨好秦 国才使得  怀王客死异乡, 遭忌恨而被放逐江南便成 了屈原必然  要遭 受 的结局 。因此 , 屈原 的人 生 道 路之 所 以 会 出现 

这样 的逆 转与 当 时激烈 的政 治 斗 争环 境 是分 不 开 的 ,  

方【 , 2 为以后 的写史作 了许多实际考察 , 脚 而且 曾被国  家派去出访少数 民族地区。这一 阶段 的他人生充满  了 梦想并 且 为 了 梦 想 的 实 现 付 诸 了积 极 的 努 力 。 而  李 陵事件 的发 生却 将 这个 事外 人 拉 了进 来 , 武帝 在  汉 如何处 理李

陵 的问题 上 征 询 司马迁 的意 见 , 态度 并 不 

收稿 日期 :05 9—1  20 —0 5

作者 简介 : 任柯 (9 1 , , 18 一)女 陕西渭南人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 文学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屈原 、 司马迁 悲剧 性人 生之对比 

5  3

N t说 正 是 政 治 上 的 失 败 才 导 致 了他 人 生 的逆 转 。 ; . t  

当屈原 和 司马迁 遭受 人 生 的 巨变 时 , 们 和 大 多  他 数 人一样 最先 涌上 心头 的是 深 沉 的哀 痛之 情 , 是 人  这

司 马迁所 处 的 时代 正是 汉 代 的 鼎 盛 时期 , 国力 丰 厚 、   疆 土辽 阔使 整 个 国家 呈 现 出 一 种 兴 盛 之 气 。在 这 种  背景 下 , 于 这个 君 主集权 制 国家 的最 高权 力 者 汉武  位 帝刘 彻更 愿 意听 到 的是 服从 、 颂扬 之声 , 不 是 否定 、 而   反对 之音 。所 以从这 个社 会背 景 看 , 朝廷 中 已不 需要 

类心理结构上共同的情感冲动 , 也是人性中对生命怜  悯 的本 能 。他 们 的哀 痛 之情 首 先 指 向 的便 是 自己 遭 

受 的不 幸 。屈原 哀痛 自己为 了强 国图 存 而耗 尽 心 血 、  

革除时弊 , 却遭到奸佞小人 的陷害 ; 哀痛 自己“ 信而见 

疑, 忠而被谤… , 稍”横遭流放 ; 哀痛 自己历经人世辛酸  却 无人 能倾 诉 。司 马迁哀 痛 自己无 辜 遭 受 牵连 , 陷  身 囹 圄 ; 痛 自己忠诚 之 心 不 被理 解 却 残 受 重 刑 ; 痛  哀 哀 世事冷漠 , 竟无人肯搭救他脱离困境 。这一层哀痛都  是个 人在 遇 到不幸 时情 感上 发 出 的必然 哀 吟 , 他们  但 的情 感 指 向绝 不 只是 一 己的小 圈子 , 们 更沉 重 的哀  他 痛 在于所 生 活 的世 界美 丑 、 恶不 分 , 非 不 明 , 理  善 是 真 被颠倒。这更深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 也就  驱 使他 们 的哀伤 不单 纯停 留在情 感 的冲 动上 , 是 向  而

理 性进 发 。  

忠谏之士 , 纳谏对于皇帝来说成为一种见证其英 明形  象 的形 式而 不 能起 实质 作用 。况且 , 当时 的上 层 贵  在 族 之 间 已有 着 盘根 错节 的裙 带 关 系 , 当触 及 到其 中一  方时 , 必有 相 关 联 的人 站 出来 维 护 其 利 益 , 以 当 司  所

马迁 向汉 武帝 解 释李 陵事 件 的原 委 时 , 武 帝 并 没有  汉 听从 司 马迁 的谏 言 , 而是 偏袒 了在这 件 事上 负 有 主 要  责任 的 国戚卫 青 , 司马迁也 因此成 了这 一裙 带 关 系 的  无辜 受 害者 。   主观上 , 成屈 原与 司马 迁 人生 逆 转 的还 在 于他  造 们 主观 判 断上 的失 误 。屈 原 在

上 官 大 夫 与 他 争 夺 宪  令 时 已经 看到 了对 方对 他 的嫉 妒 , 他并 未 重视 这件  但 事 也没 采取 任何 防备措 施 , 而是 一 味 的凭 借 怀 王对 他  的信任行 事 , 而 怀 王 并 不 像 他 想 的那 样 坚定 , 然 当谗  言 四起时 怀王 终 于 随众 改 变 了看 法 。故 《 骚 》 以  离 中

情感向理性 的转变集中表现在他们二人 的精神  反省过程中。屈原和司马迁都有着 自觉地反省意识 ,   当他们 遭受 不 幸 时 , 们 有 意识 的 省 察 自身 , 新 确  他 重 定 自己坚 守 的价值 的真 理性 , 就 将他 们 的情绪 冲动  这 引上 了理 性 思 考 之路 。屈 原 的性 格 中有 一 个 很 大 的  特点就是 “ 好修 ” 他很重视 自己 的人 格修养 , 离  , 在《 骚》 中他反 复 强 调 “ 内美 ” 重要 性 , 将 前 代 贤者 的  的 并 道德标准作为 自己“ 修能 ” 的标准 , 他把启 、 五子、   羿、 浇、 、 , 纣 桀 比作 是 自己所 不 愿意 佩 戴 的恶 草 , 将 汤 、 而  

禹、 和周 比作所 佩 戴 的 香 草 , 以此 传 达 他 的道 德 标 准  和人 格 志向 。但 他 发 现 自己遵 从 的原 则 不 为 世 人 所  赞 同时 , 首 先 是 反省 自己 是 否 正 确 , 他 于是 他 满 怀 情 

“ 日黄 昏以为期兮 , 羌中道而改路 , 初既与余成言兮 ,   后悔 遁而 有他 ” 《 (离骚 》来 表 达对 怀 王 突然 失 信 的怨  ) 言, 实际上 这是 他 本人 单方 面 对楚 王 的信 任 估计 过高  造成 的 。司 马迁 在 对 李 陵事 件 上 的判 断也 与他 原 本 

所设 想 的不 同 , 高估 了汉 武 帝 纳谏 的能 力 。汉 武帝  他 实际上 是 在 已经 下 了决 定 之 时 招 司 马迁 来 谈 论 这 件  事 情 , 司马迁 却 误 以为这 正 好是 替 李 陵辩 解 的 好 机  而 会, 因此他 不合 时 宜 的谏言 非但 没 能 帮 助李 陵相 反惹  了武 帝 的怒气 , 自己也遭 受 了残酷 的刑 罚 。 使   主 客两 方面 的原 因造 成 的 屈原 与 司 马 迁 生 活道 

路的突然逆转对 于他们人生的影响却是 巨大的, 正是  这晴天霹雳才使他们变得悲伤 、 激愤进而进发出抗 争  的火 花 , 是 这 巨变 使 他 们 更 认 清 了 现 实 世 界 的残  也 酷, 有谁能比从小康转变为贫困更能体验人世 间的无  情呢?同时也是这非常 的苦难使他们 的性格变得如  此 明 朗化 , 他们 从 普通 人上 升 为形 象 突 出的历 史 人  将

物。  

感的上天下地“ 来追询 , 来发 问, 来倾诉, 来诅咒 , 来执  着的探询什么是是 , 什么是非 , 什么是善 , 什么是恶,   什么 是美 , 么是 丑 l , 旦确 定 是 世 人 颠

倒 真 理  什 J 一  ’ 时, 他更加坚定 了 自己与之作抗 争的决心 , 以当女  所 劝告他随俗时 , 他并 未放 弃 自己所 坚守的正义, 而 

是 宣 告 即使殒 身也 在 所 不 惜 。这 使 得 屈 原 再 一 次 肯 

定了 自己的人生原则 , 由此也就转 而发奋 , 决意用 自   己的生命 来捍卫 真理和正 义, 为此付 出了实 际行  并 动。司马迁 的内省心路可 以从《 报任安 书》 中找到依  据, 在他身受极刑之后他回顾 自己的行为 , 出以仁 、 提   智、 勇、 义、 行作为士人必备的品质, 认为具备此 五者  方 可“ 于君 子 之林 ”  这 便 清 楚 的表 达 了他要 遵  列 b ”, 循的人格理想 。当个人抱负与社会现实相 冲突时 , 他  经过理性 的思考再次肯定了 自己的人生信念 、 价值 和  理想 , 而“ 无愠 色 ” 故 毫 的保 持 了 自己刚 正不 阿 的独 立  人 格 。而 且他选 择 了和 屈原 一 样 的道 路 , 就是 要 以  那 自己的实 际行动 来支 持 正义 , 正人 们 的是非 观 念 和  校

哀痛 而后发奋——悲剧之发展 

屈原 和 司马迁 在遭 受 了人 生 的逆 转 之后 , 历 了  经

个共 同的心 理变 化过 程 , 就是 由情 感 上 的哀 痛转  那

向了理智上的发奋。在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中他们灵 

魂 上 的挣扎 和苦 楚是 可 想 而知 的 , 正是 这 种 煎 熬使  但 得 他们 的人 生悲 剧变 得崇 高 起来 , 也使 后 人在 这 一 时  刻见 证 了人类 灵 魂 的美 和理性 的光辉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红河学院学报 

20 . 文学  O6 4/

伦理价 值 , 这样 他 的哀痛 也就 因为确 立 新 的 目标 而 变 

成 了发 奋 的动力 。  

受摧 残 的情况 下 还 是 坚 持 活下 去 便 是一 种 巨大 的 勇  气 。司 马迁未 尝没 有想 到过 死 , 也 想 过 以死 求超 越  他

从 屈原 和 司 马迁 的心 理变 化 历 程来 看 , 们 的内  他 心经受 了一 次情 感 向理性 的升华 , 出了个 体 的局 限  超

性而上升到 了民族 、 国家的高度 , 这一升华 与他们 高  尚的心灵是分不开的 , 正是因为有着庄严伟大 的思想  品质才使他们的人生悲剧中更增添了一抹崇高。  

精神的牢狱 , 但是他对死亡 的认识与屈原不 同, 他认  为 :人固有一死 , “ 或重于泰 山, 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  书》 , )既然人 固有一死 , 那么还不如让它更有价值 , 让 

它更能体现生之价值。它 是在衡量 了死与生孰重孰  轻之后所作的决定 , 既然死不能改变不合理 的现实 ,   还 不如让 生来 与它 作 场较 量 , 是他 选 择 了隐 忍苟 活  于

以著 史

, 史来 匡扶 正 义 、 挞 黑 暗 。这 种 选 择 是 勇  以 鞭

三  生与死 的选择—— 悲剧 之结束 

屈 原 与 司马迁 的悲剧 人 生有 一 个 不 同之 处 , 是  就

他们 在经 历 了情 感 上 的伤痛 和理 性 的思索 之 后 , 自 对   己最终 抗 争形 式 的选择 , 次选 择包 含 了对 自己生 存  这 价值 的探讨 , 是对 死还是 活 着 的思 考 。他们 的选 择 虽 

然不 同但 都 回答 了千 百 年 来 难 以 回答 的 问题— — 生 

敢的, 因为它必须要勇于面对现实并批判存在的不合  理, 这也 必 然 会 产 生 矛 盾 、 突或 失 败 、 牲 , 于这  冲 牺 对 切司 马迁 是敢 于直 面 的 。事 实证 明 , 马迁所 选 择  司 的活产生 了巨大意义 , 一部《 史记》 便抵消了他生的痛 

命 的价值 所在 。   屈原 所选 择 的是 用 死 亡 与 非 真 理 做 决 裂 。 这 种  选择 建立 在对 现 实环境 的绝 望 上 , 正如 他所 言 的 :时  “ 缤纷 其变 易兮 , 又何 可 以淹 留 !(离 骚 》 当外 界 都 变  ”《 ) 成 了污浊 , 那里 还 有他容 身 之地 呢?像 他这 样 高 洁 的  人又 岂能 忍 受 时代 的 玷 污? 屈 原 是 宁 肯 选择 死 而 不 

愿选 择生 的人 , 因为对 于他来 说 死更 容 易 , 活更 困难 。  

苦, 并让 他 的生命 真 的获得 了“ 于 泰 山” 重 的不 朽和 光  辉。  

屈 原 的死 与 司 马迁 的活 都具 有 深刻 的影 响 , 个  一

是 自愿走 向涅磐 , 于就死 ; 敢 一个 是 超越 死 亡 而生 存 ,   以生来 回答 对 死 的反 思 。 这 两 种选 择 都 是他 们 的人  生 获得 了空前 的悲剧 性 冲击 力量 , 深 的震撼 着 后 代  深

知 识分 子 的心灵 。  

他所竭 力 追求 的人 生价值 体 系倒 塌 了 , 世人 都 不 去 计  较 什 么才 是真 的存 在和 真理 , 他却 坚 守着 自己 的信  而

念 , 失去 了存 在 的依据 , 他 因此他 哀 伤 , 他抗 衡 甚 至 怨 

四  结 语  纵 观屈 原与 司 马迁 悲剧 性 人 生 的发 展 过程 , 们  我 透 视 了两 位 富有 责任 感 的知 识分 子 心灵 , 管 他们 遭  尽 受 了非常 的 不 幸 , 管 他 们 所 作 的选 择 不 同 , 他 们  尽 但 悲剧 人生 中所 激发 出的崇 高却 锻 炼 着我 们 的灵 魂 , 激 

动 着我们 对 正义 和真理 的向往 。  

参 考文 献 :  

[] 司马迁 . E[ . 1 史i M]兰州 : 甘肃民族出版社 ,98  19 . [] 袁行霈 . 2 中国文学史 [ . M]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  2O . [] 班 固. 3 汉书[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9 1 18 .   [] 李泽厚 . 的历程 [ . 津 :

4 美 M] 天 天津 社会 科学 院出版 社 ,  

2 01. 0  

恨, 于是他宁肯否定求生 意志, 以放弃生命求 得 自己   心灵 的安 宁 。正如 他所说 的 : 宁赴 湘 流 , “ 葬于 江 鱼 之  腹 中, 宁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 (渔父》 他  ”《 ) 的这 种选 择 是 理 性 的 , 是 平 静 的 , 去 了生 的 焦 虑  也 抽

和不安 及死 的恐 惧 。这 是 他所 做 的 与非 真理 最 大 的 

决裂 , 积聚了他全部生的力量的对抗 。他死后在人间  所 产生 的巨大 反 响 印 证 了 他死 的 力量 是何 等 的 动 人  心魄 , 正如 李泽 厚 所 说 的“ 死亡 构成 了屈 原 作 品 和 思  想 中最为 ‘ 精彩艳艳 ’ 的头号主题”  , 【1 同时也是屈原  4 J   生命中最“ 精彩艳艳” 的行为方式。   司马迁选 择 了 用 生对 现 实 的 不 合 理 做 控 诉 。 如  果说 屈原 面对 死 亡 是平 静 的 , 么 在 遭 受 极 刑 、 心  那 身

REN 

[ 责任编辑

伟]  

T eC nrs o  r gd   i  b u   u  n  i  i   h   o t t f a e yL f a o t a  T e Quy a a d Smaqa n n

( ol eo h eeL nug n   irtr S a x N ra U i r t, ia  10 2 C ia  C l g f i s  agaeadLt ue,ha i o l n e i X ’n70 6 , h ) e Cn e a n   m   v sy n

A s at Q  u   dS  i  e   oo eiprn resnh tyo hn te oolwoet  r— bt c: uya a  i qa w r t  fh  oat ir i io  f ia, ynt n  rt h p   r n n ma n e w t m t w t     s r C h   y  e o

d ein ta h db e  a d d o  rm  et  e u low r a u  ftec am np r n i   a ta t   eih r   u t   t a   e nh e  n f o h   n o a  oa ,b t s  eefmo so   h r i es a t t t t ce t   ei g g a h ol y h a r d h n t

w i r .T e p p ri  d   f h e   at t a  cu e te c u e te d v l me ta d te e d o   a e y tr u h terl e r es h   a e   ma eo   re p r   ti ld     a s     e eo t s t sh n h h p n       n   ft g  h o g   i  f n h r d h i

. 

h yf

c t   a e   m k     i r ta T e ae   et g yt  a etedfe n  d¥ne c oc ,rm  eew  n w ta  ege t r n   a   lt n t  e d h r d o h e n a l h ie f o t s  e k o   tt   ra  i g h d r ai   t   h h h w t i e o oh

nb   r nl   dt   r it t  gt u  dt t . olp s at a   ep s toh r e s  u   ee o i n h e u    ei o a rh y h n

K yw rs Q  u ;i q ; aey e  od : uya S m i t gd    n   a r a 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4卷 第 4期  20 年 8 06 月 

红 河学院学报 

Jun l fHo g eU iesy o ra  o nh   nv ri   t

V0 .   No 4 14 . 

Au 2 0   g. 0 6

屈 原 、 马 迁 悲 剧 性 人 生 之 对 比  司

柯 

( 陕西 师范 大学文 学 院 , 西安 706 ) 102 

要 : 屈原 和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文学家 ,   他们 不仅 以作 品传世 , 更以光辉 的人格魅 力 为后世 文人  树立 了一面旗 帜。本文从他们两位 的人生悲剧人手 , 从悲剧的起 因、 发展和结束三方面来 比较他们在面对不 幸时 的相 同  和不同选择 , 由此看 到伟 大的作品源 自于作者高 尚的人格及其对正义 和真理的追求 。  

关键词 : 屈原 ; 司马迁 ; 悲剧人生  中图分类号 : I 62 2 .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 —92 (O6o —05 一o  08 18 2o )4 02 3

屈 原 和 司 马 迁 是 我 国 文 学 史 上 不 可 忽 略 的人 

物 , 中 国文学 几 千 年 的 发 展 历 程 中 , 们 两 位 无论   在 他 是在创 作上 还 是在 人格 上 , 一直 以榜样 的姿 态鼓 励 着  后 代 文人 。 因为他们 的人生 中所遭 遇 的不 幸 , 他们  使 在 同样 光彩 夺 目的人 格 气 质之 外 , 人生 也 都 充满 了难 

以化解 的悲 愤 、 无奈 和 叹息 。本 文将 就 他们 的悲 剧 之 

诚恳, 无非是想要其支持他 的决定 , 司马迁却 以他  但 在顺境 中养成的坚守真理 , 明辨是非的人生原则来直 

言劝谏 , 结果遭受 了极为残酷 的宫刑 , 这之后 的司马  迁心理 上受 到 了极大 的打击 , 在他所 写 的《 任安  报 书》3中便 能 看 到 当 时 司 马 迁 内心 里 的 悲 愤 、 辱 和  L   耻

苦闷, 肉体 和 心 灵 的 双 重 痛 苦 使 他 的 内心 掀 起 了 巨  澜, 也使 他走 上 觉 醒 的道 路 , 重新 开 始 审 视 自己 的人 

生。  

路 做 以 比较 , 分析 造成 他们 人 生 悲剧 的相 同和 不 同  来

之处 。  

人 生 道 路 的逆 转 — — 悲剧 的 起 因 

屈 原 和司 马迁 的人 生道 路 并不 是直 线 到 底 的 , 他 

们 的人 生基 本上 可 以划 分 为两 个 阶段 : 前期 的顺 境 和  后期 的逆境 。他 们 的人 生 之所 以会 发 生 这 样 的 逆 转  有 一个 共 同 的偶 然 因素 : 皆源于 他者 的介 入 。  

屈原的人生经历可 以从 司马迁 的著作《 史记》 中  看 到 , 的人 生 以“ 他 王怒 而疏 屈 平 ” …镪为 界 分 为 两个   阶段。遭谗之前的屈原 , 因为学识渊博 又有能力 , 在  楚 国有

较高的政治地位 , 也受到怀王的重用 :为楚怀  “ 王左徒 。博 闻强 志 , 于 治 乱 , 于 辞 令 。 人则 与 王  明 娴

图议 国事 , 出号令 ; 以 出则 接遇 宾 客 , 对 诸 侯 。王 甚  应 任 之 。…镪然 而 , 原 的有 能却 导 致 上 官 大 夫 靳 尚的  ” 屈

除此偶然因素之外 , 造成屈原和司马迁人生变故  的还有 必然 因 素 。客 观上 , 他们 人 生 的逆 转 与 他们 所  处 的现 实环 境 有 很 大 的关 系 。 当 时屈 原 所 处 的楚 国  上层 社 会正 处 于六 国争雄 的动荡 时期 , 可 以与 秦 国  本 相抗 衡 的楚 国 却 因 为 国 内新 旧政 治势 力之 间 的 矛 盾  而逐 渐 衰弱 下 来 , 原 正 是 这 场 政 治矛 盾 的牺 牲 者 。 屈   在《 离骚》 中可以看到当时楚 国的贵族中有一批 “ 规  俪 矩而改错 , 背绳墨以追 曲”《 (离骚》 的人 , ) 这些 1贵族  日 为 了 自己的既 得利 益不 受 损 害可 以将 黑 白颠 倒 甚 至  不惜毁弃国家利益 , 并且组成了一个上下勾连一气 的   政 治集 团。他们 掌控 国家政权 , 打击 与 己相 异 的政 治  对手 , 使 君 主 被 蒙 蔽 , 致 国家 也 日渐 衰 亡 。 而屈 原 作 

为 革新 者为 了使 楚 国强 国 图存 便 积 极 改革 内政 、 改  修 宪令 , 培育 了一 批 能 执 行 自己政 策 的骨 干 人 才 , 并 这  就使 他 与 旧贵 族 们 在 政 治 上 针 锋 相 对 。在 这 样 的一 

嫉妒 , 为了“ 竟进 ” 上官大夫 以造谣的手段使 怀王疏  , 远 了屈原 。这 件 看 似偶 然 的事 情 的发 生使 屈 原 的人  生 经历发 生 了 巨大 的变化 , 怀 王疏 远 后 的他 尽 管 不  被

断 地去努 力然 而 终未 重 获信任 。   司马迁 人 生 的 前 期 也 较 为 平 坦 , 轻 时 游 历 四  年

个背景下 , 再加上 1贵族的诬陷和君主的不明使得屈  日 原因谗言四起而被怀王疏远 , 这是他在这场争夺中所  遇到的第一次挫折。到了楚襄王在位时期 , 他提议 的  联齐抗秦的外交立场更是与新当权者产生严 重冲突 ,   因为襄王和其弟令尹子兰正是为 了讨好秦 国才使得  怀王客死异乡, 遭忌恨而被放逐江南便成 了屈原必然  要遭 受 的结局 。因此 , 屈原 的人 生 道 路之 所 以 会 出现 

这样 的逆 转与 当 时激烈 的政 治 斗 争环 境 是分 不 开 的 ,  

方【 , 2 为以后 的写史作 了许多实际考察 , 脚 而且 曾被国  家派去出访少数 民族地区。这一 阶段 的他人生充满  了 梦想并 且 为 了 梦 想 的 实 现 付 诸 了积 极 的 努 力 。 而  李 陵事件 的发 生却 将 这个 事外 人 拉 了进 来 , 武帝 在  汉 如何处 理李

陵 的问题 上 征 询 司马迁 的意 见 , 态度 并 不 

收稿 日期 :05 9—1  20 —0 5

作者 简介 : 任柯 (9 1 , , 18 一)女 陕西渭南人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 文学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屈原 、 司马迁 悲剧 性人 生之对比 

5  3

N t说 正 是 政 治 上 的 失 败 才 导 致 了他 人 生 的逆 转 。 ; . t  

当屈原 和 司马迁 遭受 人 生 的 巨变 时 , 们 和 大 多  他 数 人一样 最先 涌上 心头 的是 深 沉 的哀 痛之 情 , 是 人  这

司 马迁所 处 的 时代 正是 汉 代 的 鼎 盛 时期 , 国力 丰 厚 、   疆 土辽 阔使 整 个 国家 呈 现 出 一 种 兴 盛 之 气 。在 这 种  背景 下 , 于 这个 君 主集权 制 国家 的最 高权 力 者 汉武  位 帝刘 彻更 愿 意听 到 的是 服从 、 颂扬 之声 , 不 是 否定 、 而   反对 之音 。所 以从这 个社 会背 景 看 , 朝廷 中 已不 需要 

类心理结构上共同的情感冲动 , 也是人性中对生命怜  悯 的本 能 。他 们 的哀 痛 之情 首 先 指 向 的便 是 自己 遭 

受 的不 幸 。屈原 哀痛 自己为 了强 国图 存 而耗 尽 心 血 、  

革除时弊 , 却遭到奸佞小人 的陷害 ; 哀痛 自己“ 信而见 

疑, 忠而被谤… , 稍”横遭流放 ; 哀痛 自己历经人世辛酸  却 无人 能倾 诉 。司 马迁哀 痛 自己无 辜 遭 受 牵连 , 陷  身 囹 圄 ; 痛 自己忠诚 之 心 不 被理 解 却 残 受 重 刑 ; 痛  哀 哀 世事冷漠 , 竟无人肯搭救他脱离困境 。这一层哀痛都  是个 人在 遇 到不幸 时情 感上 发 出 的必然 哀 吟 , 他们  但 的情 感 指 向绝 不 只是 一 己的小 圈子 , 们 更沉 重 的哀  他 痛 在于所 生 活 的世 界美 丑 、 恶不 分 , 非 不 明 , 理  善 是 真 被颠倒。这更深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 也就  驱 使他 们 的哀伤 不单 纯停 留在情 感 的冲 动上 , 是 向  而

理 性进 发 。  

忠谏之士 , 纳谏对于皇帝来说成为一种见证其英 明形  象 的形 式而 不 能起 实质 作用 。况且 , 当时 的上 层 贵  在 族 之 间 已有 着 盘根 错节 的裙 带 关 系 , 当触 及 到其 中一  方时 , 必有 相 关 联 的人 站 出来 维 护 其 利 益 , 以 当 司  所

马迁 向汉 武帝 解 释李 陵事 件 的原 委 时 , 武 帝 并 没有  汉 听从 司 马迁 的谏 言 , 而是 偏袒 了在这 件 事上 负 有 主 要  责任 的 国戚卫 青 , 司马迁也 因此成 了这 一裙 带 关 系 的  无辜 受 害者 。   主观上 , 成屈 原与 司马 迁 人生 逆 转 的还 在 于他  造 们 主观 判 断上 的失 误 。屈 原 在

上 官 大 夫 与 他 争 夺 宪  令 时 已经 看到 了对 方对 他 的嫉 妒 , 他并 未 重视 这件  但 事 也没 采取 任何 防备措 施 , 而是 一 味 的凭 借 怀 王对 他  的信任行 事 , 而 怀 王 并 不 像 他 想 的那 样 坚定 , 然 当谗  言 四起时 怀王 终 于 随众 改 变 了看 法 。故 《 骚 》 以  离 中

情感向理性 的转变集中表现在他们二人 的精神  反省过程中。屈原和司马迁都有着 自觉地反省意识 ,   当他们 遭受 不 幸 时 , 们 有 意识 的 省 察 自身 , 新 确  他 重 定 自己坚 守 的价值 的真 理性 , 就 将他 们 的情绪 冲动  这 引上 了理 性 思 考 之路 。屈 原 的性 格 中有 一 个 很 大 的  特点就是 “ 好修 ” 他很重视 自己 的人 格修养 , 离  , 在《 骚》 中他反 复 强 调 “ 内美 ” 重要 性 , 将 前 代 贤者 的  的 并 道德标准作为 自己“ 修能 ” 的标准 , 他把启 、 五子、   羿、 浇、 、 , 纣 桀 比作 是 自己所 不 愿意 佩 戴 的恶 草 , 将 汤 、 而  

禹、 和周 比作所 佩 戴 的 香 草 , 以此 传 达 他 的道 德 标 准  和人 格 志向 。但 他 发 现 自己遵 从 的原 则 不 为 世 人 所  赞 同时 , 首 先 是 反省 自己 是 否 正 确 , 他 于是 他 满 怀 情 

“ 日黄 昏以为期兮 , 羌中道而改路 , 初既与余成言兮 ,   后悔 遁而 有他 ” 《 (离骚 》来 表 达对 怀 王 突然 失 信 的怨  ) 言, 实际上 这是 他 本人 单方 面 对楚 王 的信 任 估计 过高  造成 的 。司 马迁 在 对 李 陵事 件 上 的判 断也 与他 原 本 

所设 想 的不 同 , 高估 了汉 武 帝 纳谏 的能 力 。汉 武帝  他 实际上 是 在 已经 下 了决 定 之 时 招 司 马迁 来 谈 论 这 件  事 情 , 司马迁 却 误 以为这 正 好是 替 李 陵辩 解 的 好 机  而 会, 因此他 不合 时 宜 的谏言 非但 没 能 帮 助李 陵相 反惹  了武 帝 的怒气 , 自己也遭 受 了残酷 的刑 罚 。 使   主 客两 方面 的原 因造 成 的 屈原 与 司 马 迁 生 活道 

路的突然逆转对 于他们人生的影响却是 巨大的, 正是  这晴天霹雳才使他们变得悲伤 、 激愤进而进发出抗 争  的火 花 , 是 这 巨变 使 他 们 更 认 清 了 现 实 世 界 的残  也 酷, 有谁能比从小康转变为贫困更能体验人世 间的无  情呢?同时也是这非常 的苦难使他们 的性格变得如  此 明 朗化 , 他们 从 普通 人上 升 为形 象 突 出的历 史 人  将

物。  

感的上天下地“ 来追询 , 来发 问, 来倾诉, 来诅咒 , 来执  着的探询什么是是 , 什么是非 , 什么是善 , 什么是恶,   什么 是美 , 么是 丑 l , 旦确 定 是 世 人 颠

倒 真 理  什 J 一  ’ 时, 他更加坚定 了 自己与之作抗 争的决心 , 以当女  所 劝告他随俗时 , 他并 未放 弃 自己所 坚守的正义, 而 

是 宣 告 即使殒 身也 在 所 不 惜 。这 使 得 屈 原 再 一 次 肯 

定了 自己的人生原则 , 由此也就转 而发奋 , 决意用 自   己的生命 来捍卫 真理和正 义, 为此付 出了实 际行  并 动。司马迁 的内省心路可 以从《 报任安 书》 中找到依  据, 在他身受极刑之后他回顾 自己的行为 , 出以仁 、 提   智、 勇、 义、 行作为士人必备的品质, 认为具备此 五者  方 可“ 于君 子 之林 ”  这 便 清 楚 的表 达 了他要 遵  列 b ”, 循的人格理想 。当个人抱负与社会现实相 冲突时 , 他  经过理性 的思考再次肯定了 自己的人生信念 、 价值 和  理想 , 而“ 无愠 色 ” 故 毫 的保 持 了 自己刚 正不 阿 的独 立  人 格 。而 且他选 择 了和 屈原 一 样 的道 路 , 就是 要 以  那 自己的实 际行动 来支 持 正义 , 正人 们 的是非 观 念 和  校

哀痛 而后发奋——悲剧之发展 

屈原 和 司马迁 在遭 受 了人 生 的逆 转 之后 , 历 了  经

个共 同的心 理变 化过 程 , 就是 由情 感 上 的哀 痛转  那

向了理智上的发奋。在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中他们灵 

魂 上 的挣扎 和苦 楚是 可 想 而知 的 , 正是 这 种 煎 熬使  但 得 他们 的人 生悲 剧变 得崇 高 起来 , 也使 后 人在 这 一 时  刻见 证 了人类 灵 魂 的美 和理性 的光辉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红河学院学报 

20 . 文学  O6 4/

伦理价 值 , 这样 他 的哀痛 也就 因为确 立 新 的 目标 而 变 

成 了发 奋 的动力 。  

受摧 残 的情况 下 还 是 坚 持 活下 去 便 是一 种 巨大 的 勇  气 。司 马迁未 尝没 有想 到过 死 , 也 想 过 以死 求超 越  他

从 屈原 和 司 马迁 的心 理变 化 历 程来 看 , 们 的内  他 心经受 了一 次情 感 向理性 的升华 , 出了个 体 的局 限  超

性而上升到 了民族 、 国家的高度 , 这一升华 与他们 高  尚的心灵是分不开的 , 正是因为有着庄严伟大 的思想  品质才使他们的人生悲剧中更增添了一抹崇高。  

精神的牢狱 , 但是他对死亡 的认识与屈原不 同, 他认  为 :人固有一死 , “ 或重于泰 山, 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  书》 , )既然人 固有一死 , 那么还不如让它更有价值 , 让 

它更能体现生之价值。它 是在衡量 了死与生孰重孰  轻之后所作的决定 , 既然死不能改变不合理 的现实 ,   还 不如让 生来 与它 作 场较 量 , 是他 选 择 了隐 忍苟 活  于

以著 史

, 史来 匡扶 正 义 、 挞 黑 暗 。这 种 选 择 是 勇  以 鞭

三  生与死 的选择—— 悲剧 之结束 

屈 原 与 司马迁 的悲剧 人 生有 一 个 不 同之 处 , 是  就

他们 在经 历 了情 感 上 的伤痛 和理 性 的思索 之 后 , 自 对   己最终 抗 争形 式 的选择 , 次选 择包 含 了对 自己生 存  这 价值 的探讨 , 是对 死还是 活 着 的思 考 。他们 的选 择 虽 

然不 同但 都 回答 了千 百 年 来 难 以 回答 的 问题— — 生 

敢的, 因为它必须要勇于面对现实并批判存在的不合  理, 这也 必 然 会 产 生 矛 盾 、 突或 失 败 、 牲 , 于这  冲 牺 对 切司 马迁 是敢 于直 面 的 。事 实证 明 , 马迁所 选 择  司 的活产生 了巨大意义 , 一部《 史记》 便抵消了他生的痛 

命 的价值 所在 。   屈原 所选 择 的是 用 死 亡 与 非 真 理 做 决 裂 。 这 种  选择 建立 在对 现 实环境 的绝 望 上 , 正如 他所 言 的 :时  “ 缤纷 其变 易兮 , 又何 可 以淹 留 !(离 骚 》 当外 界 都 变  ”《 ) 成 了污浊 , 那里 还 有他容 身 之地 呢?像 他这 样 高 洁 的  人又 岂能 忍 受 时代 的 玷 污? 屈 原 是 宁 肯 选择 死 而 不 

愿选 择生 的人 , 因为对 于他来 说 死更 容 易 , 活更 困难 。  

苦, 并让 他 的生命 真 的获得 了“ 于 泰 山” 重 的不 朽和 光  辉。  

屈 原 的死 与 司 马迁 的活 都具 有 深刻 的影 响 , 个  一

是 自愿走 向涅磐 , 于就死 ; 敢 一个 是 超越 死 亡 而生 存 ,   以生来 回答 对 死 的反 思 。 这 两 种选 择 都 是他 们 的人  生 获得 了空前 的悲剧 性 冲击 力量 , 深 的震撼 着 后 代  深

知 识分 子 的心灵 。  

他所竭 力 追求 的人 生价值 体 系倒 塌 了 , 世人 都 不 去 计  较 什 么才 是真 的存 在和 真理 , 他却 坚 守着 自己 的信  而

念 , 失去 了存 在 的依据 , 他 因此他 哀 伤 , 他抗 衡 甚 至 怨 

四  结 语  纵 观屈 原与 司 马迁 悲剧 性 人 生 的发 展 过程 , 们  我 透 视 了两 位 富有 责任 感 的知 识分 子 心灵 , 管 他们 遭  尽 受 了非常 的 不 幸 , 管 他 们 所 作 的选 择 不 同 , 他 们  尽 但 悲剧 人生 中所 激发 出的崇 高却 锻 炼 着我 们 的灵 魂 , 激 

动 着我们 对 正义 和真理 的向往 。  

参 考文 献 :  

[] 司马迁 . E[ . 1 史i M]兰州 : 甘肃民族出版社 ,98  19 . [] 袁行霈 . 2 中国文学史 [ . M]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  2O . [] 班 固. 3 汉书[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9 1 18 .   [] 李泽厚 . 的历程 [ . 津 :

4 美 M] 天 天津 社会 科学 院出版 社 ,  

2 01. 0  

恨, 于是他宁肯否定求生 意志, 以放弃生命求 得 自己   心灵 的安 宁 。正如 他所说 的 : 宁赴 湘 流 , “ 葬于 江 鱼 之  腹 中, 宁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 (渔父》 他  ”《 ) 的这 种选 择 是 理 性 的 , 是 平 静 的 , 去 了生 的 焦 虑  也 抽

和不安 及死 的恐 惧 。这 是 他所 做 的 与非 真理 最 大 的 

决裂 , 积聚了他全部生的力量的对抗 。他死后在人间  所 产生 的巨大 反 响 印 证 了 他死 的 力量 是何 等 的 动 人  心魄 , 正如 李泽 厚 所 说 的“ 死亡 构成 了屈 原 作 品 和 思  想 中最为 ‘ 精彩艳艳 ’ 的头号主题”  , 【1 同时也是屈原  4 J   生命中最“ 精彩艳艳” 的行为方式。   司马迁选 择 了 用 生对 现 实 的 不 合 理 做 控 诉 。 如  果说 屈原 面对 死 亡 是平 静 的 , 么 在 遭 受 极 刑 、 心  那 身

REN 

[ 责任编辑

伟]  

T eC nrs o  r gd   i  b u   u  n  i  i   h   o t t f a e yL f a o t a  T e Quy a a d Smaqa n n

( ol eo h eeL nug n   irtr S a x N ra U i r t, ia  10 2 C ia  C l g f i s  agaeadLt ue,ha i o l n e i X ’n70 6 , h ) e Cn e a n   m   v sy n

A s at Q  u   dS  i  e   oo eiprn resnh tyo hn te oolwoet  r— bt c: uya a  i qa w r t  fh  oat ir i io  f ia, ynt n  rt h p   r n n ma n e w t m t w t     s r C h   y  e o

d ein ta h db e  a d d o  rm  et  e u low r a u  ftec am np r n i   a ta t   eih r   u t   t a   e nh e  n f o h   n o a  oa ,b t s  eefmo so   h r i es a t t t t ce t   ei g g a h ol y h a r d h n t

w i r .T e p p ri  d   f h e   at t a  cu e te c u e te d v l me ta d te e d o   a e y tr u h terl e r es h   a e   ma eo   re p r   ti ld     a s     e eo t s t sh n h h p n       n   ft g  h o g   i  f n h r d h i

. 

h yf

c t   a e   m k     i r ta T e ae   et g yt  a etedfe n  d¥ne c oc ,rm  eew  n w ta  ege t r n   a   lt n t  e d h r d o h e n a l h ie f o t s  e k o   tt   ra  i g h d r ai   t   h h h w t i e o oh

nb   r nl   dt   r it t  gt u  dt t . olp s at a   ep s toh r e s  u   ee o i n h e u    ei o a rh y h n

K yw rs Q  u ;i q ; aey e  od : uya S m i t gd    n   a r a n


相关文章

  •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
  •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 姓名: 叶红红 学号:[**************] [论文框架] 1.内容摘要 2.关键词 3.正文: 3.1.放逐异地的失落 3.2.知音难觅的忧愁 3.3.怀才不遇的愤懑 3.4.<离 ...查看


  • 渔父教学设计
  •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 ...查看


  • 周国平[直面苦难]公开课教案
  • <直面苦难>公开课教案 周国平 一.教学双标 课程标准: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 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 ...查看


  • 史记人物分析
  •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前面介绍先秦历史著作时,我们说这些历史著作中包涵着或多或少的文学因素.文学成分:而对于<史记>,这样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 ...查看


  • [屈原列传]教案(高二选修)
  •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屈原列传>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 ...查看


  •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3.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重点: 1. 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 ...查看


  •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 一.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 汉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写作<史记>,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有著名散文<报 ...查看


  • 第一部分 先秦两汉文学试题及答案
  • 古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一.填空 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中. 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 . 3.<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是. 4.庄子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结 ...查看


  • 屈原和他的"香草洁癖"
  • 屈原和他的香草洁癖 文/谢青桐 一 长发,宽袍,玉珮,香草.这是屈原留给世人的印象. 一片浩淼的大泽,一颗枯瘦的诗魂,一卷幽愤的楚辞,一声回响天宇的太息,一弯跃向汨罗的弧度.你知道汨罗江的深度吗?汨罗江的深度就是华夏民族的深度. 儒家温柔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