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产业的成长战略和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中粮集团的成长战略,通过日本粮商发展分析,进行中粮战略发展实施与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粮油企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I -中粮集团;粮食产业;成长战略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cofco's growth strate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food dealer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results for grain strategy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this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grain and oil enterprises.

Key words:cofco;Food industry;Growth strateg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cofco's growth strategy

-II -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1粮食产业的现状............................................................................................................. 4

1.1对于粮食需要的变化................................................................................................. 4

1.2由于经济增长粮食支出的增加............................................................................... 4

1.3都市差异,年龄差异................................................................................................. 4

1.4粮食消费追求更高的档次,及其消费者的特点..................................................... 5

1.5低收益的经营构造..................................................................................................... 5

1.6粮食安全保障的现状.................................................................................................. 62粮食产业的竞争战略和成长战略................................................................................ 7

2.1竞争战略..................................................................................................................... 7

2.1.1多角化战略的定义........................................................................................... 7

2.1.2实行多角化战略的原因................................................................................... 7

2.1.3多角化战略的的优点和缺点........................................................................... 8

2.2成长战略..................................................................................................................... 8

2.2.1粮食产业链的形成........................................................................................... 8

2.2.2物流、流通的现代化...................................................................................... 9

2.2.3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和课题............................................................................. 10

2.2.4农场主和粮食相关企业、机关的互相提携的必要性................................. 103中粮集团的竞争战略.................................................................................................. 10

3.1中粮集团概况........................................................................................................... 10

3.2中粮集团四大主业分析........................................................................................... 11

3.2.1粮油贸易领域................................................................................................. 11

3.2.2食品加工领域................................................................................................. 12

3.2.3房地产、酒店领域......................................................................................... 12

3.2.4金融服务领域................................................................................................. 12

3.3在发展新市场方面中粮集团的瓶颈........................................................................ 12

3.3.1业务庞杂,巫待整合..................................................................................... 12

3.3.2国际国内的挑战............................................................................................. 13

3.3.3粮食食品安全................................................................................................. 14

3.3.4并购后的整合................................................................................................. 14

3.4日本类似企业经验借鉴............................................................................................ 144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 205结论.............................................................................................................................. 22

-III -

1粮食产业的现状

1.1对于粮食需要的变化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小康生活水平逐渐普及,对食用植物油、精制米和面等粮食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这是粮油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人们会更多倾向于选择热量和营养含量较高的食物,包括肉类、蔬菜、禽蛋和奶制品等。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由居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不断加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数量将越来越大。2010年,中国动物性食物总产量比上年又有明显增长:肉类增幅为3.6%;蛋品为0.7%;奶类为1.9%;水产品为5%[1]。城乡居民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对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将显著增加,这将导致对饲料粮需求的持续增长[2]。

未来,食品需求总量的增长,将主要依靠人口的增长。从人口对粮食需求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大中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将导致对粮食总量的需求增长。而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的长期过剩会引发粮食危机,并且导致整个农业危机,其表现与供给不足所引发的粮食危机有所不同,但给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所带来的损害是一样的。由此看来,积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以满足粮食需求,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要稳定在5.5亿吨以上。国际市场可供中国进口的粮食资源十分有限,立足国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立足点。尽管近几年进口在增加,但谷物净进口量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不大,约2.5%,这是安全可控的。从品种看,中国小麦、稻谷供求基本平衡,紧平衡的是玉米,近几年国家加大对玉米生产的政策扶持,面积和产量都在增加,供需缺口没有出现大的变化。2013年国内玉米丰收,增产超过200万吨,同期进口量326.6万吨,比上年下降了近四成。今后随着国家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预期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未来国内粮食供需格局是基本稳定的,谷物进口一般不会出现大幅增加的情形。

1.2由于经济增长粮食支出的增加

我国粮食消费量波动增长,2003年粮食消费量一度下降到43199万吨,人均粮食消费仅为334公斤,为1996年以来的最低点。自2003年以来,受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多方面的影响,我国粮食需求总量整体上逐年增加,但是增长速度有所放缓[3]。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虽然人口众多,而且每年还要增长1000多万。但是,粮食单产和总产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人口的增长,所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依然逐年增加。2005年为370公斤;2007年为380公斤;2009年为398公斤;2010年达到407公斤以上。但增速明显低于粮食消费增长速度[4]。

-4-

粮食消费总量迅速增加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比重不断提高。根据我国的生物能源非粮方针,粮食的生物能源功能在我国并未大范围得以发挥和体现,但是世界粮食生物能源的推广,对世界粮食消费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在我国也必须引起重视。我国粮食产量和消费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粮食消费的波动相对较小[5]。当粮食产量大幅上升时,粮食消费上涨相对较为平缓,而当粮食产量下降时,粮食消费仍保持一定的增长或者下降幅度相对较小。由此也说明,在粮食产量下降时,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压力更大。

1.3都市差异,年龄差异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粮食需求的影响也较为明显。由于我国农民种粮具有较强的自给性特点,粮食特别是商品粮需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城镇居民,因而城镇化及其提速将大幅度提高粮食的商品率,同时城镇人口增加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将导致对食品的需求结构性变化,这些都将影响我国未来粮食需求,从而对粮食安全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城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由于城市居民人口口粮消费大约只有农村居民口粮消费的39%,这将导致人均直接粮食消费量的下降[6]。同时,城镇化进程推进也意味着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对粮食转化的需求增加。

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主要由口粮需求和饲料粮需求构成。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口粮需求在粮食需求中占有首要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居民也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90年代后,农村居民人均口粮出现下降趋势,到2000年人均口粮下降到了250.2千克[7]。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口粮下降更为明显,2000年仅82.3千克,比1990年下降了48.42千克[8]。21世纪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不只局限于温饱问题,而开始追求粮食消费的质量以及食物结构的多元化,年人均口粮消费开始呈加速下降态势,下降到了2010年的181.44千克,十年间下降了近70千克,相比之下,城镇居民人均口粮降幅较小,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口粮于2007年降至77.6千克之后,呈现小幅增长,2010年上升到81.53千克[9]。2014年全国粮食消费量中超过一半用作饲料。

1.4粮食消费追求更高的档次,及其消费者的特点

粮食种类较多。在我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以及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 和豆类。国家粮食局《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统计的“主粮”范围包括谷物(小麦、大米、玉米)、大豆。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三级代码分类,“01农作物”中统计的“稻谷”有6个子品种,“小麦”有3个子品种,玉米有5个子品种,谷子有3个子品种,高粱有4个子品种,甘薯有3个子品种,马铃薯有2个子品种等等。从量的要求上看,粮食产品的需求量、消费量比较大且稳定,是满足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10]。如谷物(小麦、大米、玉米)、大豆等粮食产品具备这些特点。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

-5-

准,我国未来的恩格尔系数低于50%。人均蛋白质摄入量达到75克[11]。

这两个标准要求粮食产品价格相对稳定,质量有保证,能够满足正常的营养要求。从质的提升上看,肉、蛋、奶等产品消费比例上升,是实现小康生活的重要特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0)提出了我国居民膳食的基本指南,具体内容包括谷类为主,粗细搭配;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如饮酒应限量等方面。这涉及到了粮食安全中的营养安全问题[12]。

1.5低收益的经营构造

伴随饮食消费升级而来的是粮食产品需求的细分和质量提升。这客观上要求战略性粮食产业逐渐摆脱传统食品产业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特征,升级成为品牌竞争力强、产品质量好、适合消费要求的新型食品产业。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显示,13个粮食主产区中,综合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江苏、辽宁、山东等地区,属于沿海地区[13]。内陆地区或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省份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这种情况与粮食主产区现代化水平在全国的位置基本一致。换言之,广大粮食主产区在我国粮食安全领域发挥了战略支撑作用,但这些地区从粮食中得到的收益却非常有限。

1.6粮食安全保障的现状

我国近年人口呈现递增趋势,而耕地面积呈现递减趋势,因而人均耕地面积也由2001年的0. 09999公顷/人降至2010年的0,09009公顷/人。若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即便耕地仍保持在2010年的1208亿公顷的总量不变,人均耕地也会下降到0.0755公顷。2008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中指: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 5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到2020年我国必须保有18. 05亿亩[14]。尽管在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之后,耕地下降的趋势有所扼制,但耕地减少还是事实。耕地资源的减少,势必对必须以土地为基础的粮食生产产生重大的冲击,1999年到2003年连续5年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直接后果就是5年粮食减产;)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引起的。而从耕地的构成来看,产量相对较低的旱地则占到了55.1%[15]。

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主要由口粮需求和饲料粮需求构成。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口粮需求在粮食需求中占有首要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居民也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90年代后,农村居民人均口粮出现下降趋势,到2000年人均口粮下降到了250.2千克[16]。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口粮下降更为明显,2000年仅82.3千克,比1990年下降了48.42千克。21世纪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不只局限于温饱问题,而开始追求粮食消费的质量以及食物结构的多元化,年人均口粮消费开始呈加速下降态势,下降到了2010年的181.44千克,十年间下降了近70千克,相比之下,城镇居民人均口粮降幅较小,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口粮于2007年降至77.6千克之后,呈现小幅增长,2010年上升到81.53千克[17]。

-6-

2粮食产业的竞争战略和成长战略

2.1竞争战略

2.1.1多角化战略的定义

多角化经营战略是指企业扩大业务内容和经营形式,进入与本企业现有业务相关或不相关行业或市场所采取的一种整合战略。多角化经营战略分为三种:相关多元化战略、不相关多角化战略、既相关多角化又非相关多角化战略。多角化战略是与集中化战略相对的一种战略类型,其特点是没有一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占企业销售额的70%以上[18]。

多角化战略(DiversificationStrategy) 的概念最早由伊戈尔. 安索夫(H.Igor Ansoff) 在1957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撰文《多角化战略》中提出来的。事实上,可被称作多角化经营企业则早已伴随着具有企业雏形的组织形式而产生[19]。如1000多年前中亚从事丝绸贸易的粟特人,就被认为开创了最早的多角化跨国公司。由于英文翻译的缘故,国内对多元化、多角化乃至产品多样化的概念基本上是不加区分的,以至于造成了人们对D iversification 这一问题认识上的混乱。事实上,多角化是企业经营形态的、动态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企业多角化战略的研究内容有三个维度:其一,研究从事专一经营的企业跨越原有经营范围的扩张性战略行动; 其二,研究本已从事多角经营的企业跨越已从事的行业继续扩张的战略行动; 其三,研究已从事多角经营的企业从一些行业中退出的收缩型战略行动。一般来说,企业多角化战略有三种实现方式,其一是自发积累的扩张,二是并购扩张,三是撤资瘦身[20]。

2.1.2实行多角化战略的原因

企业将多角化视为战略目标,并开展实施,一般而言主要出于三个理由。(1)寻求扩张

企业做强之后,总是希望能够做大。甚至有的企业还没有做强就想做大。大在中华文化圈里是正统思想。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企业发展战略的话,平天下(可视为巨型跨国多角化企业) 这个宏伟蓝图大概是每个企业家都梦想的[21]。余华《兄弟》这部小说虚构一个小镇所有事业都由一家企业包干的多角化企业也许代表了国人经营企业的一种心态。

(2)规避风险

从理论上讲,多角化类似持有多种证券组合,可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多角化可以平衡和弥补专业经营战略潜在的和现存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有可能通过市场的反映,触及和挖掘新的优势“位置”[22]。若原有专业经营已处于不利“位置”时,企业能调转船头,驶向潜在的优势“位置”,从而在战略上保全企业的长久生存。

(3)范围经济

企业若已经实现多角化,则可以实现范围经济。范围经济存在的本质是从

-7-

事多项业务的企业可以共享剩余资源,通过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分摊成本、共用信息、渠道、人力,从而使企业达到做大又做强的战略目的。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范围经济甚至能确保低成本和差异化战略的同时实施。

2.1.3多角化战略的的优点和缺点

(1)多角化战略的优点

①有利于分散企业风险,改善投资结构

在跨行业的多角化战略中,由于各个行业的周期性的不同,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就可以分散企业风险,保持企业稳定,获得稳定收益; 改善企业投资结构,使企业投资更加具有合理性、相关性。

②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

企业多角化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动企业规模化效应的实现; 这与学习曲线和经验曲线的效应有关,在一起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时,它们的成本将低于放单独生产和销售同样数量的单一产品的成本,这是由于来自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共享。

③有利于培养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

随着多角化战略的推进,企业更方便从整体上集中优势资源,从战略上布局,持续、有效、全面地推动和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利用市场的良性反馈机制,使企业培育符合市场、具有竞争力、综合性的核心竞争力; 在此期间企业主动剔除没有互补性、不相关、市场效能低下的业务部分,以此集中优势资源,配合企业多角化战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2)多角化战略的缺点

①分散了企业资源

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多元化战略的推进使得本身有限的资源更加紧张。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综合实力,在恰当的时机根据自己的业务范围或营销渠道推进多元化战略,规避战线过长,降低风险。

②使企业的核心能力削弱

企业在推进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战略推进需要,使得投入核心能力建设的资源更加紧张,削弱了企业核心能力的研发。所以,企业只有基于核心能力的科学的多元化战略才是成功的基础。

③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

企业在推进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管理上产生的新业务领域,使得企业要适应、整合、提升,特别是事业部的分权模式,更是加大监管的难度。所以,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加强管理力度,规范管理制度和运行程序,明确授权范围,建立问责制度,配套监管机制。

2.2成长战略

2.2.1粮食产业链的形成

粮食产业链是以粮食产品为核心的集生产资料供应、粮食生产、粮食加工、粮食转化、粮食物流、粮食销售于一体的各相关环节和组织载体所构成的链状

-8-

组织体系。粮食产业链是国民经济这个庞大链条群中的一类,这类产业链将粮食作为其中的构成环节和要素,是以粮食品种的培育、种植、加工、储藏、和运销为对象的产业链的总称。粮食产业链具有各环节的有机关联性、纵向组织载体的贯通性以及各环节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三类特征。

粮食产业链主要由以下四个主体构成。

(1)粮食生产者

粮食生产者主要是农户。在河南,农户又分为种粮大户和普通种植户。农户生产的两市除保留自己的口粮外,少部分作为种子和一定的存粮,将多余的粮食销往市场。

(2)粮食收购商

粮食收购商主要包括粮贩、粮库、粮食加工企业。农户销售粮食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将粮食卖给基层粮站,基层粮站将购买到的粮食存入粮库,形成政府的托市粮或国家储备粮。基层粮站与中储粮公司之间为代收代储关系,中储粮公司付给粮站一定的代储费用。二是农民将粮食卖给粮食加工企业,粮食加工企业按市场价收购。三是农户将粮食卖给粮贩,粮贩将收购的粮食销售给粮食加工企业或当地粮站。此外,当市场上粮食供不应求时,中储粮公司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将收购的托市粮向粮食加工企业公开拍卖,以增加粮食市场供给,平抑粮食市场价格。

(3)粮食加工企业

粮食加工企业主要包括各种规模的面粉加工厂、饲料加工企业、加工馒头的企业、个体户等,小麦通过这一环节转变为面粉、馒头、挂面等成品进入消费市场。主要的渠道有:一是各区(市、县)、乡镇和农村的粮食加工企业。二是大型粮食加工企业。

(4)粮食销售者

粮食销售者主要有超市、分销商、小摊贩等。

2.2.2物流、流通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从事粮食生产、流通的企业,尤其是粮食加工企业正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粮食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500多家,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和壮大,涌现了一大批全国知名品牌,如四川川粮米业、湖南金健米业、河南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黑龙江金玉集团、金苑面业、吉林大成集团等,这些企业在科技研发、生产能力、资源整合、品牌建设; 基地建设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保障粮食市场供给,满足粮食消费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持续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粮食产业集聚的格局。就粮食生产和消费而言,我国形成了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布局,其中主产区主要包括我国的东北,中部部分省份、西部的新疆和内蒙古等省及自治区,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沿海省份及贵州、云南、青海和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产销平衡区包括浙江和西部部分省区。就粮食加工而言,形成了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产品精(深) 加工以及粮食机械业相对发达的格局[24]。就粮食流通而言,形成了以东北为代表的主产区和上海为代表的主销

-9-

区相对顺畅的粮食物流格局。

2.2.3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和课题

粮食产业逐渐趋向集群化。由于粮食产业链的发展,加大了粮食产业间的紧密联系,相关联的行业部门集聚在一起更有利于相互间的合作关系,也可以降低成本,节省时间,获得更高利润,显现出粮食产业逐渐趋向于集群化,形成产业集聚格局。

2.2.4农场主和粮食相关企业、机关的互相提携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粮食流通市场体系上,随着粮食产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己形成了以大中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市场为骨干,以产地性市场为基础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随着粮食产品的价格、经营和市场的逐步开放,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两翼的粮食流通市场体系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已有200多家,己成为粮食流通的主导力量[25]。

面对国际粮食企业的冲击,以及我国多样化粮食需求的压力,如何与时俱进,提升自身发展潜力,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需求,是我国粮食产业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也是我国粮食企业进行战略规划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性依据。

3中粮集团的竞争战略

3.1中粮集团概况

中粮集团于1952年成立,早期的屮粮集团以粮油与食品的进出口贸易为主业,并作为其业务开端[26]。现在,巾粮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食品、服务与农产品提供商。目前,中粮集团的业务主要包括9大板块:中粮粮油、中粮发展、地产酒店、中国土畜、中粮屯河、中国粮油、中粮包装、金融事业、中国食品等业务[27]。业务板块如图3-1所示。

-10-

图3-1中粮集团业务板块

中粮集团旗下拥有4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分别是:中国食品有限公司、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蒙牛乳业集团与中粮包装有限公司; 中粮集团旗下还拥有3家国内上市公司,分别是: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中粮地产有限公司与中粮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蒙牛、雪莲羊线、福临门、中茶和大悦城等知名品牌。中粮集团以粮油与食品进出口贸凝业务为基础,构建了有限相关多元化的业务发展模式。中粮集团通过不断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以市场机遇,将其业务延仲至生化能源、期货、物流与房地产等业务领域。屮粮集闭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农产品相关领域的其他企业进行了广泛合作,扩大了在农产品行业的客户群体。中粮集团抓住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机遇,快速发展其业务,并成功挤身到世界500强的行列中[28]。2012年,在世界500强屮排名393位,实现营业收入2818970万美元,利润72850万美元[29]。营业收入比2011年增长6.5%,利润比2011年降低了9%[30]。

3.2中粮集团四大主业分析

中粮集团有四大主业,分别是粮油贸易、食品加工、房地产和酒店、金融服务。

3.2.1粮油贸易领域

公司作为国家进出口粮食的代理,经过少几代人的努力,在信息、贸易渠道、专业知识和人才等方面拥有了绝对的优势。目前,由国有独资外贸公司占主导地位的外贸经营体制,逐步向包括国有、合资、外资、股份制、集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营体制过度。公司在粮油贸易领域的竞争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国内的竞争对手主要是中储粮公司等,他们具有内贸的强大优势; 国际上的嘉吉、ADM 等大粮商以资金和技术优势,相继进入国内合资建设粮油深加工企业,以间接的方式渗透到国内粮食收购和物流领域,造成一定威胁。为此,公

-11

-

司正在制定粮食内贸战略,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商业模式,加快建立收购、销售网络,以进一步适应市场形势[31]。

3.2.2食品加工领域

公司在该领域涉足的商品有:油脂产品、葡萄酒、面粉、巧克力、饮料等。集团的经营优势是: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福临门”、“长城' 夕、“金帝”等已经深入人心; 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如东海粮油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 具备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如大连麦芽厂的设备全部从德国引进,在国内同行业装备水平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具备一定的产品销售网络,如“长城”葡萄酒的产品销售几乎覆盖全国; 具备专业的团队,如从华润酒精、华润生化引进了一批在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行业经验丰富,会管理,`懂技术的团队。

3.2.3房地产、酒店领域

公司的酒店、地产业务自八十年代开始经营,时间长,历史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该部分业务的资产规模和效益都较好,这两项业务的资产是集团总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经营效益在国有企业中列一前位。自93年在香港收购上市公司鹏利国际以来,通过多年的经营,己在业内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2003年公司又针对资本市场实际情况,成功地实施了“私有化”,使鹏利国际的净资产大幅度增值,增强了今后发展的实力。2005年,成功收购“深宝恒”(现更名为“中粮地产”) ,为整合中粮地产业务提供了平台。

3.2.4金融服务领域

公司涉足金融业时日已久。中粮集团从1972年开始从事期货交易,随后逐步参与国际资本市场,2001年成立财务公司,并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股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证券、华泰产险等。2003年与英国商联保险有限公司(AVIVA)合资成立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004年与美国怡安保险集团(AON)合资成立中怡保险经纪有限公司。选择国际知名的保险专业公司为合作伙伴,旨在发挥他们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遍布全球的运营网络和独树一帜的管理模式。公司的国际化背景、对国情的了解、自身雄厚实力以及和可口可乐等外资合作的宝贵经验,有力地保障了合资公司的成功。公司的目标是全面进入包括保险、期货、证券、银行等领域,研究并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完美结合,全力协助集团整体战略的实施。

3.3在发展新市场方面中粮集团的瓶颈

3.3.1业务庞杂,巫待整合

中粮集团旗下的多家公司业务相似,存在同业竞争的情况。中粮地产&中粮置业:中粮集团旗下的房地产业务包括住宅、商业、酒店及旅游地产等四个板块。其中有两大房地产业务平台,包括A 股上市公司中粮地产和未上市公司中粮置业。前者以住宅开发为主,后者则侧重于商业地产开发经营。以`大悦城' 为品牌的城市综合体,将成为房地产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开发

-12-

“城市综合体”项目的过程中,住宅与商业地产之间的同业竞争风险,将逐渐体现出来。

3.3.2国际国内的挑战

中粮集团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

(1)国际竞争

在国际上,ABCD 四大粮商在全球布局全产业链,近几年抢滩中国,意欲控制定价权,使中国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中小型企业面临巨大的威胁,中粮集团、中储粮等大型粮食企业与跨国粮商相比也是一条小舶板,中粮集团不进行全产业链建设,将受制于人。在众多的国际粮商中,以美国ADM(ArcherDaniels Midland) 、美国邦基(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lsDreyfus)最为有名,它们控制着全世界80%的粮食交易量,人们习惯根据它们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将其称之为“ABCD'' 四大粮商。

四大粮商擅长进行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并形成一个价值传递链条,利用旗下注册于维尔京群岛、新加坡等避税天堂的贸易公司,将生产与加工环节的利润转移到贸易环节,实现避税,并将利润最大化。目前,四大粮商正利用其无往不

ABCD 四大粮商正在进行国际上利的手法布局中国市场。著名学者郎咸平指出,

的产业链整合,力图通过上游控制,下有控制,中间通过物流大幅降低成本,以期将世界粮食掌握在手中。也就是说,产业链的几大环节,生产由B 控制,产品设计是A 控制,原料采购由ABCD 一起控制,仓储运输和订单处理也是ABCD 一起控制,批发零售也是他们控制的。

有关专家指出,跨国粮商在国外,通过操纵粮食价格,使中国粮食加工企业采购成本上升,损失惨重; 在国内利用技术、资金优势在中国粮食加工领域大肆攻城略地、挤压国内中小企业市场份额,意图逐渐掌控中国粮食产品流通市场。如果控制了种子、化肥等农资,就很容易控制粮价。而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的大豆业就是这样被外资“剥夺,,了定价权。粮食问题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安全问题,粮食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一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因此,中国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话语权必须得到加强。

但无情的事实不容回避,中国粮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直接与国际粮商抗衡的能力还很不够。不仅在国际上,而且在国内的形势亦不容乐观。截至目前,中国农产品行业一直没有能与之抗衡的旗舰企业。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粮食产业链,而跨国粮商已开始了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跨国粮商已经开始了咄咄逼人的进攻。在此背景下,要想与他们抗衡,依靠广大中小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包括民企在内的中小企业实力太弱,规模太小,短时期难以做大做强,融资又很困难,因此他们是靠不住的。只有依靠央企,也就是中储粮和中粮。

在中国完备的粮食产业链尚未形成、外资企业对粮食产业不断冲击的背景下,大型国企应当在粮食产业中发挥“非同寻常”的作用。现在粮食生产和销售走的是市场化路线,但是国家一定要对此有一个基本调控,担负这个任务的,就是粮食行业的大型国企。

中粮集团可以学习ABCD 的价值链模式,依托自身优势,提升内部资源开发与公用机制,形成完善、稳固的产业链条。

(2)国内竞争

-13-

在国内,中粮集团各个领域也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对手。如在方便面领域有康师傅、统一; 在果汁领域有汇源; 在肉制品领域有双汇等等。中粮集团产业链下游相对薄弱,品牌建设和物流能力是制约中粮发展的瓶颈。

3.3.3粮食食品安全

从三鹿的三聚氰胺,到双汇的“瘦肉精”,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同样面临相同的风险。如何管控种植、养殖、收购、运输、加工、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如何保证农业产业链上的产品安全,是摆在中粮集团面前的一大问题,中粮集团的一种产品出现问题,将会呈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其他产品的销售,人们会质疑中粮所有的产品,全产业链战略经营风险巨大。

3.3.4并购后的整合

2005年以来,中粮引入一系列市场化经营的新理念和管理模式,战略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主要业务从农产品初级加工转向下游精深加工,从大宗产品转向消费品,商业驱动力从规模、成本领先转向品牌、渠道和研发。与此同时,中粮集团加大了并购、重组力度,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这其中,既有以中土畜公司和中谷集团两家央企并入中粮的“并入式重组”,又有包括对“深宝恒”,“新疆屯河”、“丰原生化”、“五谷道场' ,和“蒙牛乳业”等企业的市场化并购。无论是草莽出身的民企(五谷道场、蒙牛等) ,还是原本就是国字头的中谷粮油、中土畜,或者合资企业万威客,将不同出身、背景复杂、地域分散、文化迥异的众多企业整合在一起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何况还要做到协同、共享,在庞杂组织架构下形成一体化竞争力,“打造一个中粮”并不容易。重组、并购活动给被重组、被并购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队伍带来了巨大的思想震荡,最典型的心理状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信心”问题,即对自己所在企业发展前途的担忧:被中粮并购重组后,自己企业的业务会如何发展? 在中粮的既有业务布局和架构中,自己的部门能找到合适的定位和位置吗? 业务整合会不会削弱自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其二是“信任”问题,即对自己个人“身份”和待遇的担忧:进入中粮后,会不会“沦落”为“二等公民”? 自己和自己的部门会不会被“边缘化”受“信任”和“唁心”双重问题的困扰,使被重组被并购企业的经理人和员工陷入了迷茫和不安。而中粮集团这边的部分员工则担心并购重组一旦不顺,将会拖累中粮自身的发展,影响大家的收入和福利。

3.4日本类似企业经验借鉴

日本是亚洲典型粮食供求偏紧的国家,除大米自给率维持较高水平之外,其它粮食供给都依赖于国际市场,在这样的实现粮情下,日本形成一些有特点的粮食产业政策,能够给我国解决当前粮食产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进行政策演进设计,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素材。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小型水利工程则由粮农自行修建,所发生的修建成本可以得到政府80%-90%比例的补助,同时政府对粮农承担的成本给予低息贷款。

大米是日本粮食流通的主体,具体分为计划流通米与自由流通米,两类经营

-14-

者都需要到政府相关部门登记,接受政府统一计划调控。所谓计划流通米是指农户按政府计划将水稻生产出来后,各级农协按计划产量的95%比例组织收购与流通,这部分大米称为自由流通米。其余5%计划产量由政府组织收购、流通与储备,这部分米称为政府流通米。农协在出售大米时需要进入价格形成中心,完成价格形成与自由米的交易(丁声俊,2003)。政府收购的大米一般用于国储,目前储备量在150-200万吨之间,政府米在出售时,其价格参照价格中心的价格来确定最后上市价格。在保证质量方面,日本大米加工技术堪称世界一流,精湛的粮食加工技术可以使大米天然营养成份几乎没有损失,使日本居民充分相信本国大米质量是最好的,在爱国理念的精神教化帮助下,目前日本居民口粮只消费本国所生产的大米。外来大米及其它粮食只作为饲料加工,而不作为口粮。同时,为了缓解近年来口粮相对过剩的问题,日本政府采取资助的政策来鼓励粮食加工业深度研发新产品,已经开发出快餐大米饭、大米粉条以及各种多样的大米保健、化妆美容等产品(李益良,2001)。

3.5中粮集团成长战略

3.5.1中粮集团战略环境分析

(1)中粮集团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的关键要素包括:政治和法律因素(Politicalfactors) 、经济因素(Economiealfactors) 、社会和文化因素(socialfactors) 、技术因素(tehnologicalfactors) ,这四个因素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组合起来是PEST ,因此宏观环境分析又称

PEST 分析。下文从P 、E 、S 、T 四个方面分析中粮所处的宏观环境。

①法律因素分析

在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一直赋予中粮集团特殊的使命和地位。从开拓粮油食品出口,为国家积累外汇资金,到进口粮食,平抑物价,稳定人民生活等,中粮公司肩负着作为国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使命。从2004年开始,国家已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加入WTO 标志着中国企业必须在遵守WTO 规则的前提下参与世界竞争,法律环境发生改变。面对国际粮商在中国的扩张,国家相关部门从政策上大力支持国内粮油企业发展全产业链,提高我国粮油食品企业的竞争实力,这是难得的机遇。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推进,一将刘一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环境将有利于中粮这两块主要业务的发展。

②经济环境分析

中国的农业现在是处于农业工业化的初期,低水平建设、食品安全等问题此起彼伏。要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保障食品的可追溯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归于自己旗下,做全产业链。这跟产业链理论和成本分布理论相契合,在不成熟的产业里,由龙头企业构建好产业链,形成大的托拉斯,而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利润比较薄,如果一个企业掌控了产业链,就可以做适当的成本转移,让投入和产出在链条上游走,哪怕在一个环节亏损,在另外一个环节就能找回来,从而保持整个企业的稳定利润。国际上的农牧业龙头都在做产业链,包括中国的中粮和新希望。这是很正确的战略选择,一能产生经济价值,

-15-

二能产生社会价值。

农业工业化新情况的出现,需要垂直一体化。如果中粮不做,新希望不做,美国的嘉吉、泰国的正大也会来做,这是个趋势问题。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包括资本和人力。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给企业做产业链提供了庞大的资金支持,但并购成为企业做大的常态,再加上社会环境成熟,高级管理人才辈出,自由流动,企业集团管控能力在增强。这些都成为企业做产业链的必要条件。

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依然保持在10%左右,随着我国加入WTO 后税收等方面国民待遇实施后,将会有更多的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竞争加剧,但同时也带来开拓国际市场的机会。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进展。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 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较快,在一些地区己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骨干企业。我国企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存在结构不够合理,企业总体规模小,生产集中度尚处于较低水平。市场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企业发展的空间广阔。

③社会和文化环境分析

我国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构成发生巨大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关注健康、环保。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电子商务的兴起,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就享受到购物的快乐。中粮集团提出“产业链,好产品”、“自然之源,重塑你我' 夕、“我买网”等,也反映出中粮集团对人们崇尚自然健康便捷生活诉求的把握。

④中粮集团面临的技术环境分析

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采用先进技术生产各种原配料,或从植物性原料中提取优质蛋白质,从天然食物中提取色素,从天然资源或用化学方法制造食品添加剂等; 在食品加工时,补充某些原料中缺乏的营养素或特殊成份,使消费者获得营养比较完全的食品,减少营养缺乏症及其并发症。进入21世纪,越来越成熟的生物技术、真空技术、挤压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微波技术、冷杀菌技术、无菌包装等高新技术在粮油食品、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广泛应用。

3.5.2中粮集团中观环境分析

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最具影响力的战略分析模型—五力模型,用以确定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这五力分别是: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商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的威胁、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中粮集团面临的的行业环境。

(1)行业内的竞争对手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全面放开,国际粮食巨头逐步蚕食中国农产品市场。面对实力强大的跨国巨头,单兵作战、实力单薄的国内粮食企业无力反攻,遭遇“被兼并”或“破产”。国际知名的ADM 、嘉吉、邦吉、路易·达孚等跨国粮

-16-

商均采用全产业链模式,从种植一物流一贸易,几乎是全链条覆盖。这是一种比较成熟、也比较有效的商业模式,对中粮而言,可师夷之长。

(2)潜在的进入者

随着我国加入WTO 后各种条款的逐步实施,税收等方面国民待遇实施后,将会有更多的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中粮经营主要业务所在四大领域:粮食、食品、房地产、金融服务业势必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3)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中粮集团的粮油肉蛋奶等食品原料通过两种途径获取,一是投资建立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 二是从农户手中收购。后者作为中粮的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弱,主要原因是种植养殖集中度不高,面对大的收购方议价能力较弱。

(4)购买商的议价能力

中粮的购买方包括最终消费者、流通的中间环节。粮油等生活必需品最终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不高。而食品饮料等非必需品,由于该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选择余地大,品牌效应明显,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增强。房地产领域,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刚性需求与投资需求叠加,造成房地产市场过热,消费者议价能力不高。金融服务领域由于相对比较成熟,消费者选择的空间较大,议价能力较高。但随着外资的进入,竞争日益充分,市场供需结构可能在未来3-5年发生改变。

(5)替代产品的威胁

中粮主要从事的粮油食品业务、房地产业务,属于满足人们吃、住的基本需求,存在需求的刚性,替代的几率较小。

3.5.3针对ABCD 的价值链模式的战略实施

(1)上游整合途径

上游通过建立种植、养殖基地或与农场、农户签订种植、养殖合同来整合。如中粮米业建立了四大种植基地: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西。

(2)中游整合途径

通过自建、并购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三种方式整合加工能力。如粮食加工环节:中粮集团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江西、宁夏等水稻主产区投建超过10个大米加工基地,总产能超过200万吨,确保上游原粮掌控。在东北建立两家规模在20万吨的稻谷原料加工厂; 在南方与当地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开展OEM 代工,提高产能。而通过对五谷道场、蒙牛等知名厂家的并购,直接进入方便面市场、乳制品市场。

(3)下游整合途径

下游通过做品牌食品来发展。中粮越来越大,却是大而不强,上游种植基地、中游加工能力都不输国际巨头,终端消费品领域也是利润最大的环节,却总是尽显尴尬:做食用油不如益海嘉里和鲁花,方便面不如康师傅和统一,果汁远不如汇源和牵手,巧克力不如卡夫,肉食不如双汇和雨润,红酒不如张裕。

(4)内部组织整合途径

中粮集团要进一步整合内部组织架构,形成以龙头产品为核心的价值链体系,形成核心产品事业部门,进行相应的研发、营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将其他产品形成发展产品事业部门,结合当前市场情况,进行相应产品的更新或合并等,配备相应的人资资源配置。针对当前产品的市场份额情况界定产品属性为核心产

-17-

品或发展产品,各事业部实行独立监管与核算,由总公司发展定期开展审计工作。

5.3.4中粮集团战略实施成果

2004年,德隆系资金链危机爆发波及新疆屯河股份,企业运营困难,中粮集团及时介入,为屯河支付原料款4.8亿元,但屯河仍拖欠种植户原料款1亿元左右。随后中粮集团承担了屯河H 亿元的债务,并注入5亿元资金,清偿了屯河集团番茄欠款,并使屯河所属10个加工企业重新开工。2004年12月,中粮集团与深宝恒原第一大股东深圳市宝安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

公司通过整合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三大粮油食品业务群,形成了粮食“大通道”经营理念下的上、中、下游产业结构,发挥国有粮油企业的主渠道作用。随着中粮集团并购步伐的加快,全产业链建设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围绕大米、小麦、大麦、糖和番茄、肉食、生物质能源、饲料、酒水饮料8条农业产业链。

(1)中粮粮油

中粮粮油业务板块定位于粮食贸易和物流环节,整合了原中谷粮油集团公司的粮油内贸业务,划入原属其他业务板块的饲料业务进行集中经营管理,同时将原中谷粮油集团公司的油脂加工、粮油科技和房地产业务剥离至相关业务板块。中粮粮油目前成为集粮食采购、储运、销售、内外贸于一体的综合贸易运营商,为客户提供粮食原料采购、仓储物流和套期保值业务。由于粮油业务进出口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公司作为中国粮食贸易主要渠道,主要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进出口指标,在行业内具有很强的垄断优势。

(2)中国粮油

中国粮油是公司主营粮油加工的业务板块,是中国领先的农产品加工商和供应商,为全球客户提供食品原料解决方案及生物能源和绿色化工产品。中国粮油下设油脂部、生化能源事业部、大米部、啤酒原料部、小麦加工事业部和中粮期货公司等业务部门。生化能源事业部近年来整合华润生化、华润酒精、华润酿酒、吉林燃料乙醇、丰原生化等企业,拥有中国最大的燃料乙醇生产规模,主要生产燃料乙醇、食用酒精、无水乙醇及其它生物化工产品。中粮的大米业务将单一的对外贸易拓展为“种植一收储一加工一贸易一品牌一分销”一体化产业链模式。中国粮油业务板块从事的粮油加工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占比较大,加工技术在该行业具有领先优势,市场竞争力强,并且通过期货交易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

(3)中国食品

中国食品是公司主营品牌食品饮料的业务板块,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企业,进行可追溯的食品安全控制。下设中粮酒业、中粮食品营销公司、巧克力部、中粮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和中粮五谷道场食品有限公司等部门。五谷道场食品有限公司是中粮集团“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借助集团在面粉、油脂、酱料、香精等方便面上游产业的原料控制能力,开展方便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国食品业务板块所经营的食品品种众多,且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营销渠道畅通,加工业务规模较大。

-18-

(4)地产酒店

地产酒店主营业务包括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酒店及旅游业务。设有中粮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粮置业股份有限公司、酒店事业部、中粮海南公司、中粮深圳公司和BNU 公司等事业部门。中粮地产整合了香港鹏利国际、深宝恒,形成住宅地产的业务平台。中粮地产围绕住宅地产领域,以提供高档住宅为定位,辅以中高档住宅和其他功能混合的都市综合体,合理的业务组合实现均衡发展。

(5)中国土畜

中国土畜经营业务包括茶叶、木材、羊绒、香精香料、船务等产业。自从2004年并入中粮后,中国土畜大力进行业务重组和资产整合,调整资产结构和商业模式,最近三年各项经营指标显著提高,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1%。

(6)中粮屯河

2005年6月,中粮全面重组新疆屯河,改称中粮屯河。通过近年来的改造和整合,中粮屯河公司建立了以非粮农产品加工为主业的,涵盖种子研发、种植、原料收购、加工、物流及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完整的产业链,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中粮屯河公司主营番茄加工及贸易、制糖及贸易、林果加工及贸易三大业务。中粮屯河公司是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番茄加工企业。产品远销欧洲、俄罗斯等国家。

(7)中粮包装

中粮包装控股有限公司,是综合性消费品金属包装领域的龙头企业,是中国最大的金属包装集团。公司定位于中高端的消费品客户群,拥有七大类主要包装产品,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日化等消费品包装,深度覆盖茶饮料、碳酸饮料、果蔬饮料、啤酒、乳制品、日化等消费品包装市场,在多个细分市场领域均排名第一。

(8)中粮肉食

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控股企业6家,包括种猪培育、饲料加工、商品猪饲养、肉食品加工及配送于一体。近年来,中国的肉类食品市场出现了较明显的供需波动,稳定和调控市场关系重大,同时也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中粮肉食不断加强上游基地建设,积极壮大技术、品牌和营销力量,在差异化的基础上,利用在布局、规模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加强成本控制,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的肉类食品。

(9)中粮发展

中粮发展业务板块负责根据公司整体战略、回报率、规模等标准,对于非主营业务的资产和股权进行清理。其资产管理部是专职清理中粮集团特殊资产的业务部门,范围包括公司明确定性的不良资产以及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非主营业务和即将退出行业的资产。

(10)金融事业部

金融事业部主要通过建立金融混业平台,有效分散金融风险,发挥协同效应,推动产融结合,探索农业产业金融新模式。目前,金融事业部管理中粮信托、中英人寿、中怡保险、龙江银行及瑞银证券等中长期金融类股权投资。

-19-

4中粮集团成长战略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

4.1中粮集团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价值

4.1.1立足长远发展战略,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粮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实力,不仅立足于粮食市场,更以此为基础,逐渐向房地产、食品深加工等多项领域发展。立足长远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内部资源优势,努力开拓市场,获得更持续的品牌效应和更稳固的发展体系。面对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品牌,中粮集团始终以市场指标为标准,对品牌进行梳理、识别和整合,坚决摒弃目前公司粮油产品品牌各自为政、自产自销的局面,将有限的经营资源集中用于培育龙头品牌。

4.1.2以国情与市场为导向,建立完善的政策性业务承储机制

作为履行政府政策性业务的载体,政策性粮油业务是公司的优势资源,也是公司走向市场化竞争的有力支撑。因此,中小粮油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储备粮业务,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具体的业务研究、规划和实施。要实行政策性业务公司化经营运作,通过与贸易、加工业的有机结合,使政策性粮油业务成为扩大公司粮食贸易和加工的重要资源。积极扩大市场,重视储备粮轮换任务的完成,努力降低新旧粮的价差,对可自主轮换的储备粮,可适当增加轮换次数,确保储备粮常储常新以及经营效益的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最大限度提高公司的政策性粮油业务的规模,巩固和发展政策性粮油业务这块主业。此外,中小粮食集团公司还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在紧急状态下,粮食的应急供应任务,以及特殊群体的粮食保障工作等。

4.2.3整合品牌,抢占市场

中粮集团统一开创主体标识。公司拟新创“穗粮”品牌作为主体标识,统领各粮油系列品牌,强化品牌的引领功能,扩大行业内甚至全国的品牌辐射范围和力度,提升公司的竞争优势。鉴于公司在大米、面粉、油脂、米面副食品等各类产品间跨度较大,原则上同类产品只保留一至两个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将有限资源通过统一投入、统一宣传、统一营销,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打造粮油产品的销售终端平台。同时,加强研发力度,成立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投入设备设施,提高产品质量,延伸品牌价值。

4.2.4利用优势,创新发展

首先,中粮集团探索建立公司与科研院所、产业技术联盟、农户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国有、外资或民营粮食企业合作,运用资本经营和合资等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结合公司所在地区的规模优势,以及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加强与地方政府、港口、铁路等部门的沟通,充分发挥粮食专用码头、站

-20-

台的主体作用。如打造全新的粮油批发市场。再次,发挥现有仓储设施资源的优势,通过优化整合、加大投入,积极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粮食仓储设施,并依托现有铁路专用线及配套仓储设施,大力发展粮食中转物流。最后,大力推进粮油加工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推广加工高效节能降耗先进技术,通过提高技术含量、优化生产流程、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品质,促进传统食品加工产业和改造升级。

4.2我国粮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策略

4.2.1建立经营性业务开拓创新机制

中小公司可根据目前国家粮油业发展形势和公司内部经营状况,重新制订经营策略。粮油的经营业务必须要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取向,建议公司可以粮油一体化的经营策略为主,按照专业化分工和“抓大放小”的原则进行经营业务分工重组和调整,尤其是对各个分公司的粮油业务进行整合,集中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粮食主食和副食加工、销售做服务,以多元化经营为辅,适时延伸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针对公司目前粮油品牌散、多、小的特点,重新制定粮油品牌经营策略,树立品牌竞争优势,做强公司的粮油核心业务。

4.2.2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

众所周知,在丰收之年,粮食成了烫手的山芋,政府一定要保护种粮者的利益,国有粮食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政府职责,结果导致粮食库存量急剧上升,确保库存粮食质量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而在欠收之年,社会经营者趋之若鹜,政府部门强化销售限价和市场临管措施,大量抛售库存粮食以平抑市场粮食价格,满足消费需求。这样一样,国有粮食企业两头受挤,常常发生政策性亏损。要避免这样的亏损,中小粮食集团公司必须支持公司内部核心分公司和优势业务的加速发展,以营销为突破口,以品牌引领,促进营销创新。各分公司还可结合自身的市场定位,通过增强竞争意识,创新营销理念,紧跟市场,适时调整营销策略,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抢占市场先机,促进整体业绩提升,提高粮油产品的市场份额。

首先,中小公司应积极推进实施,“连锁店”的中期发展规划,加大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退出机制,加强连锁店标准化管理,对亏损的店面及时清理。其次,在粮油产品实体生产企业,要积极开展研发攻关,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差异化策略提升毛利水平; 积极参与各种宣传活动,借助放心粮油的品牌形象,扩大终端销售; 积极探讨开展OEM 经营,以解决产能制约,提高公司粮油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第三,购销公公司、企业经营中心、接运公司等分公司,要通过打造优质服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可针对原粮贸易利薄的特点,坚持深入产区掌握粮源,与产粮区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开展贴牌、远程电子商务等经营业务。一手抓产区粮源、一手抓终端客户,减少环节,降低费用,拓宽销路,寻求规模效益最大化。

4.2.3建立多渠道的业务单元

在当前我市粮食形势趋紧的背景下,掌握粮源是中小粮食集团公司业务开展

-21-

的基础,公司要花大力气做好粮源保障基地的建设工作。粮食储备加工中心项目是公司强大主副食品板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此外,可到粮产区建立粮食收购基地,参与产区粮食生产、收购,还可通过定单农业,委托经纪人收购,计单生产、订单收购等形式,提升产销合作水平,确保粮源。以抓好四个基地建设为重点:在广西以南和江西潘阳湖一带建立优质稻谷收购基地; 在湖南洞庭湖一带建立普通稻谷收购基地; 在东北黑龙江一带建立东北米收购基地; 在河北以南、河南以北一带建立小麦和玉米收购基地; 此举可建立企业在全国部分范围内的粮食收购网络。此外,中小粮食集团公司可以参照湖南金健米业公司的做法,开展主食品工业化示范项目,在外省培育子公司企业,研制食品包装、储存技术等。还可在部分粮食主产市投资建设主食品生产基地。同时,加快“8字连锁店”配送中心项目的建设,发挥配送中心配套设施设备的资源,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拓展业务,可为其他门店提供配送服务,使其成为利润增长点。并可构建采购中心,为市内酒店提供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服务。尽快完成油脂分公司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并投产使用,利用大朗粮库资源优势,增强储备粮接卸和社会第三方中转能力。

4.2.4进一步提升粮食精深加工水平

粮食加工能力的提升,是企业实现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发展粮食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必经之路。企业可以此为契机进行调整,合理、科学制定粮食深加工和精加工目标和规划。如:在玉米和大豆品种的深加工上,玉米和大豆主产区有地区优势、集中优势,中小集团在此品种上不具规模和发展优势,应当将大麦、小麦和稻谷作为精深加工的重点品种,开发品种多样,营养价值高的精加工绿色健康食品。可考虑发展饲料加工业领域,可利用企业自身的规模优势和原材料优势。还可利用剩余的粮食适度发展非食物用途的转化加工业,同时加强副食品的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小麦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16%以上。面粉是我国居民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也是加工食品的基本原料。加之地区口粮消费以大米、面制品、米粉制品为主,中小粮食集团公司可以此为切入点,提升稻谷、小麦、大米、面粉等粮食的加工技术含量。

与国内和本地区知名粮食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密切协作关系,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与粮食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研究和指导。同时增加粮食新产品开发和创名优产品能力,加快技术革新,吸引外方投资,条件成熟时还可跨地区、跨所有制建立大型加工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粮食名优产品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保证,使其成为粮食产业一体化经营中,粮食转化增值的重要环节。同时,国家现在正积极倡导将营养强化面粉和强化大米纳入《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纳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地区可先行开展面粉营养强化工作。

-22-

5结论

对中粮集团公司现状,以及内外部环境作大量的分析, 对公司经营战略进行总结。提出中小粮油企业战略实施相关建议,首先要建立完善政策性业务承储机制,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具体的业务研究、规划和实施。其次要建立经营性业务开拓创新机制,集中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粮食主食和副食加工、销售做服务,以多元化经营为辅,适时延伸第三产业的发展。最后是进一步提升粮食精深加工水平,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与粮食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研究和指导;增加粮食新产品开发和创名优产品能力,使其成为粮食产业一体化经营中,粮食转化增值的重要环节。希望为提升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光焰.2006. 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效应分析. 价格理论与与实践.6:36-38.

[2]叶慧, 黄宗煌等.2008. 开放条件下粮食政策实施的福利经济分析. 当代经济科学.7:1-3.

[3]杨兴龙.2009. 玉米加工业的效率与竞争力研究. 国中农业出版社.28-32.

[4]尹成杰.2003. 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思考及建议. 农业经济问题.10:4-9.

[5]袁隆平.2009.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

[6]赵翠萍, 唐华仓.2005. 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实践层面) 综述. 农业经济经济问题.1:15-18.

[7]赵德馨.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 河南人民出版社.44-48.

[8]左大培.2005. 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学术论坛.3:33-45.

[9]赵海东.2007.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应评价. 经济研究.12:76-77.

[10]郑有贵.1998.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演变及其绩效分析. 当代中国史研究.420-24.

[11]张凤翱.2001. 从“统购统销”到“顺价销售”——对50年来中国粮食供销政策演进的回顾.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4:20-22.

[12]钟甫宁.2003. 农业政策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53-61.

[13]周慧秋, 李孝忠.2008. 价格支持、直接补贴与粮食政策改进. 学习与探索.4:172-174.

[14]张树新, 费迅.2004. 粮食统购统销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 党史研究与教学.430-33.

[15]张思华, 张纯军.2007. 中国政府农民增收粮食增产耕地保护措施效力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5:22-26.

[16]郑玉斌.2008. 浅谈粮食物流建设的成本预测和质量管理. 粮食物流技术.3:6-9.

[17]庄小琴.2000. 农业政策学. 气象出版社.121-125.

[18]周小川, 杨之刚.1992. 谈产业政策的概念与选择. 财贸经济.7:50-51.

-23-

[19]张晓涛.200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粮食政策的调整方向. 农业经济问题.2:44-46.

[20]张照新, 陈金强.2007.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框架、问题用政策建议. 农业经济问题.7:12-14.

[21]朱希刚.2003. 中国稻米生产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农垦经济.5:23-26.

[22]张孝芳.2005. 粮食流通体制变迁中的政府逻辑:一种路径依赖的视角. 东岳论丛.3:177-180

[23]AmyH.I. Lee, Hsing Hung Chen, He-Yau Kang.A model to analyze strategic products for photovoltaic silicon thin-film solar cell power industry.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1,15:1271-1283.

[24]Coleman-Jensen,Alisha, Mark Nord, Margaret Andrews, and Steven Carlson.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0. ERR-125, U.S. Dept. of Agriculture, Econ. Res. Serv. September 2011.

[25]LauraResmini, Iulia Siedschlag. I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 China crowding out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 other countries?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3, 25:1-16.

[26]LesrerR. Brown.The New Geopolitics of Food. Foreign Policy Journal, 2011,4:54-63.

[27]Maplecroft.Somalia, DR Congo top Maplecroft's Food Security Risk Ranking Horn of Africa Food Crisis Worsened by Human Factors. Maplecroft, 2011-08-31.

[28]MatthewT. Cole.Strategic Trade Policy wit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Heterogeneous Firms.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2011.

[29]Mu-ShangYin. Fifteen years of grey system theory research:A historical review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3,40(7):2767-2775.

[30]PumanOuyang, Shihe Fu. Economic growth,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regional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2, 23(2):445-460.

[31]ShigetoKitano.Capital controls and welfare.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11(33):70-71.

-24-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中粮集团的成长战略,通过日本粮商发展分析,进行中粮战略发展实施与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粮油企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I -中粮集团;粮食产业;成长战略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cofco's growth strate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food dealer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results for grain strategy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this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grain and oil enterprises.

Key words:cofco;Food industry;Growth strateg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cofco's growth strategy

-II -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1粮食产业的现状............................................................................................................. 4

1.1对于粮食需要的变化................................................................................................. 4

1.2由于经济增长粮食支出的增加............................................................................... 4

1.3都市差异,年龄差异................................................................................................. 4

1.4粮食消费追求更高的档次,及其消费者的特点..................................................... 5

1.5低收益的经营构造..................................................................................................... 5

1.6粮食安全保障的现状.................................................................................................. 62粮食产业的竞争战略和成长战略................................................................................ 7

2.1竞争战略..................................................................................................................... 7

2.1.1多角化战略的定义........................................................................................... 7

2.1.2实行多角化战略的原因................................................................................... 7

2.1.3多角化战略的的优点和缺点........................................................................... 8

2.2成长战略..................................................................................................................... 8

2.2.1粮食产业链的形成........................................................................................... 8

2.2.2物流、流通的现代化...................................................................................... 9

2.2.3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和课题............................................................................. 10

2.2.4农场主和粮食相关企业、机关的互相提携的必要性................................. 103中粮集团的竞争战略.................................................................................................. 10

3.1中粮集团概况........................................................................................................... 10

3.2中粮集团四大主业分析........................................................................................... 11

3.2.1粮油贸易领域................................................................................................. 11

3.2.2食品加工领域................................................................................................. 12

3.2.3房地产、酒店领域......................................................................................... 12

3.2.4金融服务领域................................................................................................. 12

3.3在发展新市场方面中粮集团的瓶颈........................................................................ 12

3.3.1业务庞杂,巫待整合..................................................................................... 12

3.3.2国际国内的挑战............................................................................................. 13

3.3.3粮食食品安全................................................................................................. 14

3.3.4并购后的整合................................................................................................. 14

3.4日本类似企业经验借鉴............................................................................................ 144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 205结论.............................................................................................................................. 22

-III -

1粮食产业的现状

1.1对于粮食需要的变化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小康生活水平逐渐普及,对食用植物油、精制米和面等粮食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这是粮油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人们会更多倾向于选择热量和营养含量较高的食物,包括肉类、蔬菜、禽蛋和奶制品等。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由居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不断加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数量将越来越大。2010年,中国动物性食物总产量比上年又有明显增长:肉类增幅为3.6%;蛋品为0.7%;奶类为1.9%;水产品为5%[1]。城乡居民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对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将显著增加,这将导致对饲料粮需求的持续增长[2]。

未来,食品需求总量的增长,将主要依靠人口的增长。从人口对粮食需求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大中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将导致对粮食总量的需求增长。而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的长期过剩会引发粮食危机,并且导致整个农业危机,其表现与供给不足所引发的粮食危机有所不同,但给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所带来的损害是一样的。由此看来,积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以满足粮食需求,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要稳定在5.5亿吨以上。国际市场可供中国进口的粮食资源十分有限,立足国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立足点。尽管近几年进口在增加,但谷物净进口量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不大,约2.5%,这是安全可控的。从品种看,中国小麦、稻谷供求基本平衡,紧平衡的是玉米,近几年国家加大对玉米生产的政策扶持,面积和产量都在增加,供需缺口没有出现大的变化。2013年国内玉米丰收,增产超过200万吨,同期进口量326.6万吨,比上年下降了近四成。今后随着国家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预期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未来国内粮食供需格局是基本稳定的,谷物进口一般不会出现大幅增加的情形。

1.2由于经济增长粮食支出的增加

我国粮食消费量波动增长,2003年粮食消费量一度下降到43199万吨,人均粮食消费仅为334公斤,为1996年以来的最低点。自2003年以来,受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多方面的影响,我国粮食需求总量整体上逐年增加,但是增长速度有所放缓[3]。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虽然人口众多,而且每年还要增长1000多万。但是,粮食单产和总产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人口的增长,所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依然逐年增加。2005年为370公斤;2007年为380公斤;2009年为398公斤;2010年达到407公斤以上。但增速明显低于粮食消费增长速度[4]。

-4-

粮食消费总量迅速增加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比重不断提高。根据我国的生物能源非粮方针,粮食的生物能源功能在我国并未大范围得以发挥和体现,但是世界粮食生物能源的推广,对世界粮食消费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在我国也必须引起重视。我国粮食产量和消费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粮食消费的波动相对较小[5]。当粮食产量大幅上升时,粮食消费上涨相对较为平缓,而当粮食产量下降时,粮食消费仍保持一定的增长或者下降幅度相对较小。由此也说明,在粮食产量下降时,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压力更大。

1.3都市差异,年龄差异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粮食需求的影响也较为明显。由于我国农民种粮具有较强的自给性特点,粮食特别是商品粮需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城镇居民,因而城镇化及其提速将大幅度提高粮食的商品率,同时城镇人口增加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将导致对食品的需求结构性变化,这些都将影响我国未来粮食需求,从而对粮食安全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城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由于城市居民人口口粮消费大约只有农村居民口粮消费的39%,这将导致人均直接粮食消费量的下降[6]。同时,城镇化进程推进也意味着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对粮食转化的需求增加。

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主要由口粮需求和饲料粮需求构成。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口粮需求在粮食需求中占有首要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居民也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90年代后,农村居民人均口粮出现下降趋势,到2000年人均口粮下降到了250.2千克[7]。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口粮下降更为明显,2000年仅82.3千克,比1990年下降了48.42千克[8]。21世纪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不只局限于温饱问题,而开始追求粮食消费的质量以及食物结构的多元化,年人均口粮消费开始呈加速下降态势,下降到了2010年的181.44千克,十年间下降了近70千克,相比之下,城镇居民人均口粮降幅较小,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口粮于2007年降至77.6千克之后,呈现小幅增长,2010年上升到81.53千克[9]。2014年全国粮食消费量中超过一半用作饲料。

1.4粮食消费追求更高的档次,及其消费者的特点

粮食种类较多。在我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以及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 和豆类。国家粮食局《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统计的“主粮”范围包括谷物(小麦、大米、玉米)、大豆。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三级代码分类,“01农作物”中统计的“稻谷”有6个子品种,“小麦”有3个子品种,玉米有5个子品种,谷子有3个子品种,高粱有4个子品种,甘薯有3个子品种,马铃薯有2个子品种等等。从量的要求上看,粮食产品的需求量、消费量比较大且稳定,是满足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10]。如谷物(小麦、大米、玉米)、大豆等粮食产品具备这些特点。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

-5-

准,我国未来的恩格尔系数低于50%。人均蛋白质摄入量达到75克[11]。

这两个标准要求粮食产品价格相对稳定,质量有保证,能够满足正常的营养要求。从质的提升上看,肉、蛋、奶等产品消费比例上升,是实现小康生活的重要特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0)提出了我国居民膳食的基本指南,具体内容包括谷类为主,粗细搭配;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如饮酒应限量等方面。这涉及到了粮食安全中的营养安全问题[12]。

1.5低收益的经营构造

伴随饮食消费升级而来的是粮食产品需求的细分和质量提升。这客观上要求战略性粮食产业逐渐摆脱传统食品产业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特征,升级成为品牌竞争力强、产品质量好、适合消费要求的新型食品产业。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显示,13个粮食主产区中,综合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江苏、辽宁、山东等地区,属于沿海地区[13]。内陆地区或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省份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这种情况与粮食主产区现代化水平在全国的位置基本一致。换言之,广大粮食主产区在我国粮食安全领域发挥了战略支撑作用,但这些地区从粮食中得到的收益却非常有限。

1.6粮食安全保障的现状

我国近年人口呈现递增趋势,而耕地面积呈现递减趋势,因而人均耕地面积也由2001年的0. 09999公顷/人降至2010年的0,09009公顷/人。若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即便耕地仍保持在2010年的1208亿公顷的总量不变,人均耕地也会下降到0.0755公顷。2008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中指: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 5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到2020年我国必须保有18. 05亿亩[14]。尽管在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之后,耕地下降的趋势有所扼制,但耕地减少还是事实。耕地资源的减少,势必对必须以土地为基础的粮食生产产生重大的冲击,1999年到2003年连续5年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直接后果就是5年粮食减产;)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引起的。而从耕地的构成来看,产量相对较低的旱地则占到了55.1%[15]。

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主要由口粮需求和饲料粮需求构成。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口粮需求在粮食需求中占有首要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居民也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90年代后,农村居民人均口粮出现下降趋势,到2000年人均口粮下降到了250.2千克[16]。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口粮下降更为明显,2000年仅82.3千克,比1990年下降了48.42千克。21世纪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不只局限于温饱问题,而开始追求粮食消费的质量以及食物结构的多元化,年人均口粮消费开始呈加速下降态势,下降到了2010年的181.44千克,十年间下降了近70千克,相比之下,城镇居民人均口粮降幅较小,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口粮于2007年降至77.6千克之后,呈现小幅增长,2010年上升到81.53千克[17]。

-6-

2粮食产业的竞争战略和成长战略

2.1竞争战略

2.1.1多角化战略的定义

多角化经营战略是指企业扩大业务内容和经营形式,进入与本企业现有业务相关或不相关行业或市场所采取的一种整合战略。多角化经营战略分为三种:相关多元化战略、不相关多角化战略、既相关多角化又非相关多角化战略。多角化战略是与集中化战略相对的一种战略类型,其特点是没有一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占企业销售额的70%以上[18]。

多角化战略(DiversificationStrategy) 的概念最早由伊戈尔. 安索夫(H.Igor Ansoff) 在1957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撰文《多角化战略》中提出来的。事实上,可被称作多角化经营企业则早已伴随着具有企业雏形的组织形式而产生[19]。如1000多年前中亚从事丝绸贸易的粟特人,就被认为开创了最早的多角化跨国公司。由于英文翻译的缘故,国内对多元化、多角化乃至产品多样化的概念基本上是不加区分的,以至于造成了人们对D iversification 这一问题认识上的混乱。事实上,多角化是企业经营形态的、动态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企业多角化战略的研究内容有三个维度:其一,研究从事专一经营的企业跨越原有经营范围的扩张性战略行动; 其二,研究本已从事多角经营的企业跨越已从事的行业继续扩张的战略行动; 其三,研究已从事多角经营的企业从一些行业中退出的收缩型战略行动。一般来说,企业多角化战略有三种实现方式,其一是自发积累的扩张,二是并购扩张,三是撤资瘦身[20]。

2.1.2实行多角化战略的原因

企业将多角化视为战略目标,并开展实施,一般而言主要出于三个理由。(1)寻求扩张

企业做强之后,总是希望能够做大。甚至有的企业还没有做强就想做大。大在中华文化圈里是正统思想。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企业发展战略的话,平天下(可视为巨型跨国多角化企业) 这个宏伟蓝图大概是每个企业家都梦想的[21]。余华《兄弟》这部小说虚构一个小镇所有事业都由一家企业包干的多角化企业也许代表了国人经营企业的一种心态。

(2)规避风险

从理论上讲,多角化类似持有多种证券组合,可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多角化可以平衡和弥补专业经营战略潜在的和现存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有可能通过市场的反映,触及和挖掘新的优势“位置”[22]。若原有专业经营已处于不利“位置”时,企业能调转船头,驶向潜在的优势“位置”,从而在战略上保全企业的长久生存。

(3)范围经济

企业若已经实现多角化,则可以实现范围经济。范围经济存在的本质是从

-7-

事多项业务的企业可以共享剩余资源,通过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分摊成本、共用信息、渠道、人力,从而使企业达到做大又做强的战略目的。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范围经济甚至能确保低成本和差异化战略的同时实施。

2.1.3多角化战略的的优点和缺点

(1)多角化战略的优点

①有利于分散企业风险,改善投资结构

在跨行业的多角化战略中,由于各个行业的周期性的不同,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就可以分散企业风险,保持企业稳定,获得稳定收益; 改善企业投资结构,使企业投资更加具有合理性、相关性。

②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

企业多角化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动企业规模化效应的实现; 这与学习曲线和经验曲线的效应有关,在一起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时,它们的成本将低于放单独生产和销售同样数量的单一产品的成本,这是由于来自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共享。

③有利于培养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

随着多角化战略的推进,企业更方便从整体上集中优势资源,从战略上布局,持续、有效、全面地推动和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利用市场的良性反馈机制,使企业培育符合市场、具有竞争力、综合性的核心竞争力; 在此期间企业主动剔除没有互补性、不相关、市场效能低下的业务部分,以此集中优势资源,配合企业多角化战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2)多角化战略的缺点

①分散了企业资源

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多元化战略的推进使得本身有限的资源更加紧张。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综合实力,在恰当的时机根据自己的业务范围或营销渠道推进多元化战略,规避战线过长,降低风险。

②使企业的核心能力削弱

企业在推进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战略推进需要,使得投入核心能力建设的资源更加紧张,削弱了企业核心能力的研发。所以,企业只有基于核心能力的科学的多元化战略才是成功的基础。

③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

企业在推进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管理上产生的新业务领域,使得企业要适应、整合、提升,特别是事业部的分权模式,更是加大监管的难度。所以,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加强管理力度,规范管理制度和运行程序,明确授权范围,建立问责制度,配套监管机制。

2.2成长战略

2.2.1粮食产业链的形成

粮食产业链是以粮食产品为核心的集生产资料供应、粮食生产、粮食加工、粮食转化、粮食物流、粮食销售于一体的各相关环节和组织载体所构成的链状

-8-

组织体系。粮食产业链是国民经济这个庞大链条群中的一类,这类产业链将粮食作为其中的构成环节和要素,是以粮食品种的培育、种植、加工、储藏、和运销为对象的产业链的总称。粮食产业链具有各环节的有机关联性、纵向组织载体的贯通性以及各环节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三类特征。

粮食产业链主要由以下四个主体构成。

(1)粮食生产者

粮食生产者主要是农户。在河南,农户又分为种粮大户和普通种植户。农户生产的两市除保留自己的口粮外,少部分作为种子和一定的存粮,将多余的粮食销往市场。

(2)粮食收购商

粮食收购商主要包括粮贩、粮库、粮食加工企业。农户销售粮食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将粮食卖给基层粮站,基层粮站将购买到的粮食存入粮库,形成政府的托市粮或国家储备粮。基层粮站与中储粮公司之间为代收代储关系,中储粮公司付给粮站一定的代储费用。二是农民将粮食卖给粮食加工企业,粮食加工企业按市场价收购。三是农户将粮食卖给粮贩,粮贩将收购的粮食销售给粮食加工企业或当地粮站。此外,当市场上粮食供不应求时,中储粮公司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将收购的托市粮向粮食加工企业公开拍卖,以增加粮食市场供给,平抑粮食市场价格。

(3)粮食加工企业

粮食加工企业主要包括各种规模的面粉加工厂、饲料加工企业、加工馒头的企业、个体户等,小麦通过这一环节转变为面粉、馒头、挂面等成品进入消费市场。主要的渠道有:一是各区(市、县)、乡镇和农村的粮食加工企业。二是大型粮食加工企业。

(4)粮食销售者

粮食销售者主要有超市、分销商、小摊贩等。

2.2.2物流、流通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从事粮食生产、流通的企业,尤其是粮食加工企业正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粮食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500多家,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和壮大,涌现了一大批全国知名品牌,如四川川粮米业、湖南金健米业、河南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黑龙江金玉集团、金苑面业、吉林大成集团等,这些企业在科技研发、生产能力、资源整合、品牌建设; 基地建设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保障粮食市场供给,满足粮食消费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持续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粮食产业集聚的格局。就粮食生产和消费而言,我国形成了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布局,其中主产区主要包括我国的东北,中部部分省份、西部的新疆和内蒙古等省及自治区,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沿海省份及贵州、云南、青海和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产销平衡区包括浙江和西部部分省区。就粮食加工而言,形成了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产品精(深) 加工以及粮食机械业相对发达的格局[24]。就粮食流通而言,形成了以东北为代表的主产区和上海为代表的主销

-9-

区相对顺畅的粮食物流格局。

2.2.3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和课题

粮食产业逐渐趋向集群化。由于粮食产业链的发展,加大了粮食产业间的紧密联系,相关联的行业部门集聚在一起更有利于相互间的合作关系,也可以降低成本,节省时间,获得更高利润,显现出粮食产业逐渐趋向于集群化,形成产业集聚格局。

2.2.4农场主和粮食相关企业、机关的互相提携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粮食流通市场体系上,随着粮食产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己形成了以大中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市场为骨干,以产地性市场为基础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随着粮食产品的价格、经营和市场的逐步开放,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两翼的粮食流通市场体系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已有200多家,己成为粮食流通的主导力量[25]。

面对国际粮食企业的冲击,以及我国多样化粮食需求的压力,如何与时俱进,提升自身发展潜力,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需求,是我国粮食产业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也是我国粮食企业进行战略规划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性依据。

3中粮集团的竞争战略

3.1中粮集团概况

中粮集团于1952年成立,早期的屮粮集团以粮油与食品的进出口贸易为主业,并作为其业务开端[26]。现在,巾粮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食品、服务与农产品提供商。目前,中粮集团的业务主要包括9大板块:中粮粮油、中粮发展、地产酒店、中国土畜、中粮屯河、中国粮油、中粮包装、金融事业、中国食品等业务[27]。业务板块如图3-1所示。

-10-

图3-1中粮集团业务板块

中粮集团旗下拥有4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分别是:中国食品有限公司、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蒙牛乳业集团与中粮包装有限公司; 中粮集团旗下还拥有3家国内上市公司,分别是: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中粮地产有限公司与中粮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蒙牛、雪莲羊线、福临门、中茶和大悦城等知名品牌。中粮集团以粮油与食品进出口贸凝业务为基础,构建了有限相关多元化的业务发展模式。中粮集团通过不断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以市场机遇,将其业务延仲至生化能源、期货、物流与房地产等业务领域。屮粮集闭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农产品相关领域的其他企业进行了广泛合作,扩大了在农产品行业的客户群体。中粮集团抓住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机遇,快速发展其业务,并成功挤身到世界500强的行列中[28]。2012年,在世界500强屮排名393位,实现营业收入2818970万美元,利润72850万美元[29]。营业收入比2011年增长6.5%,利润比2011年降低了9%[30]。

3.2中粮集团四大主业分析

中粮集团有四大主业,分别是粮油贸易、食品加工、房地产和酒店、金融服务。

3.2.1粮油贸易领域

公司作为国家进出口粮食的代理,经过少几代人的努力,在信息、贸易渠道、专业知识和人才等方面拥有了绝对的优势。目前,由国有独资外贸公司占主导地位的外贸经营体制,逐步向包括国有、合资、外资、股份制、集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营体制过度。公司在粮油贸易领域的竞争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国内的竞争对手主要是中储粮公司等,他们具有内贸的强大优势; 国际上的嘉吉、ADM 等大粮商以资金和技术优势,相继进入国内合资建设粮油深加工企业,以间接的方式渗透到国内粮食收购和物流领域,造成一定威胁。为此,公

-11

-

司正在制定粮食内贸战略,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商业模式,加快建立收购、销售网络,以进一步适应市场形势[31]。

3.2.2食品加工领域

公司在该领域涉足的商品有:油脂产品、葡萄酒、面粉、巧克力、饮料等。集团的经营优势是: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福临门”、“长城' 夕、“金帝”等已经深入人心; 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如东海粮油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 具备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如大连麦芽厂的设备全部从德国引进,在国内同行业装备水平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具备一定的产品销售网络,如“长城”葡萄酒的产品销售几乎覆盖全国; 具备专业的团队,如从华润酒精、华润生化引进了一批在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行业经验丰富,会管理,`懂技术的团队。

3.2.3房地产、酒店领域

公司的酒店、地产业务自八十年代开始经营,时间长,历史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该部分业务的资产规模和效益都较好,这两项业务的资产是集团总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经营效益在国有企业中列一前位。自93年在香港收购上市公司鹏利国际以来,通过多年的经营,己在业内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2003年公司又针对资本市场实际情况,成功地实施了“私有化”,使鹏利国际的净资产大幅度增值,增强了今后发展的实力。2005年,成功收购“深宝恒”(现更名为“中粮地产”) ,为整合中粮地产业务提供了平台。

3.2.4金融服务领域

公司涉足金融业时日已久。中粮集团从1972年开始从事期货交易,随后逐步参与国际资本市场,2001年成立财务公司,并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股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证券、华泰产险等。2003年与英国商联保险有限公司(AVIVA)合资成立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004年与美国怡安保险集团(AON)合资成立中怡保险经纪有限公司。选择国际知名的保险专业公司为合作伙伴,旨在发挥他们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遍布全球的运营网络和独树一帜的管理模式。公司的国际化背景、对国情的了解、自身雄厚实力以及和可口可乐等外资合作的宝贵经验,有力地保障了合资公司的成功。公司的目标是全面进入包括保险、期货、证券、银行等领域,研究并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完美结合,全力协助集团整体战略的实施。

3.3在发展新市场方面中粮集团的瓶颈

3.3.1业务庞杂,巫待整合

中粮集团旗下的多家公司业务相似,存在同业竞争的情况。中粮地产&中粮置业:中粮集团旗下的房地产业务包括住宅、商业、酒店及旅游地产等四个板块。其中有两大房地产业务平台,包括A 股上市公司中粮地产和未上市公司中粮置业。前者以住宅开发为主,后者则侧重于商业地产开发经营。以`大悦城' 为品牌的城市综合体,将成为房地产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开发

-12-

“城市综合体”项目的过程中,住宅与商业地产之间的同业竞争风险,将逐渐体现出来。

3.3.2国际国内的挑战

中粮集团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

(1)国际竞争

在国际上,ABCD 四大粮商在全球布局全产业链,近几年抢滩中国,意欲控制定价权,使中国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中小型企业面临巨大的威胁,中粮集团、中储粮等大型粮食企业与跨国粮商相比也是一条小舶板,中粮集团不进行全产业链建设,将受制于人。在众多的国际粮商中,以美国ADM(ArcherDaniels Midland) 、美国邦基(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lsDreyfus)最为有名,它们控制着全世界80%的粮食交易量,人们习惯根据它们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将其称之为“ABCD'' 四大粮商。

四大粮商擅长进行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并形成一个价值传递链条,利用旗下注册于维尔京群岛、新加坡等避税天堂的贸易公司,将生产与加工环节的利润转移到贸易环节,实现避税,并将利润最大化。目前,四大粮商正利用其无往不

ABCD 四大粮商正在进行国际上利的手法布局中国市场。著名学者郎咸平指出,

的产业链整合,力图通过上游控制,下有控制,中间通过物流大幅降低成本,以期将世界粮食掌握在手中。也就是说,产业链的几大环节,生产由B 控制,产品设计是A 控制,原料采购由ABCD 一起控制,仓储运输和订单处理也是ABCD 一起控制,批发零售也是他们控制的。

有关专家指出,跨国粮商在国外,通过操纵粮食价格,使中国粮食加工企业采购成本上升,损失惨重; 在国内利用技术、资金优势在中国粮食加工领域大肆攻城略地、挤压国内中小企业市场份额,意图逐渐掌控中国粮食产品流通市场。如果控制了种子、化肥等农资,就很容易控制粮价。而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的大豆业就是这样被外资“剥夺,,了定价权。粮食问题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安全问题,粮食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一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因此,中国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话语权必须得到加强。

但无情的事实不容回避,中国粮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直接与国际粮商抗衡的能力还很不够。不仅在国际上,而且在国内的形势亦不容乐观。截至目前,中国农产品行业一直没有能与之抗衡的旗舰企业。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粮食产业链,而跨国粮商已开始了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跨国粮商已经开始了咄咄逼人的进攻。在此背景下,要想与他们抗衡,依靠广大中小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包括民企在内的中小企业实力太弱,规模太小,短时期难以做大做强,融资又很困难,因此他们是靠不住的。只有依靠央企,也就是中储粮和中粮。

在中国完备的粮食产业链尚未形成、外资企业对粮食产业不断冲击的背景下,大型国企应当在粮食产业中发挥“非同寻常”的作用。现在粮食生产和销售走的是市场化路线,但是国家一定要对此有一个基本调控,担负这个任务的,就是粮食行业的大型国企。

中粮集团可以学习ABCD 的价值链模式,依托自身优势,提升内部资源开发与公用机制,形成完善、稳固的产业链条。

(2)国内竞争

-13-

在国内,中粮集团各个领域也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对手。如在方便面领域有康师傅、统一; 在果汁领域有汇源; 在肉制品领域有双汇等等。中粮集团产业链下游相对薄弱,品牌建设和物流能力是制约中粮发展的瓶颈。

3.3.3粮食食品安全

从三鹿的三聚氰胺,到双汇的“瘦肉精”,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同样面临相同的风险。如何管控种植、养殖、收购、运输、加工、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如何保证农业产业链上的产品安全,是摆在中粮集团面前的一大问题,中粮集团的一种产品出现问题,将会呈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其他产品的销售,人们会质疑中粮所有的产品,全产业链战略经营风险巨大。

3.3.4并购后的整合

2005年以来,中粮引入一系列市场化经营的新理念和管理模式,战略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主要业务从农产品初级加工转向下游精深加工,从大宗产品转向消费品,商业驱动力从规模、成本领先转向品牌、渠道和研发。与此同时,中粮集团加大了并购、重组力度,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这其中,既有以中土畜公司和中谷集团两家央企并入中粮的“并入式重组”,又有包括对“深宝恒”,“新疆屯河”、“丰原生化”、“五谷道场' ,和“蒙牛乳业”等企业的市场化并购。无论是草莽出身的民企(五谷道场、蒙牛等) ,还是原本就是国字头的中谷粮油、中土畜,或者合资企业万威客,将不同出身、背景复杂、地域分散、文化迥异的众多企业整合在一起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何况还要做到协同、共享,在庞杂组织架构下形成一体化竞争力,“打造一个中粮”并不容易。重组、并购活动给被重组、被并购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队伍带来了巨大的思想震荡,最典型的心理状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信心”问题,即对自己所在企业发展前途的担忧:被中粮并购重组后,自己企业的业务会如何发展? 在中粮的既有业务布局和架构中,自己的部门能找到合适的定位和位置吗? 业务整合会不会削弱自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其二是“信任”问题,即对自己个人“身份”和待遇的担忧:进入中粮后,会不会“沦落”为“二等公民”? 自己和自己的部门会不会被“边缘化”受“信任”和“唁心”双重问题的困扰,使被重组被并购企业的经理人和员工陷入了迷茫和不安。而中粮集团这边的部分员工则担心并购重组一旦不顺,将会拖累中粮自身的发展,影响大家的收入和福利。

3.4日本类似企业经验借鉴

日本是亚洲典型粮食供求偏紧的国家,除大米自给率维持较高水平之外,其它粮食供给都依赖于国际市场,在这样的实现粮情下,日本形成一些有特点的粮食产业政策,能够给我国解决当前粮食产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进行政策演进设计,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素材。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小型水利工程则由粮农自行修建,所发生的修建成本可以得到政府80%-90%比例的补助,同时政府对粮农承担的成本给予低息贷款。

大米是日本粮食流通的主体,具体分为计划流通米与自由流通米,两类经营

-14-

者都需要到政府相关部门登记,接受政府统一计划调控。所谓计划流通米是指农户按政府计划将水稻生产出来后,各级农协按计划产量的95%比例组织收购与流通,这部分大米称为自由流通米。其余5%计划产量由政府组织收购、流通与储备,这部分米称为政府流通米。农协在出售大米时需要进入价格形成中心,完成价格形成与自由米的交易(丁声俊,2003)。政府收购的大米一般用于国储,目前储备量在150-200万吨之间,政府米在出售时,其价格参照价格中心的价格来确定最后上市价格。在保证质量方面,日本大米加工技术堪称世界一流,精湛的粮食加工技术可以使大米天然营养成份几乎没有损失,使日本居民充分相信本国大米质量是最好的,在爱国理念的精神教化帮助下,目前日本居民口粮只消费本国所生产的大米。外来大米及其它粮食只作为饲料加工,而不作为口粮。同时,为了缓解近年来口粮相对过剩的问题,日本政府采取资助的政策来鼓励粮食加工业深度研发新产品,已经开发出快餐大米饭、大米粉条以及各种多样的大米保健、化妆美容等产品(李益良,2001)。

3.5中粮集团成长战略

3.5.1中粮集团战略环境分析

(1)中粮集团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的关键要素包括:政治和法律因素(Politicalfactors) 、经济因素(Economiealfactors) 、社会和文化因素(socialfactors) 、技术因素(tehnologicalfactors) ,这四个因素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组合起来是PEST ,因此宏观环境分析又称

PEST 分析。下文从P 、E 、S 、T 四个方面分析中粮所处的宏观环境。

①法律因素分析

在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一直赋予中粮集团特殊的使命和地位。从开拓粮油食品出口,为国家积累外汇资金,到进口粮食,平抑物价,稳定人民生活等,中粮公司肩负着作为国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使命。从2004年开始,国家已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加入WTO 标志着中国企业必须在遵守WTO 规则的前提下参与世界竞争,法律环境发生改变。面对国际粮商在中国的扩张,国家相关部门从政策上大力支持国内粮油企业发展全产业链,提高我国粮油食品企业的竞争实力,这是难得的机遇。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推进,一将刘一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环境将有利于中粮这两块主要业务的发展。

②经济环境分析

中国的农业现在是处于农业工业化的初期,低水平建设、食品安全等问题此起彼伏。要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保障食品的可追溯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归于自己旗下,做全产业链。这跟产业链理论和成本分布理论相契合,在不成熟的产业里,由龙头企业构建好产业链,形成大的托拉斯,而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利润比较薄,如果一个企业掌控了产业链,就可以做适当的成本转移,让投入和产出在链条上游走,哪怕在一个环节亏损,在另外一个环节就能找回来,从而保持整个企业的稳定利润。国际上的农牧业龙头都在做产业链,包括中国的中粮和新希望。这是很正确的战略选择,一能产生经济价值,

-15-

二能产生社会价值。

农业工业化新情况的出现,需要垂直一体化。如果中粮不做,新希望不做,美国的嘉吉、泰国的正大也会来做,这是个趋势问题。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包括资本和人力。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给企业做产业链提供了庞大的资金支持,但并购成为企业做大的常态,再加上社会环境成熟,高级管理人才辈出,自由流动,企业集团管控能力在增强。这些都成为企业做产业链的必要条件。

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依然保持在10%左右,随着我国加入WTO 后税收等方面国民待遇实施后,将会有更多的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竞争加剧,但同时也带来开拓国际市场的机会。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进展。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 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较快,在一些地区己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骨干企业。我国企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存在结构不够合理,企业总体规模小,生产集中度尚处于较低水平。市场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企业发展的空间广阔。

③社会和文化环境分析

我国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构成发生巨大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关注健康、环保。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电子商务的兴起,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就享受到购物的快乐。中粮集团提出“产业链,好产品”、“自然之源,重塑你我' 夕、“我买网”等,也反映出中粮集团对人们崇尚自然健康便捷生活诉求的把握。

④中粮集团面临的技术环境分析

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采用先进技术生产各种原配料,或从植物性原料中提取优质蛋白质,从天然食物中提取色素,从天然资源或用化学方法制造食品添加剂等; 在食品加工时,补充某些原料中缺乏的营养素或特殊成份,使消费者获得营养比较完全的食品,减少营养缺乏症及其并发症。进入21世纪,越来越成熟的生物技术、真空技术、挤压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微波技术、冷杀菌技术、无菌包装等高新技术在粮油食品、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广泛应用。

3.5.2中粮集团中观环境分析

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最具影响力的战略分析模型—五力模型,用以确定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这五力分别是: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商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的威胁、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中粮集团面临的的行业环境。

(1)行业内的竞争对手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全面放开,国际粮食巨头逐步蚕食中国农产品市场。面对实力强大的跨国巨头,单兵作战、实力单薄的国内粮食企业无力反攻,遭遇“被兼并”或“破产”。国际知名的ADM 、嘉吉、邦吉、路易·达孚等跨国粮

-16-

商均采用全产业链模式,从种植一物流一贸易,几乎是全链条覆盖。这是一种比较成熟、也比较有效的商业模式,对中粮而言,可师夷之长。

(2)潜在的进入者

随着我国加入WTO 后各种条款的逐步实施,税收等方面国民待遇实施后,将会有更多的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中粮经营主要业务所在四大领域:粮食、食品、房地产、金融服务业势必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3)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中粮集团的粮油肉蛋奶等食品原料通过两种途径获取,一是投资建立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 二是从农户手中收购。后者作为中粮的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弱,主要原因是种植养殖集中度不高,面对大的收购方议价能力较弱。

(4)购买商的议价能力

中粮的购买方包括最终消费者、流通的中间环节。粮油等生活必需品最终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不高。而食品饮料等非必需品,由于该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选择余地大,品牌效应明显,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增强。房地产领域,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刚性需求与投资需求叠加,造成房地产市场过热,消费者议价能力不高。金融服务领域由于相对比较成熟,消费者选择的空间较大,议价能力较高。但随着外资的进入,竞争日益充分,市场供需结构可能在未来3-5年发生改变。

(5)替代产品的威胁

中粮主要从事的粮油食品业务、房地产业务,属于满足人们吃、住的基本需求,存在需求的刚性,替代的几率较小。

3.5.3针对ABCD 的价值链模式的战略实施

(1)上游整合途径

上游通过建立种植、养殖基地或与农场、农户签订种植、养殖合同来整合。如中粮米业建立了四大种植基地: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西。

(2)中游整合途径

通过自建、并购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三种方式整合加工能力。如粮食加工环节:中粮集团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江西、宁夏等水稻主产区投建超过10个大米加工基地,总产能超过200万吨,确保上游原粮掌控。在东北建立两家规模在20万吨的稻谷原料加工厂; 在南方与当地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开展OEM 代工,提高产能。而通过对五谷道场、蒙牛等知名厂家的并购,直接进入方便面市场、乳制品市场。

(3)下游整合途径

下游通过做品牌食品来发展。中粮越来越大,却是大而不强,上游种植基地、中游加工能力都不输国际巨头,终端消费品领域也是利润最大的环节,却总是尽显尴尬:做食用油不如益海嘉里和鲁花,方便面不如康师傅和统一,果汁远不如汇源和牵手,巧克力不如卡夫,肉食不如双汇和雨润,红酒不如张裕。

(4)内部组织整合途径

中粮集团要进一步整合内部组织架构,形成以龙头产品为核心的价值链体系,形成核心产品事业部门,进行相应的研发、营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将其他产品形成发展产品事业部门,结合当前市场情况,进行相应产品的更新或合并等,配备相应的人资资源配置。针对当前产品的市场份额情况界定产品属性为核心产

-17-

品或发展产品,各事业部实行独立监管与核算,由总公司发展定期开展审计工作。

5.3.4中粮集团战略实施成果

2004年,德隆系资金链危机爆发波及新疆屯河股份,企业运营困难,中粮集团及时介入,为屯河支付原料款4.8亿元,但屯河仍拖欠种植户原料款1亿元左右。随后中粮集团承担了屯河H 亿元的债务,并注入5亿元资金,清偿了屯河集团番茄欠款,并使屯河所属10个加工企业重新开工。2004年12月,中粮集团与深宝恒原第一大股东深圳市宝安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

公司通过整合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三大粮油食品业务群,形成了粮食“大通道”经营理念下的上、中、下游产业结构,发挥国有粮油企业的主渠道作用。随着中粮集团并购步伐的加快,全产业链建设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围绕大米、小麦、大麦、糖和番茄、肉食、生物质能源、饲料、酒水饮料8条农业产业链。

(1)中粮粮油

中粮粮油业务板块定位于粮食贸易和物流环节,整合了原中谷粮油集团公司的粮油内贸业务,划入原属其他业务板块的饲料业务进行集中经营管理,同时将原中谷粮油集团公司的油脂加工、粮油科技和房地产业务剥离至相关业务板块。中粮粮油目前成为集粮食采购、储运、销售、内外贸于一体的综合贸易运营商,为客户提供粮食原料采购、仓储物流和套期保值业务。由于粮油业务进出口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公司作为中国粮食贸易主要渠道,主要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进出口指标,在行业内具有很强的垄断优势。

(2)中国粮油

中国粮油是公司主营粮油加工的业务板块,是中国领先的农产品加工商和供应商,为全球客户提供食品原料解决方案及生物能源和绿色化工产品。中国粮油下设油脂部、生化能源事业部、大米部、啤酒原料部、小麦加工事业部和中粮期货公司等业务部门。生化能源事业部近年来整合华润生化、华润酒精、华润酿酒、吉林燃料乙醇、丰原生化等企业,拥有中国最大的燃料乙醇生产规模,主要生产燃料乙醇、食用酒精、无水乙醇及其它生物化工产品。中粮的大米业务将单一的对外贸易拓展为“种植一收储一加工一贸易一品牌一分销”一体化产业链模式。中国粮油业务板块从事的粮油加工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占比较大,加工技术在该行业具有领先优势,市场竞争力强,并且通过期货交易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

(3)中国食品

中国食品是公司主营品牌食品饮料的业务板块,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企业,进行可追溯的食品安全控制。下设中粮酒业、中粮食品营销公司、巧克力部、中粮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和中粮五谷道场食品有限公司等部门。五谷道场食品有限公司是中粮集团“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借助集团在面粉、油脂、酱料、香精等方便面上游产业的原料控制能力,开展方便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国食品业务板块所经营的食品品种众多,且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营销渠道畅通,加工业务规模较大。

-18-

(4)地产酒店

地产酒店主营业务包括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酒店及旅游业务。设有中粮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粮置业股份有限公司、酒店事业部、中粮海南公司、中粮深圳公司和BNU 公司等事业部门。中粮地产整合了香港鹏利国际、深宝恒,形成住宅地产的业务平台。中粮地产围绕住宅地产领域,以提供高档住宅为定位,辅以中高档住宅和其他功能混合的都市综合体,合理的业务组合实现均衡发展。

(5)中国土畜

中国土畜经营业务包括茶叶、木材、羊绒、香精香料、船务等产业。自从2004年并入中粮后,中国土畜大力进行业务重组和资产整合,调整资产结构和商业模式,最近三年各项经营指标显著提高,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1%。

(6)中粮屯河

2005年6月,中粮全面重组新疆屯河,改称中粮屯河。通过近年来的改造和整合,中粮屯河公司建立了以非粮农产品加工为主业的,涵盖种子研发、种植、原料收购、加工、物流及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完整的产业链,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中粮屯河公司主营番茄加工及贸易、制糖及贸易、林果加工及贸易三大业务。中粮屯河公司是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番茄加工企业。产品远销欧洲、俄罗斯等国家。

(7)中粮包装

中粮包装控股有限公司,是综合性消费品金属包装领域的龙头企业,是中国最大的金属包装集团。公司定位于中高端的消费品客户群,拥有七大类主要包装产品,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日化等消费品包装,深度覆盖茶饮料、碳酸饮料、果蔬饮料、啤酒、乳制品、日化等消费品包装市场,在多个细分市场领域均排名第一。

(8)中粮肉食

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控股企业6家,包括种猪培育、饲料加工、商品猪饲养、肉食品加工及配送于一体。近年来,中国的肉类食品市场出现了较明显的供需波动,稳定和调控市场关系重大,同时也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中粮肉食不断加强上游基地建设,积极壮大技术、品牌和营销力量,在差异化的基础上,利用在布局、规模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加强成本控制,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的肉类食品。

(9)中粮发展

中粮发展业务板块负责根据公司整体战略、回报率、规模等标准,对于非主营业务的资产和股权进行清理。其资产管理部是专职清理中粮集团特殊资产的业务部门,范围包括公司明确定性的不良资产以及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非主营业务和即将退出行业的资产。

(10)金融事业部

金融事业部主要通过建立金融混业平台,有效分散金融风险,发挥协同效应,推动产融结合,探索农业产业金融新模式。目前,金融事业部管理中粮信托、中英人寿、中怡保险、龙江银行及瑞银证券等中长期金融类股权投资。

-19-

4中粮集团成长战略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

4.1中粮集团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价值

4.1.1立足长远发展战略,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粮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实力,不仅立足于粮食市场,更以此为基础,逐渐向房地产、食品深加工等多项领域发展。立足长远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内部资源优势,努力开拓市场,获得更持续的品牌效应和更稳固的发展体系。面对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品牌,中粮集团始终以市场指标为标准,对品牌进行梳理、识别和整合,坚决摒弃目前公司粮油产品品牌各自为政、自产自销的局面,将有限的经营资源集中用于培育龙头品牌。

4.1.2以国情与市场为导向,建立完善的政策性业务承储机制

作为履行政府政策性业务的载体,政策性粮油业务是公司的优势资源,也是公司走向市场化竞争的有力支撑。因此,中小粮油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储备粮业务,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具体的业务研究、规划和实施。要实行政策性业务公司化经营运作,通过与贸易、加工业的有机结合,使政策性粮油业务成为扩大公司粮食贸易和加工的重要资源。积极扩大市场,重视储备粮轮换任务的完成,努力降低新旧粮的价差,对可自主轮换的储备粮,可适当增加轮换次数,确保储备粮常储常新以及经营效益的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最大限度提高公司的政策性粮油业务的规模,巩固和发展政策性粮油业务这块主业。此外,中小粮食集团公司还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在紧急状态下,粮食的应急供应任务,以及特殊群体的粮食保障工作等。

4.2.3整合品牌,抢占市场

中粮集团统一开创主体标识。公司拟新创“穗粮”品牌作为主体标识,统领各粮油系列品牌,强化品牌的引领功能,扩大行业内甚至全国的品牌辐射范围和力度,提升公司的竞争优势。鉴于公司在大米、面粉、油脂、米面副食品等各类产品间跨度较大,原则上同类产品只保留一至两个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将有限资源通过统一投入、统一宣传、统一营销,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打造粮油产品的销售终端平台。同时,加强研发力度,成立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投入设备设施,提高产品质量,延伸品牌价值。

4.2.4利用优势,创新发展

首先,中粮集团探索建立公司与科研院所、产业技术联盟、农户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国有、外资或民营粮食企业合作,运用资本经营和合资等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结合公司所在地区的规模优势,以及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加强与地方政府、港口、铁路等部门的沟通,充分发挥粮食专用码头、站

-20-

台的主体作用。如打造全新的粮油批发市场。再次,发挥现有仓储设施资源的优势,通过优化整合、加大投入,积极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粮食仓储设施,并依托现有铁路专用线及配套仓储设施,大力发展粮食中转物流。最后,大力推进粮油加工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推广加工高效节能降耗先进技术,通过提高技术含量、优化生产流程、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品质,促进传统食品加工产业和改造升级。

4.2我国粮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策略

4.2.1建立经营性业务开拓创新机制

中小公司可根据目前国家粮油业发展形势和公司内部经营状况,重新制订经营策略。粮油的经营业务必须要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取向,建议公司可以粮油一体化的经营策略为主,按照专业化分工和“抓大放小”的原则进行经营业务分工重组和调整,尤其是对各个分公司的粮油业务进行整合,集中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粮食主食和副食加工、销售做服务,以多元化经营为辅,适时延伸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针对公司目前粮油品牌散、多、小的特点,重新制定粮油品牌经营策略,树立品牌竞争优势,做强公司的粮油核心业务。

4.2.2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

众所周知,在丰收之年,粮食成了烫手的山芋,政府一定要保护种粮者的利益,国有粮食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政府职责,结果导致粮食库存量急剧上升,确保库存粮食质量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而在欠收之年,社会经营者趋之若鹜,政府部门强化销售限价和市场临管措施,大量抛售库存粮食以平抑市场粮食价格,满足消费需求。这样一样,国有粮食企业两头受挤,常常发生政策性亏损。要避免这样的亏损,中小粮食集团公司必须支持公司内部核心分公司和优势业务的加速发展,以营销为突破口,以品牌引领,促进营销创新。各分公司还可结合自身的市场定位,通过增强竞争意识,创新营销理念,紧跟市场,适时调整营销策略,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抢占市场先机,促进整体业绩提升,提高粮油产品的市场份额。

首先,中小公司应积极推进实施,“连锁店”的中期发展规划,加大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退出机制,加强连锁店标准化管理,对亏损的店面及时清理。其次,在粮油产品实体生产企业,要积极开展研发攻关,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差异化策略提升毛利水平; 积极参与各种宣传活动,借助放心粮油的品牌形象,扩大终端销售; 积极探讨开展OEM 经营,以解决产能制约,提高公司粮油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第三,购销公公司、企业经营中心、接运公司等分公司,要通过打造优质服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可针对原粮贸易利薄的特点,坚持深入产区掌握粮源,与产粮区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开展贴牌、远程电子商务等经营业务。一手抓产区粮源、一手抓终端客户,减少环节,降低费用,拓宽销路,寻求规模效益最大化。

4.2.3建立多渠道的业务单元

在当前我市粮食形势趋紧的背景下,掌握粮源是中小粮食集团公司业务开展

-21-

的基础,公司要花大力气做好粮源保障基地的建设工作。粮食储备加工中心项目是公司强大主副食品板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此外,可到粮产区建立粮食收购基地,参与产区粮食生产、收购,还可通过定单农业,委托经纪人收购,计单生产、订单收购等形式,提升产销合作水平,确保粮源。以抓好四个基地建设为重点:在广西以南和江西潘阳湖一带建立优质稻谷收购基地; 在湖南洞庭湖一带建立普通稻谷收购基地; 在东北黑龙江一带建立东北米收购基地; 在河北以南、河南以北一带建立小麦和玉米收购基地; 此举可建立企业在全国部分范围内的粮食收购网络。此外,中小粮食集团公司可以参照湖南金健米业公司的做法,开展主食品工业化示范项目,在外省培育子公司企业,研制食品包装、储存技术等。还可在部分粮食主产市投资建设主食品生产基地。同时,加快“8字连锁店”配送中心项目的建设,发挥配送中心配套设施设备的资源,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拓展业务,可为其他门店提供配送服务,使其成为利润增长点。并可构建采购中心,为市内酒店提供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服务。尽快完成油脂分公司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并投产使用,利用大朗粮库资源优势,增强储备粮接卸和社会第三方中转能力。

4.2.4进一步提升粮食精深加工水平

粮食加工能力的提升,是企业实现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发展粮食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必经之路。企业可以此为契机进行调整,合理、科学制定粮食深加工和精加工目标和规划。如:在玉米和大豆品种的深加工上,玉米和大豆主产区有地区优势、集中优势,中小集团在此品种上不具规模和发展优势,应当将大麦、小麦和稻谷作为精深加工的重点品种,开发品种多样,营养价值高的精加工绿色健康食品。可考虑发展饲料加工业领域,可利用企业自身的规模优势和原材料优势。还可利用剩余的粮食适度发展非食物用途的转化加工业,同时加强副食品的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小麦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16%以上。面粉是我国居民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也是加工食品的基本原料。加之地区口粮消费以大米、面制品、米粉制品为主,中小粮食集团公司可以此为切入点,提升稻谷、小麦、大米、面粉等粮食的加工技术含量。

与国内和本地区知名粮食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密切协作关系,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与粮食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研究和指导。同时增加粮食新产品开发和创名优产品能力,加快技术革新,吸引外方投资,条件成熟时还可跨地区、跨所有制建立大型加工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粮食名优产品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保证,使其成为粮食产业一体化经营中,粮食转化增值的重要环节。同时,国家现在正积极倡导将营养强化面粉和强化大米纳入《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纳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地区可先行开展面粉营养强化工作。

-22-

5结论

对中粮集团公司现状,以及内外部环境作大量的分析, 对公司经营战略进行总结。提出中小粮油企业战略实施相关建议,首先要建立完善政策性业务承储机制,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具体的业务研究、规划和实施。其次要建立经营性业务开拓创新机制,集中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粮食主食和副食加工、销售做服务,以多元化经营为辅,适时延伸第三产业的发展。最后是进一步提升粮食精深加工水平,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与粮食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研究和指导;增加粮食新产品开发和创名优产品能力,使其成为粮食产业一体化经营中,粮食转化增值的重要环节。希望为提升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光焰.2006. 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效应分析. 价格理论与与实践.6:36-38.

[2]叶慧, 黄宗煌等.2008. 开放条件下粮食政策实施的福利经济分析. 当代经济科学.7:1-3.

[3]杨兴龙.2009. 玉米加工业的效率与竞争力研究. 国中农业出版社.28-32.

[4]尹成杰.2003. 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思考及建议. 农业经济问题.10:4-9.

[5]袁隆平.2009.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

[6]赵翠萍, 唐华仓.2005. 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实践层面) 综述. 农业经济经济问题.1:15-18.

[7]赵德馨.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 河南人民出版社.44-48.

[8]左大培.2005. 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学术论坛.3:33-45.

[9]赵海东.2007.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应评价. 经济研究.12:76-77.

[10]郑有贵.1998.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演变及其绩效分析. 当代中国史研究.420-24.

[11]张凤翱.2001. 从“统购统销”到“顺价销售”——对50年来中国粮食供销政策演进的回顾.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4:20-22.

[12]钟甫宁.2003. 农业政策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53-61.

[13]周慧秋, 李孝忠.2008. 价格支持、直接补贴与粮食政策改进. 学习与探索.4:172-174.

[14]张树新, 费迅.2004. 粮食统购统销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 党史研究与教学.430-33.

[15]张思华, 张纯军.2007. 中国政府农民增收粮食增产耕地保护措施效力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5:22-26.

[16]郑玉斌.2008. 浅谈粮食物流建设的成本预测和质量管理. 粮食物流技术.3:6-9.

[17]庄小琴.2000. 农业政策学. 气象出版社.121-125.

[18]周小川, 杨之刚.1992. 谈产业政策的概念与选择. 财贸经济.7:50-51.

-23-

[19]张晓涛.200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粮食政策的调整方向. 农业经济问题.2:44-46.

[20]张照新, 陈金强.2007.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框架、问题用政策建议. 农业经济问题.7:12-14.

[21]朱希刚.2003. 中国稻米生产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农垦经济.5:23-26.

[22]张孝芳.2005. 粮食流通体制变迁中的政府逻辑:一种路径依赖的视角. 东岳论丛.3:177-180

[23]AmyH.I. Lee, Hsing Hung Chen, He-Yau Kang.A model to analyze strategic products for photovoltaic silicon thin-film solar cell power industry.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1,15:1271-1283.

[24]Coleman-Jensen,Alisha, Mark Nord, Margaret Andrews, and Steven Carlson.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0. ERR-125, U.S. Dept. of Agriculture, Econ. Res. Serv. September 2011.

[25]LauraResmini, Iulia Siedschlag. I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 China crowding out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 other countries?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3, 25:1-16.

[26]LesrerR. Brown.The New Geopolitics of Food. Foreign Policy Journal, 2011,4:54-63.

[27]Maplecroft.Somalia, DR Congo top Maplecroft's Food Security Risk Ranking Horn of Africa Food Crisis Worsened by Human Factors. Maplecroft, 2011-08-31.

[28]MatthewT. Cole.Strategic Trade Policy wit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Heterogeneous Firms.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2011.

[29]Mu-ShangYin. Fifteen years of grey system theory research:A historical review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3,40(7):2767-2775.

[30]PumanOuyang, Shihe Fu. Economic growth,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regional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2, 23(2):445-460.

[31]ShigetoKitano.Capital controls and welfare.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11(33):70-71.

-24-


相关文章

  • 2017年粮食仓储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目录)
  • 中国粮食仓储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 析报告(2017-2022年) 报告编号:2126696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粮食仓储行业研究报告( ...查看


  • 中国玉米市场调研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路径
  • 摘 要:2006年以来,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逐年加快,但也面临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工业化发展不足.产业层次不高.民营经济发展落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等.从省情出发,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是:以工业化为首要任务实 ...查看


  •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案例研究
  •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之道 研究背景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品质.当前中国的食品行业,中小型企业众多,技术水平低,竞争激烈,价格低廉, ...查看


  • 案例 | 透视中粮集团资本运作的面纱
  • 论坛君本文深入分析中粮并购行动对未来中粮集团整体上市带来的机会.上市之前面临的风险以及上市之后又会为投资者带来哪些机遇. 一.绪论 据路透社4月21日消息称,中国最大的国营粮谷进出口公司中粮集团称,股票挂牌上市有助实现公司成为全球市场要角的 ...查看


  • 2016年第三方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6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调查研究与发 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658707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 ...查看


  •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论文
  • 2010-2011学期市场预测与管 理决策结课论文 龚虹 号 6081209201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级 13-2班 朱哲 2011-04-18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学生姓名学所属学院专班指导教师 ...查看


  • 新希望集团案例研究--禽业龙头进军生猪,农牧食品巨头启航
  • 新希望集团案例研究--禽业龙头进军生猪,农牧食品巨头启航 全产业链布局,纵向贯通农牧食品 1.禽链绝对龙头,终端优势明显 新希望六和的鸭类养殖居世界第一,鸡类养殖为中国第一.除了规模优势外,公司还具有完善的终端和渠道布局.通过屠宰及肉制品业 ...查看


  •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启示
  •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5) 17-0198-03 COMMERCIAL RESEARC H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启示 黎 政 (湛江海洋大学外语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 摘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统领银行一切资源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