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两具失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己而遂睛,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志,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何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文学家。

  《定风波》一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时年45岁,已在官场为宦多年,时被贬黄州已经两年多了。

  《定风波》一词,看似写的是一件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但却表明了苏轼对生活的态度和旷达豪放的胸怀,以及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从词前的小引中不难看出,苏轼这次遇到的是一场来势凶猛的阵雨,而雨具却已被拿走了,同行的人在雨中举步维艰,想躲雨而又无处躲,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而苏轼却表现的不同常人,一副坦然和神定气闲。

  此词上片写雨中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林打叶”四字颇具听觉和视觉效果,非常形象的描画出了这场雨的来势汹汹,风急雨骤。而雨中的诗人,却并不慌乱,而且还说不妨在这雨中一边吟咏一边慢慢行走。“莫听、何妨”两词引领这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突然来临的这场雨的坦然以待和悠然神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觉得,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行走在雨中,竟然轻松胜过骑着骏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非常精彩,它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而且表达出了一些人生况味和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词的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及一些感悟。请看:“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道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说,带有几分寒意的春风伴着雨丝,吹醒了原有的几分醉意,他感到有些微的寒冷。突然之间,却云散雨收,一夕斜阳灿烂的照了过来。这天气不可谓不瞬息万变,让人始料不及。涉足官场多年,历经荣辱的诗人由此想到了人生和官场,自然的风雨如此,而政治的风风雨雨何尝不是瞬息万变?人生何尝不是在风雨之中穿行?不管在何种风雨之中,只要坚持着一路走下来,回头再望那“萧瑟”之处,也就无所谓什么风雨和晴天了,重要的是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

  这首词,诗人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生哲理。此等佳构,非大家而不能为。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两具失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己而遂睛,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志,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何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文学家。

  《定风波》一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时年45岁,已在官场为宦多年,时被贬黄州已经两年多了。

  《定风波》一词,看似写的是一件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但却表明了苏轼对生活的态度和旷达豪放的胸怀,以及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从词前的小引中不难看出,苏轼这次遇到的是一场来势凶猛的阵雨,而雨具却已被拿走了,同行的人在雨中举步维艰,想躲雨而又无处躲,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而苏轼却表现的不同常人,一副坦然和神定气闲。

  此词上片写雨中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林打叶”四字颇具听觉和视觉效果,非常形象的描画出了这场雨的来势汹汹,风急雨骤。而雨中的诗人,却并不慌乱,而且还说不妨在这雨中一边吟咏一边慢慢行走。“莫听、何妨”两词引领这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突然来临的这场雨的坦然以待和悠然神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觉得,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行走在雨中,竟然轻松胜过骑着骏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非常精彩,它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而且表达出了一些人生况味和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词的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及一些感悟。请看:“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道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说,带有几分寒意的春风伴着雨丝,吹醒了原有的几分醉意,他感到有些微的寒冷。突然之间,却云散雨收,一夕斜阳灿烂的照了过来。这天气不可谓不瞬息万变,让人始料不及。涉足官场多年,历经荣辱的诗人由此想到了人生和官场,自然的风雨如此,而政治的风风雨雨何尝不是瞬息万变?人生何尝不是在风雨之中穿行?不管在何种风雨之中,只要坚持着一路走下来,回头再望那“萧瑟”之处,也就无所谓什么风雨和晴天了,重要的是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

  这首词,诗人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生哲理。此等佳构,非大家而不能为。


相关文章

  •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原文.翻译及赏析 1
  •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434人评分) 7.4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 ...查看


  • 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
  • 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回头遥看来时遇雨的地方,不管它风雨或晴天. [出自] 北宋 苏轼 <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 ...查看


  • 苏轼[定风波]赏析
  • 作者:不详  时间:2007-5-22 21:58:4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7865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查看


  • 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 古诗文网 推荐诗文名句典籍作者 定风波·三月七日 (3503人评分) 8.7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查看


  • 苏轼[定风波]赏析 1
  • 学教 育苏 轼<定 风> 赏析 波圄张 伟用 椽 容摘内要 苏:是轼代宋著名著名 学文家.苏轼在格 方面最人 大特的点就是宠不辱惊 ,随遇 而 安 ,论无遭 多 遇大 的人 磨难生, 能够乐 面观对.所以尽管 其一生宦海浮 沉, ...查看


  • [定风波]教案
  •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 ...查看


  • 苏轼:定风波
  • 苏轼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苏轼:定风波.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查看


  • [定风波]苏轼
  • <定风波>苏轼 教育目标: 1.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词人的形象. <课程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学生能从词人一反常态的行动心理中概括出词 ...查看


  • 苏轼词两首1
  •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济源六中 李改艳 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理念: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词的意境应通过学生诵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引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作的赏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