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朗朗清风徐来,此处有云林.

百年世事兴亡运,

青山数家,

渔舟一叶,

聊且避风尘。

——倪瓒

今天说艺术

最近我不是在看中国画嘛

你说我也就没看多少

男神却已经圈了一堆

也是按耐不住这颗花痴的心

就开始想说了

都是乱说的

你不往下看

也行

今天的男神

倪   瓒

(字元镇,号云林,1301-1374)

赵元,倪瓒写照,立轴,绫本设色,1352

要说倪瓒怎么是真男神呢,他原本出身就好,1301年生在有山有水有美女的江浙一带,是无锡的大户人家,地主来的。生在鱼米之乡,家里有房有田不差钱。1328年,倪瓒从兄长那里继承了一大笔家产,手里多了那么多闲钱之后,倪瓒为自己建了一座图书馆,叫“清閟阁”,把自己收藏的古董古玩、琴棋书画全部收入其中。在成为画坛宗师自成一派之前,倪瓒就成天在自己的图书馆里读书,无论经史子集,释道经典,都专心阅读批校,所藏法书名画,亦悉心临学。

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这种有钱有品的人,真的很难不红。倪瓒天性孤高,生来高冷,全国知名的文人与富人都不远千里来到他的“清閟阁”想要与他把酒言欢,而倪瓒只肯与他认为够格的文人雅士交往。特别酷。

高冷的倪瓒绝对是有个性的,他的“洁癖”性格几乎与他的书法绘画一样闻名于世,被人们津津乐道:凡是碰过的东西,他都要洗干净,甚至连院子里的梧桐树都要仆人们天天刷洗。有一则很有名的故事,说一回倪瓒召金陵名妓赵买儿一同共赴巫山,买儿来了,倪瓒却让她先洗澡,洗来洗去洗了一个晚上,还是没有让倪瓒满意。最后,床也没上,姑娘却折腾到天亮,还一个铜板都没捞着,回去了。推倒这样的男神,可真难。

元人,张雨题倪瓒像,卷,绢本设色

元朝末年,原本富庶的江南地带陷入战乱,干旱、洪水与朝廷腐败,蒙古帝国于1340年开始强征高额的地赋,江南地区的税收便占了全国的百分之九十,许多大地主因而被迫放弃他们的土地,倪瓒也是如此。从1340年到1354年间,倪瓒开始告别自己曾经有钱任性的生活,逐渐散尽家产,过着漂泊的生活。

后来到了1353年,有个叫张士诚的群众对剥削人民的朝廷看不下去了,英勇地造反起义,并且成功了,之后还成为了元末江浙一带的统治者之一,被载入史册。张士诚统治之初,曾邀请地方名士入“朝”为官,倪瓒当然少不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听说倪瓒精通绘画,差人送去金银绢帛,希望倪瓒能以画相赠。倪瓒会同意吗?当然不。一句话,不做“王门画师”,当下就把送来的绸缎和钱财退了。张士信十分愤怒,后来在太湖上遇见倪瓒独自泛舟,便把他抓来痛打一顿。倪瓒一言不发,事后有人问起,他说了四个字:“出声便俗”。

为躲避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倪瓒晚年在太湖及三泖湖西南一带四处流浪,往来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借诗画寄情山水,栖居村舍、寺观达20年之久。明洪武初年,江南秩序安定,倪瓒返回故里,于1374年病逝无锡。

在看倪瓒的画之前,想先放一首他作的小令: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销魂。

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黄钟·人月圆》

好美啊......很多意象很多景色,简单、干净。倪瓒作为元代遗民,经历了家境变迁与朝代更迭。因此,对故国往事的追怀以及漂泊无依带来的辛酸,这样的情绪都常常出现在倪瓒的作品中。尽管不乏惆怅凄凉,我们看倪瓒的诗歌和绘画,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变的淡泊和平静。在天地自然之间,贫穷和孤寂侵蚀的只是肉身,家亡和国破也只是身外之事了。

倪瓒,秋林野兴,轴,纸本水墨,1339

当年还住在“清閟阁”的时候,倪瓒就潜心钻研过自己收藏的那么多画作,从正统的江南水景入门。之后,倪瓒结识了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1269-1354)并受他指点。要知道,倪瓒师从的导师黄公望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就如塞尚对西方绘画的影响一般重要。从黄公望开始,以前画画的套路都变了,笔法、构图、追求的气韵,全部都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而倪瓒深受黄公望影响,却又没有照搬照抄,而是别开蹊径,发展出天真幽淡、疏散澄净的个人风格。

我们看中国画,表现的都是自然界的山川湖泊,亭台楼阁在广袤的山水之间只是极其微小的点缀;而那些行走在山径或在湖泊边垂钓的人,更被画家处理得微不足道。要在山水画中找人,有时候真像是在玩“Where's Wally”一样难。倪瓒的画中,楼宇和人物出现的几率极少,我们看到的就是简单的山、水、树,偶尔有一个简陋的茅草亭子孤零零地杵在岸边。

倪瓒曾说,“天下无人也。” 在现存的倪瓒真迹作品中,《秋林野兴》是倪瓒早期绘画的代表作,也是仅有的,在画面中出现人物的作品。在这幅画中,茅草亭子下面有两个背对观者的人,人与周围树木之间比例悬殊,形成一种孤独的疏离感。

倪瓒,江岸望山,轴,纸本水墨,1363

倪瓒,江渚风林图,轴,纸本水墨,1363

倪瓒,渔庄秋霁,轴,纸本水墨,作于1355年,1372年题款

我觉得在形式上,记住中国山水画的风格要比西方绘画难太多了。大家都是从一个宗师那儿学,没才的就把大师的韵味画滥画僵,有才的由此继续发展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就融合在毛笔的墨水蘸了多少,下笔的力道有什么不同;这根树枝应该往哪个方向翘,那块石头的侧面应该怎么皴。实在太微妙了,难。最后把画往我们这种不专业地人眼前一摆,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差。

可以看到,倪瓒的个人风格还是很鲜明和统一的:近景有一个岸,岸上有点石头有几棵很萧瑟的树,与对岸远山并行;近景与远近之间距离很大,视觉上很疏散。然后是画中没有人,但那个茅草亭子,出镜率倒是蛮高。每一次看似重复的景致中所透露出的细微变化,也就是作者当时的境遇和心境的变化了。比如,作《江渚风林图》时,倪瓒的妻子刚刚逝世,这幅画就表露了对亡妻的哀恸,由此更添孤寂之感;《渔庄秋霁》一图极为清淡,极简的构图与景物让人的意识完全沉浸在这片平淡无奇的山水之中,以一种冥想式的心境来摆脱纷杂的世俗烦扰,而达到自然带来的无限超然。

倪瓒,六君子图,轴,纸本水墨,1345

《六君子图》比《渔庄秋霁》早十年,然而在形式上几乎一样,可见画中流露出的荒凉空寂又陪伴了作者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里,倪瓒的状态和心境也是一如既往的寂寥,十年不变的树木和山水,也反映着倪瓒一贯追求简净和淡雅,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看倪瓒的画就像看到了那个洁癖的倪瓒本人一样,干净,没有多余的东西占据你的视野,一片空灵。

倪瓒,虞山林壑图,轴,纸本水墨,1372

倪瓒,容膝斋图,轴,纸本水墨,1372

清代鉴赏家阮元(字伯元,号云台,1764-1849)曾评价倪瓒:“他人画山水使真有其地皆可游赏。倪则枯树一二株,矮屋一二楹,残山剩水,写入纸幅,固极萧疏淡远之致,设身入其境,则索然意尽矣。” 倪瓒主张作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反对刻意求工、求似,在他笔下的这些堤岸、枯树和远山,似乎已将自然界的万千山水全部简化到最本源的纯粹和简单。倪瓒的画清净平和,空灵通透,山就是最朴素的山,水就是最平常的水,看倪瓒的山水没有波动的感官刺激,观者的心境也和倪瓒一样,在这份“萧疏淡远”的山水之间超脱于世间的污秽而归于最原始的平静。

倪瓒说过一句话

“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他浪迹天涯

飘泊江湖

他不需要别人去了解他

他也不想被人了解

真是不一样的烟火

特别做自己

我爱他

这篇真的好长啊

对滑到最后的人

手比心

bye

前线专栏

刘清越

1991年出生于上海

2015年获英国肯特大学艺术史硕士学位。

关注西方美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

前线现已开通留言功能

快点右下方跟我聊聊

喜欢就转发分享吧!

此文前线(ID:artedge)原创,禁止转载。

20万人瞩目的一个独立、自由、开放的艺术交流平台

www.artedge.cn

百年世事兴亡运,

青山数家,

渔舟一叶,

聊且避风尘。

——倪瓒

今天说艺术

最近我不是在看中国画嘛

你说我也就没看多少

男神却已经圈了一堆

也是按耐不住这颗花痴的心

就开始想说了

都是乱说的

你不往下看

也行

今天的男神

倪   瓒

(字元镇,号云林,1301-1374)

赵元,倪瓒写照,立轴,绫本设色,1352

要说倪瓒怎么是真男神呢,他原本出身就好,1301年生在有山有水有美女的江浙一带,是无锡的大户人家,地主来的。生在鱼米之乡,家里有房有田不差钱。1328年,倪瓒从兄长那里继承了一大笔家产,手里多了那么多闲钱之后,倪瓒为自己建了一座图书馆,叫“清閟阁”,把自己收藏的古董古玩、琴棋书画全部收入其中。在成为画坛宗师自成一派之前,倪瓒就成天在自己的图书馆里读书,无论经史子集,释道经典,都专心阅读批校,所藏法书名画,亦悉心临学。

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这种有钱有品的人,真的很难不红。倪瓒天性孤高,生来高冷,全国知名的文人与富人都不远千里来到他的“清閟阁”想要与他把酒言欢,而倪瓒只肯与他认为够格的文人雅士交往。特别酷。

高冷的倪瓒绝对是有个性的,他的“洁癖”性格几乎与他的书法绘画一样闻名于世,被人们津津乐道:凡是碰过的东西,他都要洗干净,甚至连院子里的梧桐树都要仆人们天天刷洗。有一则很有名的故事,说一回倪瓒召金陵名妓赵买儿一同共赴巫山,买儿来了,倪瓒却让她先洗澡,洗来洗去洗了一个晚上,还是没有让倪瓒满意。最后,床也没上,姑娘却折腾到天亮,还一个铜板都没捞着,回去了。推倒这样的男神,可真难。

元人,张雨题倪瓒像,卷,绢本设色

元朝末年,原本富庶的江南地带陷入战乱,干旱、洪水与朝廷腐败,蒙古帝国于1340年开始强征高额的地赋,江南地区的税收便占了全国的百分之九十,许多大地主因而被迫放弃他们的土地,倪瓒也是如此。从1340年到1354年间,倪瓒开始告别自己曾经有钱任性的生活,逐渐散尽家产,过着漂泊的生活。

后来到了1353年,有个叫张士诚的群众对剥削人民的朝廷看不下去了,英勇地造反起义,并且成功了,之后还成为了元末江浙一带的统治者之一,被载入史册。张士诚统治之初,曾邀请地方名士入“朝”为官,倪瓒当然少不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听说倪瓒精通绘画,差人送去金银绢帛,希望倪瓒能以画相赠。倪瓒会同意吗?当然不。一句话,不做“王门画师”,当下就把送来的绸缎和钱财退了。张士信十分愤怒,后来在太湖上遇见倪瓒独自泛舟,便把他抓来痛打一顿。倪瓒一言不发,事后有人问起,他说了四个字:“出声便俗”。

为躲避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倪瓒晚年在太湖及三泖湖西南一带四处流浪,往来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借诗画寄情山水,栖居村舍、寺观达20年之久。明洪武初年,江南秩序安定,倪瓒返回故里,于1374年病逝无锡。

在看倪瓒的画之前,想先放一首他作的小令: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销魂。

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黄钟·人月圆》

好美啊......很多意象很多景色,简单、干净。倪瓒作为元代遗民,经历了家境变迁与朝代更迭。因此,对故国往事的追怀以及漂泊无依带来的辛酸,这样的情绪都常常出现在倪瓒的作品中。尽管不乏惆怅凄凉,我们看倪瓒的诗歌和绘画,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变的淡泊和平静。在天地自然之间,贫穷和孤寂侵蚀的只是肉身,家亡和国破也只是身外之事了。

倪瓒,秋林野兴,轴,纸本水墨,1339

当年还住在“清閟阁”的时候,倪瓒就潜心钻研过自己收藏的那么多画作,从正统的江南水景入门。之后,倪瓒结识了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1269-1354)并受他指点。要知道,倪瓒师从的导师黄公望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就如塞尚对西方绘画的影响一般重要。从黄公望开始,以前画画的套路都变了,笔法、构图、追求的气韵,全部都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而倪瓒深受黄公望影响,却又没有照搬照抄,而是别开蹊径,发展出天真幽淡、疏散澄净的个人风格。

我们看中国画,表现的都是自然界的山川湖泊,亭台楼阁在广袤的山水之间只是极其微小的点缀;而那些行走在山径或在湖泊边垂钓的人,更被画家处理得微不足道。要在山水画中找人,有时候真像是在玩“Where's Wally”一样难。倪瓒的画中,楼宇和人物出现的几率极少,我们看到的就是简单的山、水、树,偶尔有一个简陋的茅草亭子孤零零地杵在岸边。

倪瓒曾说,“天下无人也。” 在现存的倪瓒真迹作品中,《秋林野兴》是倪瓒早期绘画的代表作,也是仅有的,在画面中出现人物的作品。在这幅画中,茅草亭子下面有两个背对观者的人,人与周围树木之间比例悬殊,形成一种孤独的疏离感。

倪瓒,江岸望山,轴,纸本水墨,1363

倪瓒,江渚风林图,轴,纸本水墨,1363

倪瓒,渔庄秋霁,轴,纸本水墨,作于1355年,1372年题款

我觉得在形式上,记住中国山水画的风格要比西方绘画难太多了。大家都是从一个宗师那儿学,没才的就把大师的韵味画滥画僵,有才的由此继续发展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就融合在毛笔的墨水蘸了多少,下笔的力道有什么不同;这根树枝应该往哪个方向翘,那块石头的侧面应该怎么皴。实在太微妙了,难。最后把画往我们这种不专业地人眼前一摆,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差。

可以看到,倪瓒的个人风格还是很鲜明和统一的:近景有一个岸,岸上有点石头有几棵很萧瑟的树,与对岸远山并行;近景与远近之间距离很大,视觉上很疏散。然后是画中没有人,但那个茅草亭子,出镜率倒是蛮高。每一次看似重复的景致中所透露出的细微变化,也就是作者当时的境遇和心境的变化了。比如,作《江渚风林图》时,倪瓒的妻子刚刚逝世,这幅画就表露了对亡妻的哀恸,由此更添孤寂之感;《渔庄秋霁》一图极为清淡,极简的构图与景物让人的意识完全沉浸在这片平淡无奇的山水之中,以一种冥想式的心境来摆脱纷杂的世俗烦扰,而达到自然带来的无限超然。

倪瓒,六君子图,轴,纸本水墨,1345

《六君子图》比《渔庄秋霁》早十年,然而在形式上几乎一样,可见画中流露出的荒凉空寂又陪伴了作者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里,倪瓒的状态和心境也是一如既往的寂寥,十年不变的树木和山水,也反映着倪瓒一贯追求简净和淡雅,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看倪瓒的画就像看到了那个洁癖的倪瓒本人一样,干净,没有多余的东西占据你的视野,一片空灵。

倪瓒,虞山林壑图,轴,纸本水墨,1372

倪瓒,容膝斋图,轴,纸本水墨,1372

清代鉴赏家阮元(字伯元,号云台,1764-1849)曾评价倪瓒:“他人画山水使真有其地皆可游赏。倪则枯树一二株,矮屋一二楹,残山剩水,写入纸幅,固极萧疏淡远之致,设身入其境,则索然意尽矣。” 倪瓒主张作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反对刻意求工、求似,在他笔下的这些堤岸、枯树和远山,似乎已将自然界的万千山水全部简化到最本源的纯粹和简单。倪瓒的画清净平和,空灵通透,山就是最朴素的山,水就是最平常的水,看倪瓒的山水没有波动的感官刺激,观者的心境也和倪瓒一样,在这份“萧疏淡远”的山水之间超脱于世间的污秽而归于最原始的平静。

倪瓒说过一句话

“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他浪迹天涯

飘泊江湖

他不需要别人去了解他

他也不想被人了解

真是不一样的烟火

特别做自己

我爱他

这篇真的好长啊

对滑到最后的人

手比心

bye

前线专栏

刘清越

1991年出生于上海

2015年获英国肯特大学艺术史硕士学位。

关注西方美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

前线现已开通留言功能

快点右下方跟我聊聊

喜欢就转发分享吧!

此文前线(ID:artedge)原创,禁止转载。

20万人瞩目的一个独立、自由、开放的艺术交流平台

www.artedge.cn


相关文章

  • 新年祈福去哪好 中国最神秘美丽的古刹不容错过|佛教旅游|祈福旅游
  • 新年假期出游,不妨赏景与祈福一同进行,去那些中国最神秘而又美丽的古刹,充分调动出你的活力! 山西恒山悬空 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面朝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 ...查看


  • 读倪瓒[虞山林壑图]
  • 读倪瓒<虞山林壑图> 座落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八十街至八十四街之间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on of Art) ,它占地达十八万五千多平方米,是美国,也是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馆.馆设立于1870年,至今已有一 ...查看


  • 江苏苏州拙政园介绍
  • 江苏苏州拙政园介绍一座最具江南水乡风格的园林,称得上是园林艺术中尽善尽美的典范.拙政园 的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厅榭.花木.水廊,足不了"户"便得山野情趣. 景点信息 地址: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 178 号 门 ...查看


  • 天佑众生 神助善人--王勃得神仙相助的故事
  • 天佑众生 神助善人--王勃得神仙相助的故事时间:2011-03-22 00:48来源:铭真的会员空间 作者:智真 点击:12次 道德是神传给人的做人理念和准则,德行高洁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即使身处逆境,只要德行不改,事情也会 ...查看


  • 汉家大将西出师的文件夹[四王]
  • 他的首页 他的馆藏 他的关注 馆友反馈 关于他 汉家大将西出师 与TA对话 已关注 42486 贡献950 关注147904 访问 http://1872102145.360doc.com 书法  绘画  国画 馆藏 (共35897篇) 馆 ...查看


  • 云林街道家庭健康档案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分析
  • [摘 要]目的:为了解云林街道老年居民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健康档案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云林街道户籍居民5455位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78.6%的老年人有慢性病史,常见慢性病患病率前10位的是: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日云林斋居
  • <春日云林斋居>原文 池泉春涨深,径苔夕阴满. 讽咏<紫霞篇>,驰情华阳馆. 晴岚拂书幌,飞花浮茗碗. 阶下松粉黄,窗间云气暖. 石梁萝茑垂,翳翳行踪断. 非与世相违,冥栖久忘返. <春日云林斋居>作者简 ...查看


  • 神话故事:康熙题匾(第二章)
  • 老和尚这一求,正好搔着康熙皇帝的痒处.他点了点头,抓起笔刷刷几下,就写起一个歪歪斜斜的"雨"字.这辰光,他已经喝醉了,手腕有点发颤,落笔又忒快了些,这个"雨"字竟占了大半张纸!灵隐寺的"灵& ...查看


  • 历史手抄报资料:康熙提匾
  • 康熙皇帝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游山玩水,吟诗题字,以风流天子自命. 一天,他传下旨意,要到灵隐寺随喜. 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过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戴毗卢帽,手敲法器,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