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岁月的见证
前哨学校 沈如林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石库门是过去上海人生活的主要居住形式。它孕育出独特的海派文化。知道石库门是上海开埠以来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
2, 过程与方法:从案例中发掘,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说明近代上海的历史变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领悟到,随着城市的发展,石库门建筑在消失,其命运引起了社会上的极大关注。青少年学生要有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从案例的分析入手,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2, 难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并根据题目要求分析信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三、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石库门建筑剪影》,通过网络查找有关石库门的图片资料。讲义:阅读文章《老房子唤起的记忆》(作者肖建莉,《新民晚报》2004年6月12日)。
学生:通过查找上海市乡土历史,乡土地理或网络整理成石库门简史进行交流。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
(1)教师:提问和交流
你住过石库门吗?你对它还有什么印象?
你若没有在石库门生活过,你是否知道石库门这种建筑的样子?你知道石库门建筑的历史演变吗?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课件《石库门建筑剪影》。
(2)学生:
学生根据对石库门的了解情况发言交流,可以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可以是看来的,听说的或是来自家访。
学生通过观察图法总结出石库门建筑的显著风格:中西合璧。
(3) 说明:
也可以先出示《石库门建筑剪影》课件,目的是把学生直接带进本课讨论的主题,以一组有代表性的图法及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对石库门建筑的样式、结构、风格和特点等有一个直观印象。 2, 了解石库门的历史
(1)教师
组织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到石库门的历史变迁。需要学生说明他们的资料来源。
请调查过长辈的学生交流他们的调查资料。
(2)学生:
学生探究成果展示:石库门建筑是怎么来的?
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
学生交流家庭访问资料。
(3)说明
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学生从石库门这个侧面了解上海城市150年来的沧桑巨变。
通过长辈们的经历和感受说明石库门在过去许多年里是上海市民的主要居住形式,还可增加学生对石库门的亲和感。
3、 阅读、讨论和交流案例《儿时的弄堂生活》
(1) 教师:
组织学生阅读案例,要求学生提取案例中的信息。
提出并讨论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儿时的里弄生活充满怀念和牵挂?比较一下你和作者儿时的生活,你怎样看待作者小时候的“里弄足球”、“四国大战”、“跳房子”等娱乐活动和你现在的电脑游戏,少儿电视节目、文化补习及技能学习等的不同?作者从石库门迁居到浦东,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2) 学生:
学生带着问题自行阅读,了解案例里蕴涵了石库门建筑的哪些信息。
提炼有关信息:怡兴里石库门住宅的建筑时间、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排水设施、居民关系、居民状况,未来命运及分别反映怎样的特征等。处理和分析有关信息。如:居民由过去3户增加到了7户30多人就反映中国人口增加快这一特征;外墙为欧式联排房,内部具江南民居特色的中西合璧住宅,
说明石库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石库门内居民的交往方式反映了中国传统邻里关系中的互敬互爱、守望相助的道德风尚等。在共同归纳的基础上形成表格式的板书。
畅所欲言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重点讨论过去和现在两个不同时期少儿娱乐生活的区别。
(3) 说明:
从案例信息中提出、讨论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在比较中看到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同,可加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认识。
案例中提及的儿童游戏并非石库门里弄特有的
注意向学生说明:旧式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并非都是“互敬互爱”、“互通有无”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邻里纠纷与矛盾。
4. 深入分析讨论
(1) 教师:
进一步讨论:随着上海的城市改造和建设,石库门建筑逐渐消失。关于石库门建筑的价值和命运有两种截然相反
的意见,有人主张拆除,有人主张保留。你同意哪种意见?
请说明你的理由。如果你赞成部门保留,你觉得其价值表
现在哪些方面?
分发讲义:《老房子唤起的回忆》。
(2) 学生:
现在,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建设,大量石库门住宅正在消失。关于石库门建筑的价值和命运有两中截然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拆除,有人主张保留。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同意拆除。 理由: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上海城市人口的增长,石库门建造越来越不适合现代居住的要求。同时,也与上海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建设定位不相符。
观点二:部分保护性地保留。理由:石库门是上海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上海的文脉。
案例中介绍石库门建筑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大量细节,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及自然特征。
阅读案例,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3) 说明:
主题讨论的深入。讨论中不判断学生的对错,言之有理就可; 让学生认识到石库门建筑不仅是住宅,也是上海城市
文化的组成部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在讨论后推荐《老房子唤起的回忆》供学生阅读参考,让学生知道,保存石库门不仅有旅游、商业等价值,也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创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的不可或缺少的组成部分。
5,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建筑材料、生活
习俗等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民居建筑也呈现出多姿
多彩的风貌。
(1) 教师:
以下是一组反映各地民居的邮票,请仔细观察,从中任选一种民居,说说这种民居有什么特色,试分析形成这种民居特色的原因。
(2) 学生:
蒙古色:A.取材于当地:毛、皮制品。B.适应当地气候:干燥、寒冷、保暖、不易腐烂。C.适应生活方式:蒙古包
是蒙古族牧民住房,拆装容易,搬迁轻便。适应游牧生活
方式。D.代表当地民族文化特征:游牧民族。
江苏民居:A.取材于当地:土砖泥瓦 B.适应当地地理、气候;湖泊、河流众多、降水多,居民多临水而居。坡顶
屋面利于排水。C.适应生活方式:水运便利,作息方便。
D.代表当地民族文化特征:水乡、鱼米之乡。
傣族竹楼:A.取材于当地:竹子(轻便,坚韧)。B.适应当地气候:潮湿、多雨。C.适应生活方式:傍山林而居,楼上住人,底楼圈养牲畜,堆放杂物等。竹楼:一是可以
防潮;二是可以散热通风;三是可以避虫兽侵袭。D.代表当
地民族文化特征:少数民族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陕北窑洞:A.取材于当地:石头少土层厚,土质直立性强。B.适应当地气候:干燥、寒冷。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C.适应生活方式:农耕。D.代表当地地理条件和民族文化
特征:黄土高原。
(3) 说明: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民居也在不断发展,并在发展中遇到挑战。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大。传统民居正在被高楼所代替。古民居正在消亡,新造民居失去民族特色。新造民居缺少规划。破坏自然环境、浪费土地资源。陕北大片窑洞被废弃;大城市许多新的高层住宅闲置着,在珠海、海南有大面积别墅闲置。还有盲目地追求大住宅,多建房,不按人口比例建房,势必破坏自然环境,浪费土地资源。
四, 布置作业:
1, 完成课文中作业。
2, 石库门建筑有人主张拆除,有人主张保留。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五, 教后记:
我们学校都是外地学生,对石库门的建筑一点也不了解,都没有见过石库门的房子,这部分内容不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只能要求学生掌握这部内容就行了。
第二课 岁月的见证
前哨学校 沈如林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石库门是过去上海人生活的主要居住形式。它孕育出独特的海派文化。知道石库门是上海开埠以来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
2, 过程与方法:从案例中发掘,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说明近代上海的历史变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领悟到,随着城市的发展,石库门建筑在消失,其命运引起了社会上的极大关注。青少年学生要有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从案例的分析入手,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2, 难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并根据题目要求分析信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三、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石库门建筑剪影》,通过网络查找有关石库门的图片资料。讲义:阅读文章《老房子唤起的记忆》(作者肖建莉,《新民晚报》2004年6月12日)。
学生:通过查找上海市乡土历史,乡土地理或网络整理成石库门简史进行交流。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
(1)教师:提问和交流
你住过石库门吗?你对它还有什么印象?
你若没有在石库门生活过,你是否知道石库门这种建筑的样子?你知道石库门建筑的历史演变吗?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课件《石库门建筑剪影》。
(2)学生:
学生根据对石库门的了解情况发言交流,可以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可以是看来的,听说的或是来自家访。
学生通过观察图法总结出石库门建筑的显著风格:中西合璧。
(3) 说明:
也可以先出示《石库门建筑剪影》课件,目的是把学生直接带进本课讨论的主题,以一组有代表性的图法及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对石库门建筑的样式、结构、风格和特点等有一个直观印象。 2, 了解石库门的历史
(1)教师
组织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到石库门的历史变迁。需要学生说明他们的资料来源。
请调查过长辈的学生交流他们的调查资料。
(2)学生:
学生探究成果展示:石库门建筑是怎么来的?
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
学生交流家庭访问资料。
(3)说明
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学生从石库门这个侧面了解上海城市150年来的沧桑巨变。
通过长辈们的经历和感受说明石库门在过去许多年里是上海市民的主要居住形式,还可增加学生对石库门的亲和感。
3、 阅读、讨论和交流案例《儿时的弄堂生活》
(1) 教师:
组织学生阅读案例,要求学生提取案例中的信息。
提出并讨论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儿时的里弄生活充满怀念和牵挂?比较一下你和作者儿时的生活,你怎样看待作者小时候的“里弄足球”、“四国大战”、“跳房子”等娱乐活动和你现在的电脑游戏,少儿电视节目、文化补习及技能学习等的不同?作者从石库门迁居到浦东,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2) 学生:
学生带着问题自行阅读,了解案例里蕴涵了石库门建筑的哪些信息。
提炼有关信息:怡兴里石库门住宅的建筑时间、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排水设施、居民关系、居民状况,未来命运及分别反映怎样的特征等。处理和分析有关信息。如:居民由过去3户增加到了7户30多人就反映中国人口增加快这一特征;外墙为欧式联排房,内部具江南民居特色的中西合璧住宅,
说明石库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石库门内居民的交往方式反映了中国传统邻里关系中的互敬互爱、守望相助的道德风尚等。在共同归纳的基础上形成表格式的板书。
畅所欲言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重点讨论过去和现在两个不同时期少儿娱乐生活的区别。
(3) 说明:
从案例信息中提出、讨论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在比较中看到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同,可加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认识。
案例中提及的儿童游戏并非石库门里弄特有的
注意向学生说明:旧式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并非都是“互敬互爱”、“互通有无”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邻里纠纷与矛盾。
4. 深入分析讨论
(1) 教师:
进一步讨论:随着上海的城市改造和建设,石库门建筑逐渐消失。关于石库门建筑的价值和命运有两种截然相反
的意见,有人主张拆除,有人主张保留。你同意哪种意见?
请说明你的理由。如果你赞成部门保留,你觉得其价值表
现在哪些方面?
分发讲义:《老房子唤起的回忆》。
(2) 学生:
现在,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建设,大量石库门住宅正在消失。关于石库门建筑的价值和命运有两中截然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拆除,有人主张保留。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同意拆除。 理由: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上海城市人口的增长,石库门建造越来越不适合现代居住的要求。同时,也与上海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建设定位不相符。
观点二:部分保护性地保留。理由:石库门是上海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上海的文脉。
案例中介绍石库门建筑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大量细节,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及自然特征。
阅读案例,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3) 说明:
主题讨论的深入。讨论中不判断学生的对错,言之有理就可; 让学生认识到石库门建筑不仅是住宅,也是上海城市
文化的组成部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在讨论后推荐《老房子唤起的回忆》供学生阅读参考,让学生知道,保存石库门不仅有旅游、商业等价值,也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创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的不可或缺少的组成部分。
5,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建筑材料、生活
习俗等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民居建筑也呈现出多姿
多彩的风貌。
(1) 教师:
以下是一组反映各地民居的邮票,请仔细观察,从中任选一种民居,说说这种民居有什么特色,试分析形成这种民居特色的原因。
(2) 学生:
蒙古色:A.取材于当地:毛、皮制品。B.适应当地气候:干燥、寒冷、保暖、不易腐烂。C.适应生活方式:蒙古包
是蒙古族牧民住房,拆装容易,搬迁轻便。适应游牧生活
方式。D.代表当地民族文化特征:游牧民族。
江苏民居:A.取材于当地:土砖泥瓦 B.适应当地地理、气候;湖泊、河流众多、降水多,居民多临水而居。坡顶
屋面利于排水。C.适应生活方式:水运便利,作息方便。
D.代表当地民族文化特征:水乡、鱼米之乡。
傣族竹楼:A.取材于当地:竹子(轻便,坚韧)。B.适应当地气候:潮湿、多雨。C.适应生活方式:傍山林而居,楼上住人,底楼圈养牲畜,堆放杂物等。竹楼:一是可以
防潮;二是可以散热通风;三是可以避虫兽侵袭。D.代表当
地民族文化特征:少数民族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陕北窑洞:A.取材于当地:石头少土层厚,土质直立性强。B.适应当地气候:干燥、寒冷。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C.适应生活方式:农耕。D.代表当地地理条件和民族文化
特征:黄土高原。
(3) 说明: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民居也在不断发展,并在发展中遇到挑战。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大。传统民居正在被高楼所代替。古民居正在消亡,新造民居失去民族特色。新造民居缺少规划。破坏自然环境、浪费土地资源。陕北大片窑洞被废弃;大城市许多新的高层住宅闲置着,在珠海、海南有大面积别墅闲置。还有盲目地追求大住宅,多建房,不按人口比例建房,势必破坏自然环境,浪费土地资源。
四, 布置作业:
1, 完成课文中作业。
2, 石库门建筑有人主张拆除,有人主张保留。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五, 教后记:
我们学校都是外地学生,对石库门的建筑一点也不了解,都没有见过石库门的房子,这部分内容不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只能要求学生掌握这部内容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