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氧气是一种很活泼的气体
②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与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②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②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
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氧气的实验现象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重点
三、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 ----打一物质(氧气)
【讲授新课】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出示一瓶事先收集的氧气,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提出问题】①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并通过你的观察描述其物理性质。
学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提供资料】课件上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
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水中溶解有氧气吗?
学生:有
问:什么事例能证明
学生可能回答水中有生物存在,生物离不开氧气
【图片】河塘中的增氧机
问:水中有氧气,又为什么用增氧机,说明水中溶解的氧气多不多,易溶解在水中吗?
学生回答--不易
引出水中溶有氧气,水中溶有氧气不多(氧气不易溶解于水),指导学生归纳出氧气的溶解性。
学生: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易溶于水。
师: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
实验证明,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图片】液态氧气 固态氧气
2.氧气的化学性质
师:今天和同学们共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活泼还是稳定。同学们已经知道在生活中很多物质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那在纯氧中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通过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来一起探究。
【分组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分别做实验提醒学生注意:
(1)分工合作,有实验者也有记录者
2名操作员,1名记录现象,其它是观察员。
(2)发现问题要记下来思考、讨论。
下面实验开始
教师巡视并指导,发现问题,同时记录。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瓶中复燃。
师(引导):因此,我们可以用此方法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先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放入空气中观察现象;然后迅速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待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震荡。
注意:实验中不要将玻璃片拿掉;将燃着的可燃物从上至下缓缓插入集气瓶中,以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反应。切不可直接把可燃物插到集气瓶的中下部,否则燃烧产生的热量驱动物质膨胀,会将集气瓶上部尚未反应的氧气排出,反应时间缩短,现象不明显,不利于观察。
学生现象总结:
空气中:持续红热,无火焰
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探究实验】硫的燃烧(多媒体展示)
实验: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加热直到燃烧,观察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
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都生成刺激性气体
结论:硫(S)+ 氧气(O2)——→二氧化硫(SO2)
【探究实验】铁的燃烧
问题1:铁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回答----不能
问题2:铁在氧气中能燃烧吗?
能不能?做实验来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合作探究。
实验:燃烧金属铁,另一端裹一根火柴,待火柴燃尽时,在空气中观察现象;然后立即把铁丝伸入集气瓶中,请注意在瓶底要铺一些水或细沙,观察现象。
总结现象:
空气中:只能加热至红热,不能燃烧
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结论:铁(Fe) + 氧气(O2)——→四氧化三铁(Fe3O4)
【问题讨论】
问题3: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
防止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延伸:那么铁丝放入集气瓶后能否接触到集气瓶内壁?
操作不规范,铁丝碰到集气瓶内壁导致集气瓶炸裂
问题4:铁在空气中点不燃,如何在氧气中点燃铁丝?
学生:在铁丝的末端系上火柴杆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给铁丝预热,提高铁丝温度,利于铁丝燃烧,火柴杆起引燃作用。
问题5:火柴杆点燃后什么时候伸入氧气瓶最为适合?
学生:火柴杆即将燃尽时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否则火柴杆燃烧将消耗大量氧气,以免火柴梗的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而影响铁丝燃烧
分组回答:
师:(1)各组实验是否成功?
(2)在实验中发现了哪此问题?组内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内如何认识的?
(4)其它组认同否?(如果有同学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点拨)
师: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同学们发现可燃物在空气中还是在氧气燃烧更剧烈?
学生:氧气
师: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比较活泼还是比较稳定?
学生:比较活泼
师:甚至一些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在纯氧的帮助下却能燃烧,这种化学性质就是氧气的助燃性,也说是氧气能支持燃烧。
3.氧气的用途(PPT展示)
由以上得出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根据氧气的性质得出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潜水员、太空飞行员)
(2)支持燃烧(焊接和切割金属、用于炼钢、航空火箭)
【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进行补充。
五、板书设计
一.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于水
4.液态为淡蓝色、固态为雪花状
二.化学性质
性质活泼、氧化性、助燃性。
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硫(S)+ 氧气(O2)→二氧化硫(SO2)
铁(Fe)+ 氧气(O2) → 四氧化三铁(Fe3O4)
三.用途
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间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我也有计划的安排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符合学生的一般思维。为以后学生学习探索其他物质时,习惯性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但是由于本节课时间有限,实验较多,提问不是很多。下次会更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多让学生回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氧气是一种很活泼的气体
②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与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②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②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
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氧气的实验现象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重点
三、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 ----打一物质(氧气)
【讲授新课】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出示一瓶事先收集的氧气,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提出问题】①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并通过你的观察描述其物理性质。
学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提供资料】课件上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
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水中溶解有氧气吗?
学生:有
问:什么事例能证明
学生可能回答水中有生物存在,生物离不开氧气
【图片】河塘中的增氧机
问:水中有氧气,又为什么用增氧机,说明水中溶解的氧气多不多,易溶解在水中吗?
学生回答--不易
引出水中溶有氧气,水中溶有氧气不多(氧气不易溶解于水),指导学生归纳出氧气的溶解性。
学生: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易溶于水。
师: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
实验证明,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图片】液态氧气 固态氧气
2.氧气的化学性质
师:今天和同学们共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活泼还是稳定。同学们已经知道在生活中很多物质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那在纯氧中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通过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来一起探究。
【分组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分别做实验提醒学生注意:
(1)分工合作,有实验者也有记录者
2名操作员,1名记录现象,其它是观察员。
(2)发现问题要记下来思考、讨论。
下面实验开始
教师巡视并指导,发现问题,同时记录。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瓶中复燃。
师(引导):因此,我们可以用此方法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先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放入空气中观察现象;然后迅速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待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震荡。
注意:实验中不要将玻璃片拿掉;将燃着的可燃物从上至下缓缓插入集气瓶中,以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反应。切不可直接把可燃物插到集气瓶的中下部,否则燃烧产生的热量驱动物质膨胀,会将集气瓶上部尚未反应的氧气排出,反应时间缩短,现象不明显,不利于观察。
学生现象总结:
空气中:持续红热,无火焰
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探究实验】硫的燃烧(多媒体展示)
实验: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加热直到燃烧,观察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
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都生成刺激性气体
结论:硫(S)+ 氧气(O2)——→二氧化硫(SO2)
【探究实验】铁的燃烧
问题1:铁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回答----不能
问题2:铁在氧气中能燃烧吗?
能不能?做实验来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合作探究。
实验:燃烧金属铁,另一端裹一根火柴,待火柴燃尽时,在空气中观察现象;然后立即把铁丝伸入集气瓶中,请注意在瓶底要铺一些水或细沙,观察现象。
总结现象:
空气中:只能加热至红热,不能燃烧
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结论:铁(Fe) + 氧气(O2)——→四氧化三铁(Fe3O4)
【问题讨论】
问题3: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
防止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延伸:那么铁丝放入集气瓶后能否接触到集气瓶内壁?
操作不规范,铁丝碰到集气瓶内壁导致集气瓶炸裂
问题4:铁在空气中点不燃,如何在氧气中点燃铁丝?
学生:在铁丝的末端系上火柴杆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给铁丝预热,提高铁丝温度,利于铁丝燃烧,火柴杆起引燃作用。
问题5:火柴杆点燃后什么时候伸入氧气瓶最为适合?
学生:火柴杆即将燃尽时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否则火柴杆燃烧将消耗大量氧气,以免火柴梗的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而影响铁丝燃烧
分组回答:
师:(1)各组实验是否成功?
(2)在实验中发现了哪此问题?组内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内如何认识的?
(4)其它组认同否?(如果有同学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点拨)
师: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同学们发现可燃物在空气中还是在氧气燃烧更剧烈?
学生:氧气
师: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比较活泼还是比较稳定?
学生:比较活泼
师:甚至一些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在纯氧的帮助下却能燃烧,这种化学性质就是氧气的助燃性,也说是氧气能支持燃烧。
3.氧气的用途(PPT展示)
由以上得出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根据氧气的性质得出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潜水员、太空飞行员)
(2)支持燃烧(焊接和切割金属、用于炼钢、航空火箭)
【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进行补充。
五、板书设计
一.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于水
4.液态为淡蓝色、固态为雪花状
二.化学性质
性质活泼、氧化性、助燃性。
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硫(S)+ 氧气(O2)→二氧化硫(SO2)
铁(Fe)+ 氧气(O2) → 四氧化三铁(Fe3O4)
三.用途
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间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我也有计划的安排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符合学生的一般思维。为以后学生学习探索其他物质时,习惯性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但是由于本节课时间有限,实验较多,提问不是很多。下次会更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多让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