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12
应当借力长江经济带战略,建立产业运营中心,并推进区域内公共服务、社保制度、交通等一体化建设,促进要素流通,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城镇化质量。
本报记者 陈婧
继4月25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之后,李克强总理日前在重庆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李克强总理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
据了解,长江经济带的范围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浙江和贵州9省2市。长江通道沿江有三大城市群,分别是东部的长三角城市群,中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西部的成都、重庆双核成渝城市群。业内专家认为,长江经济带已上升到国家战略。
那么,长江经济带战略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怎样的促进意义?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如何才能将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建立统一市场,使要素更好地在区域间进行流动?对此,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长江经济带上的几大城市群,尤其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将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战场。应当借力长江经济带战略,建立产业运营中心,并推进区域内公共服务、社保制度、交通等一体化建设,促进要素流通,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城镇化质量。
经济带战略促进城市群发展
李克强总理指出,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要以上海带动全流域、以武汉带动中游、以重庆带动上游地区发展。沿江城市群发展已具备经济支撑带基础条件,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主战场;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日益显现,长江经济巨龙腾飞的时机已经到来。
“从全国‘三纵两横’的城市化布局的空间结构来看,长江经济带是继沿海经济带之后的第二条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带。这一带将东、中、西部连接起来,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勇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此外,刘勇认为,目前东部地区城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城镇化率已达60%左右。东部城市群可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建设。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解决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长江经济带战略能更好地促进这一数量目标的实现。
“应当抓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武汉都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的人口在全国来说都排在前几位。这几个城市群的建设抓好了,可以说整个中部的城镇化水平就提升了。”刘勇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曾表示,经济带上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正在形成,而长三角城市群正逐渐发展成世界级城市群,通过经济带的串联形成一个大区域后,可增强对中西部地区辐射作用,包括产业有序转移和升级。
据了解,目前,长江货运量已位居全球内河第一。数据显示,2013年长江干线货运量高达19.2亿吨,长江干线生产性泊位增至429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59个,为长江航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如果能够通过把长江内河航运的优势发挥出来,我们产业转移的速度包括规模就会加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日前向媒体表示。此外,马庆斌认为,通过长江水道建设,将东部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和中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西部的成渝城市群打通,可尽快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
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认为,以水运为主的多位一体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对物流业发展起到很大推进,不过物流还是为产业服务的,因此产业由东向中西有序地承接转移和优化升级是关键。
多位一体化提升城镇化质量
李克强总理清晰地指明了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心”: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长江经济带既覆盖了江浙沪等发达地区,也包括了像云南和贵州等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悬殊。针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专家在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加速各类要素流动、建立统一市场等方面,有怎样的建议呢?
易鹏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首先应当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要使高速铁路、航空、水运、管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相连通,从而使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要素流动更快捷、物流成本更低。
此外,他认为,长江经济带也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贯彻共生崛起的理念,除了顶层设计外,核心还需要用新经济的方式推动一体化,“如电子商务提供有序的市场建设,避免地方保护。航空经济可以避免物理层面的概念,打造混合所有制,用资本的力量来推动一体化等。”
同时,易鹏表示,要努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目前,除了产业和公共服务以外,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影响人口流动很重要的因素。当前以北京、上海为主的一线城市,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内许多城市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阶段差异较小,应当加速该区域社会保障由碎片化向一体化推进。长江经济带许多地区的社会保障都以省统筹,易鹏建议,将来应当变成能够跨长江区域的统筹。此外,应当逐渐完善并实施积分制。比如外来人口在某地居住三到五年,其根据积分制所获得的各项福利应当可以在整个长江经济带转移,而非局限于某个城市。
刘勇补充道:“在政策方面也要推进区域一体化。上海的社会、经济政策和武汉的都不一样,这方面要推进区域一体化。比如最简单的产品入市,工商管理的质检要一体化,在武汉检测合格了,其他地方也应当承认。此外,社保、就业等政策都要向一体化发展。”
在产业协作方面,刘勇建议,各地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合理分工,错位发展。这一点长江流域做得还是不错的。在此基础上,应当建立产业运营中心。每一个产业以某个地方为主,由运营中心来策划整个区域的产业布局、市场覆盖,这样一来,各个地方就不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长江流域是可以做这方面的工作的。“建立产业运营中心,由他们去运行,他们会自己考虑哪里有市场,哪里有比较优势,从而自发地形成合理的产业体系。”
2014.2.12
应当借力长江经济带战略,建立产业运营中心,并推进区域内公共服务、社保制度、交通等一体化建设,促进要素流通,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城镇化质量。
本报记者 陈婧
继4月25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之后,李克强总理日前在重庆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李克强总理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
据了解,长江经济带的范围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浙江和贵州9省2市。长江通道沿江有三大城市群,分别是东部的长三角城市群,中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西部的成都、重庆双核成渝城市群。业内专家认为,长江经济带已上升到国家战略。
那么,长江经济带战略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怎样的促进意义?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如何才能将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建立统一市场,使要素更好地在区域间进行流动?对此,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长江经济带上的几大城市群,尤其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将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战场。应当借力长江经济带战略,建立产业运营中心,并推进区域内公共服务、社保制度、交通等一体化建设,促进要素流通,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城镇化质量。
经济带战略促进城市群发展
李克强总理指出,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要以上海带动全流域、以武汉带动中游、以重庆带动上游地区发展。沿江城市群发展已具备经济支撑带基础条件,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主战场;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日益显现,长江经济巨龙腾飞的时机已经到来。
“从全国‘三纵两横’的城市化布局的空间结构来看,长江经济带是继沿海经济带之后的第二条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带。这一带将东、中、西部连接起来,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勇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此外,刘勇认为,目前东部地区城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城镇化率已达60%左右。东部城市群可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建设。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解决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长江经济带战略能更好地促进这一数量目标的实现。
“应当抓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武汉都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的人口在全国来说都排在前几位。这几个城市群的建设抓好了,可以说整个中部的城镇化水平就提升了。”刘勇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曾表示,经济带上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正在形成,而长三角城市群正逐渐发展成世界级城市群,通过经济带的串联形成一个大区域后,可增强对中西部地区辐射作用,包括产业有序转移和升级。
据了解,目前,长江货运量已位居全球内河第一。数据显示,2013年长江干线货运量高达19.2亿吨,长江干线生产性泊位增至429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59个,为长江航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如果能够通过把长江内河航运的优势发挥出来,我们产业转移的速度包括规模就会加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日前向媒体表示。此外,马庆斌认为,通过长江水道建设,将东部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和中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西部的成渝城市群打通,可尽快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
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认为,以水运为主的多位一体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对物流业发展起到很大推进,不过物流还是为产业服务的,因此产业由东向中西有序地承接转移和优化升级是关键。
多位一体化提升城镇化质量
李克强总理清晰地指明了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心”: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长江经济带既覆盖了江浙沪等发达地区,也包括了像云南和贵州等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悬殊。针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专家在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加速各类要素流动、建立统一市场等方面,有怎样的建议呢?
易鹏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首先应当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要使高速铁路、航空、水运、管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相连通,从而使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要素流动更快捷、物流成本更低。
此外,他认为,长江经济带也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贯彻共生崛起的理念,除了顶层设计外,核心还需要用新经济的方式推动一体化,“如电子商务提供有序的市场建设,避免地方保护。航空经济可以避免物理层面的概念,打造混合所有制,用资本的力量来推动一体化等。”
同时,易鹏表示,要努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目前,除了产业和公共服务以外,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影响人口流动很重要的因素。当前以北京、上海为主的一线城市,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内许多城市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阶段差异较小,应当加速该区域社会保障由碎片化向一体化推进。长江经济带许多地区的社会保障都以省统筹,易鹏建议,将来应当变成能够跨长江区域的统筹。此外,应当逐渐完善并实施积分制。比如外来人口在某地居住三到五年,其根据积分制所获得的各项福利应当可以在整个长江经济带转移,而非局限于某个城市。
刘勇补充道:“在政策方面也要推进区域一体化。上海的社会、经济政策和武汉的都不一样,这方面要推进区域一体化。比如最简单的产品入市,工商管理的质检要一体化,在武汉检测合格了,其他地方也应当承认。此外,社保、就业等政策都要向一体化发展。”
在产业协作方面,刘勇建议,各地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合理分工,错位发展。这一点长江流域做得还是不错的。在此基础上,应当建立产业运营中心。每一个产业以某个地方为主,由运营中心来策划整个区域的产业布局、市场覆盖,这样一来,各个地方就不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长江流域是可以做这方面的工作的。“建立产业运营中心,由他们去运行,他们会自己考虑哪里有市场,哪里有比较优势,从而自发地形成合理的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