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_草船借箭_张胜军

公共外交季刊 2014年夏季号第5期(总第18期)

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草船借箭”张胜军

国际话语权本质是一种权力的体现,但同样具有生成、

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中国逐步走出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制度和秩序的磨合适应期,并通过全面、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事务,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必将得到大幅提升,赢得与自身实力、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本文认为,战术性运用国际主流价值以学、嵌、借为手段,草船借箭,使中国声音走出去,这是向世界进军的一条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综合收益较大的创新道路。

国际话语权的细分

国际话语权的博弈是永恒的,也是多样化的。尽管主流国际话语的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但要认识到国际话语的来源、内容和表达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实际上为中国改变话语权劣势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关于国际话语权讨论陷入一个严重的误区,即对国际话语权认识颇为笼统,认为中国在话语规则和话语定义方面,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而西方则处于绝对的优势,进而自怨自艾。殊不知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只要我们正视不足,认真总结、深入研究,找到适合自己突破和成长的正确方法,中国就一定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中的不利局

张胜军  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草船借箭”

面,获得与自身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单一的话语权体系。实际上,根据国际话语权的来源和基础,我们可以把话语权划分为以下五大类。

此类话语权特指那些来自权力和规则的话语权,包括定义能力和话语规则。这是西方占据显著优势的话语权类型。当今世界的人权、民主、反恐等政治话语权以及主要的经济规则话语权、主要的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主要的知识产权话语权、主要的证券市场话语权、主要的期货市场话语权、主要的金融机构话语权、主要的货币话语权、主要的信誉评级机构话语权,基本都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掌控。

该话语权来自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增加,必然增加该国在世界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已成为可以对世界经济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国家。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地区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这是中国具有优势的领域,而且中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国际话语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主权国家在参与广泛国际事务的具体实践中产生的。凡是积极参与地区层面和全球层面国际事务,并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情况,善于创新,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并做出积极贡献的国家无疑享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这些国际事务包括地区和全球事务,也包括对国际组织、跨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学术性会议的参与情况以及专业团体、智库和学术共同体的能力和知识贡献情况。

明智的外交和强大的联盟无疑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来源和基础。国家通过制定外交政策并通过外交活动表达国家的利益和诉求,展示国家的地位和实力,是获取国际话语权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国家谋求国际话语权较易有所作为的领域。但是,一国的外交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外交的生命力正在于它的灵活性。根据国际环境、国家利

公共外交季刊 2014年夏季号第5期(总第18期)

益务实的调整外交政策,创新外交方式,可以成为增强国际话语权的直接手段。同时外交还具有建立联盟的能力,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或共同的利益,联盟成员相互获得道义或物质上的支持,塑造共同的话语权。

传播和塑造是实现从话语向话语权转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话语要成为国际话语权必须经过一个广泛传播、占领舆论高地并成为大众普遍认同的中间过程。缺少这个环节,就不成其为话语权。值得重视的是,一些不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话语也会经过密集传播而被“塑造”为国际话语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播话语和塑造话语也会成为话语权的来源。

以上划分的意义在于,通过以上五种类型国际话语权的划分,我们就可以甄别出中国在不同类型话语权中所处的地位和发展空间,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声称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实际上,中国除了在第一种类型,即基于权力和规则的国际话语权中处于相对不利态势,且在短期内难以显著改善之外,在其他四种类型的国际话语权中,中国都具备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甚至处于上升的势头。

中国国际话语权存在短板效应

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存在短板效应。忽视国际话语权产生发展的任何环节都会造成国际话语权的缺失,而且话语或话语体系之中的任何短板都可能遭到对手猛攻,从而失去国际话语权。实际上,中国国际话语权相对不足的最突出方面应该就是我们的话语短板较多,尺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种话语是地方性的还是国际性的,主要看它能为多少国家所接受。一国提出的、能为世界所接受的话语越多,那么这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也相应就越强。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尚且远不能支撑起中国在国际上

张胜军  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草船借箭”

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反而由于缺乏建立在中国自身文化和经济根基之上的国际话语与西方话语抗衡,“特色话语”更显得势单力薄。中国常常被迫以“中国特色”“中国国情”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等“特色话语”来抵挡某些“普世性”的国际话语的冲击,但显然处于劣势。

中国要取得与综合国力、大国形象相匹配的话语权,就必须立足中国自身的文化、经济社会实际,向国际社会贡献话语,要善用中国元素,特别是要善用中国理念,努力将其转化为中国与国际接轨,为世界服务的着眼点和重要工具。真正的话语权,是对世界未来提出一整套知识、信仰与价值体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根本之道,是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继承西方和中国传统并加以创新,使之反映时代本质和未来趋势。

国际话语权通常主要表现为在有国际意义的公共空间或非公开场合自由传播或表达与国家利益及其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相关的具体立场和主张。这种主张的表达需要媒介和平台,而民间和非政府组织往往具有这样的“桥梁作用”。首先,非政府组织善于沟通,精于在各种场合传递民众信息, 各种民间组织及时将其成员对政府的要求、愿望、建议、批评集中起来,传达给国内政府,再由政府转化为代表国家利益的政策意图传达至国际社会,形成国际话语。其次,非政府组织往往在拟定议题、宣传倡议、协调立场、动员签约、影响舆论等活动方面表现非常活跃,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和国际公共事务的重要力量,享有议题设置的操控权和话语权,在国际事务中常常占主导地位。这种地位使非政府组织为一国国际话语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因此,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对外政策中越来越多地利用非政府组织来作为自己政治意图的发声体,通过NGO 的对外交往活动,来进行其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反观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则十分滞后于经济发展,且多是由政府主导,加之制度性约束,能够代表和发出中国声音参与国际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少之又少,成为我国对外话语传播的一个短板。

国际传播渠道少、手段单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传播的硬件设

公共外交季刊 2014年夏季号第5期(总第18期)

施已有很大改善,但对外传播的渠道和手段都较为有限,资源也有待整合。尤其是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懂得与世界交流的人才还太少,对国外公众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对外传播的技巧有限。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媒体的数量差距悬殊,时效性、穿透性较差,对外传播的“话语权”比较微弱。全球信息发布总数中,发达国家要占到76%以上,中国所发布的消息所占的比例相当少,其中还有将近80%的原始消息来自发达国家。此外,外媒在涉华问题上往往先声夺人地率先发难。美国遍布世界各地的新闻传播网络控制了全球90%的新闻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为其话语霸权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供给。

上述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话语权的生成和传播,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某些领域缺乏参与,对国际规则的制定参与不够,参与国际议题的设立不多。在一些科学专业领域,主流话语大都来自于西方,极少有核心的概念是打有“中国”印记的。虽然中国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际组织的成员国,积极参与多边国际事务的解决,但在议题设立方面的能力还很有限,并且缺乏参与及议程创设的意识。

如何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经过以上对国际话语权定义、细分以及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短板效应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国际话语权相对不足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与现存国际体系和制度之间仍处于磨合适应期,主观上原因是我们对国际话语权产生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认识不足,因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代国际话语的表现形式、结构和特征。然而,亡羊补牢未为晚也,随着中国逐步走出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制度和秩序的磨合适应期,并通过全面、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事务,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必将得到大幅提升,赢得与自身实力、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

张胜军  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草船借箭”

尽量降低外界可能的抵触,为了增强我对外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这种形式也可表述为“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具体而言包含以下三层意思:一是善于使用世界主流话语表达自己的政策主张,如多谈和平,少谈稳定;多谈建设性建议,少谈反对意见等。二是不把国内政策话语直接用到国际上。即在对外宣示方面,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三是善于借用国际主流价值、西方机构和媒体抵消对我不利影响,传播中国声音。

首先,更多融入世界共享的一些伦理观念,比如人道、平等、民主、开放、环保等等观念是一种符合常识的外交准则与价值观,有助于减少国际误解,增进共识、进一步提高国际形象。

其次,通过与西方研究机构和媒体合作,以资助研究、共同研究和在国际媒体发表报告等形式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可以极为有效地减少和控制国际上对我不利舆论,降低外界的抵触情绪。

第三,以“草船借箭”的形式使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走出去实质上是一种“隐性”走出,相比于中国声音“显性”走出去,成本低,见效快,可行性更强。

中国提高国际话语权切不可急于求成,而要“戒急用忍”,善于借力打力。但学习规则是第一步,中国要派出专业人员去学习、研究和熟悉这些规则,要培养出一大批熟悉和掌握国际规则的人才。学习规则的范围其实很广泛,并不只是具体的条文和字面的规定,而是要深入到规则的背后,了解和掌握其背后学理和运作上的奥妙。

公共外交季刊 2014年夏季号第5期(总第18期)

“借势”指借用目前国际上一些得到绝大多数国家认可的价值体系,有所选择地为我所用。“借力”是指借助国际机构的权威、西方舆论机构的影响力,巧妙生发中国设置的议题和合作项目,达到消解不利舆论和传播中国声音的双重目的。“借人”指在现有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引进和使用一批懂得国际舆论运作和国际话语营造的国际人才为我所用,在国内相关高校或外交学院帮助中国培养自己的人才。

总之,战术性运用国际主流价值,以学、嵌、借为手段,“草船借箭”,使中国声音走出去,这是向世界进军的一条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综合收益较大的创新道路,可使我话语权建设落到实处,并进一步丰富我国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的内涵。

张胜军: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ABSTRACTS

of this modern world metropolis.

Special ReportPublic Diplomacy and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Problems and Ideas of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

Zhao Kejin · 19 ·

As a cultural power, China has a unique resource advantage in cultural diplomacy.Cultural diplomacy refers to culture communication by foreign exchanges. Although som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cultural diplomac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any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practical work, and we should do more to transform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diplomatic advantage. How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their root causes, so as to explor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has been an important task in cultural diplomacy.

Need to Borrow Strength to Improve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Zhang Shengjun · 26 ·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power, which conforms to the universal law of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China gradually adapts itself 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rules and order domin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and t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will be improved greatly to commensurate with its strength and statu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ith a lower cost and less risk, the "innovative way" for China's voice to be heard internationally is to borrow strength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ainstream value in a tactical way.

How to Mold China’s Unique National Image

Yao Yao· 33 ·

A civilized country, an oriental country, a responsible country and a socialist country constitute the most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contemporary China’s national image. This makes a clear principle which has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power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must be well

公共外交季刊 2014年夏季号第5期(总第18期)

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草船借箭”张胜军

国际话语权本质是一种权力的体现,但同样具有生成、

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中国逐步走出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制度和秩序的磨合适应期,并通过全面、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事务,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必将得到大幅提升,赢得与自身实力、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本文认为,战术性运用国际主流价值以学、嵌、借为手段,草船借箭,使中国声音走出去,这是向世界进军的一条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综合收益较大的创新道路。

国际话语权的细分

国际话语权的博弈是永恒的,也是多样化的。尽管主流国际话语的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但要认识到国际话语的来源、内容和表达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实际上为中国改变话语权劣势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关于国际话语权讨论陷入一个严重的误区,即对国际话语权认识颇为笼统,认为中国在话语规则和话语定义方面,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而西方则处于绝对的优势,进而自怨自艾。殊不知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只要我们正视不足,认真总结、深入研究,找到适合自己突破和成长的正确方法,中国就一定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中的不利局

张胜军  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草船借箭”

面,获得与自身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单一的话语权体系。实际上,根据国际话语权的来源和基础,我们可以把话语权划分为以下五大类。

此类话语权特指那些来自权力和规则的话语权,包括定义能力和话语规则。这是西方占据显著优势的话语权类型。当今世界的人权、民主、反恐等政治话语权以及主要的经济规则话语权、主要的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主要的知识产权话语权、主要的证券市场话语权、主要的期货市场话语权、主要的金融机构话语权、主要的货币话语权、主要的信誉评级机构话语权,基本都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掌控。

该话语权来自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增加,必然增加该国在世界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已成为可以对世界经济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国家。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地区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这是中国具有优势的领域,而且中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国际话语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主权国家在参与广泛国际事务的具体实践中产生的。凡是积极参与地区层面和全球层面国际事务,并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情况,善于创新,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并做出积极贡献的国家无疑享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这些国际事务包括地区和全球事务,也包括对国际组织、跨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学术性会议的参与情况以及专业团体、智库和学术共同体的能力和知识贡献情况。

明智的外交和强大的联盟无疑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来源和基础。国家通过制定外交政策并通过外交活动表达国家的利益和诉求,展示国家的地位和实力,是获取国际话语权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国家谋求国际话语权较易有所作为的领域。但是,一国的外交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外交的生命力正在于它的灵活性。根据国际环境、国家利

公共外交季刊 2014年夏季号第5期(总第18期)

益务实的调整外交政策,创新外交方式,可以成为增强国际话语权的直接手段。同时外交还具有建立联盟的能力,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或共同的利益,联盟成员相互获得道义或物质上的支持,塑造共同的话语权。

传播和塑造是实现从话语向话语权转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话语要成为国际话语权必须经过一个广泛传播、占领舆论高地并成为大众普遍认同的中间过程。缺少这个环节,就不成其为话语权。值得重视的是,一些不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话语也会经过密集传播而被“塑造”为国际话语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播话语和塑造话语也会成为话语权的来源。

以上划分的意义在于,通过以上五种类型国际话语权的划分,我们就可以甄别出中国在不同类型话语权中所处的地位和发展空间,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声称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实际上,中国除了在第一种类型,即基于权力和规则的国际话语权中处于相对不利态势,且在短期内难以显著改善之外,在其他四种类型的国际话语权中,中国都具备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甚至处于上升的势头。

中国国际话语权存在短板效应

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存在短板效应。忽视国际话语权产生发展的任何环节都会造成国际话语权的缺失,而且话语或话语体系之中的任何短板都可能遭到对手猛攻,从而失去国际话语权。实际上,中国国际话语权相对不足的最突出方面应该就是我们的话语短板较多,尺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种话语是地方性的还是国际性的,主要看它能为多少国家所接受。一国提出的、能为世界所接受的话语越多,那么这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也相应就越强。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尚且远不能支撑起中国在国际上

张胜军  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草船借箭”

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反而由于缺乏建立在中国自身文化和经济根基之上的国际话语与西方话语抗衡,“特色话语”更显得势单力薄。中国常常被迫以“中国特色”“中国国情”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等“特色话语”来抵挡某些“普世性”的国际话语的冲击,但显然处于劣势。

中国要取得与综合国力、大国形象相匹配的话语权,就必须立足中国自身的文化、经济社会实际,向国际社会贡献话语,要善用中国元素,特别是要善用中国理念,努力将其转化为中国与国际接轨,为世界服务的着眼点和重要工具。真正的话语权,是对世界未来提出一整套知识、信仰与价值体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根本之道,是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继承西方和中国传统并加以创新,使之反映时代本质和未来趋势。

国际话语权通常主要表现为在有国际意义的公共空间或非公开场合自由传播或表达与国家利益及其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相关的具体立场和主张。这种主张的表达需要媒介和平台,而民间和非政府组织往往具有这样的“桥梁作用”。首先,非政府组织善于沟通,精于在各种场合传递民众信息, 各种民间组织及时将其成员对政府的要求、愿望、建议、批评集中起来,传达给国内政府,再由政府转化为代表国家利益的政策意图传达至国际社会,形成国际话语。其次,非政府组织往往在拟定议题、宣传倡议、协调立场、动员签约、影响舆论等活动方面表现非常活跃,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和国际公共事务的重要力量,享有议题设置的操控权和话语权,在国际事务中常常占主导地位。这种地位使非政府组织为一国国际话语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因此,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对外政策中越来越多地利用非政府组织来作为自己政治意图的发声体,通过NGO 的对外交往活动,来进行其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反观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则十分滞后于经济发展,且多是由政府主导,加之制度性约束,能够代表和发出中国声音参与国际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少之又少,成为我国对外话语传播的一个短板。

国际传播渠道少、手段单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传播的硬件设

公共外交季刊 2014年夏季号第5期(总第18期)

施已有很大改善,但对外传播的渠道和手段都较为有限,资源也有待整合。尤其是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懂得与世界交流的人才还太少,对国外公众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对外传播的技巧有限。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媒体的数量差距悬殊,时效性、穿透性较差,对外传播的“话语权”比较微弱。全球信息发布总数中,发达国家要占到76%以上,中国所发布的消息所占的比例相当少,其中还有将近80%的原始消息来自发达国家。此外,外媒在涉华问题上往往先声夺人地率先发难。美国遍布世界各地的新闻传播网络控制了全球90%的新闻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为其话语霸权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供给。

上述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话语权的生成和传播,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某些领域缺乏参与,对国际规则的制定参与不够,参与国际议题的设立不多。在一些科学专业领域,主流话语大都来自于西方,极少有核心的概念是打有“中国”印记的。虽然中国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际组织的成员国,积极参与多边国际事务的解决,但在议题设立方面的能力还很有限,并且缺乏参与及议程创设的意识。

如何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经过以上对国际话语权定义、细分以及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短板效应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国际话语权相对不足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与现存国际体系和制度之间仍处于磨合适应期,主观上原因是我们对国际话语权产生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认识不足,因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代国际话语的表现形式、结构和特征。然而,亡羊补牢未为晚也,随着中国逐步走出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制度和秩序的磨合适应期,并通过全面、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事务,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必将得到大幅提升,赢得与自身实力、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

张胜军  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草船借箭”

尽量降低外界可能的抵触,为了增强我对外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这种形式也可表述为“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具体而言包含以下三层意思:一是善于使用世界主流话语表达自己的政策主张,如多谈和平,少谈稳定;多谈建设性建议,少谈反对意见等。二是不把国内政策话语直接用到国际上。即在对外宣示方面,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三是善于借用国际主流价值、西方机构和媒体抵消对我不利影响,传播中国声音。

首先,更多融入世界共享的一些伦理观念,比如人道、平等、民主、开放、环保等等观念是一种符合常识的外交准则与价值观,有助于减少国际误解,增进共识、进一步提高国际形象。

其次,通过与西方研究机构和媒体合作,以资助研究、共同研究和在国际媒体发表报告等形式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可以极为有效地减少和控制国际上对我不利舆论,降低外界的抵触情绪。

第三,以“草船借箭”的形式使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走出去实质上是一种“隐性”走出,相比于中国声音“显性”走出去,成本低,见效快,可行性更强。

中国提高国际话语权切不可急于求成,而要“戒急用忍”,善于借力打力。但学习规则是第一步,中国要派出专业人员去学习、研究和熟悉这些规则,要培养出一大批熟悉和掌握国际规则的人才。学习规则的范围其实很广泛,并不只是具体的条文和字面的规定,而是要深入到规则的背后,了解和掌握其背后学理和运作上的奥妙。

公共外交季刊 2014年夏季号第5期(总第18期)

“借势”指借用目前国际上一些得到绝大多数国家认可的价值体系,有所选择地为我所用。“借力”是指借助国际机构的权威、西方舆论机构的影响力,巧妙生发中国设置的议题和合作项目,达到消解不利舆论和传播中国声音的双重目的。“借人”指在现有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引进和使用一批懂得国际舆论运作和国际话语营造的国际人才为我所用,在国内相关高校或外交学院帮助中国培养自己的人才。

总之,战术性运用国际主流价值,以学、嵌、借为手段,“草船借箭”,使中国声音走出去,这是向世界进军的一条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综合收益较大的创新道路,可使我话语权建设落到实处,并进一步丰富我国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的内涵。

张胜军: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ABSTRACTS

of this modern world metropolis.

Special ReportPublic Diplomacy and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Problems and Ideas of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

Zhao Kejin · 19 ·

As a cultural power, China has a unique resource advantage in cultural diplomacy.Cultural diplomacy refers to culture communication by foreign exchanges. Although som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cultural diplomac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any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practical work, and we should do more to transform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diplomatic advantage. How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their root causes, so as to explor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has been an important task in cultural diplomacy.

Need to Borrow Strength to Improve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Zhang Shengjun · 26 ·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power, which conforms to the universal law of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China gradually adapts itself 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rules and order domin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and t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will be improved greatly to commensurate with its strength and statu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ith a lower cost and less risk, the "innovative way" for China's voice to be heard internationally is to borrow strength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ainstream value in a tactical way.

How to Mold China’s Unique National Image

Yao Yao· 33 ·

A civilized country, an oriental country, a responsible country and a socialist country constitute the most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contemporary China’s national image. This makes a clear principle which has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power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must be well


相关文章

  • 高效课堂观摩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篇)
  • 高效课堂观摩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篇) 高效课堂观摩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一) 我观看了××小学××老师的两节语文课和××小学××老师的一节思品高效课堂观摩课, 听后, 感受很深.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一 ...查看


  •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一)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着之一,讲了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鼎立.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还清晰可见,显示三国时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动荡不安的现象.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 ...查看


  • 朝气蓬勃的历史教研组
  • 朝气蓬勃的历史教研组 附件1: 关于申报"市历史优秀教研组"材料 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北校历史教研组 我校历史教研组共有教师7人(女教师5人,男教师2人),占在岗人数的100℅,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教师技术资格证书,占 ...查看


  •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趋势
  •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趋势 胡春香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有人说中国公关对世界公关的贡献,就好像南非钻石对世界钻石的贡献,因为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公关市 场.毋庸置疑中国公关从无到有.从言微到力沉.从被误解到被重视已 ...查看


  • 努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新知新觉)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应科学把握国际话语权的内涵和实质,积极探索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有效方式方法,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认清国际话语权的内涵和 ...查看


  •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 ...查看


  • 五年级下册八个单元的计划
  •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走进西部 单元教材分析: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 ...查看


  • 赤壁之战6.1儿童节
  • 赤壁之战(六一毕业限量版) (笑死人不偿命) 人物:诸葛亮(丁大森).孙权(张博文).鲁肃(孙志枨).曹操(刘竞辉).探子(谢洋)(旁白:张一鸣).蔡瑁(王硕).张允(房庆洪) (1)唇齿之盟 (旁白:公元208年,曹操携80万水军进攻赤壁 ...查看


  • 王崧舟 文章1
  • 王崧舟1 徜徉在语言之途 --关于"文本细读"的对话 [对话背景] 2005年7月,王崧舟老师在一次题为<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的专题报告中,在中国小语界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本细读"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