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恶搞现象的文化分析_王笑楠

第37卷 第3期

2010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对网络恶搞现象的文化分析

王笑楠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84

摘 要: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恶搞现象已成一种风潮,形形色色的恶搞作品层出不穷,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恶搞已经从最初的一种单纯娱乐方式演变为一场热闹的文化事件。本文试图在系统回顾恶搞现象产生、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从媒介技术发展、后现代文化背景及大众接受心理等三个维度,分析其在当前社会能够流行的深层原因。在看到恶搞娱乐功效的同时,也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探讨其走向极端化的种种弊端,研究其发展趋向和引导思路。关键词:网络恶搞;后现代;受众心理;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1003021004---

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近  恶搞文化古已有之,现代以来,随着电影电视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现象日益呈现出爆发式的发展态势,形群魔乱舞”现象。其实,网络恶搞本身成了网上的“

并没有什么深邃的文化内涵,人们对其有贬有褒,认为其糟粕者有之,认为其滑稽者有之,主流文化不屑精英阶层不时对它进行挞伐,但这一文化与之为伍,

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思考。网络恶搞的那种张扬和流行,与整个社会的形态结构变化有着很大关系,它在嬉笑怒骂、浅层化、娱乐化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话语机制。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在对网络恶搞现象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媒介技术的发展、后现代文化语境和大众心理三个维度,对网络恶搞文化流行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对该现象的积极因素与消极成分进行必要的文化反思。

一、何谓恶搞

“恶搞”是一种以文本、声音和图像等为表达方式,以消解取材对象原价值为指向的流行于网络的特殊现象。

“恶搞”一词来自日语的KU由日本的游戏SO,界传入中国。KUSO在日本的原意是教导游戏玩家在购入一款超烂的游戏时,如何可以玩得更开心,

:-也就是“认真玩烂游戏”的意思。

为恶搞下精确的定义是比较难的。人们一般认为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影像为滑稽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它以颠覆的、。据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此,我们可以把恶搞看作是对某种滑稽幽默行为的另一种说法。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文化社会现象。时,人们称之为“恶搞文化”

“事实上,恶搞”这种行为方式,早在“出KUSO”现之前在世界各国就已存在。而恶搞这种行为方式在我国的风行,是上个世纪9随着电影0年代以来,电影《大话西游》和电视剧《武电视的普及才出现的,

林外传》是其代表。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恶搞作品在青少年学生中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而最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并掀起层层波澜的的程度,

。是胡戈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网络恶搞文化目前只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它首先发轫于2大史记》其内容是影001年的网上《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内幕故事。风行于网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作为第一次进入主流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2化的视野,006年度相当大的文化争端事件,走向了网络文化的前沿。这种文化现象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有产物。它以

210

戏谑性的、颠覆性的、故意曲解的方式对经典作品或流行艺术进行改写,以独特的喜剧性效果,给大众带来颠覆性的复杂快感,它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有产物,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化领域的一个怪胎。

形形色色的网络恶搞作品,从其外在形式看,主要分为四大类型:一是文字恶搞,最主要的形式是篡改名作,即模仿名人名作的行文,如改变著名小说、诗词、格言、电影台词的个别词句,成为和原文本结构相似但表达意思完全不同的作品。二是图片恶搞,指把现有的图片经过一定技术的涂改加工而变成一个新的带有戏谑性的图片。三是音频恶搞,指在原有的家喻户晓的音频文件基础上做一定的篡改以达到娱乐效果,最常见的形式为改编歌词。四是视频恶搞,顾名思义它是在网上流行的以取笑为主的一种影像形式。它种类多样,有的通过对影视作品进行解构和重组,形成与原文本完全不同含义的有的是搞怪人物,以出位的行为方式和装扮新作品;

来引起大众的关注等等。

二、缘何恶搞

恶搞近年来之所以能在网上大肆流行,自有其存在的条件与背景,主要与媒介技术、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深层的社会心理等因素密不可分。

媒介技术的发展是网络恶搞现象盛行的前提1.

使媒介信息以光速21世纪初网络时代的到来,

进行传播,从而导致了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它一方面为恶搞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为恶搞作便捷的平台。品的传播提供了极其广泛、

数码相机PhotoshoPremiere等多媒体技术、p、

自带软件技术等的发明和使用,使图像、音频、视频的处理变得非常简单、廉价,它能让人们很容易重新编辑文本并赋予其新的表达主题。网络端口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恶搞作品的发布和传播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播放十分方便,也使网络空间从文字图片时代过渡到视频时代。这些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恶搞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现实可能。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恶搞作品生产的门槛,降低了生产制作成本,只需要下载几部电影或并对其加以剪辑和拼贴,一部恶搞作品MTV视频,

即可完成。号称花销最大的恶搞作品《鸟笼山剿匪,记》尽管花费了1但相对于其电影母本的制0万元,作成本而言,它的花费仍然是微乎其微的。

作为数字化的第四媒体,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和互动性,这大大加快了恶搞作品的传播速度。网络,

出现了网络时空机器,把地球上人类文化传播的时空距离化为无形。同时,网络像魔兽一样吞噬着传统媒介的文化成果,并不断产生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景观。网络技术的超时空性,导致了本属于私人空间的涂鸦作品进入了亿万网民的家中。一般而言,这类东西根本不会获得进入纸质媒介和影视媒介的机会。但在零门槛的网络上它们却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不仅如此,网络的互动性让不少网民在接,到这种恶搞作品后又进行了再“创造”并以回帖的方式不断添加自己的新作,使恶搞作品越来越搞笑、越来越夸张、越来越反叛。

网络恶搞现象的文化背景2.

网络恶搞现象的产生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密切关系。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并流行于西“方的文化思潮,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是秉有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又在后工业化语境中变异而产生的文化幽

[1]

。杰姆逊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从二次世界大战灵”

以后开始进入晚期资本主义时期,文化上以后现代

2]

。在这一时期,主义为典型特征[西方国家政治危

机相对缓和,社会生活相对稳定,市场经济迅速扩张,大众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快速发展,在这种背——后现代文化现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景下,

象。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和各种文艺批评作品中,而且也表现在各种大众传播活动如卡拉OK、游戏机等和日常生活方式中,MTV、

等。它是一种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对世界和对人生的体验方式、认知方式,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后现代性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网络恶搞现象体现了后现代文化思潮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互文性和去出了有别于其他亚文化的两大特征—中心性。

互文性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产生的一个文学批评术语和理论范畴,最早由法国文学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任何文本都好像是一幅引语的马赛克镶嵌画,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之吸收与转化,构成文本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以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

[3]

”换或拼接。互文性体现在恶搞文化中就是指恶搞

者借助自由开放的网络媒介,对他人文本如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广播、电影、电视、广告等文本进行指涉、映射、讽喻,以释放个人的本能欲望。它一般是通过移花接木、夸张放大、戏仿、剪辑拼贴、篡改变形通过引用211

示、参考、仿作、戏拟、剽窃等方式对原文本进行解构和创作,实现原文本和创作文本之间的互相指涉和互相映射,这是后现代主义多元化的方法论特征。

去中心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核心概念。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其刻意的标新立异旨在通过对差异和流动的强调,以取代对中心和基础的迷恋。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是一种精神和价值模式,它表征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不满现状,不屈服于权威和专制,不对既定的制度发出赞叹,不对已有的陈规加以沿袭,不事逢迎,专事反叛;鄙视一切,藐视限制,

[4]

”冲破旧范式,不断创新。

“其次是反抗叛逆心理。有网友这样说:为什么有恶搞?因为世上有太多道貌岸然在那里,有宏大叙事一统江湖,有精英意识妄想千秋万代。而野百合也有春天,一个草根也要发言,也想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出来,把内心的感受发泄出来。社会上恶搞文化的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反讽宏大叙事正好给了网民一个释放压力、张扬个性的渠道。支持网络恶搞的人将它的出现和流行看作是一种民间话语权力恶搞就是对抗精英文化和官的胜利。在他们看来,

方中心权力话语的一种有力武器,是打破传统文化禁锢的一种标志。这种开放式的自由话语形式,让他们找到了表达自我内心主张的途径,也增强了他们建立新的话语模式的信心。然而深入观察网络恶搞现象,我们却可以发现,很多恶搞形式固然具有思想的丰富含意在内,但更多的网络恶搞正在坠入为了反叛而反叛的窠臼之中。

再次是猎奇表现心理。人们对于“差别”都有一种迷恋的心态。这就意味着,人们都希望了解或者目睹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点。网络恶搞文化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欲望。作品与观众的互动通过媒介技术实现,它使作品处于不断的再创作状态之中,通过对神话不断进行消解,展示出完全另类恶搞作品,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大众进行网络恶搞文化的创作还体现了表现自我、肯定自我的心理需求。每个人作为一种存在都希望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同。网络恶搞文化在网上的流行受到并和观者产生了互动,有一种心理上了观者的认同,

的共鸣。这种认同感的获得对于创作者而言,是实现了自我价值、张扬了自己的个性的表现。

三、网络恶搞之思

网络恶搞现象之所以出现并风行,是其所产生和所生存的土壤、社会条件使然。我们要理性看待,深入研究,深刻分析,弄清其来龙去脉和利弊得失,从而对它加以正确引导。

一方面,恶搞作品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广为传播,主要源于其创意搞笑,源于其强大的创意娱乐效用,以及人们追求快乐的心态。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在娱乐中生长,其俏皮的话语方式有异于老一辈受传统规范拘束的严肃的话语方式。而外在压力之大,更迫使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最便捷、不同于传统的话语方式进行释放。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是以一种很健康、无恶意的方式进行恶搞的,且其作品中充满着智慧和创新,这种轻松幽默的形式,恰恰可以让人们放松在现实生活中年轻话语方对精英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戏谑或讽刺,以及对社会权威和中心的颠覆与反抗正是恶搞文化的通典型特征。恶搞文化在表现自身的创作意图时,常采用戏谑、讽喻等非常规的方式,使作品更加怪荒唐,从而背离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诞、

式。它使社会的权威和合理化现象处于动荡和怀疑之中,使一切中心、秩序、权威被解构和被摧毁,没有了任何绝对的合法性和绝对的权威。这一切都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的鲜明特征。

网络恶搞主体的心理特征3.

任何一种文化的兴起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心理。网络恶搞的主体,绝大多数是日常生活中的凡夫俗子,这是一个充满解放欢乐感的群体。但他们又有如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网络信区别一般大众的特征,

息技术,呈现出年轻化的代际特征,具有一定的社会压抑感等。出现恶搞行为者,具有如下一些心理特征。

首先是减压宣泄心理。1随着改990年代以来,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历了从经济、政治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转型。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教育、医疗、购房成为压在国人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贫富差距的现实,草根阶层的酸甜苦辣,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窘境,情感空虚的失落,人群之间的疏离,种种不如意的现状摆在现代人的面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社会转004年完成的一项国人压力调查显示,型期,压力均值为720岁~30岁人群压力最大,15]

。这个年龄群体也是参与网络恶搞程度较高的分[

群体,他们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社会环境、工作、个人成就、经济收入、人际关系等方面。更为年轻的学生族从小就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这样,网212

价值体现方式。绝大多数恶搞者在提到动机时指“出,只不过是“好玩”而已。如今,娱乐至上”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他们用Photo-、“制造了“小胖”猥琐shop等软件将图片进行编辑,

男”等著名的网络恶搞明星;他们在外出拍照时,模仿《千手观音》的造型,创造了各种版本的“千手观;音”他们将名人名言断章取义地设置为自己的QQ签名,在炫耀自己嬉皮幽默的同时,把身边的人都逗乐了。

另一方面,当下,恶搞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且正在逐渐走向“无所不搞”的极端化。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等,都难逃著、

被“恶搞”的命运。光明网曾针对“恶搞”之风的危害一是造成是非不明、荣辱颠倒,提出以下几点担忧:

二是颠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三是造成恶劣四是不利于未成年人正确世界观、人生的国际影响,

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从批判的角度讲,恶搞的群体在获得宣泄快感的同时也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危机。潜藏在市场运作和商品消费之后的是精神上的空虚和文化上的沦落。浮夸的话语、无厘头的表演、碌碌无为的人物形象成为大众心中向往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对象,那些崇高的价值追求、无私的奉献务实认真的生活态度则成了被调侃、被妖魔化精神、

的取乐对象。当大众群体都沉浸在这种盲目的狂欢之中时,那正说明了民间群体正在经历着一种道德滑坡和精神肢解。躲避崇高并不是单纯缓解精神压消解一切深度和价值最终可能导致力的有效方式,

没有什么价值是可信的和值得人们追求的,那势必造成人们的精神恐慌。就像网络上对2008年初上:“《映的几部电影所做出的“总结”苹果》说男人不可靠!《色戒》说女人不可靠!《投名状》说兄弟也不可”靠!《集结号》说组织更不可靠!后来又衍生出不可,终结版”将一切现实非现实的事物都归结为不靠“

可靠。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只是笑笑而已,但强化意识的力量不可小视。网络恶搞的功能类似于网参考文献:

[]]()马琳.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负面影响[美苑,1J.2002,66.

它能使普通大众在虚拟空间中得到现实中络游戏,

不能得到的释放与满足,但正如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所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恶搞中真正受到损失的或许并不是那些被恶搞的主流、经典,而是那些只顾在梦里自娱自乐的普通大众。

由前面分析可知,恶搞的出现有其自身的必然一方面,恶因素和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客观地说,

搞的思维方式不无可取之处。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人们不妨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社会,网络恶搞现象的出现,把许多人从盲目崇拜的窠臼中解放出来。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网络恶搞现象真正的影视民主时的出现是设备掌握在个人手里、

代的标志之一。也就是说,当硬件和软件都掌握在任何人都可以拍电影、剪电影,任个人手里的时候,

何人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这是个人创作的一种权“恶搞”也是幽默的一种形式,出现利和自由。再者,

一些无伤大雅的“恶搞”作品,还可能有助于改善和培养国人的幽默感,如人们看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往往会有为之一乐的感觉。但另一方面,恶搞又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一些人宣泄情绪的渠道,是一种相当非理性的东西,因而恶搞必须有一个底线:第一,进行恶搞时不能伤害别人,不能伤害普通大众不能突破道德的底线;第二,进行恶搞时不的情感,

肖像权,不能超越法律这个红能侵犯别人的著作权、线。这是一个根本原则。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恶搞现它是社会、文象的出现和风行有着各种复杂原因,

化、技术、心理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方面。我们要“通过把表面上庸俗的、边缘化的和被排斥的文化视为各种抵抗和颠覆,而不是失败,可以对这一文化重加评估,这种想法在重写

[6]

。我们要进一步深现代化历史中具有核心意义”

从而真正读懂它、刻认识和深入研究这一文化现象,

掌握它,通过综合运用管理、道德、法律、经济等措施对它加以科学解决。

[]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M].1986:5-6.[]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北京:三联书店,3M].1995:8.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M].1997:374.

[]/[://///陈娉舒.中科院调查显示:社会转型期,青年压力最大[5EBOL].2010-1-10].httnews.163.com412249p18D2CCE30001124T.html.

[]——当代文化史概览[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6M].2004.

213

第37卷 第3期

2010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对网络恶搞现象的文化分析

王笑楠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84

摘 要: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恶搞现象已成一种风潮,形形色色的恶搞作品层出不穷,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恶搞已经从最初的一种单纯娱乐方式演变为一场热闹的文化事件。本文试图在系统回顾恶搞现象产生、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从媒介技术发展、后现代文化背景及大众接受心理等三个维度,分析其在当前社会能够流行的深层原因。在看到恶搞娱乐功效的同时,也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探讨其走向极端化的种种弊端,研究其发展趋向和引导思路。关键词:网络恶搞;后现代;受众心理;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1003021004---

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近  恶搞文化古已有之,现代以来,随着电影电视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现象日益呈现出爆发式的发展态势,形群魔乱舞”现象。其实,网络恶搞本身成了网上的“

并没有什么深邃的文化内涵,人们对其有贬有褒,认为其糟粕者有之,认为其滑稽者有之,主流文化不屑精英阶层不时对它进行挞伐,但这一文化与之为伍,

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思考。网络恶搞的那种张扬和流行,与整个社会的形态结构变化有着很大关系,它在嬉笑怒骂、浅层化、娱乐化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话语机制。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在对网络恶搞现象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媒介技术的发展、后现代文化语境和大众心理三个维度,对网络恶搞文化流行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对该现象的积极因素与消极成分进行必要的文化反思。

一、何谓恶搞

“恶搞”是一种以文本、声音和图像等为表达方式,以消解取材对象原价值为指向的流行于网络的特殊现象。

“恶搞”一词来自日语的KU由日本的游戏SO,界传入中国。KUSO在日本的原意是教导游戏玩家在购入一款超烂的游戏时,如何可以玩得更开心,

:-也就是“认真玩烂游戏”的意思。

为恶搞下精确的定义是比较难的。人们一般认为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影像为滑稽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它以颠覆的、。据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此,我们可以把恶搞看作是对某种滑稽幽默行为的另一种说法。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文化社会现象。时,人们称之为“恶搞文化”

“事实上,恶搞”这种行为方式,早在“出KUSO”现之前在世界各国就已存在。而恶搞这种行为方式在我国的风行,是上个世纪9随着电影0年代以来,电影《大话西游》和电视剧《武电视的普及才出现的,

林外传》是其代表。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恶搞作品在青少年学生中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而最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并掀起层层波澜的的程度,

。是胡戈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网络恶搞文化目前只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它首先发轫于2大史记》其内容是影001年的网上《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内幕故事。风行于网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作为第一次进入主流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2化的视野,006年度相当大的文化争端事件,走向了网络文化的前沿。这种文化现象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有产物。它以

210

戏谑性的、颠覆性的、故意曲解的方式对经典作品或流行艺术进行改写,以独特的喜剧性效果,给大众带来颠覆性的复杂快感,它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有产物,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化领域的一个怪胎。

形形色色的网络恶搞作品,从其外在形式看,主要分为四大类型:一是文字恶搞,最主要的形式是篡改名作,即模仿名人名作的行文,如改变著名小说、诗词、格言、电影台词的个别词句,成为和原文本结构相似但表达意思完全不同的作品。二是图片恶搞,指把现有的图片经过一定技术的涂改加工而变成一个新的带有戏谑性的图片。三是音频恶搞,指在原有的家喻户晓的音频文件基础上做一定的篡改以达到娱乐效果,最常见的形式为改编歌词。四是视频恶搞,顾名思义它是在网上流行的以取笑为主的一种影像形式。它种类多样,有的通过对影视作品进行解构和重组,形成与原文本完全不同含义的有的是搞怪人物,以出位的行为方式和装扮新作品;

来引起大众的关注等等。

二、缘何恶搞

恶搞近年来之所以能在网上大肆流行,自有其存在的条件与背景,主要与媒介技术、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深层的社会心理等因素密不可分。

媒介技术的发展是网络恶搞现象盛行的前提1.

使媒介信息以光速21世纪初网络时代的到来,

进行传播,从而导致了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它一方面为恶搞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为恶搞作便捷的平台。品的传播提供了极其广泛、

数码相机PhotoshoPremiere等多媒体技术、p、

自带软件技术等的发明和使用,使图像、音频、视频的处理变得非常简单、廉价,它能让人们很容易重新编辑文本并赋予其新的表达主题。网络端口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恶搞作品的发布和传播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播放十分方便,也使网络空间从文字图片时代过渡到视频时代。这些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恶搞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现实可能。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恶搞作品生产的门槛,降低了生产制作成本,只需要下载几部电影或并对其加以剪辑和拼贴,一部恶搞作品MTV视频,

即可完成。号称花销最大的恶搞作品《鸟笼山剿匪,记》尽管花费了1但相对于其电影母本的制0万元,作成本而言,它的花费仍然是微乎其微的。

作为数字化的第四媒体,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和互动性,这大大加快了恶搞作品的传播速度。网络,

出现了网络时空机器,把地球上人类文化传播的时空距离化为无形。同时,网络像魔兽一样吞噬着传统媒介的文化成果,并不断产生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景观。网络技术的超时空性,导致了本属于私人空间的涂鸦作品进入了亿万网民的家中。一般而言,这类东西根本不会获得进入纸质媒介和影视媒介的机会。但在零门槛的网络上它们却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不仅如此,网络的互动性让不少网民在接,到这种恶搞作品后又进行了再“创造”并以回帖的方式不断添加自己的新作,使恶搞作品越来越搞笑、越来越夸张、越来越反叛。

网络恶搞现象的文化背景2.

网络恶搞现象的产生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密切关系。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并流行于西“方的文化思潮,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是秉有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又在后工业化语境中变异而产生的文化幽

[1]

。杰姆逊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从二次世界大战灵”

以后开始进入晚期资本主义时期,文化上以后现代

2]

。在这一时期,主义为典型特征[西方国家政治危

机相对缓和,社会生活相对稳定,市场经济迅速扩张,大众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快速发展,在这种背——后现代文化现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景下,

象。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和各种文艺批评作品中,而且也表现在各种大众传播活动如卡拉OK、游戏机等和日常生活方式中,MTV、

等。它是一种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对世界和对人生的体验方式、认知方式,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后现代性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网络恶搞现象体现了后现代文化思潮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互文性和去出了有别于其他亚文化的两大特征—中心性。

互文性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产生的一个文学批评术语和理论范畴,最早由法国文学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任何文本都好像是一幅引语的马赛克镶嵌画,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之吸收与转化,构成文本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以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

[3]

”换或拼接。互文性体现在恶搞文化中就是指恶搞

者借助自由开放的网络媒介,对他人文本如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广播、电影、电视、广告等文本进行指涉、映射、讽喻,以释放个人的本能欲望。它一般是通过移花接木、夸张放大、戏仿、剪辑拼贴、篡改变形通过引用211

示、参考、仿作、戏拟、剽窃等方式对原文本进行解构和创作,实现原文本和创作文本之间的互相指涉和互相映射,这是后现代主义多元化的方法论特征。

去中心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核心概念。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其刻意的标新立异旨在通过对差异和流动的强调,以取代对中心和基础的迷恋。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是一种精神和价值模式,它表征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不满现状,不屈服于权威和专制,不对既定的制度发出赞叹,不对已有的陈规加以沿袭,不事逢迎,专事反叛;鄙视一切,藐视限制,

[4]

”冲破旧范式,不断创新。

“其次是反抗叛逆心理。有网友这样说:为什么有恶搞?因为世上有太多道貌岸然在那里,有宏大叙事一统江湖,有精英意识妄想千秋万代。而野百合也有春天,一个草根也要发言,也想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出来,把内心的感受发泄出来。社会上恶搞文化的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反讽宏大叙事正好给了网民一个释放压力、张扬个性的渠道。支持网络恶搞的人将它的出现和流行看作是一种民间话语权力恶搞就是对抗精英文化和官的胜利。在他们看来,

方中心权力话语的一种有力武器,是打破传统文化禁锢的一种标志。这种开放式的自由话语形式,让他们找到了表达自我内心主张的途径,也增强了他们建立新的话语模式的信心。然而深入观察网络恶搞现象,我们却可以发现,很多恶搞形式固然具有思想的丰富含意在内,但更多的网络恶搞正在坠入为了反叛而反叛的窠臼之中。

再次是猎奇表现心理。人们对于“差别”都有一种迷恋的心态。这就意味着,人们都希望了解或者目睹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点。网络恶搞文化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欲望。作品与观众的互动通过媒介技术实现,它使作品处于不断的再创作状态之中,通过对神话不断进行消解,展示出完全另类恶搞作品,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大众进行网络恶搞文化的创作还体现了表现自我、肯定自我的心理需求。每个人作为一种存在都希望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同。网络恶搞文化在网上的流行受到并和观者产生了互动,有一种心理上了观者的认同,

的共鸣。这种认同感的获得对于创作者而言,是实现了自我价值、张扬了自己的个性的表现。

三、网络恶搞之思

网络恶搞现象之所以出现并风行,是其所产生和所生存的土壤、社会条件使然。我们要理性看待,深入研究,深刻分析,弄清其来龙去脉和利弊得失,从而对它加以正确引导。

一方面,恶搞作品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广为传播,主要源于其创意搞笑,源于其强大的创意娱乐效用,以及人们追求快乐的心态。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在娱乐中生长,其俏皮的话语方式有异于老一辈受传统规范拘束的严肃的话语方式。而外在压力之大,更迫使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最便捷、不同于传统的话语方式进行释放。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是以一种很健康、无恶意的方式进行恶搞的,且其作品中充满着智慧和创新,这种轻松幽默的形式,恰恰可以让人们放松在现实生活中年轻话语方对精英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戏谑或讽刺,以及对社会权威和中心的颠覆与反抗正是恶搞文化的通典型特征。恶搞文化在表现自身的创作意图时,常采用戏谑、讽喻等非常规的方式,使作品更加怪荒唐,从而背离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诞、

式。它使社会的权威和合理化现象处于动荡和怀疑之中,使一切中心、秩序、权威被解构和被摧毁,没有了任何绝对的合法性和绝对的权威。这一切都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的鲜明特征。

网络恶搞主体的心理特征3.

任何一种文化的兴起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心理。网络恶搞的主体,绝大多数是日常生活中的凡夫俗子,这是一个充满解放欢乐感的群体。但他们又有如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网络信区别一般大众的特征,

息技术,呈现出年轻化的代际特征,具有一定的社会压抑感等。出现恶搞行为者,具有如下一些心理特征。

首先是减压宣泄心理。1随着改990年代以来,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历了从经济、政治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转型。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教育、医疗、购房成为压在国人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贫富差距的现实,草根阶层的酸甜苦辣,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窘境,情感空虚的失落,人群之间的疏离,种种不如意的现状摆在现代人的面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社会转004年完成的一项国人压力调查显示,型期,压力均值为720岁~30岁人群压力最大,15]

。这个年龄群体也是参与网络恶搞程度较高的分[

群体,他们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社会环境、工作、个人成就、经济收入、人际关系等方面。更为年轻的学生族从小就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这样,网212

价值体现方式。绝大多数恶搞者在提到动机时指“出,只不过是“好玩”而已。如今,娱乐至上”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他们用Photo-、“制造了“小胖”猥琐shop等软件将图片进行编辑,

男”等著名的网络恶搞明星;他们在外出拍照时,模仿《千手观音》的造型,创造了各种版本的“千手观;音”他们将名人名言断章取义地设置为自己的QQ签名,在炫耀自己嬉皮幽默的同时,把身边的人都逗乐了。

另一方面,当下,恶搞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且正在逐渐走向“无所不搞”的极端化。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等,都难逃著、

被“恶搞”的命运。光明网曾针对“恶搞”之风的危害一是造成是非不明、荣辱颠倒,提出以下几点担忧:

二是颠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三是造成恶劣四是不利于未成年人正确世界观、人生的国际影响,

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从批判的角度讲,恶搞的群体在获得宣泄快感的同时也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危机。潜藏在市场运作和商品消费之后的是精神上的空虚和文化上的沦落。浮夸的话语、无厘头的表演、碌碌无为的人物形象成为大众心中向往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对象,那些崇高的价值追求、无私的奉献务实认真的生活态度则成了被调侃、被妖魔化精神、

的取乐对象。当大众群体都沉浸在这种盲目的狂欢之中时,那正说明了民间群体正在经历着一种道德滑坡和精神肢解。躲避崇高并不是单纯缓解精神压消解一切深度和价值最终可能导致力的有效方式,

没有什么价值是可信的和值得人们追求的,那势必造成人们的精神恐慌。就像网络上对2008年初上:“《映的几部电影所做出的“总结”苹果》说男人不可靠!《色戒》说女人不可靠!《投名状》说兄弟也不可”靠!《集结号》说组织更不可靠!后来又衍生出不可,终结版”将一切现实非现实的事物都归结为不靠“

可靠。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只是笑笑而已,但强化意识的力量不可小视。网络恶搞的功能类似于网参考文献:

[]]()马琳.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负面影响[美苑,1J.2002,66.

它能使普通大众在虚拟空间中得到现实中络游戏,

不能得到的释放与满足,但正如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所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恶搞中真正受到损失的或许并不是那些被恶搞的主流、经典,而是那些只顾在梦里自娱自乐的普通大众。

由前面分析可知,恶搞的出现有其自身的必然一方面,恶因素和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客观地说,

搞的思维方式不无可取之处。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人们不妨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社会,网络恶搞现象的出现,把许多人从盲目崇拜的窠臼中解放出来。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网络恶搞现象真正的影视民主时的出现是设备掌握在个人手里、

代的标志之一。也就是说,当硬件和软件都掌握在任何人都可以拍电影、剪电影,任个人手里的时候,

何人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这是个人创作的一种权“恶搞”也是幽默的一种形式,出现利和自由。再者,

一些无伤大雅的“恶搞”作品,还可能有助于改善和培养国人的幽默感,如人们看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往往会有为之一乐的感觉。但另一方面,恶搞又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一些人宣泄情绪的渠道,是一种相当非理性的东西,因而恶搞必须有一个底线:第一,进行恶搞时不能伤害别人,不能伤害普通大众不能突破道德的底线;第二,进行恶搞时不的情感,

肖像权,不能超越法律这个红能侵犯别人的著作权、线。这是一个根本原则。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恶搞现它是社会、文象的出现和风行有着各种复杂原因,

化、技术、心理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方面。我们要“通过把表面上庸俗的、边缘化的和被排斥的文化视为各种抵抗和颠覆,而不是失败,可以对这一文化重加评估,这种想法在重写

[6]

。我们要进一步深现代化历史中具有核心意义”

从而真正读懂它、刻认识和深入研究这一文化现象,

掌握它,通过综合运用管理、道德、法律、经济等措施对它加以科学解决。

[]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M].1986:5-6.[]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北京:三联书店,3M].1995:8.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M].1997:374.

[]/[://///陈娉舒.中科院调查显示:社会转型期,青年压力最大[5EBOL].2010-1-10].httnews.163.com412249p18D2CCE30001124T.html.

[]——当代文化史概览[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6M].2004.

213


相关文章

  •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
  •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 幸小利,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电邮:[email protected]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 Audience Research Paradigm Transformati ...查看


  • 2014公务员面试热点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 2014公务员面试热点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国考面试越来越近,很多考生都在积极准备,如何能在自己在考试时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对于热点和现象的把握以及分析.在此本文对其中的一些考察要素和答题的要点做简要的介绍. 在近几年的国考中综合分析现象类试题一 ...查看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1999-2010真题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1999-2010真题 北京广播学院1999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基础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大众传播 2. 反馈 3. 传播者 4. 控制实验法 5. 编码 二.简答题:(每 ...查看


  • 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及分析
  • 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及分析 导入:案例12001年3月2日下午,包头市东河区某中学两名初三学生,在班级卫生扫除中追逐耍闹,其中一位不小心将另一位的毛衣撕开一个小口,两人遂互相推搡争执.老师将他们带回办公室进行劝导,两人均表示和解.不料,放学后, ...查看


  • 走进文化生活
  • 走进文化生活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各种形式的广告.通俗歌曲.休闲性报刊.卡通音像制品.商业性体育比赛以及时装模特表演„„我们经常置身于这样的文化市场.文化生活出 ...查看


  • 编辑出版学04级毕业论文选题列表
  • 从畅销书排行榜看市场走势 编辑出版学04级毕业论文选题列表 (1) 为方便分散在各地实习的同学,现将编辑出版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登载于 文法学院网站中,请将选定的题目和导师在21周报知李倩颖. (2) 学生可以从<毕业论文 ...查看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08广电
  • 中文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08级学生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新闻传播方向 1.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2.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 3.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4.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5.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6. 从新 ...查看


  • 浅谈舆情信息及其写作
  • 浅谈舆情信息及其写作 国情就是民情,民情就是老百姓的心情!舆情就是心声,心声就是老百姓的心里话! 一.舆情信息知识 舆情简单说就是民众的意愿,是各阶层民众对当今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因此舆情也可以说就是社情民意. 舆 ...查看


  • 怎样写好申论
  • 一.阅读概括的基本套路――‚三遍四步法‛ 读三遍文章,分四步完成概括主要内容的任务.强调:阅读之前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材料看成是一个整体.脑袋里要装着问题: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不同的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