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语言学论文

2011年第4期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11, №4 总第34期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34

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生命体与非生命体

李绍哲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阳 471003)

提 要:俄语中名词的动物性与非动物性范畴与俄罗斯人将世界划分为生命体和非生命体有关,动物/非动物名词指称的不是现实世界中的生命体/非生命体,而是俄罗斯人朴素观念中的生命体/非生命体。俄语名词动物性/非动物性的确定反映了俄罗斯人世代形成的日常思维定势以及在语言系统中固定下来的关于世界的朴素观念。

关键词:生命体;非生命体;动物性;非动物性;世界图景

中图分类号:H35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美国认知人类学学派的创始人之一Robert Redfield 对世界图景的定义为:“世界图景是某一民族对宇宙典型的主观认知,是该社会成员对自身及自身在世界中的行动与能动性认识的总体观念”。(转引自Г.В. Осипова 1998:443)世界图景概念与人类活动的历史密切相关,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世界图景。根据世界图景的主体、对象和世界形象的差异可以将世界图景划分为科学世界图景(общенаучн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和朴素世界图景(наивн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彭文钊 2002:96)

语言的世界图景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得以显现的部分,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是通过语言符号单位对世界形象的重构。语言世界图景是一种朴素的世界图景,与科学世界图景相对,它反映的世界形象可以具体到一个人,也可以扩大到全社会和整个民族。所谓“科学的世界图景是指在科学中形成并借助科学基础概念和原则得以表达的对世界最普遍的观念认识系统”。(В. И. Постовалова 1988:14)

俄语世界图景中名词的动物性(одушевленность)/非动物性(неодушевленность)范畴与俄罗斯人把现实世界划分为生命体(живое существо)和非生命体(неживой предмет)有关。实际上动物名词一般是生物体的名称,而非动物名词通常指称非生命体。这种对应关系也反映在动物性和非动物性的传统定义之中:“动物性是名词的语法范畴,动物名词表示生命体的名称”;“非动物性表示现实中的各种现象以及生命体之外的事物的名称”。(С.А. Кузнецов 2000:704,630)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俄语中的动物性/非动物性与客观事物之间并不完全对应,如:мертвец, ферзь, народ, дуб等词,前两个词属动物名词,而在现实中却是非生命体,后两个词属非动物名词,而在现实中却是生命体。可见,动物性和非动物性之间的界限并非清晰分明,而是边缘模糊、交叉重叠的。

本文拟实证考察俄语名词中的动物性/非动物性范畴与现实世界的客观对象不对应的情况,并利用语料库调查的方法、义素分析和语言的世界图景的理论对其做出解释。

2 对动物/非动物名词的语料库调查与语义分析

毋庸置疑,俄语中绝大部分名词的动物性/非动物性范畴与现实中的生命体/非生命体相对应,是现实世界在俄语世界图景中的间接反映,而部分名词的动物性/非动物性范畴与客观事物不完全对应,俄语世界图景又是如何显现这部分现实世界呢?我们分析三组名词,通过俄语语料库调查其作为动物名词或非动物名词出现的频率,尝试对其原因做出解释。

为了便于论述,我们引入动物性/非动物性标记词汇(одушевленно-/неодушевленно- маркированные слова)的概念。由于动词和形容词总是表示生命体或非生命体的行为和特征,其词汇意义中也包含动物性/非动物性义子,这些词汇被称为动物性/非动物性标记词汇,如родить, кушать, пьяный /литься, конструировать, жидкий等,而同时可表示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行为和特征或行为可指向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词汇称为中性词汇(нейтральные слова),(Л.Д. Чеснокова 1987:69—75)如двигаться, лежать, высокий等。在上下文中名词与特定类别的形容词或动词搭配将强化或弱化名词的动物性/非动物性意义。俄语中的动物名词和非动物名词与动词的搭配模式主要有三种:动物性标记动词+动物名词, 非动物性标记动词+非动物名词,中性动词+动物名词/非动物名词。

2.1指称木偶、棋牌游戏中人物的名词

在俄语国家语料库(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рпу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中我们对名词кукла, ферзь, валет, туз以参数anim (动物性)、inan (非动物性)、anim|inan(动物性或非动物性)分别进行三次查询,通过计算获得4组数据,见表1:

表1:指称木偶、棋牌游戏中人物的名词频次分析

由表1可知,虽然在现实中кукла是非生命体,但却可以用作动物名词或非动物名词。通过观察语料库中的上下文,我们发现与动物性标记词汇搭配时кукла用作动物名词,可以用кто提问,与非动物性标记词汇搭配时用作非动物名词,可以用что提问。

(1)Как маленькие девочки без устали переодевают кукол, так и Павел часами собирал и разбирал картонные модели человека и его отдельных органов. (Кого?)(就像小姑娘不知疲倦地给娃娃穿衣打扮一样,巴维尔连续几个小时拆装人体及器官的纸质模型。)

(2)Эта кукла долго прожила у меня, пока кто-то случайно не разбил ее к величайшему моему (до слез) огорчению. (Кто?)(这个娃娃在我身边生活了很久,直到有人不小心把她摔碎,让我伤心落泪。)

(3)Грязнов хотел было разорвать куклу на запчасти, но Валентина Ивановна не дала. (Что?)(格里亚兹诺夫本想把娃娃撕碎,但瓦连京娜·伊万诺夫娜不让。)

(4)Он лучший мастер в Таллине. Кукольник. Он делает куклы. (Что?)(他是塔林的巧匠,玩偶制作人,他制作木偶。)

кукла在儿童游戏中被作为生命体对待,儿童为木偶穿衣、梳妆打扮,哄木偶睡觉,成人也认可儿童的这种行为,即对待木偶的所有行为与对待一个人一样。在游戏环境中人们把木偶想象为生命体,从而可以与动物性标记的动词搭配,这种搭配强化了名词的动物性语义,在此情景下кукла作为动物名词使用(例句1、2)。当把кукла作为非生命体对待时,它又可以和非动物性标记的动词搭配(例句3、4)。

我们可以在棋牌游戏中观察到类似的情景。考虑到标注误差,由表1可知,ферзь, валет用作动物名词,而туз用作动物或非动物名词。前者因其语义分别为“王后”、“武士”而被想象为生命体,后者直义“纸牌A ”,用作非动物名词,转义为“巨头、名人”,用作动物名词,有时即使用其直义也用作动物名词。

(5)Сейчас, например, черный ферзь вынужден забраться в самый угол.(比如,目前黑后被迫躲到角上。)

(6)Дальнейшее уже просто: если король пойдет к пешке a , двинется вперед пешка d, и наоборот... (随后就简单了:如果国王吃兵a ,向前走兵d ,反之„„)

(7)Ведь с вашей сдачи мы получили на руки козырного туза. (之后我们得到你打出的王牌。)

(8)А напоследок выложила пиковый туз и сказала, что будет мне криндец от всего вышесказанного.(最后她出了黑桃A ,并说如果她的话成真,我就死定了。)

角色游戏经常模拟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游戏中的人物(ферзь, валет, туз等)对应于社会关系体系中的某个职位,投射到人们的认识中,于是“国际象棋中的王后和扑克牌中的J 被赋予了生命,在游戏中可以独立、自主地行动”,(Б.Н. Проценко 1994:67)而上下文的搭配成分又增强了名词的动物性语义。

2.2 对离世的人的称名

死亡的概念与人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紧密相关,因为死亡是“失去生命”,“生命的终止”。然而人们早期对死亡概念的民间理解并不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完全终结,相反认为灵魂不朽,“举头三尺有神明”,离世的人还能听会看,相信死去的人还残存某些生命形式。

我们对名词мертвец, покойник, усопший, труп以参数S (名词)、anim (动物性)、inan (非动物性)、anim|inan(动物性或非动物性)进行查询,获得以下数据,见表2:

表2:表死亡的人的名词频次分析

мертвец, покойник, усопший从本体层面来说属于非生命体,但在认知层面,由表2中的数值可见,俄罗斯人显然将它们想象为生命体,用作动物名词。труп的语义中也包含有“生命体”、“死亡”的语义成分,因为труп指“人和动物死后的躯体”,(С. А. Кузнецов 2000:1349)即死亡有机体的非生命的物质外壳部分。我们认为,该词的语义中无生命特征占主导地位,因为“人和动物死后的躯体”引起的是人们对非生命的物质外壳的联想,而不是对包含生命特征、具有思维和语言活动能力的“人”的联想。正是“生命体”这一义子在联想中的缺失决定了труп既可用于指称死亡的人的身体,又可用于指称死亡动物的躯体,因此труп语义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义子“非生命体”,从而用作非动物名词。

名词化的词汇усопший, умерший, покойный可以和具有动物性标记的动词过去时形式搭配。因为它们作为形容词经常与表人名词处于组合关系之中,位置上的邻近关系使得它们通过换喻产生转义,进而名词化。这些名词依靠处于强势地位的义子“生命体”与具有动物性标记的动词构成语义协调(例句9、10、11)。如:умерший говорил, покойный верил, усопший любил等。名词труп经常用于解剖和刑侦领域,依靠处于强势地位的义子“非生命体”与具有非动物性标记的动词(разлагаться, разрушаться等)搭配。

(9)Говорят даже, что он мертвецов умеет оживлять и заставляет себе служить. (甚至有人说他能让死人复活并为其所用。)

(10)Открыла шкаф ― глянуть, во что обряжать покойника. (她打开衣柜看一看,给死者穿什么衣服。)

(11)Люди впервые разместили кладбища в центре своих поселений и там стали хоронить усопших. (人们首次把墓地设在居住地的中心并开始在那儿安葬死者。)

(12)... который убил жену и расчленил ее труп на части. („„他杀死妻子并将尸体肢解。)

2.3 植物的称名

相对于动物和人,植物在语言的世界图景中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自古以来能够自由移动被认为是生命体的典型特征之一。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没有任何外在事物推动的情况下,我们在自身内自己使自己开始运动。在无生物界我们看不到这种情况,我们看到的总是有一个外在的它事物在推动它们,而动物则是自己推动自己。”(亚里士多德 1997:223)在人们的意识中植物不能自主移动,没有明显可见的运动活性特征,于是人们认为植物与其它无机物一起构成世界静止不动的部分。“能够自主移动的是生命体,因而植物属于非生命体。”(В. А. Ицкович 1980:96)这样,在人们的日常概念中植物非生命的特征占主要地位,又由于自古以来人们在劳动中将植物广泛用于各种用途,都使得植物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想象为非生命体。

能够和表植物名词搭配的非动物性标记的动词十分广泛。如корчевать (пилить, рубить, жечь, ломать) деревья; рвать (срезать) цветы; дерево трескается (горит, ломается, сохнет) 等。

(13)Сосны рубит, корчует, под грядки ему земля нужна. (伐倒松树,连根刨掉,他需要山下的土地。)

(14)Да ночью ещѐ жѐлтое зарево над землѐй: в солончаках казахи камыш жгут. (夜间大地上还有黄色的霞光:哈萨克盐沼中的芦苇在燃烧。)

3 确定名词动物性/非动物性的因素

通过以上对几组名词的分析我们发现,俄语名词动物性和非动物性范畴的划分是俄罗斯人将外部世界区分为“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在语言中的反映,而且“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概念并不是科学上的概念,而是俄罗斯人朴素世界图景中的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05:438)科学的概念产生于专业人员对表象的有意识、专业性的分析,而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是脱离开专业工作语境的概念,是作为语言载体的人民大众言语中的朴素概念。科学概念与朴素概念有时是对立的:从科学认识论角度看,人通过大脑思维认识世界力求全面、科学、准确(虽然科学具有相对性,但是科学与非科学在中心区域的区分是清楚的),而语言单位表达意义却不必遵循科学性原则,相反它反映的常常是人对现实认

识的朴素观念。

名词按动物名词和非动物名词分类正是以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概念为基础,“这种概念接近于‘朴素’的世界图景——由语言所确定的人类对世界的主观概念——而有别于科学的世界图景”。(Ю.Д. Апресян 1995:38)在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名词的动物性/非动物性范畴明显反映俄罗斯人有关生命体特征的日常概念,包括生长、吸收养分、繁殖、感知外部刺激、能够自主移动、死亡以及其它物理、生理特征。

Л. Ельмслев认为动物性/非动物性对立的基础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评价,“主观分类„„很少以对象的物理属性为基础,反而常常以对象想象中或现实中的作用、功能、效用为基础。”(Л. Ельмслев 1972:120)Ю.С. Степанов也将动物性/非动物性范畴与人本中心论(антропоцентризм)的思维定式相联系,认为“将外部世界与人相提并论,把一些事物视为与人‘相同’,把另一些事物视为与人‘相异’,这正是语言中称名的基础。”(Ю.С. Степанов 1975:130)可见,名词动物性/非动物性范畴与现实世界的这种对应关系是人的主观性在语言中的一种表现,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显现。

动物名词不仅指称生命体,而且指称被想象为生命体的事物,非动物名词不仅指称非生命体,而且指称被想象为非生命体的事物。在以被想象为生命体和被想象为非生命体为对立两极的标尺上,还存在着一系列兼有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特征的中间刻度,它们的存在正是基于人们思维活动的特点和人类思维的联想机制。如:

已逝的生命体(мертвец, покойник, усопший 等)

未来的生命体(эмбрион, зародыш, плод等)

幻想中的生命体(русалка, леший, киборг 等)

用作食物的生命体(рыба, гусь, курица等)

类似生命体(кукла, робот, валет, ферзь 等)

生命体的集合(народ, толпа, стая, стадо 等)

准生命体(вирус, бактерия, дрожжи等)

植物生命体(орех, яблоня, лук等)

俄罗斯人认知层面上而非事物本体层面上的生命体/非生命体的特征逐渐形成语言层面上词汇意义的构成成分,进而形成名词的动物性/非动物性意义。另一方面,名词的动物性/非动物性意义又在语法形态上表现出来:复数名词(包括单数阳性名词)变格时第四格同第二格(动物名词)或第四格同第一格(非动物名词)。

4 结语

总之,动物/非动物名词指称的不是现实世界中的生命体/非生命体,而是俄罗斯人朴素观念中所理解的生命体/非生命体,俄罗斯人朴素观念中的生命体/非生命体对应的就是俄语中的动物名词/非动物名词。俄罗斯人对现实的独特认识方式决定了动物名词和非动物名词的划分,这种划分反映了俄罗斯人世代形成的日常思维定势以及在语言系统中固定下来的关于世界的朴素观念。

附注

1 文中例句均选自俄语国家语料库(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рпу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参考文献

[1]Апресян Ю. Д. Образ человека по данным языка: попытка системного описания[J ].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 1995, №1.

[2]Ельмслев Л. О категориях личности-неличности и одушевленности-неодушевленности[A ]. Принципы тип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анализа языков различного строя[C ].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1972.

[3]Ицкович В. А. Существительные одушевленные и неодушевленные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норма и тенденция) [J].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 1980, №4.

[4]Кузнецов С. А. Большой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Z].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Норинт, 2000.

[5]Осипова Г. В. 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M]. Москва: Инфра-М, Норма, 1998.

[6]Постовалова В. И. Картина мира в жизне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человека[A ]. Язык и мышление[C].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1988.

[7]Проценко Б. Н.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Фонетика. Грамматика. Лексика[M]. Таганрог: Антон, 1994.

[8]Степанов Ю. С. Основы общего языкознания[M]. Москва: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75.

[9]Чеснокова Л. Д. Местоимения “кто”, “что” и семантика одушевленности — неодушевленности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A]. Русское языкознание[C]. Киев: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87.

[10]彭文钊. 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2.

[11]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张竹明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Live Bodies and Non-living Things in Russian Linguistic World View

LI Shao-zh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PLA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 The category of animateness-inanimateness in Russian is connected with division of world on live bodies and non-living things by the Russian people. The nouns do not refer to live bodies / non-living things in the real-world, but those in the simple conceptions of the Russian people. Division of nouns into the animateness and inanimateness reflects the Russian everyday mindset formed for generations, as well as the Russian representations about the world, fixed in language system.

Key words: live body; non-living thing; animateness; inanimateness; world view

作者简介:李绍哲(1971—),男,河南洛阳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讲师,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义学、语料库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1-07-07 [责任编辑:张春新]

2011年第4期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11, №4 总第34期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34

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生命体与非生命体

李绍哲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阳 471003)

提 要:俄语中名词的动物性与非动物性范畴与俄罗斯人将世界划分为生命体和非生命体有关,动物/非动物名词指称的不是现实世界中的生命体/非生命体,而是俄罗斯人朴素观念中的生命体/非生命体。俄语名词动物性/非动物性的确定反映了俄罗斯人世代形成的日常思维定势以及在语言系统中固定下来的关于世界的朴素观念。

关键词:生命体;非生命体;动物性;非动物性;世界图景

中图分类号:H35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美国认知人类学学派的创始人之一Robert Redfield 对世界图景的定义为:“世界图景是某一民族对宇宙典型的主观认知,是该社会成员对自身及自身在世界中的行动与能动性认识的总体观念”。(转引自Г.В. Осипова 1998:443)世界图景概念与人类活动的历史密切相关,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世界图景。根据世界图景的主体、对象和世界形象的差异可以将世界图景划分为科学世界图景(общенаучн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和朴素世界图景(наивн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彭文钊 2002:96)

语言的世界图景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得以显现的部分,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是通过语言符号单位对世界形象的重构。语言世界图景是一种朴素的世界图景,与科学世界图景相对,它反映的世界形象可以具体到一个人,也可以扩大到全社会和整个民族。所谓“科学的世界图景是指在科学中形成并借助科学基础概念和原则得以表达的对世界最普遍的观念认识系统”。(В. И. Постовалова 1988:14)

俄语世界图景中名词的动物性(одушевленность)/非动物性(неодушевленность)范畴与俄罗斯人把现实世界划分为生命体(живое существо)和非生命体(неживой предмет)有关。实际上动物名词一般是生物体的名称,而非动物名词通常指称非生命体。这种对应关系也反映在动物性和非动物性的传统定义之中:“动物性是名词的语法范畴,动物名词表示生命体的名称”;“非动物性表示现实中的各种现象以及生命体之外的事物的名称”。(С.А. Кузнецов 2000:704,630)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俄语中的动物性/非动物性与客观事物之间并不完全对应,如:мертвец, ферзь, народ, дуб等词,前两个词属动物名词,而在现实中却是非生命体,后两个词属非动物名词,而在现实中却是生命体。可见,动物性和非动物性之间的界限并非清晰分明,而是边缘模糊、交叉重叠的。

本文拟实证考察俄语名词中的动物性/非动物性范畴与现实世界的客观对象不对应的情况,并利用语料库调查的方法、义素分析和语言的世界图景的理论对其做出解释。

2 对动物/非动物名词的语料库调查与语义分析

毋庸置疑,俄语中绝大部分名词的动物性/非动物性范畴与现实中的生命体/非生命体相对应,是现实世界在俄语世界图景中的间接反映,而部分名词的动物性/非动物性范畴与客观事物不完全对应,俄语世界图景又是如何显现这部分现实世界呢?我们分析三组名词,通过俄语语料库调查其作为动物名词或非动物名词出现的频率,尝试对其原因做出解释。

为了便于论述,我们引入动物性/非动物性标记词汇(одушевленно-/неодушевленно- маркированные слова)的概念。由于动词和形容词总是表示生命体或非生命体的行为和特征,其词汇意义中也包含动物性/非动物性义子,这些词汇被称为动物性/非动物性标记词汇,如родить, кушать, пьяный /литься, конструировать, жидкий等,而同时可表示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行为和特征或行为可指向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词汇称为中性词汇(нейтральные слова),(Л.Д. Чеснокова 1987:69—75)如двигаться, лежать, высокий等。在上下文中名词与特定类别的形容词或动词搭配将强化或弱化名词的动物性/非动物性意义。俄语中的动物名词和非动物名词与动词的搭配模式主要有三种:动物性标记动词+动物名词, 非动物性标记动词+非动物名词,中性动词+动物名词/非动物名词。

2.1指称木偶、棋牌游戏中人物的名词

在俄语国家语料库(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рпу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中我们对名词кукла, ферзь, валет, туз以参数anim (动物性)、inan (非动物性)、anim|inan(动物性或非动物性)分别进行三次查询,通过计算获得4组数据,见表1:

表1:指称木偶、棋牌游戏中人物的名词频次分析

由表1可知,虽然在现实中кукла是非生命体,但却可以用作动物名词或非动物名词。通过观察语料库中的上下文,我们发现与动物性标记词汇搭配时кукла用作动物名词,可以用кто提问,与非动物性标记词汇搭配时用作非动物名词,可以用что提问。

(1)Как маленькие девочки без устали переодевают кукол, так и Павел часами собирал и разбирал картонные модели человека и его отдельных органов. (Кого?)(就像小姑娘不知疲倦地给娃娃穿衣打扮一样,巴维尔连续几个小时拆装人体及器官的纸质模型。)

(2)Эта кукла долго прожила у меня, пока кто-то случайно не разбил ее к величайшему моему (до слез) огорчению. (Кто?)(这个娃娃在我身边生活了很久,直到有人不小心把她摔碎,让我伤心落泪。)

(3)Грязнов хотел было разорвать куклу на запчасти, но Валентина Ивановна не дала. (Что?)(格里亚兹诺夫本想把娃娃撕碎,但瓦连京娜·伊万诺夫娜不让。)

(4)Он лучший мастер в Таллине. Кукольник. Он делает куклы. (Что?)(他是塔林的巧匠,玩偶制作人,他制作木偶。)

кукла在儿童游戏中被作为生命体对待,儿童为木偶穿衣、梳妆打扮,哄木偶睡觉,成人也认可儿童的这种行为,即对待木偶的所有行为与对待一个人一样。在游戏环境中人们把木偶想象为生命体,从而可以与动物性标记的动词搭配,这种搭配强化了名词的动物性语义,在此情景下кукла作为动物名词使用(例句1、2)。当把кукла作为非生命体对待时,它又可以和非动物性标记的动词搭配(例句3、4)。

我们可以在棋牌游戏中观察到类似的情景。考虑到标注误差,由表1可知,ферзь, валет用作动物名词,而туз用作动物或非动物名词。前者因其语义分别为“王后”、“武士”而被想象为生命体,后者直义“纸牌A ”,用作非动物名词,转义为“巨头、名人”,用作动物名词,有时即使用其直义也用作动物名词。

(5)Сейчас, например, черный ферзь вынужден забраться в самый угол.(比如,目前黑后被迫躲到角上。)

(6)Дальнейшее уже просто: если король пойдет к пешке a , двинется вперед пешка d, и наоборот... (随后就简单了:如果国王吃兵a ,向前走兵d ,反之„„)

(7)Ведь с вашей сдачи мы получили на руки козырного туза. (之后我们得到你打出的王牌。)

(8)А напоследок выложила пиковый туз и сказала, что будет мне криндец от всего вышесказанного.(最后她出了黑桃A ,并说如果她的话成真,我就死定了。)

角色游戏经常模拟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游戏中的人物(ферзь, валет, туз等)对应于社会关系体系中的某个职位,投射到人们的认识中,于是“国际象棋中的王后和扑克牌中的J 被赋予了生命,在游戏中可以独立、自主地行动”,(Б.Н. Проценко 1994:67)而上下文的搭配成分又增强了名词的动物性语义。

2.2 对离世的人的称名

死亡的概念与人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紧密相关,因为死亡是“失去生命”,“生命的终止”。然而人们早期对死亡概念的民间理解并不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完全终结,相反认为灵魂不朽,“举头三尺有神明”,离世的人还能听会看,相信死去的人还残存某些生命形式。

我们对名词мертвец, покойник, усопший, труп以参数S (名词)、anim (动物性)、inan (非动物性)、anim|inan(动物性或非动物性)进行查询,获得以下数据,见表2:

表2:表死亡的人的名词频次分析

мертвец, покойник, усопший从本体层面来说属于非生命体,但在认知层面,由表2中的数值可见,俄罗斯人显然将它们想象为生命体,用作动物名词。труп的语义中也包含有“生命体”、“死亡”的语义成分,因为труп指“人和动物死后的躯体”,(С. А. Кузнецов 2000:1349)即死亡有机体的非生命的物质外壳部分。我们认为,该词的语义中无生命特征占主导地位,因为“人和动物死后的躯体”引起的是人们对非生命的物质外壳的联想,而不是对包含生命特征、具有思维和语言活动能力的“人”的联想。正是“生命体”这一义子在联想中的缺失决定了труп既可用于指称死亡的人的身体,又可用于指称死亡动物的躯体,因此труп语义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义子“非生命体”,从而用作非动物名词。

名词化的词汇усопший, умерший, покойный可以和具有动物性标记的动词过去时形式搭配。因为它们作为形容词经常与表人名词处于组合关系之中,位置上的邻近关系使得它们通过换喻产生转义,进而名词化。这些名词依靠处于强势地位的义子“生命体”与具有动物性标记的动词构成语义协调(例句9、10、11)。如:умерший говорил, покойный верил, усопший любил等。名词труп经常用于解剖和刑侦领域,依靠处于强势地位的义子“非生命体”与具有非动物性标记的动词(разлагаться, разрушаться等)搭配。

(9)Говорят даже, что он мертвецов умеет оживлять и заставляет себе служить. (甚至有人说他能让死人复活并为其所用。)

(10)Открыла шкаф ― глянуть, во что обряжать покойника. (她打开衣柜看一看,给死者穿什么衣服。)

(11)Люди впервые разместили кладбища в центре своих поселений и там стали хоронить усопших. (人们首次把墓地设在居住地的中心并开始在那儿安葬死者。)

(12)... который убил жену и расчленил ее труп на части. („„他杀死妻子并将尸体肢解。)

2.3 植物的称名

相对于动物和人,植物在语言的世界图景中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自古以来能够自由移动被认为是生命体的典型特征之一。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没有任何外在事物推动的情况下,我们在自身内自己使自己开始运动。在无生物界我们看不到这种情况,我们看到的总是有一个外在的它事物在推动它们,而动物则是自己推动自己。”(亚里士多德 1997:223)在人们的意识中植物不能自主移动,没有明显可见的运动活性特征,于是人们认为植物与其它无机物一起构成世界静止不动的部分。“能够自主移动的是生命体,因而植物属于非生命体。”(В. А. Ицкович 1980:96)这样,在人们的日常概念中植物非生命的特征占主要地位,又由于自古以来人们在劳动中将植物广泛用于各种用途,都使得植物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想象为非生命体。

能够和表植物名词搭配的非动物性标记的动词十分广泛。如корчевать (пилить, рубить, жечь, ломать) деревья; рвать (срезать) цветы; дерево трескается (горит, ломается, сохнет) 等。

(13)Сосны рубит, корчует, под грядки ему земля нужна. (伐倒松树,连根刨掉,他需要山下的土地。)

(14)Да ночью ещѐ жѐлтое зарево над землѐй: в солончаках казахи камыш жгут. (夜间大地上还有黄色的霞光:哈萨克盐沼中的芦苇在燃烧。)

3 确定名词动物性/非动物性的因素

通过以上对几组名词的分析我们发现,俄语名词动物性和非动物性范畴的划分是俄罗斯人将外部世界区分为“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在语言中的反映,而且“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概念并不是科学上的概念,而是俄罗斯人朴素世界图景中的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05:438)科学的概念产生于专业人员对表象的有意识、专业性的分析,而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是脱离开专业工作语境的概念,是作为语言载体的人民大众言语中的朴素概念。科学概念与朴素概念有时是对立的:从科学认识论角度看,人通过大脑思维认识世界力求全面、科学、准确(虽然科学具有相对性,但是科学与非科学在中心区域的区分是清楚的),而语言单位表达意义却不必遵循科学性原则,相反它反映的常常是人对现实认

识的朴素观念。

名词按动物名词和非动物名词分类正是以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概念为基础,“这种概念接近于‘朴素’的世界图景——由语言所确定的人类对世界的主观概念——而有别于科学的世界图景”。(Ю.Д. Апресян 1995:38)在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名词的动物性/非动物性范畴明显反映俄罗斯人有关生命体特征的日常概念,包括生长、吸收养分、繁殖、感知外部刺激、能够自主移动、死亡以及其它物理、生理特征。

Л. Ельмслев认为动物性/非动物性对立的基础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评价,“主观分类„„很少以对象的物理属性为基础,反而常常以对象想象中或现实中的作用、功能、效用为基础。”(Л. Ельмслев 1972:120)Ю.С. Степанов也将动物性/非动物性范畴与人本中心论(антропоцентризм)的思维定式相联系,认为“将外部世界与人相提并论,把一些事物视为与人‘相同’,把另一些事物视为与人‘相异’,这正是语言中称名的基础。”(Ю.С. Степанов 1975:130)可见,名词动物性/非动物性范畴与现实世界的这种对应关系是人的主观性在语言中的一种表现,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显现。

动物名词不仅指称生命体,而且指称被想象为生命体的事物,非动物名词不仅指称非生命体,而且指称被想象为非生命体的事物。在以被想象为生命体和被想象为非生命体为对立两极的标尺上,还存在着一系列兼有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特征的中间刻度,它们的存在正是基于人们思维活动的特点和人类思维的联想机制。如:

已逝的生命体(мертвец, покойник, усопший 等)

未来的生命体(эмбрион, зародыш, плод等)

幻想中的生命体(русалка, леший, киборг 等)

用作食物的生命体(рыба, гусь, курица等)

类似生命体(кукла, робот, валет, ферзь 等)

生命体的集合(народ, толпа, стая, стадо 等)

准生命体(вирус, бактерия, дрожжи等)

植物生命体(орех, яблоня, лук等)

俄罗斯人认知层面上而非事物本体层面上的生命体/非生命体的特征逐渐形成语言层面上词汇意义的构成成分,进而形成名词的动物性/非动物性意义。另一方面,名词的动物性/非动物性意义又在语法形态上表现出来:复数名词(包括单数阳性名词)变格时第四格同第二格(动物名词)或第四格同第一格(非动物名词)。

4 结语

总之,动物/非动物名词指称的不是现实世界中的生命体/非生命体,而是俄罗斯人朴素观念中所理解的生命体/非生命体,俄罗斯人朴素观念中的生命体/非生命体对应的就是俄语中的动物名词/非动物名词。俄罗斯人对现实的独特认识方式决定了动物名词和非动物名词的划分,这种划分反映了俄罗斯人世代形成的日常思维定势以及在语言系统中固定下来的关于世界的朴素观念。

附注

1 文中例句均选自俄语国家语料库(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рпу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参考文献

[1]Апресян Ю. Д. Образ человека по данным языка: попытка системного описания[J ].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 1995, №1.

[2]Ельмслев Л. О категориях личности-неличности и одушевленности-неодушевленности[A ]. Принципы тип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анализа языков различного строя[C ].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1972.

[3]Ицкович В. А. Существительные одушевленные и неодушевленные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норма и тенденция) [J].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 1980, №4.

[4]Кузнецов С. А. Большой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Z].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Норинт, 2000.

[5]Осипова Г. В. 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M]. Москва: Инфра-М, Норма, 1998.

[6]Постовалова В. И. Картина мира в жизне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человека[A ]. Язык и мышление[C].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1988.

[7]Проценко Б. Н.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Фонетика. Грамматика. Лексика[M]. Таганрог: Антон, 1994.

[8]Степанов Ю. С. Основы общего языкознания[M]. Москва: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75.

[9]Чеснокова Л. Д. Местоимения “кто”, “что” и семантика одушевленности — неодушевленности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A]. Русское языкознание[C]. Киев: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87.

[10]彭文钊. 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2.

[11]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张竹明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Live Bodies and Non-living Things in Russian Linguistic World View

LI Shao-zh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PLA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 The category of animateness-inanimateness in Russian is connected with division of world on live bodies and non-living things by the Russian people. The nouns do not refer to live bodies / non-living things in the real-world, but those in the simple conceptions of the Russian people. Division of nouns into the animateness and inanimateness reflects the Russian everyday mindset formed for generations, as well as the Russian representations about the world, fixed in language system.

Key words: live body; non-living thing; animateness; inanimateness; world view

作者简介:李绍哲(1971—),男,河南洛阳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讲师,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义学、语料库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1-07-07 [责任编辑:张春新]


相关文章

  • 俄语语言文学050202
  • 俄语语言文学(050202) Master of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一.学科简介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为河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始建于1956年,是河南大学较早设立的专业.1990年该专业由国务院学位委 ...查看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俄语外来词
  • 2003年11月第32卷第6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IofSociaIScienceofHunanNormaIUniversityVoI.32No.6 Nov.,2003 !!!!!!!!!!!!!!!!!!!!!!!!!! ...查看


  •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成语.谚语和俗语
  •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成语.谚语和俗语 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东语系 李联现 [摘要]成语.谚语和俗语是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恰如其分的使用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标志.说话或写作中如无这种表达则常常显得缺乏色彩而无味,但过多或不恰当使用又会 ...查看


  • 外语类核心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介及其外语类14种核心期刊概述 摘 要:本文从读者对核心期刊不甚了解的现状出发,就其特点与鉴定指标进行论述,并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外语专业类14种核心期刊的相关内容做了较全面的介绍. ...查看


  • 黑龙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模板
  •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学 院:年 级:专 业: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 俄语比较短语与其所表达的文化特色 俄语学院 2010级 翻译(俄语) 赵晓旭 20100364 徐丽红 年 月 日 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 ...查看


  • 汉语史的分期问题_郭锡良
  • <语文研究>2013年第4期(总第129期) 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郭锡良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摘 要:文章在对汉语史分期问题系统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分期意见,认为王力先生设立过渡阶段的方案是正确的,另外应 ...查看


  •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答题方法
  •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答题 方法.复习经验指导 一.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招生目录 三.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四.20 ...查看


  • 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
  • [摘 要]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都能够鲜明地反映出俄罗斯的民族性.文章从普希金创作的历史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剖析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 [关键词]普希金:文学创作:俄罗斯民族性 一.普希金创作的历史及社会背景 18 ...查看


  • 上海外国语大学怎么样?
  • 上海外国语大学创建于年月,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多能力.国际化人才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具有严谨的校风.教风.学风,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学校现有虹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