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其十四)教学设计]

读诗悟境 用诗解诗

——古诗主题式阅读教学《秋浦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十册五单元《古诗二首》之《秋浦歌第十四首》。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再现古诗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认识“赧”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通过诗歌进一步读懂李白,走进李白。

教学思路:

《秋浦歌》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对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本节教学设计采用“读诗入境——画里悟人——以诗解诗——感悟李白”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诵读诗歌,抓住“红星”、“炉火”、“红星”、“紫烟”展开丰富的想像,感悟古时候冶炼工人工作的劳苦,以及乐观的工作态度。然后,引领学生深究教材,进一步走近李白。抓住“动寒川”,借助课外资料以及《秋浦歌》第十五首的对比教学,感受李白内心世界的“寒”,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李白如此讴歌赧郎们的真实缘由了。

在现代媒体的运用上,更是注重巧用,凸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互动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本课的教学上,为学生情感体验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诗海遨游,诵诗入题。

师:刚才同学们背诗的样子真可爱!我知道你们每个人心里都装了不少诗歌。哪位同学单独来背一背,哪个先来?

生:自由背诵

师:(以同学背诵李白诗为契机)这是一首李白的诗,谁还能背他的诗歌? 生:自由背诵

师: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歌——《秋浦歌(其十四)》。(课件出示诗歌)

[设计意图:在学校基于“双主”的主体式古诗教学课题研究大潮下,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背诗”“斗诗”,充分发挥校本教材《古诗接龙》的作用。]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点名反复读,读通读顺。)

师:“赧”读什么?指导书写。

师: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生:“秋浦”是一个地名,“歌”是歌颂的意思。

师: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大概是李白52岁左右,也是他辞去翰林职位,离开长安,漫游生活的第

十年,流寓于此,写下了17首秋浦歌,本首是第十四首。这时期的李白生活是窘迫的,心情也很悲愤,但却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

生:齐读

三、读悟结合,感受画面

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这首秋浦歌就是一幅壮观的图画,同学们自由的诵读,把你头脑中首先呈现出来的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强调出来。

1、预设环节:“炉火”

师:为什么炉火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板书“炉火”)

生:炉火红艳艳,照亮了整个天地。

师:炉火还是怎样的?你想到什么句子或词语来形容这里的炉火?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照天地。

师:是呀!天地之间一片红彤彤,你觉得炉火照红了哪?

生:工人们的脸庞、铁锹、河水、树木、云彩、月亮„„

师:(随便指教室里的任何物件或人)这儿是红的,这也是红的,那儿也是红的。惟宇茫茫,都笼罩在红的天地里!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做些什么? 生1:拿画笔记录此时的壮观美丽!

生2:在这红艳艳的世界里,我陶醉了,我只想一饱眼福,让这美丽时刻永远留在脑海里。

生3:激情燃烧的红色浸润着我,我诗兴大发,用诗歌记录下此时的豪言壮语。(读诗)

生4:我只想兴奋的尖叫起来„„

2、预设环节:“红星”、“紫烟”

师:从他的朗诵中,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板书:红星)

生:飞溅的火花到处都是。

师:“红星”是什么?“紫烟”又是怎么来的?

生:红星是钢花飞溅,紫烟是炉火太热,燃烧了许多东西,而冒起来的轻烟。 师:红星怎么样?“乱”是什么意思?

生:红星乱,乱飞乱溅的意思。

师:飞溅着的红星可能会溅到哪儿?

生:工人的衣服上、脸上、手上、炉火中„„

师:从这个“乱”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本环节设计灵动,教师依据学生思路安排教学,但却并不会踩西瓜皮似的跟着学生思路走。目的是为了构建起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感受冶炼工人质朴、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

师:(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师:看到这种热烈而壮观的画面,你最想吟诵诗中的哪两句?

生: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

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烟雾袅袅。如划过长空的流星跳的非常欢快。

„„

师: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李白的心情如何?

生:兴奋、欣喜、新奇、赞叹„„(带上这份情感读这两句诗)

3、预设环节三:“赧郎”

师:你还想强调你脑海中的哪一幅画面?(课件出示诗歌)

师:你强调的是一幅赧郎冶炼的画面,“赧郎”什么意思?(板书:赧郎) 师:“赧”什么意思?“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师:赧郎们个个脸红通通的,工人们的心情如何?他们是怎么劳动的?

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生2:激动,他们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师:唱着歌儿劳动,是呀,“歌曲动寒川”,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会唱什么歌呢?

生:(唱——)

师:想听一听吗?(播放课件:冶炼图配乐劳动号子)

师:这样的劳动号子怎么样?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

生:高亢激昂、热情奔放、扣人心弦、鼓舞人心„„

师:这们的号子难道仅仅就是一首鼓舞人心的曲子吗?这分明就是李白心中的一首?

生:赞歌

师:赞美了冶炼工人什么?

生:乐观向上、热爱劳动、积极进取„„(随机板书)

师:这样高亢的号子,这样催人奋进的赞歌是该把冰冷的河水给震动了!河水真得给震动了吗?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

师:你还知道以前学过的哪些诗句有夸张的修辞手法?

生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生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师:你觉得“动”仅仅就是震动的意思吗?结合情景说一说它还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响亮的劳动号子惊动了寂静的夜。(读)

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读)

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

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

„„

师:是呀,铮铮号子,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李白的心,冶炼工人那十足的干劲、乐观的精神折服了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设计意图:教学中只有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有思想的启迪,灵性的放飞,个性的飞扬。此环节中,“炉火”、“红星”、“紫烟”、“赧郎”每个词的背后都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教师抠住这几个词,借助多媒体手段,带着学生遨游在诗的意境里,真切地感受到冶炼工人劳作的辛苦以及乐观精神。同时,在设计时也不适时机的穿插“字词积累”、“修辞手法”等,以此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课堂更高效。]

四、走近李白,以诗解诗

师:这里的寒川就不仅仅是冰冷的河水了,其实它还是什么?

生:“寒川”还是李白那颗冰冷惆怅的心。赧郎们那激人奋进的劳动场面感动了李白,消融了李白心底的那丝如寒川般的哀愁。

师: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斗酒百篇”。才华横溢、浪漫不羁的他本应享有仙人一般的天伦之乐,可他却为什么满怀惆怅,心里冰凉?

师:(课件出示李白资料)朗诵。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为什么愁了吗?

生1:他愁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

生2、他愁自己再也不能实现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了。

生3、他愁自己一身才学,却没有一个发挥的大舞台。

生4、他愁社会动荡,眼见百姓生活一日不如一日,却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生5、他愁朝政日趋势下,奸佞当道,国家蒙受灾难。

„„

师:是呀,李白无比忧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个愁呀让他那满头青丝不知何时变成了秋霜?[课件出示《秋浦歌(其十五)》]

秋浦歌(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师:[课件播放《秋浦歌(其十五)朗诵带]

师:这就是《秋浦歌》组诗第十五首。你知道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吗? 生:“愁”

师:李白有多愁?

生1:愁得头发不知道什么时候全白了。

生2、他的愁足足有三千丈。

„„

师:“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李白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权贵重用;空有一腔报效祖国的男儿豪情,却始终不能实现。这就是李白心中一生都无法抹除的隐痛。他觉得自己的处境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他那个愁呀„„

生:齐读《秋浦歌其十五》

师:(课件回到《秋浦歌其十四》)

师:李白的愁好比寒川,却胜过寒川。李白在秋浦时,感觉自己的人生道路,已经山穷水尽,没有了出路,没有了光明。也就是在这时,一副感人至深的劳动场面,让他震撼了。在这一瞬间,他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举杯泼墨诗一首,热情讴歌众郝郎。”终于一首不朽的诗歌《秋浦歌》诞生了,一首诗坛上为数极少的热诚讴歌劳动工人的《秋浦歌》诞生了。

生:配乐有感情的朗诵。

[设计意图:教学的过程,是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师与生三者对话的过程。如何摆脱以往语文教学“线性课堂结构”,营造一种网状结构,抠住关键字词放射性去教学,给人以纵横捭阖,收放自如的感觉。让学生抓住“动寒川”这几个字,联系李白的人生际遇去读去悟,悟出了丰富的内心世界,悟出了情味万千。]

五、质疑延伸,浅酌收获

师:学完这首古诗,你读懂了什么,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当然,你还有什么未能弄明白的问题借此机会也可以与大家做进一步交流?

师:老师读完这首诗后,再想想李白的生平,颇有感慨。李白的几份诗兴竟感染了我,写了一首小诗带来与大家分享。[课件出示《赏李白<秋浦歌其十四>后作》]

生:齐读

赏李白《秋浦歌其十四》后作

秋夜冶炼天地红,

一曲消融李白愁。

举杯泼墨诗一首,

热情讴歌众赧郎。

[设计意图:给学生说话的空间,给学生展示的空间。结课时,教师用自创诗引导学生“读诗写诗”,课堂再次掀起波澜,诗味盎然,余韵飘飘。]

附板书设计:

附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秋浦歌》。

2、李白《秋浦歌》系列诗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课后搜集其他的十五首,下周举行《秋浦歌》品颂会。

[设计意图:“读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背诵默写是孩子积淀中华语言的基本方式。设计组织一次品颂会,旨在扩大孩子们读书面,继续燃起孩子们对《秋浦歌》系列诗歌的喜爱之情。同时,也通过改变积累古诗形式,继续高效地落实校本教材《古诗接龙》]

教学反思:

诗里有画,画中有诗。《秋浦歌》短短20个字,便把一幅盛大的劳作场面渲染的淋漓尽致。要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创作心境,特别是诗歌里的点睛之笔,就必须透过文字看画面,将寥寥几笔勾勒出来的抽象画具体化、形象化、情感化。比如在感悟“炉火照天地”那一幅画面的时候,我随便指教室里的任何物件或人,问“这儿怎样?那儿怎样?”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做“照天地”。这种小策略简约而富有实效,学生很快就感受到那幅漫天红艳艳的冶炼图画了。在具象古诗画面的过程中,我采用分解画面典型事物,然后组合的方式逐步让画面细致、生动。同时,加上学生个性化地诵读,课堂高潮迭起,同学们的回答也是异彩纷呈,学生兴趣盎然。

另外,我积极鼓励学生除了与文本对话外,还必须走进作者,与作者对话。在“走进李白,用诗解诗”这个环节中,扣住:“哪里“寒”?为什么寒?”等几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引进李白资料以及《秋浦歌(其十五)》里浓浓的“愁”进行对比探究学习。失落的“愁”与冶炼工人的“乐观”形成了鲜明地对比,李白需要什么,学生都清楚了,对冶炼工人的讴歌也就顺理成章了。

读诗悟境 用诗解诗

——古诗主题式阅读教学《秋浦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十册五单元《古诗二首》之《秋浦歌第十四首》。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再现古诗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认识“赧”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通过诗歌进一步读懂李白,走进李白。

教学思路:

《秋浦歌》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对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本节教学设计采用“读诗入境——画里悟人——以诗解诗——感悟李白”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诵读诗歌,抓住“红星”、“炉火”、“红星”、“紫烟”展开丰富的想像,感悟古时候冶炼工人工作的劳苦,以及乐观的工作态度。然后,引领学生深究教材,进一步走近李白。抓住“动寒川”,借助课外资料以及《秋浦歌》第十五首的对比教学,感受李白内心世界的“寒”,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李白如此讴歌赧郎们的真实缘由了。

在现代媒体的运用上,更是注重巧用,凸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互动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本课的教学上,为学生情感体验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诗海遨游,诵诗入题。

师:刚才同学们背诗的样子真可爱!我知道你们每个人心里都装了不少诗歌。哪位同学单独来背一背,哪个先来?

生:自由背诵

师:(以同学背诵李白诗为契机)这是一首李白的诗,谁还能背他的诗歌? 生:自由背诵

师: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歌——《秋浦歌(其十四)》。(课件出示诗歌)

[设计意图:在学校基于“双主”的主体式古诗教学课题研究大潮下,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背诗”“斗诗”,充分发挥校本教材《古诗接龙》的作用。]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点名反复读,读通读顺。)

师:“赧”读什么?指导书写。

师: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生:“秋浦”是一个地名,“歌”是歌颂的意思。

师: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大概是李白52岁左右,也是他辞去翰林职位,离开长安,漫游生活的第

十年,流寓于此,写下了17首秋浦歌,本首是第十四首。这时期的李白生活是窘迫的,心情也很悲愤,但却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

生:齐读

三、读悟结合,感受画面

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这首秋浦歌就是一幅壮观的图画,同学们自由的诵读,把你头脑中首先呈现出来的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强调出来。

1、预设环节:“炉火”

师:为什么炉火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板书“炉火”)

生:炉火红艳艳,照亮了整个天地。

师:炉火还是怎样的?你想到什么句子或词语来形容这里的炉火?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照天地。

师:是呀!天地之间一片红彤彤,你觉得炉火照红了哪?

生:工人们的脸庞、铁锹、河水、树木、云彩、月亮„„

师:(随便指教室里的任何物件或人)这儿是红的,这也是红的,那儿也是红的。惟宇茫茫,都笼罩在红的天地里!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做些什么? 生1:拿画笔记录此时的壮观美丽!

生2:在这红艳艳的世界里,我陶醉了,我只想一饱眼福,让这美丽时刻永远留在脑海里。

生3:激情燃烧的红色浸润着我,我诗兴大发,用诗歌记录下此时的豪言壮语。(读诗)

生4:我只想兴奋的尖叫起来„„

2、预设环节:“红星”、“紫烟”

师:从他的朗诵中,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板书:红星)

生:飞溅的火花到处都是。

师:“红星”是什么?“紫烟”又是怎么来的?

生:红星是钢花飞溅,紫烟是炉火太热,燃烧了许多东西,而冒起来的轻烟。 师:红星怎么样?“乱”是什么意思?

生:红星乱,乱飞乱溅的意思。

师:飞溅着的红星可能会溅到哪儿?

生:工人的衣服上、脸上、手上、炉火中„„

师:从这个“乱”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本环节设计灵动,教师依据学生思路安排教学,但却并不会踩西瓜皮似的跟着学生思路走。目的是为了构建起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感受冶炼工人质朴、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

师:(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师:看到这种热烈而壮观的画面,你最想吟诵诗中的哪两句?

生: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

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烟雾袅袅。如划过长空的流星跳的非常欢快。

„„

师: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李白的心情如何?

生:兴奋、欣喜、新奇、赞叹„„(带上这份情感读这两句诗)

3、预设环节三:“赧郎”

师:你还想强调你脑海中的哪一幅画面?(课件出示诗歌)

师:你强调的是一幅赧郎冶炼的画面,“赧郎”什么意思?(板书:赧郎) 师:“赧”什么意思?“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师:赧郎们个个脸红通通的,工人们的心情如何?他们是怎么劳动的?

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生2:激动,他们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师:唱着歌儿劳动,是呀,“歌曲动寒川”,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会唱什么歌呢?

生:(唱——)

师:想听一听吗?(播放课件:冶炼图配乐劳动号子)

师:这样的劳动号子怎么样?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

生:高亢激昂、热情奔放、扣人心弦、鼓舞人心„„

师:这们的号子难道仅仅就是一首鼓舞人心的曲子吗?这分明就是李白心中的一首?

生:赞歌

师:赞美了冶炼工人什么?

生:乐观向上、热爱劳动、积极进取„„(随机板书)

师:这样高亢的号子,这样催人奋进的赞歌是该把冰冷的河水给震动了!河水真得给震动了吗?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

师:你还知道以前学过的哪些诗句有夸张的修辞手法?

生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生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师:你觉得“动”仅仅就是震动的意思吗?结合情景说一说它还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响亮的劳动号子惊动了寂静的夜。(读)

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读)

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

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

„„

师:是呀,铮铮号子,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李白的心,冶炼工人那十足的干劲、乐观的精神折服了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设计意图:教学中只有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有思想的启迪,灵性的放飞,个性的飞扬。此环节中,“炉火”、“红星”、“紫烟”、“赧郎”每个词的背后都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教师抠住这几个词,借助多媒体手段,带着学生遨游在诗的意境里,真切地感受到冶炼工人劳作的辛苦以及乐观精神。同时,在设计时也不适时机的穿插“字词积累”、“修辞手法”等,以此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课堂更高效。]

四、走近李白,以诗解诗

师:这里的寒川就不仅仅是冰冷的河水了,其实它还是什么?

生:“寒川”还是李白那颗冰冷惆怅的心。赧郎们那激人奋进的劳动场面感动了李白,消融了李白心底的那丝如寒川般的哀愁。

师: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斗酒百篇”。才华横溢、浪漫不羁的他本应享有仙人一般的天伦之乐,可他却为什么满怀惆怅,心里冰凉?

师:(课件出示李白资料)朗诵。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为什么愁了吗?

生1:他愁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

生2、他愁自己再也不能实现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了。

生3、他愁自己一身才学,却没有一个发挥的大舞台。

生4、他愁社会动荡,眼见百姓生活一日不如一日,却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生5、他愁朝政日趋势下,奸佞当道,国家蒙受灾难。

„„

师:是呀,李白无比忧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个愁呀让他那满头青丝不知何时变成了秋霜?[课件出示《秋浦歌(其十五)》]

秋浦歌(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师:[课件播放《秋浦歌(其十五)朗诵带]

师:这就是《秋浦歌》组诗第十五首。你知道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吗? 生:“愁”

师:李白有多愁?

生1:愁得头发不知道什么时候全白了。

生2、他的愁足足有三千丈。

„„

师:“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李白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权贵重用;空有一腔报效祖国的男儿豪情,却始终不能实现。这就是李白心中一生都无法抹除的隐痛。他觉得自己的处境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他那个愁呀„„

生:齐读《秋浦歌其十五》

师:(课件回到《秋浦歌其十四》)

师:李白的愁好比寒川,却胜过寒川。李白在秋浦时,感觉自己的人生道路,已经山穷水尽,没有了出路,没有了光明。也就是在这时,一副感人至深的劳动场面,让他震撼了。在这一瞬间,他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举杯泼墨诗一首,热情讴歌众郝郎。”终于一首不朽的诗歌《秋浦歌》诞生了,一首诗坛上为数极少的热诚讴歌劳动工人的《秋浦歌》诞生了。

生:配乐有感情的朗诵。

[设计意图:教学的过程,是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师与生三者对话的过程。如何摆脱以往语文教学“线性课堂结构”,营造一种网状结构,抠住关键字词放射性去教学,给人以纵横捭阖,收放自如的感觉。让学生抓住“动寒川”这几个字,联系李白的人生际遇去读去悟,悟出了丰富的内心世界,悟出了情味万千。]

五、质疑延伸,浅酌收获

师:学完这首古诗,你读懂了什么,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当然,你还有什么未能弄明白的问题借此机会也可以与大家做进一步交流?

师:老师读完这首诗后,再想想李白的生平,颇有感慨。李白的几份诗兴竟感染了我,写了一首小诗带来与大家分享。[课件出示《赏李白<秋浦歌其十四>后作》]

生:齐读

赏李白《秋浦歌其十四》后作

秋夜冶炼天地红,

一曲消融李白愁。

举杯泼墨诗一首,

热情讴歌众赧郎。

[设计意图:给学生说话的空间,给学生展示的空间。结课时,教师用自创诗引导学生“读诗写诗”,课堂再次掀起波澜,诗味盎然,余韵飘飘。]

附板书设计:

附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秋浦歌》。

2、李白《秋浦歌》系列诗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课后搜集其他的十五首,下周举行《秋浦歌》品颂会。

[设计意图:“读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背诵默写是孩子积淀中华语言的基本方式。设计组织一次品颂会,旨在扩大孩子们读书面,继续燃起孩子们对《秋浦歌》系列诗歌的喜爱之情。同时,也通过改变积累古诗形式,继续高效地落实校本教材《古诗接龙》]

教学反思:

诗里有画,画中有诗。《秋浦歌》短短20个字,便把一幅盛大的劳作场面渲染的淋漓尽致。要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创作心境,特别是诗歌里的点睛之笔,就必须透过文字看画面,将寥寥几笔勾勒出来的抽象画具体化、形象化、情感化。比如在感悟“炉火照天地”那一幅画面的时候,我随便指教室里的任何物件或人,问“这儿怎样?那儿怎样?”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做“照天地”。这种小策略简约而富有实效,学生很快就感受到那幅漫天红艳艳的冶炼图画了。在具象古诗画面的过程中,我采用分解画面典型事物,然后组合的方式逐步让画面细致、生动。同时,加上学生个性化地诵读,课堂高潮迭起,同学们的回答也是异彩纷呈,学生兴趣盎然。

另外,我积极鼓励学生除了与文本对话外,还必须走进作者,与作者对话。在“走进李白,用诗解诗”这个环节中,扣住:“哪里“寒”?为什么寒?”等几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引进李白资料以及《秋浦歌(其十五)》里浓浓的“愁”进行对比探究学习。失落的“愁”与冶炼工人的“乐观”形成了鲜明地对比,李白需要什么,学生都清楚了,对冶炼工人的讴歌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关文章

  • [秋浦歌]教案设计
  • <秋浦歌>教学设计 执教者: 集贤小学 宁静 钻研教材:<秋浦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劳动>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 首古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壮观的秋夜冶炼图,抒发了对壮观的劳动场面的赞美. 学情分 ...查看


  • 李白的诗:[秋浦歌十七首]
  • <秋浦歌十七首>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 ...查看


  •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查看


  • 兴办生态游 脱贫一方人
  •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这是诗仙李白站在秋浦河吟出的第一句诗.秋浦河可以说是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人民的母亲河,李白几游秋浦.流连忘返,作下脍炙人口的"秋浦歌",因此秋浦河也被称作"诗之河 ...查看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 失败的结束,努力的开始 --<古诗二首>赛课反思 龙泉二小 程娟 2016年3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区级语文学科赛课,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两个星期,但是赛课的那一幕幕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了我教学生涯中一次难忘的回忆. 记得我 ...查看


  • 秋天的诗句:秋浦歌
  •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赏析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 ...查看


  • 杜牧的诗:[秋浦途中]原文
  • <秋浦途中>原文 萧萧山路穷秋雨, 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 来时还下杜陵无? <秋浦途中>鉴赏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 ...查看


  • 杜牧的诗:秋浦途中
  • 秋浦途中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鉴赏: <秋浦途中>这首诗写于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似即为 ...查看


  • 李白写的关于月亮的诗[1]
  • 李白写的关于月亮的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月,青天悬玉钩."(<挂席西江上待月有怀>) "秋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