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
模块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素质教育)
1.教育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开放性。 国家实施素质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因材施教)。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1.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2.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考察社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3.家校合作是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方法:讲解、讨论、观察、参观、示范、实验、多媒体的运用。
二.学生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育人为本,科学发展;)
1.学生观:学生观即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它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个性化—学生是各具特点的人。2.人性化—学生是有生命活力的人。3.主体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4.发展性—学生是发展的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4.育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教师观
1.教师观: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2.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具备职业道德、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建构专业人格、形成专业思想、发展专业自我)
3.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与方法:1.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2.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3.教学反思。4.同伴互助。5.专业引领。6.课题研究。
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和价值,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模块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核心和灵魂是“爱”与“责任”):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综合素质
模块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素质教育)
1.教育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开放性。 国家实施素质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因材施教)。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1.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2.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考察社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3.家校合作是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方法:讲解、讨论、观察、参观、示范、实验、多媒体的运用。
二.学生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育人为本,科学发展;)
1.学生观:学生观即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它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个性化—学生是各具特点的人。2.人性化—学生是有生命活力的人。3.主体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4.发展性—学生是发展的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4.育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教师观
1.教师观: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2.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具备职业道德、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建构专业人格、形成专业思想、发展专业自我)
3.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与方法:1.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2.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3.教学反思。4.同伴互助。5.专业引领。6.课题研究。
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和价值,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模块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核心和灵魂是“爱”与“责任”):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