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上旬刊)
文化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死亡艺术
□
摘
要
赵祥辉
贵州・贵阳550025)
(贵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学院
自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后,“死亡”,像是一门艺术一样在西方文学中有了全新的含义,如何将人从在死
中救赎出来,成了西方文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在本文中,笔者试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的塑造上探讨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死亡艺术。
关键词基督教死亡艺术死亡救赎
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7)10-187-01
《罪与罚》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死亡于生命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无法回避与勾销的。古希腊文化里却没有基督教的赎的观念,它只是以死后的恐怖来突出现世的美好。而基督教将人从“在死”中赎回成为了基督宗教带给西方特异的观点,因而受到基督精神浸润的西方文学面对“死亡”时开启了迥异于古希腊的死亡意境。
西方文学表现出的相信上帝能从在死中将人赎出的观念基于基督教要“同基督同死同活”这样一个信条。因为“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上帝活着。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却当6:8)基督信仰只有一次死,那看自己是活的。”(《新约・罗马书》是向罪的死;却有二次生,那是向死的生。第二次的生才是真正的赎。在基督教看来,从死中得赎,皆因一个“爱”字。在《罪与罚》中,读者可以从作品中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看到作者表现出来的受到基督信仰的死亡艺术。
高尔基曾经说过,就艺术描写力来说,只有莎士比亚能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媲美。作为现代派鼻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作品中那些震撼人心的悲惨画面,他以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的那些庄严的、悲剧性的痛苦形象,都深深印在所有读过他的作品的人的心中。“如果说时间能熄灭爱情的火焰和人类的所有其他感情……那么对于真正的文学作品,时间却会创造不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正是世界文学中这种不朽的作品之一。
在本部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整个人间就是地狱,这地狱里到处游荡着被生活的烈火所煎熬的痛苦的灵魂。《罪与罚》成了揭露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罗斯社会凶残不仁的最强有力的文学作品之一。整部小说中响彻了被这个社会碾碎的人们怎么也压抑不住的绝望的呼喊:不能、不可能这样活下去。无路可走成了小说的主旋律。作品中随处都充斥着无助的死亡!
要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蕴涵于作品中的死亡艺术,首先要了解的是作品中平凡的悲剧性人物所存在的悲剧环境。
拉斯科利尼科夫认识马尔梅拉多夫的场面决定了整部小说的基调,读者立刻会感觉到自己置身于千百万人受苦受难的悲怆气氛之中。让父亲讲给人们听,他的女儿怎样和为什么不得不沦为妓女。世界文学中很少有人能对人生的哀痛、苦难、羞辱与悲惨作如此深刻的暴露。后来,拉斯科利尼科夫对索尼娅说:“投水自尽,一下子
结束这一切,倒更正确些,正确一千倍,也明智一千倍!”索尼娅对他的话一点儿也不感到惊讶,而只是问了一声:“那他们(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和三个孤儿)呢?”对于穷人来说,就连自杀也是不可多得的奢侈。生活里的确有这样一些情况,自杀是生活获得保障的人才能得到的权利,才能享受的奢侈。而像索尼娅这样的人却连自杀都不可能。
陀思妥耶夫斯基设于了一个让人似乎觉得窒息的悲剧环境。索尼娅面对父亲失业、继母病魔缠身、弟妹不得温饱只得出卖肉体来养活家人;索尼亚的父亲在一次酒后被马车辗死;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母亲为维持他的学业狠心地将女儿嫁给狠毒的律师卢仁;卡捷琳娜的死。“上帝”在装聋作哑,对穷人的悲惨命运视而不见。对于穷人来说,对于这些悲剧人物来说,他们的一生就是一场噩梦。
巴赫金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平凡的悲剧性人物之死的研究,阐发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死亡绝无兴趣,死亡使我们丧失自我意识,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获悉自己死亡的全部成分,死亡只是自我意识活动的终点”。相应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注重生命、意识的存在。因此,他对死亡只写死亡那一瞬间的意识活动。而自杀,作为一种自愿死亡,在他看来更能体现生命意识的剧烈活动。
在《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看到:“大家都杀人,在世界上,现在杀人,过去也杀人,血象瀑布一样地流,像香槟酒一样地流,为了这,有人在神殿里被带上桂冠,以后又被称作人类的恩主。”出于实践他的超人理论,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他的杀人逻辑和行为带给他的却不是桂冠,而是无尽的精神折磨。
基督教爱的登场使历史理性造成的死亡观念无所逃遁。同样是处于苦难处境、孤苦无助的索尼亚,她有着历难者基督的类似特征。基督降临尘世、代世人受苦、被钉十字架,最后才从死中复活。索尼16岁就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以出卖肉体亚生于一小官吏之家,
来挣养活家里几口的面包。她不曾得到过世人的爱,但她凭基督的爱活着,并以爱最终拯救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爱“像火花似的在拉斯柯尔尼科夫心里燃烧起来,突然像一场大火烧遍了他的全身。拉斯柯尔尼科夫心里的一切立刻软化了,他泪如雨下。他怎么站着,就怎么扑倒在地上……他跪在广场中心,趴在地上,怀着快乐和幸福吻了吻这片肮脏的土地。”这是爱对他的救赎,同时也是基督教的爱对他的死亡观的胜利。
最终,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对基督的信仰为这部作品划上了句号,上帝将人从死亡中救赎!
参考文献:
语冰译・米哈伊尔・巴赫金[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187
2007.10(上旬刊)
文化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死亡艺术
□
摘
要
赵祥辉
贵州・贵阳550025)
(贵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学院
自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后,“死亡”,像是一门艺术一样在西方文学中有了全新的含义,如何将人从在死
中救赎出来,成了西方文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在本文中,笔者试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的塑造上探讨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死亡艺术。
关键词基督教死亡艺术死亡救赎
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7)10-187-01
《罪与罚》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死亡于生命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无法回避与勾销的。古希腊文化里却没有基督教的赎的观念,它只是以死后的恐怖来突出现世的美好。而基督教将人从“在死”中赎回成为了基督宗教带给西方特异的观点,因而受到基督精神浸润的西方文学面对“死亡”时开启了迥异于古希腊的死亡意境。
西方文学表现出的相信上帝能从在死中将人赎出的观念基于基督教要“同基督同死同活”这样一个信条。因为“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上帝活着。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却当6:8)基督信仰只有一次死,那看自己是活的。”(《新约・罗马书》是向罪的死;却有二次生,那是向死的生。第二次的生才是真正的赎。在基督教看来,从死中得赎,皆因一个“爱”字。在《罪与罚》中,读者可以从作品中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看到作者表现出来的受到基督信仰的死亡艺术。
高尔基曾经说过,就艺术描写力来说,只有莎士比亚能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媲美。作为现代派鼻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作品中那些震撼人心的悲惨画面,他以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的那些庄严的、悲剧性的痛苦形象,都深深印在所有读过他的作品的人的心中。“如果说时间能熄灭爱情的火焰和人类的所有其他感情……那么对于真正的文学作品,时间却会创造不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正是世界文学中这种不朽的作品之一。
在本部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整个人间就是地狱,这地狱里到处游荡着被生活的烈火所煎熬的痛苦的灵魂。《罪与罚》成了揭露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罗斯社会凶残不仁的最强有力的文学作品之一。整部小说中响彻了被这个社会碾碎的人们怎么也压抑不住的绝望的呼喊:不能、不可能这样活下去。无路可走成了小说的主旋律。作品中随处都充斥着无助的死亡!
要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蕴涵于作品中的死亡艺术,首先要了解的是作品中平凡的悲剧性人物所存在的悲剧环境。
拉斯科利尼科夫认识马尔梅拉多夫的场面决定了整部小说的基调,读者立刻会感觉到自己置身于千百万人受苦受难的悲怆气氛之中。让父亲讲给人们听,他的女儿怎样和为什么不得不沦为妓女。世界文学中很少有人能对人生的哀痛、苦难、羞辱与悲惨作如此深刻的暴露。后来,拉斯科利尼科夫对索尼娅说:“投水自尽,一下子
结束这一切,倒更正确些,正确一千倍,也明智一千倍!”索尼娅对他的话一点儿也不感到惊讶,而只是问了一声:“那他们(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和三个孤儿)呢?”对于穷人来说,就连自杀也是不可多得的奢侈。生活里的确有这样一些情况,自杀是生活获得保障的人才能得到的权利,才能享受的奢侈。而像索尼娅这样的人却连自杀都不可能。
陀思妥耶夫斯基设于了一个让人似乎觉得窒息的悲剧环境。索尼娅面对父亲失业、继母病魔缠身、弟妹不得温饱只得出卖肉体来养活家人;索尼亚的父亲在一次酒后被马车辗死;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母亲为维持他的学业狠心地将女儿嫁给狠毒的律师卢仁;卡捷琳娜的死。“上帝”在装聋作哑,对穷人的悲惨命运视而不见。对于穷人来说,对于这些悲剧人物来说,他们的一生就是一场噩梦。
巴赫金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平凡的悲剧性人物之死的研究,阐发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死亡绝无兴趣,死亡使我们丧失自我意识,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获悉自己死亡的全部成分,死亡只是自我意识活动的终点”。相应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注重生命、意识的存在。因此,他对死亡只写死亡那一瞬间的意识活动。而自杀,作为一种自愿死亡,在他看来更能体现生命意识的剧烈活动。
在《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看到:“大家都杀人,在世界上,现在杀人,过去也杀人,血象瀑布一样地流,像香槟酒一样地流,为了这,有人在神殿里被带上桂冠,以后又被称作人类的恩主。”出于实践他的超人理论,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他的杀人逻辑和行为带给他的却不是桂冠,而是无尽的精神折磨。
基督教爱的登场使历史理性造成的死亡观念无所逃遁。同样是处于苦难处境、孤苦无助的索尼亚,她有着历难者基督的类似特征。基督降临尘世、代世人受苦、被钉十字架,最后才从死中复活。索尼16岁就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以出卖肉体亚生于一小官吏之家,
来挣养活家里几口的面包。她不曾得到过世人的爱,但她凭基督的爱活着,并以爱最终拯救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爱“像火花似的在拉斯柯尔尼科夫心里燃烧起来,突然像一场大火烧遍了他的全身。拉斯柯尔尼科夫心里的一切立刻软化了,他泪如雨下。他怎么站着,就怎么扑倒在地上……他跪在广场中心,趴在地上,怀着快乐和幸福吻了吻这片肮脏的土地。”这是爱对他的救赎,同时也是基督教的爱对他的死亡观的胜利。
最终,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对基督的信仰为这部作品划上了句号,上帝将人从死亡中救赎!
参考文献:
语冰译・米哈伊尔・巴赫金[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