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期末考试题(答案)

通货膨胀: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流动性偏好: 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流动性偏好又称被为货币需求。与其他资产相比,货币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人们用货币很容易与其他资产进行交换。正是这种流动性,人们对货币产生偏好。产生流动偏好的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交易动机,二是预防动机,三是投机动机。

费血方程:

MV=PT 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消费倾向:

指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例。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消费支出占收入增加支出的比重。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必须型消费是指日常生活必须支出的消费。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即货币学派,是在传统货币数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流派,货币学派的领袖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 弗里德曼教授。货币学派继承了货币数量理论的传统,重视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建立了货币分析的经济模型,强调货币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以货币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货币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的基调是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根源。

首先,凯恩斯经济学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震撼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西方国家成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面对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不再欣赏那种否认危机和失业的可能性的传统经济学,而是希望出现一种新经济学,这种新经济学要承认危机和失业,但不要承认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防止危机和失业,而不要只是空泛议论;要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允许任何转向马克思、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存在和蔓延。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其次,凯恩斯经济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

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实际上,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学。后来西方经济学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的经济思想。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有相当的时代背景。

非理性预期的三种模型:

一.静态预期,静态预期理论假定经济活动主题(企业或个人)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在传统的蛛网模型理论中,生产者必须对未来上市时的产品价格进行预期,以决定其供给数量,,蛛网理论假定,生产者通常都以当前的市场价格作为对下一时期市场价格的预期,这即是静态预期。若以Pt表示第t期的实际价格水平,Pt-1表示第t期前一个时期的实际价格水平,

态预期模型为: 表示在t-1期所预期的价格水平,则静

二.外推型预期, 是指对未来的预期不仅依据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而且还应建立在经济变量的变化方向的基础上。这种预期不仅要依赖于经济变量过去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还依赖于该经济变量所显示出来的变化方向或变化趋势。若α表示预期中的调整系数,Pt-2为第t-1期前一时期的实际价格水平,外推性预期的模型为:

根据这一模型分析可知,如果α等于0,该模型则转化为静态预期模型,假定市场实际价格从t-2时期到t-1时期是上涨了,即Pt-1>Pt-2,根据非理性预期理论乐观的人预期价格上涨趋势将持续下去(α=1),悲观的人则预期价格上涨趋势不会持续,反而会大幅度下降(α=-1),因为乐观与悲观两种情绪的支配,预期价格出现正好相反的结果。

三.适应性预期,适应性预期是说经济主体会根据自己过去在做出预期决策时所犯错误的程度来修正在以后每一时期的预期。以β表示适应性预期的调整系数,而且0

适应性预期形成的一个特点,就是考虑到前期实际价格Pt-1与预期价格的差距,进行现期的价格预期,形成反馈型预期机制,如图(略),前期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现行预期价格下降,反之,前期预期价格低于实际价格时,现期预期价格上升,适应性预期强调,经济活动主体的预期并不是独立于其他经济变量之外的某种心理状态,而是以他们过去的经验和客观的经济活动变化为基础的,人们可以利用过去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他们现在的预期。

可以看出,静态预期是适应性预期的一个特例。很显然,

相对于前两种预期的形成机制而言,适应性预期更加复杂,更为接近现实。不管是静态预期、外推预期还是适应性预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人们只是凭借过去的经验对未来做出判断,没有充分利用与预期相关的其他变量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因此又被统称为非理性预期

“两个剑桥之争”认为凯恩斯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对此争论的看法

二者都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认为凯恩斯理论侧重宏观的总量分析,但是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核心是收入分配理论,而且缺乏微观价值和分配论基础,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理论核心是AD-AS模型及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并用IS-LM模型概括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将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加以综合。

西方经济学的三次综合

第一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政治经济学原理》 约翰.穆勒 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穆勒首先重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规律,而财富则是具有效用和交换价值的物品,然后阐述了他的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

第二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经济学原理》 阿尔弗里德.马歇尔 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是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继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后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支配着英美经济学论坛。《经济学原理》,宣传渐进改良,采用折衷主义方法,综合各种经济学理论,尤其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形式下,吸收边际效用学说,因而其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第三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保罗.萨谬尔森《经济学》1948年出版萨谬尔森的《经济学》是第一部融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经济学教科书.一方面,他把国民收入和就业问题作为该书的中心问题来叙述和解释凯恩斯的理论结构,从而完成把凯恩斯理论提升到经济学主流地位并演变为宏观经济理论

任务的第一人;另一方面,他仍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理论作为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包括进去,把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理论两种对立的理论融为一体。

通货膨胀: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流动性偏好: 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流动性偏好又称被为货币需求。与其他资产相比,货币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人们用货币很容易与其他资产进行交换。正是这种流动性,人们对货币产生偏好。产生流动偏好的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交易动机,二是预防动机,三是投机动机。

费血方程:

MV=PT 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消费倾向:

指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例。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消费支出占收入增加支出的比重。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必须型消费是指日常生活必须支出的消费。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即货币学派,是在传统货币数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流派,货币学派的领袖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 弗里德曼教授。货币学派继承了货币数量理论的传统,重视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建立了货币分析的经济模型,强调货币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以货币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货币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的基调是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根源。

首先,凯恩斯经济学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震撼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西方国家成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面对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不再欣赏那种否认危机和失业的可能性的传统经济学,而是希望出现一种新经济学,这种新经济学要承认危机和失业,但不要承认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防止危机和失业,而不要只是空泛议论;要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允许任何转向马克思、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存在和蔓延。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其次,凯恩斯经济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

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实际上,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学。后来西方经济学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的经济思想。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有相当的时代背景。

非理性预期的三种模型:

一.静态预期,静态预期理论假定经济活动主题(企业或个人)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在传统的蛛网模型理论中,生产者必须对未来上市时的产品价格进行预期,以决定其供给数量,,蛛网理论假定,生产者通常都以当前的市场价格作为对下一时期市场价格的预期,这即是静态预期。若以Pt表示第t期的实际价格水平,Pt-1表示第t期前一个时期的实际价格水平,

态预期模型为: 表示在t-1期所预期的价格水平,则静

二.外推型预期, 是指对未来的预期不仅依据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而且还应建立在经济变量的变化方向的基础上。这种预期不仅要依赖于经济变量过去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还依赖于该经济变量所显示出来的变化方向或变化趋势。若α表示预期中的调整系数,Pt-2为第t-1期前一时期的实际价格水平,外推性预期的模型为:

根据这一模型分析可知,如果α等于0,该模型则转化为静态预期模型,假定市场实际价格从t-2时期到t-1时期是上涨了,即Pt-1>Pt-2,根据非理性预期理论乐观的人预期价格上涨趋势将持续下去(α=1),悲观的人则预期价格上涨趋势不会持续,反而会大幅度下降(α=-1),因为乐观与悲观两种情绪的支配,预期价格出现正好相反的结果。

三.适应性预期,适应性预期是说经济主体会根据自己过去在做出预期决策时所犯错误的程度来修正在以后每一时期的预期。以β表示适应性预期的调整系数,而且0

适应性预期形成的一个特点,就是考虑到前期实际价格Pt-1与预期价格的差距,进行现期的价格预期,形成反馈型预期机制,如图(略),前期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现行预期价格下降,反之,前期预期价格低于实际价格时,现期预期价格上升,适应性预期强调,经济活动主体的预期并不是独立于其他经济变量之外的某种心理状态,而是以他们过去的经验和客观的经济活动变化为基础的,人们可以利用过去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他们现在的预期。

可以看出,静态预期是适应性预期的一个特例。很显然,

相对于前两种预期的形成机制而言,适应性预期更加复杂,更为接近现实。不管是静态预期、外推预期还是适应性预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人们只是凭借过去的经验对未来做出判断,没有充分利用与预期相关的其他变量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因此又被统称为非理性预期

“两个剑桥之争”认为凯恩斯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对此争论的看法

二者都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认为凯恩斯理论侧重宏观的总量分析,但是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核心是收入分配理论,而且缺乏微观价值和分配论基础,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理论核心是AD-AS模型及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并用IS-LM模型概括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将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加以综合。

西方经济学的三次综合

第一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政治经济学原理》 约翰.穆勒 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穆勒首先重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规律,而财富则是具有效用和交换价值的物品,然后阐述了他的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

第二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经济学原理》 阿尔弗里德.马歇尔 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是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继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后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支配着英美经济学论坛。《经济学原理》,宣传渐进改良,采用折衷主义方法,综合各种经济学理论,尤其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形式下,吸收边际效用学说,因而其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第三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保罗.萨谬尔森《经济学》1948年出版萨谬尔森的《经济学》是第一部融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经济学教科书.一方面,他把国民收入和就业问题作为该书的中心问题来叙述和解释凯恩斯的理论结构,从而完成把凯恩斯理论提升到经济学主流地位并演变为宏观经济理论

任务的第一人;另一方面,他仍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理论作为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包括进去,把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理论两种对立的理论融为一体。


相关文章

  •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流派试题二答案及评分标准
  • -------- -------- 大庆师范学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流派>期末考试试卷 大庆师范学院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方向) 征暗示等手法,来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过程.代表作家有普鲁 ...查看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quo ...查看


  • 总结武汉大学百家选课经验
  • 总结武汉大学百家选课经验--终结版 来源: 王小小灰的日志 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 水安全与水管理 李可可 数学与自然1分:大一下时上的,老师比较有气质:经常签到,都是同学帮签的.快期末时,有个分组做PPT展示,我们组全是我一个人做的:考试是现 ...查看


  • 清华大学选课指南
  • 清华大学选课指南 当年选课时乱选一气,结果悲剧无比. 后来无意中得到了这份选课指南,万分感谢整理这个指南的原作者. 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像在下一样悲剧,所以结合我自己的经验传上来希望有所裨益. 主要是选修课部分.(必修应该问自己系的学长)另, ...查看


  • (0139)[法理学]大作业A(1)答案
  • 香港和英联邦国家采用的是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两大法系的主要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 学号: 类别: 网教 姓名: 专业: 法律事务 层次: 201 5 年 11 月 差异有: ▲第一,法律渊 ...查看


  •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
  • 分类: 必修三月考试题及交流探究 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孔子思想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 仁者爱人B. 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D.无为而治 2. 主要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是: A.<论语> ...查看


  • 高等教育自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试卷答案
  • 2004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试卷 (课程代码0813)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纷繁,最早的一派被认为是由 (国家) 诗人马里内蒂所发表的<未 ...查看


  • 西方经济学流派考试重点答案
  • 三.名词解释 1.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生产过程中所付之成本会成为生产要素之所得:社会是充分就业的,不会产生生产过剩. 2.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指企业因对商品价格调整而产生的成本. 4.动态时间不一致性:是指政策当局在t时按最优化原则 ...查看


  • 2016年12月尔雅通识课美术鉴赏期末考试满分答案
  •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科学家在非洲发现的制作颜料的作坊,距今已有()的时间.(1.0分) 1.0 分 ∙ 5万年 A . ∙ ∙ 8万年 B . ∙ ∙ 10万年 C . ∙ ∙ 12万年 D . ∙ 我的答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