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基本概念与知识.1

水资源基本概念与知识

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常以淡水体的年补给量作为水资源的定量指标,如用河川年径流量表示地表水资源量,用含水层补给量表示地下水资源量。广义的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规定:本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总量是指评价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即地表产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和,不包括过境水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评价区内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河川径流量,2005年我国地表水资源量为26982.4亿m3。地下水资源量是指评价区内降水和地表水对饱水岩土层的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河道、湖库、渠系、渠灌田间等地表水体的入渗补给量,2005年我国地下水资源量为8 091.1亿m。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 070.8亿m3。水资源总量由地表水资源量加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而得,2005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53.1亿m。 33

水资源具有补给的循环性、变化的复杂性、利用的广泛性和利害的双重性等特点。水资源在自身的循环过程中可不断恢复和更新,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在生产生活中水的利用无处不在,同时水的多寡也是一把双刃剑,水利和水害双重性十分明显。

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灵魂。工农业和居民生活均离不开水,为此得从河流和湖库或地下取水,供给需要用水的用水户,用水户用掉一部分水(耗水),

并排出污水或废水。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取水量、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排水量等几个基本概念。

取水量是指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通过工程或人工措施获得的水量,通常包括蓄水、引水、提水、调水等。供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之和。用水量是指用水户所使用的水量,通常是由供水单位提供,也可以是由用水户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塘)或地下取水获得。耗水量是指用水过程中所消耗的、不可回收利用的净用水量。排水量指用水户向江河、湖泊或其他水体排放的水量。这种水量一般以废水或污水形式排放在水体中。一般来说,取水量大于等于供水量,用水量大于等于取水量,用水量大于等于排水量,耗水量与排水量之和等于用水量。 有些生产过程中,其排放的水经过简单的处理还可以被重复利用,或被要求用水水质低的工艺过程利用,因此这时候用水量就等于取水量与重复利用水量之和。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尽管淡水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还不得不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可利用量就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量中可以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体现的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紧张程度。国际上一般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于40%时,用水高度紧张,出现严重水荒,急需加强供需管理;20~40%时,用水中高度紧张,需解决用水争抢问题,同时特别关心水生生态系统,需要大量投资来提高用水效率。

然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常用水资源承载能力表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这种承载能力不是无限的,必须要在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再去谈经济发展用水。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否则就会出现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均需要水,这时候我们就得统筹考虑。国民经济需水量包括农业、工业和城镇综合生活、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量,其中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城镇综合生活包括城镇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工业和城镇综合生活需水量基本等于实际用水量。农业和农村居民生活实际用水量受水资源和供水条件限制,一般都小于需水量。 用水就意味着必须要排水,排水必定就会污染水体。那么什么是水污染呢?水污染,又称水体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水体失去原有功能,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按水体类型可分为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海洋污染、地下水污染等。

水污染从有人类的那天就开始出现了,只不过是那时的污染依靠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即可解决。目前水体污染这么严重,是因为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承载能力或水环境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水域内,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不同的水体具有不同的纳污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排污总量的重要参考依据。

科学、合理确定流域或区域排污总量指标十分重要。减少污水排放量,增加水量,采取生物工程净化水体,保护湿地、增强水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等均可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目前主要途径有减污、增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途径除减污、增水外,污水资源化也是一项重要措旋。污水资源化既治理了污水,减少了污水的排放,又可以使处理后的污水回用,增加了水环境承载能力。

我们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必须给生态环境留有最低用水,因为生态环境也像人类一样要耗水。生态环境耗水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生态环境是一种自然形态,水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和基本要素。从自然界本身来讲,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取实质上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用水越少越好。保护生态与环境用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基本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如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一定形态和功能,需要保留的河道水(流)量。

节约用水与节水标准概念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与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卫生水平的提高,世界用水量迅猛增长,加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目前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大陆区域水资源严重匮乏,几乎到了水荒的程度。特别是在北非、中东及中亚,用水紧张正在威胁着这些地区的安全,并已经到了逼着联合国从中斡旋,以防止战争爆发的地步。

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按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的战略决策。

节约用水(简称节水)是指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取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杜绝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由于采取各种节水措施,在未来水平年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的情况下,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口需要用的水量,比现状国民经济用水量和人口需用水量所减少的水量叫节水潜力。

节水型社会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并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参与下,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的合理用水和高效益用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总则第八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建立起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树立自觉节水意识及其行为的社会风尚,切实转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粗放利用方式,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水权呢?水权是指水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从所有权中分设出的用益权。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力,所有权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恒久性的特点。我国《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

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通过明晰水权,建立对水资源所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我们把这种制度叫做水权制度。通过水权分配和制定用水定额,落实各行各业、各个流域及用水户的用水指标,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之为水权明晰。水权明晰的核心是确定用水户用水量、用水的使用权和支配权。

通过出售水、买卖水、用经济杠杆推动和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交易场所称之为水市场。在水的使用权确定以后,对水权进行交易和转让,就形成了水市场。水权的转让促使水的利用从低效益向高效益的经济利益转化,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由于水的特殊性,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我国地广、人多、水少,用水量日益增加,把用水推向市场,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水资源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水市场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前景。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而标准就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部门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是标准化的产物,是对技术内容的规范,是技术领域的“技术契约”,是科学活动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技术标准与部门规章相比,无论在内容、程序、语言上都有明显的区别。技术标准不能违背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引用技术标准。

节水标准就是对节水过程包括取水、用水、排水等,节水管理包括测试、考核、评价等,节水产品包括器具、设备、管材等,涉及节水的事务所作的统一规定,以节水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部门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目前,节水方面的标准包括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

第一章 水资源基本概念与知识

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常以淡水体的年补给量作为水资源的定量指标,如用河川年径流量表示地表水资源量,用含水层补给量表示地下水资源量。广义的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规定:本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总量是指评价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即地表产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和,不包括过境水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评价区内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河川径流量,2005年我国地表水资源量为26982.4亿m3。地下水资源量是指评价区内降水和地表水对饱水岩土层的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河道、湖库、渠系、渠灌田间等地表水体的入渗补给量,2005年我国地下水资源量为8 091.1亿m3。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 070.8亿m3。水资源总量由地表水资源量加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而得,2005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53.1亿m3。

水资源具有补给的循环性、变化的复杂性、利用的广泛性和利害的双重性等特点。水资源在自身的循环过程中可不断恢复和更新,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在生产生活中水的利用无处不在,同时水的多寡也是一把双刃剑,水利和水害双重性十分明显。

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灵魂。工农业和居民生活均离不开水,为此得从河流和湖库或地下取水,供给需要用水的用水户,用水户用掉一部分水(耗水),并排出污水或废水。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取水量、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排水量等几个基本概念。

取水量是指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通过工程或人工措施获得的水量,通常包括蓄水、引水、提水、调水等。供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之和。用水量是指用水户所使用的水量,通常是由供水单位提供,也可以是由用水户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塘)或地下取水获得。耗水量是指用水过程中所消耗的、不可回收利用的净用水量。排水量指用水户向江河、湖泊或其他水体排放的水量。这种水量一般以废水或污水形式排放在水体中。一般来说,取水量大于等于供水量,用水量大于等于取水量,用水量大于等于排水量,耗水量与排水量之和等于用水量。 有些生产过程中,其排放的水经过简单的处理还可以被重复利用,或被要求用水水质低的工艺过程利用,因此这时候用水量就等于取水量与重复利用水量之和。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尽管淡水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还不得不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可利用量就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

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量中可以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体现的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紧张程度。国际上一般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于40%时,用水高度紧张,出现严重水荒,急需加强供需管理;20~40%时,用水中高度紧张,需解决用水争抢问题,同时特别关心水生生态系统,需要大量投资来提高用水效率。

然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常用水资源承载能力表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这种承载能力不是无限的,必须要在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再去谈经济发展用水。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否则就会出现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均需要水,这时候我们就得统筹考虑。国民经济需水量包括农业、工业和城镇综合生活、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量,其中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城镇综合生活包括城镇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工业和城镇综合生活需水量基本等于实际用水量。农业和农村居民生活实际用水量受水资源和供水条件限制,一般都小于需水量。 用水就意味着必须要排水,排水必定就会污染水体。那么什么是水污染呢?水污染,又称水体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水体失去原有功能,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按水体类型可分为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海洋污染、地下水污染等。

水污染从有人类的那天就开始出现了,只不过是那时的污染依靠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即可解决。目前水体污染这么严重,是因为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承载能力或水环境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水域内,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不同的水体具有不同的纳污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排污总量的重要参考依据。科学、合理确定流域或区域排污总量指标十分重要。减少污水排放量,增加水量,采取生物工程净化水体,保护湿地、增强水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等均可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目前主要途径有减污、增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途径除减污、增水外,污水资源化也是一项重要措旋。污水资源化既治理了污水,减少了污水的排放,又可以使处理后的污水回用,增加了水环境承载能力。

我们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必须给生态环境留有最低用水,因为生态环境也像人类一样要耗水。生态环境耗水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生态环境是一种自然形态,水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和基本要素。从自然界本身来讲,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取实质上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用水越少越好。保护生态与环境用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基本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如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一定形态和功能,需要保留的河道水(流)量。

节约用水与节水标准概念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与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卫生水平的提高,世界用水量迅猛增长,加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目前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大陆区域水资

源严重匮乏,几乎到了水荒的程度。特别是在北非、中东及中亚,用水紧张正在威胁着这些地区的安全,并已经到了逼着联合国从中斡旋,以防止战争爆发的地步。

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按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的战略决策。

节约用水(简称节水)是指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取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杜绝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由于采取各种节水措施,在未来水平年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的情况下,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口需要用的水量,比现状国民经济用水量和人口需用水量所减少的水量叫节水潜力。

节水型社会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并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参与下,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的合理用水和高效益用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总则第八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建立起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树立自觉节水意识及其行为的社会风尚,切实转变全

社会对水资源的粗放利用方式,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水权呢?水权是指水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从所有权中分设出的用益权。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力,所有权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恒久性的特点。我国《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通过明晰水权,建立对水资源所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我们把这种制度叫做水权制度。通过水权分配和制定用水定额,落实各行各业、各个流域及用水户的用水指标,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之为水权明晰。水权明晰的核心是确定用水户用水量、用水的使用权和支配权。

通过出售水、买卖水、用经济杠杆推动和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交易场所称之为水市场。在水的使用权确定以后,对水权进行交易和转让,就形成了水市场。水权的转让促使水的利用从低效益向高效益的经济利益转化,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由于水的特殊性,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我国地广、人多、水少,用水量日益增加,把用水推向市场,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水资源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水市场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前景。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而标准就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部门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是标准化的产物,是对技术内容的规范,是技术领域的“技术契约”,是科学活动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技术标准与部门规章相比,无论在内容、程序、语言上都有明显的区别。技术标准不能违背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引用技术标准。

节水标准就是对节水过程包括取水、用水、排水等,节水管理包括测试、考核、评价等,节水产品包括器具、设备、管材等,涉及节水的事务所作的统一规定,以节水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部门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目前,节水方面的标准包括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

水资源基本概念与知识

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常以淡水体的年补给量作为水资源的定量指标,如用河川年径流量表示地表水资源量,用含水层补给量表示地下水资源量。广义的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规定:本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总量是指评价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即地表产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和,不包括过境水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评价区内河流、湖泊、冰

川等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河川径流量,2005年我国地表水资源量为26982.4亿m3。地下水资源量是指评价区内降水和地表水对饱水岩土层的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河道、湖库、渠系、渠灌田间等地表水体的入渗补给量,2005年我国地下水资源量为8 091.1亿m3。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 070.8亿m3。水资源总量由地表水资源量加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而得,2005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53.1亿m3。

水资源具有补给的循环性、变化的复杂性、利用的广泛性和利害的双重性等特点。水资源在自身的循环过程中可不断恢复和更新,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在生产生活中水的利用无处不在,同时水的多寡也是一把双刃剑,水利和水害双重性十分明显。

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灵魂。工农业和居民生活均离不开水,为此得从河流和湖库或地下取水,供给需要用水的用水户,用水户用掉一部分水(耗水),并排出污水或废水。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取水量、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排水量等几个基本概念。

取水量是指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通过工程或人工措施获得的水量,通常包括蓄水、引水、提水、调水等。供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之和。用水量是指用水户所使用的水量,通常是由供水单位提供,也可以是由用水户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塘)或地下取水获得。耗水量是指用水过程中所消耗的、不可回收利用的净用水量。排水量指用水户向江河、湖泊或其他水体排放的水量。这种水量一般以废水或污水形式排放在水体中。一般来说,取水量大于等于供水量,用水量大于等于取水量,用水量大于等于排水量,耗水量与排水量之和等于用水量。

有些生产过程中,其排放的水经过简单的处理还可以被重复利用,或被要求用水水质低的工艺过程利用,因此这时候用水量就等于取水量与重复利用水量之和。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尽管淡水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还不得不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可利用量就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量中可以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体现的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紧张程度。国际上一般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于40%时,用水高度紧张,出现严重水荒,急需加强供需管理;20~40%时,用水中高度紧张,需解决用水争抢问题,同时特别关心水生生态系统,需要大量投资来提高用水效率。

然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常用水资源承载能力表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这种承载能力不是无限的,必须要在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再去谈经济发展用水。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否则就会出现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均需要水,这时候我们就得统筹考虑。国民经济需水量包括农业、工业和城镇综合生活、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量,其中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城镇综合生活包括城镇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工业和城镇综合生活需水量基本等于实际用水量。农业和农村居民生活实际用水量受水资源和供水条件限制,一般都小于需水量。

用水就意味着必须要排水,排水必定就会污染水体。那么什么是水污染呢?水污染,又称水体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水体失去原有功能,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按水体类型可分为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海洋污染、地下水污染等。

水污染从有人类的那天就开始出现了,只不过是那时的污染依靠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即可解决。目前水体污染这么严重,是因为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承载能力或水环境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水域内,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不同的水体具有不同的纳污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排污总量的重要参考依据。科学、合理确定流域或区域排污总量指标十分重要。减少污水排放量,增加水量,采取生物工程净化水体,保护湿地、增强水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等均可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目前主要途径有减污、增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途径除减污、增水外,污水资源化也是一项重要措旋。污水资源化既治理了污水,减少了污水的排放,又可以使处理后的污水回用,增加了水环境承载能力。

我们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必须给生态环境留有最低用水,因为生态环境也像人类一样要耗水。生态环境耗水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生态环境是一种自然形态,水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和基本要素。从自然界本身来讲,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取实质上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用水越少越好。保护生态与环境用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

基本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如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一定形态和功能,需要保留的河道水(流)量。

节约用水与节水标准概念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与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卫生水平的提高,世界用水量迅猛增长,加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目前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大陆区域水资源严重匮乏,几乎到了水荒的程度。特别是在北非、中东及中亚,用水紧张正在威胁着这些地区的安全,并已经到了逼着联合国从中斡旋,以防止战争爆发的地步。

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按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的战略决策。

节约用水(简称节水)是指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取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杜绝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由于采取各种节水措施,在未来水平年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的情况下,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口需要用的水量,比现状国民经济用水量和人口需用水量所减少的水量叫节水潜力。

节水型社会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并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参与下,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的合理用水和高效益用水。《中华人民共和

国水法》总则第八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建立起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树立自觉节水意识及其行为的社会风尚,切实转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粗放利用方式,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水权呢?水权是指水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从所有权中分设出的用益权。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力,所有权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恒久性的特点。我国《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通过明晰水权,建立对水资源所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我们把这种制度叫做水权制度。通过水权分配和制定用水定额,落实各行各业、各个流域及用水户的用水指标,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之为水权明晰。水权明晰的核心是确定用水户用水量、用水的使用权和支配权。

通过出售水、买卖水、用经济杠杆推动和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交易场所称之为水市场。在水的使用权确定以后,对水权进行交易和转让,就形成了水市场。水权的转让促使水的利用从低效益向高效益的经济利益转化,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由于水的特殊性,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我国地广、人多、水少,用水量日益增加,把用水推向市场,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水资源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水市场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前景。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而标准就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部门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是标准化的产物,是对技术内容的规范,是技术领域的“技术契约”,是科学活动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技术标准与部门规章相比,无论在内容、程序、语言上都有明显的区别。技术标准不能违背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引用技术标准。

节水标准就是对节水过程包括取水、用水、排水等,节水管理包括测试、考核、评价等,节水产品包括器具、设备、管材等,涉及节水的事务所作的统一规定,以节水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部门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目前,节水方面的标准包括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

第二章 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概况

我要打印

IE收藏

放入公文包

我要留言

查看留言

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概况

内蒙古地处季风环流的过渡带 , 降水普遍不足 , 变率大 ,时空分布不均 , 大部地区降水小于 300 毫米。因此 , 自治区水资源较为贫乏 , 据内蒙古水利厅测算 , 全区水资源总量为 509 亿立方米 , 其中地表水 370.92 亿立方米 , 地下水 137.89 亿立方米 , 全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2725 立方米 , 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仅 9150 立方米 , 低于全国平均值 17175 立方米 / 公顷。

( 一 ) 地表水资源

1. 外流水系及流域

内蒙古地区外流河有黑龙江水系的额尔古纳河、松花江上游的嫩江、黄河水系、海河水系、滦河水系、西辽河及大凌河水系等大小河流数百条 , 总流域面积约为 61.4 万平方公里 , 年径流总量为 382.28 亿立方米。

(1) 黑龙江水系 : 在内蒙古主要有额尔古纳河和嫩江两大干流。额尔古纳河是中苏界河 , 上游是海拉尔河 , 全长 1608 公里 , 流域面积 15.8 万平方公里 , 多年平均径流量 128 亿立方米。嫩江水系河流发育上游植被良好 , 森林覆被面积较广 , 水位变化小 , 河床稳定 , 流域面积 15.91 万平方公里 , 多年平均径流量 193.88 亿立方米。

(2) 西辽河水系 : 主要有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乌力吉木仁河和教来河等。区内集水面积 13.40 万平方公里 , 平均年径流量为 34.17 亿立方米 , 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约为 2.55 万立方米 / 平方公里。

(3) 大凌河流域 : 大凌河在区内集水面积为 7800 平方公里 , 区内年径流量为 1.94 亿立方米 , 单位面积产水量约为 2.49 万立方米 / 平方公里。

(4) 海河流域 : 主要有二道河和饮马河 , 集水面积为 5640 平方公里 , 年径流量为 2.02 亿立方米 , 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 3.54 万立方米 / 平方公里。

(5) 滦河流域 : 滦河在内蒙古境内长 254 公里 , 主要有闪电河、黑风河、兔力根河。区内集水面积为 5889 平方公里 , 年径流量为 1.76 亿立方米 , 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 4.03 万立方米 / 平方公里。

(6) 黄河流域 : 黄河从石咀山入境到马栅出境干流长 830 公里 , 全区汇入黄河的主要河流有大黑河、浑河、昆都仑河等 , 其余均为源短流急的山沟小河。区内总计集水面积为 14.35 万平方公里 , 年径流量为 19.50 亿立方米 , 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 1.36 万立方米 / 平方公里。另外伊克昭盟闭流区集水面积为 4.66 万平方公里 ,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0.72 亿立方米 , 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 1600 立方米 / 平方公里。

2. 内陆河流域

主要河流有乌拉盖尔河、额济纳河、锡林河、坝王河、塔布河和艾不盖河等及达里诺尔水系、查干诺尔水系、黄旗海、岱海水系 , 总集水面积为 11.4 万平方公里 , 为全区总面积的 9.8%, 年径流量约为 14.35 亿立方米 , 仅为全区年径流的 3.6%, 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约为 1.24 万立方米 / 平方公里。

3. 湖泊

区内湖泊在 2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达赉湖 ( 呼伦池 ) 、贝尔湖、达里诺尔及乌梁素海等四处 , 其

中达费湖面积最大 , 约 2000 余平方公里 , 蓄水量约 130 亿立方米。贝尔湖是我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分界湖 , 湖水总面积为 600 余平方公里 , 总蓄水量为 54 亿立方米 , 在我国境内的湖水面积约 300 多平方公里 , 蓄水量约 27 亿多立方米。达里诺尔水面积约为 200 多平方公里 , 蓄水量最多可达 6 亿多立方米 , 最小蓄水量仅 2 亿多立方米。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岱海、黄旗海、查干诺尔海等。岱海水量约为 12 亿多立方米 , 查干诺尔水量约为 13 亿立方米。黄旗海面积过去约 100 多平方公里 , 由于湖底逐年增高及来水量的减少 , 面积已缩小 25% 左右 , 湖泊水 量约 4 亿立方米左右。

达赉湖、贝尔湖、乌梁素海属外流湖 , 其余均属内陆湖泊。外流湖泊是良好的天然水库 , 并起着调节江河水量作用。 内陆湖泊只起储存水量的作用。 ( 二 ) 河川径流量 1. 降水

(1) 水汽来源 : 内蒙古地处北半球中高纬度 , 深居内陆 , 距海较远 ,水汽输入量少 , 特别是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阻挡了东南风北进 , 全区大部时间处于西风环流控制之下 , 故呈现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特征。

夏季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进入内蒙古东南部 , 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充沛 , 当北方大陆气团南下与海洋气团相遇 , 则产生锋面降水。由于海洋气团来得迟退得早 , 故雨期短暂并形成了夏季雨水集中现象。内蒙古西北部 , 夏季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 , 气候干燥下垫面增热较快 , 加之海洋气团的微弱影响 , 伴有雷暴的对流性降水过程。降水量虽少 , 但集中 7 、8 两个月 , 降水强度较大。冬季 , 北部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控制 , 气候干燥寒冷。春、秋两季处于夏、冬两类气压系统的进退之间 , 一般降水不多。但秋季因东南海面移动性高压的加强 , 迫使湿润气流进入自治区 , 当其与北来的冷空气接近 , 易形成辐合降水 , 故全区秋季降水常多于春季。据统计 , 区内主要站点 6-9 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75% 以上 , 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2) 多年平均降水量及其分布 : 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3194 亿立方米 , 降水深 275.4 毫米 , 沿大兴安岭东侧、南侧以及呼和浩特市以南的黄土丘陵地区降水较多 , 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可达 500-600 毫米 , 呼伦贝尔盟东南部、兴安盟、西辽河平原、锡林郭勒盟东部及乌兰察布盟南部为 300-400 毫 米 , 河套平原西部为 100-200 毫米 , 阿拉善高原低于 100 毫米 , 最西部的额济纳旗仅 37 毫米。

(3) 降水的年季变化 : 内蒙古自治区不仅降水年季变化大 , 而且降水越少的地区和降水越少的季节年季变化越大。

从全区年降水量变差系数等值线图上看 , 大兴安岭地区 Cv 值在 0.20-0.25, 其它地区 Cv 值都在 0.25 以上 , 其趋势由东向西递增 , 阿拉善盟西部 Cv 值在 0.50 以上。因此 , 全区降水较少 , 地区分布不均 , 年季变化大 , 干旱洪涝频繁。 2. 径流

(1) 年径流深及其分布 :( 据 1956 年 -1979 年同步系例资料统计 ) 内蒙古自治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371 亿立方米 , 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32.2 毫米 , 年径流深分布趋势与降水量分布基本一致 , 亦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全区多年径流深大致变化在 5 毫米 -200 毫米之间。黑龙江流域产流条件较好 , 径流深较大 ; 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的大兴安岭岭上及两侧山地 , 径流深在 100 毫米之上 ; 北部岭上可达 200 毫米 , 为区内最大值。西辽河下游 , 黄河流域局部和内陆河大部地区 , 径流深在 5 毫米以下 , 属不产流地区 , 其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 56.5% 。其余产流地区径流深一般在 5-5

0 毫米。

(2) 径流的年内与年际变化。径流的年内变化 : 全区大部河流有降水及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大兴安岭岭西诸河流和锡盟部分河流 , 冰雪融水量大 , 有时春汛水量大于夏汛水量 , 一般春汛占年径流量的 20-40%, 其余各河春汛水量不大 , 只占年径流量的 10% 左右。春汛后雨水不多 , 逐渐进入汛前枯水期。

区内河流 6-9 月为夏汛期 , 径流总量一般占年径流的 60-80%, 较大洪水多出现在 7-8 月份。而冬季 (12 月 - 翌年 2 月〉各河径流很少 , 一般不足全年的 5% 。

径流的年际变化 : 径流的年际变化包括年际间的变化幅度和多年变化过程。前者可用统计参数年径流变差系数 Cv 值表示 , 区内年径流变差系数 Cv 值大体变化在 0.40-1.4 之间。呼伦贝尔盟林区和西拉术伦河上游林区 ,Cv 值小于 0.40, 其余地区 Cv 值均在 0.40 以上 , 而且越向西北 , 数值越大 , 西部地区的艾不盖河百灵庙站高达 1.41 。

径流多年变化过程 , 从一些河流较长观测资料分析 , 河流存在丰、枯交替变化特点。如黑龙江流域 1956-1963 年连续 8 年为丰水段 , 地表产水量均值为 422 亿立方米 , 比同步期 1956-1979 年 24 年均值 304 亿立方米偏大 38.8%;1964 -1969 年为丰、枯交替期 ; 而 1970-1979 年为连续 10 年的述枯水段 , 其均值为 232 亿立方米 , 较同步期均值偏少 23.7% 。

3. 河川径流量

(1).分区径流量的计算 : 为了满足地表水资源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的要求 , 在全国统一分区的基础上 , 将自治区划分为 13 个计算小区 , 分别计算年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

各计算小区 1956-1979 年同步期天然年径流系列 , 选用代表站按面积比或按平均径流量比的方法求出。经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推算 , 内蒙古自治区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 371 亿立方米。不同保证率的水资源量按适线后的频率 20% 、 50% 、 75% 、 95% 来控制。各流域片及各计算小区地表水资源计算成果 , 见表——1 。

(2) 全区河川径流量 : 如前所述 , 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 371 亿立方米 ,50% 保证率径流量 349 亿立方米 ,75% 保证率径流量 278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 3.2 万立方米 , 人均占有地表水量 1855 立方米 / 人。

黄河自石咀山入境 , 多年平均径流量 315 亿立方米。 50% 保证率径流量 172 亿立方米 ,75% 保证率径流量 124 亿立方米。额尔吉纳河由蒙古人民共和国入境的有多年平均径流量 7.6 亿立方米。 外流水系流域面积 61.4 万平方公里 , 占全区面积的 52.5%, 产水量占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的 95.5%,50% 保证率径流量 352 亿立方米 ,75% 保证率径流量 252 亿立方米。内陆河水系流域面积 11.66 万平方公里 , 占全区总面积的 10.0%, 多年平均径流量 14.35 亿立方米 ( 包括额济纳河由区外流入的 8.00 亿立方米 ), 占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 3.6%, 每平方公里占有水量 1.20 万立方米 ,50% 保证率径流量12.70亿立方米,75%保证率径流量。

( 三 ) 地下水资源 1、分布特征

内蒙古地下水资源按自然单元分别叙述如下 :

(1) 大兴安岭地区 : 大兴安岭地区主要由中新生界中酸性火山岩和喷出岩组成 , 古生界轻变质岩和海

西期花岗岩零星分布 , 含基岩裂隙水。在山地东侧扎兰屯一带 , 含网状裂隙水 , 裂隙发育 10-20 米深 , 水量较丰富 , 单井出水量为 300-1000 吨 / 日 , 火山裂隙不太发育 , 单井出水量一般在 200-700 吨 / 日 , 山间洼地和边坡常是地下水的排泄带 , 泉水量为 0.3 -0.6 升 / 秒 , 个别达 18.7 升 / 秒 , 最大的群泉流量达 2000-3000 吨 / 日 , 水质好 , 矿化度多在 0.5 克 / 升以下。 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至扎兰屯市一线以北 , 存在着永久冻土和岛状冻土 , 地下水可分为冻结层上水和冻结层下水 , 前者只能做临时供水水源 , 后者可作长期供水水源 , 单井水量在 100-500 吨 / 日。

表-2 各盟市地表水资源概况表

土地盟市

面积 (万km²) 自治区总计

116.97

流域

多年平

水系

均径流量(亿m³ )

面积 (万km² )

径流模数 (万m³/km² )

人均水量 (m³/人)

400.33

3

116.97

3.42 2220

小计 318.63

呼伦贝尔盟

嫩江 小计

通辽市

30.67 15.78 14.89 7.38 1.02 5.64 0.72

1.17

323

10.39

11579

9

30.67

额尔古纳河

190.23

9 128.40

嫩江 西辽河 大凌河 小计 西辽河 大凌河 达里诺尔

8.62 3.64 3.14 1.84

7.38

赤峰市

31.647 8.44 30.977 7.76 0.10 0.57

0.06 0.62

3.75

906

8.44

小计 滦河

锡林郭勒盟

20.21

5.86

0.59

2.38

0.86 0.29 7.76

0.98

6.88

12.50

11.88

查干诺尔

20.21

乌拉盖尔 无流区 小计 黄河 永定河 察干

10.686 8.47 4.11 20.2 0.25 0.79 0.41

1.38 0.56 0.25

乌兰察布盟

淖尔

塔布

8.47

艾不盖尔 黄旗海、岱海 无流区 河

1.05 1.26 0.93

3.51

0.916 0.91 2.19

3.39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鄂尔多

0.61

黄河 无流区 黄河 艾不盖河 黄河 无流区

7.671 3.70 1.90

0.41

3.11

0.20

171

1.01 8.82

0.85 0.16 8.68

3.04 204

0.87

0.14

7246

(四) 水资源总量

内蒙古水资源总量 , 是依据流域分区 , 在分别求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基础上 , 再扣除山丘区及平原区的重复水量而得出的。其成果如表-7。

表-7 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总量汇总表 单位:亿m3/年

综上所述 , 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为 509 亿立方米 , 约为全国 ( 地表径流量约为 2.6 万亿立方米 , 地下水可开采量约为 0.7 万亿立方米 ) 总量的 1.5% 。人均占有水量约为 2590 立方米 , 接近全国人均值。如果以现有耕地和草场面积平均 , 全国每公顷土地占有水量约为 9000 立方米 , 内蒙古每公顷土地占有水量仅为 600 余立方米 , 相当于全国水平的 1/15 。( 五 ) 全区水资源特点

1. 地区分布不均 , 水土资源不平衡

全区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东多西少 , 总的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逐步减少。东部的额尔古纳河和嫩江流域面积约为全区流域面积的 27%, 年均径流量却为全区的 80% 左右。西部阿拉善盟的面积约为全区的25%, 而年均径流量仅为 0.3 亿立方米 , 加上上游来水 4.0 亿立方米 , 年均地表径流量仅为全区的 1.3% 。

耕地面积分布也很不平衡。全区共有耕地面积 547 万公顷 , 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地表径流量 6750 立方米 , 约为全国年平均值的 1/4。

呼伦贝尔盟、兴安盟水量多耕地少。呼伦贝尔盟约有耕地面积 96.70 万公顷 , 而年径流量却高达 304 亿多立方米,平均每公顷占有径流量 31449 多立方米 , 约为全区平均每公顷耕地的 5 倍。西辽河流域哲里木盟和赤峰市约有耕地 167 万公顷 , 而地表径流量仅有 30 多亿立方米 , 平均每公顷占有地表径流量约 1796 立方米 , 为全区平均数的 27% 。其余各盟市除河套土默川外 ( 主要有黄河境水 ), 每公顷耕地占有的地表径流量远远小于全区平均数。 2. 年内分配不均、变化大

全区雨量分布不均 , 多集中在夏季 6-9 月份 , 降水量一般占全年总量的 70-80%, 全区各河流径流年内分配不一 , 差异很大 , 大部分河流径流量多集中在汛期 7 月、 8 月和 9 月 , 约占为年径流量的 70% 左右。

径流年际变化 , 在一些较大河流和森林草原地区的河流比较稳定 , 多年变化相差不大。外流河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小于内陆河流。额尔古纳河、嫩江年径流变差系数 Cv 为 0.3 -0.7 之间,由大兴安岭向两侧减小。西辽河水系年径流变差系数 Cv 为 0.4-0.8 之间 , 由此向西南部递增 , 西部干旱地区的河流 , 其变差系数为 0.4-1.2, 由南向北递增 , 北部高原区、西部沙漠戈壁区Cv 大于 1.2 。

最新供应信息

最新求购信息

水资源基本概念与知识

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常以淡水体的年补给量作为水资源的定量指标,如用河川年径流量表示地表水资源量,用含水层补给量表示地下水资源量。广义的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规定:本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总量是指评价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即地表产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和,不包括过境水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评价区内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河川径流量,2005年我国地表水资源量为26982.4亿m3。地下水资源量是指评价区内降水和地表水对饱水岩土层的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河道、湖库、渠系、渠灌田间等地表水体的入渗补给量,2005年我国地下水资源量为8 091.1亿m。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 070.8亿m3。水资源总量由地表水资源量加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而得,2005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53.1亿m。 33

水资源具有补给的循环性、变化的复杂性、利用的广泛性和利害的双重性等特点。水资源在自身的循环过程中可不断恢复和更新,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在生产生活中水的利用无处不在,同时水的多寡也是一把双刃剑,水利和水害双重性十分明显。

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灵魂。工农业和居民生活均离不开水,为此得从河流和湖库或地下取水,供给需要用水的用水户,用水户用掉一部分水(耗水),

并排出污水或废水。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取水量、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排水量等几个基本概念。

取水量是指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通过工程或人工措施获得的水量,通常包括蓄水、引水、提水、调水等。供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之和。用水量是指用水户所使用的水量,通常是由供水单位提供,也可以是由用水户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塘)或地下取水获得。耗水量是指用水过程中所消耗的、不可回收利用的净用水量。排水量指用水户向江河、湖泊或其他水体排放的水量。这种水量一般以废水或污水形式排放在水体中。一般来说,取水量大于等于供水量,用水量大于等于取水量,用水量大于等于排水量,耗水量与排水量之和等于用水量。 有些生产过程中,其排放的水经过简单的处理还可以被重复利用,或被要求用水水质低的工艺过程利用,因此这时候用水量就等于取水量与重复利用水量之和。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尽管淡水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还不得不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可利用量就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量中可以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体现的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紧张程度。国际上一般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于40%时,用水高度紧张,出现严重水荒,急需加强供需管理;20~40%时,用水中高度紧张,需解决用水争抢问题,同时特别关心水生生态系统,需要大量投资来提高用水效率。

然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常用水资源承载能力表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这种承载能力不是无限的,必须要在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再去谈经济发展用水。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否则就会出现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均需要水,这时候我们就得统筹考虑。国民经济需水量包括农业、工业和城镇综合生活、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量,其中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城镇综合生活包括城镇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工业和城镇综合生活需水量基本等于实际用水量。农业和农村居民生活实际用水量受水资源和供水条件限制,一般都小于需水量。 用水就意味着必须要排水,排水必定就会污染水体。那么什么是水污染呢?水污染,又称水体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水体失去原有功能,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按水体类型可分为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海洋污染、地下水污染等。

水污染从有人类的那天就开始出现了,只不过是那时的污染依靠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即可解决。目前水体污染这么严重,是因为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承载能力或水环境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水域内,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不同的水体具有不同的纳污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排污总量的重要参考依据。

科学、合理确定流域或区域排污总量指标十分重要。减少污水排放量,增加水量,采取生物工程净化水体,保护湿地、增强水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等均可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目前主要途径有减污、增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途径除减污、增水外,污水资源化也是一项重要措旋。污水资源化既治理了污水,减少了污水的排放,又可以使处理后的污水回用,增加了水环境承载能力。

我们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必须给生态环境留有最低用水,因为生态环境也像人类一样要耗水。生态环境耗水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生态环境是一种自然形态,水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和基本要素。从自然界本身来讲,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取实质上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用水越少越好。保护生态与环境用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基本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如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一定形态和功能,需要保留的河道水(流)量。

节约用水与节水标准概念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与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卫生水平的提高,世界用水量迅猛增长,加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目前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大陆区域水资源严重匮乏,几乎到了水荒的程度。特别是在北非、中东及中亚,用水紧张正在威胁着这些地区的安全,并已经到了逼着联合国从中斡旋,以防止战争爆发的地步。

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按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的战略决策。

节约用水(简称节水)是指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取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杜绝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由于采取各种节水措施,在未来水平年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的情况下,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口需要用的水量,比现状国民经济用水量和人口需用水量所减少的水量叫节水潜力。

节水型社会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并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参与下,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的合理用水和高效益用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总则第八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建立起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树立自觉节水意识及其行为的社会风尚,切实转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粗放利用方式,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水权呢?水权是指水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从所有权中分设出的用益权。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力,所有权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恒久性的特点。我国《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

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通过明晰水权,建立对水资源所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我们把这种制度叫做水权制度。通过水权分配和制定用水定额,落实各行各业、各个流域及用水户的用水指标,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之为水权明晰。水权明晰的核心是确定用水户用水量、用水的使用权和支配权。

通过出售水、买卖水、用经济杠杆推动和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交易场所称之为水市场。在水的使用权确定以后,对水权进行交易和转让,就形成了水市场。水权的转让促使水的利用从低效益向高效益的经济利益转化,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由于水的特殊性,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我国地广、人多、水少,用水量日益增加,把用水推向市场,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水资源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水市场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前景。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而标准就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部门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是标准化的产物,是对技术内容的规范,是技术领域的“技术契约”,是科学活动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技术标准与部门规章相比,无论在内容、程序、语言上都有明显的区别。技术标准不能违背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引用技术标准。

节水标准就是对节水过程包括取水、用水、排水等,节水管理包括测试、考核、评价等,节水产品包括器具、设备、管材等,涉及节水的事务所作的统一规定,以节水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部门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目前,节水方面的标准包括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

第一章 水资源基本概念与知识

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常以淡水体的年补给量作为水资源的定量指标,如用河川年径流量表示地表水资源量,用含水层补给量表示地下水资源量。广义的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规定:本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总量是指评价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即地表产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和,不包括过境水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评价区内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河川径流量,2005年我国地表水资源量为26982.4亿m3。地下水资源量是指评价区内降水和地表水对饱水岩土层的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河道、湖库、渠系、渠灌田间等地表水体的入渗补给量,2005年我国地下水资源量为8 091.1亿m3。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 070.8亿m3。水资源总量由地表水资源量加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而得,2005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53.1亿m3。

水资源具有补给的循环性、变化的复杂性、利用的广泛性和利害的双重性等特点。水资源在自身的循环过程中可不断恢复和更新,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在生产生活中水的利用无处不在,同时水的多寡也是一把双刃剑,水利和水害双重性十分明显。

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灵魂。工农业和居民生活均离不开水,为此得从河流和湖库或地下取水,供给需要用水的用水户,用水户用掉一部分水(耗水),并排出污水或废水。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取水量、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排水量等几个基本概念。

取水量是指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通过工程或人工措施获得的水量,通常包括蓄水、引水、提水、调水等。供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之和。用水量是指用水户所使用的水量,通常是由供水单位提供,也可以是由用水户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塘)或地下取水获得。耗水量是指用水过程中所消耗的、不可回收利用的净用水量。排水量指用水户向江河、湖泊或其他水体排放的水量。这种水量一般以废水或污水形式排放在水体中。一般来说,取水量大于等于供水量,用水量大于等于取水量,用水量大于等于排水量,耗水量与排水量之和等于用水量。 有些生产过程中,其排放的水经过简单的处理还可以被重复利用,或被要求用水水质低的工艺过程利用,因此这时候用水量就等于取水量与重复利用水量之和。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尽管淡水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还不得不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可利用量就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

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量中可以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体现的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紧张程度。国际上一般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于40%时,用水高度紧张,出现严重水荒,急需加强供需管理;20~40%时,用水中高度紧张,需解决用水争抢问题,同时特别关心水生生态系统,需要大量投资来提高用水效率。

然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常用水资源承载能力表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这种承载能力不是无限的,必须要在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再去谈经济发展用水。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否则就会出现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均需要水,这时候我们就得统筹考虑。国民经济需水量包括农业、工业和城镇综合生活、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量,其中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城镇综合生活包括城镇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工业和城镇综合生活需水量基本等于实际用水量。农业和农村居民生活实际用水量受水资源和供水条件限制,一般都小于需水量。 用水就意味着必须要排水,排水必定就会污染水体。那么什么是水污染呢?水污染,又称水体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水体失去原有功能,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按水体类型可分为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海洋污染、地下水污染等。

水污染从有人类的那天就开始出现了,只不过是那时的污染依靠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即可解决。目前水体污染这么严重,是因为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承载能力或水环境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水域内,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不同的水体具有不同的纳污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排污总量的重要参考依据。科学、合理确定流域或区域排污总量指标十分重要。减少污水排放量,增加水量,采取生物工程净化水体,保护湿地、增强水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等均可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目前主要途径有减污、增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途径除减污、增水外,污水资源化也是一项重要措旋。污水资源化既治理了污水,减少了污水的排放,又可以使处理后的污水回用,增加了水环境承载能力。

我们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必须给生态环境留有最低用水,因为生态环境也像人类一样要耗水。生态环境耗水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生态环境是一种自然形态,水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和基本要素。从自然界本身来讲,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取实质上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用水越少越好。保护生态与环境用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基本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如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一定形态和功能,需要保留的河道水(流)量。

节约用水与节水标准概念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与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卫生水平的提高,世界用水量迅猛增长,加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目前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大陆区域水资

源严重匮乏,几乎到了水荒的程度。特别是在北非、中东及中亚,用水紧张正在威胁着这些地区的安全,并已经到了逼着联合国从中斡旋,以防止战争爆发的地步。

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按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的战略决策。

节约用水(简称节水)是指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取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杜绝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由于采取各种节水措施,在未来水平年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的情况下,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口需要用的水量,比现状国民经济用水量和人口需用水量所减少的水量叫节水潜力。

节水型社会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并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参与下,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的合理用水和高效益用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总则第八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建立起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树立自觉节水意识及其行为的社会风尚,切实转变全

社会对水资源的粗放利用方式,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水权呢?水权是指水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从所有权中分设出的用益权。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力,所有权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恒久性的特点。我国《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通过明晰水权,建立对水资源所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我们把这种制度叫做水权制度。通过水权分配和制定用水定额,落实各行各业、各个流域及用水户的用水指标,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之为水权明晰。水权明晰的核心是确定用水户用水量、用水的使用权和支配权。

通过出售水、买卖水、用经济杠杆推动和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交易场所称之为水市场。在水的使用权确定以后,对水权进行交易和转让,就形成了水市场。水权的转让促使水的利用从低效益向高效益的经济利益转化,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由于水的特殊性,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我国地广、人多、水少,用水量日益增加,把用水推向市场,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水资源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水市场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前景。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而标准就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部门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是标准化的产物,是对技术内容的规范,是技术领域的“技术契约”,是科学活动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技术标准与部门规章相比,无论在内容、程序、语言上都有明显的区别。技术标准不能违背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引用技术标准。

节水标准就是对节水过程包括取水、用水、排水等,节水管理包括测试、考核、评价等,节水产品包括器具、设备、管材等,涉及节水的事务所作的统一规定,以节水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部门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目前,节水方面的标准包括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

水资源基本概念与知识

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常以淡水体的年补给量作为水资源的定量指标,如用河川年径流量表示地表水资源量,用含水层补给量表示地下水资源量。广义的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规定:本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总量是指评价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即地表产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和,不包括过境水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评价区内河流、湖泊、冰

川等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河川径流量,2005年我国地表水资源量为26982.4亿m3。地下水资源量是指评价区内降水和地表水对饱水岩土层的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河道、湖库、渠系、渠灌田间等地表水体的入渗补给量,2005年我国地下水资源量为8 091.1亿m3。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 070.8亿m3。水资源总量由地表水资源量加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而得,2005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53.1亿m3。

水资源具有补给的循环性、变化的复杂性、利用的广泛性和利害的双重性等特点。水资源在自身的循环过程中可不断恢复和更新,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在生产生活中水的利用无处不在,同时水的多寡也是一把双刃剑,水利和水害双重性十分明显。

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灵魂。工农业和居民生活均离不开水,为此得从河流和湖库或地下取水,供给需要用水的用水户,用水户用掉一部分水(耗水),并排出污水或废水。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取水量、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排水量等几个基本概念。

取水量是指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通过工程或人工措施获得的水量,通常包括蓄水、引水、提水、调水等。供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之和。用水量是指用水户所使用的水量,通常是由供水单位提供,也可以是由用水户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塘)或地下取水获得。耗水量是指用水过程中所消耗的、不可回收利用的净用水量。排水量指用水户向江河、湖泊或其他水体排放的水量。这种水量一般以废水或污水形式排放在水体中。一般来说,取水量大于等于供水量,用水量大于等于取水量,用水量大于等于排水量,耗水量与排水量之和等于用水量。

有些生产过程中,其排放的水经过简单的处理还可以被重复利用,或被要求用水水质低的工艺过程利用,因此这时候用水量就等于取水量与重复利用水量之和。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尽管淡水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还不得不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可利用量就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量中可以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体现的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紧张程度。国际上一般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于40%时,用水高度紧张,出现严重水荒,急需加强供需管理;20~40%时,用水中高度紧张,需解决用水争抢问题,同时特别关心水生生态系统,需要大量投资来提高用水效率。

然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常用水资源承载能力表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这种承载能力不是无限的,必须要在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再去谈经济发展用水。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否则就会出现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均需要水,这时候我们就得统筹考虑。国民经济需水量包括农业、工业和城镇综合生活、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量,其中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城镇综合生活包括城镇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工业和城镇综合生活需水量基本等于实际用水量。农业和农村居民生活实际用水量受水资源和供水条件限制,一般都小于需水量。

用水就意味着必须要排水,排水必定就会污染水体。那么什么是水污染呢?水污染,又称水体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水体失去原有功能,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按水体类型可分为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海洋污染、地下水污染等。

水污染从有人类的那天就开始出现了,只不过是那时的污染依靠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即可解决。目前水体污染这么严重,是因为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承载能力或水环境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水域内,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不同的水体具有不同的纳污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排污总量的重要参考依据。科学、合理确定流域或区域排污总量指标十分重要。减少污水排放量,增加水量,采取生物工程净化水体,保护湿地、增强水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等均可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目前主要途径有减污、增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途径除减污、增水外,污水资源化也是一项重要措旋。污水资源化既治理了污水,减少了污水的排放,又可以使处理后的污水回用,增加了水环境承载能力。

我们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必须给生态环境留有最低用水,因为生态环境也像人类一样要耗水。生态环境耗水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生态环境是一种自然形态,水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和基本要素。从自然界本身来讲,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取实质上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用水越少越好。保护生态与环境用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

基本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如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一定形态和功能,需要保留的河道水(流)量。

节约用水与节水标准概念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与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卫生水平的提高,世界用水量迅猛增长,加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目前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大陆区域水资源严重匮乏,几乎到了水荒的程度。特别是在北非、中东及中亚,用水紧张正在威胁着这些地区的安全,并已经到了逼着联合国从中斡旋,以防止战争爆发的地步。

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按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的战略决策。

节约用水(简称节水)是指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取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杜绝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由于采取各种节水措施,在未来水平年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的情况下,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口需要用的水量,比现状国民经济用水量和人口需用水量所减少的水量叫节水潜力。

节水型社会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并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参与下,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的合理用水和高效益用水。《中华人民共和

国水法》总则第八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建立起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树立自觉节水意识及其行为的社会风尚,切实转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粗放利用方式,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水权呢?水权是指水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从所有权中分设出的用益权。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力,所有权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恒久性的特点。我国《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通过明晰水权,建立对水资源所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我们把这种制度叫做水权制度。通过水权分配和制定用水定额,落实各行各业、各个流域及用水户的用水指标,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之为水权明晰。水权明晰的核心是确定用水户用水量、用水的使用权和支配权。

通过出售水、买卖水、用经济杠杆推动和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交易场所称之为水市场。在水的使用权确定以后,对水权进行交易和转让,就形成了水市场。水权的转让促使水的利用从低效益向高效益的经济利益转化,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由于水的特殊性,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我国地广、人多、水少,用水量日益增加,把用水推向市场,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水资源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水市场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前景。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而标准就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部门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是标准化的产物,是对技术内容的规范,是技术领域的“技术契约”,是科学活动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技术标准与部门规章相比,无论在内容、程序、语言上都有明显的区别。技术标准不能违背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引用技术标准。

节水标准就是对节水过程包括取水、用水、排水等,节水管理包括测试、考核、评价等,节水产品包括器具、设备、管材等,涉及节水的事务所作的统一规定,以节水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部门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目前,节水方面的标准包括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

第二章 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概况

我要打印

IE收藏

放入公文包

我要留言

查看留言

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概况

内蒙古地处季风环流的过渡带 , 降水普遍不足 , 变率大 ,时空分布不均 , 大部地区降水小于 300 毫米。因此 , 自治区水资源较为贫乏 , 据内蒙古水利厅测算 , 全区水资源总量为 509 亿立方米 , 其中地表水 370.92 亿立方米 , 地下水 137.89 亿立方米 , 全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2725 立方米 , 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仅 9150 立方米 , 低于全国平均值 17175 立方米 / 公顷。

( 一 ) 地表水资源

1. 外流水系及流域

内蒙古地区外流河有黑龙江水系的额尔古纳河、松花江上游的嫩江、黄河水系、海河水系、滦河水系、西辽河及大凌河水系等大小河流数百条 , 总流域面积约为 61.4 万平方公里 , 年径流总量为 382.28 亿立方米。

(1) 黑龙江水系 : 在内蒙古主要有额尔古纳河和嫩江两大干流。额尔古纳河是中苏界河 , 上游是海拉尔河 , 全长 1608 公里 , 流域面积 15.8 万平方公里 , 多年平均径流量 128 亿立方米。嫩江水系河流发育上游植被良好 , 森林覆被面积较广 , 水位变化小 , 河床稳定 , 流域面积 15.91 万平方公里 , 多年平均径流量 193.88 亿立方米。

(2) 西辽河水系 : 主要有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乌力吉木仁河和教来河等。区内集水面积 13.40 万平方公里 , 平均年径流量为 34.17 亿立方米 , 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约为 2.55 万立方米 / 平方公里。

(3) 大凌河流域 : 大凌河在区内集水面积为 7800 平方公里 , 区内年径流量为 1.94 亿立方米 , 单位面积产水量约为 2.49 万立方米 / 平方公里。

(4) 海河流域 : 主要有二道河和饮马河 , 集水面积为 5640 平方公里 , 年径流量为 2.02 亿立方米 , 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 3.54 万立方米 / 平方公里。

(5) 滦河流域 : 滦河在内蒙古境内长 254 公里 , 主要有闪电河、黑风河、兔力根河。区内集水面积为 5889 平方公里 , 年径流量为 1.76 亿立方米 , 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 4.03 万立方米 / 平方公里。

(6) 黄河流域 : 黄河从石咀山入境到马栅出境干流长 830 公里 , 全区汇入黄河的主要河流有大黑河、浑河、昆都仑河等 , 其余均为源短流急的山沟小河。区内总计集水面积为 14.35 万平方公里 , 年径流量为 19.50 亿立方米 , 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 1.36 万立方米 / 平方公里。另外伊克昭盟闭流区集水面积为 4.66 万平方公里 ,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0.72 亿立方米 , 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 1600 立方米 / 平方公里。

2. 内陆河流域

主要河流有乌拉盖尔河、额济纳河、锡林河、坝王河、塔布河和艾不盖河等及达里诺尔水系、查干诺尔水系、黄旗海、岱海水系 , 总集水面积为 11.4 万平方公里 , 为全区总面积的 9.8%, 年径流量约为 14.35 亿立方米 , 仅为全区年径流的 3.6%, 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约为 1.24 万立方米 / 平方公里。

3. 湖泊

区内湖泊在 2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达赉湖 ( 呼伦池 ) 、贝尔湖、达里诺尔及乌梁素海等四处 , 其

中达费湖面积最大 , 约 2000 余平方公里 , 蓄水量约 130 亿立方米。贝尔湖是我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分界湖 , 湖水总面积为 600 余平方公里 , 总蓄水量为 54 亿立方米 , 在我国境内的湖水面积约 300 多平方公里 , 蓄水量约 27 亿多立方米。达里诺尔水面积约为 200 多平方公里 , 蓄水量最多可达 6 亿多立方米 , 最小蓄水量仅 2 亿多立方米。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岱海、黄旗海、查干诺尔海等。岱海水量约为 12 亿多立方米 , 查干诺尔水量约为 13 亿立方米。黄旗海面积过去约 100 多平方公里 , 由于湖底逐年增高及来水量的减少 , 面积已缩小 25% 左右 , 湖泊水 量约 4 亿立方米左右。

达赉湖、贝尔湖、乌梁素海属外流湖 , 其余均属内陆湖泊。外流湖泊是良好的天然水库 , 并起着调节江河水量作用。 内陆湖泊只起储存水量的作用。 ( 二 ) 河川径流量 1. 降水

(1) 水汽来源 : 内蒙古地处北半球中高纬度 , 深居内陆 , 距海较远 ,水汽输入量少 , 特别是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阻挡了东南风北进 , 全区大部时间处于西风环流控制之下 , 故呈现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特征。

夏季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进入内蒙古东南部 , 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充沛 , 当北方大陆气团南下与海洋气团相遇 , 则产生锋面降水。由于海洋气团来得迟退得早 , 故雨期短暂并形成了夏季雨水集中现象。内蒙古西北部 , 夏季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 , 气候干燥下垫面增热较快 , 加之海洋气团的微弱影响 , 伴有雷暴的对流性降水过程。降水量虽少 , 但集中 7 、8 两个月 , 降水强度较大。冬季 , 北部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控制 , 气候干燥寒冷。春、秋两季处于夏、冬两类气压系统的进退之间 , 一般降水不多。但秋季因东南海面移动性高压的加强 , 迫使湿润气流进入自治区 , 当其与北来的冷空气接近 , 易形成辐合降水 , 故全区秋季降水常多于春季。据统计 , 区内主要站点 6-9 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75% 以上 , 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2) 多年平均降水量及其分布 : 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3194 亿立方米 , 降水深 275.4 毫米 , 沿大兴安岭东侧、南侧以及呼和浩特市以南的黄土丘陵地区降水较多 , 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可达 500-600 毫米 , 呼伦贝尔盟东南部、兴安盟、西辽河平原、锡林郭勒盟东部及乌兰察布盟南部为 300-400 毫 米 , 河套平原西部为 100-200 毫米 , 阿拉善高原低于 100 毫米 , 最西部的额济纳旗仅 37 毫米。

(3) 降水的年季变化 : 内蒙古自治区不仅降水年季变化大 , 而且降水越少的地区和降水越少的季节年季变化越大。

从全区年降水量变差系数等值线图上看 , 大兴安岭地区 Cv 值在 0.20-0.25, 其它地区 Cv 值都在 0.25 以上 , 其趋势由东向西递增 , 阿拉善盟西部 Cv 值在 0.50 以上。因此 , 全区降水较少 , 地区分布不均 , 年季变化大 , 干旱洪涝频繁。 2. 径流

(1) 年径流深及其分布 :( 据 1956 年 -1979 年同步系例资料统计 ) 内蒙古自治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371 亿立方米 , 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32.2 毫米 , 年径流深分布趋势与降水量分布基本一致 , 亦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全区多年径流深大致变化在 5 毫米 -200 毫米之间。黑龙江流域产流条件较好 , 径流深较大 ; 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的大兴安岭岭上及两侧山地 , 径流深在 100 毫米之上 ; 北部岭上可达 200 毫米 , 为区内最大值。西辽河下游 , 黄河流域局部和内陆河大部地区 , 径流深在 5 毫米以下 , 属不产流地区 , 其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 56.5% 。其余产流地区径流深一般在 5-5

0 毫米。

(2) 径流的年内与年际变化。径流的年内变化 : 全区大部河流有降水及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大兴安岭岭西诸河流和锡盟部分河流 , 冰雪融水量大 , 有时春汛水量大于夏汛水量 , 一般春汛占年径流量的 20-40%, 其余各河春汛水量不大 , 只占年径流量的 10% 左右。春汛后雨水不多 , 逐渐进入汛前枯水期。

区内河流 6-9 月为夏汛期 , 径流总量一般占年径流的 60-80%, 较大洪水多出现在 7-8 月份。而冬季 (12 月 - 翌年 2 月〉各河径流很少 , 一般不足全年的 5% 。

径流的年际变化 : 径流的年际变化包括年际间的变化幅度和多年变化过程。前者可用统计参数年径流变差系数 Cv 值表示 , 区内年径流变差系数 Cv 值大体变化在 0.40-1.4 之间。呼伦贝尔盟林区和西拉术伦河上游林区 ,Cv 值小于 0.40, 其余地区 Cv 值均在 0.40 以上 , 而且越向西北 , 数值越大 , 西部地区的艾不盖河百灵庙站高达 1.41 。

径流多年变化过程 , 从一些河流较长观测资料分析 , 河流存在丰、枯交替变化特点。如黑龙江流域 1956-1963 年连续 8 年为丰水段 , 地表产水量均值为 422 亿立方米 , 比同步期 1956-1979 年 24 年均值 304 亿立方米偏大 38.8%;1964 -1969 年为丰、枯交替期 ; 而 1970-1979 年为连续 10 年的述枯水段 , 其均值为 232 亿立方米 , 较同步期均值偏少 23.7% 。

3. 河川径流量

(1).分区径流量的计算 : 为了满足地表水资源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的要求 , 在全国统一分区的基础上 , 将自治区划分为 13 个计算小区 , 分别计算年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

各计算小区 1956-1979 年同步期天然年径流系列 , 选用代表站按面积比或按平均径流量比的方法求出。经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推算 , 内蒙古自治区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 371 亿立方米。不同保证率的水资源量按适线后的频率 20% 、 50% 、 75% 、 95% 来控制。各流域片及各计算小区地表水资源计算成果 , 见表——1 。

(2) 全区河川径流量 : 如前所述 , 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 371 亿立方米 ,50% 保证率径流量 349 亿立方米 ,75% 保证率径流量 278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 3.2 万立方米 , 人均占有地表水量 1855 立方米 / 人。

黄河自石咀山入境 , 多年平均径流量 315 亿立方米。 50% 保证率径流量 172 亿立方米 ,75% 保证率径流量 124 亿立方米。额尔吉纳河由蒙古人民共和国入境的有多年平均径流量 7.6 亿立方米。 外流水系流域面积 61.4 万平方公里 , 占全区面积的 52.5%, 产水量占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的 95.5%,50% 保证率径流量 352 亿立方米 ,75% 保证率径流量 252 亿立方米。内陆河水系流域面积 11.66 万平方公里 , 占全区总面积的 10.0%, 多年平均径流量 14.35 亿立方米 ( 包括额济纳河由区外流入的 8.00 亿立方米 ), 占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 3.6%, 每平方公里占有水量 1.20 万立方米 ,50% 保证率径流量12.70亿立方米,75%保证率径流量。

( 三 ) 地下水资源 1、分布特征

内蒙古地下水资源按自然单元分别叙述如下 :

(1) 大兴安岭地区 : 大兴安岭地区主要由中新生界中酸性火山岩和喷出岩组成 , 古生界轻变质岩和海

西期花岗岩零星分布 , 含基岩裂隙水。在山地东侧扎兰屯一带 , 含网状裂隙水 , 裂隙发育 10-20 米深 , 水量较丰富 , 单井出水量为 300-1000 吨 / 日 , 火山裂隙不太发育 , 单井出水量一般在 200-700 吨 / 日 , 山间洼地和边坡常是地下水的排泄带 , 泉水量为 0.3 -0.6 升 / 秒 , 个别达 18.7 升 / 秒 , 最大的群泉流量达 2000-3000 吨 / 日 , 水质好 , 矿化度多在 0.5 克 / 升以下。 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至扎兰屯市一线以北 , 存在着永久冻土和岛状冻土 , 地下水可分为冻结层上水和冻结层下水 , 前者只能做临时供水水源 , 后者可作长期供水水源 , 单井水量在 100-500 吨 / 日。

表-2 各盟市地表水资源概况表

土地盟市

面积 (万km²) 自治区总计

116.97

流域

多年平

水系

均径流量(亿m³ )

面积 (万km² )

径流模数 (万m³/km² )

人均水量 (m³/人)

400.33

3

116.97

3.42 2220

小计 318.63

呼伦贝尔盟

嫩江 小计

通辽市

30.67 15.78 14.89 7.38 1.02 5.64 0.72

1.17

323

10.39

11579

9

30.67

额尔古纳河

190.23

9 128.40

嫩江 西辽河 大凌河 小计 西辽河 大凌河 达里诺尔

8.62 3.64 3.14 1.84

7.38

赤峰市

31.647 8.44 30.977 7.76 0.10 0.57

0.06 0.62

3.75

906

8.44

小计 滦河

锡林郭勒盟

20.21

5.86

0.59

2.38

0.86 0.29 7.76

0.98

6.88

12.50

11.88

查干诺尔

20.21

乌拉盖尔 无流区 小计 黄河 永定河 察干

10.686 8.47 4.11 20.2 0.25 0.79 0.41

1.38 0.56 0.25

乌兰察布盟

淖尔

塔布

8.47

艾不盖尔 黄旗海、岱海 无流区 河

1.05 1.26 0.93

3.51

0.916 0.91 2.19

3.39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鄂尔多

0.61

黄河 无流区 黄河 艾不盖河 黄河 无流区

7.671 3.70 1.90

0.41

3.11

0.20

171

1.01 8.82

0.85 0.16 8.68

3.04 204

0.87

0.14

7246

(四) 水资源总量

内蒙古水资源总量 , 是依据流域分区 , 在分别求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基础上 , 再扣除山丘区及平原区的重复水量而得出的。其成果如表-7。

表-7 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总量汇总表 单位:亿m3/年

综上所述 , 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为 509 亿立方米 , 约为全国 ( 地表径流量约为 2.6 万亿立方米 , 地下水可开采量约为 0.7 万亿立方米 ) 总量的 1.5% 。人均占有水量约为 2590 立方米 , 接近全国人均值。如果以现有耕地和草场面积平均 , 全国每公顷土地占有水量约为 9000 立方米 , 内蒙古每公顷土地占有水量仅为 600 余立方米 , 相当于全国水平的 1/15 。( 五 ) 全区水资源特点

1. 地区分布不均 , 水土资源不平衡

全区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东多西少 , 总的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逐步减少。东部的额尔古纳河和嫩江流域面积约为全区流域面积的 27%, 年均径流量却为全区的 80% 左右。西部阿拉善盟的面积约为全区的25%, 而年均径流量仅为 0.3 亿立方米 , 加上上游来水 4.0 亿立方米 , 年均地表径流量仅为全区的 1.3% 。

耕地面积分布也很不平衡。全区共有耕地面积 547 万公顷 , 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地表径流量 6750 立方米 , 约为全国年平均值的 1/4。

呼伦贝尔盟、兴安盟水量多耕地少。呼伦贝尔盟约有耕地面积 96.70 万公顷 , 而年径流量却高达 304 亿多立方米,平均每公顷占有径流量 31449 多立方米 , 约为全区平均每公顷耕地的 5 倍。西辽河流域哲里木盟和赤峰市约有耕地 167 万公顷 , 而地表径流量仅有 30 多亿立方米 , 平均每公顷占有地表径流量约 1796 立方米 , 为全区平均数的 27% 。其余各盟市除河套土默川外 ( 主要有黄河境水 ), 每公顷耕地占有的地表径流量远远小于全区平均数。 2. 年内分配不均、变化大

全区雨量分布不均 , 多集中在夏季 6-9 月份 , 降水量一般占全年总量的 70-80%, 全区各河流径流年内分配不一 , 差异很大 , 大部分河流径流量多集中在汛期 7 月、 8 月和 9 月 , 约占为年径流量的 70% 左右。

径流年际变化 , 在一些较大河流和森林草原地区的河流比较稳定 , 多年变化相差不大。外流河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小于内陆河流。额尔古纳河、嫩江年径流变差系数 Cv 为 0.3 -0.7 之间,由大兴安岭向两侧减小。西辽河水系年径流变差系数 Cv 为 0.4-0.8 之间 , 由此向西南部递增 , 西部干旱地区的河流 , 其变差系数为 0.4-1.2, 由南向北递增 , 北部高原区、西部沙漠戈壁区Cv 大于 1.2 。

最新供应信息

最新求购信息


相关文章

  • 2013年自考[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11760][考试大纲]
  • <11760 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考试大纲 http://www.fafu.edu.cn/html/2012/11/44631.htm 农大成教自考 2012-11-19 11:15:36 第一部分 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 ...查看


  • 广西民族大学专业目录
  • 广 西 民 族 大 学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2 广 西 民 族 大 学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1 2 3 广 西 民 族 大 学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4 5 6 7 8 考试科 ...查看


  • 贫困概念的三维要素--贫困理论探讨之二
  • <脱贫与致富>2003年第七期刊发的<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一文,介绍了国际社会和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经典解释或权威定义.如果对这些经典释义作进一步抽象分析,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关于贫困概念的定义 ...查看


  •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
  •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40104008 学时:32学时(含课外学时) 学分:2分 适用对象:本门课程教学对象是农林经济管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 ...查看


  • 导游知识大纲
  • 2011年江西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纲 分类:导游资格考试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纲 目 录 一.<规范旅业-旅游法规>考试大纲 二.<认识赣鄱-江西导游知识>考试大纲 三.<阅读华夏-中国导游知识>考试大纲 四. ...查看


  • (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引言 引言主要从以下三方面阐述:(1)科学与技术的作用(科学和技术与人.社会的关系): (2)科学课程对培养儿童科学素 ...查看


  • 陕西省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 2015年陕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考核的主要范围和基本要求 主要范围:主要考核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法律知识.职业道德.文史基础常识.公文与论文写作知识.自然科技常识.环 ...查看


  • 周长.面积.体积
  • 长度.周长.面积与体积等概念的共同本质结构 有关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知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知识是人们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空间位置关系,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依据. 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中,长度 ...查看


  • [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 <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华南理工大学东莞东阳教学中心 课程名称:项目管理 (英文): Project Management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80 学分: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 项 ...查看


  • 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
  • <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按经济规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的能力和综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