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
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得到最佳回答,因为人类有限的语言文字无法承载这些终极的教育理论。“道可道,非常道”,用语言能够讲清楚的道理方法,并不是宇宙终极意义上的道理方法。有很多优秀的书籍承载了教育的道理、方法、手段、策略等等,这些书中的内容的确可以使我们取得进步,但是书中的内容不是终极意义的真理。
读名师、名家的书籍,模仿他们的做法,希望自己也变为名师,这种想法没有错误,但是这种做法却不可取。试问,有几人看了几本书,听了几场报道也成为名师的呢?有的老师很有毅力,几本书不行,就看几十本,上百本;听几位明师的讲座不行,那就听几十位、上百位。可就是这样的老师,也极少成功的。
究其原因,我们读名师的书籍、模仿名师的做法,仅仅是在学习名师的“技巧”……
成功之道,在于“内修”,而不是“外求”。名师肯定热爱学习,但名师更多的时候是感悟、思考、体验。名师注重的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追名逐利。怀抱着功利的心来读书、学习,这本身就背离成为名师的准则,又怎么能够成功呢?
人生是一个体道、悟道、得道的过程。如果自己的精神境界达不到名师的水平,名师的方法、策略、手段,你又如何能象名师一样运用自如呢?
名师绝不是自己追求而得来的,而是当他的思想境界达到一定的层次之后,别大众所认可而成为的名师的。当然,这也就决定了,很多思想境界达到了名师的标准,但还没有被大众所发现的名师。在我们的周围,不乏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而却是默默无闻的平凡的老师。这些人正式给普通的老师做一个楷模,名师不一定非得成名。就算是成名的名师,也无法摆脱“功成、名就、身退”的轮回。
教师有一份教书的事业,这是一份助人成功的事业,职业本身就体现了无限的光明和伟大。如果我们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这不就是一件伟大的成功的吗?我们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实心实意的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去努力,而不带有任何个人功利的色彩,这不就是我们的道德的高尚吗?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我们认真的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地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更好的体验,这不是一件自得其乐的事吗?
老师们,当我们关注学生的成才多于关注自己的成名,为了学生的利益乐于放弃自己的利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胜于研究自己成名的方法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的读懂名师的书籍,才能让自己的也成为名师。
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
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得到最佳回答,因为人类有限的语言文字无法承载这些终极的教育理论。“道可道,非常道”,用语言能够讲清楚的道理方法,并不是宇宙终极意义上的道理方法。有很多优秀的书籍承载了教育的道理、方法、手段、策略等等,这些书中的内容的确可以使我们取得进步,但是书中的内容不是终极意义的真理。
读名师、名家的书籍,模仿他们的做法,希望自己也变为名师,这种想法没有错误,但是这种做法却不可取。试问,有几人看了几本书,听了几场报道也成为名师的呢?有的老师很有毅力,几本书不行,就看几十本,上百本;听几位明师的讲座不行,那就听几十位、上百位。可就是这样的老师,也极少成功的。
究其原因,我们读名师的书籍、模仿名师的做法,仅仅是在学习名师的“技巧”……
成功之道,在于“内修”,而不是“外求”。名师肯定热爱学习,但名师更多的时候是感悟、思考、体验。名师注重的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追名逐利。怀抱着功利的心来读书、学习,这本身就背离成为名师的准则,又怎么能够成功呢?
人生是一个体道、悟道、得道的过程。如果自己的精神境界达不到名师的水平,名师的方法、策略、手段,你又如何能象名师一样运用自如呢?
名师绝不是自己追求而得来的,而是当他的思想境界达到一定的层次之后,别大众所认可而成为的名师的。当然,这也就决定了,很多思想境界达到了名师的标准,但还没有被大众所发现的名师。在我们的周围,不乏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而却是默默无闻的平凡的老师。这些人正式给普通的老师做一个楷模,名师不一定非得成名。就算是成名的名师,也无法摆脱“功成、名就、身退”的轮回。
教师有一份教书的事业,这是一份助人成功的事业,职业本身就体现了无限的光明和伟大。如果我们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这不就是一件伟大的成功的吗?我们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实心实意的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去努力,而不带有任何个人功利的色彩,这不就是我们的道德的高尚吗?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我们认真的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地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更好的体验,这不是一件自得其乐的事吗?
老师们,当我们关注学生的成才多于关注自己的成名,为了学生的利益乐于放弃自己的利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胜于研究自己成名的方法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的读懂名师的书籍,才能让自己的也成为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