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第二框《忠实履行义务》活动式教学设计
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 卢昌龙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忠实履行义务的要求: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活动式教学法,通过学习和探究,,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重、难点: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教学方法:活动式教学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多媒体教学法。
一、导入新课:看一看
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多媒体投放课件“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募捐的场景。
板书课题:忠实履行义务情境感悟:1.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教材第18页。2.讨论募捐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举一举活动一:认识自己的义务:
播放视频《爱心捐助活动》
1.学生阅读教材P18-19页,思考问题。
2.列举例子。(义务献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倡公民节约、植树造林、晚婚晚育、见义勇为等) 活动二:读一读
活动二: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1. 投放案例
口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学生阅读材料,分组分析讨论。找法律依据――《婚姻法》
活动三:析一析
分析案例,认识义务
1.展示案例:
2.提出问题:施某可以不履行服兵役吗?
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思考并探究问题。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
案例教学既能揭示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论一论
案例追踪,提升认识
1.组织学生通读本课教材。
2.我国法律禁止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哪些?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学生探究讨论 三、课堂小结(梳一梳)1、整理笔记。2、快速回忆本课所学习的内容,梳理课本知识。3、训练巩固。
四、课堂练习:合作探究
1.据报道,某市一居民在五楼阳台晒被子时,不慎将夹在被子里的数万元人民币洒落在马路上,路过这里的行人,有的捡到钱后交给警察或在原地等待交还失主,也有人捡到钱后不予归还即离开现场。看到这则报道,甲同学认为捡到钱应及时归还失主;乙同学认为,捡到钱不予归还也没什么错。
请结合有关知识想一想,哪一个同学的想法正确?为什么?
五、教学反思:
六、板书设计:忠实履行义务
1.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2.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3.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八下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第二框《忠实履行义务》活动式教学设计
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 卢昌龙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忠实履行义务的要求: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活动式教学法,通过学习和探究,,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重、难点: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教学方法:活动式教学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多媒体教学法。
一、导入新课:看一看
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多媒体投放课件“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募捐的场景。
板书课题:忠实履行义务情境感悟:1.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教材第18页。2.讨论募捐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举一举活动一:认识自己的义务:
播放视频《爱心捐助活动》
1.学生阅读教材P18-19页,思考问题。
2.列举例子。(义务献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倡公民节约、植树造林、晚婚晚育、见义勇为等) 活动二:读一读
活动二: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1. 投放案例
口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学生阅读材料,分组分析讨论。找法律依据――《婚姻法》
活动三:析一析
分析案例,认识义务
1.展示案例:
2.提出问题:施某可以不履行服兵役吗?
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思考并探究问题。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
案例教学既能揭示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论一论
案例追踪,提升认识
1.组织学生通读本课教材。
2.我国法律禁止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哪些?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学生探究讨论 三、课堂小结(梳一梳)1、整理笔记。2、快速回忆本课所学习的内容,梳理课本知识。3、训练巩固。
四、课堂练习:合作探究
1.据报道,某市一居民在五楼阳台晒被子时,不慎将夹在被子里的数万元人民币洒落在马路上,路过这里的行人,有的捡到钱后交给警察或在原地等待交还失主,也有人捡到钱后不予归还即离开现场。看到这则报道,甲同学认为捡到钱应及时归还失主;乙同学认为,捡到钱不予归还也没什么错。
请结合有关知识想一想,哪一个同学的想法正确?为什么?
五、教学反思:
六、板书设计:忠实履行义务
1.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2.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3.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