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建水县农村初级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
开题报告
(赵丽莎 学号:8201508019 工作单位:建水县青云中学 电话:[1**********])
一、选题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当今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也面对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而应是工作积极热情、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研究者。
但是,许多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教师工作不热情,把教师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陷入了职业倦怠的状态。他们的消极情感、态度以及在情感、态度支配下的行为方式,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个体发展,而且影响了当前的课程改革,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水县农村初级中学很多,学生人数众多,教师相应的配备也多。因而本研究以建水县初级中学为主要对象,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提出解决农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策略。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师职业倦怠对实施新课程的影响;
2、新课程背景下建水县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3、新课程背景下建水县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4、缓解新课程背景下建水县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分析。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新课程背景下建水县农村初级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调查分析;
(2)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建水县农村初级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防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2、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建水县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倦怠的基本表现;
(2)教师职业倦怠对实施新课程的影响。
四、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1、国外研究成果:自从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
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引起公共出版界、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广泛注意。90年代以来,职业倦怠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教学领域最受到重视。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理论如下:(1)资源守恒理论,是用于解释人如何因为环境需求、资源供需之间的调节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理论,它由霍布富尔于1989年提出。(2)社会胜任模式。它由哈里森于1982年提出,主要用于揭示职业倦怠与自我对工作胜任能力的知觉有关。(3)生态学模式。生态学模式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是卡罗尔和怀特,该理论模式强调的是有机体及其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2、国内研究成果:杭州市教科所2005年对杭州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教师的压力大于非毕业班老师,班主任的压力大于不当班主任的老师。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左右,然而,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却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因此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可忽视,应有效解决的问题。国内外一大批专家已经开始重视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如:东北师大刘晓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与干预对策研究》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已经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展开了研究。
五、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师职业倦怠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国,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如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来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化,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化等。我们不仅要放眼于国外的研究,还要立足于本国本地区,深入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原因、表现、危害和测量等。构建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例如我们可以在验证一般倦怠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根据教师生涯周期产生倦怠不同表现的理论模型等,丰富我州乃至全省关于初级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吸引国内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探索。
(2)实践意义:本研究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探讨:
(1)可以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决议、调整方略时提供参考,使行政部门为教师制定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涯成长的决策,促成教育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
(2)通过研究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组织根源,可以为学校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佐证,为制定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提供科学的指导。
(3)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个人根源的研究可以为已经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帮助。
六、资料设备
本课题的研究,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校具有丰富的图书资料,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在全州处于领先地位,为本课题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学校能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七、科研手段
观察法、文献法、走访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八、参考文献:
[1].吴茜; 河北省农村初中物理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杨颖; 云南贫困地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宋建宁;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调适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武晓艳; 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谈教师职业倦怠及组织应对[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陈生民; 论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管理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30期
[6].王晓川; 理性看待职业倦怠 寻找科学应对策略[J];宁夏教育;2008年02期
[7].刘鲁蓉;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8]教师群体如何缓解心理压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新课程背景下建水县农村初级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
开题报告
(赵丽莎 学号:8201508019 工作单位:建水县青云中学 电话:[1**********])
一、选题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当今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也面对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而应是工作积极热情、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研究者。
但是,许多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教师工作不热情,把教师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陷入了职业倦怠的状态。他们的消极情感、态度以及在情感、态度支配下的行为方式,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个体发展,而且影响了当前的课程改革,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水县农村初级中学很多,学生人数众多,教师相应的配备也多。因而本研究以建水县初级中学为主要对象,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提出解决农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策略。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师职业倦怠对实施新课程的影响;
2、新课程背景下建水县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3、新课程背景下建水县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4、缓解新课程背景下建水县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分析。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新课程背景下建水县农村初级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调查分析;
(2)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建水县农村初级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防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2、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建水县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倦怠的基本表现;
(2)教师职业倦怠对实施新课程的影响。
四、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1、国外研究成果:自从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
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引起公共出版界、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广泛注意。90年代以来,职业倦怠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教学领域最受到重视。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理论如下:(1)资源守恒理论,是用于解释人如何因为环境需求、资源供需之间的调节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理论,它由霍布富尔于1989年提出。(2)社会胜任模式。它由哈里森于1982年提出,主要用于揭示职业倦怠与自我对工作胜任能力的知觉有关。(3)生态学模式。生态学模式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是卡罗尔和怀特,该理论模式强调的是有机体及其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2、国内研究成果:杭州市教科所2005年对杭州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教师的压力大于非毕业班老师,班主任的压力大于不当班主任的老师。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左右,然而,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却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因此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可忽视,应有效解决的问题。国内外一大批专家已经开始重视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如:东北师大刘晓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与干预对策研究》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已经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展开了研究。
五、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师职业倦怠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国,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如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来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化,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化等。我们不仅要放眼于国外的研究,还要立足于本国本地区,深入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原因、表现、危害和测量等。构建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例如我们可以在验证一般倦怠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根据教师生涯周期产生倦怠不同表现的理论模型等,丰富我州乃至全省关于初级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吸引国内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探索。
(2)实践意义:本研究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探讨:
(1)可以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决议、调整方略时提供参考,使行政部门为教师制定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涯成长的决策,促成教育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
(2)通过研究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组织根源,可以为学校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佐证,为制定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提供科学的指导。
(3)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个人根源的研究可以为已经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帮助。
六、资料设备
本课题的研究,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校具有丰富的图书资料,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在全州处于领先地位,为本课题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学校能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七、科研手段
观察法、文献法、走访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八、参考文献:
[1].吴茜; 河北省农村初中物理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杨颖; 云南贫困地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宋建宁;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调适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武晓艳; 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谈教师职业倦怠及组织应对[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陈生民; 论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管理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30期
[6].王晓川; 理性看待职业倦怠 寻找科学应对策略[J];宁夏教育;2008年02期
[7].刘鲁蓉;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8]教师群体如何缓解心理压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