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层次的分类:
1.信号学习(如经典条件反应)
2.刺激--反应学习(如操作性条件反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学习
8.问题解决学习
二、学习的基本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
应用:“祖母规则”;连续接近行为塑造;餍足;代价
1.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认知学习理论
应用:重视事物间的关系;重视结构和顿悟
三、学习的迁移
影响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结构相似、直观表征相似)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水平)
3.学习定势(主动将问题转化为熟悉的形式;功能固着)
重视适用广的普遍性原理;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结构化、逻辑化
四、知识的学习
知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质与联系的反应
感性知识(感知和表象)和理性知识(定义和规则原理)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知识的学习:
1.符号、定义的学习
2.演绎、归纳、并列相关学习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重视强度律、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
知识的概括(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用好正反例、变式、科学比较
促进知识保持的办法:
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
运用记忆术
组块化编码
适当过度学习(150%最好)
合理复习(至少当天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五、技能的学习
技能: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
封闭型动作技能(依赖肌肉内部反馈);开放性动作技能(参照外部刺激的变化)
动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的定向(了解活动的结构与要求,目标映像和目标期望)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动作技能培训: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的方式、量、曲线、高原现象)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注意先外后内、先大概后详细、适当的反馈频率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减少对视觉的依赖;分解法;复合型知觉)
心智技能:一般心智技能;专门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的形成:
1.认知阶段(定向)
2.联结阶段(操作)
3.自动化阶段(注意保持一定的意识,避免高度自动化带来刻板)
六、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重复、抄写、记录、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
组织策略(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
2.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设置目标)
监控策略(自我检查、集中注意)
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复查)
3.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
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安静地方)
努力管理(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强化)
他人支持(寻求教师、伙伴帮助、合作学习)
学习工具的利用
七、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起始状态---》(存在的障碍或限制 )目标状态
问题的种类:
结构良好的问题:
1、问题有明确性:目标明确,条件明确。
2、解法的确定性:有明确的算法规则。
结构不良的问题
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2、理解与表征问题
问题空间:初始状态,操作,目标状态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算法式:逐一尝试所有可能方案
启发式:依据经验和直觉选择解法
1、手段—目的分析法(分解问题为若干子问题)
2、后推法
3、简化发
4、类比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特征;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学:
1、提供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矩阵部分弥补)、聚合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
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发散思维训练
3、学会容忍模糊性
4、推测与假设训练
5、自我设计训练
6、头脑风暴训练
一、学习层次的分类:
1.信号学习(如经典条件反应)
2.刺激--反应学习(如操作性条件反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学习
8.问题解决学习
二、学习的基本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
应用:“祖母规则”;连续接近行为塑造;餍足;代价
1.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认知学习理论
应用:重视事物间的关系;重视结构和顿悟
三、学习的迁移
影响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结构相似、直观表征相似)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水平)
3.学习定势(主动将问题转化为熟悉的形式;功能固着)
重视适用广的普遍性原理;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结构化、逻辑化
四、知识的学习
知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质与联系的反应
感性知识(感知和表象)和理性知识(定义和规则原理)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知识的学习:
1.符号、定义的学习
2.演绎、归纳、并列相关学习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重视强度律、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
知识的概括(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用好正反例、变式、科学比较
促进知识保持的办法:
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
运用记忆术
组块化编码
适当过度学习(150%最好)
合理复习(至少当天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五、技能的学习
技能: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
封闭型动作技能(依赖肌肉内部反馈);开放性动作技能(参照外部刺激的变化)
动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的定向(了解活动的结构与要求,目标映像和目标期望)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动作技能培训: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的方式、量、曲线、高原现象)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注意先外后内、先大概后详细、适当的反馈频率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减少对视觉的依赖;分解法;复合型知觉)
心智技能:一般心智技能;专门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的形成:
1.认知阶段(定向)
2.联结阶段(操作)
3.自动化阶段(注意保持一定的意识,避免高度自动化带来刻板)
六、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重复、抄写、记录、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
组织策略(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
2.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设置目标)
监控策略(自我检查、集中注意)
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复查)
3.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
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安静地方)
努力管理(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强化)
他人支持(寻求教师、伙伴帮助、合作学习)
学习工具的利用
七、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起始状态---》(存在的障碍或限制 )目标状态
问题的种类:
结构良好的问题:
1、问题有明确性:目标明确,条件明确。
2、解法的确定性:有明确的算法规则。
结构不良的问题
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2、理解与表征问题
问题空间:初始状态,操作,目标状态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算法式:逐一尝试所有可能方案
启发式:依据经验和直觉选择解法
1、手段—目的分析法(分解问题为若干子问题)
2、后推法
3、简化发
4、类比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特征;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学:
1、提供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矩阵部分弥补)、聚合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
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发散思维训练
3、学会容忍模糊性
4、推测与假设训练
5、自我设计训练
6、头脑风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