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文言文全部翻译

《郑人买履》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译文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里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幼时记趣》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看作土山,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龄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峡》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隙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蔽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到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丘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是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不如船行得快啊。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影。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他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鸣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梵天寺木塔》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 ,塔身就稳定了。因为

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 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以虫治虫》原文及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论语》八则翻译,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会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于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 啊。”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为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

《郑人买履》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译文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里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幼时记趣》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看作土山,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龄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峡》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隙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蔽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到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丘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是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不如船行得快啊。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影。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他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鸣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梵天寺木塔》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 ,塔身就稳定了。因为

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 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以虫治虫》原文及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论语》八则翻译,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会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于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 啊。”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为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


相关文章

  • (苏教版)七上文言文
  • 2010年中考总复习·七(上) 文言文练习 <古代寓言二则>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 ) (2)遂( )不得履 (3)宁( )信度 ... (4)遽( )契( )其舟 (5)先自度( )其足 ... (6)宁 ...查看


  • 文言文翻译的探索及方法
  • 文言文翻译的探索及方法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校 石半丁 [内容提要]:掌握基本语法常识.能断句是文言翻译的基本功.翻译时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该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还要注意古代汉语 ...查看


  • 观月记阅读答案_文言文观月记翻译赏析_作者张孝祥
  • 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张孝祥.其全诗如下: [原文]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 ...查看


  • 当代学生第五届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答案
  • 1.祖逖闻鸡起舞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光复 恢复(已亡的国家) ②俱 一同 ③寝 睡 2.半夜鸡叫在祖逖看来不是一种不吉祥的声音,而是一种什么声音?. 3.翻译:①因起舞庭中4."蹴"的读音是 cù ,解释为 踏 ...查看


  • 九上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
  • <陈涉世家> 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译:曾经跟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他停止耕地走到田边的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对同伴说:"如果以后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 ...查看


  •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60)
  •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60)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 ...查看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文言文第五单元
  • 21 桃花源记 陶潜 南阳刘子骥(j津(渡口 22陋室铭 刘禹锡 耳, 22爱 莲 说 周敦颐 1. 2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56 7 8 9. 本文赞扬莲"出淤泥 ...查看


  • 高考文言文复习
  • 高考文言文复习 一.强化基础 基础过关是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包括: (1)实词120个: (2)虚词18个: (3)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包括单音并列.偏义复词)约80个,如:结束.开张.可怜.所以.卑鄙.指示.绝境.中间.作息.父兄等: ...查看


  • 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练习
  •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 3.19 文言文相当于半门外语,由于时间的差异古人的语言与现在有很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字词意义的改变上和句式的改变上. 1.章惇(d ūn )书绝壁 章惇尝与苏轼同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子厚推轼下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