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星的坚守与创新

“希望之星”的坚守与创新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 赵音奇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下称“大赛”)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在央视各类大赛中,是一个老品牌了。这样一个以英语为主要项目的赛事,在日趋激烈的电视生存环境中之所以能存活下来,既离不开对基本定位的坚守,也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创新。在本文中,笔者就将近年来,尤其是2013年“大赛”策划制作的思路与心得做一分享。

值已达到300亿元人民币,中国目前约有3.2亿英语学习者,同时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2000万人的数量递增。与此同时,“大赛”的参与人数也在逐年呈阶梯式增长,从2000年至2013年,从不足万人增加到了400万人,迅猛的发展势头显示出不断增长的社会影响力。这些数据也充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中国人对于英语学习不是不关注,而是十分重视。因此,英语不应该成为节目的鸡肋,而要善加利用,把它与广泛的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只要把握好了这一点,英语教育节目才会是科教节目的蓝海。

一、坚守

举办之初,在给“大赛”命名时,采用了“英语”+“风采”的称谓,就是想表明尽管这是一个关乎教育、关乎语言、关乎学科的赛事,但对于青少年的个性表达和魅力展示,即“风采”,也是兼举并重的。因此,“大赛”不仅是一档教育节目,而且还是一档寓教于乐的节目,这是其基本定位。

然而,在多年的实践中,一个以英语为载体的教育节目,与大量的中文节目,尤其是不断推陈出新的中文娱乐节目相比,其劣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所谓“教”与“乐”的天平上,我们十分摇摆,不断地重复着问自己几个问题:“这档节目到底给谁看”、“选手究竟是比英语还是比才艺”、“我们最终通过这档节目应该给观众带来什么”……

2013年,是重新思索、升级换代的一年。在经过了前几年的纠结迷惘以及不断的试验尝试后,我们对“大赛”的定位有了更加清晰和坚定的认识。

2.摸清需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根据新浪网的英语学习千人问卷调查结果,英语学习者的升学、求职、出国等需求占据了前几位,而为提升自我素质的目的则位居其后。由此可见,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需求主要是功利性的。大赛每年数百万参与者基本都是来自大中小学校的在校生,其中中小学参赛人数又占到了85%以上。因此,如果针对中小学生的升学、出国等需求来设计节目,将会搭建一座通往蓝海的桥梁。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认识到,大赛应该把现有的组织体系(即遍布全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同更高的教育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在全国逐层选拔的阶段引入国际国内的高端教育资源,让优秀的孩子能被优质名校所认识挑选,增强大赛的吸引力,同时还在最后播出的节目中让顶级选手进入顶级学校,形成活动与节目的良性互动、线下与线上的贯通一体。

1.找准核心资源,变劣势为优势

语言隔阂是“大赛”的一个瓶颈,但也是这个节目的核心资源,如果拿掉了英语,节目就失去了特色。所以,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坚守英语这项比赛载体,同时把劣势转变为优势。但如何做呢?

据相关统计,2010年我国英语培训产业的市场总

3.向家庭教育延伸

几乎所有看过大赛的人都会向我们提问:“这些孩子的英语究竟是怎么学的呀?”有趣的是,节目中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确实与众不同。因此,大赛如果适度展示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其父

38

2013年第11期(总第288期)

CHANNEL・COLUMN・PROGRAM频道・栏目・节目

母的教育方式等内容,一定会引起很多电视观众的关注。另外,作为一档英语学习教育节目,大赛还应该主动延伸节目内容,把它拓展为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节目——观众不应只是参赛选手们的同龄人,更应该包括他们的家长,甚至是家长带着孩子收看。

有了以上几点思路之后,我们对大赛的定位也就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这是一场青少年英语达人秀,选手在这里比拼以英语为载体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家长陪伴收看的节目;这个节目不仅给观众带来充满欢乐、富有悬念的收看过程,还应该留给观众对于教育的思考,以及关乎成长与梦想的正能量。这个定位是我们要坚守的。

手也送上橄榄枝,提供推荐信或鼓励信,让选手在参与比赛的同时有了更加实际的收获(我们称之为“用钱也买不来的机会”);让观众在收看时也有了更多的兴奋点。这些,都成了2013年“大赛”的亮点。

3.采用真人秀节目模式,讲述选手成功故事

2013年的“大赛”打破了以往的纯演播室实况录制的模式,采用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手法,场内场外架设多个机位,拍摄海量素材,融入了选手、评委、国际招生团、家长、主持人等多个角色,采用丰富和精准的电视语言对各个角色进行表现,既增强了比赛的现场感,也极大丰富了节目的信息量,让观众对选手的成长历程、教育方式、学习方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创新

在理清思路之后,我们围绕定位,并针对高端教育资源、家庭教育等,大胆地对2013年“大赛”进行了以下几项创新。

4.革新题型赛制,打破组别界限

如前所述,因为有了去哈佛大学演讲的最终出口,2013年“大赛”的题型赛制也都全部围绕演讲等内容集中发力。我们共设置了个性演讲、组合才艺秀、脱口秀比拼和哈佛实战等4个比赛环节,逐轮淘汰选手,直至产生冠军。比赛项目的设置比以往更有趣味性和针对性,例如,第二环节“组合才艺秀”就是针对最终会选拔出一名中学生和一名小学生两个冠军去演讲而设置的——通过抽签产生的一大一小两名选手在两天内想办法合作表演一个才艺节目,评委会根据表演效果让两人同时晋级或淘汰。这既扣住了演讲当中的“演”,调动选手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也紧紧围绕要选拔两名冠军的最终设定,充分考验选手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这个环节的最终节目效果也是成功的,不仅充分捕捉到了选手合作过程中的精彩故事,还通过表现搭对选手家长间微妙的心理变化,进一步反映了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效果。

2013年“大赛”还充分学习真人秀节目制作手法,改变了以往按照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等分组比赛、播出的方式,实行分组比赛、混编剪辑,让亮点选手均匀分布,改变了以往低年龄段选手收视高、高年龄段选手收视率低的现象。

1.以“我要去哈佛”为口号,设立比赛终端

这是针对观众学习英语具有功利性的特点而进行的一项设计,即获得冠军的选手可以代表中国青少年到哈佛大学演讲并参加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有了这项设计,“大赛”的题型和赛制就有了更有针对性的设置(后面将详细阐述);选手有了更加明确的参赛动机;评委点评更加有的放矢;观众也会随之被牵动:“究竟什么样的孩子能去哈佛大学演讲?”

2.利用高端教育资源,引入国际招生团

我们引入了国际知名的大学和中学(有的是包含小学的中学)组成国际招生团(详见表1)进驻赛场,用亮灯的方式对参赛选手进行挑选,有的现场录取适龄的孩子,甚至授予高额奖学金,有的对不适龄的选

表1:国际招生团名录国家

美国1

美国2

3澳大利亚[1**********]2

加拿大英国美国美国美国美国美国美国美国

学校名称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悉尼大学 University of Sydney

加拿大莱姆顿肯特区教育局 Lambton-Kent District School Board Canada(代表65所中

小学)

杜伦大学 Durham University

白石学院

White Stone Academy New York桑福德大学 Samford University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马丁路德高中Martin Luther High School多米克高中Dominican High School碧岳十一高中Pius XI High School麻省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三、结语

以上便是我们对2013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思索、策划和行动的一些成果。在这些文字写成的时候,还有很多内容正在验证的过程中。但正如本文标题所指出的,无论验证结果如何,它都必将是“希望之星”未来新一轮的实践中坚守的信念与创新的起点。

□本文编辑:李金澍

电视研究・TV RESEARCH

39

“希望之星”的坚守与创新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 赵音奇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下称“大赛”)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在央视各类大赛中,是一个老品牌了。这样一个以英语为主要项目的赛事,在日趋激烈的电视生存环境中之所以能存活下来,既离不开对基本定位的坚守,也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创新。在本文中,笔者就将近年来,尤其是2013年“大赛”策划制作的思路与心得做一分享。

值已达到300亿元人民币,中国目前约有3.2亿英语学习者,同时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2000万人的数量递增。与此同时,“大赛”的参与人数也在逐年呈阶梯式增长,从2000年至2013年,从不足万人增加到了400万人,迅猛的发展势头显示出不断增长的社会影响力。这些数据也充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中国人对于英语学习不是不关注,而是十分重视。因此,英语不应该成为节目的鸡肋,而要善加利用,把它与广泛的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只要把握好了这一点,英语教育节目才会是科教节目的蓝海。

一、坚守

举办之初,在给“大赛”命名时,采用了“英语”+“风采”的称谓,就是想表明尽管这是一个关乎教育、关乎语言、关乎学科的赛事,但对于青少年的个性表达和魅力展示,即“风采”,也是兼举并重的。因此,“大赛”不仅是一档教育节目,而且还是一档寓教于乐的节目,这是其基本定位。

然而,在多年的实践中,一个以英语为载体的教育节目,与大量的中文节目,尤其是不断推陈出新的中文娱乐节目相比,其劣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所谓“教”与“乐”的天平上,我们十分摇摆,不断地重复着问自己几个问题:“这档节目到底给谁看”、“选手究竟是比英语还是比才艺”、“我们最终通过这档节目应该给观众带来什么”……

2013年,是重新思索、升级换代的一年。在经过了前几年的纠结迷惘以及不断的试验尝试后,我们对“大赛”的定位有了更加清晰和坚定的认识。

2.摸清需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根据新浪网的英语学习千人问卷调查结果,英语学习者的升学、求职、出国等需求占据了前几位,而为提升自我素质的目的则位居其后。由此可见,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需求主要是功利性的。大赛每年数百万参与者基本都是来自大中小学校的在校生,其中中小学参赛人数又占到了85%以上。因此,如果针对中小学生的升学、出国等需求来设计节目,将会搭建一座通往蓝海的桥梁。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认识到,大赛应该把现有的组织体系(即遍布全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同更高的教育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在全国逐层选拔的阶段引入国际国内的高端教育资源,让优秀的孩子能被优质名校所认识挑选,增强大赛的吸引力,同时还在最后播出的节目中让顶级选手进入顶级学校,形成活动与节目的良性互动、线下与线上的贯通一体。

1.找准核心资源,变劣势为优势

语言隔阂是“大赛”的一个瓶颈,但也是这个节目的核心资源,如果拿掉了英语,节目就失去了特色。所以,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坚守英语这项比赛载体,同时把劣势转变为优势。但如何做呢?

据相关统计,2010年我国英语培训产业的市场总

3.向家庭教育延伸

几乎所有看过大赛的人都会向我们提问:“这些孩子的英语究竟是怎么学的呀?”有趣的是,节目中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确实与众不同。因此,大赛如果适度展示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其父

38

2013年第11期(总第288期)

CHANNEL・COLUMN・PROGRAM频道・栏目・节目

母的教育方式等内容,一定会引起很多电视观众的关注。另外,作为一档英语学习教育节目,大赛还应该主动延伸节目内容,把它拓展为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节目——观众不应只是参赛选手们的同龄人,更应该包括他们的家长,甚至是家长带着孩子收看。

有了以上几点思路之后,我们对大赛的定位也就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这是一场青少年英语达人秀,选手在这里比拼以英语为载体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家长陪伴收看的节目;这个节目不仅给观众带来充满欢乐、富有悬念的收看过程,还应该留给观众对于教育的思考,以及关乎成长与梦想的正能量。这个定位是我们要坚守的。

手也送上橄榄枝,提供推荐信或鼓励信,让选手在参与比赛的同时有了更加实际的收获(我们称之为“用钱也买不来的机会”);让观众在收看时也有了更多的兴奋点。这些,都成了2013年“大赛”的亮点。

3.采用真人秀节目模式,讲述选手成功故事

2013年的“大赛”打破了以往的纯演播室实况录制的模式,采用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手法,场内场外架设多个机位,拍摄海量素材,融入了选手、评委、国际招生团、家长、主持人等多个角色,采用丰富和精准的电视语言对各个角色进行表现,既增强了比赛的现场感,也极大丰富了节目的信息量,让观众对选手的成长历程、教育方式、学习方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创新

在理清思路之后,我们围绕定位,并针对高端教育资源、家庭教育等,大胆地对2013年“大赛”进行了以下几项创新。

4.革新题型赛制,打破组别界限

如前所述,因为有了去哈佛大学演讲的最终出口,2013年“大赛”的题型赛制也都全部围绕演讲等内容集中发力。我们共设置了个性演讲、组合才艺秀、脱口秀比拼和哈佛实战等4个比赛环节,逐轮淘汰选手,直至产生冠军。比赛项目的设置比以往更有趣味性和针对性,例如,第二环节“组合才艺秀”就是针对最终会选拔出一名中学生和一名小学生两个冠军去演讲而设置的——通过抽签产生的一大一小两名选手在两天内想办法合作表演一个才艺节目,评委会根据表演效果让两人同时晋级或淘汰。这既扣住了演讲当中的“演”,调动选手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也紧紧围绕要选拔两名冠军的最终设定,充分考验选手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这个环节的最终节目效果也是成功的,不仅充分捕捉到了选手合作过程中的精彩故事,还通过表现搭对选手家长间微妙的心理变化,进一步反映了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效果。

2013年“大赛”还充分学习真人秀节目制作手法,改变了以往按照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等分组比赛、播出的方式,实行分组比赛、混编剪辑,让亮点选手均匀分布,改变了以往低年龄段选手收视高、高年龄段选手收视率低的现象。

1.以“我要去哈佛”为口号,设立比赛终端

这是针对观众学习英语具有功利性的特点而进行的一项设计,即获得冠军的选手可以代表中国青少年到哈佛大学演讲并参加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有了这项设计,“大赛”的题型和赛制就有了更有针对性的设置(后面将详细阐述);选手有了更加明确的参赛动机;评委点评更加有的放矢;观众也会随之被牵动:“究竟什么样的孩子能去哈佛大学演讲?”

2.利用高端教育资源,引入国际招生团

我们引入了国际知名的大学和中学(有的是包含小学的中学)组成国际招生团(详见表1)进驻赛场,用亮灯的方式对参赛选手进行挑选,有的现场录取适龄的孩子,甚至授予高额奖学金,有的对不适龄的选

表1:国际招生团名录国家

美国1

美国2

3澳大利亚[1**********]2

加拿大英国美国美国美国美国美国美国美国

学校名称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悉尼大学 University of Sydney

加拿大莱姆顿肯特区教育局 Lambton-Kent District School Board Canada(代表65所中

小学)

杜伦大学 Durham University

白石学院

White Stone Academy New York桑福德大学 Samford University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马丁路德高中Martin Luther High School多米克高中Dominican High School碧岳十一高中Pius XI High School麻省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三、结语

以上便是我们对2013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思索、策划和行动的一些成果。在这些文字写成的时候,还有很多内容正在验证的过程中。但正如本文标题所指出的,无论验证结果如何,它都必将是“希望之星”未来新一轮的实践中坚守的信念与创新的起点。

□本文编辑:李金澍

电视研究・TV RESEARCH

39


相关文章

  • 九年级"校园之星"颁奖词
  • 九年级"校园之星"颁奖词 友爱互助星 九(5)班 宋美鹏 她在忙碌的生活中体会简单与温暖,坚持着小小的却珍贵的梦想.她在平凡中静享安然自得的快乐,在简单里追求持久的执着.她努力做一个平凡却又深刻的人,不锋芒毕露,也不流于 ...查看


  • 颁奖词-感动宝丰人物.团队-经典唯美
  • XX集团25周年庆典颁奖典礼--颁奖词 最佳忠诚奖 张琳(女)--锦江之星胶南店总经理 [颁奖词]一切从零开始,2003年从公司的售楼员开始,从租赁写字楼和文案开始,从公司管理部到锦江胶南店的总经理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 ...查看


  • 2012年度研究生团总支工作总结
  • 夯实基础,重点突出 不断推进研究生共青团工作迈上新台阶 --研究生团总支2012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研究生处团总支在校党委和校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研究生处党总支的指导下,以建团90周年和喜迎党的十八大为契机,紧密围绕"高素质.高层 ...查看


  • 三(2)班级之星简介
  • 初三(2)班简介 "狠下一条心,拼上十分劲,今日虽疯狂,明天必辉煌!"是三(2)班的班级口号. "良心无愧,信心无畏,青春无悔,中考无憾!"是三(2)班的班级理念. 三(2)班同学有强烈的集体观念,有 ...查看


  • 512护士节表彰大会议程
  •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医疗战线的同仁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甲:在这鸟语花香,诗意盎然的季节里: 乙:在这阳光灿烂,激情似火的日子里, 合: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5.12国际护士节 甲: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了( )同志,县人 ...查看


  • 2017晚会颁奖词
  • 晚会颁奖词 一.最佳新闻媒体 你是我们XXX媒体的"宝",是新闻宣传战线上的"宝".让大众有了对xxx更深度的了解,因为只有深度,才能震撼客户心灵,只有深度,才会引起关注:秉承"主流价值.清 ...查看


  • 校园之星主持稿2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 "榜样温职校园之星"表彰典礼主持稿 开场白: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 合:下午好 男:这里是天翼飞young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榜样温职校 ...查看


  • 科创之星申请书
  • "科创之星"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首先感谢学校领导对贫困学生的关心与支持!我是来自一个较贫困家庭的学生,现就读于四川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土木工程2010级2班的莫青城,结合自身情况,特此向学校提出"科创之 ...查看


  • 写给冰心的颁奖词
  • 历史文化名人颁奖词集锦 屈原 4.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 5.他用他的一身热血,谱写了一曲长久流传的赞歌.一介书生的他,虽然没有回天之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