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文化的人学解读_邵秀玲

2005年第6期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总第112期

道家养生文化的人学解读

邵秀玲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烟台职业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道家养生文化关注人的精神健康,推崇清心无为、见素抱朴、致虚守静、少私寡欲,不为物累的自然人性思想,强调心

灵的内在超越;道家把人生命的价值放在首位,提倡内养和外炼结合、静功和动功结合的养生之道;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发展,将人的命运轨迹与自然的无形而化联系起来,体现了人学的基本精神。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关键词:道家;养生文化;人学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16(2005)06—0053—04

  道家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学领域还是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鲁迅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砥全在道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1]家”。道家的养生文化,由追求长生而讲究养生养心,讲究

生的本原为“道”,而“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实有之“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所谓“一”即“元气”,“二”即混元一气运化出天地阴阳,“三”即清轻上浮为天的阳气与浊重下降为地的阴气相交感运化而生中和之气,中和之气聚而成人,“阴”、“阳”、“中和”共为三气,三气而成天、地、人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云笈七签》卷三《道教三洞宗元》)。道家认为,人体“生命”是有形有质的真实存在,人的形体结构具有物质形态真实性。吴筠《元气论》中讲:元气始萌,形气始端,形成有质,结胚象卵,气圆则形备。“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道家强调精神为生命的主要因素,形神相互依存,而神为主宰。《抱朴子·至理》说:“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太平经》说:“故形体为家也,以气为舆马,精神为长吏”,道教认为精神在人身中的居止之处是脑,与一身之精的主宰太一帝君所居处一致。内丹学认为,先天精气神与后天精(交感精)、气(呼吸气)、神(思虑神、识神)为体用关系,先天精气神为本为体,后天精气神为用,“非先天不能生后天,非后天不能成先天”(《还真集》)。先天精气神又相互依存,共为一体,互不能离,而神特具主宰功用,最为重要。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道家从人的精神层面推崇清心无为、见素抱朴、致虚守静、少私寡欲,不为物累的自然人性思想,养生达到的最理想状态是“复归于婴儿”的高度纯洁的精神境界,以完成心灵的内在超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37章),“无为”并非不做任何事,而是不妄为,不干预。人的生命秉受于“道”,体现着“道”的本性。道的本性在于无为、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际就是一种人学。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在这一理念中,人的生命和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首先应该加以关注。道家养生文化正是关爱人的生命和身心健康、关爱人的发展的文化思想。

一、道家强调心灵的内在超越———对人的精神关注从形而上层面来看,道家的基本生命理念是道法自然的生命观。“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老子》第25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以下引文出自《老子》者,均依据此版本),“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51章)。“自然”是自然而然,是本来如此,是无心自化,与“他然”相对。王弼注曰:“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道的价值、德性就在于“自然”。道法自然,在生命问题上道家把生死看作是一种自然之气的变化过程,有一定的理性精神。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是“道”所派生之“元气”。在元气运化而生阴阳中和之气后才产生了人体生命,它是精、气、神和谐结合于一体的产物。“形者气之聚也”(《云笈七签》卷九十七《七部语要》)。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老子》第25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21章)。揭示宇宙发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收稿日期:2005—09—27

           ·54·      邵秀玲:道家养生文化的人学解读             2005年第6期 无欲,其内核是“朴”、“真”。“道常无名,朴”(《老子》第32章),“敦兮其若朴”(《老子》第15章)。人的本性在老子那里被称为“朴”、“真”。“见素抱朴”(《老子》第19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守住本性之“朴”,自然率真,才能防止异化为非我、假我。由于贪欲等使人背离自然的本真状态,就需要“返朴归真”。老子强调生命遵循一种自然、宁静、自由的生活理念,以真朴之性去充实自己的生命精神,并通过这种内在精神来调节人与自身、人与外界活动的关系。保持“朴”、“真”本性,途径在于人心态上致虚守静。而“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16章),即是要通过净化心灵,颐养精神,从而达到“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兼养的目的。虚静是万物的本然状态。人要复归于本然,须“虚其心”“少私寡欲”。老子并非反对物质文明“而过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主张适度的合理的物欲文明之满足,保持精神的真淳”

[3]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验实证:逻辑上,有生必有死;从经验事实看,千古无不死之人。故从东晋起道教开始大幅度地融摄佛家之说,其信仰宗旨也从注重肉体长生不死上升到超出生死、“与道合真”、得道成仙。从字义看,仙(古字“

”),指迁居山中修炼而达

长生不死或实现了生命自我变革的特殊人物。仙有飞升天界的天仙、游于名山海岛的地仙及死后蜕变的尸解仙三类之分,或天仙、神仙、地仙、鬼仙、人仙五种仙。道教强调崇高的道德乃是得道成仙的关键,葛洪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三千善。”而且还认为如果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也不能成仙。传说中的彭祖有八百岁,之所以只是地仙,就是因为他功行未满,“吾更疑彭祖之辈,善功未足,故不能升耳。”(《抱朴子范运住·对俗》)在这里道教把生命过程道德化,生命价值神圣化。《老子》第33章中说:“死而不亡者寿”,就是说肉身可以死去但内在的真我,则永远长存,这里就体现了一种以德治命的精神。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道家关注人的精神层面,倡导清修,以完成心灵的内在超越,其现代精神价值在于:一是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培养为人谦虚、柔和、忘我、不争的坦荡胸怀,净化心灵,去妄归真,升华自己。二是有利于改变人的气质,控制人自身精神情绪,有利于人的发展。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控制,保持良好心境和个人气质。三是有利于净化心灵,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去除心魔,达到道的境界。四是有利于开发人体生命潜能,激发人体深层智慧,特别是精神修炼可以达到身心同寿即身心俱健。

二、道家讲究具体的养生之道养形之道———对人生命的本体关爱

道家把人生命的价值放在首位,提倡贵生精神,敬重生命成为道教的一个重要原则。整个道教文化,都有一种强烈的贵己重生的倾向,这是由“道法自然”生命观所决定的。《老子》中说“贵生”、“摄生”、“自爱”“长生久视”,《庄子》中说“保生”、“尽年”、“全生”、“尊生”,《吕氏春秋·贵生篇》中说:“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贵生”成为道家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托于天下”(《老子》第13章))。老子理想中的“圣人”也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第7章》)的贵己贵生者。道家提出了一整套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体现了对生命的关爱精神。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道家和道教提出养生的基本理念是性命双修,即身心俱炼,使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都能健康发展。养生,必须兼顾生理训练与心理训练,两者互动共济,缺一不可。道教不止是高唱“我命在我”与“仙道贵生”的教义,宣扬对“生命”的拓新性理想,更为可贵的是,道教同时建构了养生长生理想的理论与践行方法的体系,“生道合一”的理论与“性命双修”的炼养方术,便是道教为人类养生所创设的路径。关于“生道合一”,吴筠《元气论》说:“人常失道,非道失人;,。要常养神,。,这有利于抑制社会的贪欲之风和个人的自私自利行

为,更有利于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道家提倡知止知足以求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46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老子》第9章),要适可而止。“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44章)。知止是对贪求行为的节制,知足则是对无限贪求欲心的制止。内心能知足,才会彻底止欲,才会长久,故“知足者富”(《老子》第33章)。做到知止知足是一种精神境界。道家不主张把生命能量消耗在追求声色滋味等外在刺激上。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第44章)。外界的虚名、财货无法与人的的生命相比。老子认为,理想的人生必须具有超远而充实的生命内涵,这是人生的根基之所在。为此,就必须超越世俗的名利智巧,“见素抱朴”,“深根固柢”,提升其生命至于真率自然的最佳境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12章)。即过分追求形而下的感官刺激与享乐,无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易使人的身心倍受伤害,在各种各样的奢侈享乐中,人的精神外驰而不知复返,迷于享乐的对象难以自拔,丧失了原本的自我,甚而陷入人而非人之境。人的生命本相是丰富多样的。在各种官能欲求的上面,人有形而上的超越层面上的追求,生命境界的超拔、提升。少私寡欲,无己无待,才能使精神生命获得解脱、使人的生命获得本真发展。

在信仰的层面上,道教的神仙信仰实质是为世人倡导一种理想人格的精神追求。道家与道教对于人生意义持积极估价,高度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命运和生存境界的精神,强调人的精神性存在的重要性,提出神仙理念。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本来可与“天地同修(龄),日月同寿(命)”,不能发挥这种潜能的原因在于,人类自己不能认识生命的根源,被外物所蒙蔽,被七情六欲所扰乱,自行减灭”。,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总第112期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55·保,神与生相守,则形神俱久矣。”司马承祯《坐忘论》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经云:`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道人致之非命禄也。'又《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于天。'由此言之,修短在己,得非天与,失非人夺。”《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又说:“老君曰:道无生死,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所谓性命双修,实际是道教内丹命术与禅宗之禅的双修、合修,依修炼次第,分先命后性后命二途。先命后性,其修炼先从道教调息闭气等方法入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至炼神还虚阶段,参究禅宗,了彻心性,以归于佛家所谓究意空寂之本源为究竟。先性后命,其修炼先参酌禅法,收心炼已,识心见性,然后依所见元性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二者实际上都以修性为主。

为达到强身健体延长寿命的目的,道家发展出了种种养生方法。道家和道教养生思想是把内养和外炼结合起来,把静功和动功结合起来的养生之道。其养生术两个途径:一为外服,即为服食药物,包括服食草木药及金石药;二为内炼,即用行气、导引等方法锻炼身体。道家许多养生理论包括饮食之道,行气之道,导引之道,养神之道,房中节欲之道等,对这些不能完全否定。关于道家丹药,道家是世界上打开化学纪元的先驱者,也是初期药物学研究的主流,他们锻炼矿物药品,如水银(硫化汞)、砒霜、硫磺等五金八石的毒药,经过化学的提炼而凝结成丹,吞服求长生。这些锻炼五金、八石等矿物质的药品,有的在医药的价值上,只要用的适当,与养生是有一定效用的。问题是历史上许多帝王、名人如汉、唐、明、清几位笃信道术,服用丹药的帝王,以及名人如韩愈、苏东坡、王阳明等人,都是服用道家“方士”的丹药而促成速死的,原因在于这类从矿物质提炼出的药品,都是燥性的,具有强烈的挥发生理生命机能的功效。本来道家要求少量服用时必须在心态上“清心寡欲”。而那些帝王与名公巨卿们终日沉湎在声色场中,过着醇酒美人的富贵生活,想靠丹药的功效,以达到“男女饮食”玩乐的要求,“服药求神仙,反被药所误”,大量服用类似今天伟哥及大补丸类丹药无疑地便成为催命剂了。应当说道教医学固然带有宗教神秘成分,含有巫术杂质,需要筛选,但其主流是积极的符合科学精神的。经历代道教医学家的医疗实践,提出了大量有创新意义的医方药方和医疗思想,丰富发展了传统医药学。如普济众人和为病家着想的医德观,着重研究简易有效的医方和廉价方剂,辨证施治的医疗态度,重视预防医学和将养生方法运用于临床,重视丹药的运用等,至今仍具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道教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医学模式”。道教医学“在人体医学、病因病理学、治疗学、食疗学、医病预防学、药物学(本草学及化学制药学)、性医学、性卫生学和医学伦理学等广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思想的”[3]。

道家对人生意义持积极态度,珍惜人生、关爱生命,并坚定地践行养生理念,在今天仍具一定实际意义。一是有益于改善人体素质,祛病健身。道家修炼学其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导引功法能够治病强身,调理人体生理机能,治愈疾病,通血活洛化瘀,使人经络畅通,心理和谐,促进人体身心健康。二是能够使人延年益寿甚至超越人体生命极限,这也是关爱生命的一种体现。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三、道家与道教重视“万物与我为一”的整体协合修持反对异化———对人与自然发展的双重关照

道家文化特别关注人的发展,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的命运轨迹与自然的无形而化联系起来。老子强调天地自然和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双重关照。《老子》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道,对万物没有任何偏私,天地万物基本上是平等的。《老子》第25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这是道家在几千年前最早宣示的万物平等论,也是道教在教义上发展出尊重生命,天地和谐的环境伦理。“物无贵贱”,道家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在“道德”面前的地位和作用是均等的,不同类型的道德地位和作用是均等的,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具有同等的价值。道家竭力反对人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反对随意干涉和改变自然界的规律。道家对天地万物生命的尊重,含有环境伦理学的一些理念。

道家和道教强调在修养上要树立一种观念、达到三种境界:树立“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整体协合观念;正确对待自我内在心性修养,达到清静自正的境界;正确对待尘世社会的欲海烦扰,达到精神超越的境界;正确认识客观外在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维护自然和谐,达到修持与天地造化同途的境界。《黄帝阴符经》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人三才相生、相养、相成亦相克,只有三才无损,各安其任,个人也才能无伤无损、守道延生。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社会密切关联,一方面要排除尘俗恶欲污垢,“明心见性”,一方面则务必修养道德,济世利人。《抱朴子·对俗》说:“欲求道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阴阳,顺应自然,维护自然生态,保持和谐,才能守道长生。《黄帝内经》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天、地、人,亦即自我、社会、自然三者整体协合,炼养才能功德圆满。明心见性是要求,形神合,,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56·      邵秀玲:道家养生文化的人学解读             2005年第6期 

道家关照人与自然思想包含着相当深刻的反异化思想。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活动常常是在给人类增加某些自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烦恼和不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异化的过程。文明异化的弊端之一,是它对自然和谐有序关系的破坏。人类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自然资源,污染破坏自然环境。资源危机、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文明社会难于解决的问题,危及人类的生存。文明异化的弊端之二是“人为物役”———人类被自己创造的知识、财富和权势所迷惑和役使,贪图名利和物质享受的欲望无限膨胀,以至丧失了内心的和平安宁和淳朴本性,为了谋取金钱、名誉、权力和色欲而不择手段地争战。道家对人类文明的这些异化现象作了无情的批判,要求人们顺其自然,除情去欲,消除自我成见,追求高尚超越的人生境界。教导人们忘怀世俗的功名利禄、利害得失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更多地注意陶冶、培育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境界。《老子》讲:“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38章)。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老子》第18章)。“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57章)。从表面上看老子是对人类社会种种进步现象的否定,但确相当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自我异化的现实。老子提出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认为人治理社会也应当象自然生养万物那样,采用自然无为的态度和方法。老子这一思想被认为包含一定反道德、反理智、反社会进步的倾向。“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们的心灵也愈益无据无依的今天,老子所构筑的这一质朴温馨、纯真自然、安闲自适的社会生活图景正是人们

[5]对诗意地栖居、生活的期待”。另外自魏晋起新道家把儒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想是一种很深刻、很有远见的思想。

道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的人文关切和道德关怀,有时代合理性价值成分,道家尖锐指出社会各种制度、规范中有压制人性的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批判意义,它对于改进和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道家思想能指导我们调适现代化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保持协调与和谐。”[6]就个人修养方面来讲,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道家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力求人性的“反朴归真”,对于保持人的清净自然本性,也正是现代人极其需要的生活态度和修养。道家的心理修养学说,对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谐,以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道教养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关怀是为人的,是为人的发展,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扩大了我们对生命观察的视野,加深了我们对生命奥秘的认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意蕴精神。“老子的生命学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一个宏大缥缈的无穷宏观世界连同一个变化莫测的无限微观世界提供给了中华民族,从此以后,中国人用这个理念成功地发明出神仙、天堂和一个不可知的美好世界。”[7]老子思想所孕育出的道家关爱人的理念和养生文化,已成为中国人学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宝贵思想资源。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参考文献:

[1] 《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85.[2] 《老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3] 赵乃增.老子·自然之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28.

[4] 牟钟鉴.道教生命学浅议[J].文史哲,2005,(2):44.[5] 刘庆华,陈方.老子·庄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2.[6] 姜今.克服现代文明异化能否借鉴道家思想[N].中华读书

报,2004-09-02.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7] 邹牧仑.听老子讲道[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367.

家的人文主义建立在道家的自然主义基础上,以保持礼义文明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不致造成文明异化的情况。这种思

AnalysisHumanStudiesofTaoistSchoolofCultureofPreservingOne'sHealth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ShaoXiuling

(YantaiVocationalCollege,Shandong264025,China)

Abstract:Cultureofpreservingone'shealthinTaoistSchoolshowssolicitudeforman'sspiritualhealth.Itpraiseshighlythenaturalhu-mannaturethoughtofbeingempty,simplepeaceful,selflessandnotburdeninghimselfwithmaterial.Itemphasizesthatthesoulissur-mountedinherently.TheTaoistSchoolgivesprioritytovalueofpeople,life.Itadvocatesthewaytokeepingoodhealthofcombinationofinternalcultivationandexternaltraining,quietworkandmotivework.Taoistschoolpaysspecialattentionstotherelationshipanddevelop-mentbetweenhumanbeingandnature.Itconnectsman'sfatespiritofhumanities.Keywords:TaoistSchool;Cultureofpreservingone'shealth;humanstudies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2005年第6期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总第112期

道家养生文化的人学解读

邵秀玲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烟台职业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道家养生文化关注人的精神健康,推崇清心无为、见素抱朴、致虚守静、少私寡欲,不为物累的自然人性思想,强调心

灵的内在超越;道家把人生命的价值放在首位,提倡内养和外炼结合、静功和动功结合的养生之道;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发展,将人的命运轨迹与自然的无形而化联系起来,体现了人学的基本精神。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关键词:道家;养生文化;人学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16(2005)06—0053—04

  道家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学领域还是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鲁迅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砥全在道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1]家”。道家的养生文化,由追求长生而讲究养生养心,讲究

生的本原为“道”,而“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实有之“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所谓“一”即“元气”,“二”即混元一气运化出天地阴阳,“三”即清轻上浮为天的阳气与浊重下降为地的阴气相交感运化而生中和之气,中和之气聚而成人,“阴”、“阳”、“中和”共为三气,三气而成天、地、人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云笈七签》卷三《道教三洞宗元》)。道家认为,人体“生命”是有形有质的真实存在,人的形体结构具有物质形态真实性。吴筠《元气论》中讲:元气始萌,形气始端,形成有质,结胚象卵,气圆则形备。“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道家强调精神为生命的主要因素,形神相互依存,而神为主宰。《抱朴子·至理》说:“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太平经》说:“故形体为家也,以气为舆马,精神为长吏”,道教认为精神在人身中的居止之处是脑,与一身之精的主宰太一帝君所居处一致。内丹学认为,先天精气神与后天精(交感精)、气(呼吸气)、神(思虑神、识神)为体用关系,先天精气神为本为体,后天精气神为用,“非先天不能生后天,非后天不能成先天”(《还真集》)。先天精气神又相互依存,共为一体,互不能离,而神特具主宰功用,最为重要。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道家从人的精神层面推崇清心无为、见素抱朴、致虚守静、少私寡欲,不为物累的自然人性思想,养生达到的最理想状态是“复归于婴儿”的高度纯洁的精神境界,以完成心灵的内在超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37章),“无为”并非不做任何事,而是不妄为,不干预。人的生命秉受于“道”,体现着“道”的本性。道的本性在于无为、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际就是一种人学。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在这一理念中,人的生命和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首先应该加以关注。道家养生文化正是关爱人的生命和身心健康、关爱人的发展的文化思想。

一、道家强调心灵的内在超越———对人的精神关注从形而上层面来看,道家的基本生命理念是道法自然的生命观。“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老子》第25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以下引文出自《老子》者,均依据此版本),“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51章)。“自然”是自然而然,是本来如此,是无心自化,与“他然”相对。王弼注曰:“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道的价值、德性就在于“自然”。道法自然,在生命问题上道家把生死看作是一种自然之气的变化过程,有一定的理性精神。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是“道”所派生之“元气”。在元气运化而生阴阳中和之气后才产生了人体生命,它是精、气、神和谐结合于一体的产物。“形者气之聚也”(《云笈七签》卷九十七《七部语要》)。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老子》第25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21章)。揭示宇宙发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收稿日期:2005—09—27

           ·54·      邵秀玲:道家养生文化的人学解读             2005年第6期 无欲,其内核是“朴”、“真”。“道常无名,朴”(《老子》第32章),“敦兮其若朴”(《老子》第15章)。人的本性在老子那里被称为“朴”、“真”。“见素抱朴”(《老子》第19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守住本性之“朴”,自然率真,才能防止异化为非我、假我。由于贪欲等使人背离自然的本真状态,就需要“返朴归真”。老子强调生命遵循一种自然、宁静、自由的生活理念,以真朴之性去充实自己的生命精神,并通过这种内在精神来调节人与自身、人与外界活动的关系。保持“朴”、“真”本性,途径在于人心态上致虚守静。而“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16章),即是要通过净化心灵,颐养精神,从而达到“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兼养的目的。虚静是万物的本然状态。人要复归于本然,须“虚其心”“少私寡欲”。老子并非反对物质文明“而过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主张适度的合理的物欲文明之满足,保持精神的真淳”

[3]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验实证:逻辑上,有生必有死;从经验事实看,千古无不死之人。故从东晋起道教开始大幅度地融摄佛家之说,其信仰宗旨也从注重肉体长生不死上升到超出生死、“与道合真”、得道成仙。从字义看,仙(古字“

”),指迁居山中修炼而达

长生不死或实现了生命自我变革的特殊人物。仙有飞升天界的天仙、游于名山海岛的地仙及死后蜕变的尸解仙三类之分,或天仙、神仙、地仙、鬼仙、人仙五种仙。道教强调崇高的道德乃是得道成仙的关键,葛洪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三千善。”而且还认为如果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也不能成仙。传说中的彭祖有八百岁,之所以只是地仙,就是因为他功行未满,“吾更疑彭祖之辈,善功未足,故不能升耳。”(《抱朴子范运住·对俗》)在这里道教把生命过程道德化,生命价值神圣化。《老子》第33章中说:“死而不亡者寿”,就是说肉身可以死去但内在的真我,则永远长存,这里就体现了一种以德治命的精神。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道家关注人的精神层面,倡导清修,以完成心灵的内在超越,其现代精神价值在于:一是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培养为人谦虚、柔和、忘我、不争的坦荡胸怀,净化心灵,去妄归真,升华自己。二是有利于改变人的气质,控制人自身精神情绪,有利于人的发展。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控制,保持良好心境和个人气质。三是有利于净化心灵,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去除心魔,达到道的境界。四是有利于开发人体生命潜能,激发人体深层智慧,特别是精神修炼可以达到身心同寿即身心俱健。

二、道家讲究具体的养生之道养形之道———对人生命的本体关爱

道家把人生命的价值放在首位,提倡贵生精神,敬重生命成为道教的一个重要原则。整个道教文化,都有一种强烈的贵己重生的倾向,这是由“道法自然”生命观所决定的。《老子》中说“贵生”、“摄生”、“自爱”“长生久视”,《庄子》中说“保生”、“尽年”、“全生”、“尊生”,《吕氏春秋·贵生篇》中说:“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贵生”成为道家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托于天下”(《老子》第13章))。老子理想中的“圣人”也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第7章》)的贵己贵生者。道家提出了一整套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体现了对生命的关爱精神。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道家和道教提出养生的基本理念是性命双修,即身心俱炼,使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都能健康发展。养生,必须兼顾生理训练与心理训练,两者互动共济,缺一不可。道教不止是高唱“我命在我”与“仙道贵生”的教义,宣扬对“生命”的拓新性理想,更为可贵的是,道教同时建构了养生长生理想的理论与践行方法的体系,“生道合一”的理论与“性命双修”的炼养方术,便是道教为人类养生所创设的路径。关于“生道合一”,吴筠《元气论》说:“人常失道,非道失人;,。要常养神,。,这有利于抑制社会的贪欲之风和个人的自私自利行

为,更有利于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道家提倡知止知足以求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46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老子》第9章),要适可而止。“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44章)。知止是对贪求行为的节制,知足则是对无限贪求欲心的制止。内心能知足,才会彻底止欲,才会长久,故“知足者富”(《老子》第33章)。做到知止知足是一种精神境界。道家不主张把生命能量消耗在追求声色滋味等外在刺激上。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第44章)。外界的虚名、财货无法与人的的生命相比。老子认为,理想的人生必须具有超远而充实的生命内涵,这是人生的根基之所在。为此,就必须超越世俗的名利智巧,“见素抱朴”,“深根固柢”,提升其生命至于真率自然的最佳境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12章)。即过分追求形而下的感官刺激与享乐,无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易使人的身心倍受伤害,在各种各样的奢侈享乐中,人的精神外驰而不知复返,迷于享乐的对象难以自拔,丧失了原本的自我,甚而陷入人而非人之境。人的生命本相是丰富多样的。在各种官能欲求的上面,人有形而上的超越层面上的追求,生命境界的超拔、提升。少私寡欲,无己无待,才能使精神生命获得解脱、使人的生命获得本真发展。

在信仰的层面上,道教的神仙信仰实质是为世人倡导一种理想人格的精神追求。道家与道教对于人生意义持积极估价,高度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命运和生存境界的精神,强调人的精神性存在的重要性,提出神仙理念。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本来可与“天地同修(龄),日月同寿(命)”,不能发挥这种潜能的原因在于,人类自己不能认识生命的根源,被外物所蒙蔽,被七情六欲所扰乱,自行减灭”。,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总第112期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55·保,神与生相守,则形神俱久矣。”司马承祯《坐忘论》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经云:`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道人致之非命禄也。'又《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于天。'由此言之,修短在己,得非天与,失非人夺。”《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又说:“老君曰:道无生死,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所谓性命双修,实际是道教内丹命术与禅宗之禅的双修、合修,依修炼次第,分先命后性后命二途。先命后性,其修炼先从道教调息闭气等方法入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至炼神还虚阶段,参究禅宗,了彻心性,以归于佛家所谓究意空寂之本源为究竟。先性后命,其修炼先参酌禅法,收心炼已,识心见性,然后依所见元性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二者实际上都以修性为主。

为达到强身健体延长寿命的目的,道家发展出了种种养生方法。道家和道教养生思想是把内养和外炼结合起来,把静功和动功结合起来的养生之道。其养生术两个途径:一为外服,即为服食药物,包括服食草木药及金石药;二为内炼,即用行气、导引等方法锻炼身体。道家许多养生理论包括饮食之道,行气之道,导引之道,养神之道,房中节欲之道等,对这些不能完全否定。关于道家丹药,道家是世界上打开化学纪元的先驱者,也是初期药物学研究的主流,他们锻炼矿物药品,如水银(硫化汞)、砒霜、硫磺等五金八石的毒药,经过化学的提炼而凝结成丹,吞服求长生。这些锻炼五金、八石等矿物质的药品,有的在医药的价值上,只要用的适当,与养生是有一定效用的。问题是历史上许多帝王、名人如汉、唐、明、清几位笃信道术,服用丹药的帝王,以及名人如韩愈、苏东坡、王阳明等人,都是服用道家“方士”的丹药而促成速死的,原因在于这类从矿物质提炼出的药品,都是燥性的,具有强烈的挥发生理生命机能的功效。本来道家要求少量服用时必须在心态上“清心寡欲”。而那些帝王与名公巨卿们终日沉湎在声色场中,过着醇酒美人的富贵生活,想靠丹药的功效,以达到“男女饮食”玩乐的要求,“服药求神仙,反被药所误”,大量服用类似今天伟哥及大补丸类丹药无疑地便成为催命剂了。应当说道教医学固然带有宗教神秘成分,含有巫术杂质,需要筛选,但其主流是积极的符合科学精神的。经历代道教医学家的医疗实践,提出了大量有创新意义的医方药方和医疗思想,丰富发展了传统医药学。如普济众人和为病家着想的医德观,着重研究简易有效的医方和廉价方剂,辨证施治的医疗态度,重视预防医学和将养生方法运用于临床,重视丹药的运用等,至今仍具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道教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医学模式”。道教医学“在人体医学、病因病理学、治疗学、食疗学、医病预防学、药物学(本草学及化学制药学)、性医学、性卫生学和医学伦理学等广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思想的”[3]。

道家对人生意义持积极态度,珍惜人生、关爱生命,并坚定地践行养生理念,在今天仍具一定实际意义。一是有益于改善人体素质,祛病健身。道家修炼学其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导引功法能够治病强身,调理人体生理机能,治愈疾病,通血活洛化瘀,使人经络畅通,心理和谐,促进人体身心健康。二是能够使人延年益寿甚至超越人体生命极限,这也是关爱生命的一种体现。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三、道家与道教重视“万物与我为一”的整体协合修持反对异化———对人与自然发展的双重关照

道家文化特别关注人的发展,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的命运轨迹与自然的无形而化联系起来。老子强调天地自然和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双重关照。《老子》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道,对万物没有任何偏私,天地万物基本上是平等的。《老子》第25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这是道家在几千年前最早宣示的万物平等论,也是道教在教义上发展出尊重生命,天地和谐的环境伦理。“物无贵贱”,道家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在“道德”面前的地位和作用是均等的,不同类型的道德地位和作用是均等的,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具有同等的价值。道家竭力反对人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反对随意干涉和改变自然界的规律。道家对天地万物生命的尊重,含有环境伦理学的一些理念。

道家和道教强调在修养上要树立一种观念、达到三种境界:树立“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整体协合观念;正确对待自我内在心性修养,达到清静自正的境界;正确对待尘世社会的欲海烦扰,达到精神超越的境界;正确认识客观外在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维护自然和谐,达到修持与天地造化同途的境界。《黄帝阴符经》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人三才相生、相养、相成亦相克,只有三才无损,各安其任,个人也才能无伤无损、守道延生。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社会密切关联,一方面要排除尘俗恶欲污垢,“明心见性”,一方面则务必修养道德,济世利人。《抱朴子·对俗》说:“欲求道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阴阳,顺应自然,维护自然生态,保持和谐,才能守道长生。《黄帝内经》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天、地、人,亦即自我、社会、自然三者整体协合,炼养才能功德圆满。明心见性是要求,形神合,,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56·      邵秀玲:道家养生文化的人学解读             2005年第6期 

道家关照人与自然思想包含着相当深刻的反异化思想。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活动常常是在给人类增加某些自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烦恼和不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异化的过程。文明异化的弊端之一,是它对自然和谐有序关系的破坏。人类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自然资源,污染破坏自然环境。资源危机、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文明社会难于解决的问题,危及人类的生存。文明异化的弊端之二是“人为物役”———人类被自己创造的知识、财富和权势所迷惑和役使,贪图名利和物质享受的欲望无限膨胀,以至丧失了内心的和平安宁和淳朴本性,为了谋取金钱、名誉、权力和色欲而不择手段地争战。道家对人类文明的这些异化现象作了无情的批判,要求人们顺其自然,除情去欲,消除自我成见,追求高尚超越的人生境界。教导人们忘怀世俗的功名利禄、利害得失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更多地注意陶冶、培育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境界。《老子》讲:“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38章)。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老子》第18章)。“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57章)。从表面上看老子是对人类社会种种进步现象的否定,但确相当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自我异化的现实。老子提出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认为人治理社会也应当象自然生养万物那样,采用自然无为的态度和方法。老子这一思想被认为包含一定反道德、反理智、反社会进步的倾向。“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们的心灵也愈益无据无依的今天,老子所构筑的这一质朴温馨、纯真自然、安闲自适的社会生活图景正是人们

[5]对诗意地栖居、生活的期待”。另外自魏晋起新道家把儒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想是一种很深刻、很有远见的思想。

道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的人文关切和道德关怀,有时代合理性价值成分,道家尖锐指出社会各种制度、规范中有压制人性的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批判意义,它对于改进和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道家思想能指导我们调适现代化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保持协调与和谐。”[6]就个人修养方面来讲,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道家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力求人性的“反朴归真”,对于保持人的清净自然本性,也正是现代人极其需要的生活态度和修养。道家的心理修养学说,对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谐,以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道教养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关怀是为人的,是为人的发展,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扩大了我们对生命观察的视野,加深了我们对生命奥秘的认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意蕴精神。“老子的生命学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一个宏大缥缈的无穷宏观世界连同一个变化莫测的无限微观世界提供给了中华民族,从此以后,中国人用这个理念成功地发明出神仙、天堂和一个不可知的美好世界。”[7]老子思想所孕育出的道家关爱人的理念和养生文化,已成为中国人学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宝贵思想资源。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参考文献:

[1] 《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85.[2] 《老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3] 赵乃增.老子·自然之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28.

[4] 牟钟鉴.道教生命学浅议[J].文史哲,2005,(2):44.[5] 刘庆华,陈方.老子·庄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2.[6] 姜今.克服现代文明异化能否借鉴道家思想[N].中华读书

报,2004-09-02.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7] 邹牧仑.听老子讲道[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367.

家的人文主义建立在道家的自然主义基础上,以保持礼义文明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不致造成文明异化的情况。这种思

AnalysisHumanStudiesofTaoistSchoolofCultureofPreservingOne'sHealth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ShaoXiuling

(YantaiVocationalCollege,Shandong264025,China)

Abstract:Cultureofpreservingone'shealthinTaoistSchoolshowssolicitudeforman'sspiritualhealth.Itpraiseshighlythenaturalhu-mannaturethoughtofbeingempty,simplepeaceful,selflessandnotburdeninghimselfwithmaterial.Itemphasizesthatthesoulissur-mountedinherently.TheTaoistSchoolgivesprioritytovalueofpeople,life.Itadvocatesthewaytokeepingoodhealthofcombinationofinternalcultivationandexternaltraining,quietworkandmotivework.Taoistschoolpaysspecialattentionstotherelationshipanddevelop-mentbetweenhumanbeingandnature.Itconnectsman'sfatespiritofhumanities.Keywords:TaoistSchool;Cultureofpreservingone'shealth;humanstudies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相关文章

  • 简论道家思想_道教与养生
  • NORTHWESTMEDICAL西北医学教育 2007年12月 第15卷 第6期 [2]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艾滋病流行最新报 EDUCATION Dec.2007 Vol.15 No.6 me2diatedapopt ...查看


  • 守中: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密码/养生的自由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守中: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密码 文/鲁湾 中国传统养生和中医都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因此,不懂中国哲学就不能揭示中国传统养生的精髓和奥秘."守中"既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认知,也是中国养生学的最高概括. 宋代养生家周守中说 ...查看


  • 道家学派与道教
  • 道家学派与道教 河北武邑中学 刘庆伟 在学习中学历史时,学生容易把道家学派和道教混为一谈,其实道家学派和道教有本质的区别,当然二者也有联系,现在就详细解读一下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一.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道家由老子 ...查看


  • [黄帝内经]的-中和-观
  • 2008年1月河北学刊 Jan..2008 第28卷第1期 HebeiAcademicJoumal V01.28 No.1 <黄帝内经>的"中和"观 张巧霞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 [ ...查看


  • 道教入门必读的基本书籍
  • 本目录著录2007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澳门出版,具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的中文道教书籍. 1. 道教神仙戏曲研究 作者:王汉民 丛书:- 出版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国际书号:[1**********]36 2. 道 ...查看


  • [黄帝内经]与道家的关系--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为例
  • 第卷第期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CM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第36Mar卷第2期 年233月2012012年月 试论<黄帝内经>与道家的关系 ---以<素问·上古天真论> ...查看


  • 道家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 [文化论苑] 道家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梁艳丽 (沈阳师范大学马列德育教研部,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 ...查看


  • 文艺学美学论文选题参考
  • 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艺学部分) 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3.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4.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5.金圣叹小说 ...查看


  • 论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_江玉
  • 中医药理论研究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年8月第31卷第8期总第410期 论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 江 玉 摘要:以古代文献为依据, 研究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间的密切关联.认为道家文化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