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
一、段落大意与内容主旨:
(一)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第二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第三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第四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二)内容主旨:
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理解默写
1.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4、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5、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请仔细找一找,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6、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1)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2)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
(3)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大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
7、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8、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9、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10、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
一、段落大意与内容主旨:
(一)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第二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第三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第四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二)内容主旨:
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理解默写
1.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4、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5、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请仔细找一找,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6、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1)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2)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
(3)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大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
7、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8、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9、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10、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