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到《康熙字典》已收汉字47,035个。一个原因是,新字随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旧事物虽已灭亡,但其字却保留下来。另外,造字之初人们常用假借的方法使一字兼有数义,后来为了明确地传达语义,使文字易于辨认和区别,人们就将原先的字加上种种的部件,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新字。例如:“见、现”、“受、授”、“辟、避、僻”等。新字和原先的那个字在时间上有古今的差别,所以称为古今字。由于新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添加部首产生的,所以可以把这种变化看做汉字的一种繁化。
(一)古今字定义
指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義的一组字。古代使用的字形叫古字,後來新生的字形叫今字。
清儒段玉裁:“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二)古今字形成原因及构造方式
1、同音假借
同音假借是由“六書”中“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引起的。
(1)為本來意義造字:
北—背 士無反北之心。(《戰國策·齊策》)
孰—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左傳·成公二年》)
莫—暮 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詩經·齊風·東方未明》)
然—燃 以爲死灰有時而復然也。(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
此外还有“西—栖、其—箕、須—鬚、采—採、求-裘”等字。
是即为本字造字,又为假借义造字。
(2)為假借義造字
辟—避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
辟—闢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辟—嬖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論語·季氏》)
辟—譬 辟如行遠必自邇。(《禮記·中庸》)
辟—僻 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辟陋,故弗與之爭。(《左傳·昭公十九年》) 舍—捨 公賜之食,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
卒—猝 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此外还有:“采-採-彩-綵、云—雲、栗-慄、戚-慼、乌-呜”等字。实际上如战栗、忧戚等还用古字的现象。
2、同源分化(引申假借)
同源分化是詞義引申過程中出現的新字。
(1)為本義造字:
奉—捧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賈—價 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益—溢 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責—債 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于薛乎?(《戰國策·齊策》)
此外还有“要—腰、文—紋、止—趾、隊—墜、州-洲、原-源”等字。
(2)為引申義造字
禽—擒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屬—囑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齊策》) 取—娶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詩經·齊風·南山》)
竟—境 子爲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左傳·成公二年》)
反—返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齊策》)
景—影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弟—悌 段不弟,故不言弟。(《左傳·隱公元年》)
知—智 《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知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共—供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傳·僖公四年》)
唱—倡 扶蘇項燕爲天下唱。(《史記·陳涉世家》)
①說—悅 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戰國策·齊策》)
此外还有“張—脹、見—現、垂—陲、昏—婚、受—授”等字。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字中,今字多是形聲字,並且多以古字做聲旁。
为什么会产生古今字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古代的字少,而后世又不断地发展增多。例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不重样的字共用了4466个,东汉《说文解字》也不过9353个字。可是,到了1915年,中华书局编印的《中华大字典》共收字48000多个,相当于《说文解字》的5倍多。古代的字少,一个字要代表几个意义,真可谓“一身兼多职”。比如上古的一个“辟”字就兼有多种职责,它能代表“避”、“嬖”、“僻”、“譬”、“辟”这五个字用。后世人为了减少字的“兼职”现象,才在“辟”字的身上加了各种表意的形符,以示意义的区别。因此,上古的“辟”字就是古字,而后世新产生的“避”、“嬖”、“僻”、“譬”、“辟”就是今字。在古书中,古今字的现象很多。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那就很难读懂古文。
二、异体字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和传达汉语的工具。但是,在记录同样的汉语单词时,不同地方或不同的人会因为习惯问题使用一些不同的字。由于是记录同一个词,只是形体不同,因而这些词、字往往都会被社会承认,于是这些字之间就形成了异体的关系。汉字形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是从异体繁多演变到字有定形的。甲骨文、金文中异体字就比较多。《甲骨文编》中收“鱼”字二十个,“马”字五十个,“兄”字35个。《金文编》中收“鱼”字三十九个,“贝”字60个,“马”字四十四个,而到小篆时就各采用一个。这些异体字根本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但是如果我们不熟悉,它就会成为阅读古书的障碍。所以我们必须对异体字加以研究和整理。
(一)异体字的定义
异体字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字在音义上相同,在任何语言环境里都能互相代替,而只是写法不同的几个字。
(二)异体字的构成
1、造字方法不同,如:
羴(会意)——羶膻(形声)
泪(会意)—淚(形声) ①《墨子·公输盘》中记述:当墨子斗败了公输盘后,“公输盘不说”。“不说”,这好像是说公输盘斗输后不说话了。这样理解就错了。这里的“不说”就是“不悦”,是不高兴的意思。可是人们往往认为“悦”字是本来就有的,而只是古人在书写时经常写为“说”罢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须知上古是没有“悦”字的,《说文解字》中也只收了一个“说”字,没有“悦”字,其释义是:“说,释也。”可见“说”才是本字,“悦”是个后起字。所以“说”就是古字,“悦”就是今字。
岳(会意)—嶽(形声)
埜(会意)—野(形声)
岩(会意)—巖(形声)
災灾(会意)—烖(形声)
馽(会意)—縶(形声)
2、同为表意字而偏旁不同,如:
躰—体 朙—明
3、同是形声字
(1)声符不同,如:
勋—勳 線—綫 昵—暱
煙—烟 讹—譌 褲—袴
蚓—螾 馈—餽 啖—啗
掩—揜 杯—桮 跡—蹟
繡—綉 猿—猨 俯—俛
(2)形符不同
悖—誖 杯—盃 體—軆
迹—跡 鳖—龞 歌—謌
歡—讙 嘆—歎 雞—鷄
溪—谿 詠—咏 遍—徧
睹—覩 侄—姪 暖—煖
(3)声符形符都不同
剩—賸 訴—愬
蹟—迹 村—邨
襪—韎 响—響
(4)同一形符、声符而位置不同
鄰—隣 裏—裡 慚—慙
和—咊 雜—襍 群—羣
鹅—鵞 期—朞 够—夠
慼—慽 闊—濶 峰—峯 概—槩
有些漢字在意義上雖有相同部分但不符合異體字的條件,因而不能構成異體字的關係。如:“置、寘”,在放置意義上是相同的,但又各自有其他的意義,不能構成異體字;还有:遊-遊、沽—酤、饑 —飢、醜—丑、幾—几、後—后、餘—余、徵—征、裏—里、製—制、穀—谷、鬥鬬—斗、術—术等。
4、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1)异体字不同于古今字,其区别不在于“古”与“今”,因为异体字的产生也有古与今的问题,如:
“羴——羶” “埜——野”
(2)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主要在于字形不同,其字义是否相等。
1)如果字形不同的两个字在音、义上完全相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那就是异体字
2)如果两者只是在某个意义上相同,而产生于后者对于前者有区别字义的作用,那就是古今字。
195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决定精简1055个异体字,确定了810个字为使用正字。
三、通假字
古人著书立说,道字造句,一般都很严谨,但有时又不太严格,常可通融。在用宇方面,有时忘记了某个字的写法,就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用声旁相同的字来代替一下。严格说起来,这也是写别字,现在一般算作通假字,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稍稍有别。阅读古书,遇到读不懂,实在无法按字面意义解释的字,就得考虑它可能是通假字,应该读作另外一个字。如《鹖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其中的“壶”便应读作瓠,也就是匏,实即葫芦瓜。这是说在河中心失足落水,平时不值 钱的葫芦成了救命之物,价值千金,十分宝贵。如拘泥于“一壶”的字面意义,当然莫名其妙。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斡弃周鼎兮,宝康瓠”句的瓠,又必须读作壶,康瓠即已经破裂的空葫芦。可见壶、瓠两字本义虽有别,只因声音相同而可通用。有时一段文字里同一个字兼具本字和通假字两种性质,如不注意,便易弄错。例如《大戴礼记·帝系篇》里有这么一段话:
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lei2)祖(发明养蚕) ,氏产青阳及昌意。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一共用了四个氏字,但意思并不一样。“西陵氏”、“蜀山氏”的氏,是姓 氏的氏,而“氏产”的氏却系“是”的通假字。《汉书·地理志》;“非子至玄
孙,氏为庄公。”颜师古注:“氏与是同,古通用字。”如不加分辨,把“氏产”的氏混同于姓氏的氏,势必以“嫘祖氏”“昌濮氏”连读,那就错了。
(一)通假字定义
指古代文獻中“本有其字”的假借,本來有表示某一音的字形,但書寫時由於各種原因寫成了別的同音字,這種情況我們稱爲通假字。通假字中本來的漢字叫本字,被借用的漢字叫借字。通假字的要求是本字和借字之間必須是讀音相同或相近的。
至于造成通假的原因东汉郑玄说过: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
早—蚤 剥—攴 寤—牾 信—伸
(二)汉字通假的条件
1、音同或音近
王力先生说:“同音字的假借是比较可靠的,读音十分相近的假借也还是可能的,因为可能有方言的关系。”
双声又叠韵:早—蚤、锡-赐、惠、慧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声母发音部位相同的叠韵字:归—馈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韵母相近的双声字:
2、判定通假字,除了古音的依据之外,要有书证 。
“庄公寤生”,“寤”通“牾”,从“吾”得声,古音相同之外,另有《史记》“生之难”作为旁证资料。
《春秋·庄公六年》:“齐人来归卫俘”,
“俘”通“宝”。
一是两字古音相近:俘,幽部,滂母;宝,幽部,帮母。它们是声母发音部位相同的叠韵字。
二是有文献资料作旁证。
杜预注:“《公羊》、《谷梁》经、传皆言卫宝,此传(指《左传》)亦言宝。唯此经(指
《春秋》)言俘,疑经误。”
(三)文字通假与“六书”假借的区别
1、“六书”中的假借是“本无其字”。
“来”(小麦)字,借以记录来往之来的“来”;“而”(胡须)字,借来记录连词“而”。
2、文字通假是“本有其字”,但在书写时却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 如:“蚤”通“早”。
(四)文字通假与古今字的区别
1、古今字是汉字在孳乳分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历时的现象。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今字与古字在形音义上都有密切的联系。如:
益—溢 州—洲 责—債
取—娶 昏—婚
2、文字通假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共时的现象。通假字与本字之间除了语音相同或相近之外,在字形、字义上毫无联系。如:
蚤——早 归——馈。
宋朝有个名叫韩庄敏的人,某天请当时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给他起个字。欧阳修写了“玉女”两字派人送去。韩看了很不高兴,认为欧阳修把自己当作妇女来侮辱了。过了几天,两人遇见了,韩还面带温色。欧阳修就解释说:古书上:有“玉女于成”一语,“玉女”就是“玉汝”,是“成全”的意思,你怎么见怪呢? 说完便拿起笔来在“女”旁添上了“水”,“玉女”成了“玉汝”,韩也就转怒为喜了。
四、繁简字
(一)定义
繁簡字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合稱。所謂繁體和簡體是就同一個字構形時所使用的筆畫多少相對而言。筆畫多者為繁體,筆畫少者為簡體。
我們現在所說簡體字主要指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規定的簡化字。漢字簡化過程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簡化字形,二是削減常用字的字數。
(二)汉字简化概说
第一,从造字法来看。象形字是构成汉字的基础,早期象形字就是在对实物的概括化、线条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如牛、羊,并不是指牛头、羊头,而是用特征代整体;甲骨文中的手、足,分别是三个指头,并不是古人三根指,而是三表示多了,五个麻烦,所以略去两个,也有的学者认为是侧看形。
第二, 为了规范语言文字,解决交际的麻烦,汉字简化归并了大量异体字。甲骨文中异体字特别多,如车有十多种写法,繁简不一,最繁难的画出了两轮、车轴、车舆、辀、衡、轭、辖,最简单的只画出两轮和车轴。鼎字有九种写法,羊字有五种写法,特别是“目”,甲骨文有的字形画出—左一右只眼睛,有的画出一只眼睛。那么画出一左—右两只眼睛的是繁体字,只画出—只眼睛是简体字,值得注意的是,这众多的异体字,在发展中大泊淘沙,淘去的多是笔画繁多的字形,留下的多是笔画简单的字形。
①中山大学陈伟湛、黄文杰认为,甲骨文是俗体字、常用字,比较简单;金文是正体字,
用于重要场合,比较繁复。如保、伐、化、步、正、枚、获、屰、牧、好、韦、旅、兽、斿、车等字,金文都比甲骨文繁复。特别是车,金文不但轮、轴、舆、辀、衡、轭、辖全有,车衡上还有饰物。据黄文杰博士研究,现行简化字中始见于古文字的有60多个字,其中商代①另,也与甲骨文、金文的书写方式、目的、时代有关。甲骨文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贫乏情况下刻写在龟甲、兽骨上,青铜器是贵重东西,拥有者社会地位也相当高,而且铸铭文为歌功颂德、记录有意义的事件等,出于一种美化心里,所以金文有装饰性。
文字中有从、虫、达、队、丰、录、启、气、涂、万、云、岳、灾、征、众等16个字;西周春秋文字有巩、后、腊、礼、台、御等6个字;战国文字有仓、迟、处、递、儿、尔、泪、虑、丽、庙、弃、杀、无、与等14个字;秦朝至汉朝初年的简帛文字中麦、隐、余、筑、浆、离、洼、属、痒等9个字;《说文》小篆中还有才、厂、冲、广、坏、奖、酱、蜡、垒、朴、确、洒、兽、异、踊、邮、吁等17字。
第三,每一次汉字形体转化也都伴随着汉字简化。如秦系大篆是对甲骨文、金文的简化,小篆是针对大篆的颇简省,隶书又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俗体字是对正体字的简化。简化的原因正如许慎《说文序》所言:“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简。”都是为了交际的便利,化繁为简,诸如草书、行书都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
《墨池编》引唐颜真卿《干禄字书序》:“„„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渉雅言,用亦无爽,傥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谓通者,相承久逺,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䇿、碑碣,将为允当。(下注:进古考试,理宜必遵正体,明经对策,务合经注本文,碑书多作八分,任例循旧则也。)”【颜氏把当时文字行用情况分为三种:一是用俗字,帐籍、文案、券契、药方等日常事务用;二是通用字,相承久远,应用已经为人们所认同的字,“固免诋诃”,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公文事务应用;三是正字,专门的著述、文章、对策、碑碣等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科举考试、文化传播、流芳后世的碑碣等用。他认为一些日常应用文字使用俗字未尝不可,提倡对其改革,“善不可加”。颜氏洞察文字形体结构发展趋势,还是颇有眼光、思想的,相反多数人还是对俗字鄙视,如:
《墨池编·唐林罕序》:“今之世,不可学之,又有文下作子为学,更旁作生为苏,凡数十百字,谓之野书。唐有敕文明加禁断,今往往见之,亦不可辄学。颜真卿撰《干禄字书》一卷,每一字作三般,即注云上正,中通,下俗。既立标题,合有褒贬,全无与夺,亦无取焉。”【俗体字有几百个,称为“野书”,法令条文明令禁用。文中所言乃是淘汰的俗体字,象甦却沿用了很长时间,属于会意造字。评颜真卿《干禄字书》即分文字为三等,该当褒奖、提倡使用通用字、正体字,呼吁废止俗体字,但颜氏“全无与夺”,其书不可取。】
中国古代,汉字的简化是个人化、民间化,绝不可能成为国家文字政策,因此简化字只能以“俗体字”、“手体字”面貌存在,更不可能登大雅之堂。象黄宗羲“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一半功夫”这样的知识分子毕竟是少数。
(三) 简化字原则
1、使用古體字,如採—采,雲—云,捨—舍,氣—气,從—从,網—网
2、使用古代的異體字或俗體字,如:禮—礼,趕—赶,無—无,棄—弃,萬—万,燈—灯,辭—辞,遷—迁
3、省簡一些部分,如:聲—声,廣—广,飛—飞,標—标,燭—烛,婦—妇,習—习,點—点
4、同音替代,如:醜—丑,幾—几,後—后,餘—余,徵—征,裏—里,製—制,穀—谷,鬥鬬—斗,幹榦乾—干
5、草書楷化,如:辦—办,書—书,學—学,東—东,門—门,為—为,樂—乐,當—当,盡—尽,歸—归
6、符號替代,如:鷄雞-鸡,鳳—凤,歡—欢,嘆歎-叹,對—对,戲—戏,鄧—邓,這—这,樹—树,聶—聂,轟—轰
7、新造字,如:遠—远,態—态,認—认,補—补,竊—窃,滅—灭,寶—宝
8、两字共简为一形
钟—鐘(乐器)、鍾(酒器)
获—獲(猎获)、穫(收获)
复—復(返回)、複(夹衣)
历—曆(历法)、歷(经历)
需要注意的是簡化字中一些用同音字替代的字,在閲讀古代文獻一定要注意分辨。如:“餘、余”兩字在古代漢語中各有不同意義,在簡化字中則合併成了一個形體,閲讀文獻是可能出現錯誤。
蠟——蜡:蠟,蜂蜡。蜡zhà,蛆虫。后用为祭祀名(年终祭百神)。
臘——腊:臘,年终祭祀祖先。腊xī,干肉。
術——术:術,道路。术zhú,植物名。
適——适:適,往。适kuò,疾速。
饑——飢:饑,穀不熟,饑荒。飢,饥饿。
後——后:後,先後之後。后,君主。引申为皇后。
穀——谷:穀,穀物(五穀)。谷,山谷。
乾幹——干:乾,干燥。幹,树干。干,武器。
鬥——斗:鬥,争鬥。斗,量器(斗升)。
徴——征:徴,徴召,徴求。征,征伐。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到《康熙字典》已收汉字47,035个。一个原因是,新字随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旧事物虽已灭亡,但其字却保留下来。另外,造字之初人们常用假借的方法使一字兼有数义,后来为了明确地传达语义,使文字易于辨认和区别,人们就将原先的字加上种种的部件,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新字。例如:“见、现”、“受、授”、“辟、避、僻”等。新字和原先的那个字在时间上有古今的差别,所以称为古今字。由于新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添加部首产生的,所以可以把这种变化看做汉字的一种繁化。
(一)古今字定义
指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義的一组字。古代使用的字形叫古字,後來新生的字形叫今字。
清儒段玉裁:“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二)古今字形成原因及构造方式
1、同音假借
同音假借是由“六書”中“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引起的。
(1)為本來意義造字:
北—背 士無反北之心。(《戰國策·齊策》)
孰—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左傳·成公二年》)
莫—暮 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詩經·齊風·東方未明》)
然—燃 以爲死灰有時而復然也。(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
此外还有“西—栖、其—箕、須—鬚、采—採、求-裘”等字。
是即为本字造字,又为假借义造字。
(2)為假借義造字
辟—避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
辟—闢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辟—嬖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論語·季氏》)
辟—譬 辟如行遠必自邇。(《禮記·中庸》)
辟—僻 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辟陋,故弗與之爭。(《左傳·昭公十九年》) 舍—捨 公賜之食,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
卒—猝 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此外还有:“采-採-彩-綵、云—雲、栗-慄、戚-慼、乌-呜”等字。实际上如战栗、忧戚等还用古字的现象。
2、同源分化(引申假借)
同源分化是詞義引申過程中出現的新字。
(1)為本義造字:
奉—捧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賈—價 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益—溢 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責—債 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于薛乎?(《戰國策·齊策》)
此外还有“要—腰、文—紋、止—趾、隊—墜、州-洲、原-源”等字。
(2)為引申義造字
禽—擒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屬—囑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齊策》) 取—娶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詩經·齊風·南山》)
竟—境 子爲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左傳·成公二年》)
反—返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齊策》)
景—影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弟—悌 段不弟,故不言弟。(《左傳·隱公元年》)
知—智 《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知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共—供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傳·僖公四年》)
唱—倡 扶蘇項燕爲天下唱。(《史記·陳涉世家》)
①說—悅 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戰國策·齊策》)
此外还有“張—脹、見—現、垂—陲、昏—婚、受—授”等字。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字中,今字多是形聲字,並且多以古字做聲旁。
为什么会产生古今字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古代的字少,而后世又不断地发展增多。例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不重样的字共用了4466个,东汉《说文解字》也不过9353个字。可是,到了1915年,中华书局编印的《中华大字典》共收字48000多个,相当于《说文解字》的5倍多。古代的字少,一个字要代表几个意义,真可谓“一身兼多职”。比如上古的一个“辟”字就兼有多种职责,它能代表“避”、“嬖”、“僻”、“譬”、“辟”这五个字用。后世人为了减少字的“兼职”现象,才在“辟”字的身上加了各种表意的形符,以示意义的区别。因此,上古的“辟”字就是古字,而后世新产生的“避”、“嬖”、“僻”、“譬”、“辟”就是今字。在古书中,古今字的现象很多。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那就很难读懂古文。
二、异体字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和传达汉语的工具。但是,在记录同样的汉语单词时,不同地方或不同的人会因为习惯问题使用一些不同的字。由于是记录同一个词,只是形体不同,因而这些词、字往往都会被社会承认,于是这些字之间就形成了异体的关系。汉字形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是从异体繁多演变到字有定形的。甲骨文、金文中异体字就比较多。《甲骨文编》中收“鱼”字二十个,“马”字五十个,“兄”字35个。《金文编》中收“鱼”字三十九个,“贝”字60个,“马”字四十四个,而到小篆时就各采用一个。这些异体字根本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但是如果我们不熟悉,它就会成为阅读古书的障碍。所以我们必须对异体字加以研究和整理。
(一)异体字的定义
异体字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字在音义上相同,在任何语言环境里都能互相代替,而只是写法不同的几个字。
(二)异体字的构成
1、造字方法不同,如:
羴(会意)——羶膻(形声)
泪(会意)—淚(形声) ①《墨子·公输盘》中记述:当墨子斗败了公输盘后,“公输盘不说”。“不说”,这好像是说公输盘斗输后不说话了。这样理解就错了。这里的“不说”就是“不悦”,是不高兴的意思。可是人们往往认为“悦”字是本来就有的,而只是古人在书写时经常写为“说”罢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须知上古是没有“悦”字的,《说文解字》中也只收了一个“说”字,没有“悦”字,其释义是:“说,释也。”可见“说”才是本字,“悦”是个后起字。所以“说”就是古字,“悦”就是今字。
岳(会意)—嶽(形声)
埜(会意)—野(形声)
岩(会意)—巖(形声)
災灾(会意)—烖(形声)
馽(会意)—縶(形声)
2、同为表意字而偏旁不同,如:
躰—体 朙—明
3、同是形声字
(1)声符不同,如:
勋—勳 線—綫 昵—暱
煙—烟 讹—譌 褲—袴
蚓—螾 馈—餽 啖—啗
掩—揜 杯—桮 跡—蹟
繡—綉 猿—猨 俯—俛
(2)形符不同
悖—誖 杯—盃 體—軆
迹—跡 鳖—龞 歌—謌
歡—讙 嘆—歎 雞—鷄
溪—谿 詠—咏 遍—徧
睹—覩 侄—姪 暖—煖
(3)声符形符都不同
剩—賸 訴—愬
蹟—迹 村—邨
襪—韎 响—響
(4)同一形符、声符而位置不同
鄰—隣 裏—裡 慚—慙
和—咊 雜—襍 群—羣
鹅—鵞 期—朞 够—夠
慼—慽 闊—濶 峰—峯 概—槩
有些漢字在意義上雖有相同部分但不符合異體字的條件,因而不能構成異體字的關係。如:“置、寘”,在放置意義上是相同的,但又各自有其他的意義,不能構成異體字;还有:遊-遊、沽—酤、饑 —飢、醜—丑、幾—几、後—后、餘—余、徵—征、裏—里、製—制、穀—谷、鬥鬬—斗、術—术等。
4、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1)异体字不同于古今字,其区别不在于“古”与“今”,因为异体字的产生也有古与今的问题,如:
“羴——羶” “埜——野”
(2)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主要在于字形不同,其字义是否相等。
1)如果字形不同的两个字在音、义上完全相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那就是异体字
2)如果两者只是在某个意义上相同,而产生于后者对于前者有区别字义的作用,那就是古今字。
195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决定精简1055个异体字,确定了810个字为使用正字。
三、通假字
古人著书立说,道字造句,一般都很严谨,但有时又不太严格,常可通融。在用宇方面,有时忘记了某个字的写法,就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用声旁相同的字来代替一下。严格说起来,这也是写别字,现在一般算作通假字,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稍稍有别。阅读古书,遇到读不懂,实在无法按字面意义解释的字,就得考虑它可能是通假字,应该读作另外一个字。如《鹖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其中的“壶”便应读作瓠,也就是匏,实即葫芦瓜。这是说在河中心失足落水,平时不值 钱的葫芦成了救命之物,价值千金,十分宝贵。如拘泥于“一壶”的字面意义,当然莫名其妙。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斡弃周鼎兮,宝康瓠”句的瓠,又必须读作壶,康瓠即已经破裂的空葫芦。可见壶、瓠两字本义虽有别,只因声音相同而可通用。有时一段文字里同一个字兼具本字和通假字两种性质,如不注意,便易弄错。例如《大戴礼记·帝系篇》里有这么一段话:
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lei2)祖(发明养蚕) ,氏产青阳及昌意。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一共用了四个氏字,但意思并不一样。“西陵氏”、“蜀山氏”的氏,是姓 氏的氏,而“氏产”的氏却系“是”的通假字。《汉书·地理志》;“非子至玄
孙,氏为庄公。”颜师古注:“氏与是同,古通用字。”如不加分辨,把“氏产”的氏混同于姓氏的氏,势必以“嫘祖氏”“昌濮氏”连读,那就错了。
(一)通假字定义
指古代文獻中“本有其字”的假借,本來有表示某一音的字形,但書寫時由於各種原因寫成了別的同音字,這種情況我們稱爲通假字。通假字中本來的漢字叫本字,被借用的漢字叫借字。通假字的要求是本字和借字之間必須是讀音相同或相近的。
至于造成通假的原因东汉郑玄说过: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
早—蚤 剥—攴 寤—牾 信—伸
(二)汉字通假的条件
1、音同或音近
王力先生说:“同音字的假借是比较可靠的,读音十分相近的假借也还是可能的,因为可能有方言的关系。”
双声又叠韵:早—蚤、锡-赐、惠、慧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声母发音部位相同的叠韵字:归—馈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韵母相近的双声字:
2、判定通假字,除了古音的依据之外,要有书证 。
“庄公寤生”,“寤”通“牾”,从“吾”得声,古音相同之外,另有《史记》“生之难”作为旁证资料。
《春秋·庄公六年》:“齐人来归卫俘”,
“俘”通“宝”。
一是两字古音相近:俘,幽部,滂母;宝,幽部,帮母。它们是声母发音部位相同的叠韵字。
二是有文献资料作旁证。
杜预注:“《公羊》、《谷梁》经、传皆言卫宝,此传(指《左传》)亦言宝。唯此经(指
《春秋》)言俘,疑经误。”
(三)文字通假与“六书”假借的区别
1、“六书”中的假借是“本无其字”。
“来”(小麦)字,借以记录来往之来的“来”;“而”(胡须)字,借来记录连词“而”。
2、文字通假是“本有其字”,但在书写时却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 如:“蚤”通“早”。
(四)文字通假与古今字的区别
1、古今字是汉字在孳乳分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历时的现象。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今字与古字在形音义上都有密切的联系。如:
益—溢 州—洲 责—債
取—娶 昏—婚
2、文字通假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共时的现象。通假字与本字之间除了语音相同或相近之外,在字形、字义上毫无联系。如:
蚤——早 归——馈。
宋朝有个名叫韩庄敏的人,某天请当时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给他起个字。欧阳修写了“玉女”两字派人送去。韩看了很不高兴,认为欧阳修把自己当作妇女来侮辱了。过了几天,两人遇见了,韩还面带温色。欧阳修就解释说:古书上:有“玉女于成”一语,“玉女”就是“玉汝”,是“成全”的意思,你怎么见怪呢? 说完便拿起笔来在“女”旁添上了“水”,“玉女”成了“玉汝”,韩也就转怒为喜了。
四、繁简字
(一)定义
繁簡字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合稱。所謂繁體和簡體是就同一個字構形時所使用的筆畫多少相對而言。筆畫多者為繁體,筆畫少者為簡體。
我們現在所說簡體字主要指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規定的簡化字。漢字簡化過程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簡化字形,二是削減常用字的字數。
(二)汉字简化概说
第一,从造字法来看。象形字是构成汉字的基础,早期象形字就是在对实物的概括化、线条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如牛、羊,并不是指牛头、羊头,而是用特征代整体;甲骨文中的手、足,分别是三个指头,并不是古人三根指,而是三表示多了,五个麻烦,所以略去两个,也有的学者认为是侧看形。
第二, 为了规范语言文字,解决交际的麻烦,汉字简化归并了大量异体字。甲骨文中异体字特别多,如车有十多种写法,繁简不一,最繁难的画出了两轮、车轴、车舆、辀、衡、轭、辖,最简单的只画出两轮和车轴。鼎字有九种写法,羊字有五种写法,特别是“目”,甲骨文有的字形画出—左一右只眼睛,有的画出一只眼睛。那么画出一左—右两只眼睛的是繁体字,只画出—只眼睛是简体字,值得注意的是,这众多的异体字,在发展中大泊淘沙,淘去的多是笔画繁多的字形,留下的多是笔画简单的字形。
①中山大学陈伟湛、黄文杰认为,甲骨文是俗体字、常用字,比较简单;金文是正体字,
用于重要场合,比较繁复。如保、伐、化、步、正、枚、获、屰、牧、好、韦、旅、兽、斿、车等字,金文都比甲骨文繁复。特别是车,金文不但轮、轴、舆、辀、衡、轭、辖全有,车衡上还有饰物。据黄文杰博士研究,现行简化字中始见于古文字的有60多个字,其中商代①另,也与甲骨文、金文的书写方式、目的、时代有关。甲骨文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贫乏情况下刻写在龟甲、兽骨上,青铜器是贵重东西,拥有者社会地位也相当高,而且铸铭文为歌功颂德、记录有意义的事件等,出于一种美化心里,所以金文有装饰性。
文字中有从、虫、达、队、丰、录、启、气、涂、万、云、岳、灾、征、众等16个字;西周春秋文字有巩、后、腊、礼、台、御等6个字;战国文字有仓、迟、处、递、儿、尔、泪、虑、丽、庙、弃、杀、无、与等14个字;秦朝至汉朝初年的简帛文字中麦、隐、余、筑、浆、离、洼、属、痒等9个字;《说文》小篆中还有才、厂、冲、广、坏、奖、酱、蜡、垒、朴、确、洒、兽、异、踊、邮、吁等17字。
第三,每一次汉字形体转化也都伴随着汉字简化。如秦系大篆是对甲骨文、金文的简化,小篆是针对大篆的颇简省,隶书又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俗体字是对正体字的简化。简化的原因正如许慎《说文序》所言:“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简。”都是为了交际的便利,化繁为简,诸如草书、行书都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
《墨池编》引唐颜真卿《干禄字书序》:“„„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渉雅言,用亦无爽,傥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谓通者,相承久逺,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䇿、碑碣,将为允当。(下注:进古考试,理宜必遵正体,明经对策,务合经注本文,碑书多作八分,任例循旧则也。)”【颜氏把当时文字行用情况分为三种:一是用俗字,帐籍、文案、券契、药方等日常事务用;二是通用字,相承久远,应用已经为人们所认同的字,“固免诋诃”,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公文事务应用;三是正字,专门的著述、文章、对策、碑碣等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科举考试、文化传播、流芳后世的碑碣等用。他认为一些日常应用文字使用俗字未尝不可,提倡对其改革,“善不可加”。颜氏洞察文字形体结构发展趋势,还是颇有眼光、思想的,相反多数人还是对俗字鄙视,如:
《墨池编·唐林罕序》:“今之世,不可学之,又有文下作子为学,更旁作生为苏,凡数十百字,谓之野书。唐有敕文明加禁断,今往往见之,亦不可辄学。颜真卿撰《干禄字书》一卷,每一字作三般,即注云上正,中通,下俗。既立标题,合有褒贬,全无与夺,亦无取焉。”【俗体字有几百个,称为“野书”,法令条文明令禁用。文中所言乃是淘汰的俗体字,象甦却沿用了很长时间,属于会意造字。评颜真卿《干禄字书》即分文字为三等,该当褒奖、提倡使用通用字、正体字,呼吁废止俗体字,但颜氏“全无与夺”,其书不可取。】
中国古代,汉字的简化是个人化、民间化,绝不可能成为国家文字政策,因此简化字只能以“俗体字”、“手体字”面貌存在,更不可能登大雅之堂。象黄宗羲“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一半功夫”这样的知识分子毕竟是少数。
(三) 简化字原则
1、使用古體字,如採—采,雲—云,捨—舍,氣—气,從—从,網—网
2、使用古代的異體字或俗體字,如:禮—礼,趕—赶,無—无,棄—弃,萬—万,燈—灯,辭—辞,遷—迁
3、省簡一些部分,如:聲—声,廣—广,飛—飞,標—标,燭—烛,婦—妇,習—习,點—点
4、同音替代,如:醜—丑,幾—几,後—后,餘—余,徵—征,裏—里,製—制,穀—谷,鬥鬬—斗,幹榦乾—干
5、草書楷化,如:辦—办,書—书,學—学,東—东,門—门,為—为,樂—乐,當—当,盡—尽,歸—归
6、符號替代,如:鷄雞-鸡,鳳—凤,歡—欢,嘆歎-叹,對—对,戲—戏,鄧—邓,這—这,樹—树,聶—聂,轟—轰
7、新造字,如:遠—远,態—态,認—认,補—补,竊—窃,滅—灭,寶—宝
8、两字共简为一形
钟—鐘(乐器)、鍾(酒器)
获—獲(猎获)、穫(收获)
复—復(返回)、複(夹衣)
历—曆(历法)、歷(经历)
需要注意的是簡化字中一些用同音字替代的字,在閲讀古代文獻一定要注意分辨。如:“餘、余”兩字在古代漢語中各有不同意義,在簡化字中則合併成了一個形體,閲讀文獻是可能出現錯誤。
蠟——蜡:蠟,蜂蜡。蜡zhà,蛆虫。后用为祭祀名(年终祭百神)。
臘——腊:臘,年终祭祀祖先。腊xī,干肉。
術——术:術,道路。术zhú,植物名。
適——适:適,往。适kuò,疾速。
饑——飢:饑,穀不熟,饑荒。飢,饥饿。
後——后:後,先後之後。后,君主。引申为皇后。
穀——谷:穀,穀物(五穀)。谷,山谷。
乾幹——干:乾,干燥。幹,树干。干,武器。
鬥——斗:鬥,争鬥。斗,量器(斗升)。
徴——征:徴,徴召,徴求。征,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