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学运动中政治与文学的关系1

浅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以“革命文学运动”为例

中文师范102 李艳艳 1001012056

内容摘要: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使文学背负上了沉重的政治理念,革命作家对时代潮流的密切关注及其敏感的社会政治危机意识,使文学的功利性要求得到充分强调,文学一度被视作政治宣传的工具与武器,革命文学运动中文学与政治的这种特殊关系,对以后的中国文学运动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富强民主的新社会制度过程中,文学政治具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革命文学运动 文学与政治 关系

正文:

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从某种角度看没有一件不与政治发生关系,而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更是如此。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讨论, 在百年来明昧交织的社会文化景观中从未间断过。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竞相争鸣,汉韵赋,唐律诗,宋词,元散曲,明清的小说。既往的论述, 由于纠缠在复杂的人事关系、历史恩怨中, 往往多了情绪的表达, 少了深入的阐释。如何客观对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直存在且不断变化着的问题。 2011年10月15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主办,苏州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的“文学与政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与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讨论指出文学自经历了是否工具的论争、文学主体性的论争、文学向内转的论争与文学语言批评与文体研究的提出及实践四个阶段的发展后,1980年代的文论界形成了以审美、形式、语言、向内转、纯文学、非功利、文学自身等构成的主导话语体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再受到追捧与热议,文学去政治化成为主导话语。从1980年代末起到今天,随着外在文化语境的转变,文学去政治化的主导话语逐渐被文学再政治化的主导话语所取代。南通大学杨菊博士以1920年代革命文学论争过程中革命文学家与鲁迅、茅盾等论争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一时期文学政治化的形成及其策略。

如同一对冤家恋人,文学与政治的结缘,使它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上演着一幕幕悲喜闹剧,他们相克相生,暧昧矛盾的关系更如鬼魅般纠缠不清,此中的复杂难辨与勾连排拒不禁令人嗟叹,这实在是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姻缘。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把革命与文学结婚”①。但这是一段很不平等的姻缘,潜隐在革命背后根基庞大的政治理论,时时伺机剥蚀文学的多姿形态,使其负载上沉重的政治理念,文学的独立特质逐渐耗失最终屈从于革命政治的强大话语霸权之下。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政治影响了文学的创作过程。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 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构成。政治活动直接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源泉———社会生活, 作者和读者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中, 就作者而言他的作品要反映生活必然沾染当时的政治气息; 对读者而言一方面他接受了作品, 另一方面按照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读者对政治内容的需求也激发了作者去创作与政治生活氛围一致的作品, 从而迎合读者的需求。

当代中国的文学与政治关系论述一直发生着变化, 大致可以概括为: 文学对政治的依附关系、文学与政治的疏离关系、文学与政治的暧昧关系。显然革命文学时期是在第三种关系中一自己独有的姿态站立着。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革命浪潮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从京汉铁路大罢工,五卅惨案,省港大罢工,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北伐战争的胜利......直至大革命的失败,这既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时代,又是一个热闹非凡,充满激情的年代,创作必然将政治概念泛化,认为“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三个口号是一样的,没什么根本的区别。只要是生活着的人,就脱离不了政治,创作本身就是政治行动,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② "蒋光慈为此也慨叹不已:“说起来,革命的作家幸福呵!革命给与他们多少材料,革命给与他们多少罗曼谛克!”③ “他们只感觉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写出所要写的东西,却不愁没有写的材料。”④

冯乃超的诗歌《民众哟!民众!》是为1928年5月3日刚刚发生的“济南惨案”而作。蒋光慈的小说《短裤党》是对刚刚发生的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反映,并在文中第一次把共产党和工人群众作为主要人物来刻画;其后的成熟之作《咆哮了的土地》,也直接取材于湖南农民运动。茅盾则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社会分析力对动荡的中国“最为复杂的人生一幕”做出了反映,从处女作《蚀》开始,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集中注意具有时事性。譬如《短裤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忽视文学的审美艺术性才是最根本的病灶,对革命潮流的关注,对社会动向与时代信息的捕捉,已成为革命作家创作的焦点。他们甚至无暇再顾及作品的艺术性,这样一来产生的作品,除了能够表现出一种感时忧国的精神外还有什么值得流恋。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文学的精神陶冶作用感化了人们的心灵, 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接受作品中所蕴涵的政治思想, 这是一个复杂的接受过程, 况且有些作品中的某些政治思想有时并非作家有意要表现的, 对读者和评论者而言更需要深入挖掘, 所以文学对政治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 需要一定的时间。反对文学具有说教的性质和政治色彩。艺术应该远离社会现实实践,因此文人在19世纪20年代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但脱离于政治的文学貌似是没有令其成熟的土壤的。

马克思曾说:“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⑤中国文学受到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文学范型流变中,在承认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承认文学的政治性前提下,又坚执文学的特殊性,对“政治一文学”单线条理论范式进行修正的,是以鲁迅、茅盾、胡风等人为代表的“文学一政治”范型的支持者。他们既认同于文学的政治性,又坚执文学的审

美属性,从而构成了左翼文学中的另一翼。发生在早期太阳社、创造社与鲁迅之间论争,其实质就是以何种范式来统一左翼政治文坛的论争。太阳社、创造社与鲁迅之间的围绕“革命文学”的争论,是五四文学向革命文学乃至政治文学转型的一次重要的文学事件。从“政治一文学“观念出发的倡导革命文学的诸家与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所恃的政治文学观点存在明显分歧,前者偏重于政治,出发点是以苏联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理论,而后者则是以“文学一政治”范式,以文学来观照政治,理解政治文学观,两者的出发点既不相同,所依恃的理论存有差异,而文学在双方思维结构中处于不同的角色。因而体现着不同的政治文学观。并直接导致分野。

革命文学的提倡者创造社、太阳社诸君却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者、传播者的身份出现的。凭借他们在政治上与苏俄文学的亲和关系,从一开始他们提出“革命文学”概念就是力图推行一种先进的文学理念。这与当时的政治气氛密切相关。自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主义始,以俄为师成为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信条,以共产国际的指示为最高指示成为共产党领导层行使战斗权的基本的合法性前提。

三 文学很难和政治划清楚,政治是上层建筑,它很自然地要影响到文学。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一直有两派,毛泽东就教导我们文学为政治服务。但是想周作人等也提倡为文学而文学。随着革命文学渐入地峰,慢慢产生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新型表达模式,即“文学与政治双向互动互渗的召唤-----应答关系”⑥

20世纪40年代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基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毛泽东是十分确定地从现实的政治任务的要求,来看待文学问题的,因此,“文学的社会的政治功能,是毛泽东的文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⑦在《讲话》的《引言》中,毛泽东就明确地阐明了开会目的“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⑧“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 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⑨。1980 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指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依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⑩这不仅使得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具体化,也使得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多样化。

那么文学到底应该怎样书写政治呢?任何历史时期都会有文学为谁服务的问题。在帝国主义入侵,国不像过家不像家的时代里,有志之士拿笔当枪战斗,使文学成为唤起国民进行反抗斗争的武器,这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性,谁也无法否定的。曾有文艺理论家用“纯文学”、“非功利”、“为文学而文学”等抨击其让文学为政治服务,使文学成了政治的工具而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这些文艺理论家们忽略了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在那样一个面临亡国灭种的时代里,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文学又怎能只顾自己存在的价值。它必须承担起唤醒民众的责任,必须让自己的文学著作为那个时代的发展服务。

在和平年代,作为一种文化样式,文学必须承载一个民族的精神,让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写作者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批判地接受前人的观点,让曾经的经典得以继承,又使得当今的文学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从文学角度来看,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性质、前途的根本问题;从政治角度来看,则关系到以积极健康的文学作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感染力,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

文学与政治的博弈与纠缠并不是完全地重复“文学自主性”的命题,文学想象是政治想象的投影, 任何事物只有与政治话语相联系才有艺术反映的可能性, 无论是一草一木的选择, 还是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结局归属的设置, 政治话语规范牵引着文本构成的各个要素。从屈原到鲁迅我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历来就密切,问题在于代表什么样的政治,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还是反人民利益的政治。

总之,文学政治是文学对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的诗意想象,是沟通现实政治与社会理想的纽带。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富强民主的新社会制度过程中,文学政治具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 (侍桁:《评》《语丝》周刊,第4卷,第19.20期,1928年5月7日14日)

②(丁玲《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3期。) ③(《蒋光慈文集》第4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

④(蒋光慈:《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太阳月刊》1月号,1928年一月一日。)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⑥( 张开焱:《召唤--应答9: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论表述》,《文艺报》,1999年12月9日。)

⑦(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1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页。)

⑨ (《邓小平文选》第2 卷, 第256 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256页,第163页。)

浅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以“革命文学运动”为例

中文师范102 李艳艳 1001012056

内容摘要: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使文学背负上了沉重的政治理念,革命作家对时代潮流的密切关注及其敏感的社会政治危机意识,使文学的功利性要求得到充分强调,文学一度被视作政治宣传的工具与武器,革命文学运动中文学与政治的这种特殊关系,对以后的中国文学运动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富强民主的新社会制度过程中,文学政治具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革命文学运动 文学与政治 关系

正文:

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从某种角度看没有一件不与政治发生关系,而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更是如此。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讨论, 在百年来明昧交织的社会文化景观中从未间断过。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竞相争鸣,汉韵赋,唐律诗,宋词,元散曲,明清的小说。既往的论述, 由于纠缠在复杂的人事关系、历史恩怨中, 往往多了情绪的表达, 少了深入的阐释。如何客观对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直存在且不断变化着的问题。 2011年10月15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主办,苏州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的“文学与政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与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讨论指出文学自经历了是否工具的论争、文学主体性的论争、文学向内转的论争与文学语言批评与文体研究的提出及实践四个阶段的发展后,1980年代的文论界形成了以审美、形式、语言、向内转、纯文学、非功利、文学自身等构成的主导话语体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再受到追捧与热议,文学去政治化成为主导话语。从1980年代末起到今天,随着外在文化语境的转变,文学去政治化的主导话语逐渐被文学再政治化的主导话语所取代。南通大学杨菊博士以1920年代革命文学论争过程中革命文学家与鲁迅、茅盾等论争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一时期文学政治化的形成及其策略。

如同一对冤家恋人,文学与政治的结缘,使它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上演着一幕幕悲喜闹剧,他们相克相生,暧昧矛盾的关系更如鬼魅般纠缠不清,此中的复杂难辨与勾连排拒不禁令人嗟叹,这实在是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姻缘。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把革命与文学结婚”①。但这是一段很不平等的姻缘,潜隐在革命背后根基庞大的政治理论,时时伺机剥蚀文学的多姿形态,使其负载上沉重的政治理念,文学的独立特质逐渐耗失最终屈从于革命政治的强大话语霸权之下。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政治影响了文学的创作过程。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 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构成。政治活动直接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源泉———社会生活, 作者和读者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中, 就作者而言他的作品要反映生活必然沾染当时的政治气息; 对读者而言一方面他接受了作品, 另一方面按照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读者对政治内容的需求也激发了作者去创作与政治生活氛围一致的作品, 从而迎合读者的需求。

当代中国的文学与政治关系论述一直发生着变化, 大致可以概括为: 文学对政治的依附关系、文学与政治的疏离关系、文学与政治的暧昧关系。显然革命文学时期是在第三种关系中一自己独有的姿态站立着。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革命浪潮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从京汉铁路大罢工,五卅惨案,省港大罢工,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北伐战争的胜利......直至大革命的失败,这既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时代,又是一个热闹非凡,充满激情的年代,创作必然将政治概念泛化,认为“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三个口号是一样的,没什么根本的区别。只要是生活着的人,就脱离不了政治,创作本身就是政治行动,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② "蒋光慈为此也慨叹不已:“说起来,革命的作家幸福呵!革命给与他们多少材料,革命给与他们多少罗曼谛克!”③ “他们只感觉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写出所要写的东西,却不愁没有写的材料。”④

冯乃超的诗歌《民众哟!民众!》是为1928年5月3日刚刚发生的“济南惨案”而作。蒋光慈的小说《短裤党》是对刚刚发生的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反映,并在文中第一次把共产党和工人群众作为主要人物来刻画;其后的成熟之作《咆哮了的土地》,也直接取材于湖南农民运动。茅盾则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社会分析力对动荡的中国“最为复杂的人生一幕”做出了反映,从处女作《蚀》开始,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集中注意具有时事性。譬如《短裤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忽视文学的审美艺术性才是最根本的病灶,对革命潮流的关注,对社会动向与时代信息的捕捉,已成为革命作家创作的焦点。他们甚至无暇再顾及作品的艺术性,这样一来产生的作品,除了能够表现出一种感时忧国的精神外还有什么值得流恋。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文学的精神陶冶作用感化了人们的心灵, 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接受作品中所蕴涵的政治思想, 这是一个复杂的接受过程, 况且有些作品中的某些政治思想有时并非作家有意要表现的, 对读者和评论者而言更需要深入挖掘, 所以文学对政治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 需要一定的时间。反对文学具有说教的性质和政治色彩。艺术应该远离社会现实实践,因此文人在19世纪20年代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但脱离于政治的文学貌似是没有令其成熟的土壤的。

马克思曾说:“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⑤中国文学受到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文学范型流变中,在承认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承认文学的政治性前提下,又坚执文学的特殊性,对“政治一文学”单线条理论范式进行修正的,是以鲁迅、茅盾、胡风等人为代表的“文学一政治”范型的支持者。他们既认同于文学的政治性,又坚执文学的审

美属性,从而构成了左翼文学中的另一翼。发生在早期太阳社、创造社与鲁迅之间论争,其实质就是以何种范式来统一左翼政治文坛的论争。太阳社、创造社与鲁迅之间的围绕“革命文学”的争论,是五四文学向革命文学乃至政治文学转型的一次重要的文学事件。从“政治一文学“观念出发的倡导革命文学的诸家与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所恃的政治文学观点存在明显分歧,前者偏重于政治,出发点是以苏联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理论,而后者则是以“文学一政治”范式,以文学来观照政治,理解政治文学观,两者的出发点既不相同,所依恃的理论存有差异,而文学在双方思维结构中处于不同的角色。因而体现着不同的政治文学观。并直接导致分野。

革命文学的提倡者创造社、太阳社诸君却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者、传播者的身份出现的。凭借他们在政治上与苏俄文学的亲和关系,从一开始他们提出“革命文学”概念就是力图推行一种先进的文学理念。这与当时的政治气氛密切相关。自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主义始,以俄为师成为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信条,以共产国际的指示为最高指示成为共产党领导层行使战斗权的基本的合法性前提。

三 文学很难和政治划清楚,政治是上层建筑,它很自然地要影响到文学。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一直有两派,毛泽东就教导我们文学为政治服务。但是想周作人等也提倡为文学而文学。随着革命文学渐入地峰,慢慢产生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新型表达模式,即“文学与政治双向互动互渗的召唤-----应答关系”⑥

20世纪40年代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基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毛泽东是十分确定地从现实的政治任务的要求,来看待文学问题的,因此,“文学的社会的政治功能,是毛泽东的文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⑦在《讲话》的《引言》中,毛泽东就明确地阐明了开会目的“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⑧“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 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⑨。1980 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指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依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⑩这不仅使得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具体化,也使得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多样化。

那么文学到底应该怎样书写政治呢?任何历史时期都会有文学为谁服务的问题。在帝国主义入侵,国不像过家不像家的时代里,有志之士拿笔当枪战斗,使文学成为唤起国民进行反抗斗争的武器,这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性,谁也无法否定的。曾有文艺理论家用“纯文学”、“非功利”、“为文学而文学”等抨击其让文学为政治服务,使文学成了政治的工具而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这些文艺理论家们忽略了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在那样一个面临亡国灭种的时代里,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文学又怎能只顾自己存在的价值。它必须承担起唤醒民众的责任,必须让自己的文学著作为那个时代的发展服务。

在和平年代,作为一种文化样式,文学必须承载一个民族的精神,让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写作者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批判地接受前人的观点,让曾经的经典得以继承,又使得当今的文学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从文学角度来看,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性质、前途的根本问题;从政治角度来看,则关系到以积极健康的文学作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感染力,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

文学与政治的博弈与纠缠并不是完全地重复“文学自主性”的命题,文学想象是政治想象的投影, 任何事物只有与政治话语相联系才有艺术反映的可能性, 无论是一草一木的选择, 还是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结局归属的设置, 政治话语规范牵引着文本构成的各个要素。从屈原到鲁迅我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历来就密切,问题在于代表什么样的政治,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还是反人民利益的政治。

总之,文学政治是文学对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的诗意想象,是沟通现实政治与社会理想的纽带。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富强民主的新社会制度过程中,文学政治具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 (侍桁:《评》《语丝》周刊,第4卷,第19.20期,1928年5月7日14日)

②(丁玲《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3期。) ③(《蒋光慈文集》第4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

④(蒋光慈:《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太阳月刊》1月号,1928年一月一日。)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⑥( 张开焱:《召唤--应答9: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论表述》,《文艺报》,1999年12月9日。)

⑦(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1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页。)

⑨ (《邓小平文选》第2 卷, 第256 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256页,第163页。)


相关文章

  • 中华民国大事记:02北洋政府时期
  • 中华民国大事记 二.北洋政府时期 (1912.03-1928.12) 1.袁世凯执政时期 (1912.03-1916.06) 1912年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胜利果实.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开始.13日,任 ...查看


  • 中国近代制度史
  • 中国近代制度史 (做得不够全面,仅供参考) 列举 1.总理衙门机构设置:该衙门直属机构有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另有海关总税务司署(1861年设立,负责全国各海关税收).同文馆(1862年设立,负责翻译).清档房(1864年设立, ...查看


  • 2014年山西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14年山西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资料来源:中政行测在线备考平台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共20题,参考时限10分钟)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查看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编 北伐战争时期党在国民革命军中的政治工作 第一章 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 一.建立党代表和政治部 1.党代表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第一任党代表是国民党著名左派人士廖仲恺.学校政治部是作为国民党的工作机关 ...查看


  • 中政教育:议论文?策论文?如何确定申论文风?
  • 中政 申论大作文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重要考察题型,也是让考生颇为头疼的一个题型.一篇好的申论作文要有一个恰当的文体,才能让自己的内容有所依附,才能让自己的文章熠熠生辉. 申论文章可以写成以评论为主的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以对策为 ...查看


  • 2014年四川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汇总
  • 2014年四川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汇总 发展低碳经济[中政申论编者按] 低碳经济是为了降低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以及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通过人类经济活动低碳化和能源消费生态化所实现的一场涉及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的经济形态.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3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八宝山革命公墓-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 八宝山革命公墓概况 旅行线路(0) 点评(0) 交通 地铁1号线八宝山站下车,从本站地铁B口出来直行,见路口左转,步行大约500米即到 介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就快到了,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的八宝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