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4)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自制风向仪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实验器材:硬吸管、硬纸板、带橡皮的铅笔、大头针、透明胶带、剪刀。
实验步骤:
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一点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用我们自制的风向标测量观察到的现象:1、风向是指( )的方向。北风是
由( ) 吹来的风;东南风是由( ) 吹来的风; 2、风向可以用( )来测量。
实验结论:
四(上)(1)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室内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实验目的:比较室内与室外的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温度填充图
实验步骤:
1、测量室内的温度,记住测得的温度和测量的地
点;
2、测量室外的温度,记住测得的温度和测量的地点;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四(上)(2)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气温的测量
实验目的:气温是指在室外阴凉、通风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实验器材: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一支温度计。
实验步骤:
1、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2、测量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选择同一地点);
3、把测得的气温填入表格。
观察到的现象:1、一天中( ) 的气温高;()的气温低; 2、一天中的气温的变化是:()
实验结论:
四(上)(3)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温度实验目的:比较向阳处和背阴处的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温度填充图
实验步骤:
1、测量向阳处的温度,记住测得的温度和测量的地点; 2、测量背阴处的温度,记住测得的温度和测量的地点;
观察到的现象:1、( )的气温高;( ) 的气温低;
2、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 ) 的地点。实验结论:
四(上)(8)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的液体溶解于水的方式也不同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醋、酒精、食用油、水实验步骤:
1、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0~15毫升的水。
2、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实用油,充分震荡后,静置一会儿。
3、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到的现象:
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溶解过怎样进入到水在水中怎样扩
是否溶
程
中散
解
实验结论:
四(上)(5)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实验目的:知道食盐在水中容易溶解
实验器材:玻璃棒、烧杯、勺子 、食盐
实验步骤:
1、装三分之一烧杯水。2、用勺子把食盐放入水中。3、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四(上)(6)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到面粉不溶解于水。
实验器材:水、面粉、烧杯、玻璃棒或筷子、药匙实验步骤:
1、取半烧杯水 用药匙往水中加一匙面粉。
2、用玻璃棒或筷子搅拌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静置一会儿,出现了什么现象。
3、用同样的方法在多加一些面粉又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也静置一会儿,有出现了什么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静置后会出现 现象。
实验结论:面粉在水中是 的。
四(上)(7)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高锰酸钾的溶解
实验目的: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实验器材: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
实验步骤:
1、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1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2、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高锰酸钾( )、( )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 )的方法或者 ( ) 的方法分离出来。
实验结论:
四(上)(12)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实验目的:认识到可溶物质在水中溶解量是一定的。
实验器材:烧杯一个、100毫升水、搅拌棒一根、20包(2克一包)食盐。
实验步骤:
1、用烧杯装100毫升水。
2、首先倒入一包,搅拌至完全溶解,再倒入第二包,搅拌至完全溶解,……至不能溶解止。
观察到的现象:倒入第 包时,食盐不再溶解。
实验结论:
四(上)(9)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液体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洗发液、胶水、水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约2毫升)胶水漫漫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胶水是怎样进入水中的,是漂浮还是下沉的,然后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胶水能否溶于水中。
2、取一小匙(约2毫升)洗发液漫漫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洗发液是怎样进入水中的,是漂浮还是下沉的,然后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洗发液能否溶于水中。
3、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的溶解相比,胶水和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四(上)(10)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不同物质(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实验器材:2个烧杯、1根筷子、20克食盐、20克小苏打。
实验步骤:
1、向两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水。2、将食盐和小苏打均分为六份。
3、一份一份的(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将食盐加入水中。
4、一份一份的(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将小苏打加入水中。
观察到的现象:溶解了 份食盐溶解了 份小苏打
实验结论: 四(上)(11)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溶解的快慢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
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筷子1根、玻璃杯2个、热水和冷水、糖块3个、勺子1个、
实验步骤:
1、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 )
2、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方糖溶解得快;3、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方糖溶解;4、将方糖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四(上)(16)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过滤食盐、沙和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实验目的: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
、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观察到的现象:
食盐没有( )出来,面粉和沙()出来了。
实验结论:
四(上)(13)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如何加快物质的溶解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物体颗粒大
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拌等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烧杯、搅拌棒、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记录表
实验步骤:1、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约10克),分别放入两个装有30毫升水的杯子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的一杯水; 2、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快一些;
3、重复上面的实验,把其中一杯的水换成约60℃的热水,不搅拌,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快一些;
4、重复上面的实验,如果把水的温度再提高一些,食盐的的溶解能更快吗?
5、把实验的结果填入“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中。
)那一杯。)那一杯。 2 3、食盐溶解得快一些的是(、食盐溶解得更快的是( )。
实验结论: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 )、()等因素有关。
四(上)(14)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过滤实验
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方法。
2、知道不溶解的物质可以被过滤出来,溶解的物质不能过滤出来
实验器材:漏斗1只、铁架台、烧杯2只、圆铁夹、玻璃棒1支、滤纸
实验步骤:
1、把铁夹在铁架台的铁杆上上紧,漏斗放在圆铁夹的口里。
2、将折叠好的滤纸紧贴漏斗的内侧。
3、过滤时,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里,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上边。
4、观察不同的液体过滤后,滤纸里有什么。
观察到的现象:面粉液体过滤后,( )被过滤出来,食盐溶液过滤后( )没有被过滤出来
实验结论: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判断物质是不是()了
四(上)(15)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目的:有些气体也可以溶解在水里
实验器材:注射器1支、汽水1瓶、皮塞1个
实验步骤:
1、观察没开盖的汽水和开盖后的汽水有什么不同。
2、用注射器吸大约半管汽水,用皮塞塞住塞紧管口,然后慢慢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手柄,观察汽水的变化。 3、然后再把活塞的手柄往回推,观察汽水的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向外拉活塞,汽水里有
冒出来,把活塞往回推,里面原来冒出来的气泡汽水里了
实验结论:
四(上)(20)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目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实验器材: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3、
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
等)在力的作用下,能( )地做往返运动。
实验结论:
四(上)(17)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目的:了解酒精灯的构造,正确使用酒精灯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
1、认识酒精灯的构造;
2、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3、给酒精灯熄火时,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重复盖一次;不能用嘴吹灭火。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四(上)(18)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分离食盐的方法
知道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实验器材:饱和盐水1、食盐1、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
实验步骤:
1、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10毫升。
2、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外焰加热。火柴轻轻甩灭后放至一旁。
3、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避免盐晶体烧焦发黄。4、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5、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观察到的现象:蒸发皿中留下的( )物质就是盐的结晶。
实验结论:
四(上)(19)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听听物体(音叉)发出的声音
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
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步骤:
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3、尝试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
发出声音的(
)不同;用不同的力敲一种音叉,发出的声音的()不同。实验结论:
四(上)(24)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探究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认识声音是通过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器材:音叉 水槽 土电话 记录表
实验步骤:
1、装 ½ 水槽的水。
2、敲击音叉,然后去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现象。3、组装土电话,两个同学互相用土电话对讲。
观察到的现象:声音是通过过物体以 传播的
实验结论:
四(上)(21)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研究声音的变化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
,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实验器材:钢尺、4个同样的杯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实验步骤:
1、使钢尺发出声音。
2、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3、使使橡皮筋发出声音。
观察到的现象: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 ),声音( )。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 ),声音( )。皮筋松,振动(
),发出的声音( )。皮筋紧,振动( ),发出的声音( )。 实验结论:
四(上)(22)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认识声音的强弱
实验目的: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实验器材:钢尺 记录单
实验步骤:
1:观察刚尺怎样发出声音
2:轻拨和用力拨动刚尺进行比较,尺上下震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作好记录。
3:重复实验,准确描述物体震动时,震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是什么关系。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 决定的, 声音就越强。 声音就越弱。
四(上)(23)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认识声音的高低
实验目的:了解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实验器材:杯子、记录表
实验步骤:、
1、装四杯水量均不相同的水。
2、按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对实验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并作下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 )决定,振动的( ),声音就越(
);振动的( ),音高就越( )。
实验结论:音高是由 决定的
四(上)(28)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观察我们的身体
知道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
四肢四部分。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实验器材:人体基本结构图、人体半身解剖模型。
实验步骤:
1、观察身体的外形。2、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观察到的现象:人体分成( )、( )、( )、( )几个大的部分。
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 )、( )的。
实验结论:
四(上)(25)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音叉振动实验
实验目的:音叉1只、1个装有三分之二水的水槽。
实验器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实验步骤:
1、在装有三分之二水的水槽里 用敲击过的音叉马上触及水面 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2、与同学讨论水面产生波动的原因。
观察到的现象:水面产生了 。
实验结论:
四(上)(26)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鼓膜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声音传到气球皮,会使气球皮产生振动,因而认识鼓膜振动传声。
实验器材:塑料杯子、气球皮、扎线、音叉、小沙粒实验步骤:
1、把气球皮蒙在塑料杯子口上,用扎线平整的扎紧。 2、在模拟的“鼓膜”上, 放几粒小沙粒 .
3、用音叉在“鼓膜”的上方, 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观察在音叉发出不同强弱的声音时,“鼓膜”是怎样振动的。
观察到的现象:外界的物体发声产生的振动传到气球皮时, 会使气球
皮 , 当声音的大小和远近不同时, 气球皮的振动是的。
实验结论:外界不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 鼓膜会产生四(上)(27)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控制物体发声实验
实验目的: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控制声音的大小和强度
实验器材:音叉1套、
土电话1对、易拉罐做的发声罐、毛巾3条
实验步骤:
1、用力敲击音叉,听一听声音的大小,然后再轻轻的敲击,体会前后声音又什么不同。
2、和另一个同学做土电话的实验,先大声,再小声。 3、摇动发声罐,听声音有多大,然后用3层毛巾包起来,再用同样的力气摇动发声罐,感知前后声音的不同。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四(上)(29)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初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
实验器材:水盆 水 洗耳球 塑料管 记录单
实验步骤:
1、了解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心脏的工作强度;2、讨论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
。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大运输 数量。
四(上)(30)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观察口腔和牙齿
实验目的:知道口腔和牙齿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实验器材:儿童牙齿模型
实验步骤:1、观察口腔。2、观察牙齿
观察到的现象:牙齿按形状可以分为( )、( )、( )。门齿有( )粒、犬齿( ) 粒、臼齿( )粒共( )粒
实验结论:
教科版科学四(上)
实验手册
班级 姓名
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第二小学校
四(上)(4)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自制风向仪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实验器材:硬吸管、硬纸板、带橡皮的铅笔、大头针、透明胶带、剪刀。
实验步骤:
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一点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用我们自制的风向标测量观察到的现象:1、风向是指( )的方向。北风是
由( ) 吹来的风;东南风是由( ) 吹来的风; 2、风向可以用( )来测量。
实验结论:
四(上)(1)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室内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实验目的:比较室内与室外的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温度填充图
实验步骤:
1、测量室内的温度,记住测得的温度和测量的地
点;
2、测量室外的温度,记住测得的温度和测量的地点;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四(上)(2)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气温的测量
实验目的:气温是指在室外阴凉、通风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实验器材: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一支温度计。
实验步骤:
1、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2、测量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选择同一地点);
3、把测得的气温填入表格。
观察到的现象:1、一天中( ) 的气温高;()的气温低; 2、一天中的气温的变化是:()
实验结论:
四(上)(3)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温度实验目的:比较向阳处和背阴处的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温度填充图
实验步骤:
1、测量向阳处的温度,记住测得的温度和测量的地点; 2、测量背阴处的温度,记住测得的温度和测量的地点;
观察到的现象:1、( )的气温高;( ) 的气温低;
2、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 ) 的地点。实验结论:
四(上)(8)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的液体溶解于水的方式也不同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醋、酒精、食用油、水实验步骤:
1、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0~15毫升的水。
2、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实用油,充分震荡后,静置一会儿。
3、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到的现象:
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溶解过怎样进入到水在水中怎样扩
是否溶
程
中散
解
实验结论:
四(上)(5)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实验目的:知道食盐在水中容易溶解
实验器材:玻璃棒、烧杯、勺子 、食盐
实验步骤:
1、装三分之一烧杯水。2、用勺子把食盐放入水中。3、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四(上)(6)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到面粉不溶解于水。
实验器材:水、面粉、烧杯、玻璃棒或筷子、药匙实验步骤:
1、取半烧杯水 用药匙往水中加一匙面粉。
2、用玻璃棒或筷子搅拌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静置一会儿,出现了什么现象。
3、用同样的方法在多加一些面粉又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也静置一会儿,有出现了什么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静置后会出现 现象。
实验结论:面粉在水中是 的。
四(上)(7)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高锰酸钾的溶解
实验目的: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实验器材: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
实验步骤:
1、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1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2、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高锰酸钾( )、( )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 )的方法或者 ( ) 的方法分离出来。
实验结论:
四(上)(12)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实验目的:认识到可溶物质在水中溶解量是一定的。
实验器材:烧杯一个、100毫升水、搅拌棒一根、20包(2克一包)食盐。
实验步骤:
1、用烧杯装100毫升水。
2、首先倒入一包,搅拌至完全溶解,再倒入第二包,搅拌至完全溶解,……至不能溶解止。
观察到的现象:倒入第 包时,食盐不再溶解。
实验结论:
四(上)(9)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液体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洗发液、胶水、水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约2毫升)胶水漫漫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胶水是怎样进入水中的,是漂浮还是下沉的,然后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胶水能否溶于水中。
2、取一小匙(约2毫升)洗发液漫漫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洗发液是怎样进入水中的,是漂浮还是下沉的,然后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洗发液能否溶于水中。
3、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的溶解相比,胶水和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四(上)(10)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不同物质(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实验器材:2个烧杯、1根筷子、20克食盐、20克小苏打。
实验步骤:
1、向两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水。2、将食盐和小苏打均分为六份。
3、一份一份的(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将食盐加入水中。
4、一份一份的(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将小苏打加入水中。
观察到的现象:溶解了 份食盐溶解了 份小苏打
实验结论: 四(上)(11)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溶解的快慢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
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筷子1根、玻璃杯2个、热水和冷水、糖块3个、勺子1个、
实验步骤:
1、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 )
2、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方糖溶解得快;3、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方糖溶解;4、将方糖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四(上)(16)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过滤食盐、沙和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实验目的: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
、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观察到的现象:
食盐没有( )出来,面粉和沙()出来了。
实验结论:
四(上)(13)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如何加快物质的溶解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物体颗粒大
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拌等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烧杯、搅拌棒、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记录表
实验步骤:1、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约10克),分别放入两个装有30毫升水的杯子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的一杯水; 2、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快一些;
3、重复上面的实验,把其中一杯的水换成约60℃的热水,不搅拌,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快一些;
4、重复上面的实验,如果把水的温度再提高一些,食盐的的溶解能更快吗?
5、把实验的结果填入“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中。
)那一杯。)那一杯。 2 3、食盐溶解得快一些的是(、食盐溶解得更快的是( )。
实验结论: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 )、()等因素有关。
四(上)(14)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过滤实验
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方法。
2、知道不溶解的物质可以被过滤出来,溶解的物质不能过滤出来
实验器材:漏斗1只、铁架台、烧杯2只、圆铁夹、玻璃棒1支、滤纸
实验步骤:
1、把铁夹在铁架台的铁杆上上紧,漏斗放在圆铁夹的口里。
2、将折叠好的滤纸紧贴漏斗的内侧。
3、过滤时,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里,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上边。
4、观察不同的液体过滤后,滤纸里有什么。
观察到的现象:面粉液体过滤后,( )被过滤出来,食盐溶液过滤后( )没有被过滤出来
实验结论: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判断物质是不是()了
四(上)(15)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目的:有些气体也可以溶解在水里
实验器材:注射器1支、汽水1瓶、皮塞1个
实验步骤:
1、观察没开盖的汽水和开盖后的汽水有什么不同。
2、用注射器吸大约半管汽水,用皮塞塞住塞紧管口,然后慢慢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手柄,观察汽水的变化。 3、然后再把活塞的手柄往回推,观察汽水的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向外拉活塞,汽水里有
冒出来,把活塞往回推,里面原来冒出来的气泡汽水里了
实验结论:
四(上)(20)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目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实验器材: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3、
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
等)在力的作用下,能( )地做往返运动。
实验结论:
四(上)(17)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目的:了解酒精灯的构造,正确使用酒精灯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
1、认识酒精灯的构造;
2、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3、给酒精灯熄火时,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重复盖一次;不能用嘴吹灭火。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四(上)(18)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分离食盐的方法
知道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实验器材:饱和盐水1、食盐1、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
实验步骤:
1、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10毫升。
2、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外焰加热。火柴轻轻甩灭后放至一旁。
3、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避免盐晶体烧焦发黄。4、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5、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观察到的现象:蒸发皿中留下的( )物质就是盐的结晶。
实验结论:
四(上)(19)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听听物体(音叉)发出的声音
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
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步骤:
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3、尝试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
发出声音的(
)不同;用不同的力敲一种音叉,发出的声音的()不同。实验结论:
四(上)(24)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探究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认识声音是通过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器材:音叉 水槽 土电话 记录表
实验步骤:
1、装 ½ 水槽的水。
2、敲击音叉,然后去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现象。3、组装土电话,两个同学互相用土电话对讲。
观察到的现象:声音是通过过物体以 传播的
实验结论:
四(上)(21)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研究声音的变化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
,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实验器材:钢尺、4个同样的杯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实验步骤:
1、使钢尺发出声音。
2、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3、使使橡皮筋发出声音。
观察到的现象: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 ),声音( )。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 ),声音( )。皮筋松,振动(
),发出的声音( )。皮筋紧,振动( ),发出的声音( )。 实验结论:
四(上)(22)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认识声音的强弱
实验目的: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实验器材:钢尺 记录单
实验步骤:
1:观察刚尺怎样发出声音
2:轻拨和用力拨动刚尺进行比较,尺上下震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作好记录。
3:重复实验,准确描述物体震动时,震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是什么关系。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 决定的, 声音就越强。 声音就越弱。
四(上)(23)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认识声音的高低
实验目的:了解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实验器材:杯子、记录表
实验步骤:、
1、装四杯水量均不相同的水。
2、按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对实验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并作下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 )决定,振动的( ),声音就越(
);振动的( ),音高就越( )。
实验结论:音高是由 决定的
四(上)(28)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观察我们的身体
知道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
四肢四部分。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实验器材:人体基本结构图、人体半身解剖模型。
实验步骤:
1、观察身体的外形。2、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观察到的现象:人体分成( )、( )、( )、( )几个大的部分。
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 )、( )的。
实验结论:
四(上)(25)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音叉振动实验
实验目的:音叉1只、1个装有三分之二水的水槽。
实验器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实验步骤:
1、在装有三分之二水的水槽里 用敲击过的音叉马上触及水面 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2、与同学讨论水面产生波动的原因。
观察到的现象:水面产生了 。
实验结论:
四(上)(26)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鼓膜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声音传到气球皮,会使气球皮产生振动,因而认识鼓膜振动传声。
实验器材:塑料杯子、气球皮、扎线、音叉、小沙粒实验步骤:
1、把气球皮蒙在塑料杯子口上,用扎线平整的扎紧。 2、在模拟的“鼓膜”上, 放几粒小沙粒 .
3、用音叉在“鼓膜”的上方, 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观察在音叉发出不同强弱的声音时,“鼓膜”是怎样振动的。
观察到的现象:外界的物体发声产生的振动传到气球皮时, 会使气球
皮 , 当声音的大小和远近不同时, 气球皮的振动是的。
实验结论:外界不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 鼓膜会产生四(上)(27)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控制物体发声实验
实验目的: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控制声音的大小和强度
实验器材:音叉1套、
土电话1对、易拉罐做的发声罐、毛巾3条
实验步骤:
1、用力敲击音叉,听一听声音的大小,然后再轻轻的敲击,体会前后声音又什么不同。
2、和另一个同学做土电话的实验,先大声,再小声。 3、摇动发声罐,听声音有多大,然后用3层毛巾包起来,再用同样的力气摇动发声罐,感知前后声音的不同。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四(上)(29)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初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
实验器材:水盆 水 洗耳球 塑料管 记录单
实验步骤:
1、了解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心脏的工作强度;2、讨论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
。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大运输 数量。
四(上)(30)演示
分组
时 间
月 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观察口腔和牙齿
实验目的:知道口腔和牙齿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实验器材:儿童牙齿模型
实验步骤:1、观察口腔。2、观察牙齿
观察到的现象:牙齿按形状可以分为( )、( )、( )。门齿有( )粒、犬齿( ) 粒、臼齿( )粒共( )粒
实验结论:
教科版科学四(上)
实验手册
班级 姓名
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第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