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期末考试重点1

一、名词解释

1、化学分析: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3、标准曲线: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

4、线性范围: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浓度(或含量) 的范围。

5、灵敏度: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

6、检出限: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7、统计权重:g=2J+1表示支能级的简并度,叫做统计权重。

8、禁戒跃迁:不符合光谱选择定则的跃迁叫禁戒跃迁。

9、光谱支项:把J 值不同的光谱项称为光谱支项。

10、共振线:在所有原子谱线中,凡是由各个激发态回到基态所发射的谱线。

11、灵敏线:灵敏线是指有一定强度, 能标记某元素存在的特征谱线。

12、最后线:最后线是指当样品中某元素的含量逐渐

减少时,最后仍能观察到的几条谱线。

13、分析线:对每一元素,可选择一条或几条(2~3条) 灵敏线或最后线来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这种谱线称为分析线。

14、热变宽:由原子在空间做相对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

15、压力变宽:由于同种辐射原子间或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和电子等) 间的相互碰撞而产生的谱线变宽。

16、光谱通带:单色器出射光束波长区间的宽度。

17、特征浓度:能产生1%吸收(即吸光度值为0.0044) 信号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浓度。

18、特征质量: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

19、共振原子荧光: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与发射的荧光波长相同时,产生共振荧光。

20、非共振原子荧光: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与发射的荧光波长不相同时,产生非共振荧光。

21、振动弛豫:在同一电子能级中,激发态分子以热的形式将多余的能量传递给周围的分子,以10s 极快-12

速度,降至同一电子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上,这一过程称为振动弛豫。

22、内转化: 当两个电子能级非常靠近以至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常发生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转移至低能级。

23、荧光发射:处于第一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级中的电子以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所发射出的光辐射称之为荧光,此过程称之为荧光发射。

24、系间窜跃:激发单重态与激发三重态之间的无辐射跃迁。当不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层有较大重叠时,处于这两个能层上的受激电子的自旋方向发生变化,产生无辐射跃迁,该过程称为系间窜跃。

25、磷光发射:处于第一激发三重态最低振动能级中的电子以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所发射出的光辐射称之为磷光,此过程称之为磷光发射。

26、猝灭:激发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发生能量转移,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这一现象称为猝灭,又称为外转换。

27、延迟荧光:处于激发三重态的某些分子还可以通过热激发又一次系间窜跃回到激发单重态,再通过发射荧光回到基态,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较长,这种荧光称为延迟荧光。

28、荧光激发光谱:固定测量波长为荧光最大发射波长,然后改变激发波长,根据所测得的荧光强度与激

发光波长的关系,即可绘制激发光谱曲线。

29、荧光发射光谱:固定激发光波长为其最大激发波长,然后测定不同的波长时所发射的荧光强度,即可绘制荧光光谱曲线。

30、内部重原子效应:当分子中引入重原子取代基,使磷光增强,这种作用称为内部重原子效应。

31、外部重原子效应:含重原子的溶剂(如碘乙烷、溴乙烷) ,增大了系间窜跃(S1 T1) 跃迁的几率,使磷光增强,这种作用称为外部重原子效应。

32、生色团:在紫外可见区能产生吸收,含有不饱和键的基团称为生色团。

33、助色团:一些基团,它们本身并不产生吸收峰,但是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且增加其吸光度,这些基团称为助色团。

34、试剂空白:当显色剂或其他试剂在测定波长处有吸收时,采用试剂做参比(不加待测物),称为试剂空白。

35、液接电位:当两种不同组分的溶液或两种组分相同,但浓度不同的溶液相接触时,离子因扩散而通过相界面的速度不同,相界面有微小的电位差产生,称为液体接界电位,简称液接电位。

36、浓差极化:由于电极表面离子的浓度与溶液本体浓度不同而使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37、电化学极化:因电化学反应本身的迟缓而造成电极电位偏离可逆平衡电位的现象称为电化学极化。

38、指示电极:电极的电位随着溶液中待测离子的活度变化而变化,称为指示电极。

39、参比电极: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电极电位不随溶液中被测离子活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基本恒定电位值的电极称为参比电极。

40、钠差(碱差):用pH 玻璃电极测定pH 大于10或钠离子浓度较高时,pH 的测定值低于实际数值,产生负误差,称为碱差或钠差。

41、酸差:用pH 玻璃电极测定pH 小于1的强酸溶液时,pH 的测定值高于实际值,产生正误差,称为酸差。

42、离子选择性电极相应的线性范围:校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离子活度范围称为离子选择性电极响应的线性范围。

43、检出限:指ISE 能够检测被测离子的最低浓度。

44、程序升温: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柱温随时间由低温向高温作线性或非线性变化。

45、归一化法:所有的被测组分都出峰,把含量按百分计称为归一化法。

46、等度洗脱:洗脱过程中,洗脱剂的强度保持不变。

47、梯度洗脱:随着时间的改变,冲洗强度发生变化。

48、正相分配色谱:固定项为极性,流动相为非极性的液液分配色谱。

49、反相分配色谱:固定项为非极性,流动相为极性的液液分配色谱。

50、化学键合相:通过共价键将有机固定液结合到硅胶载体表面,得到各种性能的固定相。

一、名词解释

1、化学分析: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3、标准曲线: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

4、线性范围: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浓度(或含量) 的范围。

5、灵敏度: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

6、检出限: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7、统计权重:g=2J+1表示支能级的简并度,叫做统计权重。

8、禁戒跃迁:不符合光谱选择定则的跃迁叫禁戒跃迁。

9、光谱支项:把J 值不同的光谱项称为光谱支项。

10、共振线:在所有原子谱线中,凡是由各个激发态回到基态所发射的谱线。

11、灵敏线:灵敏线是指有一定强度, 能标记某元素存在的特征谱线。

12、最后线:最后线是指当样品中某元素的含量逐渐

减少时,最后仍能观察到的几条谱线。

13、分析线:对每一元素,可选择一条或几条(2~3条) 灵敏线或最后线来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这种谱线称为分析线。

14、热变宽:由原子在空间做相对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

15、压力变宽:由于同种辐射原子间或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和电子等) 间的相互碰撞而产生的谱线变宽。

16、光谱通带:单色器出射光束波长区间的宽度。

17、特征浓度:能产生1%吸收(即吸光度值为0.0044) 信号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浓度。

18、特征质量: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

19、共振原子荧光: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与发射的荧光波长相同时,产生共振荧光。

20、非共振原子荧光: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与发射的荧光波长不相同时,产生非共振荧光。

21、振动弛豫:在同一电子能级中,激发态分子以热的形式将多余的能量传递给周围的分子,以10s 极快-12

速度,降至同一电子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上,这一过程称为振动弛豫。

22、内转化: 当两个电子能级非常靠近以至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常发生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转移至低能级。

23、荧光发射:处于第一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级中的电子以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所发射出的光辐射称之为荧光,此过程称之为荧光发射。

24、系间窜跃:激发单重态与激发三重态之间的无辐射跃迁。当不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层有较大重叠时,处于这两个能层上的受激电子的自旋方向发生变化,产生无辐射跃迁,该过程称为系间窜跃。

25、磷光发射:处于第一激发三重态最低振动能级中的电子以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所发射出的光辐射称之为磷光,此过程称之为磷光发射。

26、猝灭:激发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发生能量转移,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这一现象称为猝灭,又称为外转换。

27、延迟荧光:处于激发三重态的某些分子还可以通过热激发又一次系间窜跃回到激发单重态,再通过发射荧光回到基态,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较长,这种荧光称为延迟荧光。

28、荧光激发光谱:固定测量波长为荧光最大发射波长,然后改变激发波长,根据所测得的荧光强度与激

发光波长的关系,即可绘制激发光谱曲线。

29、荧光发射光谱:固定激发光波长为其最大激发波长,然后测定不同的波长时所发射的荧光强度,即可绘制荧光光谱曲线。

30、内部重原子效应:当分子中引入重原子取代基,使磷光增强,这种作用称为内部重原子效应。

31、外部重原子效应:含重原子的溶剂(如碘乙烷、溴乙烷) ,增大了系间窜跃(S1 T1) 跃迁的几率,使磷光增强,这种作用称为外部重原子效应。

32、生色团:在紫外可见区能产生吸收,含有不饱和键的基团称为生色团。

33、助色团:一些基团,它们本身并不产生吸收峰,但是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且增加其吸光度,这些基团称为助色团。

34、试剂空白:当显色剂或其他试剂在测定波长处有吸收时,采用试剂做参比(不加待测物),称为试剂空白。

35、液接电位:当两种不同组分的溶液或两种组分相同,但浓度不同的溶液相接触时,离子因扩散而通过相界面的速度不同,相界面有微小的电位差产生,称为液体接界电位,简称液接电位。

36、浓差极化:由于电极表面离子的浓度与溶液本体浓度不同而使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37、电化学极化:因电化学反应本身的迟缓而造成电极电位偏离可逆平衡电位的现象称为电化学极化。

38、指示电极:电极的电位随着溶液中待测离子的活度变化而变化,称为指示电极。

39、参比电极: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电极电位不随溶液中被测离子活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基本恒定电位值的电极称为参比电极。

40、钠差(碱差):用pH 玻璃电极测定pH 大于10或钠离子浓度较高时,pH 的测定值低于实际数值,产生负误差,称为碱差或钠差。

41、酸差:用pH 玻璃电极测定pH 小于1的强酸溶液时,pH 的测定值高于实际值,产生正误差,称为酸差。

42、离子选择性电极相应的线性范围:校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离子活度范围称为离子选择性电极响应的线性范围。

43、检出限:指ISE 能够检测被测离子的最低浓度。

44、程序升温: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柱温随时间由低温向高温作线性或非线性变化。

45、归一化法:所有的被测组分都出峰,把含量按百分计称为归一化法。

46、等度洗脱:洗脱过程中,洗脱剂的强度保持不变。

47、梯度洗脱:随着时间的改变,冲洗强度发生变化。

48、正相分配色谱:固定项为极性,流动相为非极性的液液分配色谱。

49、反相分配色谱:固定项为非极性,流动相为极性的液液分配色谱。

50、化学键合相:通过共价键将有机固定液结合到硅胶载体表面,得到各种性能的固定相。


相关文章

  • 2016-2017年八年级期末化学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 密山二中2016年-----2017年上学期八年级化学期末试卷 质量分析报告 任课教师:杨德慧 田艳华 一.命卷思路 本份试卷主要考查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至第四章的知识点,试卷题型:选择.填空与简答.实验与计算五种题型.本份试卷能较好落实了&l ...查看


  • 高一化学必修1期末考试复习方法总结
  • 高一化学必修1期末考试复习方法总结                         时间飞逝,转眼间新高一的孩子们将迎来第一个期末考试,那如何对化学必修1知识进行有效复习呢?化学必修1涉及到化学实验.化学计量及化学计算.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和元 ...查看


  • 湟中县中小学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规程
  • 湟中县中小学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提升全县教学质量.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章 教学组织 第二条 学校要建立在校长(含乡 ...查看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 <工程力学A 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1105001 课程名称:工程力学A Ⅱ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 AⅡ 学 分:3 总 学 时:48 讲课学时:40 实验学时:2 习题课学时:6 适 ...查看


  • 呼和浩特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
  • <呼和浩特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 一.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情况的分析; 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 教学活动安排; 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计划及教学进度等. 1.学校教学计划由业务 ...查看


  • 农机构造与工作原理
  • 农业机械学 Agricultural machinery 课程编号:901120513 学时数:54学时(理论学时:44:实验学时:10 课外学时:无) 学分数:3 执笔人:任文涛 讨论参加人:任文涛,林静,宋玉秋,辛明金,王瑞丽,白晓虎, ...查看


  • 虚拟仪器期末考试试卷A
  • ) 线此 过超 得不 题答(线订 装 ( 2014 -- 2015 学年度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虚拟仪器 考试形式:(闭卷机试) 试卷类型:(A) 命题教师签名: 教研室主任签名: 主管院长(学部主任)签名: (注意:第一到第三大题的答 ...查看


  • xml教学方案设计说明书
  • <XML基础>教学方案设计说明书 一. 课程培养目标 课时: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 学分:2 开课情况: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第一次开课,主讲:李兴远,教材选用清华大学孙更新主编的<XML编程与应用教程&g ...查看


  • 学校教学常规要求
  • 学校教学常规要求 为了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优化教学秩序,创设和谐奋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常规要求: 一.备课常规要求 (一) 备课 1.备教材 (1)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