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地理学科
《拉丁美洲》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拉丁美洲的位置特点,知道拉丁美洲的范围组成。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和知道拉丁美洲地形特点及东西差异,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其正确位置。
3. 通过阅读拉丁美洲气温和降水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使学生理解并初步学会分析地形、位置对拉美气候的影响。
4.能够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拉美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5. 通过读图分析了解拉丁美洲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地理思维。
2.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的正确方法。
3. 通过对拉丁美洲自然区域特征的学习,加强学生知识联系的能力和正确的联系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拉丁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初步学会分析地形、位置对拉美气候的影响。
【先学任务】
课前完成拉丁美洲的空白地图填图
意图:通过填图,让学生对拉丁美洲的基本地理状况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对其所处的经纬度位置、主要的地形单元有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课堂上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设计】
从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入手导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场】
课件展示:图片“鸟巢百米飞人大战”
师:这是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百米飞人大战的照片。跑在最前面的是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你知道牙买加在哪里?
生:从博尔特的肤色上去判断牙买加的位置,众说纷纭。
【反思】
课堂导入作为一堂课必不可少的前奏,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努力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去切入或导入,这样的点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本环节设计中选择用博尔特的家乡牙买加在哪里导入,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欲,
导入课堂内容。
环节二:明确拉丁美洲的位置
【设计】
1、 通过读图明确区域位置。
2、 通过对运河示意图的判断,帮助学生联系巩固已有知识,同时加强区域定位。
设计意图:知地明理,首在定位。地理学习中,知道在哪里是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之初首先就要能通过读图,认识区域,明确区域所在的位置
【现场】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读出拉丁美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师:请读图说出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
生1:位于100°W~40°W,20°N~55°N之间,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师:对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描述我们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除了这位同学说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有必要时我们还需要说出该地区所在的半球位置。
生2:地跨南北半球,西半球。
师(承转说明):拉丁美洲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美国以南的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整个的南美洲。
这里有一条重要的界河——巴拿马运河
课件展示:在地图中特别圈出巴拿马运河,同时出示四条运河图示,思考:
(1)这四条运河中哪一条是巴拿马运河?
(2)其他几条运河分别是什么运河?
(3)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对于世界海洋航运有怎么样的现实意义?
生1:c为苏伊士运河,d为巴拿马运河,a、b判断不出
师引导:我们曾学过欧洲西部和德国的内容,回顾一下前面的地图,你会发现这里是哪两条运河了
生2通过翻看地图可知:a为基尔运河,b为莱茵-美因多瑙运河
生3: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缩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反思】
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这块内容,学生在先学任务中已经基本有所了解了,因此这块内容的设计主要是要巩固学生对地理位置的描述,以及对洲界线巴拿马运河的了解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对几条运河的判断上容易多花时间,这点应该尽量避免。
环节三:拉丁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设计】
1、通过地图的对比,帮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能够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2、理解应用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来加强巩固。
3、联系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布,分析区域气候特征,目的是巩固加强学生对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同时也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4、通过读图训练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5、通过设置问题综合分析,提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的学习
设计意图:地理学习过程中,地理思维的养成是在时时刻刻的,因此在学习区域内容的同时要加强对自然要素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学会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去分析总结问题
【现场】
课件展示:出示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地形图,比较两者在地形上的异同。
师:结合我们之前学过的北美洲地形特点,对比两张地图,请说说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在地形上的差异
生1:西部都是高大的山地,东部都是高原,但北美洲中部有大平原分布。
师(引导读图):仔细看拉丁美洲的地形图,在他的东部地区都是高原吗?
生2:也有平原分布
生3:平原—高原—平原—高原—平原
师小结概括:两个地区的地形上相同之处是西部都是高大的山体,而且成因上也是相同的,都在两大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上。不同之处在于,北美东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拉丁美洲东部是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承转过渡: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结合拉丁美洲的地形特征,我们可以来分析下这样的地形分布会对该地区的河流特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的地形图和水系分布图
师:结合河流特征的主要内容,试分析地形对河流特征的影响会有哪些?
生1:东部的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师:这些是河流的水文特征,请回顾下我们前面所学的内容,河流的特征应该包括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两个方面,他们分别是受到哪些地理要素的影响?
生2:水文特征主要受气候中的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影响,而水系特征是受到地形特征的影响。 师:所以,地形对河流特征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生3:影响河流的流程长短,流速快慢,支流多少,流域面积„„
生4:西部山地地区河流短小流急,东部平原地区河流流域面积广
承转过渡:地形主要是对河流的水系特征产生影响,对河流水文产生影响的主要还是这个地区的气候。我们接下来学习拉丁美洲的气候特征。
师引导分析:请结合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尝试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会是怎样。(从黑板上板书的地理位置中入手分析)
生1:从纬度位置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地区在热带地区所以气候主要以热带气候为主,“热”的特点比较突出
生2: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说明受海洋影响大,比较湿润 师:拉丁美洲主要是热带气候为主,湿热为特征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的气候类型分布图
活动:读图分析:
1、 拉丁美洲分布面积较广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2、 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生1:纬度位置低,主要受赤道低压和信风带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的比较广。
问题提升:试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四方面分析拉丁美洲热带雨林面积广大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概述:
从纬度位置看:拉丁美洲热带面积广阔(南美大陆北宽南窄呈倒置的三角形,赤道穿过北部较宽广部位),赤道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范围广,气流上升,降水丰富;
大气环流的角度看:赤道两侧的信风均来自大西洋,含有大量的水汽;
从地形的角度看,亚马孙平原成口袋状向大西洋敞开,有利于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
沛降水,湿润气流受安第斯山的抬升作用,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从洋流的角度看:东侧为巴西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师:分析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两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面积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不一定能分析出来,要引导从地形、大气环流等角度进行分析。可视情况定,要不要在课堂上分析,可留做课后思考的问题)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与北美气候类型分布图
师:拉丁美洲与北美的气候类型分布有否相似的地方?
生读图后回答:因为西部山地的影响,西部气候类型的分布都比较狭长,
承转过渡:“热而湿”的气候,山地纵列分布,高原、平原相间排列的地形对这个地区的人类活动而言影响很大,如果你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你会选择哪些地方居住?
【反思】
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自然地理特征的学习是主要内容。在本环节的设计上,主要就是想通过对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分析掌握该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因此从课前的设计来看,各要素的分析连贯性比较好。
整个环节中,问题的设置上有难易分层的存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来看,在一些问题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重复性,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厌烦情绪这点需要尽量避免。
从学生层面上看,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因此本环节在实施中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读图识图能力还不够强,换句话讲就是他们的读图意识还没有形成,还不会主动去读图分析,因此还要在教学中加强。
环节四:拉丁美洲的人文地理特征
【设计】
1、通过图片展示,读图获取信息,学生结合图片信息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2、读图,说出主要资源的分布情况
设计意图: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地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图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利用这样的信息进行相关试题的分析,以加深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
【现场】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的人口分布图,
活动:读图分析:
1、 拉丁美洲人口分布特征是什么?
2、 南美洲地区人口分布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原因是什么?
3、 通过人口的分布,可以推测该地区城市的分布会如何?
生1: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生2:沿海有方便的交通,地势低平,水源充足适合人类的生存
生3:人口集中的地方形成了城市,所以拉丁美洲的城市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承转:城市的分布不仅与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有大联系,同时也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有密切相关。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的资源分布图
师:拉丁美洲主要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分布又如何?
生:读图说图
师小结:拉丁美洲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森林、草场、水及水能资源和海洋水产特别丰富。
(1)石油:墨西哥和委内瑞拉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2)金属矿产: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智利和秘鲁的铜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3)水能资源:巴西和巴拉圭交界处有世界著名的伊泰普水电站。
(4)海洋资源:秘鲁渔场是世界重要的渔场之一。
(5)生物资源:拉丁美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生物资源丰富。
【反思】
人文地理特征相对于自然地理特征来说比较简单,基本能在图中获得充分的信息,因此,只要认真读图,学生基本上能够把人文特征描述出来。人文特征的分析,往往也会与自然特征相关,因此,还是要加强学生对地理要素的联系的分析
【课后作业】
1.下面既是国家首都,又是港口的是
A.巴西利亚 B.布宜诺斯艾利斯 C.墨西哥城 D.纽约
2.南美大陆上,同纬度的东部和西部气候差异很大,主要的原因是
A.受海洋影响 B.受海陆分布影响 C.受季风影响 D.受地形影响
3.南北美洲的地形分布特点是
A.西部为平原,中部为高原,东部为山地 B.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为高原
C.大部分为高原,有“高原大陆”之称 D.中部为高原山地,四周大多为平原
4.蔗糖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有“世界糖罐”之称的国家是
A.巴西 B.埃及 C.古巴 D.墨西哥
5.有关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巴西、智利和古巴等均属发达国家 B.单一性产品经济在南美洲诸国中已不复存在
C.阿根廷的汽车和飞机制造业十分发达 D.拉丁美洲各国均属于发展中国家 读下图,完成6—8题。
6.图中威尔逊天文台和南方天文台有良好的天文观察条
件,主要原因有
①海拔高,接近天体 ②靠海,冬暖夏凉 ③地处高山,
视野开阔 ④受洋流影响,大气稳定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关于两天文台的正确叙述有
A.均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B.两地沿海地区终年温和湿润
C.两地均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D.两地沿海一地有寒流通过,一地有暖流通过
8.图中两处阴影区域为大渔场,其成因为
①都有上升流②都与洋流有关③都为浅海大陆架④都有大河汇入、带来丰富饵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读右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示国家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居民多为西班牙人的后裔
B.乙地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密度大
C.该国是南美洲唯一的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D.M城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10.M城建城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政治 B.交通 C.宗教 D.资源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甲、乙两山脉分别是
A.落基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
B.安第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
C.横断山脉、大兴安岭
D.大分水岭、大兴安岭
12.有关①、②两地所在国家的正确叙述是
A.两国最大的城市均是本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B.两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C.①地所在国家的畜牧业以出口羊毛而著名 D.②地所在国农业专业化水平很高
13.左图表示南美洲部分气温及降水分布,右图为沿南回归线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沿南回归线地形剖面图
(1)大陆东西两侧沿海10℃等温线经过地区的降水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说明
造成A地降水量偏低的主要原因。
(2)说明南回归线附近大陆两岸年均温差异的形成原因:
(3)位于潘帕斯草原的B地 1 月月均温19 . 8℃,7月月均温8 . 5℃,年降水量 912 mm。简述B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自然因素。
(4)图中C地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5)分析E高原的西南边缘建大型水电站的有利区位条件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
《拉丁美洲》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拉丁美洲的位置特点,知道拉丁美洲的范围组成。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和知道拉丁美洲地形特点及东西差异,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其正确位置。
3. 通过阅读拉丁美洲气温和降水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使学生理解并初步学会分析地形、位置对拉美气候的影响。
4.能够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拉美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5. 通过读图分析了解拉丁美洲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地理思维。
2.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的正确方法。
3. 通过对拉丁美洲自然区域特征的学习,加强学生知识联系的能力和正确的联系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拉丁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初步学会分析地形、位置对拉美气候的影响。
【先学任务】
课前完成拉丁美洲的空白地图填图
意图:通过填图,让学生对拉丁美洲的基本地理状况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对其所处的经纬度位置、主要的地形单元有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课堂上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设计】
从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入手导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场】
课件展示:图片“鸟巢百米飞人大战”
师:这是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百米飞人大战的照片。跑在最前面的是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你知道牙买加在哪里?
生:从博尔特的肤色上去判断牙买加的位置,众说纷纭。
【反思】
课堂导入作为一堂课必不可少的前奏,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努力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去切入或导入,这样的点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本环节设计中选择用博尔特的家乡牙买加在哪里导入,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欲,
导入课堂内容。
环节二:明确拉丁美洲的位置
【设计】
1、 通过读图明确区域位置。
2、 通过对运河示意图的判断,帮助学生联系巩固已有知识,同时加强区域定位。
设计意图:知地明理,首在定位。地理学习中,知道在哪里是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之初首先就要能通过读图,认识区域,明确区域所在的位置
【现场】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读出拉丁美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师:请读图说出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
生1:位于100°W~40°W,20°N~55°N之间,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师:对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描述我们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除了这位同学说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有必要时我们还需要说出该地区所在的半球位置。
生2:地跨南北半球,西半球。
师(承转说明):拉丁美洲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美国以南的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整个的南美洲。
这里有一条重要的界河——巴拿马运河
课件展示:在地图中特别圈出巴拿马运河,同时出示四条运河图示,思考:
(1)这四条运河中哪一条是巴拿马运河?
(2)其他几条运河分别是什么运河?
(3)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对于世界海洋航运有怎么样的现实意义?
生1:c为苏伊士运河,d为巴拿马运河,a、b判断不出
师引导:我们曾学过欧洲西部和德国的内容,回顾一下前面的地图,你会发现这里是哪两条运河了
生2通过翻看地图可知:a为基尔运河,b为莱茵-美因多瑙运河
生3: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缩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反思】
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这块内容,学生在先学任务中已经基本有所了解了,因此这块内容的设计主要是要巩固学生对地理位置的描述,以及对洲界线巴拿马运河的了解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对几条运河的判断上容易多花时间,这点应该尽量避免。
环节三:拉丁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设计】
1、通过地图的对比,帮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能够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2、理解应用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来加强巩固。
3、联系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布,分析区域气候特征,目的是巩固加强学生对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同时也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4、通过读图训练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5、通过设置问题综合分析,提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的学习
设计意图:地理学习过程中,地理思维的养成是在时时刻刻的,因此在学习区域内容的同时要加强对自然要素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学会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去分析总结问题
【现场】
课件展示:出示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地形图,比较两者在地形上的异同。
师:结合我们之前学过的北美洲地形特点,对比两张地图,请说说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在地形上的差异
生1:西部都是高大的山地,东部都是高原,但北美洲中部有大平原分布。
师(引导读图):仔细看拉丁美洲的地形图,在他的东部地区都是高原吗?
生2:也有平原分布
生3:平原—高原—平原—高原—平原
师小结概括:两个地区的地形上相同之处是西部都是高大的山体,而且成因上也是相同的,都在两大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上。不同之处在于,北美东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拉丁美洲东部是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承转过渡: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结合拉丁美洲的地形特征,我们可以来分析下这样的地形分布会对该地区的河流特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的地形图和水系分布图
师:结合河流特征的主要内容,试分析地形对河流特征的影响会有哪些?
生1:东部的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师:这些是河流的水文特征,请回顾下我们前面所学的内容,河流的特征应该包括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两个方面,他们分别是受到哪些地理要素的影响?
生2:水文特征主要受气候中的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影响,而水系特征是受到地形特征的影响。 师:所以,地形对河流特征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生3:影响河流的流程长短,流速快慢,支流多少,流域面积„„
生4:西部山地地区河流短小流急,东部平原地区河流流域面积广
承转过渡:地形主要是对河流的水系特征产生影响,对河流水文产生影响的主要还是这个地区的气候。我们接下来学习拉丁美洲的气候特征。
师引导分析:请结合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尝试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会是怎样。(从黑板上板书的地理位置中入手分析)
生1:从纬度位置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地区在热带地区所以气候主要以热带气候为主,“热”的特点比较突出
生2: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说明受海洋影响大,比较湿润 师:拉丁美洲主要是热带气候为主,湿热为特征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的气候类型分布图
活动:读图分析:
1、 拉丁美洲分布面积较广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2、 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生1:纬度位置低,主要受赤道低压和信风带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的比较广。
问题提升:试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四方面分析拉丁美洲热带雨林面积广大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概述:
从纬度位置看:拉丁美洲热带面积广阔(南美大陆北宽南窄呈倒置的三角形,赤道穿过北部较宽广部位),赤道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范围广,气流上升,降水丰富;
大气环流的角度看:赤道两侧的信风均来自大西洋,含有大量的水汽;
从地形的角度看,亚马孙平原成口袋状向大西洋敞开,有利于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
沛降水,湿润气流受安第斯山的抬升作用,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从洋流的角度看:东侧为巴西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师:分析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两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面积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不一定能分析出来,要引导从地形、大气环流等角度进行分析。可视情况定,要不要在课堂上分析,可留做课后思考的问题)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与北美气候类型分布图
师:拉丁美洲与北美的气候类型分布有否相似的地方?
生读图后回答:因为西部山地的影响,西部气候类型的分布都比较狭长,
承转过渡:“热而湿”的气候,山地纵列分布,高原、平原相间排列的地形对这个地区的人类活动而言影响很大,如果你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你会选择哪些地方居住?
【反思】
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自然地理特征的学习是主要内容。在本环节的设计上,主要就是想通过对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分析掌握该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因此从课前的设计来看,各要素的分析连贯性比较好。
整个环节中,问题的设置上有难易分层的存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来看,在一些问题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重复性,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厌烦情绪这点需要尽量避免。
从学生层面上看,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因此本环节在实施中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读图识图能力还不够强,换句话讲就是他们的读图意识还没有形成,还不会主动去读图分析,因此还要在教学中加强。
环节四:拉丁美洲的人文地理特征
【设计】
1、通过图片展示,读图获取信息,学生结合图片信息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2、读图,说出主要资源的分布情况
设计意图: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地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图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利用这样的信息进行相关试题的分析,以加深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
【现场】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的人口分布图,
活动:读图分析:
1、 拉丁美洲人口分布特征是什么?
2、 南美洲地区人口分布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原因是什么?
3、 通过人口的分布,可以推测该地区城市的分布会如何?
生1: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生2:沿海有方便的交通,地势低平,水源充足适合人类的生存
生3:人口集中的地方形成了城市,所以拉丁美洲的城市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承转:城市的分布不仅与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有大联系,同时也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有密切相关。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的资源分布图
师:拉丁美洲主要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分布又如何?
生:读图说图
师小结:拉丁美洲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森林、草场、水及水能资源和海洋水产特别丰富。
(1)石油:墨西哥和委内瑞拉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2)金属矿产: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智利和秘鲁的铜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3)水能资源:巴西和巴拉圭交界处有世界著名的伊泰普水电站。
(4)海洋资源:秘鲁渔场是世界重要的渔场之一。
(5)生物资源:拉丁美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生物资源丰富。
【反思】
人文地理特征相对于自然地理特征来说比较简单,基本能在图中获得充分的信息,因此,只要认真读图,学生基本上能够把人文特征描述出来。人文特征的分析,往往也会与自然特征相关,因此,还是要加强学生对地理要素的联系的分析
【课后作业】
1.下面既是国家首都,又是港口的是
A.巴西利亚 B.布宜诺斯艾利斯 C.墨西哥城 D.纽约
2.南美大陆上,同纬度的东部和西部气候差异很大,主要的原因是
A.受海洋影响 B.受海陆分布影响 C.受季风影响 D.受地形影响
3.南北美洲的地形分布特点是
A.西部为平原,中部为高原,东部为山地 B.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为高原
C.大部分为高原,有“高原大陆”之称 D.中部为高原山地,四周大多为平原
4.蔗糖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有“世界糖罐”之称的国家是
A.巴西 B.埃及 C.古巴 D.墨西哥
5.有关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巴西、智利和古巴等均属发达国家 B.单一性产品经济在南美洲诸国中已不复存在
C.阿根廷的汽车和飞机制造业十分发达 D.拉丁美洲各国均属于发展中国家 读下图,完成6—8题。
6.图中威尔逊天文台和南方天文台有良好的天文观察条
件,主要原因有
①海拔高,接近天体 ②靠海,冬暖夏凉 ③地处高山,
视野开阔 ④受洋流影响,大气稳定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关于两天文台的正确叙述有
A.均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B.两地沿海地区终年温和湿润
C.两地均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D.两地沿海一地有寒流通过,一地有暖流通过
8.图中两处阴影区域为大渔场,其成因为
①都有上升流②都与洋流有关③都为浅海大陆架④都有大河汇入、带来丰富饵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读右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示国家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居民多为西班牙人的后裔
B.乙地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密度大
C.该国是南美洲唯一的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D.M城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10.M城建城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政治 B.交通 C.宗教 D.资源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甲、乙两山脉分别是
A.落基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
B.安第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
C.横断山脉、大兴安岭
D.大分水岭、大兴安岭
12.有关①、②两地所在国家的正确叙述是
A.两国最大的城市均是本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B.两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C.①地所在国家的畜牧业以出口羊毛而著名 D.②地所在国农业专业化水平很高
13.左图表示南美洲部分气温及降水分布,右图为沿南回归线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沿南回归线地形剖面图
(1)大陆东西两侧沿海10℃等温线经过地区的降水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说明
造成A地降水量偏低的主要原因。
(2)说明南回归线附近大陆两岸年均温差异的形成原因:
(3)位于潘帕斯草原的B地 1 月月均温19 . 8℃,7月月均温8 . 5℃,年降水量 912 mm。简述B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自然因素。
(4)图中C地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5)分析E高原的西南边缘建大型水电站的有利区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