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2014年上半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R)系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
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近些年来,随着药品种类、剂型、联合用药的不断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也越来越多,这不仅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反应药品安全性的重要信息来源,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因此,不良反应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探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寻求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方法,切实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对我院2014年1月~6月来自全院资料完整的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于我院临床药学科2014年1月~6月收集到的临
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50例。见下表1:
表1:2014年1月~6月ADR科室分布表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情况、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资料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均为住院患者,男15例,女35例,男女之比为0.43∶1。见表2
表2:ADR在性别的分布情况
性别 例数(n) 构成比(%)
男 15 30
女 35 70
合计 50 100%
2.2发生不良反应年龄分布情况见表3。
表3:ADR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年龄(岁) 例数(n) 构成比(%)
10及以下 3 6.0
11-20 1 2.0
21-30 5 10.0
31-40 11 22.0
41-50 12 24.0
50以上 18 36.0
合计 50 100%
2.3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发生之间的关系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见表4。
表4: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不同给药途径例数及构成比
途径 例数(n) 构成比(%)
静脉注射 43 86.0
肌肉注射 2 4.0
口服给药 5 10.0
合计 50 100%
2.4不良反应表现类型临床表现 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见表5。
表5 ADR 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皮肤及附件 皮疹、药疹、瘙痒、 14 28.0
潮红、荨麻疹
全身性损伤 寒战、发热、过敏反应 6 12.0 用药部位损伤 注射部位疼痛、静脉炎 2 4.0 血液系统 白细胞计数升高、粒细胞 0 0
计数升高
心血管系统 胸闷、心悸、血压异常、 5 10.0
心律异常
呼吸系统 呼吸困难、咳嗽、气喘 3 6.0
神经系统 头痛、肢体发麻 7 14.0 消化系统 恶心、腹胀 13 26.0 合计 50 100
3讨论
3.1性别、年龄因素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看,在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从年龄分布看,药品不良反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20~50岁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占56.0%,这与该年龄段人群的免疫应答能力较强,使用药物频率过高有关;>50岁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0%,位于第2位,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随年龄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降、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其体内药物的排泄;同时,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加。这些均为老年患者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老年人一般同时患有多种慢性器质性疾病,常需联合用药,以上为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偏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老年患者用药时,更应注意在用药过程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注射剂使用的合理性,根据其药动学特点选择药品并严格用药指征,控制输液速度及药物剂量,加强其用药监护。
3.2用药途径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方式的有43例,占86.0%,远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可能与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主要来源于各病区的住院患者有关。主要原因是:(1)静脉给药基本在医院进行,对不良反应的监测较重视,占上报比例大。而门诊患者口服给药不在医院进行,无法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控。 (2)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输入人体,药物浓度高,无肝脏首关效应,对机体的刺
激较强(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小粒子、滴注速度等),较易发生不良反应。(3)静脉给药不但对药品的质量要求高.而且对输液的操作过程要求严格。提示临床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给药,提倡临床用药能口服不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用药。同时,严格临床操作,注意配伍禁忌,静脉用药必要时分瓶滴注,避免因药液配制或给药速度不当、配制的液体放臵时间过长、浓度高等因素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3.3不良反应涉及器官药品不良反应可涉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我院收集的50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损害。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患者也易感觉,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2)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
总之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虽不能给医疗单位和患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它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是确保患者安全用药的有效措施。不良反应是药物本身属性,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我院应继续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的药品不良反应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监测质量,降低漏报率,促进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的全面开展及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院2014年上半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R)系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
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近些年来,随着药品种类、剂型、联合用药的不断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也越来越多,这不仅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反应药品安全性的重要信息来源,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因此,不良反应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探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寻求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方法,切实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对我院2014年1月~6月来自全院资料完整的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于我院临床药学科2014年1月~6月收集到的临
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50例。见下表1:
表1:2014年1月~6月ADR科室分布表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情况、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资料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均为住院患者,男15例,女35例,男女之比为0.43∶1。见表2
表2:ADR在性别的分布情况
性别 例数(n) 构成比(%)
男 15 30
女 35 70
合计 50 100%
2.2发生不良反应年龄分布情况见表3。
表3:ADR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年龄(岁) 例数(n) 构成比(%)
10及以下 3 6.0
11-20 1 2.0
21-30 5 10.0
31-40 11 22.0
41-50 12 24.0
50以上 18 36.0
合计 50 100%
2.3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发生之间的关系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见表4。
表4: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不同给药途径例数及构成比
途径 例数(n) 构成比(%)
静脉注射 43 86.0
肌肉注射 2 4.0
口服给药 5 10.0
合计 50 100%
2.4不良反应表现类型临床表现 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见表5。
表5 ADR 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皮肤及附件 皮疹、药疹、瘙痒、 14 28.0
潮红、荨麻疹
全身性损伤 寒战、发热、过敏反应 6 12.0 用药部位损伤 注射部位疼痛、静脉炎 2 4.0 血液系统 白细胞计数升高、粒细胞 0 0
计数升高
心血管系统 胸闷、心悸、血压异常、 5 10.0
心律异常
呼吸系统 呼吸困难、咳嗽、气喘 3 6.0
神经系统 头痛、肢体发麻 7 14.0 消化系统 恶心、腹胀 13 26.0 合计 50 100
3讨论
3.1性别、年龄因素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看,在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从年龄分布看,药品不良反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20~50岁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占56.0%,这与该年龄段人群的免疫应答能力较强,使用药物频率过高有关;>50岁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0%,位于第2位,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随年龄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降、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其体内药物的排泄;同时,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加。这些均为老年患者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老年人一般同时患有多种慢性器质性疾病,常需联合用药,以上为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偏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老年患者用药时,更应注意在用药过程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注射剂使用的合理性,根据其药动学特点选择药品并严格用药指征,控制输液速度及药物剂量,加强其用药监护。
3.2用药途径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方式的有43例,占86.0%,远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可能与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主要来源于各病区的住院患者有关。主要原因是:(1)静脉给药基本在医院进行,对不良反应的监测较重视,占上报比例大。而门诊患者口服给药不在医院进行,无法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控。 (2)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输入人体,药物浓度高,无肝脏首关效应,对机体的刺
激较强(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小粒子、滴注速度等),较易发生不良反应。(3)静脉给药不但对药品的质量要求高.而且对输液的操作过程要求严格。提示临床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给药,提倡临床用药能口服不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用药。同时,严格临床操作,注意配伍禁忌,静脉用药必要时分瓶滴注,避免因药液配制或给药速度不当、配制的液体放臵时间过长、浓度高等因素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3.3不良反应涉及器官药品不良反应可涉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我院收集的50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损害。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患者也易感觉,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2)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
总之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虽不能给医疗单位和患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它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是确保患者安全用药的有效措施。不良反应是药物本身属性,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我院应继续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的药品不良反应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监测质量,降低漏报率,促进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的全面开展及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